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哪個皇帝對人民最仁慈?


勤政愛民、克己復禮曰「仁」,仁在古代是儒家認為的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普通人能被稱為仁已經很不容易,而皇帝被稱為仁更加不容易。蓋因為普通人對待的人少,而皇帝則要對天下老百姓仁,那是非常苛刻的。中國歷史上共有五位皇帝廟號為仁宗,分別是漢仁宗劉禪(劉備的兒子),宋仁宗趙禎(宋真宗趙恆的兒子),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武宗弟弟),明仁宗朱高熾(明成祖朱棣長子),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

漢仁宗劉禪在自己掌握政權以後,開始不再窮兵黷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而在鄧艾攻入成都以後,就投降了,並沒有率領老百姓抵抗。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劉禪避免了戰爭帶來的傷亡,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對蜀國老百姓來說,稱得上仁。

元仁宗被冠以「仁」,主要是因為他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仁宗繼位時的元王朝已經過元世祖,元成宗兩代(武宗時間較短)五十餘年的治理,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再經元仁宗的勵精圖治,使元王朝到強盛的頂點,以元仁宗的雄才大略,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

明仁宗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清仁宗繼位後,面對的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留下來的爛攤子,湊巧還趕上了西方的工業革命,嘉慶皇帝面對內外交加的窘境,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作為。不過嘉慶皇帝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複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雖然沒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但在清朝的皇帝中勉強能稱得上仁。

再說一下宋仁宗趙禎。「為人君,止於仁。」這是對一個皇帝的最高褒獎,宋仁宗趙禎的仁是實至名歸,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對老百姓「最好」的一個皇帝。宋仁宗的時期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文教最發達、科技最興盛、政治最廉潔、言論最自由的時期之一。仁宗盛治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漢王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但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可與之並肩;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阿拉伯世界的大食帝國也在崛起。但大宋王朝文明的光輝,足以把整個世界襯得灰頭土臉。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宋朝也在這代君王之時達到全盛。 期間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史書言之:「恭儉仁恕,出於天性」。為人君者,不飾繁華,不好大喜功,能夠約束自己的慾望,尤為難得。

為人君者,在於識人用人。趙禎當政的42年中, 湧現出一大批文臣武將,文臣賢相遍布朝野,正人君子比比皆是。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一代婉約派詞人代表晏殊,文武全才富弼,文彥博,名垂青史的改革家王安石,醉翁亭記的作者,大文學家歐陽修,父子同進士,一代文豪三父子的蘇洵、蘇軾、蘇轍。還有北宋名將「面涅將軍」狄青狄漢臣。正人盈朝,賢達遍野,是仁宗朝的一大特點。求賢若渴,寬厚仁德,是趙禎的另一特點。唾面自乾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都很難接受,更何況是一代君主。但是,趙禎和大臣們切實解決問題時,很多大臣也不注意形象,經常讓皇帝「唾面自乾」,以至於後人評價趙禎「仁宗皇帝至誠納諫,自古帝王,無可比者。」

趙禎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對待下人的過失,趙禎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你這個民是指無權無勢的底層老百姓嗎?如果是的話,那所有的「仁宗」都不配。

因為在古代,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跟底層百姓,往往是相抵觸的。

古代生產力很低,底層民眾能吃飽肚子不餓死,就能稱為盛世了。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官僚地主都處心積慮地想多兼并土地。比如,你今年遭了點旱災,或者家裡有了病人,糧食不夠吃了。不能活活餓死啊,你就得向地主家借。地主借你高利貸銀子,明年收成了你翻幾倍還他。由於利息太高你還不上怎麼辦,用你家的地抵債吧,要不老爺看你妻子女兒不錯,來老爺家裡吃香的喝辣的吧,不用跟著你受苦了。你不同意想打官司,那時可沒什麼網路,有網友給你助陣。往往是官老爺打你頓板子趕出來完事。《紅樓夢》里出現的,賈赦看上石獃子的幾把扇子,石獃子死活不賣,賈雨村就訛他拖欠官銀,把他的扇子充公,活活逼死石獃子的事。在古代信息不發達,導致法制不透明的情況下屢見不鮮。

你說,是施行嚴刑峻法,看到這些傷天害理的官紳,就殺了他的君主對百姓仁慈。還是不就是兼并塊地嘛,不就強搶個民女嘛,不就是逼死條人命嘛,大家君臣一場,不能太苛刻;作皇帝要仁慈,不能把殺殺殺的掛在嘴邊,回去作個檢討,下不為例的皇帝對百姓仁慈?

對官僚地主仁義了,貪污點算什麼,皇帝人性化,哪能因為點銀子就殺人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繼續在寬鬆舒適的環境下貪污。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銀子被貪污了,下次賑災修河堤打仗的錢從哪裡出?還不是轉嫁到底層百姓身上,百姓賣兒賣女負擔更沉重的賦稅。

所以說,對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仁慈」就是對底層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的殘暴。反過來也一樣。問題是,古代不要說沒有網路,絕大多數底層百姓連字都不識啊,他們的聲音無法流傳下來,甚至無法傳播出他們村。話語權牢牢地掌握在官紳階層手裡,你讓他們舒舒服服地吸血,他們就把你誇的天上有地下無的,再給你編點愛護宮女啦,寬恕兄弟啦的小故事,宣傳你仁義無雙,死了還能獲得個「仁宗」的稱號;至於你在位時不願意被餓死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最多,你統治時喪失了大片領土,有那些灼灼生輝的小故事,人們不會注意這些的。你對他們嚴苛,他們會編出各種段子醜化你。

真正對底層百姓仁慈的,當屬兩個皇帝,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雍正。

朱元璋大殺貪官,剝皮實草,打擊食利階層;雍正官差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減輕民眾負擔,攤丁入畝讓民眾少交冤枉錢;讓多少民眾免於家破人亡,不比作秀愛護個宮女太監強千萬倍?但他們嚴重損害了官紳的利益,迎來了罵名滾滾。朱元璋殺的那些的貪官成了純潔無辜的小白羊,雍正想殺哪個大臣晚上就派血滴子去,兩人都成了殘忍暴虐的代表。

——————————————————

評論區有朋友提到宋仁宗了,那咱就用數據看看宋仁宗對人民有多仁慈。

 《宋史食貨下六》記載:1034年男丁,「景祐元年二千六百二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一口」。而《宋史志地理一》:至他死的嘉祐八年那一年男丁,「主戶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萬一千六百五十一。」整整三十年時間,人丁只增加了十七萬多人,平均每年增加不到六千人。

封建社會只要人能活下去就會生孩子的,如果和平負擔不太重,人口就會迅速增長,人口增長幅度則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標準。不要說跟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人口翻倍相比,就算跟以後的宋神宗時期人口每年增長百萬比也差的遠。

〖人口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總稅收比四十多年前景德年間增加了一倍多,現錢比十幾年前的慶曆二年增長了七百五十多萬貫〗。(摘自王明政論述)

這些錢哪來的?難道是因為宋仁宗「仁慈」,權貴們就多捐的不成?非也,宋仁宗對他身邊的權貴可是真仁慈。

〖他給定節度使月俸銅錢400貫、宰相月俸300貫,他第四等的妃子「才人」的月俸就有二百貫〗(摘自王明政論述)。那些賦稅還得從貧苦平民身上刮出來。並且這還僅是明面上的。在他仁慈縱容的大環境下,官紳還會立多少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知道為啥他統治的和平時期,人口幾乎不增長了吧。

當然了,官紳們為感謝宋仁宗的仁慈,為他編了不少正能量的小故事,比如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我很奇怪,既然不聲張這是死罪,別人怎麼知道的。就算是真的,如果你縣縣長任職期間,你的工資下跌,負擔重了好幾倍,但他對他的小舅子、小姨子、小秘、保姆非常仁慈,你會希望在這樣的縣長底下生活?


李世民

說到古代皇帝的「仁政愛民」非唐玄宗李世民莫屬,李世民曾說過「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句話中很好的體現了官民思想。在李世民在位時期,輕徭役、輕薄賦!李世民雖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害了自己兄弟,逼位自己的父親李淵。但是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一心想要改變當時的社會現狀。李世民深知過去歷史對人民造成的苦難,於是他在位時期出出施一仁政,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他對歷史的發展最好的解釋。

歷史民臣

在位時期,著名的大臣有房玄齡、魏徵等歷史民臣。據歷史記載,有一次上朝的時候李世民和魏徵爭的面紅耳赤,但是當時他還是接納了魏徵的意見。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非於常人,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期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但是仁慈是相對的,就好比李世民對自己的兄弟親人狠毒。則對人民仁慈,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可以說李世民在位時期不管是經濟、生活、政治、外交等都達到空前的繁榮,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一個值得讚揚的一代名君,其遠大的宏圖大志也奠定了唐朝在我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朝四帝仁宗趙禎堪稱干年第一仁慈君王,仁宗在位時眾正滿朝,賢達倍出,也是宋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民間有故事,一小民在皇宮邊上修房子,皇宮禁衛要去趕人,被仁宗知道後,仁宗命禁衛不許干涉,於是這小民就這樣和皇帝做起了鄰居。 仁宗架崩時,汴京無論男女老幼,販夫走卒還是乞丐都下跪壕哭,而後全國縞素,老百姓自發為仁宗守孝。 仁宗死訊傳到遼國,遼國百姓也為仁宗痛哭,遼國皇帝甚至跪地痛哭,還為仁宗立了衣冠冢,以為紀念。一個君王以個人魅力迷到敵國君王,古往今來也就宋仁宗趙禎一人。


個人首推宋仁宗,他的仁慈可不是「政治秀」,他是真君子。

蜀地書生曾作反詩,意思是蜀地險要,太守可拒兵稱王 。嚇得太守將其抓起送到仁宗面前,仁宗不以為然,將該書生放了。

蘇軾之父蘇洵曾寫文譏諷(睜眼說瞎話,無事生非的那種)過仁宗,仁宗也沒有動殺心。

柳三變做得更過分,仁宗也只是永不錄用而已。

不僅對士如此,對民也是如此。

不過對民之仁慈則更體現於各種政策。

整個宋朝大半才子都是生活在仁宗這個時代。

其中比較為人耳熟的有:包拯,歐陽修,王安石,三蘇,范仲淹,沈括,畢升。


朱元璋對農民最關心,因為他出身寒微,親人去世連棺木都沒有,為了生存,自己還當過和尚,各地乞食,所以他對農民有著天然的感情,對農民的苦難感同身受,始終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他決不允許官吏越法定權力欺壓百姓,對損害農民權益的地主和官史,農民可以將其押至京城,交給官府處理,如果理在農民,朝廷還會嘉獎農民。他勸農精心耕作,鼓勵農民種植果樹和經濟作物,以備不時之需。他大興水利,治理農田,開墾荒地,還實行軍事屯田制度,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改善了民生。他十分關心弱勢群體,制定一系列規定辦法,保證其基本生活,效果明顯。

那些生於宮中,長期脫離農民的少數皇帝,雖然飽讀詩書,崇尚仁義,但對農民的同情多於實際的惠農政策,或者說口惠而實不至,並不如老粗皇帝對人民更仁慈。


仁慈,指仁愛、慈善,它的反義詞是兇殘。這樣就好回答回題了,我們試著選用排除法,把歷史上對百姓兇殘的去掉,剩下的就是對百姓仁慈

的皇帝。經過篩選,對百姓仁慈的皇帝可不止一個。翻看歷史,你會發現,有「文景之治」、「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等,這些時期為什麼這麼好?因為那時的皇帝對人民不兇殘,懂得注重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策,社會穩定,經濟才能得到恢複發展。我覺得,第一個對人民仁慈的皇帝是漢文帝,他是賢明君主,廢除了秦朝的酷刑,而且他經常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區耕種田地,安撫民心作表率。據說漢文帝還很節儉,經過一系列的開明統治,百姓的生活水平便提高了。漢王朝隨之昌盛起來,為「絲綢之路」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問這個問題,就是腦殘。中國古代統治者講究外聖內王,外儒內法。管理天下,光用仁義道德是不行的,對老百姓不能太好,如果對老百姓太好,他們就沒有畏懼感,就會胡作非為,恣意妄為,統治者就要鎮壓他們,處罰他們,反而是害了老百姓。要恩威並施,胡蘿蔔加大棒。


謝邀!

相對來說屬宋仁宗趙禎。


推薦閱讀: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為什麼能取得勝利?
真實的紂王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中國最早腎臟移植手術到底在1972年還是1960年?
豐都鬼城和玉皇聖地什麼關係?
從古至今,都會給死刑犯人的最後一碗飯下放入一塊生肉,有什麼寓意嗎?

TAG:宋朝 | 宋仁宗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