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吃蔬菜這麼多?

去過一些國家,我發現中華飲食與他國飲食的真正不同是我們對蔬菜的熱愛,普通人餐桌上的蔬菜品種豐富量又足。
外國人並非不吃蔬菜,但一是菜的種類少,二是具體到每份餐食里的量也少。經常就是幾片葉子點綴一下。地中海飲食里那一大碗蔬菜沙拉已經是極限了。話說我還真認識一些從不吃蔬菜的外國人。
與中華文化近似的東亞國家也沒中國人這麼瘋狂吃菜。這個十一去了趟日本,發現以清淡健康著稱的日本飲食,一份套餐里也就幾根青菜。想專門吃青菜的話只好去中華料理,也只有菜花、西藍花、秋葵等幾種可選。
數字也支持這一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2010年,全球蔬菜產量10.44億噸,而中國就佔了5.4億噸,超過50%。排第二名的印度產量只有1億噸(別忘了印度的大量人口是素食者),排第三名的美國只有0.36億噸(source: Vegetable)
另一篇報道也表示中國在2012年的蔬菜產量達到了5.74億噸。而且這些菜幾乎都是中國人自己吃掉的,出口只有640萬噸(source: 中國穩居世界蔬菜和水果生產頭把交椅)
如果佔世界20%人口的中國人,吃掉了50%的蔬菜,而世界其他80%的人口吃掉剩下的50%,那麼中國人均蔬菜消費量就是世界其他國民平均的4倍。實際倍數比這還要高一些。
所以比起世界其他國家,中國人就是特別愛吃菜。為了適應這種飲食結構,中國要拿出3.5億畝土地來種蔬菜。(如果我們吃的跟日本人一樣,也許可以釋放2億畝土地出來)
source: 中國人蔬菜人均500公斤 居世界第一位--財經--人民網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吃蔬菜?
我能想到的原因,一是國人觀念里認為吃蔬菜更健康。家裡老人也到國外旅遊過,幾天吃不上菜難受,甚至口舌生瘡。對出國移民的晚輩,經常會關心地問吃不上青菜,行嗎?(其實如我上面所說,外國人吃菜都吃的少,甚至有不吃的,也不見得就不健康了)
另一個就是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對所有可吃的東西都有一種熱忱。網上有很多中國人在海外,業餘種菜的例子,知乎上也搜得到。我們可以算得上是種菜民族了。

也請各位知友談談看法。


中西飲食結構的差異,最大根源在於氣候的不同。

像北歐、俄羅斯、烏克蘭等地這種冬天尿尿成冰柱的地方,不適宜種穀物及更豐富的蔬菜。
而英法德荷等國,平原廣布,草場豐茂,更適宜畜牧業的發展。
荷蘭丹麥更是乳畜大國。

畜牧業無疑帶來了高熱量的肉食,從而決定了西方以肉食結構主導,附以高熱量甜點、形成味重而多油的風格。而像東歐更寒冷的地方,還喜烈酒。

中國氣候大陸季風盛行,山溫水軟,物產豐富,無過多的惡劣條件,對於農作物、蔬菜、花卉及各種野生植物無疑是天然的溫室,農作物的繁茂生長,決定了植食性為主的飲食結構。

簡而言之,農業生產方式是基礎建築,是決定其飲食結構、飲食文化差異的關鍵所在。

追根究底,我國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不少蔬菜起源於我國。

同時也是栽培植物的馴化中心,外來的蔬菜作物在中國安營紮寨後,出現了變異。
比如,從地中海傳入的皺葉萵苣(var. crispa),也就是生菜,到了我國產生了莖用的萵筍。

萵筍學名莖用萵筍(var. angustana)就是生菜的變種,只是我們食用的是其變態莖。

埃塞爾比亞中心起源的甜瓜,在新疆、甘肅等地產生了網紋甜瓜(var.reticulatus)、硬皮甜瓜var.cantalupensis

白菜原產於我國,芸薹在歐洲只是油料作物,但我國演變成了小白菜(ssp.chinensis)、大白菜(ssp.pekinensis)兩個亞種。

這類豐富的變異,為育種學家提供了豐富的遺傳種質,經過長久的馴化,以至於在我國形成獨特豐富的品種群,成為這些蔬菜的第二起源中心。

全世界蔬菜860種,我國有31科210種。除了外來植物的本土化,還有不少蔬菜為我國特有,比如茭白、金針菜、菊花腦、薺菜、香椿等等。

圖香椿

其實,東南亞地區普遍喜食蔬菜,環境原因導致適宜繁衍,人口密度高,不同於地廣人稀的歐洲,沒有足夠的土地支持畜牧業發展,植食性結構更適合東南亞。

但飲食習慣的不同,實質上沒有優劣之分。
從細化層面看,國內飲食習慣地區間仍然有差異,比如藏區喜酥油茶和青稞,較少地攝入蔬菜,東北地區由於溫度原因,蔬菜只有一年一茬,淡旺季各半年。沿海地區則喜食海鮮。

民以食為天,農為本,擇物候地利天時。
畢竟,和自然搏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才是最合適的。
中西差異,大抵如此。

全文完,謝謝。
喜歡不妨點贊~(≧▽≦)/

植物/園藝小知識,可關注我的專欄:花裏活 - 知乎專欄


紐西蘭食品專業在讀,稍微嘗試回答一下。

烹飪方式
樓上很多答主回答過價格,人工等方面的原因,對烹飪方式反而提及較少,但這是我認為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人吃蔬菜都是弄熟了吃的,各種調味料油鹽醬醋一齊上,讓蔬菜變得非常可口容易使用。尤其是油脂的大量使用,在生物體對於高熱量的追求本性下大大提高了進食慾望,在油脂包裹下的的蔬菜變得及其適口。不信可以問一問家裡的長者,他們過去很多時候燒蔬菜是水煮的,沒有那麼多油,可以問問他們那時候蔬菜好吃么。
此外因為烹飪的原因,蔬菜在烹飪過程中水分其實大大流失了,也就是雖然買回來一斤蔬菜,看著很多實際上下鍋一燒剩不下多少,這點在各種葉子菜上體現尤其明顯,經常做菜的人可以體會到,這種縮水實際上會變相的提高統計上蔬菜的食用量。你丫今天特么一餐吃了一斤白菜了啊,啥?我明明只吃了一小盤好么。
第三個原因是烹飪過程中蔬菜的風味會發生變化,有很多蔬菜本來帶有很多刺激性氣味,主要因為自身所包含的硫化物的原因。烹飪過程中,這些氣味可能增加或者減少,形成獨特的風味,讓你吃得更多。洋蔥是最典型的例子,未烹飪時刺激味強,烹飪完了有甜味(丙硫醇)。
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中國人不自覺吃進大量蔬菜。

再來看看外國人,因為自己在紐西蘭,那隻拿紐西蘭這邊的情況說事情。大部分老外再日常食用蔬菜時都是生食,這在口感上就差了天朝好多。然後因為實打實的生的,咱中國人吃一斤蔬菜炒完以後脫水了實際上就一小盤,外國人吃一斤蔬菜當沙拉吃是真的吃了一斤草進去,你覺得哪個正常人能吃一斤草進去的?所以其實他們就算吃蔬菜,吃的時候看著一大盤,實際重量上沒多少。

最後說說哪個更健康,因為天朝飲食一直因為多油多鹽被詬病,而且近年來沙拉也倍受媒體推崇。但是個人覺得至少在蔬菜食用上天朝的食用方法要健康得多,首先因為烹飪過程,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天朝這種方法吃蔬菜一般沒有微生物感染的事兒,不像國外的沙拉可能經常會有某微生物outbreak的事件的。
其次天朝燒蔬菜的油最後相當一部分都倒了啊,並不是你燒的時候加多少最後就吸收多少啊。反觀國外吃蔬菜時常備的沙拉醬,主要成分也是植物油,還有蛋黃醬,不比咱們的食用油健康。

-----------------------------------------------------------------------------------------------------------------------
10.30 更新
最後那部分關於中西哪個更健康的看法只是單純的個人結論,並不貶低沙拉的意思(自己女朋友也是沙拉的愛好者)。
評論中有提到蔬菜沙拉中油醋汁的問題,其實油醋汁的比例中油也佔了挺大部分的,另外紐西蘭這邊使用油醋汁的話,大部分人還是會額外添加鹽和胡椒進行調味的。注意,如果希望自己調製健康的油醋汁,油的種類很重要,橄欖油這個近年來因為地中海飲食而風靡的寵兒是不二之選(而且橄欖油基本也只適合生食吧,這個油沸點太低是不適合拿來炒菜的)
個人體會哈,蛋黃醬還是比油醋汁好吃很多,周圍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朋友還是天朝朋友都是愛蛋黃醬的居多,一起住的kiwi女孩兒吃沙拉的時候也是大把大把的拌蛋黃醬。


第一,蔬菜便宜,只要是普通的大白菜西紅柿,都比二師兄便宜。
舉個例子,我昨兒路過農貿城,買了著名的某堂羊排三斤,真的很不錯,肥瘦搭配合理,還有一股奶香味兒,燉起來一大碗都沒有地兒放胡蘿蔔了,你猜多少錢?三斤一共95塊,合著蔬菜得多少錢?

其次,天天吃肉我覺得其實很難,我真的很愛吃蔬菜,各種季節各種好吃的菜,例如馬蘭頭,薺菜,馬齒莧,黃花菜,苦菊,茼蒿,空心菜,萵苣,花菜,茭白,品種那麼多,味道那麼廣泛,白灼清炒配點兒肉末都是很好的一頓,擱你天天頓頓吃雞鴨魚肉沒點兒菜葉子也不中啊~嘴裡非噴出一股火兒來讓人焦灼。
最後,家裡有老人和小孩兒,都愛吃蔬菜,我外婆是因為牙齒不好,肉吃起來費勁兒,我女兒是覺得吃蔬菜會變成好寶寶(不知道哪個不負責任的人騙她)所以,我們寧可食無肉,也可以居無竹,但是我絕對不能沒蔬菜~
羊排燉法:
特別申明,我這個是野路子的做法。
羊排切成段,用冷水反覆沖洗乾淨,再浸泡一個鐘頭,準備洋蔥或者大蔥,切段,青蒜切段,生薑切片,干辣椒少許,大料一個到兩個,桂皮一塊掰開,白芷兩個,新鮮的青椒切段,冰糖少許,黃豆醬少許。
鍋里加冷水,沒過羊排,放大蔥段和生薑片,放一點兒白酒煮沸後大火再煮十幾分鐘,撈出,沖乾淨血沫。
鍋里座油,放入冰糖小火化開至微微的黃色,倒入羊排翻炒上色,羊排撥到一邊,放青蒜白,大蔥,生薑片,桂皮大料白芷,淋點兒白酒,翻炒均勻出香味,倒入老抽,生抽,黃豆醬,翻炒上色,加入啤酒沒過羊排,假如啤酒沒有就加入熱水,大火煮沸十分鐘左右,轉小火蓋上蓋子燜燉一個鐘頭,羊肉煮爛了之後收汁,倒入青蒜苗,青椒段和鹽巴,翻炒均勻即可。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中餐和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在某些跪著吃飯的人眼裡為何成了世界最不健康飲食,說炒菜油煙多的,你吃菜連炒菜的油都喝下去?你吃個菜怎麼吃到煙?人歐美的沙拉都放一堆充滿油脂的醬料,還放多少吃多少,反倒成了健康飲食

====================================
怎麼有一堆人放著題主一堆數據不看上來就說題主是主觀想法,然後以自己的經歷「客觀」的說明外國人吃蔬菜多中國人吃蔬菜少→_→


首先是不好吃。大部分蔬菜單獨吃很寡淡,中餐要把蔬菜和肉類一起炒,蔬菜有了油葷味兒,肉類也沒那麼膩,就會口感豐富又好吃。不吃蔬菜的菜系裡面的做法,往往肉是肉,蔬菜是蔬菜。另有部分融入主食的做法如披薩卷餅,少數有燉菜和燴菜的做法,往往直接做成湯……除了涼拌沙拉和天婦羅以外,很少見蔬菜做主角的豐富做法,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是肉類成本低導致菜比肉貴。但是我覺得如果市場需求大了,價格還能再低下來的。

對於發達國家,售賣蔬菜的人力成本高。蔬菜不宜儲存,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大部分人去超市而不是農貿市場買菜,甚至是開車去比較遠的mall一次買很多天的食材,不具備每天去家附近的菜市場買新鮮菜的條件,在超市買的也是耐貯蔬菜,如西餐三大菜:洋蔥番茄芹菜。而肉類需要檢疫(還有別的流程),必然是以冷鮮肉批量進入超市,買回來還可以變成冷凍肉,貯存更久。符合城市化地區細化分工、批量生產的模式。


歐美國家緯度高,一年中能生產蔬菜的時間段較少,本地蔬菜品種少。(那畜牧業會有這個問題嗎)光是中國的北方就比南方蔬菜種類少一大半,即使在物流發達的今天也不是所有菜都能在首都吃到(豌豆尖!菌子!),中國各菜系的傳統菜肴也嚴重受這方面的影響。緯度更高的歐美國家也許因而缺乏擴大蔬菜品類的美食研究傳統。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緯度更低的東南亞非洲國家,他們的食譜應該包含一些我們吃不到的東西。果然,雲南本地人就會習慣吃一些昆蟲和菌子,對了,大麻籽是一種不常見的零食嗎?


以上只是一點猜想,還是期待真正的外國農場主來說說。


這個問題我研究過很久,因為在國外近20年,蔬菜太少,很苦惱.西方人吃蔬菜少的原因是蔬菜太貴,比如在紐西蘭一根黃瓜合人民幣20元,一個茄子20-30元,3根20公分長的綠葉菜如芥蘭/菜心,20元,一公斤四季豆50元,400克菠菜20元.我印象最深的是柿子椒,每個15-20元.在西方,肉類相對蔬菜來說比較便宜.紐西蘭是地廣人稀的農業國家,而且匯率比一般西方國家還低,蔬菜價格已經是如此之高,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那麼為什麼蔬菜這麼貴?我研究得出的結論,種蔬菜,尤其是綠葉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還不能機械化,每顆菜都需要人工單獨料理,而且像綠葉菜一年要反覆種,收穫幾十次,導致種菜需要大量人力.外國人工貴,那麼蔬菜就貴.而且種蔬菜很苦,跟種大米差不多,這種苦力差事,就算給洋人工資,也很難招到人.

我說蔬菜貴,不是說所有的菜都貴.洋白菜,洋蔥,胡蘿蔔便宜.我估計是成長期比較長,單位重量大,種植比較簡單,導致人工比較便宜.

有人說離開收入談蔬菜價格是不合適的,以我在國外生活10多年的經驗來看,蔬菜價格對當地人來說是很貴的.除非你天天吃洋白菜,洋蔥和胡蘿蔔.你要注意,中國農產品便宜,是因為城鄉差距,工農業剪刀差導致農民人力不值錢,外國大致沒有城鄉差距,工農業剪刀差導致的農民人力不值錢,那麼人力可就貴了.比如你在北京找一個農村的保姆,估計得4千一個月吧,你覺得你還能付得起,實際上比以前貴多了,但是如果假設你只能找一個北京戶口的保姆,沒有城鄉差距,那麼你得出1萬塊工資,那你還請得起保姆嗎?有人說美國蔬菜便宜,美國沒有那幾千萬非法移民,你再猜猜蔬菜是什麼價格?不要忘了,美國的穀物和肉類價格已經是全球最低了,蔬菜已經算是很貴了.


蔬菜這種東西,一畝可以種好幾噸,其價格不反映土地成本,而是反映出勞動力成本.

還有人說古代歐洲人吃菜就少,我說,別說古代,就連100年前中國人吃菜也少.100年前中國人吃什麼?米面一般吃不起,靠吃雜糧維持生活,而且閑時喝粥,農忙時才吃點乾的.糧食都不夠吃,哪兒有土地,肥料和閑錢搞些蔬菜吃?頂多吃一點點腌蘿蔔.中國人猛吃菜,那肯定是現代的事情. 民國時河北農民與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民生活水平比較

很多國家,如西方國家的肉類便宜,因為養殖不需要大量人力照顧,圈養和放養都比種菜容易多了,而且不是動物自己吃草就是喂機械化生產出的飼料.,這樣人工就相對便宜,如菲律賓窮人吃不起蔬菜,整天吃肉.

如果認為洋人不喜歡吃蔬菜,或者綠葉菜,那絕對是錯誤的,如果便宜而不吃,那才是不想吃,但現在是價格高而不吃,很顯然是經濟因素決定的.


其實很多蔬菜不炒基本沒法吃。

而外國人不會炒菜,,,,,,


中國農業自動化程度低,肉類成本比蔬菜高
你來日本的超市看看,同等重量的青菜價格是雞肉/豬肉的三四倍,下鍋還得縮水一大半
多吃蔬菜?首先我得吃得起啊
放心,再過二十年,國內也是肉比菜便宜,到時候你孩子可能會在知乎上問「歷史書上說以前中國很窮,為什麼以前的人能頓頓吃蔬菜?」

------------------------------
評論里好多人說肉價低了菜價只會更低,還跟我說我邏輯不對...
為什麼以前肉比菜/穀物貴?因為禽畜需要穀物飼養,而在這一過程中能量轉化率是很低的,大部分營養都被浪費了
假設生產一斤雞肉需要十斤玉米,那麼一斤雞肉的價格將高於十斤玉米
同樣是這麼多地,這麼多勞力,同樣的成本,我不種這十斤玉米,就能種出五斤青菜
在此條件下,一斤雞肉的價格將高於五斤青菜
很好,沒毛病
但自動化之後就不一樣了
有高產良種,有自動化農械,玉米的產量大幅上升,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但是人們生活好了,嘴也刁了
以前能填飽肚子就是萬幸了,現在要營養,要口感,要新鮮,要賣相
這一項項背後都是成本。求量和求質完全是兩個方向,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遠。我要種當飼料的玉米,可以用最高產最抗蟲害的種;但我要種青菜,只能用口感最好的種,否則賣不出去。不僅如此,還要在最合適的時候採摘,趁新鮮運到城裡賣掉,這裡面還有巨大的人力成本,而人力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原來生產十斤玉米的成本,現在能生產五十斤玉米了(注意,這是當飼料的高產玉米,不是你吃的香糯可口的蔬菜玉米,二者有本質區別)
原來能生產五斤青菜的成本,現在只能生產一斤青菜了
雞肉和青菜的價格,也會自然而然地從一比五變成五比一


理由很簡單啊,價格。

加拿大連皮連骨雞腿一磅1.79元(今天剛買的),西紅柿1.99,包心菜1.39,土豆都要1.19。你說同樣重量下,哪個能量密度大(飽人)?如果要買有機蔬菜……(/ω\)

一般西人在吃上不太樂意花錢。


文化原因
在老底子歐洲,蔬菜必須煮了吃,而且要煮好幾個小時爛掉為止
因為他們太怕流行病了,公共衛生情況不好。
悲劇的是,他們就知道煮爛蔬菜,卻不知道煮開水


————————我說一下歷史吧——————
生吃的沙拉,當菜吃的。這東西從70年代以後才開始多起來。原來這些人啃生的都是一些特殊蔬菜,而且時間也不是比較長,也就二戰的時候啃比如胡蘿蔔和生玉米啥的,之前肯定要完全燒熟,戰爭時期完全是物資匱乏搞得鬼。
胡蘿蔔是給英國小朋友當冰棒的(因為有點甜)。

關於亂煮,大家可以搜一些中世紀歐洲考古科普節目就知道了,都得煮。生的是很窮的人吃的。

中國人以前發現了煮開水就能喝不死人,而歐洲人發現了搞啤酒就喝不死人。
所以歐洲人大多自帶喝酒的基因,因為當年不能把啤酒當水喝的人蹺辮子了。


我來歪個樓,

當兵那會,每個連隊都有自己的菜地。要自己種菜的。

我那時候最喜歡種的就是黃瓜,番茄,因為弄好一次,連著幾個星期不用重新翻地種菜。

說白了,東西好吃而且方便。每天澆澆水就好了。

順便放一顆彩蛋:

有一次,我跟倆傻逼在菜地澆肥。然後我們不知道怎麼討論到了特種兵什麼的。然後他們倆就開始吹牛逼。然後他們倆打賭,一個生吃茄子,一個生吃絲瓜。證明特種兵是可以吃任何東西的。

但是,我作為裁判,看著他們吃東西,我吐了。。。

看到我吐了,他們強忍著半天,眼淚一直在眼睛裡面打轉的,終於忍不住也吐了。

果然我不是當特種兵的料


我只是想說歐美做蔬菜遠遠不止和不是很多回答里的什麼「沙拉」和「開水煮了拌一拌」…………………

Sautée是一種常見的烹飪方式,就是煸炒,很多蔬菜會先炒香培根,爆香蒜,然後大火重重的煸炒。一般成品會比較焦香,風味濃郁。這種炒法比較適合四季豆啊,孢子甘藍啊。

還是先了解別人是什麼樣的,再回答比較好吧……

還有每家人家吃蔬菜的量差別也很大,我家因為我媽的偏好4個人要做2-3個蔬菜,最多一個肉類的菜,而我老公家吃飯起碼3個葷菜,最多1-2個素菜……

然後我們大紐約可是暴風雪的時候超市裡沙拉能賣脫銷的……


我覺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會炒菜,而西方吃蔬菜往往是水煮後撈出來撒鹽撒胡椒或者直接生吃


因為每篇關於飲食的文章都推薦:多吃蔬菜


因為中國的人口密集區(黑河-騰衝線以東)主要是利於種植而不利於放牧的地區


中國人喜歡吃菜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中國人喜歡種菜!中國人喜歡種菜的成都世界第一。
詳見 @英俊的陳雙獒的回答
作者:英俊的陳雙獒
鏈接:漢族有哪些民族天賦? - 英俊的陳雙獒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種菜。

漢代跑去西域屯田,大家嚴格地種菜。

中原先進園圃技藝在西域屯田方面也有運用和發展。「韭三畦,蔥三畦,葵七畦,……城官中亭園條.其出入多過條者勿減」,「障卒十人……一人守園一人助」[31]。.可見屯田有相當嚴格的培育菜蔬制度;《樓蘭尼雅出土文書》500號簡文也有類似的相關記述,「加澆種菜預作冬儲」,即反映出屯區蔬菜種植培育之數量、規模等狀況。

鄭和下西洋,大家在海上種菜。(其實是發豆芽)

參見「為什麼中國古代航海隊很少得壞血病?」這個問題的答案。

出國搞外交,在大使館裡種菜

由於盧安達物產貧乏,所以它的物價非常貴,幾乎是歐洲的2倍,孫樹忠告訴記者,一個很小的青蘋果,要賣1美元,一個小的咖啡勺2美元。在這麼「貴」的地方生活、工作,使館工作人員承擔任務繁重的對外工作、同時還要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很多時候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除了一些調味品從國內運過來外,大使館還得承擔自己種菜的任務。

跑出去維和,維和部隊種菜

 為了抵禦瘧疾等熱帶疾病,官兵們注重強化體能訓練,增強抵抗能力。他們還在營地旁邊開拓出一片「南泥灣」,用自己帶去的種子種植蔬菜。業餘時間,官兵們就花點心思「經營」地里的南瓜、黃瓜,不但從勞動中得到了樂趣,也為自己以罐頭為主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新花樣,每周吃一次自己種的新鮮蔬菜「打牙祭」。

搞援建工程,晚上學種菜

談及在坦尚尼亞援建的往事,現年81歲的尤政權說,他永遠都沒法忘記在異國他鄉與隊友結下的深厚友誼。尤政權說,一個汽車班有10名駕駛員,每個汽車班配置了10輛「黃河」牌大卡車(均從國內運過去)。每次運輸貨物,都是一個汽車班全體人員「上陣」。「當地物資非常匱乏,我們經常以餅乾充饑。後來,援建人員白天工作,晚上還自力更生學種菜。

在伊拉克種菜

伊拉克到處都是駱駝刺,不是因為土壤不肥沃,而是因為洪水常年沖積,鹽鹼沉積在土壤中,地下水成了鹽鹼水,太陽一曬白色的積鹽面都會泛生在地表,植物很難成活。

  直到我們自己種菜,我才理解,這裡的土壤實在是太肥沃了,只要你澆水,只要你能把鹽鹼壓下去,植物自己就會茁壯成長,其生長之快,好像在靜靜的夜晚,你都能聽到它拔節的聲音。

  我們下了班,常常在屋前房後種菜。這既能調節生活,又能做成佳肴。油菜花開的時候,還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在白俄羅斯種菜

山丹人在白俄羅斯種菜

  帶著走出國門的新奇衝動,冒著到異國土地上闖蕩江湖的風險,編織著在無根之地立足的夢想。他,一位山丹縣的普通幹部,帶著幾位農民種菜能手,踏上了白俄羅斯的土地。在他所經歷的異國風情、趣聞與故事的後面,是背井離鄉的艱辛與坎坷。

在蘇丹種菜

第一個在尼羅河畔種菜的中國人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大家都努力地種著菜

有院子的很多人在院子里種菜

沒有院子的很多人樓頂和陽台上種菜

我媽看著新買房子後院的第一反應,不是「哎喲這裡有草坪唉」,而是「我要在這裡種青菜!」

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看到大片平地的時候

總是有一種想種點什麼菜的衝動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喜歡種菜,而且種菜種得大又肥!

我想這大概就是民族天賦?

好了不說了,我去後院種番茄去了

===========================================
嗷嗷嗷嗷嗷居然有那麼多人點贊!多謝大家的捧場~

當然我還是要聲明一下,因為看到有些少數民族同學在下面留言,其實我覺得問題本身也不太妥當。印度人民本來就是由許多民族融合和構成的(比如多年前我遇到到生在印度長在沙特學在烏克蘭不幸淪為烏克蘭白富美備胎的沙特印度混血穆斯林杯具哥),所以怎麼能光用漢族做類比呢?要類比也應該是中國人民的天賦吧~

看起來大家都熱愛土地,和一切土地上生長出的東西(我怎麼覺得這是說霍比特人的台詞?)

然後我補充幾個大家提到的:

蘇易提到:大耳朵劉皇叔在曹操弄得憋屈時,在種菜

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復言。

江匯提到:就差在南極科考種菜了

【原來我在這兒放了張圖片,然後提到「以下是南極長城站的無土栽培蔬菜,雖然看報道種得不算成功…「 結果評論區蹦出來位大哥說是圖片原作者(還讓我去證實,誰主張誰舉證的明白?),還說我寫的內容誤導啦,恐有民事糾紛拉,說照片上的那位先生因為人格受到了損害啦,說會造成國際轟動啦,還說南極人不齒我啦。我個人是不太在乎南極人民齒不齒我的,畢竟我又不是企鵝,但是麻麻~人家說我能夠通過轉載圖片傷害他人,還能轟動國際喲~兒子這麼出息,您當年怎麼就沒把我送去霍格沃茨學魔法呢?】

所以我就把鏈接扔在這兒了,「南極農夫」嘗試無土種菜--孝感網,check it out for yourself, see if I am bullshiting or not.
【還有就是,說真的,無論那位大哥是不是真的原作者,您要是想從我這兒撈錢的,還真的撈不著。總書記都說要建設法治了,我們當然樂於為法治建設添磚加瓦,培養公民採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風氣,所以,別保留起訴的權利了,反正那權利誰也棄不掉,歡迎起訴,歡迎分分鐘用法律武器射爆我的膝蓋~】
【已經把丫的評論刪了~】

徐辰提到:地心引力電影里,天宮號空間站上都種了菜

截圖如下,是韭菜還是蔥?(就不怕味兒大么?)
【對不起大家這其實應該是小麥或者水稻但是其實我根本沒有看過電影電腦屏幕太小朱軍畫質也看不清楚內容所以請原諒我吧臉已經被打得很疼了...( ??? ? ??? ) 】
https://pic1.zhimg.com/8033aba198ef6311902ef85993f87a18_b.jpg&" dw="634" dh="272" w="6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033aba198ef6311902ef85993f87a18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8033aba198ef6311902ef85993f87a18_r.jpg&">

狐蝶提到:《三體ⅲ死神永生》裡面,雲天明的腦花在三體人的船上種菜

第二天,程心來到維德的辦公室。她看上去像那些絕症中的候選人一樣憔悴,把一個信封放到維德面前。

「我請求在飛行器的太空艙中帶上這些種子。」

維德把信封中的東西倒出來,那是十幾個小塑料袋,他很有興趣地挨個看著:小麥,玉米,馬鈴薯,這是……幾樣蔬菜吧,這個,辣椒嗎?」


程心點點頭,「我記得他喜歡吃。」
………………
唯一讓程心感到安慰的是,種子帶上了,但不是她拿的那些,而是經過航天育種部門精心挑選的。

結果在搜索上述來源的時候,發現中國真的在研究太空種菜……

中國實驗成功「太空種菜」 相關技術可應用於潛艇航母

==============================================

還有問能不能轉載的,我娛樂地寫了,大家看得開心就好,隨便轉!順時針逆時針都沒有關係!不轉不是中國人!

只要轉載註明作者是「英俊瀟洒聰明帥氣的陳雙獒」就行了,英文的話簡單點,就註明是"Super Mega Awesome Mastiff II de Chen",簡明低調!

不說了,我去後院澆蘿蔔去了


留法一年多了,喜歡自己做飯,沒事還拉同學來一起炒菜燉肉。以吃貨的身份談談自己的看法。
1.歷史原因(其實就是人口原因和成本-價格原因)

國外人的飲食結構就從歷史發展上就不一樣,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按照食物鏈的能量金字塔結構,大量的肉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能吃的草…嗯…能吃的叫做蔬菜,在歷史長河中被無數先烈挖掘的差不多了…哪個能吃,哪個能吃但不能多吃,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有點停不下來了…)所以吃不了太多肉,拿菜來配米飯也很不錯呢。
而國外就不一樣了,人口基數小,農業結構完全不一樣。主食以精糧為主,土豆這種高產的農產品也是主食之一,肉的來源一般也無需專門的飼料,大片的土地生長著足夠的草給牛羊,所以成本不會很高。相反,對於蔬菜和水果,農場管理,實在很難照顧蔬菜和水果,每當收穫季,這些不宜機器採集的蔬菜和水果意味著高昂的人工成本(在法國,每年葡萄收穫季,很多中國留學生會去葡萄莊園里打工采葡萄,包吃包住收入不菲但是很累)。所以蔬菜的成本反而提高了。

2.外國人不會料理蔬菜啊!
在法國的一年半,蔬菜一般是煮…嗯…煮!意味著白開水來煮…茄子(圓圓的好硬的那種)、角瓜、胡蘿蔔、豌豆…這是常見的食堂搭配…煮完之後椒鹽橄欖油等簡單調味。
葉子菜一般做成沙拉,佐上油醋汁或者沙拉醬。葉子菜還特別貴!(原因見第一點,培養的人工成本高,不容易保鮮。)葉子菜是近乎不可能出現在主盤plat裡面的,主盤裡永遠是土豆(烤、炸、煮、泥)或者之前提到的茄子胡蘿蔔角瓜,除非高檔餐廳,一盤30歐起?
葉子菜煮了之後一般都不好看,而且口感失去脆爽,那股澀味還去不掉,還尼瑪是肉價(你說廣大資本主義人士會不會選它)
?_?還是咱中國人民膩害,各種醬料搭配,而且加上炒這種烹飪方法(在平底鍋、燉鍋佔領的西方廚房就是場災難,要麼炒的滿桌都是、要麼油煙一直觸發煙霧報警器),使得蔬菜更加美味(不是適口是美味!)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現在在法國,豌豆好便宜,處理好的冷凍豌豆一公斤才不到十幾塊人民幣。冷凍保存的食物比新鮮的便宜很多很多,適合冷凍的也只有薯條、茄子、角瓜、蘑菇、胡蘿蔔、洋蔥了…

3.個人絮叨一下
在法國做了一年半的菜,發現工人階級為主的法國,真是最適合中國留學生來「養老」留學的地方。理由太多了:
食品質量高;
教學質量也不錯,尤其是工程師教育;
法餐是唯一能看到咱中餐巨人屁股的飲食文化;
不想做飯去食堂混吃也不是很貴(3.25歐一頓6毆的標準餐);
環境不算整潔但空氣質量與綠化都很不錯;
葯妝特別管用,服裝質量也好;
想小成本生活、小資生活、土豪生活都可以;
還有好多優秀的旅法留學朋友們…blabla…
唯一讓人無語的是,這糟糕的治安,富人區和黑人區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唉…中國簡直是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想當年3點還在大馬路邊擼串,現在8點天黑一個人在路上都提心弔膽…好在寶寶現在租住在學校邊的富人區里,房東是愛吃中國菜的法國大胖子。

絮叨完了,萬聖節的長假里,看著小夥伴們各種歐洲游的我,窩在家裡安安靜靜的打字~
配張圖好了~
下圖是米其林一星的沙拉…19歐~油醋汁沙拉


居然破百了,Σ(っ °Д °;)っ,嚇得我趕緊啃多兩片油麥菜壓壓驚

============================================

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歪果仁不喜歡吃蔬菜。

明明都那麼好吃!摔!

我喜歡嫩嫩的剛從水裡摘出來的水蕹,兩顆大蒜敲碎爆香再加撮兒鹽,我能一頓吃下去一斤。

我喜歡剁得碎碎的地瓜藤,放一點草菇吊味熬成羹,一口氣一大盆兒不是問題。

冬天裡來碗西洋菜或珍珠菜豬血湯,鮮翠的綠、低調的紅,讓陰沉的冬天都活泛起來。湯里再撒點兒胡椒粉,光聞著味兒都覺得暖和。

夏天葉菜荒蕪,瓜菜當家。喝一口苦瓜湯,入喉回甘;咬一口炒茭條,鮮甜無比。

這麼好吃的東西,我們喜歡很正常啊。

難道都非得要跟老美似的見天吃漢堡牛排啊。


本人生活在長三角地區,個人覺得除了之前各位找到的各種理由,還有一種可能,中華飲食文化,特別是漢族,熱食佔比非常高,而歐美和日本,生食的佔比比中國大的多,而歐美在蔬菜方面生吃的更多,而我們經常吃的很多蔬菜,生吃口感很差,比如韭菜,蔥,生薑,空心菜,芹菜,青菜,莧菜,茼蒿,菠菜,絲瓜等。有的生吃還會拉肚子,比如四季豆,當然歐洲貌似也吃這玩意,總之我覺得歐美沙拉文化,導致他們的蔬菜大多數蔬菜都可以生吃吧,
不對得地方請指正。


中國原產的蔬菜種類並不豐富,感謝多少年來一直致力於把外國蔬菜引入中國的農人吧~種類豐富起來才能發現好吃的做法和搭配~


推薦閱讀:

餄烙面怎麼做?
油條是添加了洗衣粉嗎?

TAG:美食 | 蔬菜 | 飲食 | 中國 | 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