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
男主角是原裝中國人,幾年前移民到澳大利亞。但是好像在澳大利亞的幾年時間就讓他忘掉了祖國。我不是民族主義者,只是請大家幫忙分析下究竟是我們太狹隘還是他忘本呢?
補充下:圖片中的對話並不是我說的。
微博文章其實在很多網友眼裡,就是一個噴的標題而已,甚至底下留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正文說了什麼:
人在國內+已經移民+說中國也好=你TM得了便宜賣乖!;
人在國外+已經移民+說中國也好=那你JB移什麼民!;
人在國內+已經移民+說中國不好=那你JB還在這!;
人在國外+已經移民+說中國不好=你TM數典忘祖!;
人在國內+沒有移民+說中國也好=你JB被洗腦了!;
人在國外+沒有移民+說中國也好=NB你回來吸霧霾!;
人在國內+沒有移民+說中國不好=你JB姓趙么!;
人在國外+沒有移民+說中國不好=你有種一輩子別回來!;
同樣的,人在中國說中國、人在美國說中國、人在美國說美國、人在中國說美國,想聽的話隨便都能找到噴點。
對於這篇下面罵的人,不用上綱上線,也不用掰開了揉碎了分析,他們的主要精力和目的是說出文中英文字母的部分,至於中文部分,隨手一說而已。
民族主義本來就是想像共同體。為什麼說是想像呢?請看問題如下:
你是中國人,移民到了美國。突然中美開戰了,請問你要幫誰?
↓
後來有一天,你爸跟你說,其實你爺爺奶奶都是從日本來的,你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此時日本和美國是同盟,正協助美國打中國,請問你要幫誰?
↓
後來又有一天,你媽跟你說,其實你姥姥姥爺也是從日本來的,你就是一純種日本人。面對美日同盟和中國時,請問你要幫誰?
↓
然後又有一天,你父母跟你說,雖然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從日本來的,但他們早就取得了美國國籍,你爸媽也都是美國籍。你在中國長大,全家都說中文在中國生活,只因受雇於美國情報部門,且因為祖上曾在中國被殺害,所以全家都很樂意做損害中國的工作。此時面對美日同盟和中國,請問你要幫誰?
↓
然後又又有一天,美日同盟破裂,日本與中國結盟。作為一名從小在中國長大但和中國有舊仇的日裔美國人,面對中日同盟和美國時,請問你要幫誰?
↓
然後又又又有一天,中日同盟破裂,美國與中國結盟準備瓜分日本作為殖民地。面對中美同盟和日本時,請問你又要幫誰?
↓
然後又又又又有一天,你爹媽笑著告訴你,他們之前都在跟你開玩笑呢,你就是一純種中國人,只是見你移民美國後比較空虛,編點兒話逗逗你。
你發現,這過山車一般的民族情感,其實都在被別人的嘴巴操縱著走,不斷由他人在你腦海構建想像,唯一有辨識度的,只是那些許外貌上的種族差異。終於有一天你明白了,想像之下,民族情感的嬗變終於還是得跟著利益走,比如家族的利益、環境的利益、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的利益等等——
一個中國人,他老婆是美國人,他孩子也從小在美國長大,他在美國混得如魚得水,還非常喜歡美國文化;
另一個中國人,他移民之後,事業和家人還在中國,朋友圈也以中國人為主,並以延續中國文化為一大生活樂趣;
又有一個中國人,雖然移民到美國,可還是天天懷念故鄉的美食和美人;
還有一個中國人,家人在文革被迫害,其九死一生逃到美國,終生詛咒中國;
還有一個中國人,嬰兒時就被家人遺棄在孤兒院,是美國家庭撫養他長大;
還有一個美國人,是戰爭遺孤,從小在中國長大,連英文都不會說;
還有一個越南人,自稱是中國京族,因為中國更強大,他想待在中國……
這幾種人,對民族的想像自然是有相當差異的,國別給一個人帶來的利益的不一樣,故而終極裁決了他們的民族想像——你終於發現,偉大神聖的國家和民族,終於還是讓位給個人利益的期望。回歸新中國的海外華裔科學家們,就算是全心全意為了建設祖國,滿足民族情感與實現個人理想也可以量化為利益的一種。而一大群人的利益相互疊加和牽連,就是利益共同體,比如中國強大了,無論中國遊客與華人華僑都會被高看一眼。雖然共同體之下的每個人都能分享到利益,但其具有滯後性,所以可以視為一種投資方案,而如何管理這種投資和利益,也是因人而異的。利益這個詞,絕不該被妖魔化。
量化和選擇,都是個人的自由。在一個理性人有選擇的時候,誰帶來的利益多、預期的收益大,當然就是誰的國民。精美精日之所以被人恥笑,是因為他們在代言外國時,根本沒有選擇國籍的能力;而道德綁架民族情感的人也是可笑的,因為他們傲慢到忽略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獨特的秤。
-恕我直言,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
對一個人而言,移民是需要勇氣和覺悟的,雙腳是最後投票的權利,
一個中國人應該有移民的自由,他移民無非三個原因:
1.中國不讓他活
2.中國不讓他活得好
3.外國能讓他活得更好
對於1,中國和他不共戴天,對於這種人,他就應該想方設法和中國干,這是骨氣。
對於2,他有一百個理由討厭中國,對於這種人,不要指望他念中國的好,這是怨念。
對於3,他可以喜歡中國,但他更應該熱愛那個給予他更好的生活的國家,這是良心。
深愛給予自己美好生活的國家,討厭毀掉自己美好生活的國家,憎惡剝奪自己生存權利的國家。這是人的本性。
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愛來來,不來滾。」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胸襟。
一個人不愛國有很多種原因,所以你強迫一個不愛國的人愛國,本身就是一種暴力,還不如趁早讓他離開,他痛快,你也痛快。
移民者不應該受到歧視,這種人是實幹家,至少比那些討厭中國卻又沒有勇氣和魄力移民,也不願意付諸努力加以改變,甚至連忍受的韌性都不具備,整體只知道怨天尤人的廢物;以及明明已經是外國人,吃著國外的福利,享受著外國的利惠,卻還想方設法標榜自己的中國血統以騙取民族主義者同情的吃裡扒外之徒更加實在些。
當然,還有一種人,吃著飯砸著鍋,走到哪罵到哪,無論自己移民到哪國,總是外面的月亮圓,這種人叫王八蛋。
「如果你選擇了一面國旗,那就把她洗的比其他國旗更乾淨。」這不是一個高尚公民,但卻是一個正常公民的選擇。
美國入籍宣誓誓詞
我在這裡鄭重的宣誓:完全放棄我對以前所屬任何外國親王、君主、國家或主權之公民資格及忠誠,我將支持及護衛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和法律,對抗國內和國外所有的敵人。我將真誠的效忠美國。當法律要求時,我願為保衛美國拿起武器,當法律要求時,我會為美國做非戰鬥性之軍事服務,當法律要求時,我會在政府官員指揮下為國家做重要工作,我在此自由宣誓,絕無任何心智障礙、藉口或保留,請上帝幫我。
當你念出這段宣誓時,你是用嘴在放屁么。
貼個評論:
我有時候特別佩服你們這種生物,所有的利益都想要,所有的責任都不想負,說過的話轉眼能當放屁,回頭扯個「愛國」的大旗往胯下一系,就彷彿自己又是個人了。
您在這義憤填膺幹嘛呢,要去移民局撕護照,去中國領事館申請庇護,真沒人攔著你。
移民後忘掉祖國非常好,和中國不再產生交集,融入到當地,當地好、祖國也好;可怕的是移民了還口口聲聲愛祖國的,這種人少和他們交往。。。。
還有一種移民也挺可怕的,反覆權衡糾結半天,下決心移民後卻又內心後悔,需要通過不斷詆毀祖國,來強化說服自己當初移民行為的正確性,這種人也少和他們交往。。。無非就是不喜歡中國唄,這有什麼奇怪的。人各有志,何況法律上已經是外國人了,隨它去吧。人家已經入籍,還繼續叨叨的人,就是當初把人逼出國的元兇。
不過我要反對 @克里斯關於契約精神的答案。這和契約精神並沒有什麼關係。圖片中的哥們是澳大利亞籍。澳大利亞的入籍宣誓如下:From this time forward
I pledge my loyalty to Australia and its people,
whose democratic beliefs I share,
whose rights and liberties I respect, and
whose laws I will uphold and obey.
翻譯:
從現在開始
我宣誓將忠誠於澳洲和其國民,
分享其民主信仰,
尊重其權利和自由,
維護和遵守其法律。
感謝 @汁呼 童鞋提供的官方版翻譯。
並沒有任何關於切斷與母國聯繫的語句。世界上相當數量的國家,除了美日兩國比較特殊,都沒有在入籍誓詞中加入切斷與母國聯繫的內容。在我加入加拿大籍的時候,主持儀式的法官甚至告訴我們,走出這個屋子,你還是中國/韓國/伊朗 or其他民族的人,只是你同時也是加拿大人。入籍之後,不需要靠貶低母國與其人民,來獲得認同感,因為廣義上你仍然是其一員。
最後順便補充一下其他幾個國家的誓詞:
加拿大:
I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be faithful
And bear true allegiance
To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the Second
Queen of Canada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And that I will faithfully observe
The laws of Canada
And fulfil my duties as a Canadian citizen.
我宣誓,
衷心效忠於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
其後裔,與其合法繼承人。
我將忠誠地旅行公民義務,遵守加拿大法律。
Ich erkl?re feierlich,
dass ich das Grundgesetz und
die Gesetz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achten
und alles unterlassen werde,
was ihr schaden k?nnte.
我莊嚴聲明,
我將遵守與尊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並制止一切將危害它的行為。
I, [name], [swear by Almighty God] do solemnly, sincerely and truly affirm and declarethat, on becoming a British citizen, I will be faithful and bear true allegiance to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according to law.
我(名字),以(所信奉神)之名,莊嚴宣誓,
在稱為不列顛公民的同時,根據法律,
忠心效忠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
其後裔,與其合法繼承人。
我來個政治不正確的:移民就想辦法忘掉自己的祖國、盡量淡化自己「中國人」的色彩,也至少比,移民了還整天嚷著愛國、要國內的人愛國、假裝自己還是中國國籍回國賺錢、或者在國外坑中國人,要來得耿直吧?
別告訴我這樣得人沒有哦。
的確,一種行為如何定性,都不能襯托出另一種行為就是高尚。可如果一個人,都已經用腳投票了,還要費勁心思表忠心,真不蛋疼嗎?
其實我們先不說移民吧,就說國內。內陸省份小縣城鄉下的大學畢業生,好不容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在北上廣深落戶還買下一套房子,他很可能平時喜歡在朋友圈發一些懷念生他養他的故鄉,還會讚美一下農村裡炊煙裊裊的祥和,但你要是問他願不願意放棄自己北上廣深的身份和房子回去燒柴做飯,估計他會用看傻逼的表情看你。
「身份」和「姿態」在這種情景里,其實根本不重要。他的腳站在哪塊土地,比他想要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重要得多。說來說去還是一個老問題:為什麼要愛國。
首先我對 @樹神彧的「想像的共同體」說法無法苟同。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並不是以個體為對象的,強行套用在個體上就會出現很多明顯的常識謬誤。
一個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一輩子沒去過日本的人,會因為父母一句話就一定會對日本傾注超越中國的感情?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不過一種特殊情況除外。這個稍後講。
為什麼要愛國?答案各種各樣。我這裡講一點我的認識。
我認為,
愛國並不是對某個國家本身的認同,而是對自己身上的國家、民族屬性的認同;更準確地說,是對帶有國家民族屬性的那一部分自己的認同。——粗略地說,愛國,歸根結底是愛自己(的一部分)。
從這個定義出發,「愛國」要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
其一,是被這個國家(民族)改造自身、塑造了自身;
其二,是對這種改造,帶有正面的情感。
由此回到一開始的例子。
一個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一輩子沒去過日本的人,會不會因為父母一句話就一定會對日本傾注超越中國的感情?
首先,他對日本國或者大和民族一無所知,他身上沒有投射這個國家民族的屬性,他不可能愛,因為愛的對象不存在。這份情感是0。
但是我也說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如果他對「中國」帶有的是負面情感的話,那麼即便是0,也要比負數要大。但這不能說他是愛了日本,換成父母告訴他是蒙古越南泰國印尼人,也都一樣。
最後說回題主的問題。
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大概也就是這麼幾種情況。
其一,是他被這個國家(民族)改造自身、塑造自身的程度很低——在祖國生活的時間太短、接觸祖國不多、共同記憶太少。
其二,是他對與祖國有關的經歷和記憶帶有負面的情感——在國內過得不好,某些方面無法適應國內的生活和風俗,等等。
除此之外,也可能是此人原本就人情淡薄,「重利輕別離」是也。
這個感覺有點像「養子見到親生父母」的影視劇老梗。
養父母待孩子好的,親情就不遜於親生父母的血緣;
養父母待孩子不好的,沒有親情可言的時候肯定是血緣最重要;
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養父母待他再好,也抵不過親生父母有錢,從此過上優裕的生活,而養父母和他的情感就忽略不計了。
他有權選擇做哪國人,他並不欠哪個國家的,他並沒有傷害哪個國家和哪國人民
國家養育了人民?不,應該是納稅人養育了國家,有一天某個納稅人說我不想養了,那他就有權離開,我們又不是朝鮮
真的傷害國家和國家人民的是叛逃的官員,你們走可以,請把人民的財產和國家的機密留下
我出國二十年了,十九歲的時候加入了加拿大國籍。現在人在美國,有人問我從哪裡來的時候,我會說:「from China originally and from Canada」
其他國家的人我不清楚,出國比較晚的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認識的跟我情況差不多的人大多都認同自己又是Chinese又是Canadian.
這個認同過程當然不是一天之內形成的,而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三觀形成的那些年,我所接觸過的人,經歷過的事,讀過的書,等等一切事物都讓我一點一點的喜歡上了加拿大的文化和價值觀。
加拿大的移民文化確實能讓外來人找到歸宿感。基本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社區,可以讓移民們保留自己家鄉的一些風俗。這種看似不融合的移民文化卻並沒有造成什麼民族之間的隔閡。沒有人覺得誰搶了誰的晚飯,沒有人覺得誰蓋的寺廟會影響到誰的生活。沒有人覺得自己天生比別人高貴,也沒有人覺得別人欠他一份公平欠了一百多年。大學不會因為今年某個種族的學生招少了明年就要補上,選舉的時候電視上不會一口一個「black voter」,「Latino voter」,法律也不會礙於某些信仰而對暴力犯罪網開一面。
加拿大人有各種各樣的傳統和習俗,每個公民和每個公民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然而相同的地方不外乎愛冰球,愛夏天的陽光,和對不同於自己的人和事有著一顆寬容的心。
沒有人會因為你長的和別人不同,穿的和別人不同,說話和別人不同,癖好和別人不同,信的神和別人不同,性取向和別人不同而對你有不同的待遇。我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的經歷讓我十分確定加拿大人對「異類」的包容是發自肺腑的。我們已經習慣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以我們的維和部隊永遠會出現在災難現場,我們的國門百餘年來一直向世界各地的難民敞開。
當然加拿大肯定也有些人素質低下搞歧視,比如說前兩天cbc那個解說員,也肯定有拜神拜壞了腦子的人想要殺光全部異教徒,但我相信這些人在加拿大絕對是少數。
在這樣一個環境里,我可以很自然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加拿大人,同時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雖然我一沒護照二沒戶口三沒身份證),因為這兩樣並不衝突。
你去問別的加拿大人,十個里會有七個告訴你他是加拿大/X國人。
如今我也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六七年了,然而我對美國沒有一絲的認同感。過去百年的歧視和最近幾年的糾正過度讓我覺得美國的種族問題趨近於無解,我不太能接受這種狀態,當然我也不是很在意,這裡不是我的祖國。
這一切都很主觀,非常的主觀。我相信肯定有人和我的經歷類似卻不對加拿大有認同感。對一個國家的愛本來就是一種很主觀的感情他可以忘掉祖國,但永遠無法忘掉中華文化的影響和華人身份。
中國公民身份和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華人身份是兩碼事。即使擺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也不會且沒必要擺脫和忘記中華文化的影響和華人身份,否則他也不會玩微信,用中文發朋友圈了。
就算是在國外生長的二代移民,也多少受到了父母的中華文化影響。那些在國內生長,呆了十幾二十多年再出國移民的人,中國的生活成長經歷,中華文化的影響,永遠佔據了你人生起碼50%的認知和經驗。當你跟土生土長本地人聊天,永遠只能拿自己的50%(很可能更少)當地語言和文化的經驗和認知去跟別人的100%去聊。
所以說文化認同潛移默化,身不由己,但至於國籍選擇和國家認同感,則完全是個人自由,他覺得自己屬於哪國人,支持哪個國家是他自己的事。而且不同國家的人共同用中文在同一個平台表達不同立場的,多角度多元的觀點,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要想公道,打個顛倒。
如果一鬍子哥入了中國籍,然後還天天想著「老子是胡人才不跟你們咖啡樂攪到一起」,你怕不怕?你虛不虛?
所以說,這位移民說點這種話,於私,更有利於融入當地環境;於公,更有利於團結澳大利亞人民,是一位愛國的好公民。
謝邀
中國是個矛盾的國家。
一方面由於長期的落後,覺得國外什麼都好(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和眼界的拓寬,這方面好很多),另一方面也是個漢族佔到90%以上的排外的單一民族國家,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所以當很多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表示中國很好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開心,覺得是大天朝的魅力使然。。。
但是當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表示海外很好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那人簡直數典忘祖。。。
這就彷彿熱戀的男女一般,只有對方在自己身邊,還要不斷的誇自己,才是愛自己的。
只要膽敢離開,膽敢說別人好,就是不愛我!
說到底,是對自己的國家沒有足夠的信心!
真正牛逼的國家,你愛來不來,愛走不走!
君不見那麼多雙國籍的老外宣稱兩個都是自己的祖國,也並不見得被兩個國籍國的人怎麼噴。。
畢竟,一個成年人對自我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難道就僅僅取決於一本護照么?
要是按護照算的話,咱國父都是美國人呢。。
所以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感,雖然不能上綱上線的說怎麼狹隘,但多少應該算是缺乏安全感吧。。
而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那些拿著中國護照,也住在中國的各種精神外國人。。
硬幣的兩面罷了。。
子曰: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鍾大仙兒曰:若文德不至,單純的道德綁架有個卵用。。
真心希望未來能夠有一天,中國有足夠的底氣和更開放大氣的態度,能夠接納一切願意來的人而不歧視他們,也能夠放走所有想要走的人而不記恨他們。其實真正能做到移民後就完全忘本的,恐怕也不多。我覺得在年輕人里不常見。如果真有,我覺得很可能和家庭教育有關。如果你從小就被教育中國政府或社會跟你有深仇大恨,那是有可能立即對立。但在生活中這種例子我接觸到的很少。
我覺得這種事是有代際特徵的。五零後到七五前這代人里比較常見。在美國,這些人有些可能是公派留學生滯留,有些是技術移民,有些甚至是靠某些事件留下來的。他們來的時候中國和美國差距極大,美國刷盤子的可能比局長廠長大學教授掙得多,而那時候國內商人也不多,萬元戶就算富人了,和美國完全不在一個維度。改革開放初期這些人還年輕,看見小時候受的世界觀教育慢慢崩塌了,打開國門,發現原來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花花世界那麼吸引人,難免會對自己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歷史乃至人性做一全面否定。再加上冷戰末期的世界形勢,這種心態在八十年代末我們這代人出生時達到高潮。我們的父輩以及比他們再大十歲左右的人,堪稱《河殤》一代。
但這種心態不限於這些人,也不限於八九十年代移民的人;反過來也不是所有這一代移民都這樣。影響因素很多。有家庭背景、職業、宗教信仰、政治立場乃至性向。
八零後特別是八五後以及九零後的移民,有些是從小和河殤一代家長過來的,另當別論;如果是國內受過教育,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在國內生活的,不管政治立場曾經如何,到了國外都更可能增強民族和國家歸屬感。這一點和國籍關係也不一定大。因為這一代人在很多層面上與全世界同步,也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從小就是看著神舟飛船上天、北京奧運會和各自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長起來的,即便在十七八到二十二三歲這段時間因為年齡原因、知識原因和大學裡的氛圍,會變得喜歡「針砭時事,反抗權威」,出了國之後一旦對近代史乃至部分古代史稍微反思一下,對一些經濟科技軍事工業文化常識稍微了解了解,慢慢意識到自己之前某些雙重標準的荒唐,還是很容易強化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慢慢的什麼愛國但不愛黨啊,愛國但不愛體制之類的口號也會失去吸引力。即便這些人在國外定居工作,也很可能完全沒有放棄回國發展的機會。他們如果取得了外國國籍並且因為中國國籍法放棄了中國國籍,那也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放棄了中國人身份。
舉三個例子:
2014年在德國認識的一位克羅埃西亞籍小朋友,97年出生,十歲隨父親移民克羅埃西亞,克語已經很流利,年輕就是好啊。我在另一個回答里提到過她。她對中國十分認同,並希望以後回中國工作,還說她父親時常告訴她有機會為中國服務;我都沒問為什麼,就是覺得一聽她是九五後,我就覺得秒懂了——就是內心裡感覺,他們這一代應該如此。
(前幾天聯繫了一下,現在她在國內實習,而且堅持稱中國為「國內」。同時,我也見過一把年紀到美國呆了一年就說「到中國去」的,呵呵。)
我有個初中同學,出生在德國,年幼回國在天津上小學,初一結束後又回了德國,有時候回國來看我們,非常愛國。回想起來他的愛國我們當時並不理解,有一些現在也不理解。因為當時年紀小,他的愛國都是比較淺但很真摯的。他說,有些人在國外看不起中國,但我就說,你們看看自己的鞋子,哪只不是寫著made in china!我當時聽了有些尷尬,我們中國給別人做鞋子,好像不值得自豪啊。慢慢有了點經濟發展的常識,才理解做鞋子做衣帽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無論如何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里沒有充裕的自然資源也不能靠殖民地掠奪資源和傾銷的中國脫貧致富的重要步驟。然後才有歐洲人知道的華為,美國人桌上的聯想,然後才有在海外市場艱難前行的高鐵,以後可能有中國的晶元。當時,他應該不懂這些,我們也不懂。但他那種自豪感印象很深。後來我還和他有過爭執,就是說中國那麼多缺點,你一個從小在外國的人,為什麼要號召我們愛國呢?想來他不是特別擅長講述道理的人,他當時的論述沒能說服我,但慢慢地我體會到了他的情感。理性地想,他的情感與他小時候在國內接受最早的教育這個個人層面的情況以及中國過去三十年蓬勃發展的大勢有分不開的關係。
最後,我2011年到哈佛讀書,遇到一位華人,挺精神的小夥子,比我大一兩歲吧。從氣質上就不像純ABC,因為白白凈凈的。他後來找我吃飯,因為他說中國來的他一定要認識。他小學時離開中國,在英美生活。他說,雖然我慢慢和中國整體的感情淡了,但和家鄉的感情還是那麼濃。回中國就要去湖北,去沙市。所以,最後我們也不能忘了,即便是在美國接受了中小學教育(及其愛國主義教育)的人,在文化層面也不至於完全與中國割裂。中國人在他這代移民眼裡,不是勞工,不僅僅是政治避難者,更多的是大手大腳的遊客,水平不低的學生學者,他對中國的看法也不會像其父輩那麼固化吧。
此外,受教育背景也影響一個人對母國的影響。我們知道,在當代,西方的思想最先肯定是滲入到知識分子階層。這些人對於中國、政府的看法最多元化。有些人西化,有些人反思或試圖超越西化。而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人,比如中國城裡面新來的廣東移民,倒都是很樸實,比受過更多教育的大陸移民更願意顯露他們的家國情懷。我學車的時候,教練就是這樣一個人。問我學什麼專業,我說學聖經研究,他一皺眉,「你怎麼不學我們中國的文化?你怎麼不學諸子百家和佛教?」後來他還特意跟我說:「我覺得習李二位都很不錯!」再後來,他介紹我去一個佛堂,一段很詭異的經歷,畫風奇特,就不大接觸了。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不大適應那個氛圍。但教練真是好教練。在同一所駕校,收費的大叔有次突然跟我聊天,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天津人。他說:「原來是北方人。你們北方人有時候歧視我們廣東人,覺得我們喜歡移民,不愛國,這是你們「大北方」的看法。可是我們移民怎麼就不愛國呢,中國就是自己的媽媽,人哪有不愛自己的媽媽的?你們不理解我們,其實我們就是在美國找一份工,生活而已,我們怎麼可能忘了自己的國家呢?」——我疑心上面各種分析、支持或反對移民後忘本的諸君,是否也有幸和我一樣親耳聽到過一位看上去並沒什麼文化的東莞大叔,沒頭沒尾卻又忘情的一段真情告白呢?我當時的確吃了一驚。他說的原文我無法全記下來,但「中國就是自己的媽媽」這句話我是千真萬確聽到了。波士頓大都會駕校。
其實,每個個體都不一樣。我有時候試圖給不同的移民、新老華僑歸類,但很多時候都是失敗且自相矛盾的。我和大家一樣試圖找一個歷史背景來解釋,但人與人太不一樣了。這方面我沒什麼結論,只是自以為是地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更理性,更先進——但後輩會像我們嘲笑河殤一代一樣嘲笑我們吧,這是歷史的必然。
由東莞大叔的例子有感而發:那個「移民後應該立刻忘掉祖國,比「假裝愛國並且要國內的人愛國好」的說法,我有一點點看法。
我感覺認為已經定居國外的人就不應該愛母國,歸根結底是一種弱國心態、「村裡人」心態。換言之,就是認為自己的同胞,如果去了另一個國家生活,都是出人頭地、脫離苦海了。如果是九十年代,這樣說稍微有點道理。雖然不比愛憎分明地說成是逃離苦海,但那時候歐美日比中國生活水平強太多是不爭的事實。知道現在,許多中年人包括我們這一代,提起某個人「出國了」,自動聯想的就是這個人逃出生天了。有時候阻礙留學生歸國的是家長,特別是自己水平一般的家長,他們會覺得自己這輩子混成這樣了,也無力幫孩子鋪好什麼路,送出國了就萬事大吉了。要說孩子們在國外生活真的多優越嗎?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個人的體會是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來的中國人見的世面不算少了,生活水平也不算低了,所以其實單說生活,兩邊各有千秋。但在家長眼裡,因為他們年輕時出國就跟當了什麼大官發了什麼大財一樣,所以一說孩子在國外,不管過成什麼樣,在他們的圈子裡就算臉上有光了。
所以這些心態歸根結底就是弱國心態。我們能說這個沒道理么?也不能。實事求是地說,發達國家至今有比我國強的地方,之前是花花世界,國內沒見過的,掙得多;後來中國人開始關心空氣、教育;現在開始考慮的是哪的「壓力」大。雖然很難講在發達國家某地生活一段比國內如何了,但很多人眼中仍然是一個優越的選擇。而如果一個人去過好日子了,還口口聲聲自己特別「樸實」,當然會有人不理解。只不過這種心態本身可能是一種固化、過時的理解。
但假如是一個德國人在美國生活,同時還很愛德國,那大家會覺得奇怪嗎?我也聽說有一位瑞典的聖經學者,常年在芝加哥教書,好像入了美國籍,但一輩子都罵美國,覺得瑞典最好了。大家會罵他虛偽嗎?如果是美國人常年在中國生活還愛美國,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很正常?我覺得可能見仁見智,但我想說得是,我希望我們對於自己的同胞也不要採取什麼雙重標準才好。
中國和德國、瑞典、美國不同,但發展本身就讓中國走在一條與更發達的國家趨同,與欠發達的地方慢慢產生根本差異的道路上。新一代的中國人,移民、留學生、遊客,更容易平視美國,平視美國的生活方式,並找出其比中國強的地方,也找得出國內生活的優點。機會的多寡,生活的便利程度等等。在這種前提下,慢慢的,我們會認為移民只是換了個地方生活的中國人而已。他找到了一份他喜歡的工作,這份工作需要他在美國生活。他的僱主可能是美國人,也可能是中國的企業。他以後可能一直在美國長居,也可能跳槽回中國,還可能去歐洲非洲南美洲——至少我的同學裡,越來越少人希望只在美國工作、生活,越來越多人給回國這個選項以很大的權重,並且有些在真正實施。有朝一日,所有這些選擇都不會讓人懷疑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他可以在美國住大房子,住在郊外,每周去一次超市,但看球時支持中國隊,南海問題上決不會向著美國;他也可以在五年後到北京四環邊租一套公寓,去菜市場或超市買菜,用微信支付,然後看球時還是支持中國隊,南海問題上還是不會向著美國。這樣的中國人恐怕會越來越多,前提是中國能繼續發展,而這群人也會直接或間接為中國的發展出力。那麼,我們憑什麼強迫這群人在國外生活的那十幾年或幾十年不愛國?還是要硬逼人家只許愛華,不許愛國愛黨愛政府?這和「愛國不愛黨不愛政府」的古板說辭有什麼區別。到那時候,國籍與祖國的關係在我們的日常話語將會被慢慢剝離,之前我們那種以血緣定認同的傾向或許會重新浮出水面吧(現在在國籍法上其實也是,但我是說如果能超越國籍的話)。都是我瞎想的,但模模糊糊中感覺可以看到那一天。
這一切都靠中國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出去走走,不再拿自己當悲慘的村裡人才行。
國籍是法律概念,入籍誓詞更只不過是個儀式。這些因素能影響人的心理認同,但也不應該被誇大。我個人反正是不會變成其他國家的公民,而我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只要以後隨我們回國生活、受教育,長大後肯定還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他連英文名都沒有。人早年的經歷沒辦法改變。國籍法這種東西誰知道他十八歲時變成什麼樣呢,他以後想放棄出生自帶的美國身份反正我是不會阻攔。有時候我就是隱隱覺得:我不希望到我老了時,我的後代淹沒在美國,隨便起個什麼他自己也講不出來歷的英文名,再也不知道自己的Mei和那些廣東人的Moy、Mui、福建人的Buoy其實是一個姓氏。這想想就是個痛苦的圖景。所以趁早讓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比較好。中國人移民外國忘記了中國,好樣的
外國人移民中國忘記了外國,好樣的
——純粹的自由主義者
中國人移民外國忘記了中國,漢奸
外國人移民中國忘記了外國,外奸
——純粹的民族主義者
中國人移民外國忘記了中國,好樣的
外國人移民中國忘記了外國,外奸
——漢奸帶路黨
中國人移民外國忘記了中國,漢奸
外國人移民中國忘記了外國,好樣的
——腦殘小粉紅
請自行對號入座
這世界上本來沒有國家,更無所謂祖國,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和親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才建立了部落,部落聯盟,民族,國家。
漸漸地把復仇的權利,把裁決的權利讓渡給它。我們的祖先創造它的時候,就像第一次拿起鋒利的石頭綁在了木棍上,就像第一次從礦石找到青銅做成刀劍一樣,以為找到了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工具。然而,萬萬沒想到
有一天,這個怪物覺醒了,它宣稱自己的延續和財產才是重要的,比你的生命更重要。人們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保衛它,而不是反過來。
就像它說的那個故事裡,那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在國家財產受到損失的時候毫不猶豫的衝上去,焚身以火。念完這個故事,它宣布,這就是你的榜樣,汝當遵行。
上面這個故事,在我上學的年代,是作為知識傳授給我的。
「一個人如果連祖國都可以拋棄,他還算是人么?」
「不要問祖國為你做了什麼,問問你自己,為祖國做了什麼?」
」沒有國,哪有家?「
呵呵。
中國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特殊性。就是在農業時代就完成了接近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建設。但也僅僅是「接近」而已。因為缺乏工業化的生活基礎,這種國家認同是極為特殊的。是一種土地和血緣身份的特殊認同,以及基於家庭倫理的道德的政府合法性解釋。不同於西方在工業化之後由於身份缺失形成的認同,以及西方在契約文化上形成政府合法性解釋。
移民的認同矛盾來自於兩方面。第一是中國最近幾年沒有提供給中產階級足夠好的生活空間。所以大多數人是鬱郁離開的。心裡不痛快。第二就是上面說的中國國家認同的一種特殊的,對個人選擇的壓制。留在國內的,對離開的多少有「叛徒」的感覺。生活在外的,為了「融入」,又喜歡把本來那套土地血緣的想法原封搬到另一個地方。把自己宣的誓當回事的人,
是有契約精神、可以信任的。
總比拿起護照吃飯,放下護照罵娘的精神病強
他要是留在國內批評中國,你肯定要說【嫌中國不好滾出去啊】。
他要是肉身翻牆批評中國,你肯定要說【你一個外國人憑什麼指指點點】。
你這種人,畢竟是按需愛國的。
這個【你】,就是題目圖中的那種盧瑟,把一身榮辱全然捆綁在別人身上,猶如雞犬坐等升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