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康有為?


曾經的偉人,現在的評價卻是一落千丈。甲午戰爭之前,康有為還只是廣州萬木草堂的一個普通教書先生,甲午戰後,因為康有為的變法主張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所以康有為及其思想迅速躥紅。

在戊戌變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否認康有為的確是有他的救國理想和抱負的,這一點不應該盲從現在網路上對於康有為的種種批評。受到德國強租膠州灣事件的影響,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黨人意識到國家將亡,所以唯有變法才能救中國。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先後寫了兩本書,一本是《波蘭分滅記》、一本是《日本變政考》,意在讓中國的統治者警醒,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

但是在戊戌變法後期,康有為的所作所為則是非常缺乏政治智慧的,最後也是陷光緒帝於不義和危險之中。首先是康有為只是因為傳聞就認為慈禧太后到天津閱兵的時候一定會廢掉光緒帝,實際上後來再看,慈禧太后根本在當時沒有這樣的打算,雖然因為「禮部三堂官」等一系列事件,慈禧太后對光緒帝已經十分不滿,但是還沒到廢掉光緒帝的分上。最終惹怒慈禧太后的正是康有為一夥圍園殺後的企圖,康有為一度為了實施計劃從京外請了畢永年等人進京勤王。因為袁世凱的告密和榮祿的唆使,慈禧太后最終下定決心,發動政變。

康有為即便是在逃跑的路上,做的一系列事情也是非常不地道的,到了香港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為了自抬身價,康有為說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在身,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做了吹牛之外,對當時的局勢一點好處都沒有,只能使得光緒帝的處境更加艱難,這也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對光緒帝的極度不信任,1899年差點真的廢掉光緒帝。

逃亡海外後,康有為一直從事保皇活動,與孫中山等革命党進行爭奪。民國建立後,康有為雖然可以回到國內,但是他所從事的還是復辟清朝的活動。袁世凱後來稱帝,康有為雖然擁護帝制,但他也是反對的,為了反對袁世凱,康有為還參加了討袁募款,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能夠做皇帝的只有愛新覺羅氏。

不過康有為在1917年張勳復辟後,雖然仍持保守態度,但是對於復辟一類事情基本上已經不再鼓動和參與。五四運動期間,他甚至撰文聲援學生運動,不可不謂其精神之可貴。

至於近幾年網路上傳聞的所謂康有為奇特死法的原因,小編認為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才是巧合。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向日本割地、賠款。舉國上下均視之為奇恥大辱,一時間,國人如大夢初醒,群情激奮,紛紛探求保國救民的變革之路。近代維新改革的先驅康有為,在這一年裡,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公車上書。康有為稱,當時他和在京考試的數千名舉人,聯名向光緒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但這份上書並未呈遞到光緒的手上,最終不了了之。後來也有人指出公車上書實際並未發生過,是康有為杜撰出來的,此事件的真實性存在一些疑問。

第二件事是發起成立「強學會」。強學會的宗旨,是「專為中國自強而立」。在《強學會敘》中,康有為發出了「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東眈,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的聲音,讓許多自以為仍是太平盛世的民眾,認識到中國正處在數千年未有的大危機之中,在當時可謂振聾發聵之語。

由於強學會提倡變法自強乃人心所向,不僅青年士子們從者如流,還得到了許多京城高官和地方大員的支持。如翁同龢、孫家鼐、張蔭桓、劉坤一、張之洞、王文韶、聶士成等,都是康有為發起強學會的主要贊助人。

強學會附設強學書局,開辦報紙《中外紀聞》,翻譯西方書籍,推廣維新思想,評議朝政,臧否人物,成為了近代以來首個讓知識分子發聲議政的報刊。後來,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康有為又南下上海,成立了上海強學會,風聞天下,名噪一時。

但好景不長,強學會創設不到半年,一個御史給太后上了一份《京官創設強學會大幹法禁據實糾參折》,彈劾強學會「植黨營私」、「勒索地方文武」,然後北京上海兩家強學會就立馬關門大吉了。說來也巧,參劾強學會的這名御史,就是後來那位懇請慈禧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的楊崇伊。

強學會的失敗,和後來戊戌變法的失敗一樣,是帝黨和後黨、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黨派之爭的結果。個中過程和原因十分複雜糾葛,非一文可以盡述。本文主要是想探討一下,在強學會成立和運作的過程之中,是什麼原因,加速了這一運動的衰亡。

一般說到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大家會說是因為封建守舊勢力太過強大,扼殺了進步的苗頭。但實際上,在強學會設立之初,這場運動的發起人康有為,是具有很大的話事權的。

在當時,康有為僅僅是剛拿到進士功名,工部的一名六品主事。翁同龢為了向他請教新學和新法,曾經登門拜訪;康有為剛到上海時,張之洞立馬把他接到南京去做客。讓我們看看,一個小小的京官,皇帝的老師親自向他討教,兩江總督奉他為座上賓,多少朝廷大員為籌辦強學會出錢出力,可見康有為當時的名望之高。

但到後來強學會被參劾,牆倒眾人推時,康這些曾經堅定的支持者們卻全都作壁上觀,不願對康有為施以援手。不能說翁同龢、張之洞他們都是趨炎附勢的牆頭草。康有為把自己弄得如此眾叛親離,其實和他的為人處事有很大的關係。

康有為當時所率領的這一幫維新黨人,在朝廷上是一股新晉勢力。他們變法自強的主張,與光緒的施政思路以及一些開明派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強學會的成立,得到了這幫人的大力贊助。

當時維新黨自身還非常弱小,本來就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得到這些勢力的支持,來貫徹實現他們維新變法的政治綱領。這股政治力量,絲毫不亞於朝中那些反對改革的守舊勢力。若能利用得當,戊戌變法可能會提前幾年到來。

但康有為卻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將潛在的盟友得罪了個遍,最終導致維新黨孤立無援,把強學會逼上了絕路。

強學會的設立,是由戶部尚書翁同龢撥款,工部尚書孫家鼐幫忙找房子,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這幾個總督各捐數千兩白銀入股,才從無到有的。

當時因甲午戰敗而被閑置的李鴻章,也對康有為等人的維新思想頗感興趣,主動向強學會出資兩千銀元,想入股當一名會員。沒想到康有為卻因李鴻章曾和日本人議和,果斷拒絕了他的入會申請,讓強學會少了一個具有極大能量的支持者。

康有為拒絕李鴻章,還可以解釋成是保全強學會的名聲。但他後來一意孤行,拒絕張之洞的忠告,就實屬狂妄之舉了。

康有為不僅想自己當政治上的領袖,還想當宗教上的教主。他的思想綱領《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說自西漢以來,全天下士子學的儒學都是假的,只有他康有為講的才是真學問。

而康有為這兩本著作里,其實大都是牽強附會之說,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張之洞認為康有為這個說法太過異想天開,勸他「勿言此學」,以免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給改革添加阻力。

面對張之洞的勸告,康有為卻說,「孔子改制大道也,豈為一兩江總督供養易之哉?」仍然剛愎自用,在《強學報》上大肆宣揚他自己的學說。

而報紙上的日期,康有為主張不用清朝的光緒紀年,而用「孔子卒後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孔子紀年,其開山立派的野心昭然若揭。這不僅讓自己走向了孤立,也給頑固派攻擊強學會「圖謀不軌」提供了口實。

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康有為鼓吹維新變法、發起強學會、創辦報紙等舉措,是具有歷史進步的意義的。

然而,就像後來他的弟弟康廣仁說的那樣,「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有為志大才疏,德不配位,自我孤立的做法,導致維新派無力與守舊勢力抗衡。強學會的成立始末,可謂是成亦康有為,敗亦康有為了。


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有點像現在的一些剛出道的小夥子,一身熱血要創業,沒有工作經驗,沒有資本,到處湊錢,到處喊口號,到處搭班子,結果創業失敗又不負責任溜之大吉,然後又到處拿創業騙吃騙喝,簡直就是妄人加騙子加無賴


康有為在史書記載上因公車上書而聞名於世,但走向共和里康的表現是個政治投機者,維新運動失敗很大成分緣於認不清形勢,政治智慧低能,投機鑽營因素多,康的學術人品立腳不穩!


推薦閱讀:

瑪雅人為何會突然消失?
晉武帝是千古一帝嗎?
當代中國還存在哪些陋俗陋習殘餘?
武俠小說里,古代豪傑喝酒都會點熟牛肉,這是為什麼?

TAG:康有為 | 走向共和 | 電視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