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摸金校尉」盜掘古墓被判刑。為什麼盜墓賊叫「摸金校尉」?這個稱呼怎麼來的?


「摸金校尉」這個詞來源於曹操設立的一種軍職,專門負責盜墓取財。曹操之所以設立這種軍職,與東漢末年中國大亂有關,當時天下糜爛,曹操沒辦法徵收到足夠稅收養活軍隊,於是設立這個軍職,通過盜取死人墳墓補充軍費。

演變到後來,摸金校尉成為官方盜墓集團的代稱,比如曹操所設的「發丘中郎將」、南宋時期偽齊政權設置的「淘沙官」等。除此之外,還有五代時期的溫韜、民國年間的孫殿英這樣的「盜墓名人」,他們雖然沒有設立專門的盜墓職位,但卻干著一樣的事。嚴格來說,摸金校尉就是指有官方背景的盜墓賊,也就是「官盜」。因此,現在一般報道中將盜墓賊都成為摸金校尉,是不準確的。

盜墓行為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但在曹操之前,盜墓是違法行為,被官方明令禁止,班固所著的《漢書》中稱「掘冢」為「奸事」,不過雖然政府禁止,但明見盜墓行為依然十分常見,甚至有有濟東王劉彭、廣川王劉去這樣的不法貴族參與其中,據《西京雜記》載,魏襄王墓、魏哀王冢、晉靈公墓、周幽王墓等皆遭劉去盜掘,但這兩人都不為求財,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變態慾望。

一開始,軍隊也是禁止盜墓的,但隨著天下大亂,軍隊也逐漸失去控制,盜墓現象時有發生,等到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引發了持續近百年的軍閥大混戰,中國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此時軍隊已經失控,盜墓成了常態,比如董卓離開洛陽時,就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董卓的對手們也並未多將規矩,曹操就設立了專門盜墓的軍隊,稱之為「摸金校尉」與「發丘中郎將」,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就指責曹操「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曹操之後,雖然盜墓行為被社會普遍禁止和厭惡,但並未阻止人們的盜墓行動,明清時期,發掘敵方墓冢的野蠻行為很常見,無論是求財、復仇或「厭勝」,軍事集團的盜墓行為在古代史中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然而,有一些爭議指出:《為袁紹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命陳琳寫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鍋。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過自己派人掘墓充實軍餉一事,但公然為此設置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墳的說法,歷史學家往往是不認可的。

現代玄幻小說,如《鬼吹燈》對「摸金校尉」有所描寫。

摸金校尉們幹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

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 因為傳說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舍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其中的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便指的的四大盜墓門派: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嶺力士。


「摸金校尉」一詞最早是由曹操設立的,最早語出陳琳寫就的《為袁紹討檄豫州》:「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有人可能無法理解,曹操為什麼會幹這樣的勾當,其實,軍隊盜墓,在東漢末年特別普遍。

比如,我們知道,關中軍閥董卓在漢靈帝死後,曾經帶軍隊進入京師,隨意廢立皇帝,儼然以太師自居。他不但把宮廷裡面的寶物據為己有,還在離開首都洛陽的時候,盜取皇帝和貴族的陵墓,攫取寶物。後來袁紹發動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中一個罪名就是「發掘陵墓,虐疾鬼神」。

東漢時期,整個漢朝皇帝的墓,除了漢文帝霸陵的墓沒有被盜掘,其它的墓,就連漢武帝的原陵都被盜掘。漢文帝的陵墓為什麼沒被盜掘?就是因為漢文帝的餓陵墓是薄葬,裡面沒有什麼寶物。所以,後來曹操、曹丕看到這種情況,都堅持薄葬,不要大動干戈。曹操在臨死前曾經發布命令,說天下尚未安定,堅持要求薄葬,不封不樹。所謂不封不樹,就是不封土,不再陵墓上面種樹,因為如果種樹的話,就很容易被別人發現,然後墓葬被盜。

曹丕

曹操的這一行為贏得了後人的讚賞,他的兒子曹丕,當了皇帝之後,也堅決支持薄葬,他說,歷史上那麼多人的陵墓就因為厚葬被別人盜取,然後屍骨就被焚燒,實在是太令人心痛了。所以,我要薄葬。曹丕還說,要把我的這個命令放到宗廟裡面,為後世的子孫借鑒。

曹操為什麼要設立摸金校尉,主張盜墓呢?其實,是為了軍費。曹操這個人與董卓不同,他是比較愛護老百姓的,有一次自己的馬受驚,踐踏了老百姓的農田,還主動割須來懲罰自己。雖然裡面有作秀的成分,但是曹操的確是勤政愛民。所以他也就只好通過盜墓來獲取軍需物資了。


始自奸雄曹操設「摸金校尉」

據說東漢末年稱霸一方的曹操為籌集軍費組建過專門從事盜墓工作的軍種,與今天的黃金部隊有些類似。所謂的黃金部隊屬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組建於1979年,是一支經濟建設部隊,為國家財政一級預算單位,主要承擔國家黃金礦產勘查任務。但是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國家與軍閥不能等同,礦產資源和古董文物也不能相比。曹操這支部隊的主管一職就是摸金校尉,用通俗的話講摸金校尉就是持有官方頒發的盜墓許可證的盜墓頭頭。漢代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甚至還說曹操親自組織和指揮過對梁孝王墓的挖掘,將曹操說得十分下作。後來袁紹兵敗,陳琳歸附曹操麾下,曹操對其所作檄文中侮辱自己祖上的行為很不滿,但是似乎對盜墓之事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另外魯迅也曾經說過:「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但也有人對此不敢苟同,認為曹操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精明無比,不可能在那個極度注重禮義廉恥的社會做出這種有損社會基本道德規範的事情。他們還認為曹操之所以背上盜墓的罵名是因為其父曹嵩在過路過徐州的時候被陶謙的部將所殺,曹操興師問罪,大舉報復,其大軍所到之處燒殺搶奪,盜人墳墓,曹操對此採取了放任的態度,並且曹操自己也揚言要毀了陶謙的祖墳,結果被一些人穿鑿附會,捕風捉影而背上了黑鍋。

但是不論曹操有沒有組織過盜墓,摸金校尉在後世逐漸變成了盜墓賊的指稱,甚至在盜墓賊中還出現了「摸金派」這一盜墓流派,發丘、搬山、卸嶺三門並列,但這三個流派到了宋元時期可謂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所以就只剩下摸金一門。摸金派門徒被稱作摸金校尉自然是水到渠成,是盜墓賊中與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並列的稱呼。摸金校尉與別家盜墓門派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門規上和行事手法上:摸金校尉更喜歡單打獨鬥,除非一個人衝鋒陷陣過於困難才會與自己十分信任的搭檔組建五人以下的盜墓小組;摸金校尉深信祖師爺定下的雞鳴不摸金的規矩;摸金校尉進入墓室必須在墓室的東南角點燃一張油燈或一支蠟燭,因為他們擔心「鬼吹燈」。所以《鬼吹燈》才會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之一的胖子看見蠟燭熄滅了,就質問主人公老胡蠟燭買的是多少錢一支的,當得知買的是便宜貨的時候,他們還為此發生了小爭執,其實是因為「鬼吹燈」而緊張的反應,然後他們就得考慮是不是把拿的寶貝換回去的問題了。

摸金校尉擅長通過星象風水的知識,比如「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的本領和技藝,準確定位墓地所在;摸金校尉只能對大的墓葬下手,普通平頭老百姓的墓葬絕不能動;摸金校尉每次盜墓只能拿走一兩件明器,一方面要給同行留口飯吃,另一方面摸金校尉做事不做絕,給自己留後路的表現。雖然在摸金派中沒有正式的師徒傳授關係,而只需要懂得行規術語,並且在行動中予以貫徹,就可以被當做同門。摸金派也有自己的身份認證系統,即擁有佩戴摸金字元的人才會算作真正的摸金派門人。

其實我也超級喜歡看這種盜墓的小說和電影電視劇,有空一起聊感想啊!


推薦閱讀:

TAG:摸金校尉 | 古墓 | 考古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