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同樣死了3、40萬人長平之戰和南京大屠殺的?
這兩場戰爭都是戰勝者對戰敗者的屠殺,長平之戰是秦國軍隊坑殺趙國戰俘,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隊殺害中國的平民和戰俘,都是軍隊殺害手無寸鐵的人,殺人數目同樣的巨大,怎麼看待這件事?
我有一個答案,大家來表達一下意見。
長平之戰坑俘是公元前260年發生的,距今兩千兩百多年了,而南京大屠殺是1937年發生的,距今不過幾十年,在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耶穌姥爺的姥爺還沒有生下來,而中國各諸侯國之間你死我活的戰爭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是完完全全的叢林法則,那時的中國雖然比起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先進的多,但是以今天現代化的標準來看還是很蠻荒落後的,孔孟仁義的思想還在列國民間周遊不得入王耳,也就是說,那時的中國人大多還是很野蠻沒有太多仁義之心的,具體體現就是統治者對人命的輕視,比如吳起殺妻求將,白起坑殺士卒,所以發生這樣規模的屠殺是毫不奇怪的,我們不必因此苛責兩千多年前的人;反觀日本,本是蠻荒之地,在我盛唐之時才大化改新,入我華夏,仿我衣冠,習我禮儀,中華的文明的仁義種子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傳入了扶桑之國,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日本人受孔孟仁義學說的教誨一樣是一千四百多年了,據說日本軍隊的軍官大多認識漢字,但他們根本沒有學習到一點仁義之心;而日本明治維新_百度百科發生在1868年,距離南京大屠殺也有70年了,他們一樣向西方學習,但沒有學習基督教的愛人之心,也沒有學習文藝復興的人文關懷,他們只學了殺人的方法,所謂物以類聚,無論是東方的仁義還是西方的人道,都沒有將日本人的內心教化為文明人的內心,一到可以逞凶的時候就會逞凶,可見那時的日本人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教化不了的野蠻人!所謂沐猴而冠,即是如此。
如今日本軍國主義沸反盈天,只是美國狗鏈不放,暫時不會有大的禍害,但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人不思悔過,他們如果還懷念大日本帝國的榮光,必然還會向中國下毒手,而白起如果能再選擇一次,不會再坑殺這麼多人了。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見棺材不掉淚罷了。
就史記里來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觀念
趙國可以說是一個有強大復甦能力的國家,其軍隊作戰能力很強,廉頗曾有帶著一幫平均年齡15歲的童子軍干翻趁長平之戰趙國內虛,來佔便宜的燕國。
殺降雖錯,但是白起的「「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是一種考慮。
人到晚年,綽號「人屠」的戰爭機器白起,被秦王賜死,他有所反思。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戰爭時期殺掉對方軍隊,貌似無可厚非,畢竟白起沒有軍力,糧食和管理能力,養著有紀律有戰鬥力的降兵。
至於南京大屠殺,
大部分是平民的死亡,且,日軍的百人斬之類的娛樂活動,其殘忍程度和心理動機,非當年白起所能比。
這樣講,長平之戰完全是內戰
秦趙兩國都是諸侯國,秦人與趙人的祖先還是同一個人,真正的同文同種,周室衰落之後他們互相攻戰,是割據勢力,是內戰。當然殺太多人,也是應該譴責的,所以秦國日後也沒落好評。
日本不同,日本不同文不同種的,他們就是侵略者。
講日本侵略與內戰的時候不免遇到這個問題:要是當年日本跟蒙古,滿族一樣,打贏了,那他還是不是侵略者,是不是成了57個民族。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在認識中國的歷史進程上,我們使用了兩種歷史觀。
一種就是中國本土古代的王化觀。
另一種就是近代民族主義產生之後後泊來品——侵略觀
中國古代是沒有「侵略」的概念,雖然有「侵」這個字,但跟侵略不是一個意思,兩者有一定的重合,不然也不會借「侵」這個字。
古代中國講究「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那時我們祖先認為,你來中國之後遵從中國文化,敬孔法祖,你就是中國人啦。
其實就是漢化之後,你們就是中國人。至於你們是投靠的,還是遷移的,還是打進來的,無所謂。
所以蒙古打進中國,漢化了,明也將他們奉成正朔。再後來清也漢化了,士子們一二百年之後也都接受了。
問題在於,世界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價值核心,還有西方的,只不過古時候兩個文明沒有碰撞。
中國古代的文明基於中國自己一套的價值觀。後來清政府敗了啊,西方的價值就成了正確的。中國的就成了落後的。(毫無疑問,要是當年中國國力強的那幾代,滅了他們,那中國價值觀一定會是主流。)
西方已經民族啟蒙過了,民族這東西,侵略這概念就傳進了中國。
日本就恰在這個時代打來了,所以大家用西方價觀一想,卧槽,你們侵略我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關頭啊,老少爺們都上了。
要是在中國歷史里只用一套價值觀。只用中國的價值觀,那要看日本打進來之後是不是漢化了,以此為標杆來判斷。
若用西方侵略觀,那毫無疑問,匈奴、五胡、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是侵略。
這兩個不能單獨用啊。
為了穩定,在教人民歷史的時候,就暗暗的套用兩個價值觀。反正多數人也看不出來。所以就有了這怪怪的現象。掩體紀元10年的知乎,在當時的人類聯邦之中,可能同樣有人提出相似的問題:
怎麼看待二戰中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日本侵華戰爭,和威懾後紀元中造成千百萬人死亡的三體文明對地球人類的囚禁政策?
當時的人一定恨三體文明恨得要死。
感覺在我們沒有進行種群大融合之前,恨二戰時的日本恨得要死也是應該的。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立場,但是我們只處在自己的時代。
長平之戰,趙損失45萬,其中戰死15萬、被殺降15萬(軍人5萬、農夫10萬)、被俘虜奴役15萬農夫。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連同南京保衛戰是一個連貫的戰役,民國戰死30萬、被殺降30萬(軍人10萬、難民20萬)、被俘虜奴役上海南京江浙市民遠超30萬。也就是南京全部是長平的兩倍,所以不能用同樣死了三四十萬這種籠統說法。
戰爭其實是前260年才打響的,而史記年表記載廉頗前261年就到了長平。
我認為,這裡原本就是趙韓多年的邊界,有基礎的防禦設施擋住秦軍長驅直入趙國。看地形圖,上黨郡是個盆地,也就是死地,秦軍如果不是在入口的野王加固城堡,儲存大量糧食,而是冒冒然進了上黨,被趙軍佔了瑞氏、韓軍魏軍爆菊佔了野王,那秦全部20萬野戰軍就成關門打狗活活餓死了,所以秦軍從前262年就開始往翼城和野王運糧食、修復加固野王,秦國路途遙遠,花兩年憋糧食再開戰,這是必然的,考古也發現了各地很多大型的戰國糧倉。所以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秋原老師說的運輸路線和運輸距離,而是童貫老師說的戰略儲備多少天的糧食的問題,以及如何從翼城、野王把糧食運到前線的問題。畢竟雙方都花了兩年憋糧食,後方基地的儲備應該是充足。從地形圖看,秦軍只能先把糧食運到翼城、野王,別的近路其實路況更不好,運輸量不大,效率更低。
可惜一直沒有挖出長平附近趙軍糧倉的位置
另外,戰國主要糧食的粟和黍的生長周期是46天左右。。。46天哦
從衛星地圖上看,趙國接受上黨並沒有錯,不然山西大盆地就等於被秦國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趙在此地就不好守了。但是秦軍已經佔領了翼城和野王(焦作),這個口袋也確實不容易封上,所以廉頗才駐軍長平,半放棄了晉城盆地。而王乞的主攻路線也很正確,從西路發起進攻,確保西路的安定後,再從南路包抄,不然從南路進攻,西路被趙軍包抄,南路被韓魏包抄,則秦軍就陷入盆地死地。
前261年廉頗帶去長平的20萬,估計大部分是負責修理加固原有工事的農夫,修好就回去種田去了,留守也就6萬職業軍人,加之後前260年逃難來的7萬上黨軍人和民兵,具體計算等我慢慢寫,但是傻子才在前線有大量工事的情況下堆一大群人在前線白吃白喝,而不是後期逐漸增兵。個人認為廉頗初期能有6萬人就不錯,三道防線,前兩道空倉嶺和大糧山,一個卡西方,一個卡南方,應該是滿員,第三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在後方,修好後應該沒什麼駐軍。先秦和西漢都是實行編戶齊民的原始制度,且因為平均壽命不高,里長村長都不是老人而是中年的士兼任,依靠家庭奴隸代替自己種田的職業軍人,到了長平時期,應該什戶長就是甲士了,秦國因為抓獲了大量人口,和贏得大量勝利繳獲盔甲很多,很可能部分伍長就是甲士,也就是二十等爵的最低一級。
長平的儲備應該是按三個月這個標準駐紮單位計算的,每次收穫完都會派農閑的農夫送新糧補充,連種收帶運輸前後正好三個月,所以秦趙六個月的交戰中間都斷過一次糧。戰國包括趙秦總產量我也是可以計算的,但是變數太多沒有意義,而且只能計算年產量,還是童貫老師的直接計算前線糧食儲備略有一點意義,但是意義也不太大
我覺得用人口編製和秦律軍功計算,是一個思路
秦二十等爵與編製對應,左庶長帶甲士10萬,下轄一個五大夫作為副手。為什麼王乞握有重兵,卻不去進攻丹河,而是從固縣鄉入手?目的只有一個,佯攻空倉嶺趙軍糧倉,吸引廉頗6萬主力和7萬上黨民兵全力投入支援,自己請的後援偏師就可以從野王沿丹河包抄空倉嶺後方。但是老將廉頗以損失5萬人的代價,成功消耗掉進攻的秦軍5萬人後,全身而退,到第二道防線韓王山大糧山一帶,避免了被秦軍包餃子。
秦此時有500萬左右人口,其中175萬左右成年男,其中100萬左右壯丁男,其中近40萬精兵,其中17萬野戰甲士。隨著王乞的包餃子戰術,很可能又有5萬野王秦軍被派到長平準備包抄趙軍後方,秦軍殘餘總數達到12萬,趙軍殘餘3萬加5萬上黨郡軍人和民兵(因為戰爭而被動脫產)。
韓上黨郡只有兩個縣(沁水和陽城,一個小都一個大都)。韓趙上黨郡加起來有三個方百里(按照我發現的每個邊長25公里),人口稠密,也就是有六個縣(按照我發現的今古對應原則,對應現代的沁水、陽城、澤州、晉城、陵川和高平),每個萬戶左右,合計30萬人口。趙王的賞賜等於是把盆地更大更肥沃的趙上黨郡也給馮亭管理,當然是名義上的。按每戶1到2丁,就是8萬軍人和民兵,扣除趙軍重複計算,還剩7萬,廉頗時戰死了2萬,還剩5萬
粟和黍一年可以收穫四五次,第二次收穫時,秦趙前線負責修工事的農夫(秦河內郡和趙長治盆地)就要就近回去村裡,導致前線缺糧又缺人,王乞和廉頗在此時有一番計謀較量。但是隨著新一波運糧農夫的到來,趙農夫中夾雜著大量偽裝的職業軍人趙括,秦則夾雜著白起,只是秦保密工作做的好,而趙括不擅長細節已經暴露(從趙國謠言滿天飛就已經知道趙國有大量秦國間諜)。秦趙各自已經出了全力,不決出勝負,是不可能輕易罷休的了。
趙國300萬人口70萬丁,全國13萬甲士(邯鄲手工業經濟發達,趙披甲率高於秦),廉頗損失了3萬,混在運糧農夫中來到的、剩下的有近10萬甲士集中在了長平,另加損失2萬還剩5萬的上黨人,晉中與河北的趙運糧農夫25萬,兵力40萬。
秦軍全國20萬軍人17萬甲士,王乞損失5萬,但是因為勝利,敵我盔甲可以回收,立功可以升級,所以還剩15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這就是商鞅變法秦律的可怕之處,只要不斷勝利就有永遠打不完的甲士),長平前線有10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別的地方還有2萬甲士。
趙的野戰甲士隨趙括幾乎全部集中到了長平,實力很強,但徵集調動的動作太大,一如撒拉丁滅耶路撒冷王國時,十字軍幾乎抽調了王國各地全部的精銳
秦的運輸線上的各段共40萬運糧農夫(野王、侯馬、安邑、函谷關四大區各10萬,以及關中水路)已經離開,趙的5萬偽裝援兵和25萬運糧農夫則被趙括命令放棄下次播種偷偷折返,守衛大營和百里石長城。趙括殺了不聽命令的8個校尉,率主力10萬甲士加長期抗戰的5萬上黨人,強行渡河對守衛丹河的秦第一道防線的5萬甲士發起突擊,把他們打的大敗,但是同時,白起命令第三道防線的預備隊2.5萬人敢死隊從側面偷偷渡河插入趙軍後方,佔領了趙軍沿河防禦陣地,另外5千騎兵敢死隊從另一側趁亂渡河割裂韓王山與大糧山的聯繫和埋伏專殺趙括的聯絡騎兵。避免趙軍從大糧山收縮兵力糧食至韓王山。
趙括的15萬人,被秦第二道防線的空倉嶺防線和丹河夾住,反而被秦軍包圍,趙括拚死二次強渡丹河,聯合韓王山10萬農夫,擊敗了秦軍2.5萬敢死隊的封鎖,但是背後沒能渡河的被白起趁機包圍,趙軍15萬精銳在兩次渡河中損失近半,且被丹河阻隔,白起並不急於消滅兩處趙軍,而是繼續大穿插,派兵繞更大的路從背後攻佔兵力空虛只有5萬農夫守衛的百里石長城,同時秦王親自召回了河內郡運糧10萬秦農夫,讓他們放棄播種,去參與包圍大糧山的10萬趙農夫守衛軍,等到通訊斷絕的大糧山10萬趙農夫明白趙括已經戰敗,自己也已經被10萬秦農夫包圍。趙括兵分三處,無法指揮,韓王山只剩4萬精銳和10萬農夫,糧倉主要在更靠後的大糧山,很快就斷糧,另外4萬在丹河對岸的更慘,只能不斷反擊和吃死屍,很快就全軍覆沒,有多慘可以參看俄羅斯電影《決戰要塞》或金門戰役,白起從而抽出兵力渡河包圍韓王山和大糧山,很快韓王山也戰敗,4萬趙軍被坑殺,10萬農夫抓去按秦律當除庶子(奴隸),大糧山的10萬農夫以及5萬百里石長城投降的民夫也是,秦律22萬秦人升了一級,3萬敢死隊不論死活贏了就升、戰死了就升兒子(估計只殘存萬人),剩餘12萬秦甲士殘活9萬,戰死的不升級保留田給兒子一代人,而趙軍有10萬甲士,所以秦軍基本活著的人人基本都可以升一級,10萬河內郡升一級。之前擊敗廉頗的軍功之前就已經結算過了。這是估算,但是實際情況應該差距也不大,主要問題是河內郡很可能是罪人當農夫,則升級只是庶人,這就少了10萬奴隸,但是秦軍可能還有別的農夫輔助。秦律公士賞田1頃,長240步寬100步,面積大概是100市畝,即使休耕一半,剩下的土地沒有牛加奴隸,一家五口剩四口也就一兩個勞力是耕不完的,更何況那些2、3、4、5頃的軍官,所以秦軍對奴隸的渴望很大,但是會武功的趙職業軍人種田不行又狡猾不適合當奴隸,就被坑殺了。春秋戰國不是沒有職業軍人,只是平均壽命不高和編戶齊民下職業軍人還要兼職伍長什長等保甲職物進行地方防禦警察,進攻時才被抽調組成野戰軍。長平關丹朱嶺掘山村出土有戰國秦半兩錢近兩萬枚,零星也有趙刀幣出土,史記也有百金之士的記載,但是這些都只是潤滑劑一般的小獎勵,不應視為軍功獎勵的主體。
總之,秦軍最後只坑殺了不超過六萬殘餘趙韓軍,最多再加上韓王山的殘餘8萬趙農夫,達到坑殺14萬人,至少有十餘萬到22萬趙農夫成為奴隸。
長平屍骨未發現大量兵器和盔甲,戰國推行牛耕,皮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說明秦軍獲得了趙軍的裝備,也因此能坑殺赤手空拳的趙軍。秦軍又有了20萬甲士(永遠打不完)。。。雖然只有7萬是老兵,所以白起說損失過半。。。因為新兵太多,秦軍在邯鄲城下,先是五大夫王陵5萬,之後王乞增援5萬,損失5萬,趙安平增援5萬,又損失3萬,15萬,比當年龐涓攻佔邯鄲的人數更多,損失了8萬
根據商君書,每5000編製的秦人有2000輕兵甲士和3000輜重兵。
公士:一等爵,賜爵一級為公士。漢舊儀:國君列士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伍長
上造:二等爵,賜爵二級為上造。漢舊儀:乘兵車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什長,輕兵甲士
簪裊:三等爵,賜爵三級為簪裊,劉劭爵制:御駟馬者。師古註:以組帶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屯長五十夫長,領有什長4人、伍長5人,輕兵甲士共5人(《商君書》五人一屯長)、兵共10人,配奴隸16人
不更:四等爵,賜爵四級為不更,漢舊儀:主一車四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卒長百夫長,領有屯長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3人
大夫(三百石):五等爵,賜爵五級為大夫,漢舊儀:大夫主一車,屬三十六人(主車領有屯長1人、什長級護衛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6人)。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五百主,下有百夫長4人、屯長5人、什長40人、伍長50人,輕兵甲士共50人(《商君書》五百主,短兵五十人;故,爵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畝)、兵共100人,配奴隸166人。精銳化野戰軍,500人只留下100伍長,兵馬俑一號坑就是這種模式。
縣尉、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三百石)縣有塞、城尉者,秩各減其都尉百石。道尉秩二百石。
官大夫(四百石):六等爵,賜爵六級為官大夫,漢舊儀:官大夫領車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二五百主千夫長,下有大夫1人、百夫長8人、屯長10人、什長80人、伍長100人,輕兵甲士共100人(也就是裨將,王乞失敗後,從左庶長降四級到官大夫《商君書》百人一將;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兵共200人
縣令/國治(六百石~千石)
公大夫:七等爵,賜爵七級為公大夫,漢舊儀:公大夫領行伍兵。也就是5000丁的曲候(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六百石,見縣令、丞揖而不拜),其中輕兵甲士共500人
公乘:八等爵,賜爵八級為公乘,漢舊儀:與國君同車。師古註:言其得乘公家之車。歷代兵制:雖非臨戰,得乘公車,故日公乘。庶民之爵最高者。《商君書》國封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司馬,千石;郡尉,千石以上),短兵千人。則1司馬部有1萬人、1校尉部有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3000人)
五大夫:九等爵,賜爵九級為五大夫。師古註:大夫之尊也。歷代兵制:自公士至不更皆士也。自大夫至五大夫皆軍吏也。(漢代,秩六百石之吏,始予以五大夫之爵) 有五大夫之爵者,要成為官長或軍將之時,在同爵者中,從上位採用年高有德者。 (秦制,爵等,生以為祿位,死以為號謚。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 《商君書》將,短兵四千人.1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16000人)
秦國500萬人口,125萬丁,也就是16萬甲士
左庶長:十等爵(左翼25萬人副手)。右庶長:十一等爵(右翼25萬人副手)。左更(中軍25萬人):十二等爵。中更(中軍25萬人):十三等爵。右更(中軍25萬人):十四等爵。師古註: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歷代兵制:庶長三更所將皆庶人更卒。
少上造:十五等爵(左翼指揮)。 大上造:十六等爵(右翼指揮)。 師古註: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駟車庶長:十七等爵,師古註:言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也。 大庶長:十八等爵,師古註:又更尊也。
關內侯:十九等爵,師古註:言有侯號,而居京機,無國邑。 徹侯(列侯、通侯):二十等爵,師古註: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出土史料】二年律令【霍成君吧】_百度貼吧戰國時秦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獲得勝利 拋開制度和地理位置 其中每一個小的歷史事件中 蘊含著什麼樣的故事?其實還有個辦法,就是計算白起台骷髏廟這個人頭武軍建築的面積,從而推算甲首的數目。
首先長平之戰沒有殺這麼多人,能殺1、20萬就算很多了,戰國調動不了這麼多的軍隊。
古代戰爭多半為搶劫財產、物資。戰亂時期人口太多也不一定控制得了,容易出亂子。屠城是再正
常不過的事情,湘軍也屠過南京「秦淮長河,屍首如麻」,搶了不少財富。
可是現代戰爭不一樣,現代戰爭是為了掠奪勞動力和資源,就算是破壞,也是針對對敵占區。比如
」德累斯頓大轟炸「。對佔領區的平民進行屠殺,是自殘的行為。
日軍寧願自殘也要屠殺,不得不說,是一種極端變態的行為都是歷史事件,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私慾殺人
如果以後大和民族成為我們第57個小數民族,或許我們的教課書也不再承認大屠殺
區別很簡單,趙國已經不存在了,中國還在,秦國已經不存在了,日本還在。
還有,白起殺降,是為了削弱趙國軍事潛力,是有目的屠殺,南京大屠殺完全是瘋狗行為,我完全看不出這樣的的屠殺對日本有什麼好處。
南京大屠殺還是一種無組織的群體行為,可以說是日本民族劣根性的一次大暴露。
如果中國一定要滅亡,那我寧可劊子手是美國,也絕不希望落到日本這種瘋狗民族手裡。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微博上某人說南京大屠殺是由於國軍將士逃跑所致以及張靈甫是個殺妻殘害百姓的小人?
※同樣是大屠殺,為什麼奧斯威辛集中營比南京大屠殺更能獲得世界範圍內的關注?
※張純如為什麼自殺?
※當今中國人對日本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