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醫院驗光是否負責?

昨天去醫院驗光,先是散瞳花了1個小時,然後直接電腦驗光,打了一張單子,檢查了一下舊鏡片數據,然後就到另外一個醫生那裡直接插鏡片看視力表來試,試好後試戴了5分鐘就好了,然後這個醫院有一個推薦配鏡處,拿著他給的數據直接到配鏡處配好,這次連試戴都沒有直接把眼睛按數據配好給你就好了,感覺這個驗光好像很不負責。


很多醫院都這樣,熟練的剪影驗光 加 不精細的主觀插片,就結束了,這個流程勝在速度快。醫生的收入是按照就診量算的,當然多快好省幹革命,有醫院這個招牌的權威性,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回頭。


有散光的話會比較容易判斷。因為散光要找到正確的軸度會經過多次測試,花比較長的時間。
以下是親身經歷:
當時為了省錢準備在網上配鏡,網上配自然需要詳細的驗光數據。現在的眼鏡店我們都懂的,雖然打著免費驗光的旗號,但如果你不在那裡配鏡,他們是不會把度數給你的,所以我就打消了去眼鏡店驗光的念頭。於是想到了「更專業」的醫院。經過多方資料的查閱(其實也就是在網上找找問答),得知一般成年人很少需要散瞳,不散瞳也就意味著說醫院驗光和眼鏡店是差不多的:先機器初步驗出數據,再由坐到視力表前由驗光師人工校準。我就這樣去了當地的第一人民醫院,在一堆青少年中排隊等待驗光,在機器驗光之後我坐到視力表前,跟以前眼鏡店驗光的流程一樣,當然驗光師(醫生)會拿著一個電筒照著我的眼睛做檢影驗光——這個我只在專業的大型眼鏡店遇到過。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到專業,我也對後來拿著樣片試鏡的感覺表示良好(後來回想著可能是當時醫院光線的問題導致的)。最後醫生給出了驗光數據,我也拿著這數據在網上順利地配好了眼鏡。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戴著配出來的眼鏡看上去確實清晰了,但有種說不出來的物體變形的感覺,起初我認為是新眼鏡,還沒適應的原因,但過了差不多一周,這感覺仍然沒有好轉。於是我去了一家相對比較專業的眼鏡店,和資深驗光師詳細地聊了下驗光的情況。可能涉及到了他的專業,驗光師出人意料地答應幫我做一下驗光。在驗散光的時候和醫院體現出了巨大的差別:這裡的驗光師會換不同的鏡片讓我對比哪個看得更清晰,其中還結合了紅色和綠色的區別(具體紅綠色是怎麼用的印象有點模糊了,還請專業人士來解答)。經過了數次測試得出了如下數據:

對比兩個數據,散光軸簡直差別巨大。裝上樣片試戴的時候也能感受到舒服太多。當然為了感謝驗光師,我也在那裡配了比較好的鏡片。

說了這麼多歸納一下,要知道醫院驗光是否負責你得
1、先了解驗光要驗哪些東西;
2、試戴的時候千萬記得要找光線好的地方;
3、眼鏡店也並不是那麼不靠譜,跟驗光師多聊聊,專業就好。

非專業人士的經歷,希望能幫到題主。手機打字,排版不好請見諒。


謝邀~
先說說目前醫療領域最常見的情形:排隊挂號等待幾個小時看醫生2分鐘就結束……
判斷檢查負不負責並不完全以時間長短以及檢查項目多少來衡量。
驗光師根據散瞳後的客觀數據結合題主舊鏡數據,經驗上配鏡處方就已經有了。有時候簡單的屈光不正是非常快速就有配鏡結果的,而不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查視功能。
如果眼鏡佩戴起來清晰舒適持久,就是一副好的眼鏡。至於醫院的驗光師是否有責任心這點,不必太擔心,或許過程簡單粗暴,倒不會坑你。需要詳細檢查的話,可以要求查查視功能(有的醫院要額外付費)。一般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可能視功能異常,驗光師會主動重點查的。單純的屈光不正對於一天驗幾十個的驗光師來說,真的太簡單了。
如果眼鏡佩戴起來有不適,及時回去複查都能解決。
碰到好的驗光師非常重要,和看病碰到好醫生一樣,一般都是看運氣的。


比較確切的驗光流程:大致包括三步驟1給你打個電腦驗光單,就是你說的那個數據,但這個數據僅供參考,2用綜合驗光儀,裂隙燈等其他儀器做出客觀檢測,確保單眼數據準確和達到雙眼視力平衡,3最後做插片試戴,在保證清晰、舒適、持久的視力情況下,參照舊鏡數據和顧客工作生活習慣的,決定顧客需要度數。


這個還不好說,聽你的描述可能是給你孩子驗光吧,首先說一點,驗光並不是越快越敷衍,越慢越負責,只要度數不是太複雜,驗光速度是很快的,而且如果驗光時間太長的話,會引起調節的增加,從而干擾驗光度數,使最終度數產生偏差。再有就是試戴的過程,這也屬於正常,因為你去的是醫院,不是眼鏡店,醫院的驗光配鏡是分開的,試戴的部分應該在配鏡處完成,如果全程都沒給你試戴,那確實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最後就是按原鏡給度數,只要孩子度數沒有變化的話,用原鏡度數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孩子還可以更快的適應。所以究竟是不是不負責任,還需要綜合判斷!


推薦閱讀:

驗光結果與配鏡建議?
視力突然下降了,24歲,去驗光需要用散瞳嗎?
驗光一百卻戴三百多度的眼鏡有這種情況嗎?
該怎麼配這個顧客的眼鏡最合適?

TAG:眼睛 | 配眼鏡 | 驗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