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是如何在練習一個曲子無數遍以後仍然熱愛這個曲子的?

從小學鋼琴,一直都有相同的過程,就是從 如痴如醉地愛一個曲子-在老師指導下刻苦練習-在練習中不斷犯錯不斷改正-能夠熟練演奏,但是再也找不回當初對這個曲子的喜愛了。每次彈的時候,都稍微有些機械。


說我自己的體會,我從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爸爸是我的第一任老師,剛開始學的時候只能擺姿勢、拉空弦,就是說一個小時只拉得出四個音,這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酷刑啊!要知道我可是因為喜歡聽爸爸拉琴所以主動要求學習小提琴的!可是上手一試這完全跟我爸拉出來的是兩回事好嗎!我當然10086個不願意啊,哭鬧後悔不願意練琴,當然都被我爸武力鎮壓了。所以說,首先,能堅持到反覆練習一首曲子的程度時,應該早就知道練琴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句,甚至一個小節一個音反反覆復練上幾十遍幾百遍甚至上千遍,才能演奏你腦海中預想應該要得到的效果,或者說老師要求的效果。


當你已經走出了每天只能練習乏味的基本功的階段開始接觸各類樂曲,其實這個時候練琴已經舒爽多了,尤其是你還覺得這首曲子很好聽很喜歡——至少一開始是這樣的,但是不要忘了再美妙的樂曲也是由一個一個音符組成的,所以練習的時候當然還是要把這首美妙的樂曲拆開成為一個一個樂段一個一個樂句,甚至一個一個音來練習。你看是不是又覺得乏味無聊了,可是其實當我們的演奏技術達到這個程度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要求,你覺得這首曲子好聽,為什麼好聽?這一句這樣演奏是不是比那樣要更好?其實這時候的練習就是讓手中的樂器能夠發出你預期的聲音的過程,這樣就不會覺得無聊了啊,你會發現在這一個小節一共一百遍的重複練習中,一次比一次完整,一次比一次好聽,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你想要的聲音,這是多令人愉悅的享受啊!這時你會覺得這首曲子比以前更好聽了!因為這首樂曲的美妙之處我居然也能演奏出來了!這是一種帶有自豪感的享受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接觸的大多數樂曲都經過了多則百年以上,少也有幾十年的時間考驗,無數的演奏家一遍一遍的演奏著這些曲子。既然這些曲子能夠留存下來沒有被淘汰,那麼你能從中感受到的美妙之處絕對不止初聽到的那一點,從一遍一遍的練習過程中,你會不斷發現之前沒有發現的好玩的地方,就像是一個探險尋寶的過程,你找尋的越深,能夠獲得的體驗就越多。

看到上面的回答提到貝五,又想起一點。即使是同一首曲子,每個人的理解也不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貝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句「命運的敲門聲」。「命運的敲門聲」是大部分音樂評論家用來形容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主題動機的,其實這個形容到底貼切不貼切,現在眾說紛紜,但是不管那幾個音到底代表什麼,每位指揮,甚至每位演奏員都可以有自己的體會,反正貝爺爺早已作古,你怎麼解釋他也不能真跳出來罵你一頓……我經歷過幾位指揮執棒貝五這首曲子,每個人對於主題動機的處理都不一樣,甚至同一位指揮每次演出的處理都會有不同,因為人是在成長的,當你經歷了更多經驗更多知識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一首曲子,你又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或者會想要嘗試新的演奏方式理解方式。演奏者對於一首樂曲的演奏,是這首樂曲的二次創作,作曲家將作品譜寫出來,它只是五線譜上的一群小蝌蚪,它只存在於作曲家的腦子裡,而演奏者才是真正讓一首樂曲真正活起來,賦予它生命的人。或者說,演奏者是作曲家創意的實際執行者。你的每一次演奏,都是在重新賦予這首樂曲新的意義,每一次的練習都是在讓這首樂曲更接近你的想像。我爸爸就說,拉琴的人其實很苦逼(苦逼這個詞當然是我自己換的……),因為又要做腦力勞動又要做體力勞動。所以練琴的時候讓自己的腦子也動起來啊,主動的對自己提出要求,主動的去接近這首樂曲的美妙之處,這樣就不會無聊了啊,而且會發現這首曲子越來越多的好玩的地方,當然就更喜歡它啦!


我們專業老師有一句話說, 練一首曲子, 就像是懷胎十月, 好不容易生出來, 你要陪著它長大, 無論它變得多麼的不好, 你還是一樣愛它。有耐心的把它練好。。。
我覺得超級形象。。


理論上可以不煩,因為對一個作品的詮釋是沒有盡頭的,總可以出新意。但實踐上怎麼會不煩,一般都會煩的,也有人不煩,就像婚姻,有的夫妻可以一直很恩愛,有的就不行。參見我的公眾號文章: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NDY3MTc0NA==appmsgid=10000050itemidx=1sign=35bb13b28878d64722c4b81b91a82d00scene=4#wechat_redirect


練一首曲子的過程就跟認識一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識譜(認識)—練熟(熟悉)—反覆地練習(交往)—成品(在一起)有一天可能練油了(爭吵),就放一放先不練(冷戰)又找到感覺了(複合)再也找不到感覺了(分手)然後再練一首新曲子。一切從頭開始。


最近去聽了鄭京和大師班,她說的很多話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古典音樂與眾不同之處,是你會與它共同成長。所謂的不厭倦,就是愛與成長吧。


熟練以後的感覺跟練習是不同的。另外我認為即興才是演奏者能力的體現,同時也是音樂最美的地方。


當初對這個曲子的喜愛----可能只是覺得撩動心扉 產生美感 希望繼續享受美感刺激的多巴胺;
現在感覺機械----可能是覺得「靠!老子那麼難得喜歡你(曲子)居然要練習那麼久才能掌握!!我的時間精力都浪費在這!我要的是稍微練習甚至聽一遍就能彈奏自如啊!親!」挫敗感瀰漫
請正視事實-----天才很少,莫扎特就是!明顯你不是莫扎特,能通過多次練習掌握曲子是正常情況!
不管怎麼樣,請記住你對音樂最初純真的愛,這種愛能夠把內心的不平靜壓制,這種愛不是考試和考級能夠衡量的!利益也許會慢慢腐蝕這種愛,也許不會,也許會有更複雜的情況。
ps以前想系統學音樂都沒機會,只是轉為欣賞意境,欣賞技巧更談不上,工作後學音樂更渺茫,聽聽音樂會/歌劇亦難實現,請珍惜,中小盆友


1.有些藝術家就是可以無線挖掘曲子的可能性
2.和藝術家的創造能力有關。
3.有時可以把曲子擱置一旁,隨著時間的過去,回過頭來有驚喜,其實曲子沒變,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變了
4.這種喜愛有時候源自於對自己的演繹還存在不滿,是一種喜歡突破自己極限的表現

如果您有更多問題或想知道哪方面的細節可以諮詢我們,我們會免費為您提供建議

請關注

公眾微信平台:Yuan_Zhong_Qin

或者微信:YuanZhongQin0217


關鍵是你是否非常喜歡這首曲子,練習到最後你都不是很喜歡,還有老師指點跟自己摸索又是一回事,比起自己摸索來得更容易,很難得到的都是好的


如痴如醉地愛一個曲子A-在老師指導下刻苦練習-在練習中不斷犯錯不斷改正-能夠熟練演奏,但是每次彈的時候,都稍微有些機械。——達到可以演奏A的程度。
加大難度。
如痴如醉地愛一個曲子B-在老師指導下刻苦練習-在練習中不斷犯錯不斷改正-能夠熟練演奏,但是每次彈的時候,都稍微有些機械。——達到可以演奏B的程度。
繼續,加大難度。
如痴如醉地愛一個曲子C-在老師指導下刻苦練習-在練習中不斷犯錯不斷改正-能夠熟練演奏,但是每次彈的時候,都稍微有些機械。——達到可以演奏C的程度。
這時候,重逢曲子A。
前途陌陌...他鄉遇故知...時光都凝結在音符里...映襯著你成長的每一步...於是你想起更多的什麼balabala~~
驀然回首,發現你比從前更愛ta。


肖邦聽聽音樂家錄製的。體會到深深地差距,就又充滿熱情了。


鋼琴家的曲目量都是很大的,總不見得練得那麼多曲子全都彈膩吧,再說好的音樂是經歷時間洗禮後留下的金子,一個人不同時期對它的演繹理解都是不一樣的。第二,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後普通難度的曲子完全可以視奏 (如 Franz Liszt,除了那些公認變態曲以外他就基本不存在無法視奏的曲子了,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就不存在你說的問題了。我最近其實也有你的這個問題,但只能說明水平還是不夠、曲目量不夠多。有個建議,練習時沒必要死盯著一首,兩三首同時進行的話成就感會增加很多。加油。


題主的潛在邏輯就是:一件事情在做了無數次後總是令人厭煩的


就好像愛一個人 投入全部的感情但還是覺得不夠 恨不得再使出百分之兩百的愛給他……

對於音樂來說是一樣的 這跟練琴的次數並沒有太大關係 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熱愛 每練一遍都是對它新的探索和理解 不過最重要的前提是 你要夠熱愛 對它感興趣 這樣才能投入你最真摯的感情 出來的作品也才會最靈動

即使要我現在再把之前每次考試或者比賽的曲子拿出來重新練 我還是覺得很有新鮮感和熱情 因為熱愛音樂。


交待下背景:我是個鋼琴愛好者,10歲的時候有了人生第一架鋼琴,至今已經14年。我並非鋼琴專業,十年前通過了業餘十級;所以雖然無法提供專業的見解,但看到這個問題,突然很想分享下自己的心得。

鋼琴曲源於作曲者的腦海,單為這一點,我便覺得很多曲子是非常有靈性的。有靈性的事物帶給人的體驗,常常是可以歷久彌新的。

在我眼裡,彈琴與戀愛有很多相似之處。試想初識一美女,明眸皓齒,巧笑嫣然,一舉一動都撥動你心弦。而後漸漸更加了解她,讚歎她的迷人與不凡。終於有一天開始,她開始日日伴你左右,時光如白駒過隙,當初的呢喃耳語熱情似火不再是每天的主題,可你依然可以保持對她的愛。你習慣了,也喜歡跟她相處的感覺。也許某一天,你又突然發現,她換下碎花裙子,換上晚禮服挽起頭髮,又有另一種你未曾發現的美麗。

一首鋼琴曲,從開始練習,到技巧嫻熟,到我融入自己的情感,它一步步成為我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一部分。我常常在剛剛練習熟練一首曲子的時候,在腦海里想像出許多畫面——輕快的,沉重的,浪漫的,悲傷的。彈了許多遍以後,也許不再會每次都閃現過這些畫面,但那些輕快的、沉重的、浪漫的、悲傷的感覺,都已經留在我心裡。再一遍遍拿出來彈奏時,我喜歡的、迷戀的,也許已經不是曲調本身,而是我記住的那種感覺。更何況,隨著我自己的成長,當我彈奏舊時的曲子,時不時會出現新的畫面。無論是輕鬆的還是難過的,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有時更加迷人。

貼一段很久以前看過的潘虹的話:「我這個活在銀幕上的女人,已經在角色里經歷了太多的人生。在我為我能比別人多活幾十倍而感到慶幸感到滿足時,我也為我能比別人多活幾十倍的觸摸著人生的無奈和傷痛而倍感凄涼。」

那些曲子帶給我的體驗也是相似的。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你練習過的曲子,你都會一遍遍的拿出來彈。就如並不是每一個你遇到的人,都會成為你的摯交或是愛人。


不是很精通此道,但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從有點興趣到極度煩躁,從極度煩躁到覺得有趣的過程。


或許是因為越練就越喜愛。好的東西接觸的越多越能懂得其中沉澱。而不會因為接觸的多了就會失去興趣。


練著練著就煩了,於是就換其他曲子練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翻出來彈又找回了初戀的感覺,但是好不容易記下來的譜子好久不練已經忘了,還好有基礎,再背下來也不難。之後就不再瘋狂練習這首曲子,但是經常拿出來彈一兩遍。


長久的婚姻是怎樣在跟同一個人上過無數次床還能繼續相愛的


主動保持新鮮感: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習困難片段,(變節奏變速度變觸鍵分句分段來)極少的全曲,正式速度與節奏的演奏。


推薦閱讀:

《海上鋼琴師》里斗琴主角只聽別人彈一遍就一字不落地也彈出來了,難度有多大?
李斯特的夜之和諧音樂性相當好,難度也不太高,為什麼知之者甚少,鋼琴家也少有演奏?
黃河鋼琴協奏曲從音樂質量上來說是個什麼水平?
為什麼 20 世紀初的鋼琴家彈奏的速度普遍比現在的快?

TAG:音樂 | 鋼琴 | 鋼琴家 | 音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