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彰、曹植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按照陳壽三國志里的說法感覺還好。曹彰出征前曹丕還叮囑他要學曹仁,得勝回來以後還勸他要謙虛之類。對曹植的話,雖然是當年世子之爭的超強對手,但最後也沒下殺手,最後還給曹植增邑來著。但是根據魏略和魏氏春秋里的描寫又感覺曹丕和曹植、曹彰的關係有點劍拔弩張的味道,什麼曹彰有異心,曹丕各種迫害曹植之類的。我對於這些就很疑惑,主要是不太確定魏略和魏氏春秋這兩本書的可信度,作者是否有傾向性。想知道三兄弟之間真實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看史書中曹植並沒有主動參與爭奪儲位,反而他手下人楊修、丁儀兄弟不停鬧騰,想要扶曹植上位來謀取利益。曹操一開始就是對曹丕區別對待的,給很多兒子封了侯,唯獨曹丕是五官中郎將、丞相副,在一門多侯的情況下,不封侯的那個是要繼承老爹的爵位的。所以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時的詔令【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覺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這樣;你們鬧騰什麼,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繼承人,否認自己曾經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風波。剛開始曹操不做聲,下面人以為有機會。曹老闆的心思確定了,就不讓人鬧騰了。還說自己一開始就是讓曹丕做接班人的,有推卸責任的意味。中間曹操也只是搖擺不定。
如果說曹操對曹丕不滿意,想換個繼承人,大概在建安十九年曹植被封為臨淄侯的時候,然而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就成為太子,可見爭儲時間很短。
反倒是曹叡對叔叔曹植卻沒有好感,因為太和年間政變未遂事件,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三郡叛變響應諸葛亮,情勢嚴峻,魏明帝親自巡行關中,結果在洛陽卻謠言四起說曹叡死了,卞太后和留京群臣都準備迎立雍丘王曹植為皇帝,後來卞太后說要懲罰傳播謠言的人,曹叡說天下都那麼
說,懲罰誰呢?我估計從這件事中,曹叡更加忌諱曹植。
看過一篇論文關於丕植兄弟的:總的來說,爭儲事件歷時短暫, 曹植只是作為他人謀取私利的依託被動參與。因此, 整個事件沒有造成兄弟關係的隔閡: 建安二十年( 215) , 曹丕尚托曹植索玉玦, 二十二年( 217)兄弟又一同宴飲。據曹植《黃初六年令》 ,黃初三年( 222) , 東郡太守王機、 防輔吏倉輯誣告曹植。曹植赴京陳誣告之罪。曹丕不聽眾議, 免植罪使歸國。黃初四年( 223) , 曹植徙封雍丘, 又為監官所舉,
亦未治罪。黃初五年( 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 政令下達的原因未載,但聯繫曹植為監官所舉的時間及黃初五年後
未曾受誣的情況來看,曹植無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數次受誣,屢次赦免,曹丕待曹植真可謂寬容優厚。前人多謂曹丕遣使者羅織曹植罪名, 其實不然。否則, 曹丕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 卻又不治其罪? 究其實際, 當時政策對諸侯王監察甚嚴,而監國謁者也不輕鬆, 稍有不慎, 即招殺身之禍。《三國志·魏書·楚王彪傳》 記,嘉平元年令狐愚與王凌謀立曹彪,事發,曹彪自殺。「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 坐知情無輔導之義,皆伏誅。 」 監國謁者、 防輔吏擔負檢舉諸侯之過、 防非輔正之責,楚之監國謁者因未能及時上報曹彪之過,便受株連被殺。因此, 監國謁者勢必嚴密伺察諸侯之過, 及時上報、 糾過,以免禍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 不自彫勵」 , 面
對嚴密監察,必然會頻繁與監國謁者發生衝突, 難免為其所奏。故曹植屢次為監國謁者所奏, 實由己之行事所致, 曹丕對其比較寬容,屢次赦免其罪責並未嚴肅處理。曹操曾訓誡曹彰曰: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 爾其戒之! 」 此語正可為曹丕與曹植關係之註腳。黃初以後, 曹丕、 曹植情為兄弟,義為君臣,從君臣角度出發來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我再增加一個例子,【初植未到關,自念有過,宜當謝帝。乃留其從官著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而關吏以聞,帝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自殺也,對帝泣。會植科頭負鈇鑕,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曹丕知道曹植的消息還是比較高興的,等到見了面,又裝著一副嚴肅的表情。。。不和曹植說話。
還有《三國志·魏書·曹植傳》:【封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錯吧?
至於曹丕和曹彰的關係,有許多玩味的地方。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剛開始曹彰不會是曹丕世子位置爭奪的最大障礙,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叛,曹操任命曹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平定叛亂後,曹操讓曹彰去長安,曹彰南下經過鄴城,曹丕告誡曹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就是說你剛剛立了大功,現在要去見老爹,不應該誇耀自己的功勞,應對時要表現的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結果曹彰按曹丕說的做了,把功勞都讓給別人,曹老闆很高興。可見曹丕如果真忌諱曹彰剛立軍功,不應該為他出主意,所以曹丕認為曹彰不是威脅,兄弟關係還是不錯的,否則看著弟弟出錯不是更好?
關於曹操死前,曾經讓曹彰從長安趕到洛陽,還沒有到洛陽,曹操就死了。很奇怪但絕對不是讓曹彰即位的意思,那會是曹植嗎?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為了政權穩定性考慮還有就是曹丕羽翼豐滿,曹操不可能做出風險如此大的事情,唯一的可能就是臨死前想見兒子一面。但是曹彰想的可不是那麼簡單。還有兩個記載《三國志·魏書·賈逵傳》【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生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問璽綬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懷疑曹彰居心不良。注意關於問印綬的記載是有陳壽三國志正文記載的。還有《三國志·魏書·陳矯傳》【太祖崩洛陽,群臣拘常,以為太子即位,當須詔命。矯曰:"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這裡的愛子指的是曹彰。可見曹丕繼位時的危機所在,一時群臣拘泥於得到漢獻帝的詔書才繼位,二是曹彰也可能生出意外變故,畢竟曹彰在洛陽。
所以推測曹彰不是個安分的人,政治上偏向曹植,曹彰卻認為曹操想立曹植為繼承人,結果曹植舉袁紹兒子的例子,裴注【魏略曰: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曹彰死於黃初四年,死的很蹊蹺,可能就是曹丕因為曹彰問印綬而猜忌曹彰,曹植在曹彰死後給他寫過祭文。
昔二虢佐文,旦奭翼武。於休我王,魏之元輔。將崇懿跡,等號齊魯。如何奄忽,命不是與。仁者悼沒,兼彼殊類,矧我同生,能
不憯悴!目想宮墀,心存平素,彷佛魂神,馳情陵墓。凡夫愛命,達者徇名。王雖薨徂,功著丹青。人誰不沒,貴有遺聲 。乃作誄曰:
幼有令德,光輝圭璋。孝殊閔氏,義達參商。溫溫其恭,爰柔克剛。
心存建業,王室是匡。矯矯元戎,雷動雨徂。橫行燕代,威慴北胡。
奔虜無竄,還戰高柳。王率壯士,常為軍首。宜究長年,永保皇家。
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同盟飲淚,百寮咨嗟。
從中也只能看到曹彰是突然死的,不曉得原因。
曹彰來朝,曹丕沒有見曹彰,曹彰是武將,脾氣暴躁。當時卞夫人還活著,曹丕不大可能去毒殺親弟弟,連曹植都能既往不咎,為何不能放過曹彰呢?
大家都回答得很好,我來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謝熠在《洛神》裡面用一種非常戲謔的口吻說的:
曹丕在東宮和吳質、司馬懿等人一起研究國際政治形勢的時候,曹植正在和楊修、丁儀一起在英雄聯盟里開黑,他在楊修的輔助下完成了一次五殺,這使他快樂地大叫了起來:「周免結束我必須買個老鼠了,這英雄太好用了!」恰好在此時,使者傳來了曹操在宮內宴請家族成員與群臣的消息。至少在謝熠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他是這麼認為的,在成長過程里曹丕丟掉了那些浪漫主義的東西,或者說放到了不那麼重要的地方,而曹植在丁儀和楊修的陪伴下卻遲遲選不定自己該當皇子還是詩人。
第二個是關於曹丕的。
建安二十二年爆發了一場疫病。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禎都死與疫病,在與吳質的書信中曹丕說,「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他又在另外一首詩里這樣寫過,「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善哉行·其一》)曹丕從很早以前就產生了這種「憂來無方」,「人生如寄」的觀點,23歲隨曹操南征的時候就已經寫下「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感物賦》)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也就是他稱帝的第三年,曹丕就急切地頒布了詔書《營壽陵詔(終制)》在這份詔書里他這樣描寫自己對於這個國家,以及喪葬的看法,「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未有不掘之墓也」。而後他規定死後「不封不樹」,甚至不允許後代祭祀。「若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要對活著有多少恐懼和苦痛才能說出這些話呢?要對生活有多少無奈和猜忌才能得出這些結論呢?很難想像這些話出自一個古代中國帝王吧,我不認為這樣看待生死的人會去如何如何狠毒地去加害自己的兄弟。也許在他看來,他的確只是在努力活著
曹丕待兄弟的態度是真的極度不好,不是爭不爭鬥儲君的問題,是曹丕定下的整個制度摧殘了他的兄弟。從曹丕向世族妥協確立九品官人法就知道,曹丕在位時他的兄弟都沒有得到重用,多次轉移諸兄弟的封地,令其不能在本地鞏固勢力,諸兄弟封邑雖多卻無兵無權,沒有參與朝政的資格,而且對兄弟本國監察甚嚴,甚至兄弟之間彼此多相聚幾日的權利都沒有,竟與坐牢沒有區別。
懂詩文的人自行去讀《贈白馬王彪》:「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比起那受爭議的《七步詩》,《贈白馬王彪》的憂傷感令人苦楚萬分。以此詩為證,可知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記載:「是時待遇諸國法峻。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於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植髮憤告離而作詩。」——這一段絕對不假。
曹彰固然不在爭奪嗣子的位置上,不過曹彰和曹休、曹真一樣是曹操一手培植的將才,志在效仿衛青、霍去病保家衛國,曹丕亦鼓勵曹彰效仿曹天人。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等兄弟并力起兵於亂世,數十年間創立基業,何故曹丕伐吳時曹休、曹真、夏侯尚各統一方軍事,獨曹彰不得參戰?在權力的漩渦中真是不加害已經等於要感大恩,一定是沒聽說過一堆箭抓在手裡不易折斷的道理,哦,似乎漢晉還沒出現這個典故,到是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
《魏書》載:阿豺有子二十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隻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豹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曹植才名天下聞之,有人認為曹植沒有治國之才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機會,上殿為君臣,私下為骨肉,竟有見面的機會都不給的道理?曹植連做個封王都憋屈,縱然不讓曹植入尚書台,讓他擔任三公、九卿又如何?曹丕父子何以嫉才如此,反用曹爽、劉放、孫資等弄權之人。
權術之道在於分權制衡,固然不能像司馬家那樣盡罷州郡兵馬,只以諸王領兵,什麼平庸之輩都用,但也不能盡以世家輔政不用有能耐的親王。比起曹丕、曹叡重用的司馬懿、曹真、陳群而言,難道對諸兄弟真沒有虧欠?曹彪之事更是天道好輪迴。曹彪密謀意在興魏,若非曹丕將曹氏諸王的權力限死,曹彪奪回權位的機會更大。曹操諸子若能皆盡其才,當真孫權不足為道。《詩藪》曰:「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馬名存鍾《品》,則彪當亦能詩。又任城武力絕人,倉舒智慧出眾。阿瞞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孫仲謀輩詎足道哉!」
故而陳壽言:「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
假使把曹操、劉備、孫權的位置換做曹彰、曹植、曹彪、溥儀,讓他們在封地終老一生,那對他們來講是多麼的屈辱?對有才之人最殘忍的不是殺了他們,而是讓他們用最平凡的方式結束一生。
大娃曹昂,二娃曹丕,三娃曹彰,四娃曹植,五娃曹彪,六娃曹沖,七娃曹宇。
蟹妖。。。
這三兄弟的關係,絕對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啊。。。
我傾向於陳壽的說法。。因為其實平心而論,任城王和才子植並不具備和阿丕爭位的能力。。
曹昂死後,阿丕是名正言順的世子,賈毒草也跟老曹旁敲側擊過。從出師有名的角度講,老二老三並不具備競爭力。
其次,任城王本身太過粗糙,黃須兒可以平亂,可以衝鋒,卻不可擔大任。尤其是老曹晚期那複雜的局勢,阿丕上台都被後人非議的夠嗆,曹彰的話一定會被噴出翔。。老曹只要神智清楚就不會選他的。。
再次,才子植同學,才華有餘,政治素養不足。用楊修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而領兵之前還能喝個宿醉,可見其處事態度的確不讓人放心。。。
所以,阿丕不傻,這些都看在眼裡,所以其實我認為對待兩個弟弟並不如魏氏春秋里那麼狠辣,尤其明裡有司馬懿,暗裡有賈詡。。。這倆基本是整個三國老辣陰毒的代名詞啊。。。有這兩位老哥在旁邊,就算兩對兒曹彰和曹植也翻不起大浪。。。
真正有威脅的只有早死的曹昂。。。年輕有為,文武雙全,還是大兒子。。所以馬親王才會腦洞打開,寫一個曹丕媽媽宛城買通賈詡慫恿張綉搞死曹昂的陰謀論小說。。。
但凡兄弟親愛和睦之家,都以兄長如父之狀。
三國殺各個人物陣亡的台詞能說明一切
曹丕:子建,子建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彰:子桓,你害得我好慘啊
(子桓是曹丕的字)
建安十九年到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與曹植的交鋒頗為精彩,但也基本在這幾年而已。二十二年司馬門事,二十四年酒醉事,曹植機會盡失。二十四年曹操殺楊修實際上就是為這場爭嗣划上了句號。曹操死,曹彰以曹植當立喻,曹植対以袁煕兄弟事,說明他也已經絕了爭奪之心……
如果真的兄弟相親相愛,曹魏何必禁錮諸王,看看曹植自己的上章不就知道了,諸王進京都不允許,每隔幾年就要挪一次封地。不能光看表面說的,還要看底下做的,希特勒可沒親手殺過猶太人。
曹丕奸,曹璋憨,曹植聰明過頭,曹沖短命 曹操性格上的繁複多變,在兒子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曹操的兒子雖個個了得,壽命卻都不長:除曹沖外,長子曹昂很 早就死於戰場,曹丕不過活了四十歲,曹植四十一歲,曹彰死得更早些。曹彰之死,也與曹丕弄權有關,區別是曹彰沒有啟動刀兵,而是 「憤怒暴薨」.
說完生平,說關係,自古生在帝王之家大多是有奪權之爭的,兒子中曹丕深諳權術,他的主要對手就是曹植,七步成詩才華橫溢。但相比曹丕缺少了帝王的狡詐詭辯,同時曹丕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輔佐,曹植有恃才放曠的楊修助陣,也就註定了曹丕的成功。
還有就是要說的就是曹操何許人也,一生戎馬閱人無數,他選中的接班人一定是自己左右權衡之後所定。
推薦閱讀:
※為何魏國未從水路征討過公孫淵?
※三國時魏國的旗上面寫「魏」,蜀國大將魏延的旗上也寫「魏」,如何區分?打仗時會不會混淆導致誤傷自己人?
※假如關羽外修好孫權 並且聯合呂蒙陸遜,能否給北上曹魏給其致命一擊?
※曹操軍能利用瘟疫來打贏赤壁之戰嗎?
※如何評價曹魏的五子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