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到底是諸葛亮贏了還是司馬懿贏了?

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無疑是勝利方。但司馬懿參透飛鳥盡良弓藏的皇家權術,保諸葛亮也保了自己,最終耗空了曹魏,無疑也是勝。


既然談空城計,那就得按照《三國演義》來。

按照演義的設定,以司馬宣王的斤兩敢養諸葛孔明這隻虎……啊不,這條龍,大概是石樂志。

事實證明,孔明去了若干年,司馬宣王一直深得重用,沒半分鳥盡弓藏之嫌。且不說曹叡又不是某爆米花劇里的死變態,就算不把【智廣】的姜維當幹部,拿著孫十萬、陸遜君臣當空氣,這也忒託大了。

相反,若無老天爺垂憐,上方谷一場大火,已然讓司馬氏爺仨一勺燴,我大晉提前收攤。

回頭看看,倘若當初司馬宣王在西城真顧慮什麼鳥盡弓藏,打算養寇自重,那隻能說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活脫脫一場被害妄想症導致的悲劇。

總之,把正版空城故事演繹成養寇自重,一如把白帝城託孤想像成刀斧手帳後伺候的忠誠測試,都是看似想得深,實則蝦扯蛋,本質上屬於揣測皇帝用金鋤頭耕地者流。

當然,在某爆米花劇中,司馬宣王時時刻刻處在一群豬隊友、死變態的迫害中,心理跟著變態一把也是可以原諒的嘛。

呵呵。


網文陰謀論橫行的年頭,總要有人覺得換個想法就高人一等。我宣王英明神武怎麼可能讓村夫彈個琴就給退了?這不科學!一定是我宣王老謀深算,養寇自重,故意放走村夫,為了20年之後奪權上位做好的準備!

空城計是「養寇自重」這個說法,可以算是流毒甚廣了。網文陰謀論傳了也有些年頭。

新三國有養寇自重的說法,宣王故意放條生路。連百度百科裡也要加一則「司馬懿為什麼要中空城計」,為了養寇自重嘛!生怕魏明帝直接一刀砍了將來功高震主的宣王。

而這個養寇自重,不管走史實線,還是走演義線,都說不通。

走史實線,首先裴松之已經認為郭沖的條亮五事不可靠了。空城計應該沒發生過。

我們假定退一萬步,空城計真的發生了;那麼養寇自重說就有如下幾個問題:

1,第一次北伐期間,宣王事實上並沒有參與。那中空城計的人可能不是宣王。

2,我們假定宣王真的隔空從宛城穿越去前線了,那個時候他的位置是驃騎將軍、都荊豫軍事,尚且只是一方戰區司令長官的地步,急需立功站穩腳跟的時代,犯得著怕被功高震主了么。他這事要麼力求無過逼退蜀軍,要麼儘力抓到諸葛亮立下戰功給自己鋪平升遷之路。

3,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軍退卻,曹魏大勝。回頭宣王非但沒有功高震主被一刀砍了,反倒加封太尉,成為曹魏政權中流砥柱,隔年平定遼東,地位更高,曹睿臨終前親自託孤,讓曹芳抱著宣王的脖子親近,把國家大業交給宣王。

4,如果他怕功高震主而養寇自重,為什麼對叛將孟達和公孫淵反倒迅速擊破毫不留情?叛將孟達只盤踞上庸姑且可以理解。公孫淵在遼東割據稱王時期,我們的宣王可是直接屠滅襄平,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屠盡,還把人頭築成了京觀嘞。

由此可見,宣王非但沒有功高震主,反倒是曹睿嫌宣王立功不夠多不夠高一樣,拼了命地給他機會委以重任,一路把他提拔到國家棟樑的地步。何況曹睿多年也是長期英明睿智的君主,當朝在位,司馬懿怎麼早早就算到他死得比曹丕還年輕,自己就有機會活到70歲、弄死蠢貨曹爽、耗死曹魏奪權?——這個「養寇自重」的陰謀論再深一層,怕是還得有個「司馬懿毒死正當壯年的曹睿、然後給曹爽下了白痴葯」的附帶陰謀論,才能成立。

所謂空城計時期,宣王怕功高震主而養寇自重,儘是胡扯而已。

如果按三國演義的故事來,那就別鬧了。演義里有解:宣王多疑更甚於他人,利用這種心態反將一軍而已。演義里孔明那也是個滿腦子都是主意的主。前面楊督也提過,上方谷宣王差點沒把自己玩進去。養寇自重到差點把自己玩死,也忒心大了。

老三國電視劇有一解:諸葛亮反覆想不出方案急得團團亂,一怒之下把羽扇摔在琴上,突然想出了個急智。城樓上看著諸葛亮彈琴,司馬懿讚歎完覺得有問題,猶豫準備要退兵。彈琴彈到一半,諸葛亮自己已經汗如雨下強行撐著,琴弦忽斷了,兩邊都嚇壞了,司馬懿趕緊退兵。要戲劇性衝突,要合理性解釋,都有了。

拿著陰謀論去解讀歷史(還是解讀個很可能不存在的事情),看低歷史人物,有時候只能讓人覺得太小家子氣。宣王雖然多年算個歷史演義里的雙重反派,但彼時仍不失為一時英傑,拿著這種心思揣測,怕是228年的宣王要笑到醒過來。他那會他都50歲了,能不能熬死諸葛亮都兩說呢。


小說、影視等文學作品中的事件其實與動漫一樣,都是不同預設下的「二次元」事件。

對於讀者而言,能夠明確地區分出哪個是本次元的現實事件(歷史敘事)、哪個是異次元的虛構事件(文學敘事),並且不把二者混同粘連在一起扯犢子,方才算得合格;懂得區分經典敘事(饒有趣味+自圓其說)、平庸敘事(寡淡無味+自圓其說)、扯淡敘事(不論趣味、邏輯不通),方才算得入門。

為什麼這樣說呢?歷史敘事主要來自現實演進,只要讀者有足夠的常識與史識,確實可以用讀者掌握的現實邏輯去分析;文學敘事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資歷、經驗與臆想,很難像曾經是現實的歷史那樣符合真實的邏輯,至少在分析前需要考究更多的作者主觀因素。

不能區分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以及文學敘事的質量,到還是可以被科普人士糾錯挽回的。最怕的其實是那些非要把兩個臆想的次元混淆在一起,根據自己的現實經驗,試圖講出一個二次方異次元的朋友,看似天馬行空,實則空對空,將文學敘事中的bug呈指數級放大,很難在這種問題下面把話題講清楚。

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在不懂行的情況下,把兩種本來就不怎麼靠譜的說法放在一起扯,自然是扯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的。這就像在三段論推理中,如果大前提與小前提本身任何一個是假命題,即便小前提能夠符合大前提,能夠推出一個符合形式邏輯的結論,這個結論也絕不會是真命題。

最後,勉強回應一下本題。純粹按照經典級演義敘事的思路來,當然是空城套宣王的葛公贏了;純粹按照某爆米花劇選用的這個養寇自重萬能厚黑爛梗的思路來,不好意思,我都說了這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爛梗了,具體怎麼爛,可自行檢索相關討論。

至於不考慮史實次元的異次元融合,本來演義次元的空城計是一個饒有趣味且自圓其說的異次元邏輯線。而養寇自重說雖然看似有趣,實則邏輯硬傷滿滿,把兩個放在一起比較,且不說兩個異次元能否在其他條件上實現交匯,單論養寇自重說的邏輯bug,也便否決了用此說參與腦洞討論的可行性。


羅貫中贏了,因為他成功忽悠了題主。


題主,你難道不知道養寇自重和被嚇退是矛盾的么?
養寇自重指的是,司馬宣王看出了村夫擺的空城計,知道自己衝進去就能生擒村夫,但他為了防止滅了村夫後曹魏鳥盡弓藏,故意選擇被嚇退。
被嚇退指的是司馬宣王沒看出村夫擺的空城計,真的以為村夫設了伏兵,所以跑了。
你告訴我題目里這兩個結果是怎麼同時存在的?
相信厚黑學,相信虎嘯龍吟的編劇洗白可以理解,但是起碼把邏輯理順了再來知乎提問吧?


題主,你是真不知道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我亮看到我懿在魏國混的不好,提軍向魏國討說法,我懿自然感念我丞相的這份恩情。但是空城計那次,兩軍細作通報消息遲緩了一步,本不該見面的地點見了面,不該出現的人出了現,能不演一場戲瞞過眾將嗎?
我懿和我亮倆人相愛多年你知道嗎?懿受亮攻你懂嗎?最後的最後,不知道你仔細看三國了沒有,我亮最後看到我懿披紅挂彩卻依舊不見他的時候,憂慮而故,什麼上方谷大火被滅?全是我亮算好的好嗎,天要下雨我亮能不知道?那隻不過是我懿亮見面所用的障眼法你造嗎?
而你竟然來問我空城計誰受益大?
我只能回復你,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啊。
看劇認真看啊。


實際上,空城計的使用者,正史沒有司馬懿,諸葛亮的事,最早扯淡的是東晉劉宋時期,裴松之做注的時候,蜀人郭亮陳諸葛亮不見於史料的五件事,裡面就有空城計,裴松之認為是怪力亂神,小說家流,就沒有採納,反正陳壽書寫裴松之做注的三國志里真沒有諸葛匹夫空城計,也沒有司馬老賊中計或者其他的什麼,真正出現空城計的可能是金宋元的瓦肆說書藝人創造,某種意義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說唱藝人的話本演繹而來的,因為大家們已經發現三國演義里出現地理錯誤,十二年前佔據襄陽,十二年後進攻自己佔領的襄陽,這就是蠢貨也干不來,所以空城計是藝術加工,沒有史實依據,另外司馬老賊,用不用的著參悟韓信遺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曹丕嚴厲打壓宗室之後,魏國廟堂上真的是無人可用,司馬老賊不用不成,司馬老賊篡國靠的是架空魏國皇帝,政令不出宮門,活動只在宮內,軍政大權悉在太尉司馬懿家族手裡,這種逆天的設定,魏晉故事,就是逼皇帝禪讓


司馬懿退兵後: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噪驚追,又無別軍,並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
如果是養寇自重這司馬懿還真是個戲精


首先明確一點,這個問題問的是針對空城計到底誰贏了,不是問這兩人人生事業誰贏了,所以以司馬懿笑到最後為理由完全是答非所問。
既然問的是空城計,那麼誰輸誰贏就只能去看這次事件誰的目的達到了。那麼很明顯是諸葛亮達到了,他只需要退卻敵軍然後從容轉進,宣王當時可是要生擒村夫。最後宣王目的沒達成跑了還中伏被敲了幾悶棍,村夫安然撤退。僅空城計這一戰而言諸葛亮勝無可爭議。
當然你要是擴大到第一次北伐的話那可能就是司馬懿贏了,因為這就要考慮這次的大戰役目的了。但既然問的只是空城計,那就只需要去看西城之戰了。
極端點的例子,二戰德軍在基輔大勝,戰果毋庸置疑,但你要因為二戰德軍敗了就說蘇軍在韜光養晦,只怕犧牲的近百萬西路軍晚上要找你算賬吧。


最近百度佛教「業力」這個詞,業力其實就是因果,我看到一個說法:一個因可以有多個果,但不能有無限果,無限因才能對應無限果。

這個無限的因果關係除了橫向,也可以用於縱向。

就是比方說:A→B,B→C,C→D……X→Y,Y→Z。那麼可以說Z是A的果嗎?

當然不是。

這是一個多個因果關係串聯起來的組合而已。A→B→C才可以算是因果。也就是說同處於一個邏輯片段內的事才算因果。

那麼說回司馬懿和諸葛亮。

空城計是司馬懿被嚇走的因,司馬懿沒拿下街亭是空城計的果。

誅殺曹爽是司馬懿架空魏室的因,如果再往上算也充其量只能算到曹爽作死伐蜀,打了敗仗還專擅朝權,自己挖坑埋自己。這時候諸葛亮已經死了很多年啦。


羅貫中贏了。


首先是虛構的 如果是真實的 應該是雙贏吧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按照演義,可以說是誰也沒贏,雙輸局。
武侯用人失察,馬參軍街亭大敗,一伐至此終成泡影,無論正史還是演義,最好的一次局面就這樣丟了,可惜可恨。
末了宣王來了一出闖空門,逼得武侯鋌而走險現場展示了一把才藝,才有了這出空城計。
城樓上武侯固然僥倖,城外司馬也委實可惜,如果看出要害或者不那麼生性多疑過頭,那便真真是連人帶車活捉了諸葛村夫了。
可惜跟他大老闆太祖武皇帝一樣敗於多疑,關鍵一手每每被多謀近妖的神棍孔明大人抓了痛腳。
三軍主帥,大漢丞相被逼到這份上了,能叫贏嗎?
司馬老賊優勢盡握,飛龍騎臉,生生嚇退,能叫贏嗎?
至於養寇。。。
演義裡面宣王輸給武侯多少次_(:з」∠)_輸得都快當褲子了。。。
這要是在養寇,就不是自重了。
倒有一點終於想起我司馬家累世漢臣,決定響應武侯,裡應外合提早剿滅我大魏,興復漢室的意思233


當然是司馬懿贏了啊。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忍耐的重要性。殺了諸葛亮鳥盡弓藏,不殺諸葛亮才有後來的偉業,而這場戰鬥看似諸葛亮趕跑了司馬懿,實際上司馬懿贏了。

為什麼?因為心理素質。
可以拿下諸葛,但忍耐住了貪功之心,他知道拿下諸葛自己生存希望渺茫,並沒去冒險。
而諸葛亮過於貪功,孟達馬謖等問題未能處理的完美,是因為太貪心,急躁冒進。

司馬懿為什麼能耗死諸葛亮?
不是因為他比諸葛亮強,而是因為他了解諸葛亮的弱點,急。
論才華,諸葛亮奇門遁甲完虐司馬懿。
論戰力,諸葛亮把把吊錘司馬懿,搞得司馬懿都不敢出戰了。
論政治能力,諸葛亮國父,一呼百應,沒有一個蜀國人不敬愛諸葛亮。司馬懿政治形勢卻危如累卵,很可能被找個借口剁了。

除了比武單挑,司馬懿一點優勢沒有。(據說諸葛亮遁地能力max,司馬懿a不到孔明)
那司馬懿為啥贏了?
因為他會忍耐
因為諸葛亮不懂得「忍耐」二字,太焦慮。
夙興夜寐,不吃飯,就希望能帶領蜀國人民拿下魏地,上方谷大好機會可惜天公不作美。
雖然諸葛亮每次都把司馬懿虐的死去活來,但他反而心理壓力過大,因為輸不起。司馬懿每一次都被吊打卻仍然充滿信心,因為隨便輸反正不要臉。
雖然也有國力等原因導致諸葛亮急躁,但司馬懿強大的心理素質才是關鍵。
打不過?慫如狗。女裝?當場穿上臭美。寫信罵我?告你家丞相我一頓吃五人份,睡得倍香。
要是周瑜等人遭到這待遇早就自殺了,而司馬懿每天吃好喝好,耗死了諸葛亮。


雙贏。


是真的,
上方谷也是諸葛亮掐指一算,故意在有雨的日子裡下埋伏,放了司馬懿一條生路。


在我看來「空城計」本就是一場悲劇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此二人,應該是「羈絆」
相互攻伐一生卻又彼此惺惺相惜
丞相與嘟嘟恰如鳴人與佐助
如果放下陣營敵對 他們或許可以同塌而眠
從天下大勢 兵法戰陣談到先賢文章 音律棋譜
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談個三天三夜
可現實是殘酷的二人有不同的政治抱負,註定戰場相見!
就空城計而言,諸葛確實落入下風,但非他之過。
司馬也沒有贏。面對一生的宿敵,那個時代唯一的對手,近在咫尺,卻不能殺,不光是「養寇自重」更是惜知音。
諸葛一死,嘟嘟連神交的知音也沒了。
我覺得上方谷的諸葛亮也應該有同樣的心情。
所以空城計沒有勝負輸贏


互利吧,說不上誰贏了誰。
不過題主你的邏輯還是有待完善,再好好看看三國吧。


有這麼一個腦洞:諸葛亮的真實身份是漢獻帝,認識漢獻帝的人不多,司馬懿算一個,那日諸葛亮彈了一首宮中的曲子,司馬懿一聽,怎麼這麼熟悉?再定睛一看,這不是皇上嘛!得嘞,我還是撤吧。


先,無視正史。就空城計事件而已,孔明仲達雙贏。


空城計的結果就是保持現狀的四個字。

保持現狀之下,誰輸誰贏?


雙贏。諸葛亮空城計牛逼滿天下。司馬懿防止被鳥盡弓藏。但是歷史上貌似沒有吧。


空城計,只是兩個聰明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遊戲而已。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馬超為什麼會被評為五虎上將之一?
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君主綜合能力如何排名?
《三國演義》中 三英戰呂布 的這個情節為何突出劉備等人的英勇,不是應體現呂布的英勇嗎?
這首詩是在說劉備權曹操殺呂布時說的話是為了讓曹操失去呂布這員悍將,還是說把呂布留在曹操身邊可能更好?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龐德?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