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羅振宇停更,知識付費買到了知識還是坑?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杜恆峰認為:
知識本身早就是一種服務,就可以獲得報酬。從古時候的私塾開始,教師育人,實際就是知識付費。到了現代,雖然有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整個教育體系也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但家長和學生仍然為獲取知識付出了巨大的投入。
只不過到了互聯網時代,知識付費這一商業模式換了一種呈現方式。通過特定的APP、網站等,人們獲取知識,從以前的一對多(老師-學生),變成了一對一。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製自己需要接受的知識。知識付費,必然是行得通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羅振宇的得到。在上面有一個北大教授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程,一年價格199元,17萬人訂閱,意味著他一年帶來的銷售額就高達3500萬元,這肯定已經遠遠超過他在學校領取的工資。
所以,papi醬、羅永浩停更,並不代表知識付費這一模式不可行。更何況,他們停更有自己的原因。Papi醬的原因是:因為有其他很多事情,連日超負荷的工作導致她身體出現了各種不適,再三考慮決定停更分答社區;而羅永浩的原則是:身體不允許+沒時間「兼顧」主業。
對購買他們服務的人來說,也大可不必擔心,相關的問答平台或者答主個人會有補償的安排。比如papi醬表示,為了彌補每一位papi社區用戶的損失,papi醬和分答將全額退還所有用戶預先支付的費用。
當然,知識付費並不全都是優點。比如,想要獲得更高的關注度以及更多的收入,答主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生產優秀的內容。我們知道很多明星人物(不限於明星)都是大忙人,本身有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忙,很難繼續騰出時間來做好這些內容。因此,這些內容究竟是否是精華,究竟能不能給人以知識,還需要繼續觀察。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知識付費和互聯網教育是不同的概念。在中國互聯網領域,知識付費專指類似羅振宇所運營的知識APP等相關平台,這類知識付費產品的特點是這麼幾個:
1、小額付款,一般為幾百元,甚至幾十元
2、學習周期短,一般以周、月為周期,最長的是年(因為收取年費)
3、強調講師的IP效應,老師即網紅
4、課程單次學習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小時,甚至5分鐘或者15分鐘
5、宣傳口號很吸引人,近似「不學無知,學了全知。」
而互聯網教育,或者遠程教育,是指教室通過網路視頻的方式,對學生教學和互動,這和中國正流行的知識付費是不同的。
明確定義之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位德國的心理學家,他叫艾賓浩斯,他在1885年出版了一本叫《關於記憶》的書,說明了這一個現象:
先學習到的知識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遺忘,然後會緩慢下來。而已經長時間記住的東西,則很難被徹底忘記。人類在記憶知識時,一開始只是短時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後期的階段性複習,這些短時記憶很快會消失或者消退,要想在大腦中轉為長時記憶,必須經過艱苦的後期複習。基於這個理論,有一個艾賓浩斯曲線,相信很多背英文單詞的人,都聽說過。
根據艾賓浩斯的研究,我們能得出一個可能讓人沮喪的結論,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言。除非你天賦異稟,但是你的大腦機制決定了要想掌握一門知識,一門記憶,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我們不可能和大腦機制對抗。
一切說儘管很難,但是跟我幾分鐘就能學會都是紙老師,不,紙老虎——艾·假借大師發言·賓浩斯
而知識付費恰恰在挑戰這個機制,用不長的時間,不多的代價,就可以實現學習,甚至終身學習。有了「知識付費」,我們不需要看書了,只需要看大師的「書評」,我們不需要看電影了,我們只需要看專家的「影評」。
但是時過境遷,你會發現,流連忘返於這些知識付費平台,很多時候,你得到的可能不是知識,而是一些近似名言警句。當然,我們不能說知識付費平台一點價值都沒有,我們可能會更快的了解一些新概念和新思路。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單純依賴這些平台,而忽視了日常的讀書訓練,是有可能陷入「假裝在學習」的陷阱的。
相反的,互聯網教育因為藉助了網路技術手段,讓原來受到地域限制的教學變得「天涯海角,近在咫尺」,對消除知識鴻溝,普及教育有極大的益處。但是這些教育平台的學期、作業和考試體系,往往和正式教育是一致的,只是教學手段不同而已。
用一句話來結束這個回答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與悟空問答各位有緣觀答的朋友共勉。
以上回答來自喜歡看電影和思考AI哲學的KEN。
對於何種方式而言,知識並不能直接被買到,無論這個「知識」提供方是羅振宇還是papi醬將。
知識是需要沉澱的,沒有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理解,別人的知識並不等同於你的知識,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
至於是不是坑,情況也是不定的。付費內容猶如書籍等信息,你花錢買了很多書,但不一定將書中的內容轉化成你的知識,但至少書還在,你或許偶爾還能翻看一兩眼。
同樣的道理,無論你在APP內購買的圖文內容、視頻內容,還是語音內容,都是你的一種消費,與知識本身無關,並不在於訂閱的付費內容有多少。有的人想一口吃成羅胖子,所以訂閱付費成百上千個付費專欄。然並卵,我想說的是,同學們真有錢。
理論上來講,你花錢,是可以找到人幫你快速理解內容和轉化知識的,也就是傳統的老師教育方法,包括過去的私塾教育也是同理。
但是,無論是現在的學校、培訓班,還是古代的私塾、學堂,老師教育學生都是需要長期而穩定的持續教育。目前的知識付費顯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此外,私塾和學校的老師對應教育的學生數量都是有限的,而羅振宇們對應的學生是無限的,也就是他們要用有限的精力去應對無限的需求。同一款內容並不能滿足所有的用戶,他們需要持續不斷的產出內容,還的是用戶喜歡的內容。這一點太難了,難到不能長久持續的,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儲存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
另外,傳統的知識教育講究「孺子可教」,現在付費專欄們則是來者不拒。
所以,知識付費並不能買來知識,只是一種消費方式。
我認為這個問題,我最有權利來解答。
因為我就是知識付費,每天的實踐者。
購買我知識服務的弟子,學員,每天都可以得到我的任務,做完任務後,我在給予詳細的解析。雷打不動,只要我活著,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好了,說說以下我個人的幾個觀點 :
一、知識付費是福,但是需要找到用生命去服務的老師。
千百年來,知識付費,一直都是風口,只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為更多老師和學生搭建了快速的通道。而且所學的內容,各種各樣,有學口才的就找趙津老師、有學談判的就找鄭文傑老師、有學職業生涯規劃的就找李睿老師、有學培訓師的就找我李新海。
因為認真負責的老師,會兌現承諾,說服務一年就是一年,說服務一輩子就是一輩子,絕對不會違背彼此的諾言。說不做了就不做了。必須要用生命的高度,做到人生的最後一天。
二、papi醬和羅振宇不是培訓師,不應該跟他們購買。
papi醬和羅振宇都是網路紅人,在創業初期都原創高品質的事情,確實存在觀賞性,但是他們一個娛樂,一個商業,都不是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培訓師。
要學知識付費,一定要找專業的,系統的,用一輩子去研究一個領域的優質老師,方可實現你的學習目的。
三、知識付費學的是技能,不應該學應知應會。
為什麼付費學,因為好的課程,百度搜不到。百度能搜到應知應會的內容,但是更深層次的,必須要付費學習,並且要學實戰型課程,為自己的職業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儘快升職加薪。
四、別去平台學,要學就找優質老師一對一私教。
目前移動互聯網大熱,各家平台都推出各種老師各種課程,錄製好了,讓你購買付費,雖然便宜,才幾十元,幾百元,但是這樣的課程,永遠不如和主講老師一對一溝通。尤其很多優質培訓師的一對一服務還不貴,超高性價比,你是買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就看那位老師的學費設置了。
我是李新海專業一輩子培養培訓師的奮鬥者,希望我答案,會對你有幫助。
據我所知,papi醬、羅輯思維並不是停更。特別是羅輯思維,只是在進行模式的升級,從免費的知識提供、賣廣告的盈利模式,到現在升級為知識服務商,做知識電商,盈利模式是付費閱讀。
以前的羅輯思維公眾號和商城,統一升級為「得到APP」,以前的60秒,也還在羅輯思維的公眾號,只是沒有每天6點半進行推送而已。
在喜馬拉雅音頻首發和優酷視頻每周的節目,改成了周一到周五在得到app上推送——免費的,周末兩天是訂閱付費專欄的羅胖精選(挑出來免費供大家聽,羅胖點評)。
之所以要這麼做,也是因為羅輯思維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來調整。
一是每周的視頻需要大量準備的時間,太長,更新頻率又太低,耗費了羅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是羅胖的思維裡面,提倡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即用即走,提供每天的更新,更加符合碎片化這個邏輯。
再有,很深度的解讀也不符合羅胖販賣知識的套路,得不償失。
也就是說,真正需要知識的人,並不是聽來的,而是深度的體驗和實踐個自己實幹出來的,這正是現在羅輯思維和得到app的困境所在。
我們到底需要深度學習還是碎片化的學習?這是一個問題。
個人覺得,羅胖的探索還是有價值的,因為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怎麼學習,怎麼獲取知識,他們在這個變化不斷的世界裡,很焦慮,羅胖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菜單和解決方案。給他們販賣焦慮,並用碎片化學習給其治病。
不管怎麼說,我本人還是非常佩服羅胖的治學精神和毅力,每天的學習,看書,更新知識,還要將其錄製下來給大家分享,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幾個月,而是一干幾年。太難了。
他說要干幾十年,直到干不動。我覺得就沖這一點,我就敬佩他,不管期是商人面目,為了賺錢還是為了理想,畢竟不是自己酷愛的事情,不是想干一輩子的事業,誰能這麼堅持和拚命!!
倉促寫就,沒有邏輯,也可能有錯別字,將就看吧,一點感想而已。
觀點來源:深知精準營銷CEO蔣軍
深圳市深知精準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是由互聯網營銷專家、中國十大新銳策劃專家蔣軍先生於2010年創立。深知以互聯網精準營銷為核心業務,專註於中國成長型企業的互聯轉型升級、精準營銷、微營銷策劃運營和新商業模式設計及資源匹配落地,為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獲取社交紅利、建立圈層影響力、構建社群驅動力和創造企業互聯網市場增量服務。年度新書《互聯網精準營銷》——以全新營銷思維,開啟億萬商業市場,眾籌已經開啟,加入深知商學院交流群免費獲取價值5億的商業操盤全案。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傑斯(E.M.Rogers)的《創新擴散
理論》經過多年研究證實,率先採購創新成果的是目標客戶
中的2.5%的創新採購者,以及13.5%的早期採用者。只有過
了這16%關口,大眾採用者才會購買。16%是一個生死分界
線,但不能把16%理解成總人口的16%,而是目
標客戶的16%。
在這個時代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產品能夠活多久,還真說不準,去年上半年的時候要說直播,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他很火,火的不要不要的!如果那個時候有人說直播會沒戲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是你再看看現在的直播,自從映客賣來以後,直播行業的,曲線圖開始往下走。
不只是直播,知識付費,這一帶熱門,也開始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線。羅永浩的收費課程《羅永浩乾貨日記》不久前宣布
停更,退錢給購課用戶;而網紅Papi醬的收費專欄在分答社區開通了兩個多月也收攤了,也全額退費。而更早一些推出知識付費的大V李翔在今年年初就不再收費了。雖然,他們的
理由都是太忙、影響主業這類,但事實上,最根本的原因只有是唯一個:這項業務投入產出比太低,掙不著什麼大錢。
光有購買是不行的,還需要有重購才行。但物質豐富的今天,極大豐富的今天,嘗試新玩意的購買者越來越多,朋友們對各種各樣的新店的產品非常的好奇,很多人只要有新產品就會買過來瞧瞧,買過來試一試,買了不代表他會用,只是興趣,更不會說有復購,不重購的產品就沒有生命力。
不過也很難想像,如果他們都是復購率很高的產品的話,都能夠像蘋果或者小米那樣的話,那是不得了的!
就好像很多年前的谷歌眼鏡,你還記得嗎?他那個時候展現的谷歌眼鏡,在各個大V媒體上面都在宣傳,各大的廣告公司也在宣傳,但是到了2015年就偃旗息鼓了,谷歌停止了,谷歌眼鏡的探索項目。
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因為買過嘗鮮的人多,但是重新再去買來用的人不多,所以還是沒有價值的,不管你的公司是大還是小。
這個年代有一個詞叫試錯,不管是大的公司,小的公司都有一個試錯,所以不要太在意,一兩次成功或者失敗,還是要不斷的嘗試,不嘗試你怎麼會知道呢?
知識付費就是偽命題,我只聽說過知識分享,知識創新,何來知識付費,如果知識付費,那麼人類幾千年的沉澱知識是不是應該付費?我們只是站在前人基礎上,學習,創新而已,很多的也只是分享前人的一些成就,或者在前人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成果!
然而現在很多自媒體打著知識付費的旗號圈錢,其實還是貼上個人的標籤,走的是娛樂化的道路!舉例,羅振宇講的,打著知識付費旗號,很多人願意買單!但是你如果和他講的一樣的知識,有人願意付費嗎?肯定沒有,並不是因為你們知識的不同,而是他是名人而已!
其實只是利用名人效應,打著知識付費的旗號,圈錢而已!
把名人運作成明星,利用知識付費做旗號,在圈錢,只是套路而已!
多謝採納!
這麼多人回答,沒有人發現提問都出錯了嗎?papi醬和羅振宇停更?羅振宇能停更?羅振宇停更了他們得到APP公司幾百人就倒閉了!!!!能不能有一點點專業精神??!!!
要說停更,那就是羅永浩,是這個人
他停更是因為工作太忙太忙太忙了,並且自己覺得自己的乾貨不是太多,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鎚子公司上。
凡是由此而得出結論《知識付費是偽命題》的人都是裝逼,都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貨!別人說了一句,你看到了新聞,就到處跟著說別人說的話,裝作自己是磚家叫獸,我就不說是事後諸葛亮了,而是這個結論本身就不對。
去看看得到APP和喜馬拉雅,付費的知識音頻購買的人太多了,本人買了很多,受益匪淺。
本身學習這個事情都是大家同坐在一個教室,為啥別人考上清華你卻進了藍翔,然後你還抱怨說自己原來的高中就是個偽命題,老師根本不會教學,在那學不到知識,所以才讓你進了藍翔。
大家都表示呵呵吧。
我是頭條號「思享文話」作者。作為一名普通的得到用戶,以及最多年讀百本的普通讀書人,我來講一講自己的觀點。
這就好比羅振宇他們是一棵大樹,會根據現實需要而給你不同的葉子。這些葉子很光鮮,你拿到手裡自然也是歡喜的,甚至產生你也擁有大樹,能擁抱森林的錯覺。可時日一長,你會發現沒有根脈做基礎,沒有土壤做依靠,你只能不停地更換手中的葉子。真正擁有的數量少之又少。
我關注邏輯思維和得到算比較早,但到現在已經大半年沒有打開過了。可能是我忙於工作和專心做自媒體,也可能是我懶了。不過怎樣,都繞不過一個顯而易見的情況——得到對我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了。如果再往深里挖,我覺得,是因為雖然講得都很好,但是真正能被自己吸收和轉化的比較少,能用上的也很少。
個人感覺,很多時候其實他們提供的是自己掌握的「知識」,但到了受眾這裡就變成了零散的「信息」了。區別在於,他們是做了很多功課、付出很多努力而真正掌握了的,別看呈現出來的可能就是短短几分鐘的內容,可這是濃縮的精華,背後卻是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和大體量的知識底蘊。所以,聽著自然過癮,感覺受用無窮,但是轉過頭呢,你了解掌握的只是比較「高級」的信息而已。
關於信息與知識的區別,前不久我的頭條文章(《讀書沒方法?沒效果?一張思維導圖破解!(用心總結,完全原創)》)里剛剛提到過。摘錄如下:
要分清「信息」和「知識」的差別。信息的特點是碎片化,知識是體系化的。
我們很多人日常看書和看微博什麼的,更多的是比較被動的一種接受信息,信息的輸入,然後知道有這麼個事,「知其然」了,但是並不能「知其所以然」。讀書不能滿足於「信息」層面,也就是局限於單個或少數碎片信息的了解。而要在獲取的信息基礎上,進行分析提煉,對信息做縱向的研究和橫向的綜合,然後形成你自己的一個思想架構或體系,這才能稱為知識。
當下這樣的一個時代,信息的獲取,非常非常的簡單便利,已經不能稱之為一種能力或技能,更多的是取決於資源佔有和物質經濟基礎。無論何時何地,一個手機加WIFI,就能輕鬆獲取海量信息。點贊就像君臨天下批閱奏章似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我們不能被這樣的假象蒙蔽了。這些只是信息,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去消化和重構。
信息就像拼圖,收集的越多,最後能夠拼出來的拼圖越完整越大,但終究還是個信息,超不出原本拼圖的樣子。
而知識就像七巧板,知識積累越多,就是你所擁有的七巧板板塊越多,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創造性地拼出多種多樣的圖像了。
我覺得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知識付費。是一些想要提升自己的朋友通過付費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內容,其中有視頻,音頻和文字圖像等資料,通過這些學習可以在某一個領域提升自己的才叫做知識付費,知識服務。近些年互聯網風口吹起來了知識服務,但是相關的體制機制並不健全。我們的所謂的知識服務都是新興網路平台,公司,都是為了知識服務而生拉硬拽一些人,作為付費的噱頭,拿到了客戶的錢,就跑溜的人很多。但是要真正把知識付費做好,服務做好,他是需要積澱的,與個人魅力無關,和創業者個人的領導氣質無關,而是真正有資料庫支撐的實打實的知識服務,目前很多媒體都在講融合,其實並沒有融合到位,最好的融合是通古通今通未來的,你要有資料庫支撐的,題主您把papi醬放進知識服務的範疇,這就不對了。
那不叫知識服務,充其量叫做互聯網流量大v,不具有知識服務的作用啦。
知識服務是未來發展的大勢,但要如何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
推薦閱讀:
※高曉松的《曉說》、梁宏達的《老梁觀世界》、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之間有什麼區別?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這檔自媒體節目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