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經濟的角度來說,是不是人口減少的影響必然是負面的?

我發現反對計劃生育的人分成兩派:1是強調計劃生育本身的不合理性,認為沒有計劃生育人口也會自然減少或穩定。2是從根本上就否定人口減少的合理性,不管是自然減少還是人為控制都會導致經濟衰退。
在現存的養老模式和唯GDP論這兩大前提下,人口確實只能減不能增,否則要改變思維的的就不是人口政策,而是經濟模式本身了。至於資源方面的問題,他們用「科學進步可以解決一切」搪塞過去。


即使從純經濟的角度上來說也不是人口無限增加是對的,因為人口不光是一種生產力要素,還要大量的消耗糧食水能源土地空氣陽光等等資源,這些資源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來看是有限的,那麼人口無限的增加必然打破平衡,釀成災害。


減少人口的主要邏輯是人口是負擔或者部分人口是負擔,如果你贊同這個邏輯減少人口沒有錯誤


首先,計劃生育是降低人口的增長率,而不是減少人口。增長的慢和減少數量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

單單從經濟的角度+我國背景來說的話,通過計劃生育減少人口數量確實增加了人口的受教育率,提高了人口的平均素質和社會資源分配率,大規模的減少文盲率也為後來中國大規模工業化做了極好的鋪墊。

減少人口增長率——普及教育、減少文盲的效率大增——大量受教育者正好配合大規模基礎工業化——利用之前的人口紅利大幅降低商品成本——拉動出口貿易——成為世界工廠, 水到渠成的一條發展鏈。儘管後世看來,計劃生育有這樣那樣的副作用,甚至實施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了各種的弊端,但在當時,(注意下劃線)這應該是一步適合我國國情、快速增加經濟實力和國力的妙招。

中國和印度的分水嶺正在於此,因種姓制度等歷史綜合原因,印度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線,文盲率因此一直不低,而高文盲率使得他們的大規模基礎工業舉步維艱。近年來,印度國家經濟產業走的是IT、核武器這種脫離基礎工業的路線,至少現在看來可謂是走入了一條歧路。起碼,普通老百姓的民生上,比中國普遍要差,蓋因基礎工業產業鏈不完善所致。

如今中國工業遇到的困難,是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以及工業自動化尚不足、產品高精尖技術缺乏等諸多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之前那一撥大規模工業化帶來的直接國力提升。何況現在的困境,每個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都會遇到的,是必經之路。只不過,中國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工業結構轉型所遇到的痛楚 也是西方那些工業革命的前輩列強所不能比,也不能理解的。世界上能在人口、國土面積上能和中國相提並論的,只有印度。而印度的經濟結構和綜合國力,現在和將來都很難和中國相提並論(印度的民族複雜性甚至更在中國之上,中國好歹90%為漢族主體,印度則是十七八個民族的大雜燴,搞個民主搞得七葷八素)

如果脫離了我國國情單論計劃生育?如果不是在一個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那所有的前提就又要重新考量。參考文明遊戲系列,每個國家的起始點都不一樣,人口基數,可以依賴的產業不一樣,國家戰略自然不一樣。用文明遊戲的術語來說,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空有一大堆人口,但是因為這麼多年來的瞎折騰,城市基建幾乎等同於零,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所以要做的,是壓人口,將所有的產能都投入到普及圖書館、大學等科技建築中,以便儘快點開「工業化」這個科技,方能大規模普及工廠,以便實現科技——產能的良性循環。


中國的特殊情況在於,社會資源/人口的比例即便是現在,也是在世界上倒數的。單單從經濟學角度看,減少人口的增長率,通過產業調整、增加人口素質等手段增加社會資源的產出率,應該說是一個正確的博弈。

就拿教育資源來說,現在的中國都尚且不足,你想過中國的人口膨脹到20億是個什麼概念嗎?每三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純文盲,這國家能亂成什麼樣?貧富差距縮小難道是靠充話費送的?又或者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哪怕是現在中國13億的人口要都是過上小康生活(有車有房),耗費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就是可觀的數字,何況人口再往上翻翻?

但是如果認為沒有計劃生育人口也會自然減少或穩定,或者不管是自然減少還是人為控制都會導致經濟衰退,那就好比說,我吃了五個大餅,感覺好飽,下次直接吃第五個就行了。就是這種感覺。

大概如此。


從長期來看,人口減少的影響必然是負面的。

假設世界人口突然從70億,變為7億,諸位覺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會上升還是會下降呢?

個人認為會下降。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在最近幾百年里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由市場的建立——社會分工和貿易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社會分工和貿易的繁榮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的參與者必須足夠多,市場的參與者越多,社會分工就可以越精細,人口密度越大貿易的成本就越低。如果世界人口從70億減少到7億,人口減少將導致社會分工倒退,人口密度降低將增加貿易成本,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下降,如果進一步減少到7000萬,人類文明將大倒退,很多行業將就此消失。

事實上,自由市場一旦建立,人口應該是一直增加的才是正常的,也只有人口增加才能帶來市場的進一步繁榮,而很多人擔心的資源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以下引用單獨二胎難改中國人口頹勢中的觀點

看上面這個圖,過去六十年來看,綠色是農業,黃色和黑色是自然資源的增加值,黑色是石油。黃色加黑色就表示在我們的經濟體,每年經濟產出裡面自然資
源價值占的比例。你可以從圖中看到,這個比例在過去60年整體上在持續下降,現在降到5%以下。
這意味著你花出去每一筆錢裡面,來自於自然資源的價值其實是非常少的。比如一個手機3000塊錢,裡面的銅、跟鐵等自然資源價值可能也就幾十塊錢,非常少;
你買一輛20萬的車,裡面的鐵礦石和橡膠等值多少錢?你住一棟500萬的房子,有多少是石塊、水泥、材料的錢,這些都還是實物。再考慮一下各種服務,比如
你看一場病,看一個電影,去旅遊一次,花費了多少資源,這個比例是非常低的,它甚至遠遠低於交易成本。一個手機交易成本,包括融資、零售等可能有一千塊錢,遠遠高於其自然資源的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國家富裕的地方都是人口集中地,它的人均自然資源多半要低於其他地區,這是因為人創造的價值變得越來越
重要,因為人聚集在一起帶來交易成本下降,這一部分就可以遠遠超過自然資源的價值。

  為什麼自然資源占經濟的比例會越來越低?當資源很稀缺,價格會升高,升高以後大家就會去找替代資源,如果找不到怎麼辦?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
會發生改變,這個改變對人類是共同的,並不是中國來承擔。這種改變對後發國家往往還是一個優勢。正是由於人口聚集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節省,可能會大於自然資
源的價值,所以在一個國家內部,發達地區都是人口集中地,人均資源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比如江浙一帶人口稠密地就是最發達地區。如果打破國界的屏障,富裕的
國家也會是人口集中地,其人均資源也會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為人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資源。

可見資源問題並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因為如果隨著人口增加,資源真的不夠用了,那麼自然資源占經濟比例會不斷增加,但事實是自然資源占經濟比例在不斷下降。


就計劃生育來講,這個政策實際是在透支幾十年後的經濟增長潛力,雖然控制人口增長可以普及教育、減少文盲的效率大增——大量受教育者正好配合大規模工業化——利用之前的人口紅利大幅降低商品成本——拉動出口貿易——成為世界工廠水到渠成的一條發展鏈,但實際上是將是將人口再生產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物質生產中,這種模式是很難持續的,雖然目前經濟增長情況不錯,但等目前這一批人退休後,他們的下一代人口會比他們少很多,到那個時候,經濟前景就很不妙了,就像如今的日本一樣。

所有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其好處在當代就可以享受到,但其壞處要到幾十年後才能顯現。


比CHINA密度高的國家有很多,有窮的有富的。
人口密度與國家的貧富無直接簡單因果關係。
我們現在肯定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富,也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都多。

是的,你會說這是因為技術進步,工業革命,信息革命,這些不就是因為人的智慧而產生的嗎?

在一個好的制度里,人是資源,沒看到每個公司都有人力資源部嗎?
好公司天天招人,擴張,賺大錢;
垃圾公司天天裁員還活不下去。
一個壞的制度,人就是負擔。
什麼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可以讓人儘可能的發揮天賦與才能,價值自然就出來了。
壞的制度,把人當成物,當成機器的零件,人的價值就只有零件的價值,而消耗要大的多。

我們如果只跟自己比的話,中國人比過去的任何時代都相對更自由,人創造的價值大於消耗,人自然是愈多愈好,有了人口基數,各方面的天才會自然湧現,財富也隨之而增。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大國,為什麼是大國,
就是因為人口多,而不是因為土地多,
沒看到小國打戰幾十人起,中國打戰幾十萬人起嗎?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的GDP會全面超越美國,大家都很肯定,這就是因為我們人多,
技術是可以共享的,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實際上應該是地球上每個國家的生活標準,科技已經到了這一步,科技是共享的,一切的阻礙,全是因為制度。

如果將來中國更加自由開放,達到美國的程度,人均GDP也會達到或超越美國,總GDP完爆碾壓美國,無論中間有什麼起伏波折,結果都將是如此。

而中國的最強對手是印度,因為印度的人口基數將隨時超過中國,科技是可以學習的,技術是可以掌握的,民族劣根性也是可以改進的,但人口基數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

歐洲那些發達國家,人口基數太小,3000萬人口的國家,人口要增到一億,需三倍,世代更替率要達到恐怖的程度,他們要像母豬一樣生幾十上百年,而現在看來,無論思想理念還是其它,他們不可能這麼做,沒有人口的國家都將成為三流國家。

講到這裡,會有人說我放P!
他們說,人口多了,資源是有限的,怎麼辦,
在經濟學領域看來,資源是無限的,能源也是無限的,一切都只是個成本問題。

比如:某一天,地球的鐵資源不夠用了,鐵的價格必然很高,那麼發射火箭去小行星帶把數公里、數十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推向近地軌道,進行太空採礦,成本將是划算的。
註:小行星大部份成分是鐵。技術現在就可以實現,只是成本問題。

又比如:石油是現在的主要能源,唯一的原因就是石油成本低!
幾十美元一桶,這是目前的核電風電太陽能成本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所以大家都用石油。
當石油上了一百多,美國立即把他的成熟的頁岩氣技術拿出來了,石油又降價了,當石油價格降到頁岩氣成本以下時,頁岩氣技術又要收起來了。
假如有一天頁岩氣也快用完了,人類就會使用別的技術,開發新的能源。
假設,石油突然十年後用完,頁岩氣二十年後用完,煤炭三十年後用完,那這些能源的價格會逐漸高到誰也用不起。
地球人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投入可控核聚變,
樂觀點,三年就可以做出來,五年就可以民用,十年後成本會降到趨向於零。
人的潛力從戰爭中就可見一二,只是沒逼到那份上。

再比如:人太多,住不下怎麼辦,建高樓,建高樓還住不下,外星殖民。
想像一下那個時代,更有前途的事業,就是外星殖民,所有的商業公司,政府機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技術開發,必然會導致技術不斷更新,成本不斷下降,最終民用化,也許有一天你移民火星,跟你搬家去另一個城市是一個概念。

在經濟學看來,只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就有無窮的智力資源,這種智力資源是指數形增長的,任何資源的問題、技術的問題,都只是個成本問題。

一切都是成本問題。


其實會出現這個分歧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家在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

假如整個世界全是一個整體,沒有國界。也沒有文化差異,只需要應用一個宏觀經濟學標準就好了,結果肯定是帕累托最優的解。

不過經濟學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過N年之後資源真的不夠用了,人口紅利可能就完全消失了。


類比台灣日本,只要女權運動上去了,女姓教育做的好自然而然人口會逐步下降,不能說好不能說差,但是強制加速這一進程大概問題這一方面會逐漸變大吧。


其實還有個第三派,認為計劃生育威脅漢族主題地位的民族主義者


不是,以後簡單重複工作都是用機器生產,迅速而且花費少,人力主要在服務、科研及管理上,從長遠來說,一個國家越發達其需要的人越少,所以現在人口減少或許還是我們國家的又一個人口紅利。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教育!教育!教育!培養適應科技水平發展的人才


首先評價一下兩個反對觀點
1如果不考慮人權等社會學問題。結合當時中國的歷史時代,計劃生育是合理的。多年來的實踐檢驗也是如此。根據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社會產品呈基數增長而人口呈幾何增長,除非戰爭、大規模疾病等原因,人口不會主動減少。但現今發達國家人們生育觀點轉變,人口增長率確實是不斷降低。但是我們國民在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大範圍有這種觀點轉變吧…
2人口減少會導致經濟衰退。
從純經濟學角度講經濟增長就要講到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理論了。允許我不嚴謹一下,過程忽略,結論大概是這樣的,勞動力是生產函數的一個重要部分,起初人口增長是會推動經濟增長的。比如美國二戰後出現的baby boom,這代人成年後是推動美國80.90年代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人多了消費多,對產品需求多;勞動力多,生產的產品多。如此循環…
但是人口增長如果超過一個界限,就阻礙經濟發展了。人口數量和科技水平、制度安排等都可能會導致經濟發展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跳不過去這個坎,這個國家發展也就停滯在那兒了。比如南美,我們現在老在說避免重蹈南美東南亞覆轍(但他們不是因為人口原因啦)
所以人太多太少都不好
至於題主提到養老模式,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中國人口應該是增加好。我們現在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大部分還是家庭養老。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人多少的問題,新聞上學術上提到的都是結構問題。老年人比例過大,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依靠制度,都給年輕人造成很大負擔。所以現在適當放寬一下,有控制的提高一下人口增長率對養老來說還是有好處的。
前些天上課,我的老師三十齣頭一個女博士非常興奮的給我們講她剛去上海參加的有關人口經濟學的學術研討會,儘管會上兩個老頭針對兩個數字吵得沒完沒了,但是會後一致給政府提的報告就是希望開放二孩政策,她熱切盼望這一政策落實,然後趕緊再生一個-_-#


推薦閱讀:

求推薦金融學專業必讀書籍?
如果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戰爭,應該事先囤積哪些物資?
粉絲經濟崛起時代,國美互聯網如何玩轉社交電商?
為什麼有的經濟學家反對節儉?
該怎樣讓老賴主動還錢?

TAG:經濟 | 老齡化 | 計劃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