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Meat這種人造肉在中國會有市場嗎?

Beyond Meat和Modern Meadow等歐美公司已經通過植物蛋白合成出了從成分到口感都接近於真肉的人造肉,並且獲得了比爾蓋茨、李嘉誠和谷歌風投等的大筆投資。請問這些產品和我國傳統的素肉有什麼不同,國內有類似的產品或研究嗎?會對畜牧業造成衝擊嗎?國人會不會為這種人造肉買單?


聽到『人造肉』,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玩意兒真的有肉味嘛?好吃嘛?會不會很貴?其實對於大眾來說,哪些大牛投資了有多高科技都不能證明什麼,頂多嘗嘗鮮,畢竟民以食為天嘛~真正要持續的消費下去,還是要看:好不好吃,貴不貴,安不安全。

那人造肉到底好吃嘛?我司的編輯大崔就做過一次『小白鼠』,來,鏡頭切一下。

「女士,提醒一下,這不是真的牛肉。」

今年夏天,在舊金山 Safeway 超市結賬的時候,收銀員 Sue 指著我手裡的一盒碎牛肉餅說,「這素牛肉餅長得跟真的牛肉一樣,偶爾會有人搞混。」

我沒有搞混,就是沖著這「假肉」來的。

從 2015 年開始,矽谷開始盯上了食品產業,幾年之間,人造蜂蜜、植物牛奶,人造蛋黃醬、人造蝦,植物人造肉等「改造食物」成了矽谷投資者追逐的未來概念。而這當中,人造肉初創公司,如 Impossible Foods、Hampton Creek、Beyond Meat、Memphis Meat 成了這一波熱潮里拿到最多錢的玩家。

我在超市買到「假牛肉」來自 Beyond Meat,一家洛杉磯的科技初創公司。他們用豌豆蛋白、椰子油、酵母味素、竹纖維素蒸煮壓制,做出牛肉的纖維口感,再加上紅色的甜菜上色,讓「假肉」看起來聞起來都像是真的肉。

通過製作假牛肉和雞肉條,Beyond Meat 拿到比爾·蓋茨、Google 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還有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等公司超過 4000 萬美元的融資。今年 5 月,他們和美國最大的羅格超市、Safeway 合作鋪了 1300 家美國門店,把人造牛肉餅和真的牛肉餅放在同一個貨架上銷售。

伊森·布朗(Ethan Brown)是 Beyond Meat 的創始人和 CEO,他說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讓農民不使用大規模種植玉米和小麥,投餵給動物的養殖方式,既消耗糧食資源也消耗土地和淡水。他說,人類未來不需要屠宰動物,也能享受到肉食的口感。

通過科技改變人類未來的肉食方式能不能成功很難說,但在那之前,Beyond Meat 等人造肉公司眼前要面對的是這一個問題:人造肉吃起來像肉嗎,而且,真的好吃嗎?

1

從 Safeway 回到家,我把它拆了包裝。這包裝和美國超市凍牛肉貨架的類似,一個寫著紙封套著封了塑料膜和黑色塑料盒,只不過紙封的正面寫著「植物製造」,背面印著數十種很不熟悉的原料:麥芽糊精、竹子纖維……明明是假肉,還模模擬肉加入了「飽和脂肪」。

拆開包裝的瞬間,差點被這兩塊肉餅的外觀迷惑到——肉餅特有的深淺紋路,一絲血色,它都有。

不過一把鼻子湊上去就齣戲了:聞不到生肉的腥氣,反而有點像罐頭午餐肉的氣味,或者說,貓糧味?

接下來用了最簡單的牛肉餅烹飪方法,煎制。放入平底鍋加了點橄欖油,肉餅下鍋,滋滋滋的聲音聽起來很真實,一兩分鐘後,肉類煎熟的香味開始散發,用鍋鏟稍微壓一壓,還有肉汁流出,接著,還會回彈。

兩面煎了 5 分鐘就有點焦了,我撒了鹽和胡椒就裝盤了。想看看經過烹飪還像不像肉,肉餅被切開,但結果讓人失望,因為類似豆子粘合的結構依稀可見。

我把這塊肉直接端給了一起做飯的夥伴。他咬了一大口,一邊咀嚼著一邊看向天花板。

為了把人造肉放在牛肉貨架上賣,伊森·布朗花了 8 年。他自己是一個素食者,因為小時候有在農場幫忙而跟豬成為好朋友的經歷,他開始思考肉類生產工業。

但比起肉類屠宰的道德問題,布朗更擔心環境影響。「目前種植玉米和小麥專門給牲畜吃的方式,消耗了美國 80% 的農作物。而如果改成從植物中直接獲取蛋白並且讓它粘黏起來,就可以跳過動物養殖從植物中生產肉類,節省了很多土地和凈水資源。」

2009 年,布朗人造肉產品穩定之後,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整個美國地跑,專門給各大超市、肉類供應商的領導層試口味。雖然 Beyond Meat 的產品能夠在加州的超市買到,但一般都會放在「特殊食物區」——冷凍食品、素食者食品、無麩質食品。

伊森·布朗不想要這個結果,如果一直被看做是素食人群的「特殊食品」,他擔心產品不會走向主流大眾。

「超市管理層都對我們肉的質感表示滿意,但沒有人想把人造肉放到牛肉展示區,認為消費者可能不會感興趣。」

2015 年,事情有了轉機。

2015 年年末,湯姆·瑞奇(Tom Rich)收到了一封來自老闆的郵件。他是美國中高端有機超市 Whole Foods 的副總裁,手裡管著科羅拉多州 32 家店面。郵件是群發的,詢問公司高管層是否感興趣參加伊森·布朗的「植物人造肉」試吃會。本來就吃素的瑞奇,是高管團隊裡面唯一一響應的。

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 Whole Foods 辦公室,布朗 6 份肉餅和肉條現場煎了一下。瑞奇吃了一口。

「我知道那時刻要發生點什麼了。」瑞奇回憶道。

布朗給瑞奇送的第一批貨,2016 年 5 月開始擺在了博爾德市的 Whole Foods 貨架上——就放在了新鮮牛肉的旁邊。下午 6 點,它們賣光了。瑞奇決定在其手下的 30 多家店上架 Beyond Meat 的人造肉。這個舉動把布朗送回了制肉工廠,他擔心產能不足。「當時,我覺得布朗沒準備足夠多的貨給我們賣。」瑞奇說。

Whole Foods 超市從來沒有透露過 Beyond Meat 牛肉餅的銷量,但公司其他高管很快就了解到植物人造肉的受歡迎程度。不久後,管理美國東部的喬治亞州的高管也決定進貨,店面太多,他需要的肉量是湯姆·瑞奇的兩倍。

布朗獲得轉機的背後,是整個肉類生產行業和消費者觀念的變化。

2

2015 年 10 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開始把紅肉和加工肉類列為「對人類致癌可能性較高」的物質。根據 Inno Market 2016 年的調研,三分之二的德國人,還有 38% 的美國人每周吃一次沒有肉類製品的餐品。在全球,用植物蛋白、豆腐等產品製作的肉類替代食品去年銷售額達到了 40 億美元,相比 2010 年增長了 42%。

與此同時,大規模集約式的畜牧業養殖方式帶來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得到公眾關注。畜牧業產生的肉類消耗的自然資源很多——大量土地、糧食作物還有凈水,養牛業產生的甲烷氣體已經佔了全球甲烷排放的 51%,「它們正在嚴重影響地球部門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人造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的創始人,帕特里克·布萊恩(Patrick Brown)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

人造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是伊森·布朗的競爭對手。他們也做植物製造的碎牛肉餅,不過原料有點不一樣,用了小麥蛋白、土豆蛋白,還有從植物中提取的亞鐵血紅素。

2016 年,就在伊森·布朗忙著增加產能的時候,Impossible Foods 已經拿下了比爾·蓋茨、Facebook 創始人達斯廷·莫斯科維茨等 17 家機構的 2.57 億美元,開始把植物肉鋪到餐廳,第一家就是紐約網紅餐廳 Momofuku Nishi。

最近兩年,像 Beyond Meat、Imopossible Foods 這樣試圖用技術手段去除畜牧業影響的公司,開始走入公眾視野,這跟他們拿到大量矽谷的融資,開始鋪設產品和媒體渠道有關。

用植物做皮革的 Modern Meadow 拿到了 4000 萬美元融資,在實驗室用細胞「培養肉」的 Memphis Meat 創業一年就發布了肉丸子視頻,並且拿下了 1700 萬的投資,人造蛋公司 Hampton Creek 又拿到了 1 億美元,來自香港富商李嘉誠。

大公司也加入了戰局。從 2016 年開始,加拿大的最大肉類生產商「楓葉食品」還有德國最大香腸製造商 Rügenwalder Mühle 都開始推進豆類蛋白的「人造肉」產品。

「這個領域現在很熱門,」亞當·喬甘(Adam Grogan)楓葉食品的市場副總裁表示,「我們覺得這跟雞肉、豬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我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蛋白質』為先的公司。」

3

錢、環保意識……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但如果這場「人造肉」運動要成功,前提是讓那些吃肉的人們都願意放棄真正的肉食產品,轉投植物製品才行。

「人們吃肉時是不管這些肉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沒有人會因為對環境有危害、或者說讓生態不可持續發展而吃肉,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根據價格、口味和方便程度來購買食物,這是最重要因素。

植物奶飲料在美國餐飲市場中佔了 9% 的市場份額,他們也不用到處宣傳傳統牛奶獲取方式有多麼糟糕,或者他們有多不可持續,他們直接就在和動物奶製品競爭,也是因為上述的提到的影響原因,所以會讓消費者轉向。」細胞制肉公司 Memphis Meat 的創始人烏瑪·瓦萊蒂(Uma Valeti)說。

有了更方便的渠道、更充足的營銷預算,人造肉的口味呢?

在我的廚房裡,煎好的 Beyond Meat 香氣讓人迫不及待咬一口。大概享受了 2 秒鐘肉食的錯覺後,我從咀嚼中很快清醒過來:豌豆蛋白的肉,嚼著沒有真實肉類的韌性,但這已經高於我的期待了,畢竟我剛看出來了豆子的痕迹,結果肉質不像豆製品那麼鬆軟,還很緊實。

所以結論是,儘管外觀和香氣都模仿得很像,「假牛肉」不難吃,但用植物模仿肉,目前還很難騙得過人的味覺。

不只是 Beyond Meat 做得不夠真實好吃。另外一家植物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去年請了記者和網紅試吃它們的「不可思議漢堡」,而曾經吃了 1.4 萬個漢堡、寫了《美國漢堡》一書的漢堡達人喬治·莫茨(George Motz)吃完之後評論到:

「我有被震撼到嗎?大寫的有……但好吃嗎?我只能說,我現在要出去吃一個真的牛肉漢堡來把我嘴裡的味道去掉。」

價格也是一個問題。無論是 Beyond Meat 還是 Impossible Foods 的人造肉餅,價格都在 12-16 美元一磅,比在美國吃一頓正常晚餐的價格還要稍貴,而他們的對手——美國牛肉碎價格是 8.95 美元一磅,而且因為大規模養殖肉牛,成本還在進一步下跌。

「重點在於我們要把價格降下來,或者至少跟動物製品價格一樣。但實際上我們已經花了比動物製品少 95% 的土地和水資源來生產食物,這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低成本了。」烏瑪·瓦萊蒂說,事實上 Memphis Meat 的細胞養殖肉,成本在最近 4 年中已經下降了 99%,但依然高達 6000 美元一磅,還不能成為量產產品。

而本來可能最容易支持人造肉的環保主義者,在 8 月初卻開始發出反對聲音。

「Impossible Foods 在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的監測之前,應該將全部漢堡從市場上撤下來,並且向公眾道歉,因為食物有安全風險。」7 月底,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公布了一份文件,稱 Impossible Foods 裡面的用來給人造肉上色的亞鐵血紅素,可能是潛在的過敏原。

儘管 Impossible Foods 官方稱,自己的人造肉經過實驗室測試,每個入口的原料都是安全的。而李嘉誠投資的人造蛋 Hampton Creek,情況則更加糟糕,員工質疑公司還沒有實現大規模量產人造蛋黃醬的技術,但為了滿足生產需求,沒有按照印刷在產品外包裝的原料表來操作。

上述的潛在安全問題,理論上還能通過加強監管解決。但在歷史上,我們人類創造的食物,在提升效率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嚴重的問題。

十九世紀末,工業大量的白麵包成為一時的風靡。它解決了英國底層群眾的飢餓問題,又白又軟還好吃,不容易過期。

但白麵包也因為把穀物的外殼去掉,帶走了維生素 B1、D,引發了維生素缺陷症:貧血、佝僂病泛濫,不少兒童成長過程中,因為骨骼彎曲變形。1902年,英國軍方被迫將應徵新兵的身高標準降低了 15 厘米,40% 的青年因健康狀況不佳以及牙齒不好被淘汰。

「制肉工業應該要更加透明,我們也不能繼續像以前一樣養殖和吃動物了……」美國營養學家,寫了《烹》、《保衛食物》等多本書的邁克·波倫(Michael Pollan)提醒到,人們也應該對技術改進食物更加謹慎,不能再重蹈白麵包的覆轍,「這是多麼『卓越的』文明成就:開發一種新的飲食方式,然後人們生病了。」

以上回答選自BottleDream編輯大崔的文章《矽谷下一個百億美元生意,竟是讓你心甘情願吃假肉》,首發於BottleDream公眾號。

如果對我們感興趣,也可以微信關注BottleDream(id:bottledream),微博 @BottleDream


現階段中國絕大多數素食餐廳還是依賴仿葷製品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也是出於現實考慮。使用仿葷製品是素食主義在中國逐漸流行這樣一個過渡期必然的選擇,但將來,仿葷一定不會是主流。

餐廳為什麼用仿葷:

一、有價值,很多用餐的人剛開始接觸素食,是從仿葷開始的,仿葷有它的市場是不爭的事實。

二、仿葷菜能增加味覺,確實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三、餐廳經營的仿葷菜,來源有兩種:

1. 餐廳手工自製的,這一種非常健康;

2. 題主所說的工廠生產的,這個需要看工廠經營者的發心,經營目的是什麼,是不是真的能做到都是用純素原料。

為什麼將來仿葷不會成為主流:

一、素食餐飲也在中國剛剛開始發展起來,將來會有更多類別的素食餐廳出現,意味著更多的人研究如何將素食做得好吃並且與眾不同,仿葷必然不能做到這一點。

二、 素食對於原材料的依賴性非常強,葷食可以下料來掩蓋原料的不新鮮,但素食不可以。現代物流發達,各地的當季新鮮原材料均可做到保鮮配送,因此在素食原材料的選擇和加工上下功夫一定會是行業發展的方向。


沒有清真費就不是


文/駱海濤(微信公眾號:自由駱體)


昨天中午,在廣州五羊新城,有這樣的保護動物宣傳。

我湊過去看了一眼,原來是一家素菜館招攬生意。


之前,我去過幾次素菜館,感覺都不好。其中有兩三家,把素菜仿做成肉菜的樣子,味道特別重——是為了用很濃的調料掩蓋原有的素菜味,「假裝」成肉的味道。


古語云,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是,位高祿厚的人目光短淺。人們也常把「肚滿腸肥」跟「不動腦子」聯繫起來。


尤其在提倡健康飲食的年代,吃肉的行為應該被鄙視。


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素食沒有流行起來,甚至要把自己化妝成葷菜才出來見人。

直到看了「肉外有肉」(Beyond Meat)的故事。「肉外有肉」不是素菜喬裝打扮葷菜,而是徹底整容成一塊肉。


整容?咋整的?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肉」這個最最基礎的問題。而地球上最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肉外有肉的創始人伊桑·布朗(Ethan Brown)。


但這個最愛研究肉的人,在他17歲之前,便戒掉了一切肉類,後來更成為連動物製品也不碰的素食主義者。


他會闡述肉的化學及物理結構——由氨基酸、脂質和水組成的獨特纖維排列。


他也會直截了當地指出:假如從植物中提取到同樣的氨基酸,再用跟動物肉類相似的結構將氨基酸、脂質和水進行排列,不就能製作出人造肉了嗎?


布朗覺得好像地球人都能想到這一點似的。但這是典型的「知易行難」。多數人會想:如果能做,早就有人去做了。

2006年前後,一根筋的布朗開始死磕這個問題。


「用植物來複制動物蛋白,這在生物學上到底可不可行?」布朗如饑似渴地研讀科學期刊,最終找到了一篇籍籍無名的文章,作者是兩位來自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


他們是擠壓機領域的專家。所謂擠壓機,就是超大型義大利面機,能夠混合攪拌乾濕原料,烹煮混合物,並在末端壓製成形。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這兩名科學家就在研發一種包含熱氣和壓力的擠壓機,能夠重新安排植物蛋白的排列,形成類似動物肉類的物質。


據他們介紹,植物內的蛋白質就像鳥巢一樣混亂,必須得把它釐清。假如方法得當,就可以讓蛋白保持固定,這樣就得到了纖維。也就是說,植物蛋白經過特殊的擠壓處理,可轉變成更貼近肉質的結構。


布朗和兩位科學家達成了合作。他們逐步調整這些植物肉的口味和質感,做出令自己滿意的產品後,布朗便與著名有機超市連鎖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接洽,並讓對方將自己的產品納入熟食區。比爾·蓋茨成為「肉外有肉」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比起原本的肉食,「肉外有肉」公司的產品還能為消費者補充更多營養。以人造雞肉為例,它具有真實白肉所擁有的一切營養價值,同時還不含膽固醇和飽和脂肪等有礙健康的物質。

後來推出的「野獸漢堡」的營養價值更高:它的設計目標就是要比牛肉擁有更多鐵元素和蛋白質,比魚類擁有更多omega-3,比牛奶擁有更多鈣質,同時還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劑。


然而,所有這些額外的營養成分,增加了產品研發的難度——這些營養提取自植物,百分百純天然,卻並不好吃。


於是,要請來名廚幫忙無數次地調整參數、舉辦試吃、搜集意見,以及數據分析。


這樣的產品改良迭代,也是有趣的營銷過程,體現了在產品之外創造上乘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即不僅聚焦於複製雞肉和牛肉的結構,而是如何圍繞這件商品創造出好的客戶體驗。


山外有山,肉外有肉。可以說,我昨天在廣州五羊新城看到「企圖喚起同情心吃素」的一幕,純屬簡單粗暴的無效推廣。


在商業運營上,「肉外有肉」的策略或許根本就與「素食運動」背道而馳,因為比起各類素食主義者,公司專攻的客戶群體其實是食肉人士。


肉外有肉公司表示,只有當素食產品能夠吸引到「除素食主義者之外的消費者」時,才算真正的成功。


他們會邀請棒球隊來進行試吃,並簽下紐約大都會棒球隊的明星球員來當代言人。因為布朗深知,肉類,尤其是漢堡,是一種帶有雄性色彩的食物。


「我們並不是想表明我們只對男性營銷,」布朗解釋道。「我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吃人造漢堡也可以是一件很man的事。」

如果在中國推廣「肉外有肉」,我為他們想到了一個視頻廣告:設置武松過景陽崗的場景,在那「三碗不過崗」的飯館裡,武松大口吃著Beyond Meat的肉,大口喝酒。然後,經過一番搏鬥打死老虎後,武松很man地說一句:「吃植物肉,也能打死老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素即是葷,葷即是素。到時,飲食習慣在信仰中的內容是否要改寫?尤其未來的酒也被創新改造後。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活佛此言不差。


謝邀。不會,大家喜歡的是「有機」「原生態」「純天然」。才懶得看你營養成分列表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一來迫於環保的壓力 二來迫於人道殺生的壓力 三來迫於人們吃素追求健康的需要


我覺得,爆發的時候就是綜合成本低於畜牧業的時候。


希望有機會投身這個事業。


有的,你得跑到正確的風口。例如你跟健身行業結合起來。你問為啥?答案你懂得


首先肯定會對畜牧業產生一定影響,題主所說的口感跟普通肉類無差,與高密度高風險環境污染,並且食品安全均占的畜牧業相比,植物周期短,密度大,工業化成本低,所以人造肉會搶佔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會提出對於人造肉的新監管規範;另外因為人造的原因,到時添加劑的使用會使得口感變得多樣,但是不知道中國的烹飪技巧會不會適合這樣的產品;
於此同時由於種類會提供不一樣的肉類口感,所以一些優秀種類的畜肉市場依然不會撼動;


強答,不會。

晚上剛吃了一個,雖然確實看起來聞起來都很像肉,但是口感太豆腐渣,實在是不好吃。

相信我,在一個能做出冬瓜扣肉蓮藕炸排骨豆腐回鍋肉的國家,這種東西真的沒太多機會。


這個挺好啊,健康且功德無量


我的LAZY評論了這個死掉的問題,那我也回復下吧,已經一年過去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願這個新概念能推廣發展


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應該還有一點市場吧。。大概也就這些人吃了=_=,中國的素肉還是很油的。。


推薦閱讀:

VC的錢有什麼不同?
TMT 行業的天使和風險投資人,一般通過哪些途徑來主動尋找項目?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中國的投資有哪些?
做什麼小生意好?
2014 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創業公司?

TAG:風險投資VC | 素食 | 畜牧業 | 食品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