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北京摺疊》這個故事?


前段時間,一部名為《北京摺疊》的科幻小說得了雨果獎。在這本小說所講述的未來中,總人口8000萬的北京城被分為了三個高度隔離的空間。三個空間在每天的24小時中被分配了不同的時間段,輪流摺疊休眠;而空間中的居民生活也天壤之別:第三空間中的男主角在擁擠的城市裡以處理垃圾為生;而第一空間的當權者及附庸則在公園環繞的美好城區中暢談人類的未來。

這個故事的隱喻顯而易見。

有人說:這不是隱喻,不是科幻,根本就是現實啊。

這到底是不是現實呢?

當然,堂而皇之地研究如何摺疊首都,似乎並不那麼正確。讓我們退而求其次,看看上海是否存在「摺疊」現象呢?(mei you beijing de shu ju)

我們先假設上海是可以摺疊的,那麼問題來了:要如何摺疊呢?

摺疊為三個空間是否足夠呢?三個空間的摺疊點和線應該選在哪些區域或者路段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上海地圖吧:

上面這張是被我們去除了冗餘信息的上海地圖,圖中只保留了魔都三個最核心的地理要素,可以分別作為摺疊上海的參考可能性:

可能性一:按水系摺疊。

地圖中的淺藍色部分是上海最重要的水體。假如在1990年以前去摺疊上海的話,那麼沿著黃浦江摺疊肯定沒錯。因為那個時候浦西是城市,而浦東是鄉村。

可能性二:按環線摺疊。

地圖中的深藍色線是上海的高架路系統。假如是在2000年左右去摺疊上海的話,沿著內環線去折肯定靠譜。因為那時上海的核心城區幾乎完全被包在內環線以內,隔著一座高架橋,房價甚至能差一半出來。

可能性三:按集中建設區摺疊。

地圖中的灰色塊狀片區是上海的集中建設區。對於這個概念,大部分市民可能較為陌生。簡單解釋一下:上海雖然很大,但並不是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用來建設的,而『集中建設區』就是上海這座城市允許建設發生的地區。在灰色(集中建設區)以外的白色地帶,理論上只能作為農田林地存在。

因此,假如在2016年去摺疊上海,那麼集中建設區的邊界肯定會是重要的摺疊線,起碼在當前的土地規劃中,白色區域是不允許城市建設活動發生的。

好的,除了以上要素,還有哪些摺疊上海的可能性呢?

人口?產業?交通?

沒錯,以上都可以,但其實這些因素,都已經反映在了一個更好用且更直接的指標當中了——房價。

是的,讓我們按房價摺疊一下上海。

為了精準地摺疊上海,這次我們使用的是上海2016年2月-9月的14.6萬套住宅的成交價格數據(由某大數據機構提供,包括了一手房和二手房的成交,同時剔除了排序前後各1%的異常樣本)。

我們整理出每套住宅的平方米單價,並匯總到小區落在空間上,請看下圖:

可以看到,房屋單價在空間上的分布自然地摺疊成了三個比較明確的空間:

第一空間:紅色為主的地區,單價臨界點為6萬元/㎡。這個空間包含在內環線和外環線之間,在浦東、楊浦、虹橋等幾個角度上略為突破。

第二空間:黃色為主的地區,單價臨界點為3.5萬元/㎡。這個空間圍繞著第一空間向外擴展到外環線以外大約10公里左右的地區,在郊區的核心也有若干分布。

第三空間:為藍色為主黃藍交集的地區,單價3.5萬元/㎡以下。覆蓋了除了第一和第二空間的廣闊上海大地。

當然。僅僅利用房屋單價進行空間摺疊,看上去有理有據,但其實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在上海的郊區,有大量單價不太高、但是面積巨大,總價極高的別墅,這些地區不能夠被單價這一要素有效地識別出來,結果會被劃分到了第二甚至第三空間;而市區內則有許多面積不大總價其實很低的小戶型,由於其單價較高,卻混入了第一空間。

因此,我們需要將房屋總價的問題統一考慮在計算當中。

用同樣的交易數據,在此按照每套房屋的總價匯總到小區後,然後把結果繪製到地圖上,可見下圖(由於繪圖中用了插值法,所以在樣本較少的郊區可能會有範圍上的誤差):

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用房屋總價重新進行篩選之後,上海原有的空間圈層結構其實已經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複雜但卻更加真實的空間結構:

第一空間:紅色區域構成,沿著地鐵2號線不連續展開的豪宅區,其斷點下臨界值為1000萬元/套。

第二空間:黃色區域構成,在市區無規律散落的相對品質較高的生活區,其斷點下臨界值為550萬元/套。

第三空間:剩下的區域,可視為上海的一般生活地區。

是的,雖然上海市中心的房屋單價高企,但其實卻存在著大量總價並不高的小戶型甚至低端物業,形成了高中低全面混合的中心城區;而郊區貌似房屋單價並不比市中心更高,但由於部分地區大規模建設別墅和豪宅,其總價區段遠遠超過了市中心的物業。

因此,假如我們要摺疊上海,那麼以上這些複雜的因素都應該放置於我們的考慮當中。所以,我們先把房屋單價和總價的兩個因素疊合起來,再根據集中建設區進行邊界的限定,把空間價值複合識別一下,並將複雜的空間邊緣修正到城市的主要道路上,就可以得到下面這張『上海摺疊』的示意圖:

具體來看:

第一空間為上圖中紅線以內區域:

佔地面積規模約168平方公里,總體而言,該空間主要呈東西向分布,西起虹橋地區,沿地鐵二號線一路向東,止於張江高科園區。

但具體邊界則較為複雜:在外灘以西是以蘇州河為北界、而市北地區(如虹口楊浦)則以黃浦江沿線為北界,市南地區基本以中山南路為邊界,在徐匯則延伸到了徐匯濱江地區;在浦東,第一空間幾乎嚴格限制在內環線以內,還要去除塘橋臨沂路等傳統街道,在內環線以外則僅在張江地區有延伸。

除了以上一個巨大的連綿區外,還有若干零星的塊狀地區,比如新江灣城、大寧、徐涇和佘山、以及唐鎮的別墅區。

第二空間為上圖中綠線以內區域:

其佔地面積為396平方公里,環繞第一空間,範圍大約是第一空間的兩倍。其西側和南側邊界基本為外環線;而北側和東側邊界基本為中環線,中環以外僅在新江灣和唐鎮等地區有延伸。

第三空間為上圖中白線內區域:

而廣闊的第三空間佔地兩千多平方公里,為第一和第二空間以外的集中建設區,包括中心城區以外的絕大部分地區和新城。

至此,「上海摺疊」的技術範圍已經基本劃定完成了。

那麼,在這個被摺疊後的上海,三個空間的生活差異會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選取商業中心資源、優質醫療資源、義務教育資源和通勤距離四個指標,對三個空間進行比較。

1. 商業中心資源

我們把商業中心標註在摺疊後的上海上,可以看到下圖:

從空間分布來看,市級和地區級的商業中心在第一空間最為密集(商業中心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7%),第二空間也有一些(4%),而第三空間雖然也有數量眾多的商業中心,空間密度則非常低(1%)。

三個空間的商業資源配比將是7:4:1。


2. 優質醫療資源

我們選取上海市的三級和二級醫院,將其落在摺疊後的上海地圖上,觀察其空間分布:

由圖可知,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在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北部。

三個空間的優質醫療資源配比接近15:5:1。


3. 義務教育設施

我們選取義務教育覆蓋的中小學,將其落在摺疊後的上海地圖上,觀察其空間分布:

可以看到,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中小學密度非常接近,而第三空間則非常稀缺。

三個空間的義務教育資源配比是7:7:1。


4. 通勤距離

通勤是大多數居民的日常。從「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國民需求中,通勤距離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為了衡量三個空間的通勤距離,我們可以先根據移動設備數據分別繪製其通勤OD圖:

據統計,上海市民通勤距離的上四分位數為12km,我們可以認為12km以下的通勤距離是相對適宜的。我們計算了三個空間的「適宜距離通勤所佔的比例」,結果是:

第一、第二、第三空間的適宜距離通勤比例分別為80.4%、78.2%和65.6%。

落在地圖上長這樣:

長距離通勤比例較低的地區包括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在中環以內的部分、第三空間的新城的部分地區;長距離通勤比例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第二空間在中外環之間的地區、第三空間在外環和外環周邊地區;長距離通勤比例特別高的地區全部位於第三空間。

分析完通勤距離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四種資源的空間密度比較了。以第一空間的資源密度為1,我們可以計算出其他空間的資源相對密度,如下圖所示:

沒錯,第一空間的各類資源密度均顯著高於第二和第三空間。第三空間的資源密度只有第一空間的10%-20%。

所謂「上海摺疊」,大概的的確確是存在的了。

而「北京摺疊」,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至此,我們已經回答完畢開頭的問題。

但我仍想不死心地追問一句:

在空間資源差異極大的情況下,我們有沒有辦法通過自身的努力,晉陞到更高級的空間呢?

一般來說,在上海打拚,一生有可能需要買兩套房。

第一套房很可能是剛需,主要考量因素是經濟可承受、通勤比較方便;而第二套房很可能是改善,可能是由於孩子的出生和成長要求更大面積的住房或學區房,也可能是由於財富的進一步積累,對住宅的地段和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而這個第二次購房的行動,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為一次跨空間的躍遷。

我們用某大數據機構提供的上海活躍購房者數據,可以對以上跨空間的躍遷行動進行空間化的分析。先看一下:

上海人的第一套房都買在哪裡呢?

在上圖中,每個網格的紅色深淺,即表示該網格地區首次購房的強度。而我們疊加三個空間的邊界,可以清楚地看到:

上海人的第一套房大多買在第三空間,只有少量分布在第二空間,而在第一空間的數量則非常稀少。

那麼這些選擇在第三空間置業的市民,是否能夠通過第二套房進入高一層空間呢?

請看下圖:

同樣地,上圖中每個網格的顏色深淺即代表該地區第二次購房的強度。可以看到,第二套房在空間分布與第一套房有著巨大的差異。二次購房的選擇地基本上佔據了第一空間和大部分的第二空間,第三空間中僅在嘉定北部、青浦西部和浦東惠南有零星的分布。

看上去,似乎是被摺疊的上海,不同空間之間的通道仍然相對通暢:


雖然在初次置業時,大部分年輕人都不得不選擇在第三空間中居住,但假如他們通過個人的奮鬥和財富的積累之後,有了第二次選擇空間的機會,他們絕大多數還是能夠上升到第二空間,甚至躍遷到第一空間當中。

的確,這是每一個前來上海打拚的年輕人都懷揣的夢想,在數據上我們也毫無疑問地看到這樣一條可行的現實路徑。但是,這個路徑上卻有一個嘲諷般的前提:

首先,你得在上海的第三空間,買得起一套房。

是的,上海摺疊,或許與小說中的北京摺疊大有不同;其實我們並不太擔心摺疊固化的階層,上海這座城市一直充滿著機遇和階層上升的可能性;我們也不太擔心上海的空間分異,這幾乎是全國城市建設標準最高、公共服務覆蓋最完善和均好的城市了,而且還在不斷優化;我們所擔心的是:

當你多年來都奮力在這座城市努力打拚,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是其中一員之時,卻忽然發現,無論上海被摺疊成多少層,都和自己毫無關係。因為即使是最差的那層,也不再有向你開放的機會。你雖然身在上海,但在上海摺疊的這個故事中,其實根本就不曾有過你的身影。

註:
1.房屋成交數據和活躍購房者數據由「脈策數據」提供,有意合作者請聯繫團支書(微信號:CSSJTZS)。
2.感謝 魏小帥 和 大鵬 為本文做出的貢獻。


我喜歡《北京摺疊》。但同時我也覺得它不太「科幻小說」。

故事裡的北京被建在一個巨大的轉軸上。轉軸上粘附了三個不同的生存空間。

第一空間住著管理者,第二空間里是中產,第三空間則是底層勞務人員。 隨著轉軸轉動,翻轉到地面的那一個空間里居民開始生活,而剩餘的,在地下的另兩個空間則進入休眠——此為摺疊。

每48小時里,24小時屬於第一空間,16小時屬於第二空間,留給第三空間的是8個小時。 三個空間相關又獨立,居民難以跨空間交流。 故事主角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了撫養孤女,他接了個險活兒——在第二第一空間之間非法地送一封信。

我們借著老刀的眼,在三個空間里走了一遭,看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後老刀任務完成,拿了錢回到第三空間繼續當垃圾工。

這個故事不是很「科」。

沒有宏大的世界觀,沒有逆天的科技變革,甚至從頭到尾沒有提到任何科學原理或專業名詞。

它也不「幻」。

它無比真實,你只需將「第三空間」換成回龍觀天通苑,把「第二空間」換成金融街,「第一空間」換成……,讀起來就會毫無違和感。


作者有心留了個口子,讓我們可以從通貨去度量摺疊後北京的分層。

不同的人賺不同的錢,不同的人過不同的日子。

第一空間的全職太太,從錢包里翻出來10萬現金,這是她的零花錢;而對於第二空間的高材生來說,10萬是他一個月的工資;來自第三空間的老刀則為了20萬願意冒牢獄之災去賣命,10萬,相當於他半條命。

第三空間的人在生活的泥濘里掙扎,成天為了10%的取暖費吵得面紅耳赤;第二空間的人心思放在個人發展上,拚命找實習,尋思著下基層培養,一心向上,蒸蒸日上;第一空間則要把多出來那十幾個小時用來交際和思考。北京的未來,城市的未來,摺疊以後的世界的未來,只有他們有權思考,有空思考,有能力思考。


「摺疊」不是物理隔離,不是消費觀分歧,甚至都不是品位和教養。

是思考。

生活費撐不過今天的人不會去思考明天,在個人發展的道的人不會去思考別人。

當思考變成一種特權,當每個空間里的人從思想上已完全無法發生共鳴和交流,摺疊便宣告完成。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今中國的摺疊程度,已經超過了小說里的描寫。


有次我坐國內航班,剛剛登機坐好,來了一個電話。

我剛準備接,旁邊一個瘦小的男青年,20出頭吧,就表達了極大的反感,馬上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話召喚空姐:「你們飛機上不是不能用電話嗎?」


我有點無語,這艙門開著人都沒上完呢,小報告打得也太積極了。

等到空姐跟他解釋完,他還有些不滿,一會兒看手錶一會兒看看我有沒有打完,彷彿就等著手錶顯示的起飛那一時刻上來把我電話掐了。


但等到飛機真正起飛,就輪到我想把他的話掐了。

他熱情地告訴我他之前在深圳的餐廳打工,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飛上海,原因是他在網上認識的一個上海的好朋友中了六合彩一千萬,要他過去跟他一起做生意。


我提醒他小心騙子。


他又不高興了: 「我跟他在QQ上聊了好幾個月了,我這個人交朋友都很掏心的。一起做生意最重要就是信任嘛!我就是信任他才花1500買張機票去上海。」


「1500,比我的票貴兩倍,你哪裡買的?」


「我剛才在機場買的。」


「那都是全價票,你為什麼不在網上買?」


「那種東西你也敢信啊,還是在機場買比較保險,貴就貴,我就買個放心……」


我忽然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眼前的這個人,他能夠對網友中了六合彩要帶著他走向幸福生活這件事情深信不疑,卻不願意相信一家美國上市超過10年的公司,不願意在app上買一張機票。(此處有噴子質疑軟文,我沒那麼缺錢謝謝:)


「我跟你換座位吧,靠窗你可以看風景。」


他連說謝謝謝謝。然後就專註於窗外的風景,並不再與我說話。


我知道這還是飛機上遇到的人,我還知道中國有千千萬萬買不起機票並不會買機票連機場售票中心都不相信的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更加匪夷所思。

他們存在在飛機10000米的下方,他們被這個時代拋棄,卻又是這個時代的主流。


來自第二空間的我這麼去琢磨第三空間的人,那第一空間的人又會怎麼想我呢?


《北京摺疊》脫離現實又無比寫實。


全篇沒有一個壞人,世界卻向壞的方向慢慢坍去。

正因如此,這也是一篇好的科幻。


我記得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句話,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用科學技術作為溫床,看人性和社會在高度假設的特定情況下演繹成什麼樣。


北京一直在摺疊,世界從未被展開。


這個故事大家還是可以去找來讀讀的。


一個反映現實的好故事,但講的並不好。
《北京摺疊》有個好立意,有個在不錯的腦洞,具體到講故事上……
對比何慈康,我只能遺憾地說郝景芳在講故事上還是有點欠火候

舉個例子:
北京摺疊是這麼交代世界觀的:
「摺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像小學生背課文一樣的把世界觀直接用一段話解釋清楚,未免過於平鋪直敘,實際上在科幻小說中像背書一樣交代世界觀是三體吧的新手都不會犯的錯誤。同時這個錯誤也造成了小說的世界觀是靜態的、看上去很嚇人的。

相比而言,電工劉就好多了,他在《贍養人類》里用隱晦的方式交代了世界觀,水到渠成。同時暗示了世界觀下一階段的發展變化:第一地球的歷史。它的世界觀是動態的、令人細思恐極的。
郝景芳這麼做不知道是筆力不逮還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類似的問題還有一些,比如《北京摺疊》里的人物比何慈康筆下的更加呆板和符號化、對現實的觀察和嘲諷並不深入、犯了很多阿西莫夫電梯式的錯誤、缺乏震撼性的描寫(無論宏大的還是絕望的)、很多內容無法自圓其說……

不過雖然講砸了,但故事確實是個好故事沒錯的。


另:我覺得還不如真的把《贍養人類》拿去評雨果獎……


終於跟風看完了《北京摺疊》,雖是跟風,但是還是不得不承認,這部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其實傳播得並不大眾,主流媒體亦沒有對它進行報道。我無法在這裡談到這個作品的文學鑒賞性,社會批判性,創新性等等,因為即使以我淺薄的文學素養來看,它真的在還沒有上升到要到這三個維度去探討的高度,它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說而已。

說它是科幻小說,其實嚴格意義上算不上,唯一的科幻元素就是在作者描繪的虛擬世界裡,每個空間的人所擁有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空間是可以摺疊的。它更像是一部都市叢林小說,揭露的也不過是再直白不過的都市生活。

本文作者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出身,作品中也多處體現了作者從經濟發展的視角對所對社會做出的觀察。所以這部作品如果從經濟學角度去探討它的現實意義,比單純地看它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要有支撐的多。

文章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老刀」為了給並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籌集高等幼兒園的巨額學費而冒險在第一第二第三空間送信以獲得酬勞。在書中的世界裡,第一第二第三空間是隔離的,一旦被發現,是要關押的。

每個空間所佔有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每個空間里的居民生活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老刀是第三空間的典型人物,一個垃圾處理工,一個一輩子難以翻身的垃圾處理工(文中末尾還暗示這個工種可能被機器取代),而他也只有一個很美好的願望,讓自己的孤女能夠上好的幼兒園,能夠快樂。

我並不想從社會學和政治視角的角度探討底層人民的勞苦,和階層板結的現實,古往今來,無數的文學作品中都反映了這一現實,既然是現實,還是持續存在的現實,那麼可以認知為這樣的現實背後是客觀規律,也就是說底層人民的勞苦,階級的分化,不過是經濟發展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無所謂批判古代或是現代,中國或是西方國家。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做一個極端的預測: 高度生產自動化的未來,會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被邊緣化,底層化,甚至永無翻身之日。工人的晚年也許大多貧苦。未來大多數重複體力勞動,低級勞動,都會面臨消失。

那麼底層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底層的勞動能創造價值嗎?底層的勞動並不能創造價值,但底層的存在即是價值。

以下加粗段落來自知乎票數不多但我個人十分贊同的回答@C Vincent,我做了略微的改動和刪減:

首先,他們的勞動依舊辛苦毫無上升空間,卻根本創造不了多少價值,隨時可以會被自動化機器代替,或者從事被創造出來,解決就業的職業里。

但是,大量底層人民的消費,又可以使得工業化大生產,攤薄成本成為現實,更為重要的是,龐大的人口攤薄了生產研發成本,使得更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龐大的底層人數的存在既能增加人口,促進消費,代價當然也是有的——就是嚴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簡言之,底層的勞動不創造價值,但只要底層存在,完成他們日常的消耗和消費,就能繼續促進經濟增長。雖然從個體而言,底層消費力有限,但是擋不住底層人口基數多,聚沙成塔,依然是促進內需的主要支柱。

前文說了,個體底層的消費力有限甚至低下,所以他們在非工作時間段不大可能外出甚至去高消費場合進行消費,那麼底層的時間要如何進行消耗呢?他們的閑暇時間,會沉溺在綜藝節目,直播,娛樂節目,二次元,遊戲,觀看體育比賽這些消費不高能夠打發時間的活動里,這和《北京摺疊》里提出的人口解決方案如出一轍:讓這些人從事本可以被機器代替的撿垃圾工作,同時讓他們進入催眠膠囊,壓縮他們的有效生命時間,文中「催眠膠囊」的隱喻意義躍然紙上。

而我個人的思考如下:

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價值在哪裡?

確切地說,我是第三空間的人,我本應該和文中的「老刀」一樣從事著一輩子不得翻身的工作,延續著這個空間里的人本該有的命運,可偏偏大數據里都存在著倖存者偏差,我一直數學不太好,所以我老覺得自己笨笨的,但就像所有的蠢人和笨人一樣,他們又往往特別執著。於是作為這個空間里芸芸眾生的一份子,我憑藉著並不聰明的頭腦和執著的勁兒來到了所謂的「第二空間」。但我從始至終沒曾忘記過對自己追問的問題是:你的價值在哪裡?從稍高的角度審視我的工作我的勞動,我好像真的沒創造過什麼價值,簡單重複的勞動,任何一個和我受過相同教育的只要肯用心做的人,都能夠取代我。只是我仍然掙扎著用稍高的視角審視自己的勞動輸出,試圖從繁瑣細碎的工作中脫離出來,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推進自己所服務的項目。儘管從本質上來說,從對社會意義的角度上來說,我所做的一切並不重要,因為作為底層,存在即是價值,社會分配給這群人的角色也不過是讓他們完成日常的消耗維持經濟發展穩定而已。我之所以要求自己這麼做,大概是因為我仍舊渴望創造價值,而不是作為一個單純的攝入食物,完成新陳代謝的生物存在。

二、催眠與反催眠

《北京摺疊》里催眠膠囊的隱喻意義上文已經分析過。對於底層來說,他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只需要活著,只需要在非工作時間段安分守己,窩在自己幾平米的小屋裡用低消費的形式度過自己的閑暇時光就好,這就是社會對他們的分工。看到這裡我不寒而慄,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只是當我在責怪自己意志力薄弱和低下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背後更大的力量是經濟選擇的結果,也就是在這個經濟分層中,我們這個群體過這樣的生活,用這樣的方式去生活,存在它的必然性,我突然覺得很恐怖,當你懶,沒有自律性,沒有自控力,過著十年如一日貧窮的生活而毫無改變的時候,你完全沒有想到,這正是你的「天命所歸」,你這個群體唯有這樣才能保證更大層面上的長治久安。

這個社會不需要那麼多聰明人,不需要那麼多人受高等教育,在現有經濟條件下也無法創造出那麼多的好的就業崗位,第三群體只需要活著就好。

我於是不奇怪為什麼教育資源如此不平等,為什麼鄉鎮地區的教育如此落後,為什麼鄉鎮地區的孩子都是殺馬特少年,為什麼鄉鎮地區那麼難考出一個正規的大學生,為什麼鄉鎮地區的孩子出來大多只是到城市打低級工。

還是那句話,這個社會不需要那麼多聰明人,不需要那麼多人受高等教育,在現有經濟條件下也無法創造出那麼多的好的就業崗位,第三群體只需要活著就好。

有人說:當年的網吧絕對是個偉大發明:一碗面,半包煙,十幾塊錢泡一天。既創造了消費,又創造了需求;既保證了社會安定,又起到了篩選過濾的作用。仔細一想,好像是的,泡網吧消費的主體是街上的小混混,沉溺於遊戲的十五六歲少年和過年過節從大城市回家的青年農民工,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生產決定消費,正是因為有了網吧的發明,才有了這群人的蝸居一室,處於監控環境下,又不大容易出亂子,當然也通過這種無形的讓人沉溺的方式,過濾掉了這種群體往更高的階層爬,而這群人後代的生活方式也基本可預見只是複製上一代的命運。

階層的穩定和固化,毫無知覺。

偏偏這樣的群體基數還很大,而精英向來以小概率產出,所以若投入教育資源,耗資巨大還不見得收得回成本,再者,社會並沒有那麼多的好的崗位可以提供,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扶植廣大偏遠地區的教育都不見得是個最優選擇。

個人的意志力量永遠不可能大過規律的作用,作為群體的一部分,我無所謂我怎樣活著,我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但是,作為個體,我只想賦予自己完整的作為人的意義:創造價值,勤勉,快樂,美德。我想擁抱這些品質過一生,我得掙脫催眠。


(本來準備貼豆瓣上的書評,發這裡吧)

北京摺疊:一篇二流的現實小說


大概十年前,還在中學時,每期科幻世界必買,和同座搶著看,那時候還是何夕王靖康和三體前大劉的時代,大家還在驚嘆柳公子的驚人才氣,還在爭論美少女夏茹寫的到底算不算科幻。後來三體紅了,之後又得了雨果獎,帶著科幻文學又喧囂了一陣,而我隔著大洋,也沒有怎麼關注這幾年的新作者和新作品。直到前兩天看到有中國作品又得了雨果獎,郝晉芳的北京摺疊,又是個短篇,聽著名字覺得很有趣味,就急急從豆瓣上找來看了看。


第一遍讀完的時候,感覺自己聽了一首交響樂的前奏,我一直在等矛盾的交匯點迸發出高潮,然而並沒有。最後故事戛然而止,卻沒有留下後續的想像空間,整本書像是一個偉大作品的鋪墊。作者用三層世界」隱喻」(更像是明喻)了北京的社會階層,講了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為了掙錢讓撿來的小女孩可以上更好的幼兒園,鋌而走險在第一層和第二層間為名不當戶不對的情侶送信的故事。作為一本現實小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創意,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光看著這個故事大綱,我覺得可以有無數諷刺現實的腦洞,可以巧妙的通過科幻的視角放大很多現實的荒誕。


作者無疑也是想表現種種北京的階層矛盾和問題的,然而每一點都表現的太切實際以至於膚淺。小說的意義在於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而並不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原原本本搬到紙上去,對於科幻小說更是如此。這篇小說講了數個矛盾:住宿空間和條件,掙錢難易,無法通婚,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擺在明面上的矛盾(因此很難為讀者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唯一一個亮點是時間的分配(三個世界時間分配比例是24:16:8),時間的分配暗藏了最大的不公平:它決定了有效生命的長短,決定了生活質量(有錢人有時間娛樂,窮人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佔了)。這點有著無限的發揮空間,可以挖掘出更多深層次的不公平,然而作者並沒有進行進一步挖掘。


在情節方面,父親為了女兒上學不惜犯法掙錢,白富美和窮學生之間的愛情隔閡和謊言,這兩個貫穿小說的邏輯主線,本來就是比較老舊的主題,而作者並沒有寫出新的光彩。整片文章並沒有一個特別鮮明的角色,甚至連高層社會還是男性主導女性做富太太的模式化觀念。雖說科幻小說作者文筆情節人物刻畫有缺陷的並不少見,但是普遍能通過或天馬行空或恢弘大氣的想像力彌補。一旦缺少了這種想像力,作者的寫作功底缺陷馬上就暴露的一覽無遺。


如果硬要說這篇小說的高潮所在,那應該是在老刀在第一世界的宴會上遇到從第三世界爬上來的老葛,安排了一段講述第一世界為了保持經濟穩定,拒絕高科技機械化而大量使用第三世界人工減少失業的情節。我猜想作者是為了渲染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壓迫,加上作者的經濟學背景,就寫出了這個情節。然而各國政府都多多少少用過此招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只能算是正常的政府調控手段。況且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技術的發展就一直在衝擊傳統產業,新技術的應用確實在短期內會造成結構性失業的上升,但是長期來講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正面的,並不是文中暗示的一旦底層人民失業整個社會結構都會顛覆。作者用的這個例子既不恰當,也不算有力。


我讀完之後有個很大的疑惑,如果住在北京需要犧牲掉自己的大半人生,為什麼不要搬去其他城市?文中並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作者也沒有給出答案。不過想想北京土著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離開北京,就如老刀一樣,似乎也體會到了他們對北京那種微妙的情節,也許北京人讀了心裡也別有一番滋味。最後別人問我,我會如何表現階級壓迫,我想了想說,也許會寫在底層推廣第一空間的居住權彩票吧。然後我們正兒八經的構思了一個以北京戶口彩票為主題的科幻小說。你看,這篇文章最好的部分,都在讀者的腦洞里。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陷入此種浩劫的危機,

我誠摯的渴望,那時候的年輕人,還能有一點骨氣。

他們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也可能是我們的子孫。

他們會從舊書堆里翻出《資本論》《毛選》等等,

他們會將這恐怖的摺疊世界全部推翻打倒!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當初心情不好,答案戾氣有些重了,小修一下,不影響原意。


一堆黑北京摺疊的都沒黑到點子上。

首先第一個黑點——政治原因,這個確實有可能。但西方階級固化比中國嚴重多了,而現在理論上能解決階級問題的只有愚民或者共產主義,可能世界科幻大會的會員已經被左派佔領了,或者他們之中腦殘太多。我傾向於後者。

其次文筆問題,不是我想黑科幻小說,只是這些拿文筆說事的傢伙是讀余秋雨和郭敬明讀多了吧,科幻小說的文筆一直都是渣渣,《三體》的人物之蒼白,情節之僵硬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但這不妨礙我一個通宵連讀三部把第二天的事都誤了。好的小說貴在思想,傳世之作大多此類。其次靠想像力的雄奇,像是《哈利波特》和《三體》。或者是激起情感共鳴,比如魯迅先生的一些看時咬牙切齒看完沒甚卵用的作品。順便激起的情感越淺薄越容易流行,比如現在暢銷排行榜前面的的各種不同封面的故事會,只是這種就不入流了。所以文筆的好壞沒那麼重要,西方的大作因為翻譯問題讀著彆扭的多了去了,然而不妨礙它們的偉大。(PS:這三者並不矛盾)

然後有人說反烏托邦的題材前人都寫過了。這話講的更沒道理了,你不能拿一個短篇去跟《1984》和《動物莊園》比,而且《北京摺疊》寫的是當下,不同作品宣揚相同的主題再常見不過。順便三大反烏托邦著作中的《我們》我覺得文筆情節都不如《北京摺疊》(當然文筆可能是翻譯問題)。有人提到《贍養人類》更好,我專門去讀了一下,除了腦洞沒什麼可取之處,當然可能有人認為對科幻小說來說腦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看到了這裡,可以去搜一下親王是誰,學習一些做人的道理。

還有人有意無意拿《黑暗森林》做對比,拿長篇跟短篇比,這要是有意的,真是連臉都不要了。

《北京摺疊》的文筆、情節都不夠好,思想也不夠深,但這不妨礙它成為一篇好的短篇。短篇由於篇幅所限,想要承載思想太難了,所以短篇小說基本都走情感故事的路子。這時候出現了一篇有一定思想性、反應現實、讓人願意讀下去的作品,無論如何稱得上佳作了。

這篇短篇的真正精彩之處,也是超越了之前幾乎所有的反烏托邦小說之處在於,沒有人有錯。一個穩定的社會,階級自然會流動然後固化,沒有老大哥,這一點觸及到了階級問題的本質。

雨果獎評了這麼多年,可能傳世的也就一部《三體》,要求不要太高。


這個故事寫的不怎麼樣,或者說文學性上屬於比較差的那一類。標題和內容都隱喻這個城市的階層,但作者卻並沒有作深刻剖析,敘事泛泛,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問題。先Mark一下,改天細說

主要缺陷:

1 空間 第二層面和第一層面的感情缺乏互動,跟門衛小哥愛上春晚歌星然後被拒一樣,這種本來就沒有什麼合理性的一見鍾情,被拆開也完全合理,根本沒有任何矛盾可言。完全可以用更深刻的寫法,比如,兩人一起在第一層面的學校學習四年,成績相仿,但畢業之後回歸自己層面:我們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才華和努力,天作之合,但最終還是會被階層拆開,會回到自己所在的階層中去,(抗爭與命運)

2 時間 提到了第一層面很多人來自第三層面,跨階層流動存在,卻沒有深入刻畫。如何流動?以前什麼難度,現在什麼難度?為什麼會這樣?而且既然這種流動存在,為什麼1中跨階層的愛情就不可以生長?這裡面可以深挖的東西太多,矛盾也太多,一筆帶過是不是可惜?

3 人性。好的作品一定有一個超越的存在。三大階層的區分應該不僅僅是思維能力和薪資高低,這個區分實在太low。這是階層,不是你在公司升職好吧。。。而異中有同,聯繫三種人生的深層根源是什麼?比如,我看到一個第一階層的人請第三階層的偷渡者吃飯,這個場景營造是好的,按理說接下來我們應該看到作者借雙方之口的某種揭示~但我失望了,這真的就是吃個飯而已。。。

感覺和看盜墓筆記一樣,到處都是坑,但作者只管挖不管埋。

也可能因為作者自己還是太年輕了。對現實世界的了解是有的,但理解深度不夠,所以筆工也就不深,營造了環境卻不知如何展開。就這樣。


各抒己見,不喜勿噴
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就是文筆
個人覺得《北京摺疊》文筆一般,不是托爾斯泰式或者海明威式的簡潔(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他們兩個)。就是單純的「開閘泄流」,或者就是作者缺乏寫作的才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個人觀點,不喜歡不必在意)。我無法從她的文字上獲得閱讀享受,簡單說就是彆扭,下成文章。
第二自然就是內容了,她的內容其實並不出彩,論想像力誇張點說不如普通的網路小說,她的內容實在疲乏簡單導致我都無法寫出什麼評論。分析一下作者吧,作者有一顆「赤子之心」,也就是所謂的「天真」,故事的發展理想化而又牽強,同樣是下成。
既然我認為《北京摺疊》的文筆和內容都入了下成那麼它為什麼會獲得雨果獎的提名呢?個人覺得可能是英文版的改動比較大(不知道是不是非要譯成英文才能參評)。建議有心人找找參選雨果獎的英文版看看,或許會有答案。
以上我的觀點都是反面的,個人觀點而已,如有得罪見諒。


作者:銀鈴鐺
鏈接: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獲得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頒發的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 銀鈴鐺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個故事以一種很直白的方式講述北京的現狀。我個人覺得毫無新意,不管是從文筆還是創意來說都並不出彩。故事講了一個分為三個空間的北京,按照貧富分為123空間。3空間的一個分類垃圾的工人,收到了2空間的一個大學生的漂流瓶要他去1空間給自己的女神送情書並給他很豐厚的一筆錢。結果他到了1空間發現那個女的有老公,但是她還是收了信並給垃圾男一筆錢封口。垃圾男無緣無故的就參加了一場慶典,其中討論為什麼撿垃圾的效率不能提升,因為要照顧大多數的人。垃圾男得知之後就帶著錢回去了。我很能理解故事的作者迫切的想撕開現實挖掘貧富分化問題的心情,但是她展現的東西都是極其淺顯的部分,可以說這個作者完全不具備底層生活的經驗全憑想像和唾手可得的信息就能虛構出這種底層的絕望,這是很膚淺的很難打動人的。而且全篇故事下來沒有半點衝突和意外,如流水賬一般平淡得令人髮指,你可以說這是作者試圖用冷靜的文字直白的構建一種浮世繪的效果,但是我更覺得是作者試圖把攤子鋪開卻又受限於自己的能力使得她無法很好的駕馭更深層次的現實,最後只得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將所有能表現這種衝突的東西她都拿一點過來組合成了一個什麼也沒講清楚的四不像。


我們從一些細節來看就知道作者了解的生活是有限的,比如她所知道的高收入工作就是金融銀行,對於通脹她直接乘個十倍,讓每個人都很刻意的說出自己的收入這就像在三流言情小說里不停的靠說我多麼多麼愛你來表現爛俗的愛情。


邏輯也很差,一個3世界的垃圾男隨隨便便就進入了1世界的豪宅諸如此類。而且這個小說真的完完全全不具備任何科幻奇幻的內核好嗎?首先北京就沒有摺疊的必要,這完完全全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行為,底層民工也沒有任何必要待在北京當奴隸,其中我看不出任何集權強迫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是自願到3世界過著僅僅滿足剛需的生活,這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上都是很違背現實的設定。沒有科幻奇幻的內核還在於作者僅僅是生硬的將現實文學套了一個科幻的皮來討巧。因為以作者表現出來的文字把控能力我不認為她寫純現實文學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你可以想像一下讓駱駝祥子穿上宇航服成為一個廢棄世界的飛船駕駛員,或者是方鴻漸才從貴族專屬的織女星買了文憑回來這些算不算科幻奇幻。


通篇小說的問題還有就是試圖通過一個小人物的所見所聞來展示摺疊北京的宏觀細節,但是有很多主角不能看到的地方作者就跳出來生硬的插入解釋,小人物的視角也並沒有提供很好的微觀表現。這就讓讀者看了覺得雲里霧裡完全沒有重點,更加沒有閱讀的快感,同樣也不會被作者那些膚淺的同情和絕望觸及到。


整篇小說受制於篇幅既沒有《逆世界》的精美華麗,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大膽融匯,更沒有《贍養人類》的邏輯理性。同樣的題材並不少見,但是寫北京的卻不多。我想這可以算是作者唯一的優勢,畢竟紐約,東京,里約,班加羅爾的貧富分化都已經有相關的更好的作品了。


這個小說不好看,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情節、沒有硬科幻炫麗的科技描述、沒有華麗的語言或者樸素的語言,無論算是硬科幻和還是軟科幻,都不怎麼樣。

唯一能稱道的就是這小說確實在反應現實,或許開創一個新的科幻小說時代也未可知。

一句話,現實性有餘,藝術性不夠。


這是一種語言,科幻可以用來討論政治,甚至是預言政治


把北京摺疊看了兩遍,我發誓這是我看的最仔細的一篇「科幻」小說,我甚至為它做了筆記。(微笑)
當我最終看完的時候,我不禁關上網頁,嘴角露出一個微妙的笑。身後風扇在怒吼,我心中在咆哮:逗我???
全文看完感受最深的一點:
這個世界裡的科技樹都是他媽亂點的吧!!!
說亂點的可能不科學,應該說是「作者自身作品設定不完備但是為了方便故事情節的展開和敘述因此只點出了對自己敘述故事有利的科技點」。
一、文中有幾處寫到了三個空間是如何進行摺疊的,但是描寫的依舊非常空泛粗糙。摩天大樓的攔腰折斷、摺疊,翻轉,其中還寫到了「霓虹燈、店鋪招牌、陽台和附加結構都被吸收入牆體,貼成樓的肌膚。」由此可見,至少在建築這方面,無論是主體建築的材料,結構和設計都應該是科技點很高的!
還有大樓是折斷,摺疊,折斷的兩部分還有沒有連接,主體展開的時候怎麼恢復?不能說翻轉下來的部分一個鯉魚打挺鷂子翻身原地蹦高就直接Duang回到原位吧????
然後下文寫到老刀的父親,一個參與建造了這座摺疊城市最後成為垃圾工的人,「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
磚塊???磚塊???(黑人問號臉.jpg)
我試著理解作者此處插入老刀的父親這個敘述,是為了體現自己作品中人文關懷這一點,然而,磚塊???
我只能理解成建造這座摺疊城市的是高科技磚塊了,能把「「霓虹燈、店鋪招牌、陽台和附加結構都被吸收入牆體」。
全文還不止這一點。
再看老刀藉助空間轉換時,從第三空間向第二空間翻越的那段描述。「他手腳並用,從大理石鋪就的地面邊緣起始,沿著泥土的截面,抓住土裡埋藏的金屬斷茬」。泥土面上直接鋪大理石,鋼筋架構中間澆築的不是混凝土而是泥土,很好,這很棒。更重要的是「金屬斷茬」?合著城市在摺疊、恢復過程中還有斷裂、接合、斷裂、接合這一過程???
那麼,到底這個城市是用什麼高科技材料建造的!好奇!不服啊!
遙想我看三體一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箏行動」,無數次幻想著如果古箏行動的畫面在電影里表現出來,三體的分級是不是就得上去了(說的跟國內電影有分級似的)扯遠了,三體裡面就詳細的交代了古箏行動用的材料和實施方案。當然了一個長篇一個中短篇不能相提並論,但是,作為一個科幻背景的小說,至少給我一個大概的設定吧???
二、這麼一個很叼的摺疊城市。開會用的是紙張……

「大會研究組出了狀況。之前印好的大會宣言中有一個數據之前計算結果有誤,白天突然有人發現。宣言在會議第二天要向世界宣讀,因而會議組請示要不要把宣言重新印刷。」
我們開個X代會,會議發言的材料都要審審審審審審審……這麼一份要向世界宣讀的材料會議臨開前一天數據計算有誤需要重新印刷……
更誇張的是,會議用的是紙質材料。
我們來看一下背景,這個城市正在推行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所有的垃圾都要進行分類再回首以充分再利用。現在我們都已經在推行無紙化辦公了,而在作品那個背景下開個這麼多人的會還紙質文件。
而且上下文都提到了嵌入牆壁的電子屏幕,你們開會也用個電子屏幕不可以嗎!

在後面吳聞發現存有重要資料的key落在會場以至於轉換不得不暫時停止這段我不厚道的笑出了聲。很好,我感受到了作者要在快結束時強行搞個小高潮的決心。

再說老葛,一個憑著自身努力從第三空間躋身第一空間的人,因為「老刀也來自第三空間」這一個單純的理由,給老刀飯吃,帶老刀去摺疊城市建成五十周年慶典,老刀被發現了掩護老刀帶到小房間去還給老刀帶吃的。我覺得作者可以換個主題,不如充分表現一下人和人之間毫無保留的信任嘛。老葛的戲份再多一點我都要懷疑接下來是不是要愛上老刀了。
再談一些細節。
「到另一側地面,爬上去,然後向東,那裡會有一叢灌木,在土地合攏的時候可以抓住並隱藏自己。」廣袤大地上突兀的一從灌木…特別適合用來藏身…我感覺自己在打rpg……
還有什麼年代了支付還用紙幣,我現在出門都鮮少帶現金了,轉賬不可以嗎!手機支付不可以嗎!
然後文中提到幾個世界之間的界限非常分明,不允許私自進入。然後老刀是怎麼被抓住的呢?是老刀想進入園子自己湊近了被機器人發現的。

不要小看這兩個小機器人,他們可能是這篇作品裡唯一的科幻擔當和安保擔當了。一個等級制度這麼鮮明的社會,出場的安保就倆小機器人,劇組經費不夠啊。甚至於老刀和依言見面時在超市這種公共場所轉了半天,周圍顯示商品目錄的是機器人,傳菜的是機器人,就是再也沒有執行安保的機器人。

這屆安保不行。這還不能說明科技樹不是按照作品設定點的,而是作者根據作品需要點的嗎?別的作品是主角開金手指,這篇是作者開金手指。可以的。
最後,對金融不懂,單純對比一下其中的收入水平和物價。
第三空間:老刀薪資未提。早飯:一百,女兒糖糖要上的好一點的幼兒園(能學音樂跳舞)每月一萬八
第二空間:水煮牛肉一盤:四百二(此處作者用的詞是「那兒」假定為第二空間)秦天,金融諮詢實習生月薪十萬
第三空間:依言,銀行總裁助理,兼職拿半薪,周薪:十萬
最後,對依言的外表描寫那段,差點以為是三體里的庄顏穿越了ˊ_&>ˋ)【被三體粉毆打


很難說這是一部科幻作品 。
也很難說這是一部好的作品。

我很欣賞這本書的三個空間的隱喻設定,遊歷三個空間的想法也沒什麼不對。但平淡如流水的文字,不嚴謹的故事設計,面目模糊的人物,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深刻思考,只是對階層面目粗略的描畫——還很不真實生動,使得這小說同時缺失了足夠的現實力量。貧困的小姑娘不能學鋼琴學舞蹈,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不能勾搭頂級白富美,精英階層對第三空間的貧民的有限關懷。這就是現今中國的階級分層了?
圖樣圖森迫。
空間流動的狹窄被輕描淡寫了,老刀的女兒學會了舞蹈就能流動到第二甚至第一空間了?大學生找到一份工作就能追到第一空間的白富美了?第三空間的窮孩子靠當兵就能直升第一空間做到警察總領隊了?
圖樣圖森迫。

如果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諷刺。刀就需要扎得更深一些。
硬科幻軟科幻偽科幻都可以是好作品,但這篇,不是。

PS:感覺《北京摺疊》獲獎對《三體》是一件壞事。


得這個雨果獎害了這部小說。
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字不好,不通暢,容易讀不下去;
以及作者身為第一或第二空間的人,筆下第三空間人眼裡的第一空間形象諂媚的令人噁心。

但是情節選擇的兩個斷面:一個愛情故事和一個幫扶老鄉的故事,那些本質不壞的人物令人心動。
最後一位「開明」領袖的描寫真的非常中國。
不完美的、毫無細節的世界觀敘述之外,
最核心的是作者精神里根本的無奈和情感驅動憐憫,一種中產階級的審慎:
「我知道很多人受苦,我憐憫他們;可是世界就是這樣,而且是我喜歡的模樣,而你們的樣子無法令我喜歡。我不會改變什麼的。」


不請自來,談談感想,諸位輕拍。

以我看,這篇文章好在用「科幻」的外殼揭示了一個與大多數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輕人都有關的社會問題,同時它也繼承了傳統上對資本主義社會後期出現問題的思考與批判。兩者相加,讓人覺得它既現實、又深刻。不過我個人覺得相比於科幻小說,《北京摺疊》更有些反烏托邦小說的味道。它的想像固然也很宏大,但是相比於所謂的「硬科幻」們,《北京摺疊》其實不太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精緻細膩的科技細節取勝,反倒勝在它不脫離現實。

接下來詳細來說。

關於故事的大背景,老葛和老刀喝酒的一段說的非常清楚:技術力量的進步使得那麼多的人力不再被需要,但是為了經濟有活力的發展,又必須維持人們勤奮工作的習慣;結果就是一方面通過催眠使得每人的生活時間減少(某種意義上等同於在避免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減少了人口),另一方面保留本可以被取代的工作使得大家都有工作。這兩點實際上對應了老葛所說的歐洲二十世紀末「強行減少每人工作時間,增加就業機會」的解決方案。
這個大背景的設定其實有很深的思考,它延續了對於資本主義發展後果的傳統批判。喬治奧威爾為《1984》設定的背景就是資本主義後期生產力的提高、消費不足和持續的經濟危機,而在《1984》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三個帝國之間無休止的戰爭消耗掉過多的工業產品。《北京摺疊》的大背景與《1984》是類似的,都有著勞工的邊際生產力極大提升,不同的是《北京摺疊》中提到了人以外的生產要素沒有增加,所以導致很多人的生存沒有價值,解決方案是通過實質上減少工人數量/工作時間(催眠),以及創造人力密集產業(分垃圾)來消化多餘的勞動力。
這樣一個大背景,因其批判的深刻,自然就令人信服。

關於故事貼近現實觸動人心之處,作者描繪的這個世界離我們並不是遙不可及。在2015年出版的《Inequality: What Can Be Done?》中,被譽為不平等問題研究「教父」的LSE學者Atkinson給出了若干條關於解決不平等問題的建議,其中一條就談到政府應當盡量引導科技避免向機器取代人力的方向發展。這樣看來,文中談到的要不要引入自動垃圾分類系統的討論其實今天就已經開始了。
就社會層面的狀況而言,這個摺疊後的北京與今日之北京也已經沒有太多區別。老刀的父親是一個外來的建築工,通過「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留在了北京,成為了一個垃圾分類者;好的幼兒園要通過交錢進入,只有很少數位置留給窮人排號;幾個空間勞動者收入的巨大差異;甚至於女主角的「爸爸」,在今天也不鮮見。對我個人而言,文中對第二空間中幾個努力向上爬的學生的描寫讓我尤其有感觸,張顯對著老刀自說自話那些情節我是苦笑著看完的,他簡直就是昨天的我。


整篇小說講述三個空間的人各自擁有多少空間時間和金錢。一種階級到空間的全方位固化。不管多巧妙的去映射現實也好(並不巧妙),它也僅僅是平淡無奇的在描述一種設定。人物也是各階層典型樣式。並無出彩的地方。
雖然作者的立體北京在48小時一周期的旋轉。但整部小說卻像一副靜止不動的畫面。


這是個很糟糕的故事,「摺疊」也許是這個故事唯一的亮點了。

《北京摺疊》從創意上來說也算新穎,但是從內容上來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

我認為文章本身最大的問題就是堆砌刻板印象。
作者本身太過貪婪,妄圖在幾萬字中表現太多的的東西,反而搞得一塌糊塗。看完整個文章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批判什麼,但這種感受是建立在過去數十年數以千計的語文閱讀上,而不是故事本身的魅力。

故事本身毫無魅力可言。

這種毫無魅力可言的原因是作者力圖塑造一個光怪陸離的北京,但是卻只有一系列並沒有半點新意的人物形象,一個個刻板印象的堆砌使文章內涵浮於表面,反而斬斷了思考的路徑。

一個善良的以分揀垃圾為生的垃圾工,他收養了一個撿來的孩子,孩子要上幼兒園但是學費太貴,垃圾工要給孩子湊學費決定偷渡。
(這麼小學作文的套路還想套路我?!哼!)

一個處於第二世界的青年才俊,一次意外認識了第一世界的白富美,對其念念不忘,於是僱傭垃圾工為他到第一世界傳消息。
(總覺得莫名其妙的眼熟呢……?)

第一世界的白富美其實已經跟一個土豪大叔在一起了,卻讓垃圾工帶消息給才俊說還喜歡他,鼓勵他加油。
(哦……綠茶……)

偉光正的垃圾工,想要取白富美的鳳凰男,嫁給大叔的綠茶婊,還有一個強行加戲的獨裁者。

上學難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機械化導致失業問題……

還有一言不合強行表現收入差距:
垃圾工一個月一萬,青年才俊兩個月十萬,白富美一兩周十萬,這種刻意強調真是無趣至極。


這種感覺就像作者本來有一個豬蹄,只要加點黃豆就可以做出美味的黃豆燉豬蹄,但是為了不浪費這個難得的豬蹄,又一言不合往進倒了白菜蘿蔔苦瓜冬瓜茄子西葫蘆南瓜榴槤嶗山聖水鯡魚罐頭仰望星空……

這種科幻,
呵呵。

我就不上,我就逼逼!
咬我呀o(′^`)o


這是小說剛入圍雨果獎時自己寫下的,想說的就這麼多


-------------------------------------------------------------


《北京摺疊》-摺疊的也不一定是北京

編號柒壹伍

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6年,這個世界罕見的龐然大物,總是讓人內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惶恐。於是這個關於把北京摺疊起來的故事,本來讓人期待的是一場精彩的腦補視覺盛宴,像《盜夢空間》,像所有那些蒸汽朋克的故事,可以看看這個城市扮演的獨特角色。


但是,這是一次幾乎沒有什麼波瀾的敘述,第一遍看完甚至感到失望,這憑什麼就入圍雨果獎了?這篇甚至可以改稱任何大都市的摺疊,因為北京,在文中只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存在。


但再次細讀......


好吧,我覺得我自己開這個公眾號,就是要毫無顧忌的說點自己想說的話,在這裡,沒有一句為了吸引讀者或者自欺欺人的違心之語。在這裡,一切是我個人好惡,即使是因為自己欣賞水平不夠,我也只說我喜歡和不喜歡的。


這篇小說真的不喜歡啊!!!


一個有點意思的設定,但是交代不清楚,而且極不合理。《飢餓遊戲》、《雪國列車》這些也都是階層分化,但是上層的人一定是過著相比起來更好的生活的,底層則是在反抗與生存之間掙扎。可是在這個摺疊的北京呢?上層社會的人也要隔一天休眠24個小時,這樣很爽嗎?科技已經允許24小時不眠不休了?不然連續生活24個小時中間困了,怎麼辦?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第二空間,工作16小時,休息32小時,這樣不浪費生產力?底層工作8個小時,休息40個小時,而人數數量是上層的十倍,不暴動?


而且各個階層之間的流動並不少,這樣真的不會出問題嗎?是,老刀偷偷跑去被抓的話後果很嚴重,可是也有很多正常的流動啊,甚至有第一空間上班,家人留在第三空間的,這種真的沒事嗎?畢竟這不是現實社會中階層差距的情況,而是涉及到生存權利的差別啊,人家人生比你長啊,你敢讓底層的人隨便就這樣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人家那些設定里,各階層之間都是嚴格禁止流動啊,都是朝鮮模式啊。


穿插批判一下世俗的愛情,批判一下富人的酒池肉林,批判一下人與人的關係,這些有用嗎?當整個故事的基礎發虛的時候,這些人物更加蒼白無力。


唯有老刀,剝離所有的科幻元素,這個人物還是存在的,就是芸芸你我,就是當參觀了一個月10000學費的國際幼兒園後,第一次對「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了認同的我。


對了,這一個月的學費是淡藍色的。


有一次,應一位搞藝術的朋友的邀請,去京密路附近的一個工作室參加一個活動。
原以為,藝術工作室的所在,大概應該類似不遠的798那樣的氛圍,但去了後發現其實是這樣的

我驚詫於這個離開繁華現代的望京並不遠的社區,人口如此密集,商販如此繁榮,同樣,生活又如此粗糙而簡陋。
這裡街道上人頭攢動,街邊的商鋪或者棋牌室里擠滿了顧客,野狗和瘦弱的貓咪在污水橫流的街道上閑逛,街燈映照著噴繪布製作的廣告牌,上面是簡單粗暴的字體推薦著各種商品:一般是廉價的租屋。

這種生活活生生的存在,每個人如同螻蟻般生存。社會形成了一個非常簡單但又極其穩固的鏈條:我們看不到他們,很少關心他們怎麼看我們。

同樣,那些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的人們,也未必會有功夫看我們。

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摺疊。物理上的摺疊,是象徵,映射的是現實。現實中,不同階層的人們互相很難交流,很多時候相安無事。

在我看來,《北京摺疊》難得之處,在於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層的人身上。而且,不僅僅是凌空蹈虛的摹寫(講真,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就像他在其他作品裡犯的錯誤一樣,所有的人物都僅僅是他想闡述的達爾文社會學的一個沒有血肉符號),而是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底層人的困境、希望和掙扎。這篇小說在謀篇布局中,也通過各種細節描寫,賦予了某種現實性,她筆下的第三層世界讓曾經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產生了共情,彷彿又回到了那天擁擠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著自己喜怒哀樂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滿足於僅僅是描寫老刀的窘困,她還著力描繪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贖。這是整篇故事的內驅力,即老刀希望抱養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戲劇衝突,同樣,二層空間和一層空間之間的戀愛如此的偽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質樸產生了強烈的衝突。這種衝突讓人不禁會疑問,難道以階層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說,往往從一個簡單的意象,衍生出一個故事,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和象徵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劇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內驅力,那就不免顯假。這點是北京摺疊遠好於贍養人類的地方,因為它更真實,全篇每一個細節都在為構建善惡美醜的人性衝突而準備,贍養人類太多毫無意義的枝蔓,而一些力求體現人物的細節也和小說主旨並不太有關係。


推薦閱讀:

一個現代人帶著一支20人的僱傭軍能否在宋朝成功發動政變當上皇帝?
能不能以我在食堂(餐廳)多拿了一雙筷子為引,講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甚至歷史進程的故事?
聖迭戈國際動漫展(San Diego International Comic-Con)為何可以吸引如此多的主流電影與明星到場宣傳?
金剛狼為什麼能成為《X 戰警》系列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獲得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頒發的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TAG:科幻小說 | 北京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