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往往處於「神化」和「污名」兩個極端?
共通原因是了解不夠。早期對「精神病」這個概念本身都毫無認識的情況下會將原因歸結於神秘力量比如被附身;近現代對這一概念本身有所了解但對疾病和患者缺乏充分認識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對精神病人的污名化。而這一情況隨著認識的不斷增進也終將減少乃至消失。
神化精神病人的沒聽說過……
「神化」精神病人的幾種情況:
1.媒體宣傳。例如稱躁鬱症為天才病,得病的人常常具有超乎常人的才能;稱精神分裂症患者智商更高。中國的媒體報道注重噱頭,這些在醫學界和心理學界不被承認,或者存在爭議的說法被媒體刻意放大,以期迎合讀者心理——正常人的獵奇心理和精神病患及其家屬的僥倖心理。
2.「神化」精神病現象也會在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對誤解者進行反擊,或者精神病患的朋友用來安慰他們的過程中出現。例如精神分裂症會提納什,躁鬱症會提梵高等等,或者以在現實中了解到的比較優秀的病友對污名化現象進行反駁。有一些精神疾病者本身比較優秀,面對污名化更易有逆反心理。反過來,家屬和朋友為了鼓勵精神病患,也可能用這些例子,或尋找並放大精神病者自身的優點來進行心理安慰。
3.題目表述較模糊,現實中有人喜歡尼采便神化尼采,喜歡川端康成便神化川端康成,這也屬於「對精神病患者進行神化」,但並未神化整個精神病群體。且喜歡尼採的人往往只注重他思想本身,通常不會主動將他視為精神病個體進行考量,不會留意、甚至更不願接受他們的精神病人身份。
4.多謝 @無聊人 在評論里的補充,神化還有一種原因為文化因素。對疾病賦予隱喻由來已久。「這個科學至上的時代,又是一個強調可控性的時代,因而對那些似乎不可控制的東西奇特地顯示出一種非科學的態度。」(《疾病的隱喻》)
神化:「某些文化中精神疾病的癥狀被視為神諭,比如中國農村癔症附體現象,以及非洲某些部落精神分裂症的幻聽被視為『上帝的聲音』。」(無聊人)
「把瘋狂浪漫化,這以最激烈的方式反映出當代對非理性的或粗野的(所謂率性而為的)行為(發泄)的膜拜,對激情的膜拜。」(《疾病的隱喻》)
5.有些不了解的人在潛意識裡把精神病等同於白痴,當他們發現精神病患者智力正常,而且可能在有的方面思維非常清晰或有某種特長時,這種情況打破他的固有印象,也容易相信精神病患者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宣傳。
污名化的情況:
1.「它(疾病的隱喻)經常進入政治和種族範疇,成為對付國內外反對派、對手、異己分子或敵對力量的最順手的修辭學工具。」管理者通過對「瘋人」的強制收押甚至是極端毀滅來實現加強社會統治的目的,污名化也就成為政治需求之一。
2.隨著醫學的進步,精神疾病已成為一種可控制的疾病,通過監押嚴重精神病人來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需求弱化不少,醫學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也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精神疾病已成為一種常見疾病,得這種病不意味著完全失去理智成為瘋子。時至今日,精神病患的污名化的最主要原因其實與「神化」的原因一致,亦在於對疾病的不了解,在於科學知識普及率太低。甚至很多精神病患者,在得知自己精神病患身份之前,對「精神病」這個群體也是敬而遠之的。人性的冷漠和自私,事不關己寧肯多踩一腳當然也是重要原因。
美國歷史上曾集中毀滅躁鬱症患者,今日英國炸雞叔拍出BBC紀錄片《躁鬱症那些事》,主動承認自己的躁鬱症患者身份,而依然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演員。在中國,伴隨著陳百強、張國榮、崔永元、許巍、朴樹、喬任梁、林奕含等一眾公共人物的影響,走飯作為抑鬱症普通人得到廣泛社會關注的效應,伴隨醫學的進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國家政策方面的補缺,伴隨醫生、社會愛心人士和人道主義者(感謝知乎 @寧靜 醫生,及普及相關知識的其他人士),及精神病人自身對反抗污名化的努力(給小夥伴們一個贊!),污名化的情況已有所好轉,並將會隨著社會進步進一步改善。雖然,這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社會醫療觀念都是一點點進步的,在歷史中常期受到嚴重受歧視,被嚴重污名化的並不只有精神疾病。推薦閱讀書目《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疾病的隱喻》)
挺好的,至少還有神化。
在精神病患眼中看來,普通人真是凡人
真是白活了
首先,精神病人被所謂的正常人隔離出去了。於是便出現了兩個世界。凡人世界與神的世界。只是很可惜,兩個世界互不認可。精神病人的世界,其實是有很多夢想國度的,我被迫進出精神病院五次,是旁人眼中的精神病人,是我自己世界的獨行者,看了那麼多的病友,他們的經歷,大多坎坷。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或者極度美好的國度,而他們,亦是敏感而脆弱易傷的。
這都是無知造成的。
貌似有這樣一個研究
智力高的人患精神病的幾率大一些
但患精神病的人智力可不一定高
沒有,不知道你從哪聽說的。
你錯了,更多的是無視
對上帝先是崇拜再是唾棄,因為恐懼和無力
被神化的精神病都有特殊技能
被污名的精神病都在拖累社會
處在夾層中的神經症患者 廣大的普通的群眾 既沒有驚人技藝 又得為生活營營役役 還沒有被神化或污名的存在感,是不是更可憐一點。
1. 有現實映射,比如魏爾倫,比如梵高都有精神困擾
2. 表達態度意見的時候,極端化的說法實在是最簡單,而效果又最大的事了
3. 因為常人不能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常理無法解釋他們的行為模式,而對於無解的事,大家通常採用的判斷方法是自身立場和喜好,極容易導致二元論,例子不少,比如同性戀,比如各類宗教行為,還比如外星人。。
以上的說法適用兩種情況:1)思想單純的人;2)思想不怎麼單純的人在可以單純的場合
我無法想像一個可以正常思考的人在一個需要嚴謹的場合脫口而出:哇,那是個天才,切,這是個瘋子—— 我會覺得他/她才是精神病院跑出來的那位社會學的解釋
任何文化社會都遵循一套模式對各種元素進行分類,以此來建立可識別、可經驗的秩序,並將那些不可分類排序或是僭越之物定義為禁忌污穢之物,對禁忌污穢的恐懼與迴避構成社會道德秩序的維持與再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鞋本身不是骯髒之物,然而放在餐桌上它就是髒的。一般而言,「污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跨越社會結構的分子,另一類是社會結構改變時划出的越軌分子。前者可以參考對罪犯處理,而納粹時期的對猶太人的屠殺、或是遜尼派對什葉派的「異端」審判、以及對精神病人的排斥屬於後者。 是理性對非理性的壓制……
如果想從社會學角度理解從中世紀至今,人們對精神病人的態度,請讀福柯,早期的藝術作品,李爾王還是堂吉柯德來看,當時的人對瘋癲雖然說不上神化但也是持正面態度的,一定要說神化了瘋癲的只存在一些部族,例如蘇丹南部的丁卡人,在它們的文化里,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是神靈附體,對於身份明確的一般人而言,精神病人是一社會身份不明確的人,身份不明確的人被認為是有力量、有威脅、以及恐懼的個體,這時候將他神化了,認為有神靈憑依……而對於現代社會,根據福柯的研究,對精神病人的態度體現的是一套社會結構如何識別和處理「異己者」。
----------------------------------------------------
心理學的解釋
我不喜歡用精神病理學來分析、精神病患者定性為病人,我更趨向於person center care、將它們定義為需要照看的人。
人是需要有自我認同的,有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一個概念,自我同一性,它包含兩方面,其一,一致性,簡單點說就是認為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其它人。其二是連續性,就是說以前的自己是自己,將來的自己依然是自己的自我認同。而人是社會性動物,在很多方面,自我認同也是需要同他人建立聯繫來維持的(這部分太複雜了,要想深究請讀薩特)
精神病人舉例來說,統合失調症(精神分裂),是一致性出了問題,患者會出現幻聽,認為自己身體內部出現了另一個「自我」,這很要命,因為是患者本身那份「自我」同他人建立聯繫來維持社會關係的,這種關係具有雙向性,需要有雙方來維持,幻想中的這份自我是沒發維持社會關係的,自然會收到排斥。而其它的病症,例如失憶,患者可以依靠過去建立的自我同他人建立社會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失憶的人受到的排斥遠比精神分裂少……
兩極投射
和對女人不是 神女 就是 蕩婦 一樣
公平點 對男人 不是 男神 就是 渣男 一樣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
先列舉幾個名詞:詩人、作家(寫手)、藝術家、神漢精神病患者、女巫、演員
這幾個詞有的是職業,有的是代表一個群體,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不直接參与生產。
(精神病患者既然已經到患者這個程度了,必然影響工作甚至直接喪失勞動力)
假如我們提起「詩人」、靈媒或是什麼新銳派藝術家,得到的回應往往也是這樣的:
部分人覺得他們很酷很有神秘感便對其心馳神往,甚至無限崇拜;而另一部分會覺得他們都是吃飽了撐的,是裝逼,跳大神。
歸其原因還是因為這群人不直接參与生產、不直接創造財富。每當資源豐富的時候,他們會受到追捧:如歐洲的那些福利國家很多人都從事類似設計師啊作家啊詩人啊這種職業。
然而一旦資源匱乏,人們便對這些人開始不友好起來,甚至趕盡殺絕:獵殺女巫
當然啊,我說的精神病是指那些僅僅是喪失正常工作生活能力的,打人的殺人的武瘋子不在討論之列。
推薦閱讀:
※精神病人的大腦,不是大腦潛能的釋放么?
※長期壓力過大、多夢、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如何治療?
※誠邀各位:潛意識裡給自己假定一個角色,然後不知不覺的去扮演,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病?
※威廉米利根(《二十四個比利》的主角,一個真實存在的有24重人格的人)如果在中國會是什麼樣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