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的時候聽古典音樂 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不尊重作曲家?

曾經讀過關於音樂欣賞的文章,最淺薄的階段就是我現在這樣,音樂過耳不入心,更不要說嘗它。從小學古典,本來應該對這些大師有所敬畏,知道一曲譜出有多耗時,現在突然開始聖母心覺得不尊重他們了 媽蛋


不要再神聖化古典音樂了。那樣只會嚇跑更多的人


我覺得最大的不尊重是不為音樂付費


你以為現代做音樂的就容易么...憑什麼聽古典就該沐浴更衣......

只要你在需要音樂的時候希望聽到我的歌,即使你邊蹲坑邊聽我也心滿意足.

聽音樂最膚淺的階段就是很爽地聽完一首歌還要譴責自己"不入心".
天理既是人慾.


-----------------------------------------------------------------------------------------------------------------
我現在寫這個答案的時候,耳機里正在播放著Kraft和Norbert演奏的Paganini的小提琴和吉他協奏曲,我並沒有覺得這是對Paganini的不尊重或者是對Kraft和Norbert的不尊重,我聽到的是錄音,而不是他們的現場演奏,作曲家把譜寫到紙上,表演者演奏出來,錄音,直到電流被還原成波動傳入耳朵,經過這麼多次轉換我們聽到的聲音已經和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東西關係不大了。

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心境,全身心地沉浸在音樂里或者做著什麼事情聽,聽到的音樂是完全不同的,每次音樂欣賞都是唯一的。

音樂如此,文學、美術、電影、遊戲等各種文化媒介都是這樣
-------------------------------------------------------------------------------------------------------------------

贊同樓上的答案,「不為音樂付費是最大的不尊重


難道聽古典音樂之前要沐浴三遍、絕食三天才叫尊重?笑。聽古典音樂做其他事情,最大的問題是浪費時間,因為古典音樂普遍的複雜性使得你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不可能同時關注到音樂本身,特別是作品的所有細節。所以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聽完了腦子裡啥印象都沒有或者印象殘缺不全,約等於沒聽,而不是尊不尊重的問題。
------------------------------------------------------
音樂過耳不入心:挑一首你想去並且有興趣去理解的,然後反覆聽,直到腦子裡有大概的完整印象。然後,在你空餘時間,比如走路的時候,把曲子從腦海里回想出來,好比自己在演奏,慢慢你就能體會到妙處。音樂這種東西,不結合生活去體驗,根本不可能理解。


要看做什麼事情了


竊以為。。。作曲家如果知道自己寫出的曲子別人連做事情的時候都要邊聽邊做,大概會很高興吧?藝術家大多數都不為錢創作,更看重的是知音,也就是自己的曲子被別人認可,這認可的評判方式就是別人喜不喜歡,要是喜歡的話大概藝術家會很欣慰吧。至於給不給錢和要不要沐浴三天之後再聽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另一回事兒了。

不過本人不是搞藝術的,只是忠實的古典樂愛好者。。不高興的藝術家勿噴。。。


這樣融入生活,泰然處之不是更好嗎?


你就算坐那老老實實聽一遍也未必能入心,還不如一邊干別的一邊循環播放,洗腦時間長了就入心了。

再說這和尊重沒關係,你沒對任何人造成危害,也沒讓任何人不快。如果連在自己家聽個音樂還要考慮尊不尊重別人,這活的得多累?放音樂聲音太大打擾到鄰居倒是真的不尊重。


那麼聽音樂不付費不買CD是不是耍流氓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樂觀很正常,同一棵松柏在不同人眼中的美和用途還不一樣呢(朱光潛不是說過嘛...)

我認為題主的問題與尊重作曲家與否沒有直接聯繫。同是賦格,有的人要把各個聲部費心地分析出來(耳朵啊...),而有的人就當作過場CG了。巴赫也沒指望自己的聽眾都可以把自己的復調理解到什麼地步(何況當時基本沒人理他...)

當然我之前說的【 聽音樂不付費不買CD】其實就是耍流氓,這的確對作者不尊敬了,雖然在天朝不流氓挺困難。畢竟天朝人會說正面讀是那啥,倒過來讀不就是堅強了嘛....


推薦閱讀:

華語樂壇有史以來最頂尖的創作才女是誰?
為什麼維特根斯坦和切利都認為馬勒的作品缺乏價值?
作詞和作曲哪個比較重要?
歷史上像馬勒、富特文格勒、魏因加特納之類的,既是指揮家身份又是作曲家身份而較為世人所知的人物有哪些?
彈琴怎麼才能不看琴鍵只看琴譜?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