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毗鄰巴蜀的楚國為何不先吞滅巴蜀?
秦並巴蜀,對楚國來說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楚國和秦國一樣,一直想征服巴蜀。公元前330年前後,七雄中的楚國、秦國、齊國成為戰國三巨頭,而三晉則日益削弱,燕國也不夠強大。
三巨頭的齊國一直尋求北上吞併燕國,所以,不斷蠶食燕國國土,主要在今天的天津一帶。
秦國的戰略主攻方向在三晉的韓、魏兩國。同時對巴蜀施加影響力。
楚國吞併越國後實力大漲,一直想北上爭霸。對西部地區的經略不夠,但也保有一定的力量,也在用蠶食的方式奪取巴國國土。
那麼以楚國和秦國的實力滅亡巴蜀兩國在技術操作上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七國的力量互相制衡問題。在這一時期,七雄的任何一國對外的大規模戰爭都會引來其他六國的干涉。
所以滅國戰爭在這一時期都是以閃擊的方式進行。不給各國時間集結力量,等生米煮成熟飯各國也就默認現狀了。
比如燕國在公元前320年的子之之亂,齊國趁燕國內亂在50天內佔領燕國全境。如果齊國能夠及時約束士兵,平息民怨,可能燕國就此會成為齊國的固有領土。可惜士兵對當地人的騷擾激起了燕國百姓的反抗,給了各國干涉的借口,就此前功盡棄。
秦國滅巴蜀也是一次精彩的閃擊行動,適逢蜀國內亂,秦國迅速改變戰略方向,將滅蜀提上第一要務,四川盆地的富庶可以為秦國提供物資支援,而滅蜀之戰除了引起楚國的不安,也很難讓其他幾國對這一地區注意。
所以,司馬錯率領秦軍在楚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將巴蜀兩國滅亡。隨後向四川盆地移民,牢牢控制住了這塊肥沃的土地。「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同時佔據了有利地勢,給楚國西部邊疆造成了很大壓力。幾十年後楚國遠征夜郎國,應該也是基於戰略考量,想通過佔領雲貴高原,藉以威脅四川盆地減輕西部的壓力。可惜在秦國的干涉下功虧一簣。
要不然中國就少了一個成語了。
所以,並不是楚國不想滅巴蜀,而是棋差一招,輸給了秦國。
在戰國時代,我首先想說的是,即使楚國能夠在秦國之前,滅了巴蜀兩國,也難成氣候。最終,還是會被秦國逐漸蠶食掉。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楚國連漢中都保不住,何況巴蜀。那個時候的巴蜀,尚未開發,比較偏遠落後。就連同當年秦國滅後,巴蜀已經開發了一百年,劉邦被封巴蜀兩郡,都被認為是沒人要的。劉邦為此鬱悶的要死。
由此可見,對楚國來說,當時的巴蜀,其實是人口稀少,尚未開發之地。楚國覺得不值得。
第二,從地里上來說,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誰,能夠越過巫山山脈,也即是長江三峽攻入四川地區。往往是從四川地區沿長江順水而下。攻入四川地區,只有從雲貴,漢中地區進入,勝算才比較大。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楚國要想從巫山山脈切進去,簡直難如登天。
第三,楚國地處南方,長江、淮河流域。在戰國時代,楚國其實是地廣人稀,很多地方方,都是沼澤叢林,瘴氣肆掠。楚國人的壽命,普遍短於中原地區。所以,楚國國土面積,在七國之中是最大的,但是因為環境惡劣,地廣人稀,其實是最難治理和管控的,也是最難防禦的。
楚國連自己的國家面積太大,管理都成問題了,還怎麼會有動力,再去攻打一塊看似沒啥用的荒涼之地,還要越過天障。我相信,這在當時,不是愚蠢,而是聰明的決定。因為楚國已經擁有漢中、漢江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楚國缺的不是好地,缺的其實是人口。
所以,楚國只需要經營好這些地方,其實已經足可以爭雄天下了。問題是,它沒有經營好。
楚國人眼裡只有北上,沒有威脅的巴蜀並在楚國人的戰略規劃里。當秦國人吞滅巴蜀後,楚國人才感到自己有多麼的愚蠢,此時面對秦國己失去了戰略上先機,失敗只是時間上問題。楚國完全有能力先於秦國吞滅巴蜀,戰略上猶豫不決,最後終食國家滅亡的苦果。
理由是不實惠!巴蜀在李冰之前,是天災年年有的地方,時不時的發大水,經常要去救災,這是主要原因。第二,蜀道難,派兵攻打很難,兵馬多少沒有關係,主要是消耗不起,秦國也是趁著巴蜀混戰內亂的時候才去攻打的。第三,巴蜀之民民風彪悍,內亂不短,還得派大軍駐守,修路,非常耗費國力。第四,巴蜀之地一直是化外蠻荒之地,很少人去打他們的主意。
戰國時代,巴蜀確實屬於蠻荒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絕對的真實寫照!當時成都平原,遠遠還沒有後來的天下糧倉的名聲!此外確實也是蜀中之地民風彪悍,易守難攻,因此,費大力氣,打一個價值不大的地方,確實沒有必要!
推薦閱讀:
※中國文化名山「修覺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為什麼沉默於岷江之邊?
※古代歷史事件中的重要道具後來都到哪裡去了,是否有保留至今的?
※大家有沒有值得推薦的書籍呢?
※古代沒有數字,祖沖之到底是如何計算圓周率的?
※閆姓和閻姓是一個姓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