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盜墓筆記》之類的小說是增加了年輕人的興趣,還是加深了對考古的誤解呢?


0.其實,《鬼吹燈》《盜墓筆記》之類的盜墓題材小說,所描述的行為和內容,既非盜墓,也非考古,而是胡謅出來的一種架空探險。之所以要用「盜墓」這一名詞,內容要蹭「考古」的名義,乃是一種吸粉的營銷術,利用社會對「盜墓」「考古」的好奇心來吸引不明真相的社會公眾。基於此,盜墓題材的小說會吸引部分喜愛將考古和盜墓浪漫化的群體對考古和盜墓進一步互動,以下分別討論。

1.會有部分人對考古產生興趣,可能會報考高校里的考古專業,但是一旦真接觸到考古之後,特別是田野考古,會發現考古其實是很枯燥的,而且去進行考古發掘也是很艱苦的。其中會有少數人能夠褪去浪漫主義的認知繼續學習考古學,但是很大部分人在這裡就會產生厭煩或者困惑的心理。而那些因為小說去看考古學書籍的人,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而更多的人,會將考古和小說內容混為一談,並用作和他人聊天的談資,一旦遇上專業人士可能被現場打臉,如果沒有被拆穿就會謬種流傳,傳播了錯誤的知識和三關。

2.還會有部分人會對盜墓產生興趣,可能會模仿小說中的人物去真的進行盜墓。但是由於小說中的內容基本上是架空的,在盜墓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塌方等危險而送了小命,或者在實施過程中被發現而被法辦,如果僥倖成功,也很大幾率會在銷贓時落網。無論如何,盜墓是一種犯罪,盜墓小說不是盜墓行為發動的根本原因(想通過違法手段而暴富才是),但是卻成為了催化劑。此外,由於小說情節設置,盜墓賊往往被塑造成浪漫化的主角,會使社會對盜墓賊和盜墓行為產生本不應有的同情心,這也是一種不良的趨向。

3.關於考古的正確內容,可以參考以下這本書:

關於盜墓的歷史,則可以參考:


說實話,我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曾經是想要報考古學或者地質學的。雖然不全是因為受到《盜墓筆記》的影響,但的確是收到了部分影響的。

不得不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寫的及其吸引人,而且裡面的內容也是基於一定的史實,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正是因為它們不全是虛妄,所以才會讓讀者覺得更有吸引力,是一種渴望能在現實中追尋到的吸引力。

儘管它們再怎麼基於現實,也並非是現實。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都不是真實的世界,它們只是小說而已。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裡面經常出現用黑驢蹄子能夠制服粽子,「黑驢蹄子」和「粽子」都是在考古學中不會出現的。還有網路劇《盜墓筆記》中深受吐槽的屍鱉,也是一種虛構的昆蟲,並非真實存在的。

這就要說一說盜墓和考古的本質區別了。盜墓是破壞,盜墓賊大多是有神論者,他們把墓地里的文物偷出來賣錢,所以會怕墓主人;而考古是科學,考古學者大多是無神論者,他們是為了保護文物,所做的事業是讓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讓人們了解到曾經發生的故事。

一個是偷盜銷贓,一個是科學研究,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而《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盜墓和考古的區別,這固然是有出版的需要,但也確實給青年人造成錯誤的引導。甚至,有些青年人覺得考古和盜墓是一樣的,一種是官方的盜賊,一種是民間的盜賊。這樣的認知對於考古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同時對於青年人三觀的建立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再回到小說的內容里,試想一下如果有好奇心重的年輕人根據小說里的知識偷偷下到墓地中,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地下墓穴是十分危險的,這毋庸置疑,但這危險並非是小說中所說的那樣,下墓是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支撐的。並不是背著洛陽鏟,拿著手電筒和尋龍尺,包里裝著糯米和黑驢蹄子就可以的。

曾經看到考古系的同學這樣說:

你以為的考古是這樣:【小心翼翼探明墓道位置,抽掉幾塊墓塊磚露出僅容一人通過的洞口,一行人依次進入。空蕩蕩的墓道兩側規律分布著一個個龕窟,裡面擺著鎮墓獸俑,螢石鑲嵌的眼睛在微弱手電筒光下閃爍不定。墓道盡頭的牆上雕著童子開門圖,左右分別有一間耳室,耳室牆上的彩繪壁畫鮮艷奪目,栩栩如生。鋪地錢越來越多,手電筒亮度有限,耳室另一側地上放著的銅器瓷器玉器只能隱隱看到一個大概輪廓。「這是座宋代的墓。」走在最前面手一直扣在腰間黑金古刀上的年輕人面無表情地說。一行人又向前走了幾步,忽然聽得身後轟隆一聲巨響,一道斷龍石落下牢牢堵住來時路…】

事實上,真正的考古是這樣的 :【烈日炎炎,一群民工打扮的人揮著鐵鍬挖土。暴土揚長的工地上一個個方形大坑規律排列,大多是5米乘5米的規格,深淺不一。邊上有人吆喝一句:「大概再挖五公分就行!悠著點下鍬!挖淺點!淺一點!」過了一會兒有個坑裡出了件銅鏡,粘著土,銹的斑斑駁駁。寫完標籤拍完照,順手拿到工地邊上的水溝里洗洗,找塊空地晾著。等幹了仔細看,看半天看不出個所以然:「這上面寫的啥?你知道這是啥時候的不?」 「不知道,等回去送去鑒定一下…」繼續挖,兩個小時後又出了點兒瓷器,碎成了兩堆,應該是兩件…吧。再然後直到天擦黑收工的時候也沒有別的什麼收穫了,一行人烏泱烏泱回去吃飯。「今兒出了不少。」 「還真是…」 「明兒個興許還能出點兒。」 第二天下雨,不上工; 第三天下雨,不上工;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下雨,不上工。第七天,雨停了,大家拎著桶下坑裡往外提水…】

對此,我只能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這類小說與其說是增加了青年人對考古的興趣,不如說是對盜墓的興趣。除此之外,裡面對於下墓不專業的描述,也會讓青年人產生錯誤的認知。


這幾年非常的火,不斷的在網上引發一波接一波的「盜墓熱」,經過這些小說改編拍成電影電視劇,也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新奇刺激的故事與場景,永遠也猜不到情節的懸念設置,讓當代摸金校尉的一系列詭異經歷讓讀者們欲罷不能。為什麼盜墓小說這兩年在網上會這麼火?

首先與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墓葬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早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處理死去的親人,當時就會為逝者陪葬一些生活用品,後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待死亡的態度,陪葬的東西越來越豐盛。正是由於豐盛的隨葬品,在利益的驅使下盜墓隨之而出現。由於大眾對悠久的墓葬文化的不了解,讓這類將歷史記載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素材信息相互聯繫,與現代社會生活結合描述盜墓的小說在大眾中間廣泛傳播。盜墓小說中的每一處情節,亦真亦假, 「 比小說更真實、比考古更有趣 、比懸疑更刺激 」,讓缺少專業知識的公眾沉迷於其中。盜墓小說的讀者群也以青少年為主體,他們對於未知的領域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探尋的慾望。盜墓小說將中國傳統的盜墓文化與現代社會結合在一起,帶領讀者穿越古今,彩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獵奇心裡和探險精神,喚醒了他們兒時記憶中的尋寶夢。

盜墓小說的火爆,在一定層面上說明很多觀眾對考古文博工作的好奇與渴求,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這項「 神秘 」的行業。但是大眾對考古的認知有著太多的局限,認為考古是官方的盜墓,認為考古只是挖墓,只是為了獲得金銀珠寶。這樣的認識也愁壞了一大批界內的專家。他們通過電視節目、直播考古等多種方式從正面宣傳,這些努力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這幾部小說和電影的衝擊下,公眾對考古的認識又回到了原點,甚至出現了更大的偏差。

這幾部小說,總的來說,吸引了大眾的目光,給大眾帶來了一定的刺激,但是並沒有解決痛點,公眾對考古的認識的缺乏並沒有隨之改變,反而有了更多的誤解。例如小說中記載的古代的墓葬形式、喪葬習俗等和歷史真實情況有著巨大的差別,很多都是杜撰和臆想的,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認真,反而成為公眾們普遍的認識了,覺得古代墓葬都應該是小說中記載的那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在各方面權衡之下,弊大於利,也要求考古工作者要做更多的工作,向公眾宣傳考古到底是什麼。


推薦閱讀:

風雲中吊打帝釋天的都有誰?
卡夫卡的作品誰譯得最好?
金庸小說中最躺著也中槍的人是誰?
只看小說,為何金庸中的全真教無法像少林武當那樣良好傳承成為武林泰山北斗?
有沒有像《白夜追兇》那樣的好書?

TAG:文化 | 小說 | 鬼吹燈 | 盜墓筆記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