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雕塑、泥塑等造型藝術中是表現如何表現變化這一現象?

諸如化蝶等等,是如何表現從二人到蝴蝶的。我希望學習如何表現變化這現象的表現手法,請附圖解釋。謝謝


芸芸大師之中將這般變幻淬鍊至純之人當屬義大利的強洛倫佐貝尼尼。

這幅作品強力地為我們做了示範。看圖。

阿波羅和達芙妮。

達芙妮在這個時刻正在幻化成月桂樹,她慢慢變化著,腳趾變成樹根紮緊地里,頭髮化作繁葉。咔!

貝尼尼,咔了一下,把這個畫面固定下來。如果變化再多一點或許就不美了。不能讓粗糙的樹皮爬上達芙妮的嬌艷;更不準樹枝的粗壯毀了她輕盈的體態。她還得是向上的,像是沒了引力。她在變化。

當然,這是一種變化。但,貝尼尼還親自為我們做了另一個示範。

聖特蕾莎的狂喜。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右側的修女特蕾莎在自傳中寫道她夢見與上帝相遇,在夢中觸及快感的極限,一種失重般的上升,像但丁那樣,想著天堂飛奔而去。幸福、痴狂、迷醉像風暴一樣侵襲全身,透進每一個毛孔,沖入每一支血管內。這就恰似那位睹見上帝真身的修女啊!這般體驗如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不但令其中的人物變化,亦令觀者們代入自身。這種變化藏匿在每個人凡人心間,貝尼尼這就打開了它。

以上,瀉藥!


我在parsons的時候,教我英語寫作的是個義大利老頭。他很有意思,第一次上課就帶了自己做的布朗尼蛋糕,和我們說,義大利人的浪漫就是追求各種美-美景美食美好時光。

這話一點都不假,我們是獵奇者,去義大利後恨不得每一個甜點上一份,大家都要嘗一嘗,義大利人呢,慢慢悠悠吃完開胃菜,喝著湯,吃主菜品紅酒,抬頭看看周圍的姑娘,最後再抬頭看看陽光藍天,說道「真是一個好日子啊」。

不要小瞧一道一道吃飯的義大利人,能忍住不大快朵頤的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義大利人對美是有特殊細膩的感知的。我老師教的雖然是英文寫作,但卻經常給我們放藝術紀錄片,作為寫作的素材和飯桌談資。他最喜歡的就是貝尼尼,每次看到那些雕塑的時候,他都會感嘆,「看看那些皮膚和紗的塑造,貝尼尼!真是太美了!」

貝尼尼擅長用雕塑的方式來固定一個瞬間,比如這個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不是鞋)》,現藏於博格賽美術館。阿波羅嘲笑丘比特的箭術,於是丘比特懷恨在心,把金色箭射向了阿波羅,讓他瘋狂愛上了達芙妮;而他給達芙妮射了鉛箭,讓達芙妮瘋狂厭惡阿波羅。於是一個愛的如醉如痴,一個沒完沒了地逃跑,達芙妮在被阿波羅擁抱得時候,變身為一株月桂樹。

貝尼尼技藝高超,把這麼一個痴漢的故事做成了一件藝術品。雕塑比油畫更好的地方在於,你可以360度的參觀。阿波羅的眼神中痴愛但帶著一點迷茫,達芙妮厭惡地呼喊,胳膊漸漸變成枝葉,整個左半身向上伸張,好像在漸漸長成軀幹。

如果想鑒定一個雕塑好不好,你可以這麼看:都是石膏這種材料,但是能做出頭髮絲飛舞的樣子,也能做出肉的質感;既看著輕盈,也能做的沉重。這基本上就是把材料用精了。貝尼尼就是這些玩家中當之無愧的大師。

那麼又是如何界定這個人是藝術家呢?舉個例子,普通人看紅色,那只是一片紅色。藝術家看紅色,那是塗抹不勻的色塊,是火,是焦灼的情感,是冷靜,是對現實的反映。忘了是誰說過的,藝術家,無非就是比常人更細膩,更留意細節的人而已。但往往,經典來自於對細節的雕琢。

「博格賽為擁有貝尼尼的三件寶得意非凡,他經常假惺惺地說,來訪者已經不再對任何其他數不清的珍寶感興趣,也不再為奢華的場所感到愉悅,他們匯聚在這裡只是為了看貝尼尼的雕塑。」——《走,義大利看畫去》

細膩存住時間,時間造就永恆。


推薦閱讀:

對藝術和藝術家,3D列印意味著什麼機會和可能?
你見過用木頭雕刻的最厲害的東西是什麼?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藝術史上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古希臘的雕塑都是白的?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好在哪裡?

TAG:藝術 | 雕塑 | 泥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