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和任正非都是1987年創業,請問,哪家公司的利潤最高?
華為是通信行業中的一大巨頭,台積電是晶圓代工行業中的一大巨頭,兩者的業務有著太大的差異。華為和台積電之間固然存在著交集,比如,華為自主設計的麒麟系列晶元便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的,但華為與台積電相互比較,哪家的營收更多,哪家的利潤更多,實際意義並不大。
僅從2009年到2016年,無論是華為,還是台積電,兩者的營收都一年更比一年多。2010年,華為的營收1852億元人民幣,約合280億美元,華為的凈利潤238億元人民幣,合30多億美元。同年,台積電的營收4195億元新台幣,約合140億美元,台積電的凈利潤1592億元新台幣,約合55億美元。到了2016年,華為的營收兩倍多於台積,而華為的凈利潤卻是比台積電少了差不多40億美元。總體上講,同樣是從2009年到2016年,華為的營收始終高於台積電,但華為的凈利潤確實要比台積電少,且華為的凈利潤率還遠低於台積電。可以預見,2017年,華為和台積電的業績都會比2016年有所增長,華為的營收依然高過台積電,華為的凈利潤應該還是會比台積電少。需要提示一下,華為和台積電的業績數據都取自網路,如果有個別數據確實存在偏差,還請大家指出來以便糾正。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2016年的研發投入就達110億美元,基本等於台積電在該年取得的凈利潤。台積電在2016年的研發開支則有22億美元左右,遠低於華為在當年的研發支出。可是,台積電這些研發開支,主要是被台積電用於製程工藝的研發。由此可見,台積電只為做好製造技術這一件事,投入的研發資金可謂是相當的高。台積電每年的資本開支,那便是在100億美元之上。
截至到目前,台積電的市值大概有2200億美元。有一些人估計,如果華為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話,華為的市值極有可能也是在20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之間。
(注釋:任正非在趕回的途中一邊等車一邊打電話,身邊沒帶一個保鏢和助理。)
相信有太多的人都已知道了任正非等人在國內創立華為的故事,那就不妨簡單談談張忠謀和他的台積電。
網路上有種說法是,凡是有人不知道半導體行業中有個叫張忠謀的人,就等於是不知道軟體行業中有個叫比爾蓋茨的人。張忠謀50多歲的時候,方才在台灣創立台積電。並且,之後的台積電還被業界人士們稱作最賺錢的華人科技公司。
(注釋:張忠謀坐地鐵去上班,坐他旁邊的這位女生表現卻很淡定。)
曾有媒體報道,台積電之所以會在半導體行業中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台積電選對了前進的方向,選對了商業模式。任何產業大到一定程度後,隨後都會有一個再分工與細化的過程。張忠謀則憑藉自己的遠見卓識,果斷抓住了半導體行業需要分工與細化的難得機會,並在台灣創立起台積電,台積電專為眾多廠商們提供晶圓代工業務。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半導體行業中有了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商的出現和成長,半導體行業中也才出現了大量的晶元設計廠商。
微處理器廠商AMD就是個例子。AMD沒有雄厚的實力去搞製造,如果一腳踢肯定無法跟英特爾競爭,但它專註研發設計,用台積電彌補製造的不足,硬是活生生地跟英特爾纏鬥至今。不光是AMD,包括高通、蘋果也都是受益了張忠謀代工製造的模式,讓自己得以聚焦研發設計並快速成長。
著名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也盛讚張忠謀不是創辦了一個企業,而是創造和成就了兩個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製造代工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對台灣而言,台積電則讓其從半導體荒原變成全球半導體重鎮。模仿台積電代工的台聯電、背靠台積電搞設計的聯發科,都是其中的典型。郭台銘,也是推動了製造、設計兩個產業的人。正是有了鴻海這樣的製造大廠,才有小米等無廠品牌的崛起。
有人問過張忠謀,什麼樣的企業家才是優秀的企業家?張忠謀的回答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第一就是要有誠信,有道德,之後才該是要有能力。有人再問張忠謀,一家公司如何在行業中取得成功?張忠謀則回答,一家公司要在行業中取得成功,當然先是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策略,然後就是雇對有能力的人。公司再把好的,正確的理念灌輸給這些有能力的人。
華為公司2016年年報出來之後,雖然銷售收入與凈利潤都創歷史新高,但是,凈利潤率卻只有7.1%(連台積電2015年凈利潤率小數點前的一位數也沒到),遠遠低於世界級一流企業的20%,而且華為公司過去5年的凈利潤率從未超過10%,難免令人特別失望。
其實是不好比的。華為未上市,利潤都變成分紅了,分紅主要是分給有虛擬股份的老員工。利潤的多少取決於高層的利益分配導向,如果利益偏向老員工(含高層自己),把獎金留少一點,利潤就會多一點,報表就好看一些。
但是實際情況是:前幾年開始,華為就將利益向新員工傾斜,最近幾年的校招起薪接連被媒體炒作就是一個證據。這種背景下,華為利潤不可能太高。
明白上面這些,就懂為什麼兩者無法比較,因為根本是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
公司發展的目標:無一不想成為壟斷企業…行政壟斷,技術壟斷,品牌壟斷。台積電專註於晶圓製程一個領域,雖算不得壟斷,卻也罕有對手。華為雖大,涉足領域也太多,通信、手機、雲,有來自國內國外太多的對手競爭,尚不能形成壟斷地位,利潤率尚無法與台積電比。未來是數據時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