同屬鬼谷子門下,為何秦王用張儀而不用蘇秦?


這裡姑且採用《史記》的說法,承認蘇秦張儀是同時代的人(《戰國縱橫家書》稱蘇秦要晚於張儀,與張儀同時期推行合縱的是公孫衍)。

按照《蘇秦列傳》的說法,蘇秦一開始去見秦惠王,建議他「吞天下,稱帝而治」。秦惠王拒絕了他的提議,太史公的解釋是他剛處死商鞅,痛恨和商鞅相似的遊說之士,所以沒有用蘇秦,這裡的解釋很偏頗,最根本的原因在秦惠王回絕蘇秦時已經說明白了,「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文理未明,不可以併兼。」——鳥兒沒有長滿羽毛,不能飛上天,國家內政還沒有梳理明白,不能對外擴張。

不是蘇秦的方略不好,事實上秦國接下來的發展正是遵循著這樣的路線,問題在於,秦惠王這時候剛即位,根基還不穩,秦國雖然經變法強大起來,也只是單獨對六國中的任意一國佔上風,一旦全面展開擴張,六國互相救援,並沒有足夠的必勝把握。秦昭王晚期取得長平之戰那樣的輝煌勝利後,緊接著就是邯鄲之戰的慘重失敗,趙魏楚聯軍大破秦軍,之後又是信陵君領聯軍帶來的河外之戰,足以說明這點。也正因此,秦惠王當時沒有接受蘇秦的方略,正是明智的決定。

「五國相王」事件正式宣布天下亂局的到來,此時連番慘敗的魏國已失去霸主地位,秦國雖然強大起來,但還沒有確立自己的霸權,痛擊魏國的齊國同樣沒有確立霸權,此時的天下仍處於相對均勢的格局,這時蘇秦遊說六國合縱鎖秦,可以說瞅准了關鍵:六國的強大只是一時,秦國的強大才是根本。對秦國來說,則是迫切需要拆散合縱,這時必然要推行連橫政策,張儀剛好適應了秦國當時的需求。所以說到底,不是蘇秦差、張儀強,只是秦國根據局勢不同,選擇不同方略,張儀的主張剛好適合當時的秦國而已。


蘇秦出道後也曾去了秦國,但沒有被重用。張儀楚國受辱後投奔秦國,在蘇秦的照應下,張儀在秦國大展才華。相比之下,張儀的綜合能力要比蘇秦強一些,這是蘇秦本人也承認的。

當然,如果沒有張儀,秦國也有可能再『』聘『』蘇秦。只是有了張儀,蘇秦只能是另擇息枝了,這一切不排除都是蘇秦事先設計好了的。

鬼谷子門徒不多,知名的好像有四個。孫臏智斗龐涓的故事流傳至今。蘇秦激將法勉勵張儀的故事卻知道的人不多。

蘇秦,張儀同門同科終橫之術,都是靠「舌頭」混江湖。蘇秦出道早於張儀,且找到了比較合適的工作,六國之相,搞『』合終『』是他一生的事業。而張儀出道之後受挫,自己又閉門「充電」,「頭懸樑,錐刺股」的經典故事就是發生在「充電」期間……

張儀二次「闖江湖」,首先找到蘇秦,想藉助老同學的關係,混晚飯吃。不料,蘇秦的『』怠慢『』使得張儀憤憤離去,楚國受辱後去了秦國。這一切都是蘇秦巧妙安排的,蘇秦就是希望張儀能夠走向秦國的政治舞台,這樣,自己的「專業」『』合終術『』,與張儀擅長的「連橫術」都有了用武之地。當張儀知道蘇秦的「良苦用心」後,也做好了未來與蘇秦巧妙配合的思想準備。

二人的君子之交應該是令後人稱道的。蘇秦的任務是聯合六國,抗擊秦國,職務是「聯合國一把手」。而張儀「侍奉」秦國大王,任務是採取「連橫」之術,各個擊破六國,曾導演「張儀欺楚」等傑作。可見,他倆政治上是敵對的,戰略戰術上針鋒相對的。私下裡二人是少有的君子和兄弟,這一點孫龐就要甘拜下風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張蘇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在敵對的,不同陣營的兩個政治舞台上。二人的君子之徳是令人佩服的。張儀任秦相後,發誓做到還要「連橫」,還不能與老同學作對。蘇秦也承諾,還要「合終」,又不能給老同學難堪。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既要做到讓自己的大王滿意,還要保證雙方的個人,國家利益不受損害,歷史上只有張蘇二人做到了。這兩個人把七國之間的厲害關係擺布得遊刃有餘,個人的才能與雄才大略在秦國與其它六國的衝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一橫一縱,互相存在,互相制衡……

可惜的是,蘇秦後來犯了『』生活作風『』錯誤,再後來被人刺殺,在性命不保的情況下,為了讓大王抓到刺客,懇求對自己進行「車裂」,引出刺客,並將刺客繩之以法。從這一點看,蘇秦至死都是君子丈夫……

張儀在蘇秦死後,沒了照顧朋友利益的後顧之憂,大顯身手,為秦國的強大,為後來的吞併六國做出了卓越貢獻。與蘇秦相比也得到了壽終正寢的好結局。

綜上,秦國重用張儀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張儀才華略強於蘇秦,二,這種人事布局其實是蘇秦的巧妙安排,也是二人仁德出眾,自然形成的權力分配,使之各自在敵對的陣營里人生價值發揮到了極限……


其一 張儀入秦

張儀初出茅廬,家境貧寒,四處碰壁,在自己的祖國魏國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就前往楚國闖蕩,但依然不得志。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了張儀的一次倒霉遭遇: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左右,張儀聽說秦國重用客卿,大量地吸納人才,便趕到秦國尋找機會,沒想到果然就此迎來轉機。

據《呂氏春秋》,他這次入秦是得到了東周君的資助。這一次在秦惠王面前,他出眾的口舌之能得以盡情施展,過人的才學終於受到重視。此後,他又憑藉著在平義渠內亂、攻取魏河西之地等事件中的功勞,獲得再次提升,直至被惠王任用為相,過了一陣得意瀟洒的日子。此後他又受秦惠王派遣,前往諸侯國從事離間活動。由此開始,他得以再次施展他出眾的用間謀略,借出使為名,行用間之實,在列國政壇掀起一番大波浪,也由此賺得大名。

其二 蘇秦智激張儀入秦

蘇秦合縱主張:韓、魏、齊、楚、燕、趙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並建議趙國組建六國聯盟并力抗秦,如此一來,六國一體,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

蘇秦在趙國時,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國,生擒了魏將龍賈,攻克了魏國的雕陰,並打算揮師向東挺進。蘇秦擔心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盟約還沒結締就遭到破壞。於是決定智激同窗張儀入秦,維護萌芽期的聯盟。

蘇秦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張儀到來後,蘇秦卻故意不理不睬,併當眾羞辱後打發他離開。張儀又羞又氣,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蘇秦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

其三 張儀入秦時機成熟

蘇秦西行至秦國。時秦孝公已死。就遊說秦惠王兼并列國,稱帝而治。秦惠王認為時機不成熟,且秦國剛處死商鞅,討厭說客,未採納他的建議,蘇秦離開秦國。而張儀入秦時六國以合縱,秦國危在旦夕,張儀提出連橫,以「橫」破「縱」。

故秦王選擇張儀


蘇秦給秦王獻上吞天下計策,秦王覺得太狂妄沒有採用,蘇秦轉而掛六國印合縱抗秦,同時蘇秦也看穿六國實質力量是無法統一抗秦的,也擔心秦國滅亡會危及自己相位,同時也會使戰國更亂,所以策划了師弟張儀奔秦謀略。秦國因為感覺到六國壓力,順利接納張儀連橫策略。張儀感感激師兄蘇秦,只在蘇秦死後才獻策破壞了燕趙聯盟等。對比同是鬼谷子弟子龐涓孫臏來說,這兩個才是同門情深。看遍戰國,感覺鬼谷子才是真正六國統一策劃者,六弟子不過謹遵師命而已。


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衛鞅死後秦已是7國最強、不需要合縱、這麼說有些牽強、畢竟合縱是公孫衍開創的、時間差不對、事實上那時的蘇秦已是他國座上客、而也沒有大放異彩、秦惠文王還不至於非要不可、而蘇秦嶄露頭角時惠文王早就崩了、連兒子秦武王玩鼎玩死了、所以最好的答案是…沒到時候、也不出名、也沒人舉薦~


推薦閱讀:

同時教出名將孫臏和騙子徐福,史上最神秘老師鬼谷子真有其人嗎?
270鑽入手鬼谷子值不值?
號稱神人的鬼谷子,為何弟子沒有一個好下場?

TAG:蘇秦 | 張儀 | 鬼谷子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