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攝影史上,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攝影師及其攝影作品?
中西攝影史沒錯吧。
就像我和其他人討論的那樣
19世紀的攝影師,以及那些科學家背景的攝影師,是不受到藝術史待見的。十九世紀攝影在削尖腦袋想擠入藝術行列的時候,受到了傳統藝術的深刻鄙視:」你這機械與化學的造物怎麼能稱為藝術呢!」「結果等到攝影黃袍加身,還不是一樣背信棄義,將那些先行者與發明家徹底的拋之腦後,那些為了攝影的藝術之名奮鬥的人們,現在只能偏安博物館一隅,藝術的殿堂中沒有他們的好位置。同樣不受待見的還有那些為了爭取平等的畫意攝影師們,現在卻成為了傳統藝術與攝影的共同鄙視對象,對此我能說什麼呢?當然,也許不排除現代的攝影愛好者們覺得自己沒法達到當年的那種高度,轉而求其次了,畢竟相對於下面的這些照片,還是「街頭」、「抓拍」、「人文」、「紀實」看上去更容易一些。
說幾個我喜歡的。
放心,我不會提什麼Vivian Maier或者Diane Arbus,也不會和你討論Ansel Adams,Martin Parr或者Henri Cartier-Bresson,自然也不會有森山大道或者荒木經惟,也沒有杜塞爾多夫或者MOMA,不討論越戰與伍德斯托克,甚至不會提到Edward Weston或Alfred Stieglitz
不要忘記曾經的優雅。
Robert Demachy,這是照片,照片,照片。
Henry Peach Robinson
畫意攝影大師
Lartigue,我喜歡他的部分作品(不是MOMA的那幾張)。
第二張是真實事件,不是擺拍。
Clarence H. White
我的最愛
Edward Steichen
第一張是名作《月下池塘》,被現代追捧的古典作品特例。
到此打住。
謝邀,圖多。
全球範圍內,我很喜歡一個攝影師,叫馬克.呂布,我給大家講一講他和他與中國的故事。
第一回 涉世未深遇大師 徹悟奧義名作成
話說虎牢關下,諸侯雲集,天下豪傑,奉先神威。兩軍陣前,呂布身著白色polo衫,身披獸面連環攝影袋,手持徠卡M6,坐下雪弗蘭邁瑞寶。
各位看官問了,呂布何許人也?
呂布,字馬克,法國人也,馬格南群雄之一,世界級紀實攝影大師。
人中呂布,馬中志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馬克·呂布雄姿英發)
當然這是後話,誠然呂布實屬大器晚成那類,年過三十才在攝壇起步,那年、恩師布列松在巴黎山下,送予他一個小巧玲瓏的取景器。
這取景器表面與它無異,實則暗藏玄機,話表呂布得了此寶,怡然踴躍,對恩師布列松前作禮啟謝,即抽身,捻著取景器,掛個相機,縱起雙腿,徑自走到巴黎鐵塔之下,抬頭一望,這座艾弗爾巨山高聳入雲,高約千尺,直插雲霄。
呂布二話沒說,擼起雙袖,自顧攀了上去。
(馬克·呂布為恩師布列松所拍攝的家庭照,要知道,布列松是出名的最恨被人拍照的)
兩柱香燒完,呂布依然不見塔頂,但已然汗流浹背,正想停在塔腰上歇息一番,忽見一道士-----頭戴遮陽盔,映日光明;身掛工裝袍,迎風飄蕩。下穿著背帶褲,緊勒皮條;手執一柄沾滿鋒利的拂塵,在天地中狂舞。
凡被拂塵掃過之處,皆蒙上一層油漆之色,呂布心中暗驚,這廝略屌啊!
這呂布趕忙拔出腰間的相機,正準備按下快門,忽想起自己的法寶,遂掏出師父贈予的那枚取景器,一雙銅眼瞪的斗大,定睛往裡一瞧。
(馬克·呂布和鞏俐在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Shanghai Triad》(1995)劇組)
這一瞧不要緊,剎那間,呂布只覺得頭暈目眩,天花亂墜,險些失足從這艾弗爾險峰上跌下。
原來這狡猾的師父,臨行前給呂布的、相傳是攝影界原始天尊留下的,號稱可以一統天下的取景器、竟是倒置的!
「非人哉!」
呂布罵道,師父難道是想害死我不成?轉念一想,不對,師父沒道理坑我的,仔細琢磨一番,光然大悟,莞爾一笑,明白了其中的玄機。
(馬克·呂布著名作品《在五角大樓》 1967 )
原來這枚法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恰好是此倒置天地,乍看之下,混沌不清,什麼B玩意兒。
實則不然,揣摩之後,方才知道這正是攝影的奧義所在,倒置世界,所有常序為之打亂,規則不再,一切歸新,獨到視角應孕而成。
只見呂布定念聲咒語,駕陣狂風,「咔嚓」一聲,快門落下。
這塔,這人,這天,這地,這《埃菲爾鐵塔的油漆工》。便成了。
第二回 加入幫派名聲起 心覺不甘飛中國
卻說那家喻戶曉的生活雜誌,將呂布的油漆工赫然刊登,一時間風雲大造,呂布,成了攝界口口相傳的少俠。
不巧黑幫社團馬格南,這個江湖上令人聞風喪膽的組織,對呂布頗有幾分好感,雙方相約商榷,不久之後,呂布便成了這個幫派的要員。
自此呂布如魚得水,腳步遍及海角天涯,所到之處,無不遍地開花。
(馬克·呂布 1957,北京)
名聲讚譽如暗器般撲面而來,呂布,卻有些倦了。
正所謂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呂布在方寸之間,想尋覓更大的紀實。
忽聞神秘東方有一國度實在非比尋常,那裡的百姓吃飯不花銀兩,那裡的大王深受全國愛戴,那裡的良田一畝產萬斤,那裡的鋼鐵名叫瓦雷利亞,那裡刮的烈風其名為浮誇。
果獨自登機,飛入雲端,飄飄蕩蕩,徑向太平洋上,趁天風來渡東贍天朝地界。
(馬克·呂布 1957,北京)
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飛機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天朝的帝都前,眼前的景象令呂布大吃一驚。
這裡的人穿衣打扮一模一樣,每個人眉宇間透出一股子無私之光,臉上掛笑,異常詭異。找來路人相問:「兄弟,和你打聽一番,這地界,什麼地方最具代表性?」那路人見呂布尖嘴猴腮,眼神中飄過絲屢疑惑,繼而又迅速放出革命火花,義正言辭地說「別叫兄弟,叫同志。」
呂布驚訝於這個國度的開放性,同志也可以叫的這麼光明正大。遂繼而問曰:「敢問這位同志,何地為眾人所向?」
(馬克·呂布 1957,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同志的話擲地有聲。
呂布聽說,告謝相辭。出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里遠,果然望見一座城樓。挺身觀看,真好去處。但見——
煙霞散彩,日月搖光,門外奇花布錦,路邊瑤草噴香,見城頭立一人像倆匾額,人像髮際稍後,面色紅潤,天庭飽滿,頗有仙氣。匾額約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闊,上有一行十八個大字,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間立一人像,髮際稍後,面色紅潤。
呂布十分歡喜道:「就是這兒了!」
(馬克·呂布 1957,北京)
第三回 深入天朝懂靜心 一招一式天下贏
話表那呂布到了天朝,只覺滿眼新鮮,不覺拍手稱奇,但他非但沒有匆忙拍攝,反倒收起相機,先融入觀察起來。
真箇光陰迅速,悠而七七總之很多日,呂布的火候俱全,成竹在胸,有條不紊的開始了天朝紀實篇章。
(馬克·呂布 1956,廣州,呂布在中國拍的第一張照片)
來來回回、前前後後呂布征戰這片神土二十餘次,正值特殊年代,呂布單槍匹馬,跋山涉水,這邊使一招獨到視角拳,那回來一套絕妙構圖劍,上面來一式精準抓拍掌,下面來一腿人文情懷腳。
如此,五六十年代的天朝社會劇變便被這樣一位細膩的觀察者一一納入囊中,他所見證,乃天朝樣貌轉變之關鍵節點。
坊間有說書人,每每呲牙咧嘴講起這段:好呂布,拔出武器的剎那間,從琉璃廠警惕注視的女孩到毛澤東、周恩來等政治風雲人物皆被他那柄銀光閃閃的鏡頭所收納,甚至如今已蜚聲四海的當紅戲子鞏俐姑娘當年那青澀模樣也被他定格在膠片之中,實在是令人叫好哇!
(馬克·呂布 1965,琉璃廠)
(馬克·呂布 1957,毛澤東在晚宴上)
(馬克·呂布 1957,毛澤東在晚宴上)
(馬克·呂布 1957,毛澤東在晚宴上)
(馬克·呂布 1960 周恩來)
(馬克·呂布 1992 鞏俐)
於此同時,天朝本土攝影勢力「政治幫」不知何時打探到呂布的消息,一山容不得二虎,自然前來一絕高下。
這「政治幫」。乃是當下的一方之霸,講究「攝影只作為政治宣傳中的匕首和投槍「的幫規,是日,前來挑戰,怎料被呂布輕鬆拿下,不得其解。
呂布笑道「各路英雄之見到此刻天朝紅光亮、高大全,如若像我這般,抽離出來,另眼相看,所見也就大有不同了。」天朝本土幫紛紛佩服不已:「大師,學習了!」(各位看官如今知道此話的出處了吧。)
(馬克·呂布 1965 北京)
(馬克·呂布 1965 呼和浩特)
(馬克·呂布 1965 江蘇)
(馬克·呂布 1965 上海)
(馬克·呂布 1965 山西)
(馬克·呂布 1965 瀋陽)
(馬克·呂布 1957 鞍山 )在滿洲大型鋼鐵廠的食堂里,一位把護目鏡夾在帽檐上的工程師正在吃飯。
(馬克·呂布 1957 北京)
王府井大街上,一位貴婦穿著黑色大衣配著白狐狸毛的領披肩。
(馬克·呂布 1971 北京)
在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前站崗的解放軍戰士。
(馬克·呂布 1971 上海 )
PS:2010年3月上海,88歲高齡的馬克·呂布再一次來到中國。他這次到來除了要舉辦一個影展之外還有一個很私人的心愿要了卻——他要尋找上圖這位1971年曾經拍攝過的一位芭蕾舞女演員。即使當時有夫人陪伴,但是馬克·呂布仍然沒有掩飾自己對於當年那個清純可愛、綻放酒窩女孩的眷戀。
(馬克·呂布 1971 武漢 )
矗立在兩個煙囪之間的毛主席像,煙囪是中國新型工業化自豪的象徵。
(馬克·呂布 1985 西藏 )
排隊進入布達拉宮
(馬克·呂布 1985 西藏 )
(馬克·呂布 1985 西藏 )
(馬克·呂布 1985 西藏 )
(馬克·呂布 1992 廣州)
(馬克·呂布 1992 深圳)
(馬克·呂布 1995 太原)
(馬克·呂布 1995 上海)
(馬克·呂布 2002 安徽黃山)
(馬克·呂布 2002 安徽黃山)
(馬克·呂布 2002 安徽黃山)
(馬克·呂布 2006 上海)
(馬克·呂布 2006 上海豫園)
(馬克·呂布 2006 上海)
(馬克·呂布 2006 上海)
這是可愛的呂布老爺爺,認真記錄的樣子。
(看看最右邊是誰?)
最後,呂布真的見到她了,可是這個「小姑娘」壓根不記得四十多年前有個」歪果仁「給她照過相...
馬克呂佈於1975年當選馬格南歐洲主席,由布列松、羅伯特·卡帕和馬克·呂布等人主導的瑪格南圖片社形成一陣強勁的旋風,吹開了蒙蔽在中國攝影師眼睛上的「一塊紅布」,這股旋風對於中國的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都產生了永遠無法消弭的影響。
「我喜歡離家出走,擺脫一切束縛,儘可能近地去觀察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們 生活的一些事件。但這種觀察不僅僅是出於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啟發我靈感的東西後被激發出的熱情。我喜愛在混沌中尋求井然之時,那些視覺之上的驚喜和轉瞬即逝的快樂。」——馬克·呂布
題目講的是「攝影史上」,咱就要以歷史角度來答題。@砸場子 的那個答案寫得很好的,19世紀中後段的畫意攝影我也很中意,覺得非常美妙。(我靠知乎怎麼at別人?)
我用了幾天知乎發現,這裡對攝影的歷史、理論的提問很少。全都在想著怎麼PS什麼的,這怎麼行,大家都稍微嚴肅一點好伐
就來從藝術、社會兩方面補充幾個處在歷史節點上的攝影師和作品好了。
Théodore Géricault, The Derby of Epsom, 1821
Eadweard Muybridge, The Horse in Motion, 1878
我們一般認為,尼埃普斯在1826/1827年拍下第一張照片,那在此之前,人們對於世界上很多東西是靠想像的。比如馬怎麼跑?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覺得它是四肢伸展地離地「飛」奔,但事實上,英國人
Eadweard Muybridge通過一系列照片,準確無誤地告訴大家,馬在跑的時候,是不會出現這種四肢伸展的離地形態的。
這個時候,攝影開始讓人們看得更準確、記錄得更準確。
雖然19世紀50年代這一段時期很多畫家瞧不上攝影,但其實已經有明白人意識到攝影帶來的便利與準確,而開始借鑒攝影來畫畫了,浪漫主義畫家Eugène Delacroix算是使用這一方法的先驅,早幾年前巴黎還有一個挺大的展覽,就叫【Eugène Delacroix與攝影】,下面選的這些就是這個展覽里的一部分內容。
Louis-Camille d』Olivier, Nu féminin 1855
Eugène Delacroix, Etude de femme nue de profil 1855
Eugène Durieu, Nu féminin assis sur un divan, la tête soutenue par un bras
Eugène Delacroix, Odalisque 1857
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攝影術不再只用來拍裸女,而派上了正經作用。
巴黎警察局的犯罪學專家Alphonse Bertillon,開始運用攝影來建立檔案,進行犯罪學、面相學研究。在福爾摩斯小說中,Bertillon這個名字也被提到過,一位顧客稱福爾摩斯是「排在Bertillon之後歐洲第二犯罪學專家」。所以我猜柯南道爾在寫作中也借鑒了一些Bertillon的方法。
我們把時間往前倒一點點,來看看1586年的義大利(好像倒得有點多)鍊金術師Giovanni Battista Della Porta發表的罪犯面相研究成果。
純粹的主觀臆斷,毫無科學依據。
然後再把時間往後跳一點,到2004年的德國。(不好意思我要講杜塞爾多夫了)Thomas Ruff用的還是Bertillon的拍照手法,但是被他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19世紀,天文攝影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攝影開始起到幫助人類探索宇宙的作用。
1885年法國天文學家、光學家Prosper Henry和Paul Henry兄弟,拍下了這幅星空照片。雖然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一些天文學家拍到了月球表面、月食、一些比較明亮的星星的相對位置等等天文照片,但這是第一次拍下這些遙遠的、肉眼看不到的星星的照片。
但放這張照片的原因是,在1989年的德國,又是Thomas Ruff,他又給這些類似的天文照片賦予了新的含義。
我們是不是能推斷,Ruff是一位具有藝術史觀的攝影家。我好像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說專業攝影師和業餘攝影師的差別在哪,我覺得是否能從歷史的角度來實踐和觀看就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嘛。你們說對不對?
哇又是這種攝影史問題。。。放開我!讓我來!!
樓上高票說的挺好的,我來補充一下哈哈也就不談近代攝影師啦(感興趣的可以翻我其他答案)。
ps我沒有系統性梳理過以下提到的人,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大家看著開心就好。每個攝影師就貼幾張大家喜歡可自行百度。
說起攝影史,其實呢,很久以前,相機主要銷售對象都是家庭婦女,因為男人在外賺錢的時候家庭主婦就負責紀錄家庭生活(大家可以看看柯達早期廣告)。這裡就出現了Julia Margaret Cameron。Cameron在48歲的時候她的女兒送了她一台相機,從此開始了她的(濕版)人像攝影生涯。因為有鄰居是名人(比如英國詩人丁尼生),所以拍過不少歷史人物(比如達爾文),但是最有名的是她拍的女性人像。
下一個要說的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組autochrome的作品。Christina in Red是Mervyn OGorman於1913年拍攝,第一次見是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的一個攝影展上,非常非常美。
我個人覺得autochrome對於紅色的表現力超贊,下面這兩張是Alvin Langdon Coburn的作品
Arnold Gethe的autochrome作品也很好看:
不過他最有名的是紀錄那時候三藩市唐人街的作品:
找圖有點累這次先寫到這裡。。下次聊Muybridge那一派的。。。(=?ω?)?
--- 2016.06.23 哈哈學習太忙了,放假了來更新一下
雖然上次說要聊muybridge那一派,但是最近很迷其他人,所以任性的我就來聊聊最近比較心水的攝影師吧~
Shoji Ueda 植田正治
照片都像畫一樣,去年年底ChoseCommune出了一本他的影集,答主手慢沒搶到,現在除了第二版前天剛下訂單,超級喜歡!!
Chris Killip
英國攝影師,主要成名於記錄大不列顛二戰後人們生活的作品。這裡推薦一下他1973-1985歷時12年出的書In Flagrante。大畫幅拍攝,近期Steidl除了In Flagrante Two,有錢的可以下單了。
2016.06.30 - 我又來更新了。
上次答應聊Muybridge但是沒聊到,所以今天來聊聊這個。
Eadweard Muybridge
這個名字好像很耳熟是吧,下圖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雖然在連拍很簡單的今天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但是當時可是革命性的作品呢。他對人體運動的研究作品也非常有趣。
這個創新之後,又有很多人針對物體運動進行了攝影創作。比如étienne-Jules Marey:
一直到後來的「Papa Flash」Harold Eugene Edgerton的個別作品也有這種感覺:
其實Edgerton最有名的是他的高速攝影:
這種現在網上超多人玩的水滴攝影就是Edgerton那時候傳出來的。
(包括最近什麼cinematograph也是深受上面Muybridge一派運動攝影的影響吶。)
最近常看攝影史和藝術史,簡單介紹一下現代攝影時期(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這段時間)的大師們。
時代背景:在二十世紀初期,攝影分離派的誕生和發展標誌著畫意攝影向現代攝影的轉型,追求即時拍攝、現場目擊和真實感的照片已經漸漸取代濃重繪畫意味的印象主義畫意風格。
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一句話介紹:從早期追求畫意攝影到確立以即時為主要審美對象這一過程做出了艱辛探索。
終點站
保羅·斯特蘭德
一句話介紹:注重形式美感,對現實生活本身進行直接拍攝,如實攝影的代表人物。
白色柵欄
愛德華·韋斯頓
一句話介紹:關注於被拍攝對象的本質和結構,純粹化的表達產生某種視覺游移,極具美感的觀察方式對現代攝影的審美觀產生重大影響。
人體
艾瑞克·薩洛蒙
一句話介紹:在事件中適時抓拍的代表人物,為決定性瞬間理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德法部長會談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一句話介紹:《生活》雜誌創始人之一,用專題攝影的方式記錄了二十世紀的許多重大事件。
等待救濟
羅伯特·弗蘭克
一句話介紹:記錄了二十世紀中期美國的真實生活狀況,用攝影的方式見證了「垮掉的一代」思潮,並且提出了「非決定性瞬間」這一概念。
美國人
================================================================
第二次更新,這次以人像攝影為主。
愛德華·斯泰肯
一句話介紹:催生了商業攝影新時代,是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商業攝影師之一,並且推動攝影走向嚴肅藝術的殿堂,對攝影的發展有著極大貢獻。
克蘿麗婭·絲昂森
貝倫妮斯·阿博特
一句話介紹:最初在巴黎是一位名人攝影師,拍攝了當時巴黎文藝界不少精英,之後拍攝了「大蕭條」時期美國紐約的都市生活,也是早期關注同志生活的攝影師之一。
尤金·阿傑
奧古斯特·桑德
一句話介紹:她的肖像作品既具有十九世紀「古典」肖像的莊嚴肅穆,也具有二十世紀現代肖像的靈活多變,其早期肖像收錄在《時代的面孔》一書,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肖像攝影師。
時代的面孔
阿諾德·紐曼
一句話介紹:他的拍攝風格是將人物與其生活的環境相結合,素有「環境人像」之稱。
薩爾瓦多·達利
優素福·卡什
一句話介紹:典型的現代人像風格,作品的形式風格服從人物氣質,對當代人像攝影有著極大影響。
奧黛麗·赫本
================================================================
第三次更新,這次主要介紹些藝術攝影的大師。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
一句話介紹:將攝影引入包豪斯所倡導的現代主義表現領域,用抽象攝影豐富了攝影的美學觀。
宇宙結構
曼·雷
一句話介紹:以攝影表現繪畫所不能表現的,以繪畫表現攝影所不能表現的,並且創造出「物影照片」系統。
安格爾的小提琴
菲利普·哈爾斯曼
一句話介紹:擅長於描繪被人物精神世界主觀化的外部世界,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創作了一系列傑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
原子達利
威廉·韋格曼
一句話介紹:他的作品介於抽象攝影與超現實之間,有著濃厚的夢幻意味。
狗
阿爾貝特·倫格爾-帕契
一句話介紹:熱衷於拍攝工業產品、城市建築,能夠發現被拍攝對象的嚴謹結構,是新客觀主義攝影的代表人物。煙囪
推薦蠻經典的,美國攝影師黛安· 阿勃絲。我們認為一個人的作品就是她自己,所以相較於直接上作品,我們會更多地梳理攝影師從時尚攝影跨越到後期代表作階段的經歷和視角。有點長~
你應該認得《閃靈》里的這對雙胞胎姐妹。
但你可能不知道導演庫布里克創作這對雙胞胎姐妹的靈感,來自美國攝影師黛安· 阿勃絲的一張照片:
庫布里克還在當攝影師時就認識了黛安,那時黛安備受爭議。
36歲前她是時尚雜誌的攝影師,36歲後她拍流浪漢、畸形人、同性戀者、裸體主義者等一切徘徊在社會邊緣的人,展覽時每天早上工作人員都要清潔她作品上被人吐過去的口水。
但她拍這樣的照片不是要為邊緣人正名,也不是要去詮釋什麼真實。
沒什麼偉大的願望,甚至獵奇、偷窺都不是,她只要一種活著的確切感。
有人相信生活在柴米油鹽、繁花似錦里,而她相信生活在沉淪掙扎里,準備要去體驗一切。
▽
黛安的父母在紐約第五大道擁有一棟百貨商店,她從小被禁止看任何「不正常的東西」:白化病患者、兔唇小孩、瘋瘋癲癲的嘴塗得血紅的婦女,在「太平盛世」中長大。
外面卻是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人們失去工作,沒有糧食,「不正常的人」越來越多。
黛安的身份認同應該是從這時候起就發生分岔的。「我覺得孩提時就備受折磨的一件事是——從來就不覺得有過困境,我被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所籠罩」,她說。
搭地鐵時,還是少女的黛安碰到露陰癖、畸形人,不由自主地被搶奪了視線,有時甚至會尾隨他們,想看看他們怎麼生活。
15歲那年她愛上了來百貨店拍廣告圖的阿倫.阿勃斯,並且在18歲一成年時就嫁給了她。
阿倫與黛安的自拍
▽
阿倫可不是父母滿意的人選,黛安嫁過去時他一無所有。
但黛安享受得很,歷經創業的艱苦,每天工作完還要趕回家給孩子做飯,完全告別從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卷進了生活里。
他們的時尚攝影事業很成功,可黛安想要的可不僅這些。
年輕的黛安
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從來不平靜,二戰、性解放運動、平權運動,人們落入過巨大的失落又進入過巨大的狂歡,每個人都跳著要出來主張自己。黛安明白了,人絕不僅僅是活得美這樣簡單。
「這個女人,她想嘗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她後來的情人、著名藝術家馬文·伊斯雷爾這樣說。
▽
黛安生了兩個女兒,兩次分娩她都選擇不用麻藥,因為她想清醒地體驗生育的整個過程。
後來阿倫出軌有了情人,她沒有歇斯底里,而是去找那些女人交朋友,想知道她們到底有多好。對一切,她都想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阿倫拍攝的黛安和女兒
終於這種對人生淺嘗輒止的嘗試已經滿足不了她,一次布景里她對阿倫說她再也受不了這樣虛假的拍攝,花團錦簇里妝容完美的臉,摸不著幾分東西。
那年她36歲,與阿倫分居,解除合作夥伴關係,自己拎著一個35mm相機到街上去了。
▽
黛安的第一台相機還是阿倫在度蜜月後給她的。一開始她像一個偷窺者流連於街上,捕捉著人們躁動的那條神經。
老夫妻舉止優雅地擠在小餐桌前消費眼前的食物,公園裡情侶動作親密卻眼神疏離,黛安鏡頭下的紐約人都像得體的囚徒。
她在中央公園遇到一個雙手揣著玩具手榴彈的孩子,拍下了這幅代表作。在很多幅孩子玩耍的照片里,她選了孩子直勾勾盯著鏡頭的一幅。
這是一個流浪的孩子,父母都在忙著離婚的事情,沒有人管他。「他帶著玩具武器去學校,他的身邊充滿著憤怒,時時刻刻都想要爆發,可是他不行,他拘泥於他的背景,他非常的自卑」,黛安說。
後來街拍已經不能滿足她,她不僅想觀察他們,她還想成為他們。
「對我而言,相片的主題永遠要比相片本身來得重要,而且複雜。我在乎的是這張相片是關於什麼的」,她說。
▽
於是她在自己身上也開始了實驗,拍什麼,她就要去變成什麼。
去拍攝同性戀者、性癮者、變性人,參加他們的性派對,在灰狗巴士的后座、在陰暗的地下世界裡,性愛、儘可能多地性愛,釋放著不知道是她的還是他們的噩夢與幻想。
花十年跟拍攝侏儒和巨人,盲人與智障,那些天生帶著創傷的人,她說他們是貴族:「大多數的人都在懼怕將會受到什麼創傷,而畸形人與生俱來就帶著創傷,他們已經通過了生命的考驗。他們就像神話里的人物。」
她的照片很多不是抓拍,所有的人都知道她的存在,都願意配合她表演,某種程度上,這些照片只與她自己相關:「我只害怕自己內心的世界,從不害怕外在的世界」。
40歲時父親去世,她陪在他的身邊,拍攝下全過程。對於死亡,她一直很熟悉,對於想體驗一切的她來說,那大概會是最後最頂級的一場儀式。
而她選擇在48歲時執行這個儀式,吞下一把巴比妥鹽酸,穿戴整齊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切開自己的雙腕,在日記本上寫下:「最後的晚餐」。當鮮血一點點流出時,沒有人知道她體會到的是快感還是痛苦。
▽
桑塔格曾在《論攝影》中談及黛安的照片,形容那是一種好色的窺陰癖,是一種同情,是要去接受一種恐怖,這大約是旁觀者最直觀的一種感受。
但對於黛安來說,攝影大概是她不斷拓寬人生邊界的一種方式,她原本只能活自己的人生,但拿起相機對著一切之後,她能活很多個人的人生。
黛安的自拍
最後來聽一聽黛安說過的話,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美國恐怖故事式照片和她選擇的活法:
「你無法脫離自己的皮膚,而進人其他人的身軀;別人的悲劇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
「任何事從來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樣,我認可的是那些我從未曾見過的。」
「我以一種笨拙的方式拍照,我不安排對象,我站在他們面前,我不安排他們,我安排我自己。」
「我一直把攝影當成一件下流的事情——這也是我最喜歡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時就覺得自己非常變態。」
你又是怎樣活出你的確切感來?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盡在Lens - 知乎
"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們也要把它灑向需要溫暖的生活……"
補充一個日本的攝影師:
深瀨昌久
深瀬昌久是日本戰後派攝影中很重要的人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日本攝影界相當活躍,參與多次展覽並出版過多本重要的攝影集,七十年代跟荒木經惟、細江英公與森山大道一同設立WORKSHOP攝影學校,86年跟森山大道,細江英公,東松照明一起的《Black Sun:The Eyes of Four》在英國展出,確定了他們四人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跟地位,之後深瀨也陸續發表了父的記憶跟家族等重要作品,92年酒後從樓梯上滑落腦挫傷之後終止攝影活動。2012年6月9日因腦出血逝世。
深瀨昌久的攝影作品集《鴉》被《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雜誌評選的25年來最好的攝影集收錄。《鴉》從1976年開始一直延續了十年才集結成書,而僅拍攝就用去了六年,在開始創作這本攝影機集的時候,他得第二段婚姻行將結束,工作上也極為的不順利,性格抑鬱也另其飽受痛苦。在這一連串的悲劇中,他除了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就是拿起相機進行創作,因此,攝影也成為他傳達個人情感,描述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的一種手段。
這本攝影集中的作品有這樣的一些特質:
- 眾多模糊、粗糙的顯影粒子
- 高反差的對比
- 看似不精確的局部放大
- 曝光不足或是過度的曝光
看似粗糙的手法 卻是刻意、精準地透露出深瀬昌久的心境,靈巧地勾勒出渡鴉僅有的黑白輪廓。借著渡鴉的影像跟隨深瀬昌久孤寂地游移在城市之間,探究自我內心。這些烏鴉就像群聚於城市的我們,穿著疏離與防衛 的衣裝在各個角落飢餓地覓食著;透過這些影像,我們被深瀬昌久的危險震攝,心中也隨之漂浮著不安與焦躁。
以下是《鴉》中的部分作品:
尤金·史密斯
以他的姓名來命名的人道主義攝影獎,已經是紀實攝影領域裡的最高獎項之一。
在他還活在這世上的時候,這世界不僅給他熾熱的榮耀,也給他寒涼刺骨的苦痛。
尤金-史密斯,全名是威廉-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e Smith),1918年12月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他早在14歲時就和攝影結緣,當時他母親借給他一台相機拍照,結果他從此迷上了追光逐影這一行,再也不想干別的活兒了。
然而,命運要讓尤金-史密斯成為一代宗師,在他18歲時就給了他人生第一場大試煉:他的父親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卻在生意破產後飲彈自盡,去世時人在醫院,身上還插著輸血導管,一端連著生命行將消逝的身體,另一端則是為父親輸血的尤金-史密斯。
由於父親去世,尤金-史密斯大受刺激,從大學退學,投身於攝影工作,搬到紐約去,供職於《新聞周刊》。結果,沒過多久他就丟了這份讓當時不少攝影師渴求不已的工作,因為他固執地拒絕使用中畫幅相機。
是金子總會發光。1939年,時年21歲的尤金-史密斯成為《生活》雜誌的攝影師,使用35毫米相機。然而,他倔強的個性、對攝影理想的執著追求,導致他和自己供職的雜誌社爭執不斷,不是反對編輯們對他作品提出的排版方案,就是反對編輯們的選圖。1941年,儘管當時《生活》雜誌說他辭職是自毀前程,時年23歲的尤金-史密斯頂住重重壓力,帶著自己積攢的數萬張底片,從這家頂尖攝影雜誌社辭職。
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尤金-史密斯才意識到自己離開《生活》雜誌顯然得不償失,因為這家雜誌社能為他帶來前往海外戰區拍攝的機會。事實上,雖然他對戰爭痛恨不已,但他確實渴望能到戰場上去,以相機來為真相發聲。
當時,尤金-史密斯先是來了一場不怎麼成功的「曲線救國」,意圖通過參軍來前往戰場,但因身體條件不合而遭拒;而後,他四處奔走、到處尋找隨軍拍攝機會,最終於1942年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特派記者,拿著來之不易的許可證前往太平洋戰場。
在血肉橫飛的太平洋戰場上,炮彈、殘肢、骨骸,痛苦到扭曲的神情,猙獰的目光,都在告訴當時抱著相機還得隨時提防著槍彈的尤金-史密斯,這不僅是一場戰爭,更是一場意志、精神乃至運氣的較量。他和士兵一同沖在前線、躲進戰壕,吃著一樣的軍糧,被炮彈的轟鳴和戰場上的種種慘狀折磨得一度被懷疑患上PTSD。
但他拍攝的作品確實好,好得連「一鳴驚人」這個詞都不足以形容他發回的第一批作品何等出眾。《生活》雜誌面對著這些震撼力滿分的佳作,不得不收回此前對他說過的話,向他再次發出充滿誘惑力的OFFER,懇求他重返《生活》雜誌旗下。
尤金-史密斯向來個性強硬,先後拒絕了三次,但最終還是在1944年成為這家著名雜誌社的特派記者,繼續拍攝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讓尤金-史密斯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天才攝影師之一。戰爭結束後,他頂著耀眼的光環回到了《生活》雜誌辦公室,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種種矛盾:他要追求攝影精神的至高標準,他要更多稿費來支撐他拍攝自己的紀實項目,他要選題、選圖和排版上的更多自由……任何限制,在他看來都是絆腳石。
《生活》雜誌派他前往美國中部,報道當地鄉村醫生的生活與工作。結果他一去到就開始自行「屏蔽」來自雜誌社方面的種種聲音,無論對方發了多少電報來催問進度,他都毫不理睬。在拍攝過程中,他首先努力讓周圍的人習慣他的存在,不要由於相機的存在而「篡改現實」,然後才開始進行正式拍攝。
然而,在結束拍攝、回到紐約後,尤金-史密斯發現雜誌社的人對他很有意見,他竟然一怒之下就將這次拍攝的底片全部扔進垃圾桶里。儘管最終《生活》雜誌以大篇幅將這次拍攝的作品做成了世界攝影史上教科書級的經典故事,但尤金-史密斯和《生活》雜誌的梁子,又一次結下了。
1954年,由於就版面安排意見不合,尤金-史密斯第二次炒了《生活》雜誌魷魚。
這一次辭職,導致尤金-史密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鬱郁不得志,被各大雜誌社拒絕,空有抱負卻難展拳腳。此外,從太平洋戰場上受的傷也時時折磨著他,他患上了抑鬱症。幸好,1955年,被譽為「全球最偉大圖片編輯」的約翰-莫里斯(對,就是今年剛去世的的那位,瑪格南官網上放出了他的訃告)邀請他加入瑪格南,並將他引薦給一名出版商,而這家出版商正好準備推出一本關於美國匹茲堡市發展歷史的書,他便得到了一份工作:為這本書拍攝用於插圖的照片。
圖左為尤金史密斯,圖右為瑪格南創始人布列松
沒想到,尤金-史密斯按著自己的想法來,將這個看似簡單的「拍攝活兒」做成一個具有廣闊視角與空前深度的項目。他在匹茲堡待了差不多半年,拍了逾萬張底片,差點把瑪格南搞破產,自己還欠了一屁股債。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最終結局會是,要麼尤金-史密斯會像離開《生活》雜誌那樣決絕地離開瑪格南,要麼是瑪格南和尤金-史密斯分道揚鑣,畢竟這位天才雖然才華橫溢,對於現實卻終究「不合時宜」。
匹茲堡項目中的鍊鋼工人
在一連串的打擊面前,尤金-史密斯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但他還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的拍攝項目中:日本水俁病事件。他和自己妻子一起住在病區當地,省吃儉用。他還是年輕時那個勇敢無畏的「紀實戰士」,堅決站在真相與受害者這一邊,不顧個人安危,差點被化工廠僱傭的暴徒打到失明。這一項目完成後,他將底片帶回紐約,想找一家刊物按著他自己對版面的設想來發表,結果當然是——失望。
同為戰地攝影師的唐-麥考林,都為尤金-史密斯的際遇唏噓不已。
是狂烈的熱情支撐著他拍出那些經典佳作,也是這種熱情讓他孤注一擲地透支生命,透支人脈,透支著現實生活中大家都看得太重的東西。
別人的理想每每停駐在「想」,他卻將踐行上升到比生命更高的高度。
1978年,時年59歲的尤金-史密斯看上去已經蒼老得搖搖欲墜,卻還是倔強得被大家貼上了「難纏」一類的標籤。那一天,他在清晨去到街上,想要找他那隻貓,卻不慎摔倒,因腦溢血而去世。
當時,他的銀行存款里只有18美元,留給世界的只有那些偉大的照片,還有他坎坷得令後世痛惜不已的一生追憶。
有人說,剛強如他,一生的作品都是同樣冷峻、嚴肅,刻骨刺心。但他生前還有這樣一瞬的柔情漫溢,便是那幅《通往天國花園》。
攝影師:W. Eugene Smith/Magnum Photos/東方IC
畫意攝影里費雷德和郎靜山吧,都是開創者尤其後者對中國攝影貢獻巨大。個人最喜歡布列松和卡帕,「決定性瞬間」這個概念我超級信奉,而且我也有一個戰地記者夢。還用就是推崇亨利愛默生,咱們現在主流攝影的概念就是來源於他的自然主義攝影,在畫意派時代攝影的藝術實際就是繪畫。最近因為在研究古法攝影所以在學習區域曝光法覺得亞當斯太牛了。
聲明一下這只是個人喜好的攝影師而已,本人才疏學淺很多攝影史上的大師我都未必知道,可是並不影響他們的貢獻,只能代表我個人無知,所以談不上推崇只是個人喜歡。
格式很亂,姓名也不按照歷史進程排序,想到哪裡說哪裡,抱歉了各位閱讀者。
-----------------------------------------------------分隔線--------------------------------------------------------------
費雷德的《兩種人生》畫意攝影的開山之作,是他初次把攝影作為藝術展現在世人眼前
郎靜山,我覺得每個中國愛攝影的人都應該知道他,不用多說,看看他的集錦攝影充滿中國風味意境高遠、無畫之處皆成妙境,不多就找了兩張大師的作品,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這真的是照片哦^_^)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我超級信奉,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羅伯特·卡帕,和布列松一起倡導創立了瑪格南圖片社,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戰地記者。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這句話激勵了無數攝影師,其中就包括我。在越南戰場卡帕不幸誤踏地雷身亡,時年四十一歲。讓人唏噓不已。
彼得·亨利·埃默森,自然主義攝影的開山鼻祖,(就找到一張照片)
安塞爾·亞當斯的區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黑白照片的色調或灰調可以分為十個「區域」,由零區域(相紙能夠表現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區域(相紙的底色——白色)。第五區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據測光表的讀數曝光而得出來;第三區域是有細節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區域則是有細節的強光部分。憑著區域系統,攝影者便可以頸見到照片的最後影像,並使底片能夠根據攝影者心目中的構思去曝光這一套方法。
說實話我學了這麼多年攝影到現在還是運用不好。
大家應該想一下如果現在把你的數碼相機和電腦沒收,給你一台純機械相機和一個暗房,你還能」製作「出哪怕最基本的照片嗎?
這回就先寫到這裡,要是贊過20我回來繼續更新我喜歡的攝影師和作品
再說一句插圖片這麼費勁嗎?為什麼我插一張圖片就要從新出刷新一次才能再插入一張?
分為人物肖像portrait,紀錄片documentary和風景landscape三類推薦吧。
人物肖像 portrait
1. August Sander
Young Farmers
Pastrycook
Secretary at West German Radio, Cologne
Bricklayer
2. Mary Ellen Mark
Tiny in Her Halloween Costume
The Damm family in their car
Amanda and her cousin Amy
紀錄片documentary
Martin Parr
The Last Resort (New Brighton, Merseyside) , 1983-1986
New Brighton
風景 landscape
Richard Misrach
Submerged Gazebo, Salton Sea, California
直接買本世界攝影史去看
先寫上我的摯愛――Martin Munkacsi[馬丁·曼卡奇] [圖片未上傳成功]
推薦看BBC記錄片《攝影演繹》,答案里的攝影師名字電影里都有
要推薦一下這位小哥,英國攝影師Jimmy Nelson,主要拍攝全球正在消失的部落的照片,卡扎卡族、胡力族、卡蘭族等等,要不是他,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深藏功與名的他們的存在,而且這些民族文化是多麼的美麗,it"s an art。
從小喜歡旅遊,到處流浪環球旅行。他說他要找到真正的Jimmy Nelson。
跟高更一樣,他問自己:「我來自何方 ?我情歸何處?我到底是誰?」
經歷了無數顛簸荊棘的拍攝旅途,Jimmy得到重要啟發:或許,旅行就是讓我找真正該去的地方,攝影就是讓我表達真心話的途徑。
卡扎卡族:
胡力族:
卡蘭族:
楚科奇族:
桑部汝族:
沒有學習過民族學的旅行家不是一位偉大的攝影師。希望Jimmy還能找到更多未知的民族,將他們的文化保留下來,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
還有很多很多非常美麗的民族部落,都在下面這個網址里,可能需要翻牆~
BEFORE THEY - Home
【TED】世界上正在消失的部落的美麗肖像
做個浪漫主義者,可能有點幼稚
2015《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獲獎作品
圖為自然類一等獎《我有一個夢想》武漢東湖的清晨,溫度還比較低,昆蟲還不是很活躍。我看到一隻豆娘停留在蒲公英上,我匍匐在草地上慢慢接近它,我想拍一張豆娘的正面照。太陽升起,豆娘用它的前足擦拭眼睛。我用高速連拍紀錄了這一刻。
圖為自然類二等獎《Half Danger》夕陽下的金塔納羅奧淺灘,一隻3米長的美洲鹹水鱷正在我們潛水船停靠的小木屋下面伺機而動。這個海域有幾百隻美洲鱷,它們相當聰明,捕食的時候也非常迅猛。所以在水下拍攝它們的時候要格外小心,既要時刻注意它的一舉一動,又要小心身後其他鱷魚的包圍
自然類二等獎 《黃鶴樓》早春三月,夕陽西下,黃河入海口自然保護區春寒料峭,東方白鸛已在營巢,觀鳥亭上有白鶴飛過,一幅自然清新的場面躍然眼前,作者按動快門,凝固了這一壯觀的場面,故作品取名《黃鶴樓》。
自然類三等獎 《丹霞大地》 2015年10月11日、12日,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從空中俯瞰神奇的丹霞地貌,天然形成的「心」形和「龍」形圖案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淋漓盡致地鋪展開,讓人嘆為觀止 。
自然類三等獎 《蜂鷹》圖片拍攝於2015年1月13日,尼泊爾奇特旺國家公園Chitwan,蜂鷹不顧成群的蜜蜂,正在攻擊蜂巢啄食蜂蜜。
自然類三等獎 《展翅欲飛》 2015年5月21日晚拍攝于海南省海口市羊山濕地,畫面是天牛起飛的瞬間。
自然類優秀獎 《搏鬥》 2015年2月9日,我在日本的北海道抓拍到虎頭海雕為爭奪食物而激烈打鬥的畫面。虎頭海雕越冬的時候會集群來到北海道。冬季是鳥類食物比較匱乏的時候,因此為了爭奪食物,它們會打得不可開交。在我國,虎頭海雕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且十分罕見。
自然類優秀獎 《枯草和蛇》秋天,廣州郊區的農戶按慣例在道路兩旁噴洒了除草劑,以防止雜草過於茂盛造成對道路的阻擋。但白天的烈日提升了路面的溫度,吸引了夜間活動的爬行動物。這是條正準備蛻皮紫砂蛇,當我把相機小心翼翼的架過去時,它做出了防禦的姿勢。
自然類優秀獎 《外星生物》這種舟蛾的幼蟲休息的時候會把身體蜷縮起來,這種結構和它身體上的斑紋和體色看上去令人難以辨識,即使仔細盯著看,仍然會覺得分不清頭尾,儼然是外星來的神秘生物。
自然類優秀獎《一尺之下》美國關島,原定計劃是去拍攝海豚在水下的活動,但機緣巧合,拍到了其它魚群。感覺雖然離海面只有一尺的距離,卻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看到了地球的
人物類一等獎《沙漠中玩耍的孩子》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有一條河流叫克里雅河,沿河生活著一群克里雅人,也稱之為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至今到鄉鎮府所在地達利亞布依鄉也還沒有公路通入。村莊四周滿是黃沙戈壁,太陽落山時,連綿的沙丘便成了孩子們諧戲玩耍的樂園。
人物類二等獎 《等待》2014年1月19日,廣州火車站,春運期間,一些旅客為了能趕上次日的火車,提前一夜來到火車站的地鐵口等待。
人物類二等獎 《老有所依》 2014年6月26日攝於北京市天壇公園附近。當時我往地鐵站走,無意間發現一個電動車拴著四隻小狗從身邊經過,看著白髮蒼蒼的老人和小狗遠去的背影,我隨即取出相機追上去記錄了這一瞬間。
人物類三等獎 《海南定安文筆峰》2015年5月3日,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舉行軍坡節民俗活動,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習俗表演吸引了大批當地居民和遊客前來觀看。「鬧軍坡」是海南人特有的習俗,相傳源於唐代,是為紀念我國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人物類三等獎《錢塘江鬼王潮來襲》 2014年8月14日,杭州下沙,一位男子帶著全家騎著摩托車被潮水襲擊。當時是中國農曆7月18日,號稱「鬼王來襲」。
人物類三等獎 《展望》在伊朗和伊拉克邊境,仍然保留著一些兩伊戰爭時期的戰爭遺迹。一群伊朗的女學生站在廢棄的坦克上面,其中一位女學生伸開雙手,享受著自由。忘卻過去戰爭帶來的痛苦,展望未來和平安寧的中東地區。
人物類優秀獎
地方類一等獎 《心之光》緬甸蒲甘一座距今千年的佛塔內,殿內門洞上方的窗口是建造者的別具匠心。置身其中時已無從分辨光是從外向內射入,還是由內向外的聯接,每年每天只有特定時間光線是在佛像心臟位置。
地方類優秀獎 《石頭城》石頭城位於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海拔3100米,是新疆境內古道上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
地方類優秀獎 《新葉古村》
地方類優秀獎 《新葉古村》
下面是其它攝影大賽的作品愛攝影,享受自然生活
Duane Michals(杜安·邁克斯)
20世紀攝影界的先驅之一
他的攝影作品追求的是「無中生有」,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地創造出攝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影像表達手法——「攝影串連」
所謂「攝影串連」,其實就是憑藉一張以上的多幅照片,敘述一個完整的意念。
他的作品中經常充滿神秘的模糊的和半透明的物體運動。死,是他經常選擇的主題,以表現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品多圖預警------------
1.《Things are Queer》詭異的事
2.《Sad Farewell》悲傷告別,拍攝於1968年
3.《Grandpa Goes to Heaven》爺爺去天堂,拍攝於1989
4.《Chance Meeting》偶遇
5.《The Spirit Leaves he Body》靈魂離開身體
6.《THE HUMAN CONDITION》拍攝於1969
以上為老爺子的部分作品,這些作品網上有人專門做成了GIF動圖,知乎發不了動圖。所以想要動圖的可以私信我下,這些作品在動圖的效果下別有一番味道呢~~
年紀越來越大的老爺子除了拍拍照,寫寫文字,還願意為照片畫上有趣的圖案。
比如
------------分割線------------
做個硬廣23333
我(WALKUP)是一個通過記步來虛擬環遊世界的記步APP
在環遊世界的過程中還將會遇到各種與當地風俗特色相關的旅途事件~
各大應用市場均可下載
居然沒人提森山大道!
大道是攝影史中這麼一位不能稱「大師」的「大玩家」。他是日本先鋒攝影團體「挑釁Provoke」的旗手人物。正如「挑釁」,他一反攝影中講究的打光,攝影對象或是構圖,而衷於掃街和抓拍。
而推薦他也正是因為他的「粗糙,模糊,失焦」中有著攝影史中無可替代的感官味道與日本人獨有的「物哀之情」。他自成一家的「浪攝流」也顧名思義,是隨意並且注重感官的攝影。他的御用相機【理光gr21】也因他而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
如他所言:「極端看來,我沒有,也不想擁有人際關係,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擁有一個人靜靜發獃的時間,如此而已。然後,在生鮮市場、便利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購物行為中感受一點微笑的喜悅,不多做無謂的思考,孤獨而忘情地度日。」
「於我而言,拍下當時我內心的感覺要比遵循那些所謂的攝影美學重要的多。照片搖晃了,沒關係;失焦了,也沒關係。畢竟,攝影的意義並不在於得到清晰的影像。」
他的作品中充斥的,大概也是這種不顧他人的微小的感動吧
這篇答案中對大道的介紹已經非常全面啦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293582/answer/82486059?f3fb8ead20=ee4425e22cf4a29dc03ea4f285a874ea
Mark Shaw 曾為肯尼迪家族御用攝影師而為人熟知,1954年奧黛麗·赫本在拍攝電影Sabrina期間,Mark Shaw成為奧黛麗·赫本的專職攝影師,為LIFE雜誌拍攝。
1953年12月刊 LIFE雜誌封面
1953年赫本拍攝電影Sabrina期間
1954年9月25日,赫本與梅爾·費勒於瑞士琉森舉辦婚禮
網站:PhoMent海外拍 | 海外攝影師約拍平台
微信:phoment
攝影類型其實是分的很細的。不同類型的拍攝,都有一些知名的攝影師。今天我想推薦的攝影師算是商業攝影中不可或缺的大師。
理查德.埃韋頓 richard avedon
對於他過多的介紹,我不想在這說了,網上有大把大把的資料。而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個ipad上面的app就是關於他的作品的介紹,是一個非常方便大家學習以及欣賞他作品的app。
進入後你會發現有很多拍攝分類包括時尚,肖像等等
下面隨便曬幾張他的作品
有兩句他的名言也是非常喜歡的
人像照片從來不是臨摹。情緒或事實在轉化成照片的那一刻後,早就不再是事實了,而是一種觀點。
照片沒有不準確這回事。因此所有照片都是準確的,卻沒有一張是真相。
一些簡單的知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加微信交流
在這個圈子裡,有個人的照片比他的名字更出名!沒看過他的照片?這個人就是Peter Lindbergh(彼得·林德伯格)
全世界都知道Peter Lindbergh有名,但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因為拍得好而揚名立萬,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不走尋常路的「怪癖」攝影師
全世界都愛看麥姐的尖錐胸衣和性感長腿,只有在Peter的鏡頭下,你才能看到一個遮住胸和腿,「我就是愛跳舞,別叫我停下來」的麥當娜!
▼
Kate Moss(凱特·摩斯)走的是頹廢美路線,Peter 偏要把她拍成返璞歸真的鄉村girl!一塊木板,一條工裝牛仔褲,就把超模「打回原形」!
▼
美麗優雅的女神國際章,滿臉都是痣和斑!
▼
《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一出,范冰冰的粉絲們不高興了!還有沒有人性啊!你怎麼不給我的女神P圖啊!臉和脖子上的細紋都看得到啊!
▼
(我們的女神難道不是這個樣子的嗎?! )
▼
關於他的不走尋常路,還有個趣聞。Linda Evangelista(琳達·伊萬格麗斯塔)是90年代最紅最大牌的超模,「沒有一萬美金不下床」就是她說的。拍攝時Peter強烈要求Linda剪短髮,據說Linda 剛剪完都哭了!內心好崩潰!但之後她一下子從女人味超模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性感帥美的代表!
▼
為啥他總給女明星拍「丑照」,但卻沒被封殺?
Peter號稱是從不修片的攝影師!不接受P圖或許會得到模特經濟公司和時裝雜誌的尊重,但卻是許多明星以及品牌的死穴!
Peter為CK「Eternity」香水系列拍攝的經典廣告大片
這種不給美顏、不給拉腿、不給瘦腰的攝影師,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奇妙的是,從90年代至今,總有無數的大牌明星、超模、品牌排著隊等著被他拍!
凱特大魔王、周迅、Emily Blunt(艾米莉·布朗特)三位女神合體,刷爆朋友圈的這套「女版教父大片」,就是來自Peter的鏡頭!
▼
Emma Watson(艾瑪·沃特森)為他展露頹廢的小雀斑!
▼
為了達到Peter想要的拍攝效果,Milla Jovovich(就是大家熟悉的《生化危機》女主角)這種級別的巨星也要任他擺布!
▼
Peter對自然和真實的追求,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他甚至和雜誌社簽下合約,要求不能修他拍的照片!Peter拍了很多明星的「丑照」,在他的鏡頭下,雀斑、皺紋、黑眼圈無所遁形!
他不喜歡循規蹈矩,同樣都是拍明星、超模,Peter一定能找出不一樣的特色。普通人眼裡的「瑕疵」,在他的作品中反而有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能拍出明星和超模骨子裡的「酷勁兒」!女星和超模們幾乎都拍過的「白襯衫照」,鼻祖就是Peter Lindbergh。
90年代,Peter拿著下面這張照片給《VOGUE》美國版主編看,當場就被否了。這照片沒有潮流服飾、沒有最新彩妝和髮型、模特還都一臉苦大仇深,一點也不時尚啊!
但是《VOGUE》英國版主編慧眼識珠,決定大幅刊登這幅作品,結果雜誌一上市就轟動了!
Peter之所以能拍出這種自帶「狂拽帥氣吊炸天」屬性的照片,是因為在他的鏡頭下,每個人都不需要迎合大眾審美刻意扮性感!這樣一副「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反而有種叛逆的別緻美感。
Peter的鏡頭「創造了」世界第一代超模
因為他的個性和堅持、因為他對攝影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Peter Lindbergh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時裝攝影師之一。他的作品風格被無數人效仿,但無人能及!
他的鏡頭見證了世界第一代超模的崛起!他的作品橫掃 《VOGUE》 、《W》 、《New Yorker》 、《Vanity Fair》等 「宇宙大刊」!
1990年,娜奧米·坎貝爾、辛迪·克勞馥等5位超模出鏡了英版《Vogue》雜誌一月刊封面。這張封面是由Peter Lindbergh掌鏡拍攝。隨後,這5個女孩兒開創了新詞「super model」,創造了群星閃耀的超模時代!
Peter Lindbergh這個名字,早已超越攝影本身,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證和印記。
有斑的章子怡是美的,有皺紋的范冰冰也是美的。真正的美不是雷同乏味,而是始終保持一份屬於自己的調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個攝影作品的好壞?
※普通攝影師和頂級攝影師拍的婚紗照差距在哪?
※馬克·呂布有哪些優秀的作品,它們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攝影師出於作品質量考慮,如何拒絕長相欠佳的人的約拍?
※理光gr2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