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的決定可以引起多大的後果?


題外話: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秉燭讀春秋)的回答,謝謝邀請。

我們都有理髮的習慣吧,頭髮對一個人來說,可謂無足輕重或輕如鴻毛。相對生命來說,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吧。

然而在清初,多爾袞扶植順治進北京稱帝後,他做出了一個小小的決定――剃髮令。就是這個看似很普通的決定,引起的後果居然是上萬的人被殺害。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逼死崇禎,趕跑李自成,然後入關進京後,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眼見大局已定,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

那麼時隔一年,為何舊事重提呢?是誰提起剃髮之事呢?這裡有篇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記》對這一段歷史這樣記載:

『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為滿飾也,不容。於是羞憤上疏,大略謂:『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於是削髮令下。』

前面文章大意是:清軍入關以後,孫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帶頭剃頭留了辮子,並換上了滿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

清廷為收攬人心,接納並讓他當了禮部侍郎。

當時滿清剛進北京時,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官服,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

可是這個孫之獬為討新主子歡心,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

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

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搖尾乞憐,一個緊挨一個擠的很緊,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分。

於是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對滿清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本來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這一提議,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間,重新下達剃髮令。

剃髮令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更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叫囂。

原本多爾袞覺得漢人已然屈服,剃髮又不是多大的事。他樂觀的認為漢人在高壓的威力下,這個決定會很快執行。

剃髮,本是流行於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是不剃髮的,「衣冠束髮」成為漢人的外在標誌。

多爾袞太不了解漢人傳統了,剃嚴發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外在標誌,於是人們紛起抗爭。

其中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四川大屠殺等為代表。多爾袞曾發布「屠城令」,並帶領大軍血洗江南、嶺南地區等等,

當時清軍幾乎將四川人殺絕,後來不得不「湖廣填四川」來進行移民。可見一個小小的決定,引起了天大的後果了。

(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人喝不慣醬香酒的味道?
YY舞帝快樂哥何許人也?為什麼能跟七夜對刷放話每天刷500萬?
婆媳關係為什麼那麼複雜?
小偷入室行竊,被盡職德牧咬破喉嚨,該處死狗嗎?

TAG:人生 | 抉擇 | 社會 | 職場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