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的俄罗斯帝国粮食富裕,正常年景大宗出口。苏联时粮食紧张。解体后,俄罗斯不缺粮食,还出口。为什么?

很奇怪:沙皇的俄罗斯帝国粮食有富裕,且正常年景大宗出口项目。

苏联成立后地盘差不多(就少了芬兰),粮食紧张,甚至三十年代乌克兰出现饥荒。赫鲁晓夫花大力气改革,粮食产量还是没上去。(不要提玉米的事儿)六七十年代,冷战热斗正酣,苏联竟然大规模从美国那里进口粮食,估计代价不小。

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绝大部分土地,到2000年前后已经不缺粮食,最近两年小麦、玉米出口都排世界第二 第四了。其他分裂出去的前加盟国也没见出现长期粮食紧张。 但苏联的世界第二工业国的遗产 工业体系瓦解成了杯具,走向去工业化的田园牧歌之路。

这是为什么? 求大神细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否是段子
“戈尔巴乔夫在台上时,俺有一次看新闻联播,他去考察农业,听播音员说苏联全部粮食年产一亿九千万吨(人均七八百公斤而已),可损耗居然占四分之一!败家子呀…………后来听说俄罗斯产量才7、8千万吨,大吃一惊,听说还出口………..就没话说了”。


中国现在还在净进口粮食 而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印度在出口


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一去开一局维多利亚2。看看俄罗斯的烂地什么情况。

俄罗斯以及苏联的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更先天有很大关系。

冻土,日照时间短,无霜期短。

同纬度的,可以参考加拿大。

加拿大还在招农民移民,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的样子。

对比tg的农业成果,动辄一吨,是不是该歌颂祖国?

人家地不冻的时候没有几天。这个产量在农业专家看来很正常。

零下几十度,你纵然不怕死,机器连润滑油都化不开。

赫秃子外号玉米,也就是以玉米流解决农业问题。

提拔了一个神棍,李森特,然后把遗传学全毁了。搞的春化法。就是雪水泡种子,然后播种。

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此公还是褒贬参半。至少是知道问题,想解决问题。

后来人的办法就是掩盖问题,甚至干脆昏死过去,当问题不存在。

或者干脆说,这就是皿煮的阵痛。

农业的问题,第一是横向纵向比较看数据。不光跟其他国家比,也要历史的跟自己比。

第二碧蓝的话,有非洲跟印度在哪里。

特别是印度,守着全世界最肥的地,吃不饱饭,儿童营养不良还出口粮食。毛派游击队至今存在。

同纬度的话,有加拿大。前文说了,许多地方亩产只有天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且无霜期短,只能种一季。

但宣传,可以选择着说。

比如米国的生产效率是苏联的三倍,制度优越云云。

苏联肉吃的不如米国多。但人家吃的是鱼与奶。

其实你把这地方的人全换了,只要不是换成三锅跟某些非洲国家。

天朝农民去种米国的地,米国人去种苏联的烂地,差距一样三倍。

证据么。

比比加拿大的亩产与天朝的亩产就知道了。

毕竟制度再优越也改变不了无霜期与日照。

反正只要引了数据,不管什么样的数据,就有人敢信。


1913年是特大丰年,远高于之前之后
沙俄时期灰色牲口不算人,吃屎就行了,要啥肉和牛奶啊。
印度的儿童营养不良率世界第二仅次于索马里,但是印度还是大米和牛肉出口大国——穷鬼在资本主义不算人,饿死几百万根本没人在意。社会主义把鬼变成了人,然后资本主义世界就大嚷大叫道你竟然没给他们吃肉和牛奶,我们这里所有人都有得吃,真是暴政。


先用一句知乎老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注意:以下统计数据,除非特别注明,统计范围都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十五加盟共和国之一)——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后,苏维埃俄罗斯更迭为俄罗斯联邦)

我不得不重复一遍,作为当今俄罗斯联邦的前身。苏联成立后的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不等于!不等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俄罗斯苏维埃只是苏维埃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主之后俄罗斯的粮食出口行业是兴旺发达,不过我们得接着往下看......

面包与面食制品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俄罗斯仍未恢复(苏维埃)俄罗斯1990年水平,距离1970年、1980年水平更是相去甚远。

至于作为人民最基本口粮的面制品惨遭腰斩近三分之二,是不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人民统统过上了幸福的美好生活,天天吃牛排、品海鲜,连黑白面包都懒得吃了呢?

(公斤/人 年)

左为人均肉消耗,右为人均奶消耗

经过不断努力,俄罗斯联邦终于在21新世纪“恢复”到了苏联人均三分之二的水平……

呵·呵

没办法,粮食生产萎靡至此,90年代后期,俄罗斯粮食生产干脆掉到了俄罗斯帝国1913年(以如今俄罗斯联邦所属之帝俄领土粮食产量换算)与俄罗斯(姓苏的那个)1928年的水平上。2010年后,俄罗斯粮食产量仍未恢复70-80年代苏维埃俄罗斯的水平。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注意一下1997-1998年俄罗斯粮食生产,已经掉到1932-1933年“饥荒”水平上去了。当然这也佐证了一点,32-33的粮食问题不单单是乌克兰(乌克兰问题受瞩目原因还是在于近几年某些国家政治形势决定宣传方向),而是全苏乃至全欧洲的一次大规模浩劫……

(据说有人对着这一沓统计数据,居然能言之凿凿的说:俄罗斯是“市场导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粮食”、“苏联粉看见就知道黑”、“民科历史最大的问题是有资料档案而不知道如何‘分析’材料”……哎呦我……苏联粮食生产少了怨体制、苏联粮食生产多了又怪国家补贴优惠政策,俄罗斯粮食少了说是市场导向,多了[虽然还是没赶上苏联治下的苏维埃俄罗斯]说是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拿不出材料又说别人是只会糟蹋材料的民科……那合着您根据政治正确脑补俄罗斯人民流行节食减肥好咯。)

按照既往历史经验,废除人〇公...啊不,集体农庄。实行包产到(哔——)之后,将大大促进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养猪致富、养牛发财的农民致富经将遍布俄罗斯大地......

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牲畜饲养情况(以1940年为100)(红点红线)

与1990-2000年牲畜饲养情况(以1990年为100)(蓝点红线)

从左至右为:牛、不洁生物、羊

当年的90年代俄罗斯有一句名言,叫什么“我们过去埋葬了希特勒,我们现在要埋葬叶利钦”。虽然德国的入侵同样掠夺了大量的苏联牲畜,不过在俄罗斯特色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面前,叱咤风云,肆虐欧陆的奥地利下士也得自叹弗如。

那么有趣的问题来了,在粮食产量萎靡之至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成为了农产品出口大国。(当然,也是进口大国)再者说,俄罗斯人均肉食消费量正向着苏联水准冲击。然而饲养牲畜需要饲料,饲料需要粮食。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由于俄罗斯把苏联留下的丰厚畜群都给败了个精光,他们是大量依赖外国冻品肉类进口的......)

可别忘了,我们刚才说过,民主俄罗斯的粮食生产......还在超苏赶苏呢。

那么,粮食产量那么点,出口的粮食、喂牲口的粮食、哪来的?要从谁的嘴里扣呢...?

还有一点:

俄罗斯联邦(1992年后绿点红线者)以一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体量,比15个加盟共和国的苏联(白点红线者)多出五六倍的农产品进口量。如果非要用“苏联没粮食、不够吃才进口”这种谬论说事,俄罗斯联邦这算啥?

再者说,无论给谁泼脏水,没有数据与事实支撑总是要被自打脸。“国内生产粮食比外国贵”也是民主俄罗斯时代的特殊现象,无他,体制问题。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如窜天猴一样攀升的生产价格指数。就那条几乎垂直攀升的粗红线。

一路高歌猛进的俄罗斯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以1997年为100。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农产品价格态势图,以1999年价格为100。

右边列表从上至下为:

牛肉、未加工冷冻鱼、牛奶、面包及面食制品、面粉、土豆、糖、黄油、烟叶烟草。

好一个造(种)不如买,俄罗斯本国农业衰退至此,而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几度翻番。也没见“便宜”的洋产品让俄罗斯农产价格的疯涨势头有过一点抑制作用。

李将军,我亲爱的朋友,您可千万别在我这个回答下面一拍脑袋张口就来。

俄罗斯农民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就体现在苏联解体后,已经归个人私有的农牧水产企业和生产组织亏损破产数量的疯狂增长上?还是俄罗斯农村地区2013年还在怀念“勃列日涅夫黄金时代”?

哪个位面上的政府官员会对着疯长的当地企业破产数字夸耀自个治理有方、经济景气、人人有钱赚?

“苏联成立后地盘差不多”

芬兰、波罗的海国家、波兰、西白俄罗斯、乌克兰部分地区、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在整个苏联时期都是著名的农产大户)……

我也实在懒得说,1922年波兰生产了3322万吨土豆,比同年整个俄罗斯的土豆产量都要多出整整1000万吨……

不过有一句话题主说的是太对了:“走向去工业化的田园牧歌之路。”

是的!经过民主俄罗斯近20年的努力,2008年左右,俄罗斯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不过他好像没说怎么算的,农业机械总量?)水平已经掉到了1940年水平啦!(斯大林坟头要炸)截止到2015年,这一下降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真是及其健康环保绿色的农作方式。

2017.10.17:今天听闻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2017年俄产粮食1.3亿吨,创俄罗斯联邦历史记录。(上一个记录还是1977~78年左右的1.27亿吨)求证实。

如果消息属实,看样子在遭受经济危机和西方制裁后,俄罗斯政府在这几年反倒把农业搞得有声有色,至少终于有一项赶上苏维埃(俄罗斯)了。

不过诡异的是,2015年俄罗斯粮食生产也不过1.05亿吨左右,2年实现增产近3千万吨,创下俄罗斯联邦有史以来最高粮食生产记录……

真的,樱铃莉我讲一个鬼故事……

1913年俄罗斯帝国粮食特大丰产,《静静的顿河》还专门提了半页,里面说老人家都感慨“活了一辈子就没见到这么好的收成”。

1914年,一战爆发。

1937年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生产粮食7000万吨,创下丰产记录。

同年,仅仅针对党政军高层的“大清洗”彻底失控,变身为给整个苏联社会造成巨大创伤的“大恐怖”。

1978年苏维埃俄罗斯创下1.27亿吨粮食生产记录,直到2017年俄罗斯才得以持平(打破)

1979年,持续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爆发。

总而言之,俄罗斯历史上每当出现粮食产量坐飞机式的猛增,随后出现的大半都是战争爆发,剩下的也是天灾人祸,总之没一件好事……


这真的不是社会主义死忠粉问的钓鱼问题吗?
明贬暗褒啊。


原因很简单,在沙俄时期,俄罗斯帝国表面上有1.657亿人口,实际上是70万人口和1.65亿头两脚牲口,农奴能给口土豆吃不错了,当然有充足的余粮可以用于出口。

到了苏联时期,人民当家做主,所有人都要吃肉蛋奶,当然就不够了,到了后期,由于提出搞“发达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口,反而还需要进口粮食来养活工人阶级这个领导阶级。

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一夜回到解放前,在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居然又能够出口粮食了。不过,在叶利钦时期最惨的时候,俄罗斯居然要向国际社会伸手要粮食援助。

以下是1990年以来俄罗斯历年谷物产量,到了1998年,产量已经接近解体前的三分之一。

另外,俄罗斯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不缺粮食根本就是在扯蛋。除了谷物能够自给自足外(其实从上图看,谷物产量到了2000年仍然只有解体前的一半产量),其他都必须依靠进口,特别是肉类,缺口极大,需要大量从巴西进口。

(转引自徐振伟、王旭隆:《俄罗斯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评析》)


看到一大堆“沙俄生活水平比苏联高,苏联生活水平比现在中国高的结论”,我只问一句:
合着不怕死闹革命的,都是吃饱了撑着了呗?
——————————————————
有人觉得苏联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沙俄时期生活水平好就算了,姑且认为年代久远不可考

居然还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沙俄生活水平高?还很多赞???

可能很多人吃错药了。。。。。。或者是忘记吃药了???


一、题主有句话,说苏联的农业生产“ 赫鲁晓夫花大力气改革,粮食产量还是没上去。”……

那我先来做个辟谣澄清。

都不用等到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的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部分年份和二战结束后的40年代中后期,粮食总产量就超过了帝俄时代。咱们看图表数据。198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册《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是以官方身份发行的对苏联第一产业各类生产数据的总结,具有权威性,以下是这份资料中给出的苏联到1950年为止的粮食总产量——

注意图表中两个地方:第一是“1939年9月17日以前疆域”,历史上这天,苏联趁机德国入侵波兰,也从苏波边境占领了波兰东部,因此图表中还特别统计了当初帝俄国时代,属于波兰这部分领土(当时波兰尚未独立)的粮食产量,下文再不作特别说明时,都已图表中“现疆界”为准;

第二是这个图表把土豆产量单独统计,没有和“谷物(包括各种麦类、玉米等常见作物)”,但土豆在欧洲很早就成为主食之一,也要算入粮食总产量当中。

1913年,是帝俄时代俄国粮食空前喜人的大丰收年,总产量达到1.179亿吨(谷物8600+土豆3190)

到了苏俄时代,由于初期的内战、社会动荡,“战时共产主义”,以及还没摸索出成熟适合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模式,苏俄的工农业生产,在1920年代初,跌到了最低谷,特别是1921~22年前后,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在跌到谷底后就开始回升,1925年,总产量恢复到1.1134亿吨(7247+3887),已经很接近1913年的水准了。1926年数据没有,接下来1927年为1.1934亿吨(7683+4251),已经超越1913年。

在1927年后,我做了一下简单统计,如下——

**1927年:1.1934亿吨

**1928年:1.1976亿吨

1929年:1.1738亿吨

**1930年:1.3299亿吨

1931年:1.1433亿吨

1932年:1.13亿吨

…………

**1937年:1.5610亿吨

…………

1945年:1.056亿吨

1946年:0.9520亿吨

**1947年:1.405亿吨

**1948年:1.622亿吨

**1949年:1.598亿吨

**1950年:1.698亿吨


我这个简单的统计中,凡是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我都在前面加**号标注,1951年之后的几年,我懒得帖了,但基本保持在1.5~1.6亿吨的水准上。在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55亿吨,也都大幅超过1913年的产量。

遗憾的是1926年、1933~~1936年的数据,在表格上缺佚,无法得知这五年的粮食总产量。

在表格中已知年份中,二战前,至少有1927、1928、1930和1937这四个年份,都超过了1913年。二战后从1947年开始,更是全面大幅超越1913年,尤其是这个时期土豆产量的突飞猛进,为粮食总产量大跃进式的增长做了很大贡献。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1913年的1.179亿吨,是帝俄国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这就是说,在1913年之前,帝俄粮食还达不到1.179亿吨的水准。

所以我依照这份资料得出结论:在斯大林时代的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苏联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实现达到和略超越帝俄时代了;在1947年之后,更是连年大幅增产,明显超越帝俄时代。

二、

先说明,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这个人间惨剧,一向被当作苏联斯大林时代,农业生产出现严重错误的典型事例。

但我没能找到准确的数据,也就没能得出结论和答案。我把我的考虑过程简单说下,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在数据中,把“1932年:1.13亿吨”用粗体字标出来了,这是乌克兰大饥荒发生那年的全苏粮食产量。

在很多关于”乌克兰大饥荒“这一事件的文字介绍中,都提到了多种解释,比如苏联在乌克兰推行集体农庄制,不顾农民个人利益,导致劳动积极性减退;气候原因导致歉收;出现与中国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类似的地方官员谎报产量+中央政府对粮食征收过度等等原因。

我肯定也很想从这本资料中,找到能解释黑体字内容的数据,给乌克兰的灾荒找些原因:看看在1930~1932年期间,乌克兰的粮食是否出现大幅歉收减产现象,以及当年苏联中央政府是否对乌克兰粮食征收大幅提升。

首先,苏联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在1930年达到1.33亿吨的高峰后,确实是在明显下降,1931年减产1866万吨,1932年减产2000万吨,而乌克兰当时又是苏联境内主要的粮食产地,肯定也要出现明显的减产、歉收现象。

接下来,我特别想看看,乌克兰在1930~1932三个年份中的粮食总产量和国家收购量数据。

很遗憾,失败了。资料中“各加盟共和国谷物产量”和“各加盟共和国谷物的国家收购量”,都是直接从1940年开始的。

而在1928~1940年期间,只是按照苏联斯大林时代,以前三个五年计划为单位,统计各自征收的年平均量。比如说图表中“1928~1932(年平均)”这项,显然就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的年均粮食收购数额,而且还仅只有小麦这一种。如下——

因此,很遗憾,我没能找到答案。希望能有其他人搜寻到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看看当时乌克兰的农业是否发生了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苏联和新中国的下限分别是沙俄和民国的上限,不管是经济上还是道德上。
此论点仅适用于新政权开国初期。


沙俄时期我不清楚,但是独立后的俄罗斯相比于苏联时期粮食产量是大幅度缩水的。

在粮食产量比苏联时期少的情况下,俄罗斯依旧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2011年),那么可以合理地推论,相比于粮食净进口的苏联,俄罗斯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实际上是降低了。如果观察整个独联体地区国家,粮食人均占有量更是下降的惊人。

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生产萎缩而已,伴随而生的是生活水平下降和物价上涨,而已。2015年初,俄罗斯曾计划全面禁止粮食出口以避免食品危机的发生,可见其粮仓深度不容乐观。

常年有『余粮』出口的俄罗斯竟然面临食品危机,这说明一个问题:粮食需要进口不代表粮食紧张,而有余粮出口不代表『不缺粮』。毕竟,保证国民生活水平并不是粮食收购、出口商的职责,而赚取利润才是。如果国内的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上便宜,那么粮食商人就会毫不犹豫的大量出口粮食,他们并不关心国民有没有饭吃。

2014年印度粮食产量2.64亿吨,按照12亿人口计算,是人均220公斤,算上净出口和人口水分,这个数字说不定会跌破200公斤。而我国1961年灾荒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07公斤,朝鲜2014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是240公斤。

对照我国三年饥荒时期和朝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印度正面临惊人的饥荒

然而印度依然还是有余粮出口,并且是稻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出口大国。

这种情况下,出口粮食多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不缺粮』到粮食吃不完只能出口玩,相反,这只能说明他们的粮食短缺情况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嗯,印度也在出口粮食,您认为印度粮食富余?


沙俄1913年人口1.709亿,苏联人口1940年人口1.917亿。
圣彼得堡城市人口1910年196.2万人,列宁格勒1940年319.1万人。
莫斯科人口1910年153.3万人,1940年413.7万人。
城市化率沙俄1913年18%,苏联1940年33%。
沙俄1913年谷物产量7650万吨,土豆产量2330万吨。1940年苏联谷物产量9510万吨,土豆产量7610万吨。
沙俄1913年出口910万吨谷物,苏联1940年出口出口120万吨谷物。

在大饥荒最严重的两年,苏联1932年谷物产量6987万吨,土豆产量4313万吨。苏联1933年出口170万吨谷物。

苏联农业搞得不好是事实,但还是比上有余的。包括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最最最不好的几年,也不过达到了革命之前和平时期的最高水平而已。


沙俄是一个泥足巨人,就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帝国主义,没说他农业不发达啊,农业人口多,土地广,乌克兰粮仓在手里,粮食产量就增加了,俄罗斯人种粮食也不是完全为了吃,他们吃土豆卖粮食,苏联是重工业,工业发达,食品配给多样化,土豆牛肉式的共产主义,人口本来就不多,各种工业铺开,哪有那么多的农业人口,粮食生产浪费人力,还不如直接进口更合算。
俄罗斯粮食出口是因为全球变暖更多的土地适用于开垦,工业停滞更多的人来从事农业生产,科技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人均产出的粮食增加了。这是社会趋势。


有这么一句话,“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你好好理解一下


印度还出口粮食呢 能说明什么


这是一个沙俄时代普通农奴主乡绅的生活。
至于农奴们的生活,可以类推一下


现在的印度也是粮食有富裕,且正常年景大宗出口项目。
现在的中国也是需要进口粮食,蛋奶肉。
那么,按照答主的逻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印度发生大革命,九亿牲口变成人之后,印度也会进口粮食。
因为牲口只要不饿死就行,而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有些答案说“俄罗斯帝国表面上有1.657亿人口,实际上是70万人口和1.65亿头两脚牲口,农奴能给口土豆吃不错了”
那我们不妨看看“两脚牲口”吃得都是些什么,贴一篇文章 19世纪俄国的食品消费水平
原文作者:战争史研究

总结来说就是,现代中国大部分内地农民饮食上还不如改革后的帝俄“两脚牲口”

19世纪俄国的食品消费水平

出处:Б.Н.米罗诺夫《帝俄时代生活史》,商务印书馆2013.4

一、1840-18

50年圣彼得堡、基辅、罗斯托克、雷宾斯克、乌格利奇、雅罗斯拉夫尔六座俄国城市市民某些食物的消费(年人均,取平均值):

植物油8.3公斤

鸡蛋46个

白糖3.6公斤

盐25公斤

茶叶0.51公斤

咖啡0.026公斤

马铃薯90公斤

蔬菜和水果45公斤

牛奶108公斤

鱼11公斤

奶油2.1公斤

================================================

二、1850-1857年,圣彼得堡市民协会雇佣的清扫广场和人行道的清洁工,在市民养老食堂就餐时,每人每天的食物配给量:

烤面包1229克

牛肉或煮胡瓜鱼231克

植物油13克

炼过的油17克

豌豆205克

做菜汤用的面粉21克

熬粥用的荞麦128克

白菜246克

马铃薯283克

葱188克

干蘑菇34克

盐26克

共提供4584千卡热量

================================================

三、19世纪中叶俄国和外国工人的主要食物消费对比(人均年公斤):

================================================

四、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国农村的伙食(俄国地理协会驻各省的通讯员所写的报告):

(雅罗斯拉夫尔省莫洛加县):平常日子是牛奶和白菜汤、黑面包、燕麦饼、乳渣馅的淡馅饼、酸奶、煮土豆;斋日是灰白菜汤、克瓦斯腌的白菜汤、煮土豆(有时是亚麻油煎的土豆)、燕麦粥和燕麦饼。非斋日的食物有肉汤、黑麦烤馅饼(加燕麦)、乳渣馅荞麦面烤馅饼(加燕麦)、淡牛奶、猪油炸土豆、猪油炸燕麦饼、用牛奶煮的燕麦粥、油炸大麦饼。斋日的食物包括白菜汤、黑麦馅饼、燕麦饼、亚麻油炸土豆、咸鱼干、梭鲈鱼和鲟鱼肉、粥。(统计者未提及农村伙食中蘑菇、浆果、水果、蔬菜、鸡蛋、家禽和野味的消费情况)

(图拉省卡希拉县):在斋日是白菜、黄瓜、土豆、甜菜、胡萝卜和洋葱外加调料油,大麦或荞麦粥。平常日子人们喝牛奶、吃鸡蛋,此外还有腌牛肉、羊肉和猪肉。过节的时候饭菜通常丰盛一些,而且种类丰富。馅饼不是用普通的黑麦粉,而是家庭小麦粉烤制。使用同样的面粉做肉面条汤或者牛奶面条汤和肉面汤,并且拌上一些黄米和土豆;一般用牛奶煮荞麦粥;凉菜是肉冻加黄瓜和洋姜;热菜必须要有肉。

(乌克兰的农民伙食):平常午饭喝猪油做的红菜汤,节日喝加牛肉的红菜汤,斋日则只喝各种蘑菇汤或大麻油做的红菜汤,外加猪油、牛奶或橄榄油做的粥;中午便餐时吃面包、猪油,斋日则吃面包、洋葱和腌黄瓜;晚饭最经常吃的是炸土豆或煮土豆,一般搭配黄瓜或白菜。每逢节日,除红菜汤外,还要准备牛奶或牛肉做的面条汤、热菜、饼和烤馅饼。到了复活节,每个人必须烤制两三个或者四个大的复活节面包,上面画着十字架,配一些香料,并且涂着一层鸡蛋。除了烤乳猪和香肠外,还要准备乳酪、奶油、菜单和蜂蜜。人们一直用筛选过的纯黑麦面烤面包,过节时还会烤些饼。祈祷时通常要带上三张小麦饼和一块牛肉。……每到圣诞节、复活节和秋季的最后一次荤食日,甚至最贫困的农民都会杀猪宰羊。其他时间只食用腌猪油一种肉类食物,而且主要作为副食。在重要的宗教或习俗仪式上,如洗礼、婚礼、葬礼、忌辰等,平常吃饭的规矩变化很大,这时会吃掉大量的家禽、肉和猪油,喝光许多酒(注:当时提到节日食物,并不仅仅是指宗教、国家、地方(教区)和家庭的节日,通常还包括星期日)。

(19世纪初富裕的手工业村镇的农民)吃得不错,非斋日有凉肉冻、煎火腿、俄式白菜汤或面条汤,热菜包括羊肉或者鸡肉。经常做些鸭子和大鹅。秋季的最佳食物是羔羊。

(夏季农忙时节)早晨6点吃早饭,中午12点吃便餐,晚上8点吃晚饭,有时在午饭和晚饭之间有第四顿饭,有时在早饭和午饭之间吃第五顿饭……早上4-6点太阳升起时吃顿饱饱的早饭:面包、蔬菜、格瓦斯;10-12点的午饭最丰盛,包括2到3道菜,第一道菜必须有汤,冬季热汤,夏季偶尔是凉汤,还有粥、蔬菜;16-17点的便餐包括格瓦斯、牛奶、小菜;太阳落山时吃晚饭……早饭热的饭食有豌豆、燕麦或荚蒾羹、荞麦饼和焖萝卜,平常的午饭和晚饭包括牛奶煮的素汤、奶油或牛奶熬的粥,偶尔有早饭剩的荞麦饼、烤饼或者胡萝卜、萝卜、白菜和大麻籽烤制的馅饼,饼和酸奶;星期日和节日时会做猪肉汤(咸肉或者鲜肉)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农民的饮食):白菜汤(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喝红甜菜汤),各种谷物做的粥(荞麦、燕麦、大麦和黄米),黑麦面包,植物性食物(白菜、黄瓜、洋葱、萝卜、豌豆、菜豆、胡萝卜、甜菜、甘蓝、生姜、大蒜)。1840年代马铃薯进入食物消费。成年人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喝鲜牛奶和酸奶(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吃乳酪),儿童和病人常年食用牛奶。所有人主要饮用牛奶,但南部省份和乌拉尔地区的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还喝绵羊奶和山羊奶。用鲜奶做汤、煎鸡蛋、炒饭。通常就着面包和土豆喝酸奶,用酸奶做乳渣和乳酪。在乌克兰用绵羊奶做干酪。乳脂和酸奶油作为配料使用,或者用这些东西和原奶做奶油。用俄式火炉将酸奶油熬制成奶油,二次熬制后成为炼过的油。在北方地区和西伯利亚,人们将牛奶冷冻,切成薄片就着饼吃。冬季将冻牛奶储存起来,出门时带上一些,需要时加热饮用。

节日和星期日的餐桌都会摆上肉(牛肉、羊肉、猪肉、鸡、鸭、鹅、火鸡)和鸡蛋,专门产肉的地方除外(这些地方非节日也吃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南部省份的俄罗斯人过节时喜欢吃香肠。通常在夏季放牧结束时屠宰牲畜,因为鲜肉不能长时间储存,所以一般做成腌肉、熏肉和肉干,冬季则冰冻起来。暖和的时候主要吃腌肉。(农村)狩猎也比较发达,但野禽基本上用于销售,因为多数禽类和动物的肉(兔肉、熊肉、鸽子肉、天鹅肉、野猪及其他动物的肉)农民们并不吃。

非斋日的食物会加入动物油和炼过的油,斋日则食用亚麻籽油、大麻籽油和黍油。做汤、用面粉做羹、煮粥时加动物油,或用动物油拌洋葱、土豆,炸制面食等。北部和中部省份的人喜欢吃亚麻籽油,南部——从南方到莫斯科——喜食大麻籽油。从19世纪中叶起,黑土省份开始吃葵花籽油。芥子油、罂粟籽油和南瓜籽油主要用于面粉做菜时的香料和配料。

人们通常认为,农民将肉、牛奶、鸡蛋和野果拿到市场上销售,他们很少吃这些食物……实际上,在广泛的铁路网和冷藏车出现以前,只有居住在大城市附近的农民才能到城里的市场卖肉、牛奶和鸡蛋,因为小城市的市民自己就能大量生产这些产品。农民自己消费较大部分的易坏食物。所有的(乳)牛都常年产奶,鸡常年下蛋,而当时连贫困的农户都至少有1头牛、几只绵羊和5到10只鸡。

人们常吃鱼,节日的餐桌上鱼更是必不可少。在滨海地带和靠近大河、大湖的地区,鱼是主要食物,消费量很大。一般把小鱼,特别是胡瓜鱼晒干,冬天用来熬汤。

除寒冷的北方地区外,俄国普遍栽培各种水果,还盛产野果(苹果、梨、樱桃、梨子、黑豆、刺梨、山楂、稠李等),苹果和樱桃最常见。到处都能采摘黑加仑、红莓果、马林果、黑果、草莓等野果,北方可以采摘云莓果,西伯利亚则生产稠李。秋季可储藏核桃、榛子、松子等食物以备冬用,这是各类晚间集会人们最喜欢的食物。野果的采摘量很大,足以用来销售和缴纳代役租。南部省份消费量很大的西瓜、香瓜和南瓜在其他地区很罕见。只有大城市的富人才能吃上菠萝和柑橘。

蘑菇的采摘量不少,主要食用鲜蘑菇、干蘑菇和蘑菇罐头。沃罗涅日省最主要的蘑菇有羊肚菌、卷边乳菇、黑色和红色的羊蘑、口蘑、乌克兰蘑、牛肝菌、蜜环菌和其他蘑菇。在喀山省,人们秋季腌制松乳菇、白杨乳菇、卷边乳菇、红菇、变形牛肝菌、白色毛乳菇等。在乌克兰,人们喜欢吃香菇。

蜂蜜长期代替白糖,与盐一起来腌制食物。19世纪下半叶白糖逐渐取代了蜂蜜。

不含酒精的饮料中,用黑麦芽、甜菜、苹果或梨做的格瓦斯最受欢迎。在森林地带人们采集白桦树、槭树和松树液,作为提神的饮料。18世纪时茶叶属于奢侈品,到19世纪,茶叶同茶炊一起开始走入大众消费……

在含酒精的饮品中,家酿啤酒、蜜酒和伏特加酒最受青睐,花钱买的葡萄酒和啤酒不很受欢迎……

平常日和节日、非斋日和斋日的伙食区别较大。一年当中,禁食肉制品、乳制品和动物油脂的斋日大约180天。除了每周三和周五两个斋日外,还包括连续七个星期的大斋期……俄国东正教会的斋戒分为四类:最严格的斋戒(只能吃面包、葱,喝格瓦斯和水)。生食斋戒(不能吃任何明火做的食物),熟食斋戒(允许吃明火做的植物类食物)和食鱼斋戒(禁食肉类和乳制品)……天主教比东正教更宽容,很早以前就放弃了宗教斋戒最初的严格要求。斋戒期间,天主教徒可以吃鱼,喝牛奶,吃鸡蛋和油脂……

穷人一般遵守斋戒时的饮食限制,但富裕的人可以将植物类和鱼类食物作出各种花样:糖水水果,带黑李子干和桃干的土豆泥饼,渍豌豆,罂粟籽面包,小面包圈,冰镇糖拌毛蒿豆,花生,挂浆巴旦杏,大面包圈,北鳕,葡萄干,水果软糕,果汁糖(柠檬味、马林果味等),哈勒瓦油质酥糖,葱拌荞麦饭,卷边乳菇馅的素馅饼,葱香荞麦饼,水果软糖拌蜜饭,巴旦杏奶羹,香子兰果毛蒿豆羹,渍苹果,醋腌黄瓜等。斋戒第一周和受难周的菜谱只有蘑菇,但种类繁多:葱烧蘑菇、白菜拌蘑菇、蘑菇糕、蘑菇疙瘩汤、凉拌生姜蘑菇、番茄汁炒卷边乳菇。除蘑菇外,菜品还包括搅成泡沫状的豌豆、磨碎的豌豆、以及糖浆和巴旦杏汁调制的浆果羹、燕麦羹和荞麦羹。一般就着葡萄干、蜂蜜茶和热蜜水。在斋戒的其他时间,有类似肉饼的鱼肉馅美食,然后是诱人的鱼汤——各种鱼做的冷杂拌汤、鲑鱼粥、生姜鱼脊、腌鲟鱼、清蒸欧鳇鱼、狗鱼、盐水白鲑、平底锅熬鲫鱼汤等……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后的农村伙食:

(沃伦省)“农民吃得好了,常吃腌猪油、羊肉和家禽,富裕农民开始喝茶;(沃罗涅日省)农民的伙食得到根本性改善,他们几乎普遍喝牛奶,吃乳渣、油和腌猪油”;

(莫吉廖夫省)“农民肉的消费量明显增加,差一点的主人也会养两头猪自己吃,出于同样的目的和获取羊皮,还要养几只绵羊。富裕农民经常杀自家的牛吃肉。夏季每天都喝牛奶。农民饲养的牲畜数量增加了一倍”;

(特维尔省)“农民的食物有所改善,肉的消费量增加”;

(粮商波列扎耶夫)“以前,农民步行出门时要背一袋子黑面包;而现在坐火车时,在同车厢其他乘客面前,出于某种虚荣,他不吃黑面包,而吃白面包,例如菱形或圆形白面包”;

(萨马拉省)“农民的食物未有改善,肉的消费也不见增加。但由于农民的畜牧业规模大,他们饲养的牛、绵羊和猪数量较多,因此农民秋天杀公绵羊,冬天杀猪,做成腌肉,以备一年之用。秋冬季中等富裕农民几乎天天吃肉,春季和夏季只有富裕的农民能吃肉,其他人则吃腌猪油、蔬菜、奶制品和面食”

(诺夫哥罗德省)“人们普遍喝茶、饮用啤酒及吃白糖……农民平常的食物由面包、白菜汤、牛奶和蔬菜组成。农民对茶、白糖、烟、伏特加酒、皮鞋、尤其是好衣服的需求增加”

恩格尔哈特总结的俄国农民伙食:

1、酸是农民食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劳动者而言,没有酸类菜的午饭不能称之为午饭。酸对劳动者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肉。如果没有某种酸类菜,那么他多半会同意喝腌猪油拌白菜汤,而不是没滋没味的牛肉汤。食物中缺乏酸反应在干活人的工作数量、健康甚至精神状态上……如果没有酸菜,那么会代之以酸红菜汤;如果既没有酸菜,又没有酸红菜,干脆什么酸的蔬菜也没有——夏季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会用甜菜的茎叶、滨藜、荨麻、酸模等新鲜蔬菜做成汤,然后加入制作稀奶油时产生的酸乳浆或酸块,做成酸汤。此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特殊制作的格瓦斯熬制酸汤,或者用腌过黄瓜的盐汤、格瓦斯、发酵的面团、发酵的黑面包干做酸味汤。

2、农民把食物分为耐饿食物和易消化食物……

3、营养丰富但难以消化的食物被称为耐饿食物……

4、黑麦面包是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光吃面包不能干重活。耐饿食物应当包括用上等的腌牛肉或者咸猪肉(火腿)做的白菜汤、炼油或者腌猪油熬的粥。如果吃饭时就着这种稠粥再喝上一杯伏特加酒和格瓦斯饮料,那就是再精美不过的食物了……

5、农民非常看重食物中的油脂,油越多的食物越好:“油不会坏掉一锅粥”,“神甫喝加油的粥”,“带油的食物好吃,加油的粥好喝”,“吃油多的食物甚至人都不容易感冒”……平时做汤时腌牛肉或者猪肉放得不多,只要有油就行。如果牛肉不肥,那么就会加些腌猪油。

6、斋戒时,用胡瓜鱼代替白菜汤里的腌肉,用(酸菜、格瓦斯、素油和葱做的)凉白菜汤代替热白菜汤。粥里的牛油或者腌猪油都要换成素油。

7、干活人根本不认为肉属于营养物。在他们看来,伏特加酒在所有方面都比肉好。但是,同一个农民既不会同意用伏特加酒代替正常食物中的乳酸,也不会同意用伏特加酒代替油脂或荞麦粥。

================================================

五、俄国特权阶层的食物

俄国的低级阶层包括农民、哥萨克、手工业者、工人、小市民、仆人和其他雇佣劳动者,中等阶层包括非世袭贵族、非贵族中小官员、职员、僧侣、平民知识分子,高级阶层则包括世袭贵族、大中型企业主、富商、地主、高官、高级知识分子、荣誉公民。根据1897年人口普查资料,低级阶层占人口的88.1%,中等阶层占5.4%,高级阶层占6.5%……

到1858年,俄国各年龄的男女贵族共有88.88万人,其中,终身贵族和拥有不足20名农奴的世袭贵族属于贵族的低级阶层,占整个贵族阶层的69.1%。为了保持威望和富裕的假象,低级贵族阶层及可能将服饰和文化支出维持在应有的水平上,但为此不得不吃得很简单……

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贫困等原因,只要有机会,贵族就尽力将男孩送入公费的士官武备学校,女孩则送到女子寄读学校……B.C.克里文科是一名军官之子,先后毕业于圣彼得堡波尔塔瓦士官武备学校和巴甫洛夫第一陆军士官学校,后来位居高官。他证明说:“我的同学基本上不太富裕,除个别人外,多数同学从当军官的父亲那里得到的资金微薄,生活困苦。”1865-1872年,克里文科在士官武备学校度过了7年时间,据他回忆,“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12.5戈比,我们没被饿死真该令人感到惊讶……早餐只吃白面包、稀粥,偶尔有热蜜水,5月份时能喝上牛奶……12点时发给一块黑面包。午饭3个菜:菜汤、一块带配菜的肉、酥饼和一小块奶油……过节时的午饭千篇一律:加有酸奶油的红菜汤、牛排和分层的夹馅小点心,外加两粒樱桃……只有为数不多的来自富人家庭的士官生没有挨饿,他们经常受到父母的钱……春天,营养不良的士官生们到医院去,按医生指定的用法服用青草的汁液……”

贵族女子学校的女孩子处境也差不多,包括俄国最有特权的斯莫尔尼女子学校。E.H.沃多沃佐娃描述了1855-1861年那里的伙食状况:“现在甚至难以想象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斯巴达式的生活……除了早起和寒冷外,持续的饥饿使学生们疲惫不堪。无法想象食物的营养缺乏到何种程度。早饭只有一小片薄薄的黑面包,抹着一点点奶油和灰绿色干酪,偶尔面包上放一片薄如信纸的肉代替灰绿色干酪。第二道菜是一小份牛奶做的粥或通心粉;午饭是不加牛肉的白菜汤,第二道菜是一小块煎牛肉,第三道菜是烤饼或馅饼,外加越橘、黑果越橘或红莓类果酱。这些食物尽管质量不错,但营养严重不足,因为配给的定量少得令人难以置信……我听说,当时其他学校的学生吃的也不好,但至少黑面包管够吃,我们学校连这点也做不到……斋戒则彻底摧毁了我们的身体:饭菜数量非常少,而且营养更差……我们不仅圣诞斋戒、大斋节吃斋,而且每周三、周五也吃斋。这段时间里,学生们饿得要命,每天哭着躺下睡觉,在被子里饿得直哼哼,饥寒交迫,难以入睡。一次,大斋时的饥饿导致半数以上的学生被送进医院。最后,我们的医生表示,已经没有床位接收病人。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是营养缺乏造成的。此事在城里引起轩然大波,派来的医生委员会承认,学生发病的原因是食物短缺和斋戒期过长……在彼得堡有亲戚的学生挨饿的程度轻一些,她们一般向亲戚要面包和吃的东西,但不是糖果。有时亲戚也会送些钱来。午饭后,这些‘富人’再吃上一点家里送来的店西,然后用手捂住耳朵,卖力地死背功课。饥饿不堪的学生则什么也不干,像秋日里的苍蝇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或者凑坐在一起商量,怎么给自己弄点吃的,向谁借点钱……”

封闭学校的食物供给不足,由此可以推测,大多数特权阶层家庭的食物同样也不充裕,否则,了解学生饮食情况的父母会给他们捎些钱,或者不再将自家其他的孩子送到那里去学习。收入高的人(贵族)寥寥无几,父母多半无力帮助孩子,因为他们自己也忍受着物质上的贫困。这种情况下,父亲们尽力将其他孩子也安排到公费学校,例如克里文科的两个兄弟也在同一所士官武备学校学习……废除农奴制前的1858年,俄国的所有特权阶层——贵族、僧侣和商人的人数不多,仅有190万人,占欧俄总人口(5920万)的3.2%。但这些人中,按其收入水平看,食物充足的人大概不超过85万,或者国家总人口的1.4%……绝大部分(55%)表面上属于特权阶层的人依靠有限的金钱度日,实际上他们同多数俄国居民——农民和小市民一样生活简朴。正因为如此,特权阶层身高的变化与全国人口身高的变化总体一致……

总结一下所掌握的有关食物消费的数据,1801-1840年,农民的消费得到改善;1840-1860年代,由于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和推行改革,消费有所下降;1866-1872年,形势趋于好转。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80年代,当时的消费超过19世纪上半叶的最高纪录,后来一直到1915年,农民的食物状况持续改善,只有1904-1907年发生战争和革命的四年除外……至于市民,在整个改革后时期,他们的食物消费令人满意……从热量角度看,农民的食物超过市民的食物,但质量上前者逊于后者……

比较平民和士兵的食物很有意义。1802-1871年,士兵的食物主要是:午饭喝白菜汤和粥,早晚喝粥。每年一名野战士兵配给365公斤面(通常是黑麦面)、39公斤米,还能领取一些军饷购买盐、油、蔬菜等。一年里斋戒日达119天。从1826年起,肉列入口粮补给,从1842年起每年37俄磅(15.15公斤),从1849年起每年80俄磅(32.76公斤)。到1871年,肉食增加到147.5公斤……

在19世纪中叶,中等市民和农民的消费质量上比士兵好一些,尽管数量方面他们的口粮大致一样:每天约4000千卡。但从1870年代开始,军队的肉食补给增加后,士兵的伙食在数量和食物成分方面均超过市民和农民阶层。1874年以后,新兵1天的口粮包括:2俄磅烤面包、1俄磅土豆、0.75俄磅午饭肉汤、4左洛特尼克(1左洛特尼克=1/96俄磅=4.26克)燕麦、4左洛特尼克粗面粉、2左洛特尼克葱、5左洛特尼克盐,1份饭包括32左洛特尼克黍米、6左洛特尼克牛油、2左洛特尼克盐、0.5左洛特尼克茶、6左洛特尼克白糖,根据口味可另加胡椒和桂叶……

这样,18-20世纪初,很早以前形成的大众饮食模式在农村和城市都没有发生变化……在一部分地区歉收的时候,可以从其他丰收的地区迅速调集粮食,因为从未发生过全国普遍歉收的情况。依据发展交通和经济商业化……新食品普遍进入大众消费,其中最受欢迎的有茶叶和白糖,次之的包括咖啡、葡萄干、黑李子干、巴旦杏、乳酪、香肠、啤酒、葡萄酒、调味料,这些只是使食物多样化,其他食品(土豆、白面包、葵花籽油)则切实改善了民众的饮食……


这就是短缺经济学了,科尔奈研究短缺经济学,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设计者。当年匈牙利到处短缺,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但是唯有粮食不缺乏,天天土豆烧牛肉,外号格拉希共产主义。原因么,匈牙利人均粮食2吨,怎么吃都吃不完。

说这里就是根本问题了,为什么社会主义总是短缺?因为生产出来就被消费了,不存在买不起的问题。像粮食那样的吃不完那是另外一回事。

苏联的人均700公斤粮食,比中国肯定好不少,但是你要天天牛肉牛奶的吃,也撑不住。苏联解体了,大家都吃不起了,自然就过剩了。中国现在么,是因为吃猪肉不吃牛肉,一旦该吃牛肉,一样是吃不起的。


看完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你们都吃点太多了!


推薦閱讀:

中國與沙俄簽訂不平等條約後,當地地的居民住在 當地,還是移民了?

TAG:俄罗斯 | 苏联 | 粮食 | 沙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