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兩千官兵為何能讓劉禪十萬大軍跪地投降?
劉禪投降,其實有其投降的目的,並不能簡單的用兵力衡量。
其實在諸葛瞻失敗以後,就有大臣說過,成都城池堅厚,還有一年的存糧,發動百姓不是守不住。何況外還有姜維大軍,隨時可以回防。如果非要打一場類似列寧格勒或者斯大林格勒的保衛戰,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從兵力和實力上來講,鄧艾只能算是跑進蜀漢腹地的一隻野狗。會咬人,但是人躲在城池裡他也沒辦法。
那麼劉禪投降的動機就值得分析了。
在鄧艾入蜀的時候,劉禪已經當了四十二年皇帝了,已經是五十八歲的老人了。當年諸葛亮臨死時指派的幾個輔佐大臣早已經故去,只剩下一個姜維也是垂垂老矣,垂死掙扎。也就是說蜀漢已經出現了人才荒,不然不會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連個將領都派不出來,只能讓諸葛瞻硬著頭皮上。
五十八歲的老人自然沒有年輕人的銳氣和鬥志,何況劉禪本來就不是一個內心堅毅的人。
從國力上來講,蜀國國力最弱,而且失去了荊州後,就一塊成都平原供養全國。從諸葛亮到姜維一直堅持窮兵黷武的進取政策,蜀漢能堅持四十二年不動搖已經算是奇蹟了。
蜀漢百姓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只有不到一百萬戶的人口,卻要供養十萬的士兵。就在成都附近都有山賊劫掠,可想而知蜀國社會是多麼的動蕩不安。
所以,在姜維時代,蜀國已經是病入膏肓,誰推一把都倒。所以劉禪早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都覺得劉禪沒有能力。其實這個認為並不準確。
劉禪能在諸葛亮死後,還能堅持國本幾十年。也足以說明劉禪並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整天吃喝玩樂的無道昏君。聖主明君算不上,但也不是司馬惠那麼的白痴,只能算是中庸的普通人吧。
但是蜀國就這麼個爛攤子,還必須堅持諸葛亮的一個錯誤路線繼續進取。絲毫沒有片刻休養生息。
所以,劉禪自己內心是早早的就不想幹了。一個爛攤子看守了四十二年他也是夠夠的了。劉禪投降是出於個人自私的想法考慮,而並不是站在蜀漢的角度的考慮的。
所以,劉禪投降就說的通了。
就劉禪的能力和性格來說,確實也不太適合做君主。當領導人,要具備很多品質。智慧,氣度,眼光,能力等等。但是劉禪是個普通人,他沒有領導者的本事。好在他對自我的定位很清楚,也對蜀漢的定位很清楚。他知道以他的能力,他手下的班子,蜀國的國力已經是無法戰勝曹魏了。
作為蜀漢的國君,他應該國亡君死。但是作為一個人,他想活著。拋去蜀漢的包袱,他想活著。他不是他爹劉備那樣的梟雄,他為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考慮,所以他投降了,因為他想活著。
這也就說通了他後來在晉國為什麼會說,此間樂,不思蜀這樣的話。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混吃等死的富二代。沒有創業的雄心。他只要一個安逸的生活而已。
所以,劉禪的投降,是自己主動的退讓。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拋棄父親留給自己的負擔。
而且,一個五十八歲的老人了,也早已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平平安安的過完一生就好。
鄧艾的到來,不是把劉禪嚇的跪地投降。而是給了劉禪一個拋棄負擔的契機。
鄧艾是從陰平偷襲蜀國成功,劉禪自縛而降,然後鄧艾善待劉禪,封劉禪為驃騎大將軍,再然後劉禪命令當時屯田的姜維放下武器,姜維無奈命令十萬大軍不得抵抗。後來,姜維想策反鍾會,但計劃失敗,和鍾會一起被政變的魏兵砍死。
說起鄧艾,許多人對他可能並不陌生,有滅蜀的功勞在,想低調都難。如此一個牛人,唯一缺憾是個結巴,有個成語叫「期期艾艾」,這個成語就是說兩個結巴的故事,期期是指漢朝時劉邦的丞相周昌,劉邦欲立小兒子劉如意,劉邦問周昌的意見,周昌一聽不同意,一著急就結巴,說:臣期期不奉昭……艾艾也是這樣的故事:艾有口吃,每次說話提到自己時老是「艾、艾」連呼,司馬昭故意戲弄他,便問:「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幾個「艾」啊?」鄧艾回答:所謂「鳳兮鳳兮」,還是只有一鳳而已。」鄧艾由於有生理毛病,被許多人嘲笑,在基層幹了十幾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和重用,直到他碰到一個人,人生的命運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鄧艾出生在現在河南新野,從小家境貧寒,但是卻胸懷大志,鄧艾本來叫鄧范,結果因為與家族的人同名,所以改成了鄧艾。鄧艾小時候勤奮好學,雖然口吃,但是卻很有才華,因此被舉薦為典農都尉學士,卻因為口吃而被認為不適合此職,便指派他去擔任看守稻草的小吏。
鄧艾很喜歡軍事,每見到高山大川,都要去勘察地形,演練軍事,或許這就是他後來能夠行軍打仗的基礎。鄧艾雖然有才能,但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在基層幹了二十多年才當上了典農功曹。管理屯田歷朝歷代都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而就是這個典農功曹,讓他有了去洛陽彙報工作的機會,在洛陽偶遇司馬懿,不得不說司馬懿慧眼識英才,馬上就看出鄧艾是人才,於是徵召他做太尉府掾屬。
後來魏國要在東南一帶屯田,讓鄧艾前去視察,通過實地勘察,鄧艾提出對屯田的重要建議,受到司馬懿的認可,於是鄧艾便著《濟河論》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
司馬懿看後非常滿意,並任用鄧艾在淮南、淮北屯田,幾年之後,淮南淮北就呈現了繁榮富庶的景象,而魏國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在進攻江南,糧食可以就地供應,大大縮短了補給線。
鄧艾每到一處就搞屯田,讓魏國的糧食儲備得到了加強,同時他的軍事才能也得到展現,鄧艾兩次抵擋蜀國大將的進攻,穩定了魏國的防線。
真正讓鄧艾揚名的還是滅蜀之戰,鄧艾趁鍾會與姜維對峙期間,率領精銳從陰平小路翻越天險,攻入蜀都成都,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和關注)
鄧艾得天時(江油守將不戰而降),得地利(蜀將諸葛瞻不憑險據守與魏軍平地決戰),得人和(蜀漢多年征戰民不聊生)。憑以上取得的勝利。
首先選擇連蜀人都不敢走的陰平道,從江油直插成都的路線達到了戰略奇襲的效果。江油至成都,在劉備時期就修了路,所以能很快到達成都。
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典略》
而且蜀國怕陰平道會有人偷襲,在入口布置了部隊。
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華陽國志》
但被鍾會派出的部隊幹掉了。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鍾會傳》
於是鄧艾上書請求戰略奇襲。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鄧艾傳》
後鄧艾率兵進軍陰平道,但兵力不止2000,當時鐘會兵力約13萬,而鍾會兵力是鄧艾五六倍,那麼鄧艾的兵力約2萬多。
初,文王欲遣會伐蜀,西曹屬邵悌求見曰:「今遣鍾會率十餘萬眾伐蜀……」(平蜀後)及會白鄧艾不軌,文王將西,悌復曰:「鍾會所統,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鍾會傳》
這麼多人當然不可能全員一起出擊陰平,應是分批次出擊,以陰平道的道路狀況,先鋒應該不會多於5000人,在現代山地行軍都會有非戰鬥減員的情況下,古代死亡率會更高。陰平道700里山路,非戰鬥減員差不多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抵達江油前期魏軍也就2000-3000人左右,但後續部隊陸續到的約有萬餘。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鄧艾傳》
蜀國滅亡時候,據《蜀記》記載,人口約94萬,兵丁約10萬2千,除去劍閣姜維軍4萬多,南中1萬,永安1萬,成都及周邊約2萬,近衛軍約5000,剩下都是各地守軍。以此推算,江油兵力最多3000左右。於是當年10月底,鄧艾以2000多敢死之師趁夜突襲毫無防備的蜀軍,江油太守馬邈之前聽到漢中失守,心裡已有畏戰情緒,所以不戰而降。自此鄧艾佔據江油城,此時算降軍與後備部隊約魏軍已有2萬多。
其實姜維在沓中屯田的時候,就提醒過劉禪注意陰平道。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維傳》
但當時劉禪置之不理,才釀成如此大禍。在聽到江油丟失,劉禪急忙派護衛將軍諸葛瞻督率成都主力2萬拒敵,南中的霍弋表示可以派兵支援,劉禪認為鄧艾部隊遠道而來,諸葛瞻的部隊足以應對,就沒有同意。
諸葛瞻領兵謹慎有餘,計謀不足,被鄧艾搶先佔住德陽亭關口,被迫撤退,從此鄧艾徹底進入成都平原,擁兵約3萬多人。諸葛瞻意識到戰略失誤,慨嘆: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隨後以主力在綿竹關外應戰鄧艾,被善於野戰的鄧艾運用運動戰一舉殲滅,諸葛瞻等十幾位將領自殺殉國。成都最後的屏障被攻克,而此時成都只有近衛軍5000餘人。
最後,劉禪聽譙周之言,降鄧艾。
蜀國在東漢末年,有一百多萬人,
蜀郡十一縣,較前漢少青衣、嚴道、徙、氂牛四縣,戶三十萬零四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零四百七十六。《後漢書 郡國志》
而到了劉禪投降時。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三國志 後主傳》
由此可見,鄧艾能快速滅亡蜀漢,除了戰略奇襲和對手菜雞,最關鍵的還是蜀漢連年征戰帶來的人心相背,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一,鄧艾手下不止二千人。所謂三千人偷渡陰平,只是前鋒部隊。在佔領江油之後,就有後續部隊不斷補充到前線來。鄧艾全軍大約三萬多人,諸葛緒三萬多人,鍾會十餘萬人。後來鍾會奪了諸葛緒的兵,全軍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人。鄧艾功江油時,還有鍾會所遣將軍田章所率部隊,應該也有萬把人。
《三國志·鍾會傳》: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
第二,蜀漢人力資源有限,在滅蜀之戰時,除了姜維率領的兩萬多人,在漢中還有幾萬人,估計應該在五萬人左右,否則扛不住鍾會的進攻。在東線還有防禦東吳的部隊,大概也有一兩萬人,後主投降之前,閻宇率軍援救成都,手下有萬把人左右。在南中駐守彈壓的部隊,大概也有一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留給成都的衛戍部隊可能數量不多,也就兩三萬人,而且分駐不同地區。交給諸葛瞻到綿竹前線的,可能有兩萬人左右,但一戰而北,全軍覆沒。
蜀軍能夠抵禦鄧艾的,實際上只有諸葛瞻這個機會。如果諸葛瞻選擇列險據守,坐等鄧艾師老兵疲,最後應該是鄧艾孤軍深入,全軍覆沒。
但諸葛瞻選擇了出城野戰,鄧艾軍是遠道而來的死士,已經置之死地,只有拚命,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兩邊的戰鬥意志不同。
所以,諸葛瞻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打起來雖然一開始佔了點上風,但很快就全軍崩潰了。
第三,諸葛瞻全軍覆沒之後,成都已經沒有什麼留守部隊,無法抵禦鄧艾軍隊。所以當時蜀漢君臣在討論應對措施的時候,出路只有兩個,要麼往南跑,要麼往東跑,沒有據守成都的意見,說明他們都認為成都已經守不住了,應該是因為沒有兵力了。
譙周給劉禪分析形勢的時候是,南方是少數民族地區,叛服不常,靠不住,往南跑肯定行不通。往東跑,魏國滅蜀之後,滅吳也就是早晚的事情而已。劉禪就算去了東吳,必然得向東吳稱臣。等到東吳被滅,再向魏國投降,等於受辱兩次,划不來。
譙周的建議是,趁著現在還有點資本,可以談談條件再投降。等山窮水盡了再投降,就沒啥談判資本了。
後主覺得譙周的意見無法反駁,於是決定投降。
《三國志·鄧艾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首先澄清一下,鄧艾不是率兩千官兵進攻讓劉禪投降的。鄧艾在與鍾會分兵後,先令其子鄧忠引五千精兵到山中為開路軍,又選兵三萬隨後進發,每行百里選三千兵紮營下寨,行軍七百多里過摩天嶺後,只剩下兩千人馬,鄧艾就是帶著這兩千人馬,星夜倍道襲擊江油城,江油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取了江油後,就讓在陰平小路上紮寨的人馬都到江油城取齊。因此,鄧艾在江油城的兵力應該是三萬五千人。鄧艾奇取涪城,戰死諸葛瞻,攻下綿竹後,才率軍取成都,除去戰鬥減員和守城部隊,此時鄧艾的兵力也應該在二萬以上。
此時的劉禪,在成都還有兵力十萬二千,為何卻不戰而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蜀國征戰太頻繁,民心思和平,厭戰情緒泛濫。劉備在成都稱帝後,舉國之力伐吳,戰敗後國力受到重創;諸葛亮稍息後,又開始南征孟獲,六出祁山伐魏;姜維接班後,更是個戰爭狂人,九伐中原,在蜀漢短短的四十餘年間,發生十七次主動攻擊的戰爭(三國演義中的通常說法,實際上更多),蜀國是不折不扣是個戰爭販子。如此多的戰爭,讓老百姓不堪重負,民生凋零。
再就是人才稀少,兵微將寡,難以迎敵。蜀漢建國的四十多年裡,益州有人口百萬,豈無能人良將?由於戰爭因素和朝廷用人偏頗,人才都不願意歸附朝廷,更不願去白白送命,致使在緊要關頭無人可用,就算成都的十萬兵馬抵抗,估計也打不過作戰能力超強的鄧艾軍隊。連年征戰,劉禪和眾官僚們也厭倦了。劉禪兒子想負隅頑抗,劉禪訓斥道:「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其它守城的官僚們更是當擺設。江油守將馬邈「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鄧艾取涪城時,城內官吏軍民疑從天降,盡皆投降,這些重要的城池一點戰爭準備都沒有,可見守將們也無心戀戰。
喜歡戰鬥的就剩下姜維一幫人了,但作為大將軍的姜維,在關鍵時刻考慮不周全,辦事不力。孔明臨終前囑咐姜維:「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雖然姜維沒忘,在魏軍來攻時,具表申奏後主:「請降詔遣左車騎將軍張翼領兵守護陽安關,右車騎將軍廖化領兵守陰平橋:這二處最為要緊,若失二處,漢中不保矣。因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接姜維表奏後寧信神婆算卜,不聽姜維之言。作為擔負國家安全重任的大將軍,為什麼在平時不把影響國家安全的要害安排妥當?姜維窮兵黷武,必然造成顧此失彼、自顧不暇的後果,使國力空虛疲弱,國家弱了,就會引狼入室,自取滅亡。從戰略角度上看,劉禪直接投降還是對的,徒勞的抵抗能夠苟延殘喘,但滅亡是遲早的事。
四川文官集團的一致決定,劉禪也沒有辦法,投降思潮一直存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到。只是,因為有鷹派的存在,維持一個均衡的局面。
文人主和,武人主戰。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將一個問題講的很清楚了,張昭這幫文人,在孫權底下當文官,在曹操底下也能當,而且待遇會比孫權這種地方軍閥要大很多。武將不一樣,蔡瑁把水軍訓練好後,曹操便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諸葛亮因為提防魏延,一直不重用他,馬超投劉備後,也沒得到重用。由於軍權的特殊性,就是歸順了,也只能靠邊站。武將偏於主戰。在赤壁之戰前,面對強大的曹操,文官主和,武將主戰。
由於,諸葛詹這些主戰派都死在了綿陽之戰的前線,而姜維又在劍閣,來不及增援。投降派就佔據了朝堂的多數席位。劉禪面對這樣的局面也就只能選擇歸順。後來蜀地文官在晉國一樣做官。只是換了一面旗幟。
雖然鄧艾偷襲成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其實此戰是勝是敗對蜀國滅亡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其一:蜀國滅亡是必然的趨勢,魏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兵源充足,這是物質因素。
其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早已動了蜀國的根基,唯一稱的上一流猛將的魏延也死於蜀國的刀下,後期唯有姜維在苦苦支撐,而魏國大將如雲這是歷史因素。
其三:劉禪雖然稱不上昏庸,但也絕不能稱為一個明君,而魏國是司馬氏掌權,司馬氏就不用多講了,人才輩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是領導者能力因素。
總之,蜀國非敗不可,即使鄧艾失敗了,蜀國離滅國的時間也不會太短,其實小編更願意蜀國能勝,司馬家族掌權,晉朝對漢人的影響不必多言。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關注我,以後精彩不斷!
我先來糾正幾個問題吧。鄧艾不是兩千官兵,劉禪在成都也沒有十萬大軍。
鄧艾有多少官兵呢?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
【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鄧艾本身就有三萬多部隊,再加上江由馬邈的投降部隊,三萬多部隊是有的。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百里中首尾相繼,憑恃其眾,方軌而西。】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劉禪在投降的時候共有十萬兩千部隊。單單在劍閣的姜維就有四五萬人,再算算各地的駐軍,包括防東吳的,防南蠻的,還有各個防區的駐軍,在諸葛瞻的那個綿竹的部隊被打敗之後,就沒有什麼兵力和戰鬥力了。所以劉禪才想著要麼跑去東吳,要麼跑去南蠻之地,要是成都有兵,能死守,那跑那兩個地方幹嘛呀。
【三國百曉生撰稿,專註於三國歷史,歡迎關注交流】
鄧艾精通兵法,尤其是學習了林彪元帥的一點兩面戰術,就是陰平一點突破後,既不在突破口糾纏,也不去和姜維的大軍糾纏,而是趁虛而入,直撲江油,綿竹,兵臨成都城下,使得被鍾會大軍鉗制的姜維進退維谷,最終全盤崩潰。林彪元帥的一點兩面戰術非常實用,實際上後來美國攻打伊拉克使用的也是這種戰法。
用兵即動武,火雲斜神這兩句話概括得很好:
第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第二:連力氣都沒有,混什麼黑社會。
鄧艾奇襲成都,兵臨城下,謂之快!將猛兵精,勢不可擋,謂之「力」。對手自然招架不住,不投降就會被打死。
推薦閱讀:
※未來的航天器動力系統將是如何?
※為什麼絕大多數運輸機都沒有加裝翼尖小翼?
※戰略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在執行長航時作戰任務中,是怎麼吃飯,睡覺和上廁所的?
※有哪些國家的特種部隊被高估了?
※為什麼英國「海鷂」戰鬥機在馬島戰爭中殺敵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