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給趙括翻案的有這麼多?

在百度上搜趙括翻案,能搜出許多評論,趙括吧里幾乎也清一色的翻案。知乎上搜趙括,找到的問答也是翻案的居多。(同樣是沒有實際經驗,直接被提拔到最高領導崗位,為什麼趙括戰死了,而韓信(或諸葛亮)卻可以取得巨大的勝利?)

為何給趙括翻案的人那麼多?


將者,三軍司命也。舉盡一國死士臨死地,罪當族誅。然若聚全力晝夜死戰破王齕營壁以通糧道,何至於此哉。惜昔武靈王苦心變法十餘載所得,毀於一戰,是役青壯殉國十之七八。唯嘆武安深沉勇烈,昭王謀國老成,應侯縱橫權算,終致商君二十歲積蓄未付東流,山關以東自始再無敵手。


2017.05.17更新

評論區中有人說:

「如果趙括先生真的是名合格的將軍,戰國損失45萬大軍就不該發生。趙括是從上到下,從敵國秦國上下,他老將軍爹老娘都不認可的人,你一個2千多年後的後人還可以替他翻案么?你所說的精彩,或許在這些施反間計的人,在白起看來,不過是正中下懷吧?文章中還用什麼開掛,運氣之類的話,簡直如孩童一般。」

這裡面其實有三個誤區

1、認為打了敗仗的將軍就不是合格的將軍;

2、認為《史記》的記載是準確無誤的;

3、認為類似於「反間計」這樣的故事性的描述是史實。

三條一個一個來。

首先,趙國損失40萬人,原因在於這是一場圍殲戰,如果有仔細看我放在文中的地圖鏈接就能發現,對長平戰區的雙方而言,一旦後路被斷而且戰敗,就是一個被關門打狗的地形,全軍覆沒的結局是逃不掉的。如果只是因為勝負就認為趙括不是合格的將軍,那真是太片面了——歷史上的敗軍之將何其多也,每個人都不合格嗎?另外,如果趙括真的是一點兒本事都沒有,秦軍的二十萬戰損又是怎麼來的?

其次,《史記》是偉大的史學著述,但是同樣有局限性:

1、個人傾向性明顯。例如項羽、李廣;涉及到長平之戰,由於戰損相當大,所以對參戰雙方都持否定態度,比如白起、趙括;再加上其祖先司馬錯也是參戰將領之一,而且還因為白起殺俘受到牽連,多少也會有一些感性的評斷。

2、眼光有局限性。司馬遷並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也不是帝國的決策層,在戰略問題上就難免有判斷失誤的地方;比如,司馬遷認為如果不是平原君趙勝貪圖上黨郡,不至於招來長平之戰這樣的大禍,所以評價趙勝是「利令智昏」,但是他卻沒看到上黨郡對秦趙雙方的重要性:任何一方在這裡站穩腳跟,都能要了對方的老命,如果秦國站穩,趙國將會徹底沒有還手之力,如果趙國站穩,秦國不光東征韓國的戰果全部泡湯,還會失去引以為傲的嶢函地利,河東和關中之地直接被趙國威脅。

3、史料收集、鑒別和篩選的難度。司馬遷儘可能做到史料詳實,因此只要無法證偽的史料基本都留下來了,對於幾條史料相互矛盾,難以辨別孰是孰非的時候,司馬遷選擇把它們都記錄下來,而不隨意剪裁, 這就給後人很大的考證空間。關於藺相如、趙奢、趙括母親對趙括的評價,從敘事邏輯和敘事手法上看,更像是民間傳說和段子,很難說這是史實。

第三,反間計的故事,這個更簡單了,是縱橫家拿來包裝自己的故事,史學界已經證偽。

拋開三個誤區不談,我們想要知道古代戰場到底是怎麼樣的,必須從作戰的合理性方面入手:政治格局、兵力對比、地形地貌、戰術戰法等,所以才需要對古戰場進行復原。關於長平之戰,我能得出的結論是:

1、趙括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廢物,他也是有不錯能力的將軍。

2、趙括敗給白起,更多的是在戰略上的失誤,在戰術戰法層面應當是旗鼓相當的。

此外,古戰場復原模擬帶來的成果也是顯著的,最出名的就是「赤壁之戰」。經過對赤壁之戰戰場的考證和對古代史料的研究,我們能發現真是的赤壁之戰與「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相比是大相徑庭的,雖然主線都是火攻決勝,但是後者無論在精彩程度還是軍容規模上都更勝一籌,後者的各種路數放在真實的赤壁地形里也是說不通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原因就在於,羅貫中親身經歷過一場類似的大戰——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並以此為藍本寫下了赤壁之戰

————————————————————————————————

2017.03更新

沒想到我來答個題也能被人婊。。。

好吧,既然 @秋原 你執意要婊,那我也說說心裡話。之前看過你給央視節目寫的節目文稿,多數觀點都是正確的,但是也有不少結論和論據值得商榷,從你寫的文字看,你的自我評價「不入流歷史讀物作家」,確實挺客觀地。

你提出來的兩個質疑,簡直是無稽之談。

首先,關於丹河,此河確實不能算是大河,而且雨季和非雨季水流量差別很大,作為地利的優勢不明顯。丹河是沁河的支流,沁河是黃河的支流,丹河與長平之戰相關的主要支流有大東倉河和小東倉河,這也是秦趙雙方軍隊主要的進軍路線。你反駁我的論據都是站不住腳:

丹河就是一條非常大的河,如今的丹河,是高平市、晉城市、河南焦作市等諸多下游城市主要的生活生產用水提供源。在上游修建其多座水庫的情況下,如今的丹河在晉城河段,依然有100米的河寬和汛期1520立方米每秒的徑流量。 這句話本身對不對呢?對。但是放在這裡講對不對呢?不對。

原因何在?有三條:

第一,丹河幹流源頭在丹朱嶺,也就是長平關所在的位置,在長平之戰的戰場附近,主要的支流為大東倉河、小東倉河,其地面徑流在高平市(泫氏城)附近並不算大,站場附近河寬在三十米左右,晉城都特么到天門關了,那是秦國的地盤,你有100米又有什麼用呢?

第二,丹河水的季節變化是非常明顯的,你汛期有「1520立方米每秒的徑流量」,這個沒啥問題,但是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很大啊,廉頗想在枯水期守住這條防線,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第三,丹河的水資源豐富,更多的體現在中下游支流多和部分河段落差大,真不是說這河的流量大到沒邊了。

我跟你講,像丹河這種級別的河流,在幾十萬人的對峙戰中,起到的作用確實有限,畢竟不是長江、黃河、淮水、渭水、漢水這種大河

其次,你所說的「高平關、長平關、故關,都是後世才修建的,比如故關就是秦朝統一中國後修建的」,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我為了稱呼方便這麼講不對嗎?難道我必須得說「後來被稱作是高平關的隘口」或者「後來被稱作是長平關的隘口」?

然後你的表述呢,還有幾處不知道該說是低級還是低級的錯誤:

第一,你可能秦壘壁與趙壘壁指的是啥都沒搞清楚。丹河方面的東北側是趙軍的布防線,趙軍依託的韓王山、大糧山都是幾乎與丹河垂直的,我就想問,你特么的哪來的趙壘壁。大糧山就是廉頗設下的軍糧所在地。

第二,丹河防線背後不遠處就出故關(大約30里地),彼時趙軍的百里石長城就是以羊頭山為屏障,故關隘口、長平關隘口為咽喉所設立的,你自己看看地圖啊,你要說故關離丹河防線特別遠,那我還真想問問了,秦軍5000戰車隊怎麼堵住趙軍後路的。

第三,故關、長平關在當時就已經是戰略要地,是掌控上黨郡的戰略要道,那會兒有沒有關卡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是兵家必爭之地。

第四,高平關的位置在乏馬嶺,是控制「翼城-皮牢-沁縣-端氏」一線的咽喉,是阻遏秦軍進入上黨地區的必守之地。秦軍都知道在端氏築成,韓國不知道在高平關增加守備?廉頗前期的戰略部署是先控制住高平關(或者按照你的規矩來「那個後來被稱為高平關的隘口」),然後就可以建立起連接「丹朱嶺 - 乏馬嶺」的防線,再有後方的北鄣、南鄣二城作為支點,可以大大減輕防禦壓力,這條防線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趙西壘壁」

第五,趙軍預設的防線不是兩條,而是三條,也就是乏馬嶺防線(趙西壘壁)、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

———————————————————————————

關於上述解說,看看這個地形圖注釋就行了,大家只看長平戰場相關的內容就好了,長治縣西側的防禦在歷史上是沒有的,百里石長城向東延伸到陵川縣的部分也是沒有的,那些架空和穿越的元素是我自己瞎JB玩的。OTZ

長平之戰站場形勢圖:
http://www.webdog.cn/map/edit/?pk=7590#11/35.8459/112.8509

———————————————————————————

@秋原 以上都不重要,你好好看看這一段就完了:

總而言之呢,你是大V,所以你說什麼都有理咯,另外呢,你是「末流歷史讀物作家」,我是「戰史研究員」,咱們井水不犯河水的對不對? 你呢,安心當好你的的大V,我當我的閑雲野鶴,這不是兩全其美? 你刻意來婊我,我是真的很煩,明明知道你說的不對,但是又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跟你這樣的「歷史讀物作家」打嘴仗,真是好氣啊!寫這段答案又浪費了我倆小時,真是好氣啊。

————————————————————————————

說趙括是個渣的人都洗洗睡吧,人云亦云。

我之前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去長平之戰的古戰場勘查,並且根據史料復原戰局。推演的結果是,長平之戰是一場精彩的對攻戰。可以說,多數現代人能接觸到的資料里都在說趙括沒什麼能力,然而根本沒幾個人認真去想趙括到底因為什麼兵敗,可以說趙括的指揮能力被大大低估了。

另外,整個長平之戰,不管是前半期的廉頗還是後半期的趙括,運氣都不怎麼好。前半期廉頗如果能控制住高平關(也就是空倉嶺),那甭管你秦國誰來,都沒脾氣,十個白起都沒辦法,結果廉頗的先鋒將被秦軍斥候人品爆發一箭射死了,導致趙國失去地利,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一線接連失守,一直退守到丹河防線。丹河後面就是故關和長平關,如果再退那還玩個屁。但是問題是,丹河本身就不是一條大河,而且雨季和非雨季水流量變化很大,作為地利的優勢不明顯,趙國的防禦兵力又少,秦國又能從河東、河內兩路支援,如果一直固守丹河防線,那真是吃棗藥丸。

後半期的趙括運氣不好的點有三個,第一個是秦國的戰車隊開了掛,直接從沿著小東倉河河谷一路推進,帶著後方的秦軍大部隊直達故關,不僅切斷了趙軍的後路,還截斷了大部隊和輜重部隊(大糧山)的聯繫——想像一下,坦克從河谷突擊有多艱難。第二個是,長平關居然被兩萬五千秦軍繞背偷襲,這特么的簡直就是日了狗啊,就長平關那個地形,能在短時間內被繞背偷襲,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站場背後的長治縣毫無作為,甚至有人故意出賣前線趙軍。第三個點就是,趙軍好不容易要打通故關、長平關的歸路了,特么的秦王親帥近百萬民夫從河內出發,過天門關支援,直接堵住了趙軍的歸路。可以很直白的說,上面說的三點,有一點不達標,整個長平之戰的局勢就會翻轉!那種局面下,趙括能在斷糧的情況下堅守四十多天,率領趙軍殺傷二十萬左右的秦軍,已經做的很好了,如果趙括、白起二人異位,白起真不見得能做的更好。

此外,史書上有一點,長平戰後,秦軍兵分三路,一路攻邯鄲,一路取太原,還有一路打皮牢。邯鄲、太原都好說,皮牢就大有文章了。皮牢在什麼位置?秦軍從河東支援戰場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在「王齕-廉頗」時期,皮牢是掌握在秦軍手中的,但是到了「白起-趙括」時期,皮牢被趙括攻陷,後路被截斷,秦軍也面臨雙面夾擊的困境!不過秦軍尚有兩點優勢,一是有端氏城和高平關天險,可以阻斷後方趙軍進攻,二是有「河內→天門關→泫氏城」的補給線,但是即使是這樣,白起也被逼著只能跟趙括對攻——從戰場復原來看,白起在這一段時間損失慘重,壓力很大,絕對不是史書上說的「詐敗誘敵」那麼輕鬆簡單,5000戰車兵直突故關,25000奇襲部隊偷襲長平關,在當時算是「破釜沉舟」的打算了。

總結一下,第一,長平之戰里的秦國在某種意義上真的是天命所歸;第二,趙國內部不和,長治守軍有坐視友軍被圍甚至故意防水的嫌疑;第三,秦軍雖勝,但也是慘勝,論對攻能力,白起不見得就比趙括強。


因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都正處於奮鬥時期,自覺聰明有才,想法很多,需要機會來證明自己。亦通過最大的努力去辦一件事,結果仍舊失敗,認為失敗只是一時經驗不足的疏忽或形勢的無奈,並非自己能力不足。即便失敗,也對自己當初的方案認可,認為改良一下,當時也就成功了。

善於執行的人不一定善於思考,反之亦然,人要摸清楚自己的定位。趙括那麼善辯肯定是善於思考的人,只是他在陣前沒法開鍵盤視角。所以要給趙括翻案,給他多幾次磨練的機會,彷彿在對自己說的一樣。年輕人喜好為實現自己想法敢於行動,這沒什麼錯,承擔代價同時還拉那麼多人陪葬。


百度,十六國涼州(戰國趙),張重華(新任趙王),裴恆(廉頗),謝艾(趙括)
1、趙括用的兵太多,奇兵不是靠數量,精銳先聲奪人然後大軍繼出,就這一點就看出他不行
2、對手是白起


我覺得知乎上本來沒有多少趙括翻案的,只是最近大秦帝國開播了,長平之戰的熱度又上來了,很多亂問亂答。
把已經被普遍接受的論點推翻,毫無疑問這樣帶來的關注度會很高,給趙括翻案就屬於這一類,動機么,肯定不是為了給趙括正名,都死了幾千年了。

不過這一定程度上是敢於否定權威的表現,對創新發展有一定的意義,不至於一棍子打死,把度控制好,不要太泛濫就好。
趙括再翻案他也是兵敗被殺,葬送了趙國幾十萬士兵,趙國基本一蹶不振……但話說回來,趙括再無能,也是指揮過幾十萬軍隊和死神白起剛過正面的人,在關係國運的時刻,趙王派他替代廉頗,不一定是對的,但至少說明他的能力不會差到哪兒去,人類歷史上百萬級別的會戰相對來說並不是很多,趙括也可以了!


識人是個大難題,諸葛亮都沒識得馬謖,馬謖只是紙上談兵,才有街亭之敗。。


這種級別的戰爭,必須可能的少范錯誤,等待機會。

非常詳細的看了喋血長平,其實武安君的策略不算太高明,但是趙括太過於輕率。

廉頗選擇的步步為營的防守策略是沒有大錯的,鈍兵挫銳,堅守以待對方糧草不夠,軍心混亂,才是出擊的時機。

趙王本身經驗欠缺,沒有深層次理解本次戰爭如果失敗,趙國將萬劫不復。

既然對賭國運,必須調動所有的力量,居然幼稚到去向秦王求和!這個時候趙國在長平拖住秦國,楚國,魏國絕對可以進攻秦國;或者趙國也可以堅守長平而開闢第二戰場,用以調動秦軍。。。。

趙括槽點太多:不考慮留守部隊;未考慮進攻的方向是秦軍的堡壘,強攻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未考慮調動秦軍;一旦被包圍並沒有及時突圍。。。。。。


趙王的問題不少於趙括,過於輕率的決策,賭國運之戰必須有耐心。。。。。


不讀書,刷刷百科,跟跟風,提出點不同意見刷點眼球而已。。。


說趙括完全沒有戰爭經驗,也許並不準確。從史籍一些零星的記載看,趙括可能參加過戰爭,甚至取得過一些小規模的勝利。但可以肯定的是,趙括從未統帥過數十萬人的傾國之兵,沒指揮、甚至根本就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更沒有機會觀摩和學習這麼大規模戰爭的運作。指揮一支數萬人馬的軍隊,和指揮數十萬的傾國之兵,指揮者所要考慮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作為一名普通將領,通常只要完成部置的任務,戰場上能夠因敵制勝也就夠了。至於各軍之間的協調,國力對戰爭的承受能力,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演變,都不用普通將領來考慮。正因為沒有指揮和協調全軍的閱歷,使得趙括根本就無法理解大軍運作背後的複雜與風險;其對兵法的理解僅限於書本上的詞句而非具體複雜的運作,更沒有想到後果的殘酷性。所以,趙括的「易言之」,恰恰說明趙括根本就沒有理解兵法。另外,長平之敗,廉頗的責任確實是很大的。趙括之所以急於決戰,是因為趙國經濟撐不下去了。相持3年,壯丁皆去打仗,無人種地了。廉頗既準備靠堅守耗敵的策略贏得戰爭,就不該把40萬趙軍全壓上, 「攻守勢殊,力役三倍」,留一半人足矣。另一半回家種地,趙國供給就不會先於秦國崩潰。頗之不肯減軍,無非太貪戀權力了。。


吃飽撐的


看看老同志廉頗是怎麼打仗的,打不過我就一層層的布置防線拖,所以廉頗一生沒打過敗仗真是對得起戰國四名將。結果沒能力的愣頭青站在了錯誤的位置,防守都夠嗆,你還去進攻,可惜了40萬將士的性命,誤國啊


本來趙括就是一個有經驗的將軍,能在戰時跟廉頗調換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是趙軍前期沒能佔領戰略要地,後期趙括接手,後方有關部門沒有及時發現秦軍穿過自家地盤堵了趙軍後路。造成這種結果。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失敗者,卻不能說他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


如果秦檜、李鴻章、汪精衛的案子都能反過來,這些人都能成為真正的英雄,當代的某些人豈不可以心安理得的一邊發財一邊出賣國家利益。

如果趙括的案子能反過來,從葬送40萬軍人紙上談兵的弱雞變成了視死如歸抗秦主力,那後來的某個葬送數百萬軍隊的領袖不就更加光耀千古?


因為水平不夠,眼球來湊,趙括劉禪都是鐵案,對,我就是說所有為這倆人翻案的都是垃圾。


因為確實有很多史料表明趙括同學出擊是因為糧食不夠啊……


推薦閱讀:

正德皇帝「文治武功」中的文治有哪些?
莊子和他的妻子有著怎樣的故事?
項羽若勝劉邦,會在哪定都?
如何評價諸葛亮、霍光這類權臣?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為什麼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麼狠的話?

TAG:戰國時期 | 歷史人物 | 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