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死活不看國產電影?
大悔
2017-03-04文/大悔憶智冰
準確的稱呼是「陸產」。
所以稱「陸產」,是因為「國產」則包括港澳台。
最大弊端:幾乎沒有生活氣息。
虛假、做作,拚命表演。
也就是說,真善美,連第一關都沒有過。
病根在文革,假大空。
個人原因,則演員大都自小被家庭溺愛,即使窮人家也想方設法讓兒女生活得像富二代,演員的生活與社會與大眾隔著一層皮,這一層皮就是家長。
他們以為人生就是過家家,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是撒嬌、扮酷、耍帥,甚至裝逼,一切都好容易,就像打遊戲。
文革前,特彆強調體驗生活,演工人農民少數民族必須實地實時生活到一看就是工人農民少數民族。
工人像個少爺,農民像個嬌嫩小姐,少數民族像個道地漢族,這電影電視沒法看。
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也有好的、優秀的,把那些優越條件拿去追求藝術的。
假,也會因大和空而引發。
比如張藝謀,成就卓著,他那些貼近生活散發濃厚生活氣息的好多部巨作銘刻在民族的心靈,為中國電影爭得榮譽,但到近年居然拍電影以「英雄」、「長城」這麼大的詞做題目,做出的文章想必不是很實在。也許是為電影「大勢」所裹挾,也許為了遷就青少年和海外觀眾,但實踐證明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好,下一部是不是該起名「美」或者「強大」?
說說我的故事吧!30歲之前,我也是一個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好同學。有一次逛天涯,看到一個人為抗戰老兵募資解決生活老兵生活問題的帖子,一下子把我以前所有的認知也好,價值觀也好,全部打了個大問號!
帶著疑問,找了個梯子,連續爬牆約半年,從那個時候起,國產電影,電視劇就很少看。當然,像老片,比如射鵰英雄傳,還是偶爾復看復看。
國產片的弊端,大多,是把觀眾當傻子,太多是看個一兩集就知道結局的。
去年大火的《人民的名義》,看了一集,後來忙,落下了,再想看的時候,評論漫天飛,20集能夠說完的事情,硬生生搞到52集。我慶幸我沒有繼續看下去。
我喜歡看實際一些的東西,如果沒有,科幻,精美的動畫,或者暴力的,都是我的選擇,但那麼多的影片,符合我要求的,不多。天註定,算一個。
後來,開始追權力的遊戲,第一次發現,連續劇也可以拍成電影的感覺,還讓你一不小心就把你所認為的主角領便當,牢牢的揪住了我的心,告訴我,必須追下去,否則,你永遠不知道結果是什麼,更不可能知道中間又發生了什麼!
但是不是外劇就沒有粗製濫造了?一樣有,感謝豆瓣,爛番茄等影評,讓我可以省去鑒別的時間。
那是不是國產劇就沒有良心製作?一樣有,影評中評論高的,鳳毛麟角。
說白了,大眾對藝術的追求,對美的認可,其實差不多,為什麼國產劇如權力的遊戲這樣的沒有?
除了科技的運用是一個無法逾越的硬傷外,情節的選擇,也是一個大大的鴻溝!除了言情劇,古裝劇,盛行的就是抗日神劇了。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大概已經說明了一切。
客觀來說歐美的電影歷史更久,產業機制更加成熟健全。
但作為一個前「死活不願看國產電影」的電影編輯,小編我個人(通常只關注歐美電影)的出發點主要有二:機會成本、愛豆——細想一下,可能還有童年的影響。
1. 在沒有語言障礙的前提下——小學看完《哈利·波特》前4本後,媽媽就再也不用擔心我分不清洋人人名了——經驗告訴我用同樣的時間(比如2小時)看電影,國產片有更大的幾率會浪費我的時間。去年看韓寒的《乘風破浪》,我在半睡半醒中都能預測到接下來兩句台詞會說什麼,接下來的5分鐘會發生什麼,真不是自吹,這是一種「如坐針氈」的吐槽,一個在故事和台詞上都毫無驚喜的電影,我竟然需要坐著看完2小時不能快進,感覺像是被強姦了。之後的一年我只完整看過兩部國產片(《戰狼2》先不算),幸運的是這兩部都還都不錯,但其小眾的排片量和學生習作般的敘事,讓我覺得國產電影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成年後一方面是出於興趣,後來是出於工作,會了解到很多電影背後的人們。我知道了蒂姆·波頓是個很喪的蛇精病老頭,喜歡畫一些親媽都認不出來的東西;佩內洛普·克魯茲是個很美、很會演的西班牙姐姐,她的存在讓你以女性為榮;世上有好多好多性格詭異,長相奇特的老外,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質,比國內那些被包裝成一個樣的「明星」們好玩太多了,讓我想看他們的電影,窺知他們的日常。關注眾多愛豆的日常,又會讓我認識更多與他們合作的「奇葩」們,日日豐富我的大腦生活…你說我還有那個閑心去關注國內的誰誰誰「有多努力」么。
3.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回想童年,其實「死活不願看國產電影」的人很多也是在90年代看著譯制動畫片長大的一代。特別小的時候還不太流行迪士尼,但那時也有《貓和老鼠》《兔八哥》以及「小神龍俱樂部」這種專放譯制動畫片欄目的存在——《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德克斯特的實驗室》《馬丁的早上》《飛天小女警》等等,充斥著我的童年(暴露著我的年齡)。小編我就特別愛看「華納群星總動員」(BB鳥、崔迪、小豬、蝙蝠俠/超人…)動畫系列。再大一點進入了21世紀,迪士尼、皮克斯的各種「總動員」動畫電影也被引進,很多人就這樣被資本主義洗腦了吧。當然00年以後我國動畫也開始崛起,比如我95後的表弟就是看《藍貓淘氣三千問》《虹貓藍兔七俠傳》《哪吒傳奇》成長起來的,相信從三觀上來說,長大後會更能接受國產電影。
我心目中也不乏優秀的國產動畫,主要是我小時候看的,50後-90後出品的那些。相信每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都認為自己童年看過的,以及現在選擇去看的東西是最棒的吧,這裡不存在優劣之說,只談經歷。
我就是提問者眼裡死活不看國產電影的人
接觸的第一部國外電影是在上初中時老師給我們播放的泰坦尼克號 因為裡面有裸體的鏡頭 從心裡有些抵觸 後來因為學習的原因 電影看的也少 直到上了大學 有了自己的電腦 有同學推薦我看了畢業生 對裡面本傑明的演員迷住了 因為那種對未來的困惑 不知所措的表演已經不是電影本身了(這個很像最近獲獎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裡面主演阿弗萊克的表演) 那時候才覺得什麼是真實的電影 真實的電影不是用誇張的肢體 誇張的台詞 做作的臉部表情所能比擬的 而歐美的一些好電影就是真實的表演 「真實的電影」(這是我自己的定義)
之後就是我一發不可收拾的歐美電影之旅了 從最初狂刷畢業生主演達斯汀霍夫曼的電影開始 比如午夜牛郎 雨人 窈窕淑男 克萊默夫婦 還有你現在網上都找不到的稻草狗 小巨人大英雄 深海恐懼 搖尾狗 等等 每次的觀看都讓我對這個演員的深愛更上一層樓 後來我把IMDB250部差不多都看完了 自己從最初最喜歡達斯汀霍夫曼 也開始喜歡羅伯特德尼羅 阿爾帕西諾 霍普金斯 丹澤爾華盛頓 白蘭度 羅伯特霍福德 保羅紐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湯姆漢克斯 基魯里維斯 塞繆爾傑克遜 老一點的演員像亨佛利鮑嘉 凱瑟琳赫本 克拉克蓋博 嘉寶 詹姆斯斯圖爾特 亨利方達 格里高利派克等等 所有這些人的電影我會一部不拉的看 事實證明也沒讓我失望
這些電影有探討未來科技的 比如我喜歡的庫布里克的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奇愛博士等等 有史詩類電影 斯巴達 指環王 賓虛 最長的一天 等等 也有我喜歡的二戰片 遙遠的橋 桂河大橋 辛德勒的名單等等 更有講民主 講法律 講自由制度的電影 如詹姆斯斯圖爾特的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十二怒漢等等 這些電影我都愛不釋手
國產電影也有比較出色的 那也是很多年前了 比如姜文的兩部 陳凱歌的一部 張藝謀的兩部 這五部我不說名字都能猜出來 除了這五部 中國在我看來就沒有藝術電影了 所以我很少看國產電影 因為假大空
說死活不看有點誇張了,不過對中國電影不屑一顧的人卻是有很多。
客觀上看,中國電影的起點幾乎是和外國同步的,從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在1949年以前,中國曾出現了很多領先於世界的電影,比如《小城之春》裡面的意識流,比如《鐵扇公主》中對動畫電影的創新等等。
1949年以後 ,大陸電影經歷了一段以官方電影為主的時期,中國電影的人才多流向香港,為香港電影的輝煌騰飛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起初,這些電影人落腳香港以後,仍然只是拍攝國語片,後來才漸漸有了香港本地方向的電影。他們的存在,讓香港電影雖然立足於彈丸之地,但創作視野和格局卻面向整個中華文化圈。
比如,大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很多家喻戶曉的歷史題材影片。這是當下香港年輕導演所欠缺的。
在改革開放,百花齊放之後,大陸電影迎來了一次思潮,法國新浪潮、好萊塢拍攝技法、捷克新浪潮、新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均有人進行不斷地嘗試。
中國大陸也陸續推出了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經典影片。
不過,從整體上看,中國的電影工業仍然不夠成熟,產業分工仍然不夠明晰,電影周邊開發也不夠到位,當然這只是針對商業電影而言。一般來講,不喜歡看中國電影的,看藝術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藝術片,不見得需要極其成熟的、可複製化的工業體系,伊朗、古巴都有各種各樣優秀的電影作品。
有些事情,急不得,它是一個社會處於某種階段的必然結果。
我死活不看談不上,但是國產電影浪費你倆小時的概率要大於國外電影。優秀高口碑的國產電影當然看,比如寧浩的無人區,黃金大劫案,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還有中國合伙人之類的,功夫,驢得水等等,有些別看僅僅是喜劇但非常有深意。中國電影爛的時候會讓你覺得導演的心理年齡不如你上高中的妹妹,演員的演技不如你家偷吃過香腸的大黃,但是好的時候你會覺得「我*,我欠國產電影一個正確的認知。」
涉及到科幻的時候,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素養和特效水平。涉及到倫理的時候,中國人很難跳出自己腦子裡的條條框框。涉及到驚悚的時候,中國人很難跟某局處理好恰當的關係。涉及到喜劇的時候,中國人很難光用屎尿屁表達喜劇背後的深意。涉及到動作的時候,大多數中國動作電影無非是神話武俠為背景,劇情就是為了下一段打鬥做鋪墊,沒有反應任何問題。
中國人自古就不是特別愛表達自我,分享自我價值觀,我們的文化教我們謙虛內斂,現實不浪漫。但是我認為中國人完全可以拍一些真正反映社會現狀,人性的電影啊!
通常我們說的國產電影大都是指大陸電影。中國的電影工業起步較晚,常年處於戰亂,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建國以後,國家的力量集中在工業化,國防軍事建設中,所以落後世界很多。我國電影是在80年代以後逐步發展的。而這個時候,與世界差距太大。
電影,實際上就是文學作品的影像聲音表達。在80年代我們國民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自然就喜歡看西方的東西。隨著英語的普及,加上西方的先進,以至於很多人對於西方有些無限的崇拜。
不愛看國產的人,大部分都有不願與國民為伍的心態,自命不凡,彷彿只有看了西方電影才是高人一等。
同時,我們國內還沒有多少拿出手的大片。類似於變形金剛,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
隨著我們國家國力的增長,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電影工業引領世界是早晚的事。只是從業者們需要更加努力。
總有一天,國產電影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了!
好多國產電影就跟小品一樣。感覺純粹為了給投資方一個交代 走形式拍出來的。國產電視劇都比國產電影耐看。而且國產電影都跟風。最無奈現在好多網紅自己也掏錢拍電影 拍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
小時候特別愛看電影,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愛在露天晚上看,可是現在不論是國產還是外國都一點不愛看,為什麼?因為那是拍戲說白了就是造假,一點都投入不到戲中,一看那片中演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純是在裝算,有時看看那群眾演員都在裝算,都在攝像頭面前造假,不知怎麼一看電影就想到上述這些就不愛看了,就是投入不到戲中,現在電影為了吸引眼球獲上票率更是在造假,抗戰片手斯鬼子等等更離譜,其實說電影是藝術,其實都是拍戲造假能有什麼藝術,每拍一部片子都大肆宣傳片子如何厲害,看完了都在吐槽,其實電影就那玩意,內容都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只是在宣傳上神乎其神目地多賣錢,拍戲,拍戲,拍戲,說造假也不過份,
想知道為什麼嗎?好看的國產劇和電影都是我們這些80後的回憶了,小的時候看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射鵰英雄傳,哪些都是我們喜歡的,以後的電影和電視劇老一次都被吐槽一次,香港電影也不是以前的那個樣子了,所以說這些年基本看國外的,但是如果國內有好看的電影的話,我們也支持呀,像湄公河,戰狼,這些電影我們都支持,都會去買票看,如果還是爵跡呀,小時代呀,還有什麼神劇的就算了吧,受不鳥浪費時間,
推薦閱讀:
※對於安悅溪隱婚有什麼看法?娛樂圈還有哪些明星隱婚?
※上映的《正義聯盟》為什麼沒有綠燈俠和沙贊?
※有沒有好聽的歌曲推薦?
※佛系車主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