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漢時期可以誕生小篆和隸書兩種寫法迥然不同的字體?


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也就是殷商後期,「甲骨文」基本定形,「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祖先。商周時期大量使用青銅器,刻在上面的文字叫「金文」,亦稱之為「大篆」。隨著社會向前發展,使用文字的範圍越來越大,書寫文字的載體越來越多,文字本身也更趨於簡化方便。到了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文字呈現出多樣化,各國之間存有許多差異。但從宏觀上看,戰國時期的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六國文字」系指韓、趙、魏、齊、楚、燕等一些小國,而秦國則墨守春秋前期正統的文字,書風漸趨規整均勻,在向小篆過濾。

李斯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不僅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更是秦始皇為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政令通暢,便於統治。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刪繁就簡,歸納統一,形成小篆。李斯創造小篆,如同蔡倫造紙。蔡倫造紙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而已,而小篆在春秋末年已有流行,李斯也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加工而已。

《曹全碑》

無論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它們在字形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均為豎長方形。當在戰國時期出現隸書後,漢字字形就由豎長方形變為橫長方形。筆畫也由篆書的勻稱彎曲變為隸書的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至於程邈作隸之說,亦同蔡倫造紙之說。隸書始於戰國,盛於漢,故有「漢隸唐楷」之稱。至於為何稱「隸」,《後漢書·馮異傳》稱為「屬」,這一說法沿用至今,現代漢語有「隸屬」一詞,可以看出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隸書的出現,同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隸書為正方形的楷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文字上命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創小篆為六國統一官方文字。

但因秦國法律嚴酷,官方文書規定時間不能送達,有殺頭之罪。於是,書吏為了快速書寫,節省時間,就改以隸書書寫。小篆圓轉,隸書方直,隸書書寫更快。

近些年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等,以實物證明了這一現實。

在秦代,小篆是官方文字,國家大事以小篆記錄,比如泰山刻石等,民間則以隸書流行。

到了漢代,隸書則成了主流書體,小篆反而成裝飾性次要書體。很多漢碑以隸書書寫,碑額卻用篆書。

秦漢正處於漢字字體演變的關鍵時期。篆書為古文字,隸書為今文字。隸變之後,便迅速催生出草書、行書、楷書。


推薦閱讀:

當今哪個書法家(還在世)的字最值錢?
如何臨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
這是什麼字 篆書?
寫隸書用什麼毛筆和宣紙會更好些?
学毛笔笔画怎么写都写不出锋来,是笔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TAG:文化 | 秦漢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