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當地拉奏出提琴的最好音色?
淺談如何奏出小提琴的完美音質
音樂最基本的屬性是讓人們精神愉悅、心靈放鬆,所以好的音質是能帶給人們美感的。如何讓小提琴發出最好的音質呢?小提琴演奏分為左手音準和右手運弓,但是很多人對於右手的運弓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概念,只是拉出聲音就可以了。發聲的好壞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需要右手有一系列相關的技能、技巧,這些是演奏出完美音質的基礎。作者從右手的握弓、各個弓段的運弓方法、內心與右手的關係這幾方面著重說明了右手對於音質的重要性,闡述了右手的各項技能,還介紹了樂聲必須由內心情感而出以情動人――這點對於音質的純美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界中處處存在著聲音,人聲、獸聲、機械聲、車聲,不能夠一一列舉。器樂的聲音是其中獨特的、非自然的,但它又是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各個樂器的音色質感不盡相同,相同的是它們是演奏者的技藝及長期積累的音樂修養的綜合體,最終都能感染、打動聽眾,從而使演奏者、聽眾二者心靈達到完美統一,使不同的個體產生相同的音樂共鳴。
小提琴,一種讓全世界人們為之傾倒陶醉的樂器,它的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效仿人聲、鳥聲,音色俱有多變、細膩、靈動的特質。在我國流傳愈加廣泛,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曾經說過「小提琴具有豐富而鮮明的表情色彩的對比能力,它具有力量、輕快流暢和優雅的性能,能表達陰鬱與歡樂情緒,沉思與激情,需要的只是善於使它說話。」
在演奏小提琴時,考驗著演奏者左手、右手、大腦、耳朵默契配合。左手起著音準的決定性作用。當演奏者左手出現技術問題時,對音質也有很大影響,而影響音色的另一大因素,則取決於右手(即握弓的手),它控制著發音、強弱、快慢。那麼如何能演奏出完美的音質呢?我認為,可以大致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握弓的正確性
琴弓大致分為弓根、弓尖、弓中。不同的弓段,右手的握弓姿勢也不完全相同。首先,我們自然的抬起右手,讓它呈放鬆下沉的狀態,切忌不可以僵、直、硬。這是影響音質的最大障礙,然後將弓桿外側放在右手食指的第二關節末端。中指肚尖放於弓柄的圓窩處,無名指依次放於弓柄末端外側的圓點上。小指根據每人手指長短情況放在弓的上方或稍微內側的位置,呈自然彎曲。四個指頭需保持一個弧形,不要出現扁、直的現象,並且各個關節都要靈活,能夠起到調節弓的作用。大拇指以指尖內側接觸弓桿,指尖頂在馬尾箱上部突出的部分,拇指的指尖與中指第一關節隔弓桿相對為準,形成一個扁圓形,拇指不可以伸直超出弓桿,否則會肌肉緊張,這種緊張感會帶動餘下四個指尖乃至整個右手臂。持弓時,腕、手掌、手指都不要用力,中弓部位的握弓是最基本的,相對容易掌握。先學會中弓的握弓及演奏會對接下來學習的弓位起著示範領導作用。
當演奏到弓根時,食指在弓桿上需要適當調節,靠近第一關節,也可以正好放在第一關節上。小指用來控制弓根的平衡,作用非常重要,尤其不能忽視。
在弓尖時,右臂距離琴身最遠,音量容易減弱,為了保持所需要的音量,食指在弓桿的位置要逐漸移至第二關節到第三關節處。大拇指與小指呈自然伸直的狀態,無名指也應自然稍微抬起,小指可以輕放在弓桿內側上方,但不能離開。
以上是弓中、弓尖、弓根的三個弓段處於靜止時的基本姿勢。掌握以上方法,可以較容易地做到自然、放鬆,同時又保持了手指、手腕的靈活性,這為以後流暢的運弓、優美的音質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在不同弓段的演奏中,握弓姿勢如何巧妙改變,既有個體手指的變化,又有整體統一,關於這一點就需要演奏員仔細揣摩,勤奮鑽研了。
二、掌握運弓的基本方法
上面提到的正確握弓的姿勢是良好運弓的基礎。當我們右手五指就緒後,弓到底如何運動呢?運弓時,右臂要有自然下沉的感覺,切不可逆流而上將整個右臂力量提起,整個手臂看上去要柔順、自然,肘部也不能「塌下」,它應該很好的連接手部和腕部的動作,使整個手臂連貫、通達。右臂下沉的力量通過右手食指放在弓子上,使弓子具有一定的重量,但力量不要下壓,刻意的壓力會讓聲音發僵、發死,從而違背了好聲音的準則。弓子注意要放直,放直是拉直的前提和基礎,放弓的位置應該是指板和琴碼的中間,弓與琴碼平行,與琴弦呈十字。弓桿應稍向外(即琴頭方向)傾斜,以便讓更多的弓毛鋪在琴弦上。當我們演奏f時,更多的弓毛與琴弦摩擦,會讓f的音質更為洪亮。弓子大致分為全弓、上半弓、中弓、下半弓,不論弓子運行在什麼弓段時,弓毛直線與琴弦直線都呈四個90度,這樣運行出的弓子才能稱作「直」。「直」是好的發音必不可少的因素。當弓子運行的「直」時,我們可以看到琴弦的振幅是不變的、持續的振動。如果弓子方向呈弧線或曲線時,琴弦的振幅會相應的改變,時大、時小(弓子拉直線時琴弦振幅大,拉斜線時琴弦振幅小)。如果琴弦是這樣一會兒振動、一會兒不振動,會使聲音飄忽不定,這是發音的最大禁忌。因此弓拉直,是無論上弓、下弓、任何弓段都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了。
不同的弓段,我們的右臂、右手也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使整個弓子的各個部分發音統一、均勻。
全弓。從弓根開始,慢慢向上運行,要盡量讓弓子有「在行進」的感覺。小指可以略加壓力在弓桿上,起到平衡弓子的作用。在拉到中弓前,是以上臂向下向後移動為主,下臂為輔,腕部的動作是被動的。運行到中弓時,腕部則漸漸與下臂平行。當運行到弓尖時,小指對於弓桿的壓力會逐漸消失,但此時小指卻不能隨意抬起,依然要保持彎曲的姿勢輕放在在弓桿上。食指在弓子向弓尖方向運行時,力量是有所增加的,直至弓尖。
上半弓。弓子放在中弓段,向弓尖方向運行。由下臂先行,帶動腕部,腕部要放鬆,成為被帶動者。上臂要保持不動。上半弓的運行,以下臂拉弓為主導,要保持弓與琴弦呈90度角,上臂可略向前伸,手腕隨之有些向下凹。
下半弓。弓子放在弓根部位,向下運行,此時因為弓子是放置在弓根部,所以右臂的位置在身體右側之前。當開始運行時,右上臂向後自然移動,手腕由弓根向臉方向略微拱起逐漸到中弓時與下臂平行,手腕要松,它是被帶動者。在拉下半弓時,注意肘部稍低於弓桿,目的要使手臂的力量通過肘、腕、指,到達弓上再傳至琴弦,使其發出所需的聲音。
中弓。將弓子放在弓桿中部,運行時,上臂要保持不動,用下臂運弓。動作幅度較小,手腕是被動的,肘部位置要比較平,要避免手腕及手指僵硬而造成發音粗糙難聽。拉中弓時,手指可以自然的做伸屈動作予以配合,但它不可以主動。這樣做,可以使快速分弓的發音清晰、透亮。同時,指腕動作可以減少下臂動作的幅度,使下臂動作儘可能的小,卻能使運弓相應長一些。手指忌不能有上下動作,否則易使弓子抖動,隨之破壞整個平面,容易碰弦且發出雜音,反而影響了好的音質。
三、培養弓子與琴弦接觸的觸感與平面
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持弓、運弓姿勢,就一定能演奏出完美的音質嗎?答案是否定的。正確的右手姿勢是好音質的先決條件,如果能控制弓與琴弦巧妙接觸,才能說距離完美音質更加接近了。
1、正確的弓弦接觸點
弓子如同一個槓桿,在琴弦上不同部分給予的壓力是不同的。弓尖壓力比較弱,弓根比較強。當弓根部位放在琴弦上時,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力量,所以無需加壓,以免壓力過大產生噪音。
我們這裡談到的壓力,是弓子放在琴弦上時特有的、柔和的、有彈性的感覺。我們不僅要注意弓子的彈性,還要注意琴弦的彈性(即琴弦是如何承受壓力的)。這與利用手臂的重量有關,要通過調整肘部高低和食指來使整個弓子在琴弦上的發音,保持統一、乾淨。
在一首樂曲里會頻繁出現「p、f、mf、mp」等強弱表情記號,很多演奏者因為不懂得改變弓弦觸點,所以這些記號對於他們如同虛設。即使有心去做,觸點不對,「p」虛的幾乎聽不見,如蚊子一樣哼哼,「f」又噪音百出,結果一樣是無功而返。
當弓子要演奏「f」這種激昂音質時,觸點要靠近琴碼方向,右手通過食指的壓力傳達到弓桿,右臂放鬆,弓毛的平面則完全貼於弦上,靠與弦的大面積接觸來加大摩擦力,使弦充分振動。
當我們弓子觸點向指板方向靠近,右臂及食指減輕壓力,弓桿向外面傾斜一點,減少弓毛與弦的接觸面,同時減少摩擦力。這時演奏「p」的力度時就很容易,並且聲音可以不浮、不虛。
2、掌握好換弦的平面
經常我們評論一個人的演奏時,會使用「乾淨」一詞。「乾淨」,指音色純凈、不拖泥帶水,雙音有和聲共鳴,單音清晰明了。乾淨的音色與右手的換弦有著很直接的關係。試想,如果在演奏A弦時,觸弦的平面太低,很可能會碰到E弦,那音質一定是嘈雜、混沌的了。弓子的運行要注意平面,不僅僅是為了不碰弦,只有運用平面運弓,弦才能有條不紊地做規律性振動,發音效果才會好。尤其是演奏雙音時,如果運用的平面不能同時兩條弦兼顧,那聲音時而單、時而雙,忽強、忽弱,根本達不到演奏雙音的效果,大大削弱了小提琴音色的表現力。所以說,掌握好換弦的平面是發音優良的保障。
小提琴大致可分為七個換弦平面。四條弦,E、A、D、G各有一個平面,三對雙弦,即GD、DA、AE也各有一個平面,總共為七個平面。在這些平面中,每個平面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平面換弦動作。從E弦到G弦時,我們的大臂、小臂、手腕、手指要隨著弦的更變依次抬高;從G弦 E弦時,隨著弦的降低,整個手臂也要隨之降低。當換弦角度越大(如從G弦換到E弦),右臂相關的手腕動作幅度也要越大。
右臂在換弦找平面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相鄰的兩條弦上,找好它們的距離,判斷好右臂的大小幅度,然後右臂可以在兩條弦上做波浪般起伏的運弓動作。要先突出手指,再加上手腕,最後加上小臂。右臂換弦時,感覺上不要「突、硬」,要有心理準備,類似一條在水面上抖動的絲帶,具有上下擺動的效果,柔中有準、准中帶鋼。
四、心靈與右手的互通
前面談到的是右手的各種姿勢,也可以說是如何練習右手應該掌握的各項技能,但是僅僅做好這些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忽視樂器的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工具,而是人類對於精神世界更高追求的表現途徑,即演奏者通過無生命的樂器,賦予自身對於美好、對於音樂、對於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動人的詮釋。所以說,要使音樂有生命力,演奏者必須心中有情。將這種情,結合右手的輕重緩急等各種技法,達到與聽者產生共鳴的效果。
有的演奏者有著很好的技巧,右手與左手配合的無可挑剔,音質也很純凈,但始終打動不了聽者。因為他的右手蛻變為純粹的機械運動,忽視了音樂本身的特性,缺乏心靈對音樂最真切的感受和表演激情,因而演奏的作品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大大減少了右手的說服力。
良好動人的音質不能僅僅來自正確的弓弦振動,還要有自然真摯的情感投入到音樂中去,這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在音樂藝術性表現和技巧學習中,最實質性的因素是主體的情感體驗和主觀能動性,演奏一種樂器應該說不是純音響、純身體的運動,而是個人意識的一種外延,是喜怒哀樂的載體,所以古書《樂記》中說「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在演奏一個作品時,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音準、弓法、節奏,可以稱作完成了作品的首度創作。音樂表現是隨之進行的二度創作,樂器的表現核心在於,演奏者藉助樂器向聽眾傳達作曲家有意識蘊含在音符之中的情感、思想。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音質的乾淨只是基礎,是否聲音來源於心,卻是一個音樂者天生的靈氣和後天對於音樂的修養了。
往期小提琴主題:1、2、;3、;4、;5、;6、7、;8、9、10、;11、12、13、;14、15、
提琴是一種非常敏感和個性化的樂器,就算是同一把提琴,用不同的弓拉奏,或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都會有不同的音色。而且越好的提琴,越是敏感,差別也越大。
良好的動聽的音色,不僅來自發音原件的振動,還來自演奏者的揉弦,運弓的力度、角度、速度的不同。所以當我們在試奏提琴的音色時,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腳踏實地地體會這把樂器的真實音色,而不是幻想提琴能幫你發出意想不到的天籟之聲。以下是一些試奏提琴的基本要領。
無論是買新琴、舊琴,買一把上百萬元的名琴,或只是一把最初級的學生琴,琴聲始終是選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怎樣試奏出樂器的真正的聲音呢?
首先當然要自己先拉奏一下,既然是為自己選購樂器,它在你手中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當然是必須要知道的。另外I,可在不同的場地或環境試驗幾次。如果是選購比較好的演奏琴,在試琴時不但要在一般的房間里試,有可能的話,還要到大點的地方(如音樂廳)去試。因為琴聲在近處聽和原處聽是不同的。這關係到一把琴的穿透能力問題。事實上也只有在較大的地方才能測試到琴的穿透力。
在試某一把提琴的過程中,拉的時間也不宜太長。不要一把琴拉上幾個協奏曲那麼去試。因為挺久了同一把琴的聲音,耳朵的敏銳度會減弱,不利於鑒別音色的細微變化與不同。試琴時,自己入有些聽覺疲憊了,請別人來拉奏,自己坐下來聽聽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要提醒的是,盡量不要在潮濕或下雨的天氣試琴,空氣里的水汽會滲透到琴裡面,任何提琴的表現能力都會大大地減弱。這會使人的判斷受到很大的誤導。
當你開始注意到音色了,恭喜你已經進入除了音準節奏之後的另一個階段了。演奏任何一種樂器都在練習掌握這三種屬性 音準,節奏,音色。
音準:樂器分別為「音準樂器」和「非音準樂器」例如鋼琴就是音準樂器,音高是固定的,不需要演奏者控制。提琴就是非音準樂器,完全靠手指位置控制音高。非音準樂器入門比較難,需要有聽音基礎才可以演奏。所以大部分不具備聽音基礎的學員前兩年都在解決音準問題,各種跑調,殺大鵝一樣的噪音。
節奏:這個不必多做解答,只要不是節奏缺失症,理解音符時值後便可掌握。
音色:聲音是由物體震動產生的,所以能夠達到最充分震動產生的音色應該是基礎音色,例如空弦音的長弓練習。那麼並不是每一個音符都是充分震動就是好的音色,而是有強,弱,延音,短音,顫音,滑音等等音色組合而成旋律才更有魅力。那麼怎麼才能做到那?問得好,既然你誠心誠意的發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
1:單獨練習每一種音色,練習時感受肌肉運動,每天重複數百次形成肌肉記憶,演奏成功率必須百分之百。
2:將自己演奏的聲音錄下來聽,反覆修正,發現問題。
3:再數種音色中切換,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4:按照自己的理解在曲譜上標記自己想要用什麼樣的音色表現。
綜上所述,好的音色正是你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你知道自己要什麼音色才能演奏出自己想要的音樂。有統一標準的就不叫藝術了,帶入自己的情感的音樂才能感染和自己有共鳴的人。
最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音色,那就去模仿。聽他們是怎麼處理的,用你嫻熟的技法去模仿他們的音色。
這個不是很懂,感謝邀請!還是向各位大神求教,拜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