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歷過哪些思想上的巨大逆轉?


我覺得我經歷的「大逆轉」有點多,充分暴露了我是2貨的本質。說幾個被教育或曾相信的後來被事實大逆轉的觀念吧。2015年做了一些修改,因為我的大逆轉一直在進行中。。。

1, 天道酬勤。
大逆轉:天道酬勤是有很多限定條件的。

勤奮很重要,但不是有「勤」就有「酬」的。某些時候,勤奮是必要條件,但不夠充分。某些時候,勤奮可能連必要條件都不是,只是在充分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一個曲線救國的唯一路徑。

例如,就教育來說,如果背景足夠好,不需要激烈的拼殺就可以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反之,自身背景不夠好的話則只能去考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班的學生,背景各不相同,勤奮出人才,學習好的孩子有更有前途。但是這也是基於一個大前提,即大家既然能坐在一個班裡,基本上這個班的同學們背景差異並不大,在一個區間內正態分布。極好或極差的孩子們不會坐在這裡。如果有耐心等到小學畢業20年後再看孩子們的情況,除去極個別特別好或者差的(這個可以視為「壞點」),大部分人都還是在一個鐘形曲線內分布的。只是因為我們都活在自己的階層里,所以主觀上覺得這些微小的差異十分巨大。如果我們跳出自己的階層,看中國、甚至世界的全景,畫面就會清晰很多。

勤奮非常重要。比較客觀的做法是:1)儘可能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尤其是一手信息(考驗信息量);2)分析這些信息,審時度勢,尋找做成事情的關鍵驅動因素(考驗IQ);3)在關鍵因素中,接受不能改變的(考驗EQ),尋找可以改變的;4)在這些可以改變的關鍵驅動因素上不要大意地勤奮(考驗執行力)。然後就是天道酬勤了!

2,天朝很厚黑,階級固化。
大逆轉: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出國之後我意識到,天朝可能是階級最不固化的國家之一。雖然我們現在也向階級固化的路上走,但相比其他西方發達國家(這裡指美國、以及幾大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我們還是相對幸運的。階級上移本來就是逆風而行,都很難,由於歷史原因,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今的中國更難。

至於厚黑,哪裡都一樣的,資源稀缺性決定了這一點,只是發達國家比較隱蔽。越發達的國家,厚黑越往社會階層的上層移。

3,外企500強是職業發展的最佳歸宿之一。
大逆轉:可能不再是了。

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讓500強很受寵,看看當年去大學演講的都是唐駿李開復就知道了;但大學生接受一個價值觀開始做出行動,到他畢業出來工作,中間有幾年的時間差,而在中國,幾年的時間足夠發生各種變化了。第一代職業經理人確實可以實現職業生涯質的飛躍。現在,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500強的價值是黃埔軍校,而不是養老院。

順便說一下,500強的計算方式是按照revenue來排名的,而不是profit。這意味著規模越大、產品單價絕對值越高的公司,哪怕不賺錢,也容易排名靠前。這種計算方式導致的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大型製造業企業容易進入500強名單。強烈建議大家按照利潤率來弄一個list,驗證一下是不是和現今熱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符合。。。(update:感謝 @Kira Wang 的補充,財富500強確實是按照銷售額來排,但還有個福布斯500強,是按利潤排的。大家可以關注一下福布斯500強。)

2016年更新:我覺得這一條可以刪掉了,現在500強作為公司仍然很卓越,但對個人發展來說不受待見,同事朋友基本上都出來了。

4,性格決定命運。
大逆轉:沒那麼簡單。

這句話其實沒錯,但性格的養成往往是由兒童時期環境決定的,那時候的環境又和出身的資源相關。改造性格需要再造經歷。出身已定的情況下,可操作的空間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我們只能通過後來的努力撬動資源,創造經歷,從而改造性格,而不是說一句「我要改變性格」就能改變的。

舉個例子,我一直認為,那些在某些場合看起來天生害羞不善於言談的人,僅僅是通過看書再學一些寒暄技巧就想徹底改變性格變得開朗又善於交際是很難的。有些人並非天生害羞,只是因為知識量太有限,或者不明白這個圈子裡的規則。我想大概還需要先積累足夠的資本獲得圈子入場券,並了解其利益結構和需求,另外最好有人帶上道,才能比較遊刃有餘吧。

5,理財的最佳方式是積極存錢,享受複利的力量,實現財務自由。
大逆轉:十分懷疑。

小狗錢錢的故事比較適合當年的美國,大概不大適合當下的中國。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儘可能給自己的發展加槓桿恐怕是唯一理性的方法了。
-
看到評論有人求解釋,把回答補上(這個話題比較tricky沒有準確答案):當下,光靠儲蓄生成複利的方式是無法實現財務上的飛躍的。並不是複利的問題,複利本身是很有效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儲蓄的來源上。對於大部分人國人來說,儲蓄的主要來源是工資。但是現在,中國基本上一隻腳已經踩進了高老頭時代,即資本投資回報率要大於勞動價值的創造率(可以粗暴理解為GDP)。當進入高老頭時代,雖然複利一直在累積,但是來源一直在discount。所以努力工作存錢賺利息,恐怕將永遠被資本家剝削。要有突變式的增長,必須要給自己加槓桿,雖然加槓桿是有風險的。書中提出要把收入的50%存起來,存錢合理,但是如果存這麼多,職業起步階段加槓桿的錢就非常有限。另外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例如不要用信用卡,盡量不要貸款等,這些觀點已經不適合現今的情況了。

6,木桶原理/短板理論。
大逆轉:還是忘了吧。

這個理論曾非常風靡,就是時而靈時而不靈;現在又出了一個抨擊它的剛好相反的「長版理論「……坦白說會很confused。身邊各種事實證明,所謂長版短板都是浮雲,關鍵是看做成一件事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什麼。必要條件缺失了,短板理論顯靈。充分條件達到了,長版理論顯靈。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文字遊戲吧。

7,人生最重要的是確定自己內心真正要什麼,然後去做/在職業發展之初,必須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作為方向……或類似的表述。
大逆轉:不需要。

在沒有深入研究+親身實踐之前,這些是不可能被準確知道的。問一個生活經驗極度貧乏又很貧窮的人你問他要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恐怕是要碰壁了。

而且,人的喜好和目標會隨著經歷而變化。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做和比較。有時候想不明白,並非因為智商捉急,而是信息量不夠。並且,其實所謂真正要什麼,最喜歡什麼,只是一個極限,我們都在達到這個極限的路上。沒有行動我們是很難準確知道的,而行動了,目標也會隨著我們的所得而發生變化或微調了。就像測不準原理一樣,這是一個永遠理想的彼岸。

如果準備開幹了,但有太多的選擇怎麼辦?即這麼多選擇不知道哪個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我個人的建議是選擇世俗認為最好的先下手。因為從理論上來說這是風險最低的starting point,最後即便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從世俗好到不好比從不好到好轉換成本低很多。世俗認為好的難免俗氣,不過一直相信俗氣的東西,我們得先有,經歷了,再放棄,我們才有評價它們俗氣的資格吧。

8,自信是一種優良品質,需要在性格上多培養自己的自信。
大逆轉:自信與否和性格關係不大。

從小到大一直被教育做人要自信,但我一直有一些疑惑。第一,經常在需要自信的場合我自信不起來,「臣妾做不到啊」。第二,在確實能自信起來的時候又很糾結自信和自負的界限,似乎中間有一條神秘莫測的線,沒過就是自信,過了就是自負,但這條界線很難控制。

後來經過了很多實踐發現,並沒有什麼自信或者自負,只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和「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已。自信是因為已經了解了自己的邊界,也了解了外部情況,然後做出的合理/協調的反應。自負是不了解自己的邊界,或者錯誤估計了外部情況,做出的不合理/失調的反應。

實力是自信的基礎,但這句話說的比較模糊。個人的體會是,實力是一個矢量和,它可以分解為對信息的掌握和對自我的控制。所以,比較聰明的做法可能是:在外部準備上,獲得足夠的信息量,搞清楚到底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運作機制;在內部準備上,通過後天努力增加自身的籌碼,並認清自己在此事中所處的位置和價值。然後說不定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不自信也很難了。


9,人生是一場賽跑,不要看暫時的領先,笑到最後才是贏。
大逆轉:bullshit

忘記是哪裡看到這句話,有人說,年輕的時候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是長跑,而不是短跑,不要看暫時的領先,要看最終的勝利。但問題是,這個最終是有多終呢?當然最終的勝利是很好,但是如果我活了70歲,前面69年都在吃得苦中苦,最後1年方為人上人,然後我死了。那麼這恐怕是我人生最大的笑話了。

後來我逐漸意識到:人生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副拼圖。對每段生命來說,過程即結果,因為真正的結果只有一個大概就是死了。暫時的領先也是領先,以上述例子,大部分人大概寧願前面69年人上人,最後1年苦中苦,不是么。所以我們需要是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資源,figure out ROI, 努力滿足每一個階段的需求。生命是一個個暫時/階段拼接而成的,每一個當下的成功,都有存在的意義。為什麼只在最後笑,最後贏就行了——這麼看來好像只是是為了在生命的結尾終於成為卓越的人然後光榮地去死一樣……WTF.

很多東西只有在特定的年齡段擁有才是最有價值的。過早或者太晚都會有問題。一味地hold最終會吃大虧,並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產生「30歲的時候得到10歲最喜歡的玩具」這種人間悲劇。然而,過早也是有問題的,30歲面朝大海頤養天年,也是人間悲劇。太早摸到人生的邊界和上限,有時候不是好事。pace很重要。


10,看看那些卓越的人的經歷,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至關重要。所以,我們應該謹慎思考,關鍵時刻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大逆轉:不是這樣。

之前看過很多的人物傳記,很相信一種流行的說法:「在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至關重要」。好像一旦選錯就完全跌入另外一種境地似的。後來我們慢慢意識到,不存在「正確的選擇」這個東西。更有可能的是:每一個人經過思考後做出的選擇都是當下對他的最優解。

對於名人傳記里的結論,「正確選擇」往往由來自兩個原因:(1)倖存者效應。最極端的例子是民間炒股大師中不含內幕交易者的成功案例。(2)選擇本身並沒有決定性影響。他們的選擇是註定的,如果他們面對兩難選擇,選另外一條路還是會成為卓越的人,另一種卓越的人。第二條大概就是我在這個回答里說的情況吧。

請原諒我用一個如此geek的方式來解釋這件事:假設我們擁有的資源是x,我們的思維方式是y。(當然,x和y不是完全獨立的,y也受x的影響,但是這不影響結論。)我們的任何選擇都是一個方法函數F(x,y),這就是解。我們的選擇是由當下擁有的資源x和思維方式/局限性y決定的。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他都會在已經擁有的資源的情況下完成這個映射,找到他的解,F這個映射關係是確定的,唯一不確定的是x和y。如果被自己之前的選擇「蠢哭」,並非是因為當時沒發現最優解。而是事情完了之後,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資源,無論是知識、經驗這種無形資源,還是金錢、人脈這種有形資源,總之其實我們和之前有一些看不見的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x和y發生了變化。然後我們當年重演再run一次,發現函數結果不同了。所以,大概不存在「其實當時我可以選擇更好」這種情況,真相或許是:我們當時只能達到那個程度而已。

這個應該算是正能量,起碼它解決了我多年不愈的糾結症。我逐漸意識到:

第一,如果考慮了一切可以考慮的因素,還是在兩個選擇中無法取捨,那這隻能說明以當下我們的能力和自身局限性(x,y)的背景下,兩個選擇難分伯仲。這時候無論選擇哪個解都是一樣的。推薦的做法是別猶豫,別浪費時間糾結,立刻選一個順眼的!找不到順眼的拋硬幣也行。因為在當時那個時間點,無論選擇誰,最後的結果都只取決於選擇之後做的事情。

第二,事後,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經驗後再回顧會發現,有時候兩個選擇難分伯仲,是因為這兩個選擇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以當時的能力和自身局限性下,我無法想出、或沒有能力選擇那個第三個更好的選擇。舉例說明,一個中產階級每天上班有兩種選擇,要麼坐地鐵,要麼開車,現在他糾結選擇那個。坐地鐵,快,但是擁擠,不舒服。開車,慢(堵車),停車不方便,時間難以控制。如果一直糾結的話可能糾結死。但這個問題之所以變成兩頭難,其實核心的原因不是地鐵和開車的問題,而是這個人住的地方離公司遠,或者他竟然要每天去打卡上班。如果他能隨便在公司很近的地方就租下或者買下一個舒服的房子,或者他根本不需要每天去公司打卡,或者根本不需要上班(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這些就不是問題。有些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糾結的問題,是因為資源不足,所以一個根本就不應該存在的問題變成了一個trouble。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堵車或者擁擠他都不能忍受,那麼糾結也是無用的,立刻選一個是明智之選。把這個例子的難度降低,就更清晰:一雙皮鞋有兩個顏色,紅色也好看,藍色也好看,好難選擇,這時候怎麼辦呢?顯然,最好的做法是兩雙都買了,看天氣看心情決定每天穿哪雙。這樣,只是多花了一雙皮鞋的錢,但是省去了大量的糾結的時間,也不用承擔選了一雙回家之後regret的風險。總之,我們無法和自己戰鬥,但是可以努力做出好於社會值平均值的選擇。


說一個肯定會被罵的。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呆在北京的上訪村。大量接觸訪民。我這輩子接觸到的最慘的人,都是在那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就在北京南站附近的東庄。不要去村子裡面看。那裡面的人多少都還能住的起5元一晚的窩棚。要去橋洞隧道下面看,那裡的訪民真的和叫花子毫無二致。

吃:去附近的菜市場撿爛菜葉子。去垃圾桶翻。我見過硬的像石頭的饅頭,一點都不誇張,真的就那麼硬。用水泡好久才能吃。

住:橋洞或者涵洞,或者沿著某個路邊搭起來的簡易塑料棚。只能容得下一個人躺進去。

其中,我見過最老的訪民有七八十歲。最長的一個上訪了30年多年。因為父親被當地豪強殺死,無法申冤,便屢屢來北京上訪。他告訴我,他掙到一點錢,就來上訪。沒錢了就回去掙錢,然後再來,如此三十多載。

有一個婆婆,女兒被當地官員姦殺,無處申冤。上訪12年。有丈夫和人吵架,被送到公安局後,被人當著警察面捅死的,而且還是個海歸。同樣無處申冤。還有拆遷時候,家人被壓死在屋子裡的。………………太多了。這些都是人命案。還有很多的是拆遷,征地,醫療事故等等不一而足。他們辛辛苦苦來京上訪,也有人辛辛苦苦的來京截訪。北京黑監獄什麼的都聽說過吧。就是用來對付他們的。來的人會直接把人抓走,把麵包車座椅拆了,把人放進去,然後再把椅子用螺絲擰上去。就這麼一路開十多個小時回到老家,扔在路邊。有人被人打斷腿了在拖回去的。

我接到他們打來的求救電話的時候,那種無力感真的無以復加。他們向我求救,我向誰求救?

這些,或許你們也還有所耳聞。

但是,如果你端著單反,走入他們,然後他們圍著你跪了一圈,上百雙那種灼死人眼睛看著你,你會明白,聽聞和身歷其境,完完全全是兩個概念。我一個大男人,一個對社會黑暗早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的男人,依然崩潰了。那種心理的奔潰,絕對不是哭一場就能解決的危機。當時我在報社實習,每天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接待訪民。我看著他們被打爛的腿,看著他們被劈開的手指頭,看著他們被削掉半邊的腦袋,看著他們渾濁的眼睛殷切的看著你……我實在受不了。還有大包小包的材料,寫滿字的紙條,總理的批示!!!!

每天我下班之後,我走在北京街頭,都有種想哭的衝動。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切會發生。我想,如果我一點都不關心這些人,該多好啊。我一度抑鬱到想買TNT去炸z府大樓。

但越是如此,我越是更加頻繁的來到他們之中。我逐漸發現,這個已然成型的上訪社區,已經有了相當複雜的社會結構。有人理髮,有人賣簡易食物。有人專門幫人寫上訪材料賺錢,有人混在上訪人群中領取補助金(各種組織和當地政府發放的)。還有政府的卧底(其實就是些社會流氓),監視著這裡的一舉一動。我就曾被盯過,三十多個人掩護我逃走。他們說如果不走會被打。我也不知道真假,心疼剛買的幾千塊的單反,跑掉了。

在此時,我心中充滿了純粹的同情和憎惡。

這個問題問的是:你曾經經歷過的驚天大逆轉的思想有哪些?我只能說,到這裡,我還沒發生思想上的轉變。但後來確實是轉變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轉變的。反正我不再沉浸在這種悲憤而無益的情緒中了。我覺得問題就應該需要解決,而不是去悲憤地施以暴力。


當時有個很火的新聞:

中國國家衛生部專家委員、北京大學司法鑒定室主任孫東東,公開發表「老上訪專業戶,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問題」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人調侃他,罵他。

但是我覺得我同意他的看法。這種言論放出來,必然因為缺少同情心而遭人鄙視和唾棄,但是並不妨礙他說的是真的。

你會年復一年的去上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無果之後,還繼續上訪嗎?反正我不會。我想如果我的親人被這麼弄死了,忍無可忍又無處申冤,我可能最終還是會施以暴力手段。這就如同社會長了一個瘡。路都堵死了,不長個瘡,怎麼排膿?讓裡面爛透?

比如,有訪民告訴我,他去醫院治病,被人下了葯,要毒死他。比如他指著每一個路過的人說,他們都是來監視他的。比如他說基督教徒送來的麵條裡面有毒。比如說上訪十年之後,他們依然堅信政府終有一天會幫助他們申冤的。

我覺得這不是常人的行為。在經歷了這種種之後,在這樣的環境中,連我自己的精神都出問題了,他們會沒有問題?

如果我損失了一大筆錢和財產,我不會賠上家人的性命和自己十多年的光陰去對抗去上訪,而是轉身去賺取更多的財富,讓自己的生活再次變得好起來。你可能說我是犬儒主義,可能說這個社會都如此就無法進步。但是我想,作為個人而言,讓我為了社會進步,搭進去這麼多,實在不值得。

這個時候,我聽到了一句話:I do not care。

嗯,這是一句大逆不道的話。老師教你的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你都學到什麼地方去了?

BUT, WHAT EVER, I DO NOT CARE ABOUT IT ANY MORE.

因為我管不了。我不想自己管不了,還把自己搭進去。他們的處境,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不單單zf,有歷史的錯,有社會文化的錯,也有他們自己的錯,也有命運的錯。說一句更大逆不道的話,世界上什麼地方沒有這種可憐的人呢?

我只能說,與其沉浸在這種黑暗中無法改變事實,不如走出來,先把自己的生活理順,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健康的人,然後一點點去改變。

我不知道我是怎麼改變的。或許我沒有,或許我只不過是說服自己逃脫那個地方。

誰知道呢。

反正現在我很少憤怒了。我總在想,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有沒有方法可以解決。我討厭無益的情緒,那隻會讓我更加的無力。


………………………………

我自己當時拍了很多照片。但因為硬碟丟了,都遺失了。在網上找來幾張我熟悉的場景。

牆邊的棚窩

在涵洞里做飯

涵洞的住所

你敢揣這單反去,他們就敢把你當記者,然後這樣對著你,讓你拍照。

大多數人白天就這樣圍在路邊,交換信息。

…………………………2014.7.9 分割線………………………………

本來以為會被罵吐血,沒想到大家多還是抱著理解的態度。謝謝了。
至於評論區裡面,出現了一些看起來似乎是支持我的言論,但是我必須說的是,我是反對的。

比如:1,我不同意以暴制暴。我把這個無奈選擇,歸於一個個人的行為。但是我並不提倡這樣。這也多可能是因為我自己還太年輕,無法仍受此種仇恨,覺得仇恨必須宣洩。但是,無論如何:能用法律來懲罰罪惡,永遠是對的。

歷史的必然,和我們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所應提倡的行動,是兩回事。如果社會不公泛濫,以暴制暴的例子必然出現,然後引起關注和改變,這是歷史必然。但是,這種必然,不代表我們應當去提倡這種行為,然後去給歷史車輪加把力。我們不要去做有罪的人,讓歷史去承擔一切吧。

2,我不同意把這一切都歸罪於z府太黑暗。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真的很多。為惡的人,總要為惡。換個政府換個社會,他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不要說的好像這些都是政府希望看到的,說得好像他們很不作為。如同張集慧所說的專業上訪戶,靠上訪發財的,這些人的人數,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少。而且很多上訪戶,確實提出的要求很過分。上訪者之所以上訪,有可能不是法律路徑走不通,而是他不會走,不願走,或者根本不相信。他就相信告御狀。法制建設,從你我做起。

再者,很多罪要歸於歷史。因為任何事情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善和進步的過程中,就必然要出現犧牲和傷亡。這是一種找罵的視角,但是我深以為然。比如說拆遷這個問題,不該拆嗎?經濟大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這絕對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但是,拆遷就涉及到利益糾紛問題,就會出現大量的衝突流血乃至死亡事件。這在當下的中國,幾乎是必然的。不然,就要犧牲掉部分的經濟發展。你可能會說,採取更文明的手段去談判拆遷,不就可以了嗎?還真的不可以。

北京人仗著天子腳下你們丫都不敢亂來,一個180平米的小破院,要求賠償1000萬外加北京四環以內的9套兩居室。南鑼鼓巷地鐵站因此明挖改暗挖。負責人當著記者面說怎麼沒有砸死他們。如果這句話當作頭條放出來又要挨罵,但是我真的理解他的心情。但是小地方呢?打死你誰知道?於是就打死你了。你看,這就是歷史。征地也是同樣的問題。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西進運動等等。

日本一個機場因為釘子戶,幾十年都沒有建起來。這種尊重人權尊重個人財產權的美好時代,終有一天也會有來到中國。但是,這一天,就是在壓死很多人,跳樓很多人,自焚很多人這種慘烈的犧牲下換來的。在面對滾滾歷史車輪,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些死亡,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而比如我和同行們能做的,就是儘力去報道好每一件事情,讓他們發生的有價值。

再強調一次,我認為這是歷史的必然,但並不代表我提倡它。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漠視它。相反,我們應該為此,多做點事,做一點,是一點。


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賭局。 這是我27歲時領悟到的。

在那之前我是一名在讀博士生,大老闆是當時英國的衛生部長。從一個欠發達偏遠省份走出來的我,想要畢業以後去做諮詢、之後創業、我相信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相信人定勝天。

27歲那年的一段有趣的兼職經歷啟迪了我,讓我變成了一個常年的、不間斷的、全身心投入的「賭徒」。

那是我進入博士的時候,我為了賺生活費做了半年助教,發現十分耽誤寫論文的時間,暑假也沒收入,遂起了找其他兼職的想法。正好這時有個在博彩公司兼職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公司想招統計背景的人幫他們做博彩模型,問我是否有興趣。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我去面了試,順利得到一個兼職工作,也遇到了一個貴人。

他就是這個公司足彩交易員的頭。博彩公司的交易員跟金融業的不一樣,他們大多是職業的賭徒,下班以後愛去的不是卡拉OK而是賭場。但他們中卻不乏非常睿智的人,有著金融交易員才有的自制力和洞察力。這幫人的頭兒就是這樣一個人。

面試結束後我問他,「你們公司的盈利模型不就是全憑運氣?」他說不是。我不解。他問我願不願意和他賭硬幣。我說我不賭博,他笑笑說,「那正面你給我一英鎊,背面我給你一磅一怎麼樣?「

」你不耍花招?「我問道。

」用你自己的硬幣,你來拋。「他說。

在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之後,他問我怎麼又賭上了。我說這不是賭,我的期望收益是正的。

他笑了,「那你為什麼覺得我們的盈利是憑運氣呢?」

我立即反應過來,其實收益期望是正的「賭博」並不是賭博。之後在那個博彩公司兼職的日子裡,我明白了敢於面對風險、研究風險、承擔風險的重要性。

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小到是否過馬路,大到是否從事一項職業,都是一次對於風險和回報的評估。我之前做事情追求「十拿九穩」,這其實是錯誤的。一味迴避風險的人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實際上忽略了一個很大的「機會風險」--也就是錯失機會,得不到期望收益的風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5%的通脹環境下,決定迴避股市風險的把錢存在銀行賺取3%利息的人,並沒有因為迴避投資風險而高枕無憂,他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了相當大的通脹風險。

我很慶幸自己在27歲時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是能夠承擔的範圍內,且期望回報是正的,風險就是一個可愛的東西。當然,承擔風險與自身努力並不矛盾。和賭場里我們無法影響到的骰子遊戲不同,在人生這個賭場里,正是我們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使得負的期望變正,讓正期望變得更大。

---------

來值乎問我問題


中二期:討厭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以及一切的外國人;沙文主義狂熱;
中二後:學會不以國籍、族群、立場來仇恨他人,尊重一切陌生人,並時常告誡自己,評判他人只應以他各人的特質就事論事;

中二期:自信自己有超凡之處,一切做不到的事情,都歸因於『我不想做而已』;
中二後:試著承認、直面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儘可能地做好能夠做到的事;

中二期:相信叢林法則,輕微迫害妄想症,敵視大多數成功者(在任何方面);
中二後:學著原諒自已不成功的現狀,放棄不切實際的妄想,慢慢擺脫心底深處的成功焦慮;

中二期:拚命維持自以為的人前好形象,不敢吐露真實想法,將生活變成了演戲;
中二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踏實地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活,不太介意別人的看法了,為人處事亦漸少前思後想;
……
說了這麼多,好像自己漸似完人,實在不覺肉麻。不過,轉變之多,也正說明昔日狂妄、不堪之甚吧。過去自然是追悔莫及的了,今日只能說是克己復禮,希望十年之後回憶時不要再有今日這般的嘆息悔愧才好。


以前一直深信星座血型
絕不質疑,基本上看任何八卦雜誌都是忽略所有新聞直接翻到星座運勢和血型與命運哪一章
O型血的性格特點和我簡直就是100%契合


直到大學無償獻血才發現
媽蛋我是A型血

整個人都不好了


前:裝b才買蘋果的產品。
後:真心好用啊。

前:我長大了要支教,寫小說,開咖啡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後:我的夢想每一個文藝女青年都有,她們也跟我一樣都沒怎麼實現。

前:我以後才不會結婚,我要自己一個人逍遙自在。
後:為什麼不結婚呢,找一個喜歡的人一起玩耍才是正道啊。

前:我畢業了怎麼不得找個錢多事兒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
後:我果然找到了錢少事多離家遠,位低權輕責任重的一份工作。

前:公眾場合做了很糗的事情,好丟人啊,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後:反正沒人認識我,直接走掉就好了。

前:女生漂亮都是天生的,資本好。
後:想要維持漂亮也是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前:女生只要運動就會變成金剛芭比,好醜。
後:健身的妹紙才漂亮,你那點運動量根本不能長肌肉。

前:我看知乎不是浪費時間,是長學問。
後:不系統的學習一門知識光靠別人的隻言片語只會讓我浪費更多的時間。


讀書的時候都不怎麼花錢。實習的時候突然一個月有了兩三千塊,我當時就想,這麼多肯定夠花了,一個月花掉了一半左右。到了工作,瞬間就超過了一萬,我當時就想,這麼多肯定夠花了,結果一個月花掉了一半左右。於是過了幾年超過一狗了,還是一個月花掉了一半左右。我都還沒貸款買房子買車呢。


於是我就開始覺得,我這麼不追求物質,光吃/買電腦/租房子就已經能幹掉這麼多,錢永遠都是不夠花的!怎麼辦!


「任何人都認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詭計,而是一本正直,這是多麼值得讚美呵!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經驗表明:那些曾經建立豐功偉績的君主們卻不重視守信,而是懂得怎樣運用詭計,使人們暈頭轉向,並且終於把那些一貫守信的人們征服了

  因此,你必須懂得,世界上有兩種鬥爭方法:一種方法是運用法律,另一種方法是運用武力。第一種方法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而第二種方法則是屬於野獸的。但是,因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須訴諸後者。因此,君主必須懂得怎樣善於使用野獸和人類所特有的鬥爭方法。關於這一點,古代的作家們早已譎秘地教給君主了。他們描寫阿基里斯和古代許多其他君主怎樣被交給半人半馬的怪物基羅尼餵養,並且在它的訓練下管教成人。這不外乎說,君主既然以半人半獸的怪物為師,他就必須知道:怎樣運用人性和獸性,並且必須知道:如果只具有一種性質而缺乏另一種性質,不論哪一種性質都是不經用的。」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於運用野獸的方法,他就應當同時效法狐狸與獅子。由於獅子不能夠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則不能夠抵禦豺狼。因此,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然而那些單純依靠獅子的人們卻不理解這點。所以,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原來使自己作出諾言的理由現在不復存在的時候,一位英明的統治者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假如人們全都是善良的話,這條箴言就不合適了。但是因為人們是惡劣的,而且對你並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樣地無需對他們守信。一位君主總是不乏正當的理由為其背信棄義塗脂抹粉。關於這一點,我能夠提出近代無數的實例為證,它們表明:許多和約和許多諾言由於君主們沒有信義而作廢和無效;而深知怎樣做狐狸的人卻獲得最大的成功。但是君主必須深知怎樣掩飾這種獸性,並且必須做一個偉大的偽裝者和假好人。人們是那樣地單純,並且那樣地受著當前的需要所支配,因此要進行欺騙的人總可以找到某些上當受騙的人們。

——
《君主論》第十八章 論君主應當怎樣守信


2012之前,很喜歡看微博。

覺得李開復啊蠻子啊袁立袁騰飛高曉松啊啥的一堆公知真的是國家的良心,民族的希望。

2012年開始重新看資治通鑒和一些歷史書,發現有點不對頭啊,這些良心們貌似不學無術,經常編排歷史啊,就開始有點彆扭。

後來買了袁騰飛的一本寫歷史的書,在飛機上看,說實話看了前幾頁讓我扔一邊了,下飛機就丟到垃圾桶,就這胡說八道不嚴謹的水平,良心不會太好。

然後有陣子失眠,又把法國大革命、光榮革命複習了一下。再看了看毛選。突然想通了一個結論。

為什麼我們沒有淪為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奈及利亞?

所以我現在是堅定的右派毛粉。


在離拉薩70公里的地方一個人發燒40度是什麼感覺?
———————————————————————————————————————————
今天剛剛看到了評論,我想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寫作者,我也不知道,怎麼樣能夠把這個道理講得更明白。不過我想,世上很多的道理都是一樣,如果之前沒有一個相似的經歷作為鋪墊,那麼就算講述者費盡口舌,也會食之無味。因此感慨於很多朋友回復說「讀懂了我的意思」,可能是我們成長的經歷有一定的相似性吧,謝謝你們。

關於我「究竟說了些什麼」,加在文末的這一小段背景,可能會讓人容易明白些。
———————————————————————————————————————————
那年學業不順,在重慶和女友鬧翻後在無準備情況下一個人踏上了318。一路繞到大理又走滇藏折回來。終於在離拉薩幾十公里的墨竹工卡縣發高燒到40度。
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
翻過了海拔5000的米拉山,跟一個驢友搭車到墨竹工卡的時候,已是晚上六點。我躺在后座上已無法移動。之前聽藏民說過,在高寒地區,崴一下腳都是致命的,看來此言不虛。很多人後來問我70公里忍一下不就過去了。這我怎麼會不知道?已經走了3000多公里,而拉薩就在眼前,這感覺想必以任何方式到過西藏的人都不難明白。司機師傅也說,拉薩的醫療條件,不知比這小縣城好過多少,要不要頂一頂。但當時腦中只有一個想法,我要死了,我要退燒,我要睡覺。現在想想這就是求生的慾望吧。連驢友也不理解我的想法,陪我在縣醫院打針吃藥之後就去拉薩了。我自己扶著牆找了家20塊的小單間,讓老闆給抱五床棉被放在床上,接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失去了...

我真正想說的不在這個。
在床上陷入恍惚的那一念,我的心很痛。我好懷念家裡的床。我問自己:我他媽受這份罪到底為了什麼?

也許是因為把這種深深的問責帶入了潛意識吧,第二天下午醒來時,居然心裡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得不像話的下午。可能要算是我這輩子獨處時感到最清爽的下午了。沒想到身體會這麼輕鬆。在院子里的馬紮上坐了一會兒,看著天空,說了一句:原來我他媽出來就是為了這個啊!

這裡先賣個關子。我並沒有誇張,但那似乎是一種「活著原來是這麼回事兒」的想法。聯想到之前有人在問,川藏線還是否值得走?如此面目全非的拉薩是不是成了只為彰顯逼格的一件商品...我想這樣來回答: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人喜歡被新的感官享受所刺激。可是有一點你可能忽略了:

一切你能意淫得到的「艷遇」,等真正來臨時,都不會來的多麼深刻。

你所謂的「新」,在媒體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在被你在腦中咀嚼過無數次之後,早已經沒有了味道。

而一切的「變化」或「成長」,如果沒有之前相對壓抑的積累,都不會發生。

如此看來,幾個大學生在暑假完成任務式的旅行沒什麼意思,也在情理之中了。

說實話,出發時我並沒有期待任何的領悟,那時我大學讀了三年沒有任何的頭緒,對所學的專業失望透頂又沒有其他方向。通過大學認識到的中國體制的缺陷也讓我常常感到壓力。長期異地戀的女朋友也正對我那力不從心的關心失去信心。我在這種極度壓抑的情況下用3500元人民幣完成了這次近四個月的旅行。那感覺就像,反正活著是這樣的艱難,走一走也不會失去什麼。而事實上,拉薩,麗江這些地方我也確實印象不太深刻,應該是沒有緣分吧。

而事實上,這次旅行也確實改變了我的很多選擇。現在我在加拿大中部一個幾乎沒有華人的小鎮里的Tim hortons啃著麵包圈,寫著這個故事。

在那一個時間,那樣一個地點,那樣高的體溫找到了我,無非是想告訴我,

跟隨感覺走,世界就會是另外的樣子。

旅行並沒有錯。

拉薩還在那裡,等它召喚你吧。

———————————————————————————————————————————
跟隨感覺走,世界就會是另外的樣子。

我原來也覺得這句話是廢話,是文青用來矯情用的。

直到我發現,這世上最令人後悔的事情,是因為沒有追隨自己的心,而做錯的選擇。

我因此恨自己,恨自己的虛榮,恨自己因此而荒廢的時間,這恨並沒有因為時間而變得平淡。

不同的只是,現在的我知道,有一件事要去做,做這事的時限是一輩子,所以我不擔心它實現不了,也不擔心它太晚到來。這想法無關他人,並不偉大,卻讓我心安。這應該就是感覺吧,好像身上的細胞告訴我的。請原諒,我不想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因為我臉皮薄著呢,不想因為這事太過遙遠而被人取笑,但我在路上了。


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總是對我強調一個觀點:好好讀書,不要作怪。
於是,「好好學習」和「愛美」是絕對矛盾的,這個觀點在我心裡根深蒂固。(大人的意思是,愛美的女孩子心野,就更加不會把學習放在心上)

於是,我到了大學還不會用洗面奶洗臉,不會塗防晒霜。而我的舍友,已經精通美容護膚化妝了。。。
我只能慢慢開始學。

我思想的驚天大逆轉大概是,從恥於愛美到認為美是很美好的事物。學習很重要,但,學習和愛美並不矛盾。(在學習很重要的前提下)

P.S.我就知道有人會針對括弧里那句話。我這個回答,是針對我作為學生的角度來說的。大致意思是,舉個例子,如果晚上只有一個小時的空閑,如果我用來美容化妝bulabula,那麼我就不能用這一個小時讀課外書了。如果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我本人更願意用一個小時讀書。
以及,我絕對絕對肯定,對美的追求這件事。
各人有各人的權衡吧。
這是我的選擇,謝謝。
我暫時不會化妝,暫時也不願意學(大一),我只是學會護膚,而且護膚對我來說是一個生活習慣,而不是生活重心。


學習量子力學前:哎呀量子力學看上去好高大上好牛逼啊,我以後竟然能學會這麼高大上的東西,心裡有些小激動呢。

學習量子力學後:咦?我學過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也可以換成電動力學、統計力學、數理方程、模電……

————

其實我想說的是,很久以來(恐怕進入大學前都如此)我都以為只要努力把書上的每一個字都看一遍(看不懂多看幾遍),就能學到想學的東西。
但後來發現,有些東西,它的抽象和晦澀,遠遠超出了書上所表達的樣子(何況有些教材寫得還不好),現在是無法學明白的(或許未來會頓悟,或許永遠不)。所以我能做的,只能是背下它,並假裝自己已經懂了,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有很多老人摔倒後訛人的事。關於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問題,也許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思維陷阱。

扶不扶?

當然是不扶了。救人,也要講專業。

1、如果他沒摔壞,自己肯定能起來。本來就不是你撞的,你不扶有什麼關係呢?反正他又沒有生命危險。

2、如果他摔壞了,你去扶他,是幫倒忙。摔壞了的人,不懂急救的人瞎搬動他,會對他造成二次損害。比如,摔骨折了,你過去拎起來抖一抖,然後呢,斷骨頭刺破了內臟或者大動脈,本來不致命的骨折,反倒被你扶一下戳死了。

正確的做法,保護現場,注意阻擋來往車流,不要撞到他,軋到他,也別讓野狗什麼的咬到。然後觀察傷勢,問詢他的情況,問他自己能不能起來,他要是說能起來,就讓他自己起。如果起不來,就問他的家人聯繫方式,幫他通知家人。有必要,同時報警,或者幫他打個120,讓專業人士來處理。出於一種道德自律,做出來的自覺行為。但是,這其實並不符合急救常識,不專業。

現在看到老人摔倒,就忙不迭的跑過去扶起來的人,多數是覺得,不扶一下,在道德意識上,過意不去。除非緊急情況,比如老人摔倒在鐵軌上,火車就快要壓過來了,這種情況當然要扶。

告訴120,你只是個過路的。然後轉身走開。如果120開了,因為你不跟著一起去,就不施救而離開,那也跟你沒關係了。你能做的,就是舉手之勞,幫人喊個救護車或者他家人,而不是對他的健康和生命負責到底。畢竟,大家活的都很努力,你又不是他什麼人,養老送終付藥費,那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他有家人,由家人負責這個事,沒有家人的孤寡老人,則是由社會負責。跟你沒關係,不要逞能。

如果是已經昏迷的人,地上還有積水,能做到的,可以把他從積水處移開一點,平移就行了。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是備選操作項。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這些技巧。怎麼做,做多少,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量力而行吧。既不要見死不救,也不要難為自己。

不要跟著去醫院,也不要墊付什麼錢。他家裡人過來,或者警察,救護人員過來,你就可以走了。不要肢體接觸。難不成他撲過來抓住你抱腿不讓走啊。看到氣氛不對,隨時可以甩手就走。

如果遇到訛詐,不要過後解決,當時就得報警,投訴他們訛詐,當場解決完這件事再走。他說你撞人,你說他訛詐,他讓你舉證沒撞人的證據,你就讓他們舉證沒訛人的證據唄。都這份上了,剩下的事,不就是鬥智斗勇嘛,誰怕誰。隔壁已經出反殺技了:不是為了訛我,你摔倒幹什麼。你就是訛人,就是訛人嘛。

世界上那麼多不幸的事,管也管不過來。自我保護,才是第一位的。我有次看到公交車司機甩下來一個老人,躺著起不來,司機開著就跑。我就報了警,告訴了公交車的班次和事故具體時間,還有老人墜落詳細地點,就離開了。也沒過去扶人。每天那麼多操心的事情和工作要忙,盯著這事,自己半天時間就報銷了。只能說,這種事,量力而行吧。不能勉強的幫,幫得自己很累很被動甚至掉坑裡,那就是犯傻了。

忍不住要幫一把的,都是道德自律戰勝了顧慮,注意保護好自己就行了。我不信我打完電話人就離開,過幾天,在家裡被人摁倒抓起來?我碰到好幾次這種事,都是打電話完了就離開。除了上面那個公交車把人甩下去不管的,還有一次偷砍梧桐古樹的,把地址告訴警察就行了,哪有後面的那麼多事。還有一次,看到街上砍人的,一條街上都是血啊,遠遠的躲著,摁了個110……後來也沒人找我去做人證,也沒錄什麼證人口供,警察倒是打過幾次電話過來,核實情況的。

怕的話,可以打完電話就走開唄。不怕的話,就等人過來再走。擔心這個問題,可以躲起來打個報警電話就行了,不用和摔倒的人照面。這樣想訛你,也找不到你。只是路過看見,幫忙啊。難道看見死人了,報個警,人就是自己殺了嗎。打電話,和撞人之間,並不構成直接有效的證據鏈。讓他起訴啊,讓他舉證啊。反正打電話等於撞人證據,這個荒唐的證據鏈,法官也不會採信,看他有什麼本事,把沒發生的事情給證明發生了。走正規的法律途徑。不吵,也不鬧,也不理睬。他耍來耍去,還是折騰他自己唄。

良心喪於困地。很多老人,生活上比較無助吧。自己沒什麼錢和福利保障,也不敢給孩子增加負擔,只能把壓力困難和不幸往社會輸出,逮住誰是誰,誰碰到算誰倒霉吧。還有就是,現在醫院看病,太貴。摔出來動手術的毛病,沒個幾萬塊,十幾萬的下不來。這時候,就不講良心了,只想著怎麼能抒困。解決老人的這種問題,應該是建立社會化的保險制度,給老人除了正常的醫保之外,也應該建立廣泛的人身意外險。年紀大了,跌跌碰碰,太常見了。我們老了,也會有這一天。如果有保險系統參與進來,一個人身意外險,把醫藥費能攤平了,誰會想著訛人,訛人也很累的。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多算多勝。做個好事,跟打仗似得,還得有勇有謀,這社會也真是糟心啊。社會風氣已經這樣了,自我保護是必要的。

不要被幾個孤例嚇破了膽,其實社會沒那麼安全,也沒那麼兇險。碰到這種舉手之勞的事,想幫就幫,不想幫就走,不要有道德負罪感。幫了之後,盡到舉手之勞的幫助就行了,本來就不是你造成的事,沒必要盯在後面擦不完的屁股。

《農夫和蛇》裡面的蛇,《東郭先生和狼》裡面的狼,也都需要溫情。就看你願不願意做下一個東郭先生了。

轉載自白雲先生 老人摔倒到底是扶還是不扶


現在回頭想想,我是在2007年秋天的時候自己整個思想發生了逆轉。
自己二十多年引以為豪的人生信條在一刻間轟然倒坍,然後,反方向重建。

真的是這樣,我當時在韓國留學,起初的引子是女友跟我提出分手了。女友是高一談的,高二分了,高三又複合了,然後兩人上了不同的大學,當時自己對她已無太多感覺,竟然大學的第一學期沒怎麼聯繫,當然,她也沒怎麼聯繫我,後來寒假高中同學聚會,又見面了,然後又和好了,剛和好一年多,我去了韓國,剛開始還在有一搭沒一搭的聯繫,慢慢的就都不怎麼聯繫了。
剛開始寫這麼多,發現自己有些跑題,主要是想說,我與她其實早就分了,自己甚至連分手都忘記說了,但她一直佔在「我的女朋友」這個位置上,身邊的人也都知道我是與有女友的人。
然後,那天她提出分手了,我起初真的沒什麼感覺。但過了幾天,應該是當時有其他的不順心的事,整個人很消沉,覺得身邊的人都不理解我,在我向當時跟我一起租房子住的大學同學訴說時,其實,我在尋求一種安慰,需求一個聽眾,我沒打算聽他什麼話的。
我的這個大學同學,在那之前,我一直覺得他不夠「入世」,不與人交流,碰見自己不喜歡的人有時連個眼皮都不翻一下,有時候回應別人了,一句話把人噎死那種,我覺得這樣不對。
那時的我,因為從小家庭的教育讓我需要去關注別人,關注別人的冷暖,不與人交惡,做老好人。
而且,那時的我真的是以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最最正確的,而且這價值觀在為人處世時是最最正確的。從來沒有懷疑過,所以,自己本著關心別人冷暖的態度,經常用我的理論開導我的這個大學同學。

那天,我找他傾訴,講著講著,他說我自私!我很震驚!然後我就開始辯解,說我怎麼會自私,每次都是我在做飯,我在買菜,我在買酒,為了大家打工找工作,我怎樣怎樣等等....
然後,他回了一句把我噎死的話,實際上,從他的這一句話,我真的開始轉變了。
「你就是自私,你整天為大家做這做那,其實就是為了別人對你說聲好,讓別人領情,為了維護你在這個圈子裡的中心位置!」
我聽了,習慣性的準備反駁,但是我嘴張開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我哭了...

然後我開始人生第一次深刻的反思,「我錯了?我這麼多年一直100%信奉的價值觀錯了嗎?」
中間我很苦惱迷茫的時候,我有找我的一起長大一直以來都是我認為最了解我的人在QQ上聊,她當時讓我「先乾淨起來,從裡到外的乾淨起來!」,又是一箭中靶心,我的虛偽,我的偽裝,一直以來維護的天下第一好人的形象開始倒塌...
然後,也許人在什麼的心境里,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東西。那時,我看了個電影,叫」美國麗人「,當看到那個年輕的男的看上那個不怎麼漂亮,臉上長有雀斑的女孩,當窩囊父親整天被女強人老婆奚落但依然怡然自得時,我開始醒悟。

冬天寒假,回國回家。
當時幾個親戚來我家了,我媽在喝了點酒之後又哭了,開始哭訴,向我姑父哭訴,自己多累,自己平時付出了多少多少...我當時坐在旁邊的沙發上,我觀察我媽,觀察其他人的表情,發現儘管我媽哭了,但別人並沒有對我媽說的感同身受,相反的,他們感到很有負擔,一種不想聽但又不能不聽的那種不舒服感。
我媽其實也不想聽到別人在這個時候安慰什麼,那個時候的我媽已經聽不見別人的話,其實,我媽享受那種我在哭著訴說,別人在安靜的聽的處在中心的感覺

這一刻,我真的明白了,後來看到」醍醐灌頂「這個成語,就是這個感覺。

然後,我變的好輕鬆,自己真的不再糾結之前的價值觀,不再擔心自己價值觀的重建。
一身輕鬆。

其實,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自己的情緒也是從沉重到輕鬆的感覺。
現在寫完了,真的一身輕鬆


原來我把活著當做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高中時覺得堅決不能早戀,現在捶胸頓足。


(
年輕人嘛,沒問題。我扛得住。

夜夜熬到兩三點,抄作業、打遊戲、看球。第二天起來,照樣生龍活虎。
運動完大汗淋漓,來瓶冰鎮,咕咚咕咚入肚,打個舒服的嗝。再上場,照樣是條好漢。
三天就能煲完一部劇,韓劇美劇日漫。蓬頭垢面,耷拉著眼袋,沖袋泡麵充饑。早餐?有夜宵就夠了。

紊亂的作息,糟糕的飲食,無度的揮霍,恣意的放縱。年輕人,真的沒問題?
有問題。只是問題埋在身體內你看不見。親手種下的業,總有一天要漫漶出來,生出各種報。
許多老來的病,恰恰是在年輕的時候,埋的禍根。

一堵牆,你不斷奮力地衝撞,敲擊錘打,也沒有裂縫。但某天突然一場暴雨,它就坍塌了。
只是雨的作用嗎?初期的擊打對它並非毫無傷害,只是崩敗發生在里子罷了。

所以,我真心希望那些健康的年輕人,能好好愛自己。從這一刻開始,注意飲食、作息和健身。
別仗著年輕,以為什麼都扛得住,強加給身心過重的負荷,總把那根脆弱的弦綳得很緊。

我真心希望那些年青人,好好愛惜自己。
若不是為最佳損友,決不拿自己的胃,去撐那份虛與委蛇的酒肉交情。
若可以清晨早起,決不拿寶貴精力,耗在午夜的漫無目的。

也不要夏天貪涼,就天天冰淇淋,空調的溫度調得老低。
也不為著點爽口,就餐餐燒烤麻辣燙,也不去飯堂。
也別去嘲笑晨練的大爺,廣場的大媽。鍛煉身體,你也要參加一份。

年輕真好。年輕人做什麼都好看。
打球,喝酒,交遊,泡妞。或者在圖書館一角,靜靜地看《流浪地球》。

一定要好好愛自己呀。
愛自己身上年輕的光芒。也愛惜你柔軟的羽毛。

年輕可不是揮霍身體的借口,而是塑造健美體魄和美麗心靈的最佳時機。
:)

by Leslie .


手機一定要貼膜。
手機幹嘛要貼膜。


先講一點:
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思維眼界狹隘的桎梏,比如覺得成功是單維度的,比如覺得世界發展的規律就像那幾句雞湯一樣,忽略了事物本身的複雜性和相互之間的影響。
簡單的說,年輕人很容易把自身能力在事件成功與否的權重中提的很高,而忽略了整體性,例如覺得自己能力很強,所以這件事就肯定會做好,但忽略了這個事情做好並不是看你這一個環節,每個環節要做好才能做好。就像你的人生一樣,並不是你的能力很好就一定會和牛逼,你的健康,你的家庭,各種生活插曲都在影響著你的人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功的人士會說成功都是偶然,都是看運氣。
結論就是,你曾意氣風發想要逆天,最後發現能不能逆天並不是由你的能力決定的。

再補充一點:
年輕人很容易打了雞血一般的去做一件事情,最後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或者說這樣的一種行為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但是年輕人特別多。
舉個例子,某應屆生剛進入公司的時候很傻很天真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到了最後卻發現做的事情根本就不靠譜,無論再怎麼努力都不會有結果,而反觀其他的同齡人,很多很輕鬆就過上了不錯的生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核心的原因就在於,選擇遠遠比努力重要,記住不是重要,而是遠遠重要,我有不少的朋友在過去的幾年中選錯了方向或者是行業,付出的代價完全可以用慘痛來形容,基本上換行業從頭開始,可以說是沒有職業累積。又或著幹事情之前沒有想清楚,僅僅為了不錯的薪水,浪費了好多的時間去做了一些肯定會失敗的事情。後悔不已。
結論就是:你曾經以為年輕人應該少想多干多吃苦。錯了就當累積經驗,但最後發現,溫水煮青蛙式的妥協和沒有思路的盲目工作只會讓你在青春流逝之後,撫膝長嘆,那些付出的努力和用健康兌換的成果,性價比極低。


一直覺得上床是結婚後做的事,直到上了知乎。


推薦閱讀:

大家在 iPhone 或 iPad 上最經常用(每天都用)的應用是什麼?
你有哪些必殺的冷笑話?
如果你的公司老闆把百萬級的豪車停在公司門口,你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你會怎麼看待?
你登錄知乎後都做哪幾個動作?
已經過了 30 歲的知友,感覺跟 20 多歲時到底有什麼不同?

TAG:調查類問題 | 人生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