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浸沒戲劇」《sleep no more》的藝術水平?

「浸沒戲劇」這一概念起源於英國。「浸沒」顧名思義是將觀眾完全包裏在設定的戲劇壞境中,英國公司Punchdrunk(暈炫公司)則是浸沒戲劇中當之無愧的先驅。這齣戲是根據莎翁的《麥克白》改編,由英國的Punchdrunk劇團出演,是「浸沒戲劇」(immersive theater)的代表。
在McKittrick飯店上演,五層樓,大大小小近百個房間,全程大約要三個小時,每個人都會發一張白色的面具,只有演員是不帶面具的,觀看的時候要一直不停的走來走去,完全沒有固定的座位,觀眾可以選擇和演員的距離,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Sleep No More (2011 play)


反正我覺得是被高估了。——————————————

《sleep no more》這類沉浸戲劇,算是環境戲劇在後現代式延伸下的發展。至於評論其藝術水平,這個因人而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環境戲劇」被美國戲劇家謝克納命名至今已五十年有餘。而環境戲劇在後現代語境下的延伸,則被稱為「沉浸戲劇」。近年來,「沉浸戲劇」一邊在大洋彼岸如火如荼地開演;一邊也影響著國內戲劇市場的藝術探索。沉浸戲劇作為當下藝術實踐中所呈現出的一種新形態,固然有積極的創新意義,但其受追捧的程度卻讓人不禁產生疑思。


一、環境戲劇在後現代語境下的延伸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影和電視的表現手法越來越先進和多元,而頗受局限的戲劇在新時代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對戲劇家來說顯得格外棘手。這迫使他們開始思考:戲劇應該怎樣表述?戲劇家們意識到,戲劇的當下性、即時性、觀眾與演員間的直接交流,是電影電視等藝術手法做不到的。基於此,單一的鏡框式舞台和界限分明的觀演區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戲劇家們轉而追尋一種更為開放的,可以使觀眾與演員間的互動性更加顯著、不受限制的演出形式。這種更為開放和自由的戲劇形式之一被稱為「環境戲劇」。

「環境戲劇」這個名詞直到1968年,才由美國戲劇家謝克納正式提出並加以理論上的闡釋。其實早在這個名字提出之前,「環境戲劇」的實踐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就已經開始了,比如阿爾托、梅耶荷德等都在突破鏡框式舞台這條道路上做過不同程度的嘗試。同樣,在中國也曾有過演繹。

比如1931年創作,之後成為風靡全國的抗戰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講述了從東北流浪過來的一對父女在街頭賣藝為生,女兒因食不飽而倒地不起,惹得老父親揮鞭斥女。這時候,一位扮演青年工人「混」在觀眾里的演員站出來呵斥一聲:「放下你的鞭子!」青年演員的「路見不平」帶動了圍觀群眾的情緒,於是賣藝的父女控訴了日本鬼子侵佔家鄉迫使他們流亡他鄉的悲慘遭遇,進一步激起了觀眾們的抗戰熱情。這個戲因地制宜,街頭、廣場的環境與流浪難民賣藝度日的情境是相當吻合的,一定程度上算是有了環境戲劇的苗頭。

熊佛西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演出的農村大眾化實驗戲劇《過渡》也是如此。《過渡》講述了因一河之隔,導致村民們交通不便,往來都要靠小船擺渡。村民們決定集資造橋,但這一計劃損害了擺渡船家的利益。於是白天村民們造橋,晚上擺渡人便拆橋,最後縣裡派人來調解才緩解了衝突。熊佛西安排農民觀眾在河岸邊的斜坡上觀看這出由村民自己演出的小戲,斜坡旁的河岸上布置了造橋的木樁,甚至還安排了扮成小販的演員在觀眾中兜售香煙瓜子,戲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場。由於在場的觀眾們都身臨其境,演出的反響格外熱烈,以至於離定縣不太遠的北京戲劇界同人也紛紛趕到農村去觀摩該劇。

不難發現,《放下你的鞭子》和《過渡》兩個例子,都沒有將表演空間設置在傳統的戲台或劇場里,而是因地制宜,因情置景。這就帶出了一個空間的概念。

環境戲劇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離開了劇場和戲台,戲劇走向哪裡去?謝克納認為,「所有空間都為表演所用」;觀眾的「焦點是靈活的、可變的」,顯然,這樣的表述空間無法在傳統劇場中實現,於是謝克納帶著他的表演劇團走向了更廣闊的舞台——上街、去倉庫、進車棚、乃至曠野。由他執導的戲劇,「有時候整個空間分成幾個空間。有時候觀眾被安排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看演出,有時候空間被處理成流動的,在演出期間不斷改變。」

1968年排演的《酒神在1969》,當彭透斯在他母親身邊與人做愛時,歌隊成員散布在觀眾中間耳語:「十分鐘內我們將把他的肢體撕成碎片,你們會幫助我們嗎?」在該劇結尾的時候,如果天氣允許,演員們會打開車庫門到外面大街上去遊行,當然後面跟著觀眾。

環境戲劇並不能算是謝克納的創造,而是20世紀以來反傳統演出方式實驗的必然結果,是戲劇對自身意義的演化和形式的反省,也是藝術家們在新的演出方式上做的不同的探尋。在傳統戲劇經驗中,觀眾通常是以一個相對消極的旁觀者的身份去欣賞舞台小世界裡發生的故事。而在環境戲劇的經驗里,欣賞源於內部,是通過觀演合一的共享活動,創造出整體的「浸入」感。


「浸入」的意思是將觀眾完全沉浸於設定的戲劇環境中。當下,隨著電視和電影出現了VR技術、3D技術,人們對於藝術體驗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追求。環境戲劇在當下的後現代語境里,也更多地開始強調這種「浸入」感。並在改變觀眾被動接受演出的固定模式的同時,使觀眾主動參與發掘和探索劇情。由此,促成了「沉浸戲劇」的誕生。沉浸戲劇作為近年來悄然興起的一種戲劇形式,可以看做是環境戲劇的後現代延伸。


二、環境戲劇後現代延伸的表現方法


英國的Punchudrunk劇團自2000年成立開始,就嘗試「沉浸戲劇」這一新鮮的演劇形式。截止2013年,punchudrunk劇團共出品了16部此類作品,我們可以選取該劇團具有代表性的兩個作品《無法入眠》(Sleep No More)和《墜落的愛麗絲》(Then She Fell)來探索沉浸戲劇的表現方法。

《無法入眠》於2000年在英國倫敦首演,其後進入美國紐約。該劇在紐約的排期原本不到半年,但此後卻一再加演,日益火爆,迅速成為紐約新的文化熱點,及至今日甚至和旅遊項目合作成為了遊客的觀摩項目。

我曾於2014年7月於紐約曼哈頓切爾西畫廊區觀看了這部話劇。觀眾可提前自行選擇五個時間段中的任意一個時段進入劇場,整場戲的演出會在五個時間段內循環三遍。開始是在餐桌前,演員整場演出結束後會回到一層的餐桌,五個演出時段是連續的,觀眾可以自行選擇何時離場,也可以等到午夜全部演出結束後離開。劇團將一家廢棄的酒店加以改造,裝修風格是在復古中夾雜著濃郁的後現代風味。而進場觀看的每位觀眾則在演出開始前聚集在一個叫做「地獄莊園」的酒吧,這裡可以消費——買酒等,也可以聽歌手唱歌。每位觀眾都將領到一張紙牌和一個面具。紙牌上的數字決定你乘電梯會在幾層被放下,戴上面具或許是為了與演員區分開來。

《無法入眠》號稱改編自《麥克白》。該劇沒有台詞,只有肢體動作。在該劇中,每位演員都是一條獨立的案件線索,觀眾可以自行選擇跟著哪個演員觀看演出。演員在這個酒店中偶爾會短暫相遇,又匆匆離去。最後,演員與觀眾都會集中在一樓的舞會場所。午夜時分到來之時,扮演麥克白的演員被「弔死」在舞會當中。

我是選擇第二個時間段進入劇場的,剛開始觀看時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基本是隨著觀眾流跑來跑去,然後一輪結束並沒有看明白,印象比較深的是在一個房間里,一位懷孕的女演員上下奔跑,痛苦不已。第二輪開始時,我原本打算跟著飾演麥克白夫人的演員走完全場,結果跟著演員在六樓時不幸跟丟,一個人在大廳布置成的「墓地」里走著,感受到異常的寒冷和恐懼。這時候「墓地」里電閃雷鳴,才看見面對著自己的是個男演員,僵直的站在墓地里,渾身是泥,手突然一揮,原本跟著麥克白夫人的觀眾又陸陸續續走進來,麥克白夫人並沒有和這位男演員有什麼交流,又繼續往前走。其後,我和同伴在跟著麥克白夫人走時,同伴被麥克白夫人帶進了二樓樓梯口的一間房子,他出來後告訴我麥克白夫人給他喝了一杯白色的不明飲料。我們在最後跟著麥克白夫人前往一樓像「最後的晚宴」的場景地時,一個女演員與我們的隊伍相遇,她拉住我在我耳邊說了句「KISS ME」,然後離開了。

這次的觀看,讓我終於明白了《無法入眠》與《麥克白》的關聯——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麥克白夫人和麥克白裸身在浴缸里,不停地擦洗手上和身上的血,這個情景顯然來自《麥克白》。

Punchudrunk劇團在紐約大受追捧的另一個沉浸戲劇叫做《墜落的愛麗絲》,改編自《愛麗絲夢遊仙境》,每次演出只有15個觀眾名額可入場觀看。《墜落的愛麗絲》的演出場地是在布魯克林街道的一家由精神病醫院改造的場所。它由兩條線索貫穿:一是真實世界中作家對小女孩愛麗絲的病態愛戀與關注;二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虛構世界。觀眾作為和愛麗絲一起住院的病人的身份參與戲中,這使得觀眾不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更有種親自參與戲劇構作的意味。

這部劇常常讓你感到猝不及防,零碎且魔幻。譬如,觀眾可以通過透視鏡看到冷艷的紅皇后獨自在小房間里,因長久以來的壓抑痛苦地扭曲身體,朝空白的牆壁狠狠發泄,看向鏡中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慄。短暫的癲狂過後,一切歸於可怕的平靜,紅皇后重新為自己繫上深紅色的豎領,此時的紅皇后美艷而不失身份,很難與十分鐘之前的那個瘋女人聯繫起來。這樣的情節數不勝數:為作家Lewis Carrol代寫訣別信、閉眼躺在病床上聽「白皇后」念睡前故事、與愛麗絲像閨蜜一般地促膝交談、參加「瘋帽匠」的瘋狂茶會……

整個戲劇空間怪誕而扭曲,冰冷和炙熱的種種縈繞交錯,開啟的每扇門都像陣陣海浪的沖洗,現實和想像如沙子與海水一般開始界限模糊,慢慢交融。

《墜落的愛麗絲》中透視鏡的使用可以說是較為出眾的一筆。觀眾可以通過透視鏡偷窺其他觀眾與演員的互動,而房間中的人們,此時對於牆背後的眼睛卻一無所知。這讓人不禁感覺自己像「楚門」一樣,在自己的世界,被另一個世界一覽無遺。

此外,大概是為了避免觀眾出現看不懂和不知道走哪兒去的情況,該劇還設置了護士的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引導觀眾看戲。不過,在觀看《墜落的愛麗絲》之前,因為沒有讀過《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原著,所以仍然對一切的發生感到困惑和迷茫,直到補習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相關資料後才有所感悟。

如果說《無法入眠》將觀眾置於假面幽靈般的旁觀者,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是碎片式的,那麼在《墜落的愛麗絲》中,觀眾的互動性則更高且貫穿始終。

三、對當下環境戲劇後現代延伸化的思考

沉浸戲劇雖然是環境戲劇在後現代語境下的產物,但總體來說從形式到內涵都與以往有著很大的差異。


1.沉浸戲劇的特點

前文分析了沉浸戲劇的兩部代表作《墜落的愛麗絲》和《無法入眠》,我們基本可以概括出沉浸戲劇的特點。

首先,沉浸戲劇更重「環境」,輕戲劇。沉浸戲劇的舞台通常是獨立設置的,且相較於以往的環境戲劇,它打破了傳統觀演關係的對立。沉浸戲劇更多的關注塑造多元的觀劇體驗,力求達到一種環境的肖似與身臨其境,使觀眾「沉浸」於表演空間,增強了觀眾的情感體驗與投入。觀眾通常被完全包裹在設定的戲劇環境中,以《無法入眠》為例,觀眾可以體驗到酒店的衰敗、卧室的豪華、醫院的陰森與腐臭……觀眾被允許觸摸並使用道具,如翻開書本,或是在卧室的椅子上坐下。觀眾被全劇所營造的詭異、陰鬱的氣氛所包裹,沉浸於其中。而在《墜落的愛麗絲》中,我們進入一種充滿夢幻與避世色彩的另一重空間,讓感受者獲得更真切的體驗。這類戲劇的大熱,也可看出觀眾對另類戲劇的欣賞訴求。

沉浸戲劇的第二個特點是藝術與商業的碰撞。沉浸戲劇可以看作是一種體驗經濟,它可以給觀眾提供充滿情緒化的體驗。譬如《無法入眠》,觀眾可以在一樓「地獄莊園」酒吧消費,也可以在頂樓的「荒野」餐廳消費。甚至可以周末在露台的「綠色絞架」餐廳預訂早午餐,還可以預訂在酒店舉辦一次有著劇中角色與氛圍的生日派對。在《墜落的愛麗絲》中同樣可以一邊看戲,一邊消費酒品。

沉浸戲劇的第三個特點即劇情碎片化。沉浸戲劇往往採用多線敘事結構,觀眾在不同路線里觀看到的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並且,演員在沉浸戲劇中往往是沉默的,其主要表達不依靠台詞,而是藉助於表情和肢體動作,則文本在沉浸戲劇中基本失去了地位。和環境戲劇相比,沉浸戲劇是缺乏相對完整的情節,即徹底的碎片化;但同時,它是比環境戲劇有更多的表現手段:即興表演之外還有音樂、舞蹈、肢體造型、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沉浸戲劇是多元的表現手段互不干擾地拼貼。


2.沉浸戲劇的局限

每一個新穎的藝術樣式出現,總是會伴隨各種各樣的問題好局限。沉浸戲劇同樣如此。

首先是過分重環境,輕戲劇。「沉浸」為何意?在詞典中,「沉浸」是指「完全處於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於某種事物。」「沉浸戲劇」的「沉浸」,講求的是參與、互動和體驗,即觀眾參與戲劇、從中得到戲劇體驗、與演員有互動。它的本質仍然是戲劇,沉浸只是這種戲劇的形式特點,可是目前的沉浸戲劇讓人難以捕捉到戲劇的成分。以現在的一些體驗式的遊戲場所來說,例如鬼屋、密室,它們也能營造浸沒的環境,也有一定的故事和角色扮演,也需要觀眾的參與,那它們算戲劇嗎?這就帶出了沉浸戲劇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弱文本化現象。

謝克納在早期的環境戲劇實踐中也不太重視文本。他認為,「文本不是演出作品的出發點也不是終點。」並且,「對環境戲劇來說,劇本不必是首要的,也沒有原創,這些在身邊製作演出的人才是最後的決定者。」上世紀三十年代,阿爾托在《殘酷戲劇》的「第一次宣言」中,也稱「戲劇要恢復其本來的語言,在於空間中的表達,這是由戲劇的有形性決定的。」因此,戲劇不應回到神聖的劇本上去,而是要衝破劇本對戲劇的約束。謝克納對此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那種先創作劇本繼而進行排演的戲劇生產方式是最持久的陳腐思想之一」、「劇本只不過是一個以此來構成一個演出的借口而已。」他質疑文本對於戲劇的存在有何價值,甚至提出環境戲劇可以全面弱化文本的觀點:「戲劇的生產,也許沒有文字劇本」、「戲劇無須表述傳統意義上的故事。」「再也沒有講故事的戲劇了——戲劇也不表演故事。演員在動作/表演,各成片段。……不要去追求故事,只需要主題、形體。姿式、聲音與舞蹈,既面對觀眾又深人我們自身。表演是絕對個人的同樣也是絕對集體的——它是一種合作。」

環境戲劇前期從質樸戲劇那裡借鑒了不少,在質樸戲劇的實踐者看來,戲劇只要有觀眾和演員就能成立,別的一切都是可有可無的,包括文本。質樸戲劇的演出青睞於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對莎士比亞之類並無興趣。早期環境戲劇也如此,謝克納在排演《麥克白》時,只留下了原劇的骨頭,剔除了血肉,儘力避開了文學性。

既然謝克納認為劇本是不重要的,那麼可以在戲劇中完全剔除文本嗎?他1980年代曾在中國導演過一出環境戲劇,用的劇本是其學生孫惠柱寫的《明日就要出山》。這一次,謝克納沒有大刀闊斧地改動劇本甚至重新解構,而是在劇作的框架中進行一定的改造。可以說,此時的謝克納對於劇本的態度有了一絲轉變,他比以往更尊重劇作的完整性了。

謝克納從早期對劇本的排斥到後期對劇本的重新重視,是有時代背景的因素的。在早期,視劇本為神聖的傳統,使得一切的創作都受到約束,如許多舞台革新家一樣,謝克納希望能衝破由劇本所帶來的桎梏,可以說是審時度勢。到後期,隨著劇本被嚴重削弱,謝克納逐漸感覺到在美國自己的路走不通了,因此在中國導戲時開始向劇本妥協,實質上又是受時代選擇的原因:任何走向極端的都將被矯正。所以,過度排斥文本,無視劇作的深刻內涵和文學性,戲劇生命的完整性就受到威脅。

謝克納在對劇作家的劇本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塑之後,慢慢發現,這種一味的「弱文本」是存在問題的,他終於對自己前期所倡導的「弱文本」流露出疲軟的神色,開始承認「沒有劇作家,戲劇就陷入了嘲諷、支離破碎,以及——夠嘲諷的了——解釋等方面,對於演員從『經典名作』中移來的動作遠不如這些劇本可能體現的那樣複雜精緻了……時代樂意把文學藝術的大師們重又包括進戲劇。」

所以,環境戲劇在後現代語境下的延伸,如此的弱文本真的可取嗎?顯然,今天的這種形式遠大過內容的沉浸戲劇,把謝克納早期的觀點無限擴大了。試想,如果放任沉浸戲劇這樣「弱文本」下去,恐怕會出現「空殼化」的傾向——繡花枕頭一包草。

沉浸戲劇第二個問題是過度商業化:藝術完全遷就了商業。在沉浸戲劇中,「戲劇」似乎只是一個賣點、一種用於營利的元素,而創新和多元則更像一種噱頭和手段。對於沉浸戲劇所謂的「原作」和「經典改編」,筆者存在疑惑。首先,當下的沉浸戲劇,以肢體和表情表達為主,幾乎沒有台詞,情節零碎,除了靠觀眾自身的解讀之外,很難直觀的看到內容。論沒有台詞,單純靠肢體的戲劇,目前火爆的幾部沉浸戲劇比不過一些優秀的默劇。

如《安德魯與多莉尼》,由小說改編成默劇,雖然沒有台詞,但是很好的捕捉到了散文詩般的原小說中的重點情節。而目前的沉浸戲劇基本沒有情節可言,這就不算是改編。以《麥克白》為例,若是能把麥克白說成好人,並自圓其說,則也是改編,而《無法入眠》並沒有表達出原作的思想,也難以自成一套,又缺乏新的故事。再說解構,譬如德國穆勒的《哈姆雷特機器》,採用敘述體形式,由「獨白」構成,劇中似有幾個莎翁筆下的人物,例如哈姆雷特、霍拉旭等等,還提到了查理三世、麥克白等作品中的人物,全劇涉及大連政治、文學、歷史事件和人物,但都採用挖苦、嘲諷和戲仿的口吻。可以看出,這類的解構作品有著自成一套的思想體系,而這恰恰又是沉浸戲劇所缺失的。

環境戲劇看似有後現代的影子:「採用一種瓦解與顛覆的狂熱姿態,主觀感受高度放大變形,思想內容以激進與解構為文化時髦,以超越群體意識為立足點,自由嬉戲,眾聲喧嘩,懷抱一種孤芳自賞式的精英感覺,與既定社會秩序採用疏離態度,折解『權威』,褻瀆『崇高』,與常規戲劇的講故事、樹英雄,佈道說教不同。」既非改編,也非解構,彷彿沉浸戲劇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情緒、狀態,可是這種情緒和狀態往往也沒有說清楚,沉浸戲劇往往是碎片化的情節、多線的敘事結構,需要觀眾的主動追尋,這一方面使得受眾有局限,另一方面又讓觀眾一知半解,不了解原著的會看不懂,了解原著的因為對原著的固有印象而只能將印象中原著的情節生硬的和眼前見到的聯繫起來,生拉硬拽,這難免讓觀眾在驚奇過後留下迷惘。

戲劇中所有的「XX劇」其基本都應落實在「劇」,而不是搞得像裝置藝術展,更不應該披著戲劇的外衣,搞過度的商業化,把戲的地位往後放。

環境戲劇走到了今天,未來的路是走的更「後現代」,還是重新尋求出路?


結語

既然昨天的環境戲劇是傳統戲劇的改造與變革,那今天的環境戲劇為何就不能對自己也進行變革?沉浸戲劇目前的火爆態勢,更多的是在消費著觀眾的新鮮與獵奇,真正細嚼之後則會發覺餘味不足。所以若是一邊倒的追捧此類戲劇,恐怕會滋生出傲慢,讓商業化對沉浸戲劇的侵蝕變本加厲。每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探索,難免曲折,矯枉過正也並非易事。誠望沉浸戲劇能夠重拾劇本的精要,合理比量商業與藝術的結合,讓新的戲劇留住戲劇的原味。


首先戲劇本身就應該有不同的評論的聲音,所以如何評價這個問題並不恰當。

全文僅是個人觀點,禁止轉載,不喜勿噴。


Sleep No More是以麥克白(有趣的是它是話劇而SNM不是)為背景的故事,也伴有Hitchcock的Rebecca影射,以舞蹈演員的演出為主,進行動作和舞蹈的詮釋,很少有台詞,大多以幾個角色相遇後的肢體交流來進行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闡述。在完全被震撼後留下了一些遺憾。


本文旨在闡述本劇的藝術表達,不涉及本劇的內容分析,由於本劇內容並不是重點。


在觀眾的體驗角度來分析,由於打破了一般劇場的空間,讓觀眾自由在整個五層樓的空間里移動,跟著自己選擇的角色跑,看自己想看的東西,近距離觀察演員的動作神態,仔細看場景的布置和設計都有很大的自由度,這可能直接抹去了戲劇本身manipulative的感覺。普通觀眾最能感受到的應該就是近距離感受演出的狂喜,和身臨其境本身。同時給觀眾戴上了面具,變成幽靈,相當於把觀眾本身的存在抹去,一方面在管理和演員在昏暗的光線里互相指認帶來了方便,另一方面使得觀眾在保持基本戲劇禮貌的同時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由於劇中有許多演員赤裸的片段,戴上面具後觀眾甚至可以光明正大地進行藝術性的偷窺,在公眾場合下巧妙地製造了私人的空間。甚至,這個白色的面具使得觀眾有一種角色扮演的感覺,在黑暗中遊離的身影使得自己的存在好似不真實,即與日本能劇里戴上面具以後自己的精神便和面具的靈魂開始結合相似,這使得觀眾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封閉的與世外隔絕的虛擬世界裡。另一方面,由於戲中角色與觀眾有少數的一對一演出的機會,使得觀眾有真人扮演類似的遊戲性質,這突破了傳統戲劇中觀眾對於角色毫無關係的界限,踏進了遊戲和戲劇的灰色區域。同時這種鼓勵觀眾與演員互動的形式使得觀眾的積极參与度更強,從而在藝術之外探索了戲劇本身想表達的真實體驗,然而觀眾在體驗中依舊被動,充滿無力感,非常尷尬(存在著卻無法影響世界,真是現實的寫照啊),所以互動性不強,還不如普林Triangle音樂劇劇社觀眾的集體補台詞帶勁。


從演出的空間設計來看,由於場景分為了五層樓,每個地方都幾乎代表著不同的空間,演員從幾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的移動就好像傳統戲劇中的場景切換,然而這種真實的流動的空間使得原有的戲劇語言,如關燈換場景,左右場代表不同地點,前後場代表時間差距空間差距等經常默認的戲劇表述方式被抹消,進行了另一種抽象語言的建構。在四樓的一條走廊里發生了許多打鬥場景,而那條走廊兩邊的屋子都代表著相隔很遠的一些空間,當然有些很近,當Mrs
De Winter從一個房間走出去,又走進另一個房間,這一動作就相當於她走過了很遠的路來到了另一個地點一樣,等同於電影中一個切換的鏡頭敘述,或者是戲劇中的一個下場再上場的語言。那麼這條走廊就成了抽象的時間與空間流動。同時這條走廊又是具象的,當兩個男演員在這裡打鬥時(這裡有許多打鬥場景),這個走廊就是決鬥場本身,幾盞燈光更是加強了這一特性,當醫生出來看有沒有其他人的時候這個走廊就變成了藥房外的普通長廊。即一個場景現在有了許多不同的意義,把它本身抽象化了。這點和第一層的宴會廳一樣,宴會廳的樹林應當就是麥克白中的Birnam Wood樹林,而同時這也是給觀眾看最後一幕殺麥克白的集中點,也是開場時麥克白家的舞廳,也是巫師交流的法壇,也是一些人物的抽象的精神探索的空間。這種對於場景的利用是這部劇本身獨特的語言形式。另外這樣的空間使得觀眾「浸沒」以及場景設計如何精妙等顯而易見的藝術設計暫且不提,可參考其他劇評。

從時空架構的藝術形式來看,SNM呈現了一個我們所知的縮小版的世界,哪裡都有事情發生,而我們不知道其他地方發生了什麼,只能通過場景猜測以前的情節,甚至在欣賞墳墓的雕塑的時候發現演員早已消失在黑暗中,留你一人在無人死寂的墳場摸索著路回到光明。觀眾的體驗選擇便變成了四維的。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SNM仍然採用了傳統戲劇的時間跳躍存在於場景跳躍的敘述語言,然而由於SNM本身大多是由舞蹈完成的,所以本身在表達上就注重於簡略,只需要給觀眾表達這幾個人物的關係和各個人的objective就算成功,再這樣的處理下,場景和時空也可以自然地被解構壓縮,Macbeth殺了Banquo之後下一場景就是被Macduff殺掉也就能夠接受了。這是整個劇在時空表達上的選擇,與演員的交流形式吻合,這種吻合倒也彷彿是傳統戲劇的時空與藝術形式的吻合,並無新穎之處,然而選擇得非常漂亮。


從演員的表達方式來看,本劇為何沒有語言,反而以舞蹈形式呈現?我想這是一個高明的導演藝術。由於麥克白本身劇情大家熟知,而且全劇亮點集中,人物主要由情緒和心理狀態存在,邏輯和語言在麥克白里雖然有經典的藝術價值,然而不對劇情本身產生強烈影響,正如「十二怒漢」與「Elektra」等希臘古典戲劇的區別。在這樣的語言可有可無背景下,選擇舞蹈形式絕對是更有藝術表現力的。首先,舞蹈形式不需要任何語言的交流,是語言的高級抽象,這規避了語言的選擇,即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在高級抽象中的融合(由於Rebecca等劇和麥克白混在一起,這必然是一個大問題)。其次,由於整部戲的基調是昏暗的,正如整個戲劇場景,那麼動作戲對於觀眾的眼球刺激是絕對大於語言。觀眾都是站著的,而語言的交流密度遠遠小於肢體語言,在人類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觀眾對肢體語言的理解力遠高於語言本身。第三,舞蹈的抽象形式奠定了許多實驗性導演手法的可能,如巫師祭司的閃光,最後的晚餐的表現力量,和之前提到過的時空的解構。第四,觀眾被勒令不得說話,然而若是角色說話那麼所有的肅穆與寂靜將不復存在,觀眾可能小聲說話,整個嚴肅的戲劇便可能變成鬧市場,這對於浸沒式戲劇絕對是致命傷。第五,(看我手相的女演員的看我的笑容實在是太美麗了啊,心都化了~這種美麗真的只有沉默才能配得上呢)咳咳,第五,舞蹈能夠使得演員不再被局限於地面這一空間,有演員在支撐下倒走天花板的,有在地上滑來滑去的,有支撐自己在兩牆之間越走越高(我小時候也這樣干過。。)這樣的表現形式使得演員能夠用全力充滿整個空間,這也是由於舞台的限制,失去了燈光的抽象空間限制(雖然有一些幫助,以及觀眾也會圍成一個限制的空間),需要一個途徑來增強演員的氣場。


舞蹈的優秀例子有Lady Macbeth和Macbeth的殺Duncan前後的交流,他們的打鬥是真實的語言,充滿了愛與恨,算計與失望,感謝與憐惜。整部劇,最令人激賞的是巫師祭司,對於音樂,燈光,演員的情緒宣洩,動作的瘋狂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許多的時候由於演員的表現形式局限,會引起審美疲勞,這是由於在昏暗的燈光下即使各個演員有不同的physicality
,依舊在情緒的作用下變得單調而乏味,除了動作的不同,其他的敘述表達是很相似的,特別是男演員之間的仇恨決鬥,如在撞球桌上的兩次打鬥。這是我對這個藝術形式唯一的遺憾吧。這一點是語言的特長,不同的角色即使在同樣的情緒下的語言和音調都是不同的,反應更是繁複,然而舞蹈與動作戲就有這個缺陷,大概也是我個人本身對於動作戲不感冒的原因。


此外,也是由於空間的斷裂,形式的抽象,使得欣賞本身遊離在戲之外,對我來說是如此,即使是那麼近的距離,和演員盡在咫尺,卻彷彿隔了一層形式的玻璃,怎麼也無法觸動我的內心,無法讓我跟隨他的情緒一起在這個戲中。換句話說,就是缺少了傳統戲劇形式的代入感與掌控感,在自己一刻不停地移動中,在跟隨中,在選擇跟誰中,觀眾被一直提醒:你只是一個遊離的幽靈,你不是那個人物,你雖然不算什麼,但是確實存在著。在人潮中,在一群幽靈中擠來擠去跟隨演員中,整個情緒無法連接。在傳統戲劇中,整個劇可以很順暢地把情緒從一幕帶到另一幕,然而這裡時空的斷裂同時也體味著情緒在地點切換後的中性化,根本不可能有鋪陳,衝突,高潮(jo-ha-kyu)的敘述曲線。場景的真實和心理的真實並不是一個東西,所以這樣的存在形式使得這部戲無法感動我,及時它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觀眾會偏好在一個地方一直呆著,因為那裡的情緒是連在一起的,是支離玻碎的情緒的一個連續的點。這大概也是這個藝術形式的遺憾吧。


這麼想來,巫師祭祀的那段戲為什麼能給觀眾帶來那麼大的震撼,除了燈光,音樂,演員的情緒之外:是因為在燈光的頻閃下,觀眾無法知曉在外面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心的演員身上,自己的本身被黑暗抹殺,自己的情緒與演員發生了共鳴,周遭觀眾的存在消失了,所有的世界只剩下了中間的瘋狂的祭祀,在浸沒式戲劇的框架下創造了自己在狂歡前定座位的傳統戲劇形式。


另外麥克白的宴會那一幕和最後的晚餐極其得相似,雖然大概毫無聯繫,但是仔細想想多麼的諷刺啊。酒會和音樂和慢動作這個導演手法其實也不算出奇吧,我上兩個月在Zoyka』s
Apartment的演出中導演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法。但是這個效果真的蠻棒的,比較喜歡的一個結尾。


最後,戲劇本身還是需要親自去看去感受。滾回去學數學了。。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SNM的文章,直接貼過來吧。

————————————————————————————————————

這一兩年來,好幾個紐約的朋友,不約而同地都瘋狂和我推銷,甚至是帶點強迫地告訴我:「來紐約,你一定一定要去看Sleep No More!」


我心想,在這個撞到一個路人搞不好都是藝術家的城市,百老匯、外百老匯、爵士樂、芭雷舞......光是我自己想看的名單都看不完了,有什麽表演真是「必修課」嗎?我這個人,一直都是隨興而為,所以就算已經來了紐約這麼久,也沒太搭理朋友的建議。


時間一直到了昨天晚上,一位朋友大概是實在看不下去我這般不感興趣的樣子了,果斷買了兩張票,強行把我拉了過去。三個小時後,體力幾乎透支的我,從一個對該劇持懷疑態度的戲劇迷,變成了它的一個狂熱推銷員!


Sleep No More(以下稱SNM)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名作《麥克白》改編而成。負責創作的英國戲劇公司Punchdrunk,以「Immersive Theater」(身歷實境)的劇場形式聞名。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該劇的世界觀,Punchdrunk公司買下了三座廢棄的倉庫,並改建為一個虛擬的三十年代風格賓館作為演出場所。該賓館目前位於紐約市西27街和第十大道交匯處The McKittrick Hotel,劇目時間背景設定為1939年完工,完工不久即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飯店自此廢棄。因此,場景包括精神病院、墳場等,充滿鬼魅感。飯店總共有五層樓,一進入飯店內,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燈光黑暗,所有觀眾都要帶上一個面具。


SNM的整個劇情線索由十來名戲劇演員分頭展開,演員們在五層樓的賓館各個房間奔波、交談、打鬥、曖昧,而觀眾們則戴著白色的鬼魅面具,扮演一個個鬼混四處遊走參與到整個故事中。整個演出並沒有台上、台下的分別,5層樓里,十幾個房間加大廳,同一時間內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故事在發生。


剛才有說到劇本改編自《麥克白》,穿著美國三十年代風禮服的演員們也事實上各自有著《麥克白》之中的角色名。看了很多review,大多數人都在談論《麥克白》的改編、戲劇背景和比較,然而我自認藝術修養有待提高,所以今天就僅僅從SNM的敘事形式入手,介紹一下它的擬真故事體驗和個人感想。


流程

首先介紹下SNM的架構流程。(感覺大家實際去紐約觀看該戲的幾率較低,所以劇透就無所謂了。)

票是在網上預訂的,一般需要提前幾天預訂,不然很多時間段都會沒票的。在預約訂票時可以選擇入場時間,從7pm到8pm,每隔15分鐘有一次,但其實無所謂,「酒店顧客」都必須排隊,然後在酒店前台check-in,先到先入。整個劇會在10:00結束,在三個小時里,會不間斷的重複演出兩次,所以事實上越早進入能夠看到的內容越多。


所有外衣和包都必須寄存,你絕不會想要連續兩個多小時拎著包,在燈光暗淡的五層樓里去追趕矯健的演員!在裡面最為常見的場景就是,演員由於某段劇情突然的跑掉了,然後後面跟著一大群狂追不舍的帶著面具的「幽靈」觀眾。


檢票之後,每個人會領到一張撲克牌,根據點數大小決定進入表演場地的先後時間,同行的人會領到相鄰但是不同的點數,據說根據牌點的不同,在劇中會有一些單獨的體驗,用工作人員的話說就是(This should be a solo experience),我拿到的是一張黑桃6。

拿到撲克牌後,繼續往前走是一段黝黑綿長的通道,沒有任何燈光,感覺彷彿進入時光隧道。通過之後,就算是正式進入酒店了,引入眼帘的是三十年代的night club休息大廳,台上就是金髮碧眼歌唱家/黑人鋼琴師/西裔薩克斯手的經典組合,清唱老歌,煙霧縈繞的台下布滿二人小桌,用填滿羽毛的玻璃燈裝飾。旁邊是賣酒的吧台,可以和同伴在擁擠的大廳里小酌兩杯等待入場。穿著禮服的主持人會用三十年代的口音呼喚「請拿著10點的顧客入住」。沒人會檢查牌點,所以你和同伴可以一起進去。然而他們鼓勵分開行動最後在大廳匯合後互相交流不同的見聞。

「入住」的顧客在進入電梯時會得到一張白色威尼斯鬼魅面具,並被要求在參觀的全程都必須配戴(請準備隱形眼鏡)。同時在進入酒店後禁止任何談話(當然,以及任何電子設備,所以這篇文章中的所有照片都是網上收集而來)。這樣一來,所有顧客都是以匿名出現的。工作人員全部佩戴黑色威尼斯半臉面具,而演員們不戴面具。酒店中各種人的職能角色也就由此確定。整個酒店的光照都是黯淡得僅能讓你恰好看見路,以及一盞盞白色面具在黑暗中漂浮。

進入電梯之後,會有一名穿著體面西裝的男士告訴大家「follow your instinct」(跟隨你的直覺),然後開始不停的上下電梯,每次停下只會放出幾個人,所有的人都被分散到不同的樓層處,如果你和你的同伴被這位電梯員看出來是一起的,那麼他還會很狡詐的在電梯停留時,只放出你們倆中的一個,刻意讓你們分開(對,我和我的小夥伴就是這樣被分開了,因為觀看過程中不允許摘掉面具,所以在裡面轉了很久才憑藉衣服的不同,找到彼此。)


出了電梯後,你將被完全地set free。你可以自由探索幾乎每一個房間。每個房間的擺設都是精細獨特的對三十年代的古典模擬。你可以在檔案室翻看陳舊的表格和信件或者研究廚房柜子里的每一樣餐具(是的,除了演員外所有東西都可以摸),也能坐在寂靜嶺一般的帶著污垢和臭味的病床之上,還可以在賓館的豪華單間的沙發上抱著軟墊打滾,甚至能找到一個模擬室外噴著冷氣的樹籬迷宮。據說還有一間糖果店,你可以在裡面擺滿的玻璃罐中找到可食用的灰撲撲的蜜餞。在昏暗的燈光和角落裡詭異的音效或懷舊的老歌之下,面具之後的你會產生一種在進行驚悚系第一人稱視角遊戲的錯覺。只不過這一切都是真的。

你可以整晚都這樣享受探索的樂趣。但有些時候你會發現面前急匆匆地跑過一個沒有戴面具的人。他後面說不定還會跟著大量你的幽靈同胞。恭喜你遇到了你第一個劇情角色。你可以跟隨他,看他要到哪兒去,和哪些其他演員有著怎樣的交流,而當他們分開時,你要決定跟隨誰的步伐繼續下去。或者在任何時候,你也可以拋棄他們,去邂逅故事另一端完全不同的線頭。劇情交流幾乎沒有對白,全依仗於演員的身體和表情語言,你和你的幽靈同胞們會近距離圍著演員們形成的「劇情點」,從你願意的任何角度觀察他們的表情、服飾、動作。在動作劇烈的場景中,幽靈顧客們也需要實時地移動自己的位置,來幫演員騰出移動的位置,而演員也會輕輕推開顧客以繼續自己的道路。在這樣的禮儀語境下,一切都是平滑優雅的。

在10:00左右,所有顧客會被演員們和工作人員們被動引導到大廳(演員引導,工作人員堵上所有支線道路)觀看最後一幕:最後的晚宴。然後返回夜店大廳。你可以合著爵士樂和女主唱渾厚艷麗的歌聲啜杯威士忌壓驚,也可以走出這夢幻賓館返回當代紐約之夜和你的同伴在路上交流心得。

劇情結構:不可避免的缺憾 

如果這個劇本拍成一個電影,那麼一切都會顯得平淡無奇。電影的剪輯會把時間的碎段粘貼起來,讓同一時刻在不同地點發生、同一地點在不同時刻發生的分支故事重新以線性的方式排列在觀眾面前,觀眾如同擁有上帝視角一般獲得了全部(導演想要你知道的)信息,你需要的僅僅是用自己的大腦把他們重新架構起來而已。即使是極度燒腦子的《記憶碎片》,也只不過是巧妙地把信息顛倒揉碎,以一種不能自然地被觀眾接受的方式放映而出。電影所含的信息是自我完備的。

然而這場劇不是。沒有跳躍剪輯,一切都是以你為中心連續的。你的缺陷就是劇情的缺陷。沒有導演幫助你理清劇情,甚至沒有鏡頭幫你對焦出關鍵的場景。

雖然我之前對這部戲不太感興趣,但是我還是做了相關的功課,大概知道故事最開始的那幾個故事發生地在五樓,於是就在出了電梯後,一路小跑到五樓。


但是還是有一點點晚。到了5樓後,開始瘋狂的找沒戴面具的人,果然在一個病房式的房間里,找到了女主角(麥克白的夫人),渾身是血,然後被女護士抱起來去了隔壁房間洗澡,整個房間暗淡無光,但是堆滿了浴缸,女主直接脫了全身的衣服走進其中的一個開始洗澡,並瘋狂的擦拭早已經沒有了的血跡。緊接著穿上衣服,去了4樓男主人麥克白的卧室里。


男主女主見面後,通過舞蹈表現了開心、交歡、以及吵架的場景,接著女主換了個晚禮服,男主留下。這個時候就看觀眾怎麼選擇了,一部分人跟著女主去了一樓,另一部分則跟著男主留了下來。(我選擇了男主。)

麥克白在卧室中經過複雜的心理掙扎後,穿好了衣服,也去了一樓。


一路小跑跟到了一樓後,引入眼帘的是酒店的中心舞池。幾乎所有的演員都在中間跳舞,周圍是白面幽靈觀眾們。就在這舞池之中,同時地表現出了四處平行的劇情線索。


1. 離我最近的是老頭子(他就是「國王」,其實每個演員都有麥克白裡面的對應名字,但在此特意忽略)和女主,纏綿輾轉,忽然女主抬頭髮現了二樓陽台上表情嚴肅正在看整場誤會的男主麥克白,女主繼續跳舞,不時和男主眼光對視。女主時而謹慎地看著嚴肅男,時而放浪地和老頭子繼續跳火熱的舞,就好像是故意用外遇來激怒嚴肅的丈夫一樣。


2. 另一個棕發男和性感女巫跳得激情四射,然而旁邊一個孕婦(棕發男的妻子)用失望而受傷的眼神打量著他們,甚至試圖上前分開兩人,然後男人不管,推開她繼續和女巫親熱。孕婦傷心欲絕,旁邊一個黑人女僕同情地遞上酒杯。


3. 兩個金髮男跳對手舞,又是一對情侶(Gay顯然已經成了紐約藝術的象徵…),在舞場中央一直跳著激烈的舞。


4. 幽怨的金髮女。同理我根本沒注意到這條線索的細節。

舞會漸漸結束。所有的角色都會四散,跑到不同的樓層與房間,跟著不同的主角,就會看到不同的故事線。繼續劇透,(看該劇就要堅定不移的跟著一個角色,不然會看不懂,所以我一直跟著男主角)。男主離開後,去了四樓直接去把在跳舞時勾引妻子的老頭子給殺了,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卧室里,跟妻子相擁而涕,並且開始洗裸身浴。

再之後,男主角又殺了幾個人,接著就去了一樓的大廳吃最後的晚宴,所有角色都會以活人或者幽靈的方式出現在餐桌上,並且以慢鏡頭的方式來詮釋角色的心理活動,最終定格,整部劇終。

以上描述中,你可以發現,由於人的本身局限,在這場複雜的舞會之中,任何一個幽靈觀眾都不可能完全把握所有的在場線索,這一切都和你在人群中站的位置、你的觀察焦點有關。而之後演員們各奔東西,你更是只能選擇一條線索跟隨。而由於第一遍我一直跟隨我熟悉的男主角,第二遍我一直跟著女主角,所以主要劇情我看的都差不多了,只是之後除了最後一幕外,我再也沒有見過兩位金髮gay男。


劇情的缺憾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平行世界裡,有限的時間內能收集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人生的一塊碎片,只有他們在事後談論起來時才會一窺時局的全貌,然而體驗的的確確僅為局部。通過實時性和多線程性來展開劇情,是小說和電影所無法做到的。劇中多達十幾個人物,每個人在這3個小時的演出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如果想完全看下來所有劇情,估計要看三次以上,(我看網上有位美國達人刷了20遍。)

場景與互動

除了劇情,場景物品的使用更是SNM讓人驚訝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場景的物品都完全擬真(至少在昏暗的燈光下無法露出任何破綻),而且可以觸摸使用。雖然破壞和跨場景的使用應該是不行的…一些大房間會有黑面具來制止/引導你,但就我所見,你可以:

——打開任何抽屜翻看文件、閱讀書籍和信件。文件方面我讀過瘋人院的病歷和簽到單。書籍是真實列印的仿古書,我特地找了一本辭海厚度的書瀏覽了一遍,每一頁都是真實連續的,關於神秘符號破譯的著作。一些信件更是劇情發展的補充,比如麥克白夫人給窮苦姑娘的信,全部用花體字寫成。(我中間一度好奇把某書房的抽屜拉開,沒想到裡面竟然都仔細裝著鋼筆與紙。另外,劇中場景的飯店櫃檯,裡面的顧客簽名薄大概六七百頁,如辭海般厚。一般觀眾僅能看到第一頁,我因為好奇一頁頁翻開,竟然每一頁都有鋼筆手寫簽名,至少上百頁。以上,抽屜內、書頁中......,這些觀眾根本不會看到的地方,劇團也都淮備好了。)


——坐在任何古董椅子/床上觀看劇情。雖然大多數的幽靈都習慣站在角色旁邊觀察,但還是有很多從容的看客坐在角落裡昏黃吊燈下的小桌子旁、躺在舊式的天鵝絨長沙發上,漠然地掃視房間里所有人。

——食物和酒。糖果店我沒去過就不說了。其中有一幕,是酒吧里兩個男人在撞球桌上打架,旁邊吧台服務生坐在牌桌邊上倒酒喝,桌上有兩個杯子,一個是正在打架的男人剛才在喝的。一位幽靈顧客就在吧台服務生旁邊坐下,拿起酒瓶給自己倒了一杯,邊喝邊看鬥毆。我也在觀看紅衣女巫吃飯時想要等她走了去嘗嘗剩下的類西瓜水果的,結果似乎她早就考慮到了這點,餐畢竟然先用小掛鎖把食盤鎖了起來。

——翻演員的包。有些提著行李的演員在入住自己的房間以後就離開,剩下一群禿鷲一般的幽靈們翻看她行李裡面的東西。諸如此類。

房間的探索也是引人入勝的,由於整個賓館設計的奇特,說是一個大迷宮也不足為過。大部分的房間是至始至終開放的,你可以隨時進入搜尋探索。一部分房間是關閉的,但沒有鎖,可以打開,所以幽靈們在看到緊閉的門時都習慣性地上前試試能否打開。很多房間甚至設置有密道,部分密道是因為幽靈看見演員穿越了密道從而發現的,另外一些則是有些幽靈自行發現,整個房間的人都會被吸引跟進。比如我正在一個房間里看窮苦姑娘梳妝時,有幽靈同胞發現了房間里的一個衣櫃通向另一個神秘房間,於是房間里一半的幽靈都放棄了看姑娘而跟著進去了。更有一些房間是只能劇情驅動的,平時牢牢上鎖,只有演員手中的鑰匙能夠打開,能碰上這些特定的時候全看運氣或者緊隨演員。


視角的變更是看劇互動的重要部分。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來看一個劇情場景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觀感。電影和大多遊戲都會提供最佳視角,而SNM中你需要尋找自己的最佳視角,並搶在你的幽靈同胞之前佔領有利地形。例如在一個金髮男為老頭子剃鬍子的場景中,金髮男會搬出一面鏡子。他跪下為老頭子刮臉時,由於兩張臉朝向不同的方向,只有我當時所在的位置能同時看到金髮男的臉和老頭子在鏡中的表情。

與演員的互動,更是此劇最驚奇之處。在整個賓館的不同角落同時進行著表演,要如何抉擇自己的行動路線是非常重要的。演員在行動中相遇、交流、離別,而你需要選擇跟隨、轉移或放棄。如果有這麼張全能的俯視地圖,那麼你會看見賓館裡面白色的幽靈流是如何隨著其中的演員而奔波、分流、躊躇和彷徨的。由於選擇跟隨的時刻就只有那麼一瞬間,如果不想被目標演員甩下,就得作出果斷而不清醒的抉擇。我總覺著整個賓館裡的白色幽靈都是一個觀察者在不同平行世界的分身。


例如其中一幕,一個演員會和一個觀眾講了悄悄話後,就把他拉進房間,把門鎖上,其他的觀眾只好再去跟別的角色,大家都不知道,到底那個被鎖住的房間發生什麼事了?另一幕,一位擁有女聲的男歌手流著眼淚唱著歌,講著失戀的心情。唱完,把一位男觀眾拉近電話亭里,亦只有他們兩個人,發生什麼事了?劇情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另外一個場景,金髮男要審訊另一個男人,抓著他一路狂奔,後面的幽靈也緊隨其後。金髮男抓著犯人走進審問室後,有兩個幽靈也擠了進去,然後金髮男猛地轉身把門關上並鎖住,差點兒砸到下一個幽靈觀眾的臉。之後幽靈們(包括我)茫然地在門外聳肩攤手,尋找隱藏入口未果,只得悻悻離去。跑的速度也是觀看劇情分支因素之一。

整部戲,觀眾會面臨一連串的抉擇。應該跟著哪個主角比較精彩?該往樓上還是樓下跑?該去這個還是那個房間?果然電梯那個指示員說得沒錯:「跟從直覺」就對了。Sleep No More打破了傳統劇場的線性敘事,你甚至可以說,沒有誰才是真正的主角,每個角色的人生都有它的困境與現實。最終,這些不同的角色會在一些場景相遇。多麼像我們的人生?

這些元素,對於很多喜歡沉浸式戲劇的玩家來講都是極為熟悉的。其實整個SNM建立在一種觀眾與演員良好的禮儀關係之上,觀眾要懂得一些「常識」,如何在不干擾演員「正常」動作的情況下來增加自己的體驗,例如在有些狹窄的靜態場景你可以離演員很近去觀察,幾乎要貼上去了,而在演員坐在桌前等待另一個人前來的時候你不會魯莽地一屁股坐在他旁邊。這算是互動的基礎。

藝術設計、表演和劇本本身

之前一直在說形式,是因為我覺得這種形式本身可以作為酒瓶裝下不少的新東西,甚至可以發展出一整套新型的平行現實遊戲,引領新的風尚,展出不同的幻想世界和虛構劇情。下面稍微提提SNM在此種形式下的本身特點。


場景設計的中心詞是復古和詭異。大多數演員表演的場景(就我所見)都是在復古的現實場景:古董收藏室、酒吧、夜總會、賓館房間、走廊、舞池等等,然而還有大量以超現實的詭異擺設為主的房間。如果你一味關注劇情,就會失去這一半逛鬼屋的樂趣。瘋人院是其中一部分,骯髒的病床(床下還有真的便盆),形狀奇特的雕塑,用報紙製作的現代藝術製品,圍成圈曬的人形病服,研究鍊金術和黑魔法的地窖,標本製作室,有著巨大棺材的吸血鬼卧室。大致記得有個Review上說SNM找了個會做鬼屋的專家來進行場景設計。另一些場景則會有著舞台劇的風範。


由於全程幾乎除了抽象的叫喊外沒有任何對白台詞,全部依靠肢體和表情演繹。毫無疑問地,在這種限制下能傳遞出準確的信息,只能依靠那些根植人性深處的共鳴。演員無論或男或女,比例幾乎接近希臘雕像般完美,若對劇情沒概念,當成是一部極為精彩的現代舞表演也行。


劇本?原諒我沒讀/看過麥克白。但整體的故事,由於我在3個小時的兩遍演出中,跟著兩位不同的主角,所以主線劇情大概理出了些頭緒,以我個人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整體架構非常棒,很多幕簡直前所未見,真的讓我終身難忘。其中有一幕「嬰兒獻祭」,狂歡的舞蹈加上強烈的雷射光與電子音樂,裸體、血腥不禁,徹底挑戰人體感官極限。這也是麥克白所含的:兇殺、野心(嫉妒)、激情。演員交流的模式無非是:靜靜地眼神凝視交流,瘋狂地鬥毆(用舞蹈形式表現),親密而放蕩地纏綿(同樣舞蹈形式)。但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模式中,配合著每個演員獨角戲的豐富技巧,你可以輕易依靠這些精細表演還原出故事的細節。

結語 

我從未見過像Sleep No More這樣的劇。即使在幻想中我也曾構思過這樣的東西,也不敢相信真的有人會把它實現得如此之好。千言萬語只此一句:This show is f*cking amazing!

最後,推薦兩種方式去看SNM:
1. 和女朋友去看,在昏暗迷宮和幽靈人流中挽著手一路穿梭遊走。
2. 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哥們兒,進門後就分頭行動,兩小時後在lounge集合,喝酒討論見聞,拼湊劇情碎片。


http://weixin.qq.com/r/nkm3ryrEbncRrW7M9xyM (二維碼自動識別)


1月份在紐約看的,去之前比較期待,因為sleep no more一直都是沉浸式戲劇中的佼佼者,去年又落戶了上海,商業化非常成功。

廢棄酒店的布景迷之陰森,黑燈瞎火,總共五層,check in 結束領了面具出了電梯之後你就可以在裡面隨意走動了。

主線的情景將會被循環三次,第三次時麥克白將會在 最後的晚宴 中被弔死,故事結束。整場戲劇沒有任何台詞,全靠演員的動作去體現情感,你所看到的情節取決於你開場後跟著哪位主演跑。

個人覺得表演方面形式大於實際,觀眾因為體力不支跟丟角色沒看全情節是常態,特別是作為故事核心主人公的麥克白身後常常跟著浩浩蕩蕩的一大群人,想要擠到前頭往往有心無力。 看了別樓的答案說會有one on one的情節,可是我始終沒能遇到,倒是花了好長時間反覆看了國王被麥克白用枕頭悶死的情景三次…

結束後在大廳喝了杯氣泡水,台上有人在表演,豐腴且風情,讓人想到夢露,算是此行的唯一慰藉。

看演出時同行的男伴拐了腳,我在第二天重感冒,夜深難眠,境況慘淡,只鳳獨鸞,孤雛腐鼠,飲泣流連,真正地貫徹了sleep no more這個劇名的應有之義。


這種啊,沒看過。
那就亂說兩句。
看你給的劇照,特別有庫布里克的《大開眼戒》,帕索里尼《索多瑪120天》,鮑德里亞拍的照片那種感覺。
過分真實,被注視。
被注視就產生超寫實。
編一個「浸沒戲劇」的概念也行吧,但本質就是超寫實主義。
一切超寫實的方式都讓人緊張。
一個虛擬的東西,卻突破了通常的真實界限。
導致假的比真的更像真的。
一直以來,真實都不是真實本身,而是指的是某個合適距離下產生的東西。
但超寫實的花,超寫實的細菌,過分清楚的雲,超寫實的皮膚,情節,情緒,都讓人非常緊張。
超寫實讓人受不了。

對了,明天通州草莓音樂節。
大家去看啊。

【周松 一顆紅心】


我去了三次,覺得SNM的後味是最長的,相比任何被動式看電影的觀後感。個人喜歡他的布局夠細緻,背景夠暗黑(控制,妒忌,陰謀,罪疚感纏身,性感但危險的邪惡象徵),排舞抽象,演員超級有才華和年輕性感。網上對SNM的一致評價是:你一定要親身感受,我們看過的都不能道盡其中的奧妙。
為什麼SNM是如此私人性質的經歷而不能分享?因為觀看的過程,線索的選擇,以及被黑暗題材的吸引程度都反映一個個體觀看者的內在慾望驅動。而且場景和音效非常好地帶出窺探和獵奇的心境,所以,SNM不是一家大小的經典劇目,卻是最能代表紐約不眠夜的愛好者內心最神往的探索方式。


奔著文藝清新高逼格去的,結果看到的是很黃很暴力。

我只說一個場面,因為是大家很難錯過的一幕,所以有點輕度劇透:
麥克白和三個巫師群魔亂舞獻祭嬰兒的那場,紅衣巫神安靜地坐在角落旁觀。光頭女巫上身全裸,性感女巫露左胸,一個男巫赤身裸體只套了個牛頭,麥克白和他們放肆狂舞,背景鼓樂震耳欲聾,燈光只有一閃一閃的綠色鐳射光,如此形成的慢鏡頭印在腦海。讓你略微能體會到當時麥克白的慾望被撩撥得有多狂放。

這個劇根本就不是去看藝術的,它逼真地展現了人被慾望操縱後的瘋狂。

想看藝術的話,也就只能看道具看布局看劇情銜接和多線程的拼接,對於我等俗人來說反倒是捨本逐末了。


所謂「沉浸式戲劇」就如同「3D電影」一樣,是依賴票房的演出形式(如電影、戲劇)發展到了瓶頸期、並遇到時代潮流難以抵抗的情況下,發展出的一種「把觀眾重新拉回劇場」的手段。

小劇場實驗戲劇等話劇表演形式,就像嚴肅古典音樂演奏會一樣,商業空間狹小,除了飽樂迷劇迷之福,剩下的就都是學術意義了。

換句話說,人們排隊去看《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為的並不是去看它的什麼「藝術價值」,而是沖著這種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和SNM能提供的號召力一樣,才是此類文藝形式的主要價值所在。


不請自來,作為一個三刷過打算有空四刷snm的普通觀眾以及對戲劇有一點點了解的學生,想站在個人的角度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評判一部戲「藝術水平」的高低涉及到個人的審美和愛好取向,這是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無恙 已經引用戲劇理論從專業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我是表示贊同的,並且來畫蛇添足一下。

我想用簡單的幾句話從各個方面概括一下我看到的snm.

文本:解構了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講其碎片化,並且加入眾多支線,將故事分散於近百個房間里進行。

空間:摒棄傳統戲劇的鏡框式舞台,把整個場景放在擁有五層樓的酒店裡。

觀演關係:徹底打破「第四堵牆」,觀眾可以隨意遊走,幸運兒可以與演員有1v1互動。

演員:除了部分1v1環節以外,基本剔除用語言交代情節,用肢體或舞蹈動作將心理活動外化敘述故事。

挑出其中任何一點來看,都是十分酷炫的,但是我給snm打99分,1分扣除在確實有一絲絲過譽。為什麼呢?

這幾天正好在讀謝克納的《環境戲劇》,在其中看到了《sleep no more》的前身。(如下圖)

看過SNM的觀眾是不是略感熟悉。

所以這一分我扣在它不僅是觀眾還是媒體對它的點評都有點過頭了,我們在做的,前輩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開始做了。而且不管從以上我列舉的哪一點來說,在劇場里都不是稀罕的事情了,但是我仍給snm打出99的高分,因為從各個方面來說,它都做到了極致,也算完成了謝克納在上世紀沒有完成的一個小小願望吧。

由於它的綜合性,綜合到文本略顯得不那麼重要。在我心裡,snm不像一部戲劇作品,而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值得人探索並且耐看的藝術品。


說完了我以為的藝術水平,岔開話題說幾句。

為什麼snm會持續火爆,個人認為,在上海版中製作運營是一流的,至少是我所看過的戲中最棒的。從發布會到開演,從「百夜之夜」到「萬聖節的特別活動」以及與airbnb的合作,在與一線品牌合作的同時能保留住snm中最珍貴的成分,永遠在開拓進取的路上,但永遠不會跑地太遠,這是snm讓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不斷開發新的觀眾群,老粉也會因為各種高質量的活動有新鮮感,從商業角度來說我打101分。

一部作品,藝術水平與製作運營齊頭並進,是絕對了不起的。


回答到這裡想到了,看到的另外一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265720

我是特別推薦剛戲劇愛好者以這樣一部特別的作品入門。因為最開始看戲的時候需要建立的是「戲劇觀」,而這部作品能將你的審美層面從著重於「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一步拉到「我感受體驗到了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它入門是一件非常划算事情,之後再看其他的作品,欣賞的角度就會有所不一樣了。

以上是我的發散性回答,請多指教。~


12月10日狂奔3小時之後,談幾個對SNM的直觀的感受

1.好浪費

場地太大,細節布景過於繁瑣,演員的表演內容轉化率不高,造成有很多無效表演和無效設計.

  • 道具無效設計:場景設定不夠極致,由於漢化,導致過多莫名其妙的"老上海元素"被加了進來,我花了點時間閱讀了布景里的文字和信件,不是和劇情完全無關的"老上海內容"就是純英文信件,既然布景都做了,為何不讓花時間和道具互動的觀眾有所收穫而不是不知所云?

  • 表演無效設計:由於需要通過聲音cue點來通知演員表演進度導致滿場drone,聲音內容缺乏節奏和層次,演員舞蹈與音樂音效沒有明顯互動,(感測器觸發機制的介入或許可以大大提升勾連度).角色獨處時大部分時間需要通過肢體舞蹈來"拖時間"or"趕進度".導致我儘管滿場緊跟依舊覺得整體節奏一般.由於樓層空間的分割加上抽象的肢體表現形式,儘管和演員臉貼臉距離很近也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沉浸感.
  • 聲音設計上,揚聲器陣列布置和內容缺乏亮點,並沒有太多"有機"的音源和環境配合出的"錯維"渲染(細節估計都被通篇沒有留白的drone吃完了).

2.看不懂

  • 儘管我看了攻略,通篇沒有台詞的演出我仍然不太能接受,觀眾現在還停留在對形式上的好奇.在傳達會意上應該有更加直白的方法.畢竟形式再新穎能把故事講清楚才是王道.以讓觀眾2刷3刷才能了解故事不應該是設計本意.
  • 支線與主線的勾連度我感覺並不強,有幾個明顯的感受
  1. 我在走廊兩頭來回穿梭分別看麥克白夫婦的策劃謀殺戲和大肚子夫人被人設計喝毒藥戲但是從頭至尾兩者感覺並無勾連,感覺心很累,不知道該跟誰.換種思路如果隔壁在策劃陰謀,而這裡毫無所知魚水之歡,我作為觀眾穿插走位的體驗感會好很多.
  2. 第二次看到麥克白殺完班柯,我留在了原地,另一個男子過來拖走了班柯的屍體,並開始清理地上的血跡...然後坐下喝酒....直到演出結束!!!所以這條支線簡直就是水戲,花了半天我和一個清理屍體的小哥墨跡了半天而並沒有獲得任何營養,在我看來這樣的戲就該由麥克白親自把屍體丟進屋子然後帶觀眾離開.我認為支線是用來補充主線的,脫離主線的觀眾應該能夠快速回到主線才對.如果支線就是為了分流主線客流或者玩1v1噱頭還不如直接切斷...
  • SNM三段輪迴的設計想法功能很好,但是每次looping時其實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looping點,至少我跟隨的麥克白和清理屍體小哥是這樣.過於無縫的銜接有種繞口令不斷句的感覺,會讓本就疲於跟隨劇情的觀眾跟不上節奏.

3.略疲勞

倒不是跑累了,年輕小夥子不怕跑,而是由於演員表演形式或者是導演的表達方式略單一,導致我無法被連貫的劇情和表演手法或細節所打動,看著主角在獨舞"等CUE點"時就想去找別的角色,而找到別的角色又發現毫無勾連,一旦找不到角色就陷入了"虧了"的心態中去,在這樣的反覆中疲勞和不快感不斷增強.的確達到了體驗的"個人化"但我並不認為是好的個人體驗.

4.G點
儘管吐槽了許多,但是SNM觀演過程中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點還是讓我瞬間有了帶入感的,至少是為之一振.

  1. 我跟隨麥克白走到了長廊里,對面走來了麥克白夫人,兩人身後的兩撥人相遇一起看他們走進房間然後匯合的氣勢頗有兩軍對壘的感覺.如果用來表達兩股勢力強對抗的高潮會很有效果.
  2. 班柯發現國王被殺死後呼喊著搖著鈴試圖找到兇手的那種慌張和無助感感染了我,眼神中透露著請求幫助情感,以至於那一瞬我也開始四下張望幫他尋找兇手.
  3. 1v1體驗固然好,但也只不過是噱頭而已,幫不到主線.(我被舞女拉去跳舞了然後吻了,太羞射了)

總結一下:
不管是***劇,本質還是一齣戲,沉浸式戲劇還是要遵守兩個要素,第一是講清楚故事,一切的設計應該為了故事主線而服務,第二是塑造體驗,觀眾的心理上的沉浸與生理上的沉浸同樣重要,盡量避免觀眾不知所措或者不知所云的情況出現.
SNM在這兩點並不出色.從技術上說,並沒有運用新的技術而為故事服務.我只看到了財大氣粗與外來逼格...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聖誕節的時候剛去紐約看過。
去之前做了很多功課,本來還擔心事先不斷給自己劇透,真正看過後可能會失望。
但看完後感覺事先做了功課真是太好了。
個人感覺它超棒的。

有點懶就說下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瞬間。

最後舞會的時候有一幕是麥克白夫人和別人共舞,麥克白在二樓默默看著的場景(大概算是被綠了?)

那個時候我正好站在麥克白旁邊,看到麥克白夫人的眼神掃過來,我不自覺地抬頭看了眼麥克白。

結果。。

看到他眼角正好滑落一滴淚。

⊙_⊙


講真那種真實感大概不以這種形式表演是感受不到的吧。


一百個導演能歪出一百個版本的麥克白。本科上過一個戲劇課, 教授自己的小劇場當年的戲就是Macbeth,所以大家必須去看。非常小的劇場,戲服和場景及其簡單,但依靠著燈光和演技,還是把觀眾和演員緊密的拉到了一起。
那一學期還看了Patrick Stewart版的電影:IMBD上說那是an underground netherworld with an edgy style。前衛是非常的前衛,看後也真的背後發涼,並且我一直覺得那是獨裁社會蘇聯部隊的感覺...
還有更奇葩的Geoffrey Wright版本電影:背景設定在現代墨爾本黑幫, 女巫是性感女學生;中間情節還有性感女巫群p什麼的,迷幻的看完都不會愛了...
以上兩個電影的分類都有個驚悚...所以...

我想說的是,從一個外行角度看這種經典重新演繹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哪個改編會適合所有人的口味。
像我就很喜歡Sleep No More,那感覺像是進入Harry Potter世界的冥想盆 -你不是那個世界的一部分,但你卻想stalk那個世界的全部,尋找事情的真相 - 然而,即使是在別人的世界裡,你也幾乎不可能知道一切的「真相」,好像真相這種東西曾經存在似的。甚至僅僅在一部戲裡,情節你可能都知道,但演繹的不同,加上肢解開的劇情,你永遠也不能在同一時間追隨所有人物線,掌握所有。而留白,遐想其實最美。

有朋友說不喜歡,因為Sleep No More不夠interactive。但我以為此戲標榜的是immersive而從來就不是interactive。戲劇的美感也在於那看不見的fourth wall。你可以身臨其中(immerse);但卻又不能大幅度的互動(interact)- 即使觀眾和演員間的距離被縮短到無限接近於0,但那層讓你即使身在其中,卻又觸摸不得還不斷撩撥你的薄紗,不正是你為什麼要花錢買門票來體驗的原因嚒。
還有朋友說不喜歡是因為戲太abstract。但拜託哎現代人拍這種百年經典還能有什麼別的新意嚒,現當代藝術不也都醬紫。抽象才好玩嚒。

我的結論就是做為個外行真講不出口「藝術水準」誰好誰壞孰高孰低。但如果你喜歡戲劇,作為個人生體驗,這戲是一定要去看的。喜歡可以有100個喜歡的理由,不喜歡也同理。但你不去看不去體驗那就永遠不會知道你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這是一個需要「觀眾」大量投入時間、金錢、精力的體驗,我相信這也是很難找到對這個劇的體驗不好的描述的原因之一。我不得不來從一個普通青年的角度來給沒去的小夥伴們一些警告,一半算吐槽一半算是攻略。
———————以下是個人經歷,不想看的直接跳過找到下一個分割線看結論————————
首先講一下自己的經歷。我是16年8月(剛剛)去體驗完的,星期二晚上7點。提前到了5分鐘但是還是不是第一批進的。
由於之前我看了幾乎所有看起來靠譜的介紹/攻略,所以有著比較清晰的期待和體驗思路。
因為我比較(特別)膽小,剛進門就被黑乎乎轉來轉去的走道瞎到了,每一步都很害怕像恐怖蠟像館之類的地方一樣有人跳出來嚇我……
進去坐電梯出門,首先走到五樓,發現六樓被攔住不讓上,於是從五樓開始勘探。森林/墓地沒有敢進去,同樣不敢進去的還有從二樓下一樓舞會大廳的走道……導致我很晚才跟著路人去進大廳晃蕩了一圈。其他所有場景勘探了一遍發現自己是路痴,根本記不清楚……在勘探中度過了前一小時四十五分鐘。
之所以選擇勘探而不是跟著角色走是因為人實在是很多,所謂什麼靠走位跟在角色身邊的前提條件是你必須很清楚接下來角色要往哪走,通常角色幾個轉身你就被人擠開了,加上我特別不喜歡人群。偷偷看到時間已經八點四十五分的時候我知道我要開始跟角色了,跟過麥克白、麥克白夫人、酒吧speakeasy小哥、綠裙子的直到現在不確定是誰(皮箱女?還摸了我手勾引我……)、紅裙子的女巫(女巫神好像?)、國王兒子、護士甲護士乙。恩好像就這些。

以下是我看到的劇情列表(基本按照順序但是記憶肯定有偏差):
1)一樓大廳的舞會我在二樓的觀看台看的,看了半天才明白原來麥克白出來的看台是1.5層好像觀眾並不能去ORZ。
2)觀看台門口的走道里發生的麥克白夫人和某種想像的怨靈(大概我猜是懷疑麥克白殺人的那個傢伙?)發生的打鬥,還挺激烈但是我表示並不感興趣於是趁人大多還在看偷偷溜走免得等下又被擠住……這個劇情遇到兩次一樣的。
3)綠裙子的妹子摸了我的手勾引我於是跟著走了一段,前面有一個胖胖的遊客看起來超猥瑣的跟著,我想到有特殊劇情就跟了上去,心裡有點害羞和小激動。跟了半天跟丟了ORZ。後來又想到劇情多發生在4樓?於是上去4樓看了一圈。後來找到了這個綠裙子的妹子,走進一個房間里有個帶鎖的房間,只見她掏出鑰匙開門然後回頭微微一笑,後面跟著3個人,他選擇了除了我、猥瑣男以外的另一個傢伙,拉進房間。關門前我看到她有個手摸旁邊柜子頂的動作以為鑰匙放那了,她關門後我摸了半天柜子頂想要偷偷溜進去看看什麼反應,發現根本沒有鑰匙……猥瑣男氣氛很尷尬的站在那。我走了,打算後面如果有循環這劇情來試試能不能碰多次。
4)分清楚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是靠他們在二樓走廊(卧室)里的一段戲,想想給床戲的肯定就是倆主角了。其實根本沒有床戲就是把被子拉開讓麥克白睡上去。
5)還看到麥克白和Banquo(?)爭吵的劇情,也在走廊里好像。
6)看到浴池麥克白光著身子麥克白夫人安慰他,不太想看就走了……
7)莫名其妙跟著某個女巫進了一個房間發生了那個非常有名的狂舞(裸)閃光祭祀舞。由於被擠到第一排看到一切……全裸男+露上身女+露左半身女,血衣的麥克白。怎麼說呢快速閃強光給人一種慢鏡頭、跳幀看片的感覺,其實並不算震撼……可能我太冷靜?
8)後來又看到綠裙子妹子進那個房間了,這次一群人都跟進去了,我也跟進去,發現只是收拾東西好沒意思……
9)有個傢伙在一個房間里的一本書上放了塊布放了個花撒了奇怪的粉然後把布抱起來走道外面墓地打著傘把什麼埋進去了……
10)看到森林裡的小木屋裡的妹子開窗往外看,又拉了個幽靈進去1V1。還有後期發生的她和另外一個小護士像精神分裂一樣隔著樹林兩個人做鏡面動作……表現一種人格分裂?另外一個護士看她開窗的那次,窗戶裡面照出來聖光(黃色光)真是太宗教了……
11)看了那個樹林里的小護士跑進一個被半圓木牆圍起來的桌子上面狂舞表現某種瘋癲/分裂。後來另個妹子(木屋妹子?)來安撫她然後走了。
12)酒吧給幽靈吃糖劇情?沒仔細看不想吃奇怪的糖走了。
13)跟了紅衣服的女巫一段。被紅衣服的女巫拉進小房間里,她明顯就是看上我一副看她轉頭微笑看我們的時候我做出的松鼠狀(驚嚇+好奇+一顆賽艇)。拉近小房間里笑著看了我半天把我面具摘了,看了看我眼睛然後給我喝了奇怪的東西(鹽水?),然後說要我deliver a message給port的紅衣男。給我帶上面具親了我面具一下……我趕緊衝去port,沒看到紅衣男,被告知酒店(劇場)已經結束了沒這個活動了。非常傷心和生氣!!!這個條子我還留著我要是再去我就要專門找紅衣男問問什麼情況!!!!我當時飛速的跑去好嘛,參與感超強好嘛!!
——————————以下是個人感受/評價————————————
1)噱頭比較大,說是show不如說是遊戲,比起broadway少了台詞只有舞蹈需要比較有藝術細菌的才會有強體驗。
2)對於路痴+淺近視不喜歡戴眼鏡散光+control freak不喜歡太被感染的男同學來說更像偵探遊戲,而且不論男女需要真的真的賣力跑努力擠才好跟上節奏,基本大部分主角只要跑動起來都是難以跟上的人真的很多。
3)大量的配角獨舞或者做奇怪的事情是為了分流,如果想看主線劇情不要被無關人等分心跟好一個主角,可以用這個主角視角看到全故事。但是我講真的這條建議純屬扯淡,人多你根本不可能一直跟在一個主角身邊,除非你走位技巧爆炸,觀察力MAX,柯南一樣能猜出來主角接下來要走哪條路。
4)從來……沒有……找到……餐桌這場戲,所以沒看到所有演員的集合……同學們爭取早進並按照攻略從這場戲開始,否則比較容易沒頭緒。
5)最後賣的書里根本沒有劇情,沒有人物列表,根本還是分不清誰是誰,演員列表每個人演的角色有很多所以其實還是不太分得清……對於某些3小時本來就一頭霧水的傢伙來說這個書根本無法幫助了解劇情,就是個紀念品而已……不要上當了。(竟然還在叫賣說可以搞清楚追了半天的是誰,演員也許能搞清楚角色根本還是很可能糊裡糊塗。

——————
最後 @張田Tiffany或者其他小夥伴,如果可能的話能告訴我到底把紙條給red jacket guy會有什麼展開嗎好在意……應該是Hecate那個1V1劇情……話說我居然去了一次可能因為跑動過於頻繁所以撞了3個1V1……不過只參與了一個還是完全沒時間展開就結束了……


個人的體驗很差,特別嘩眾取寵俗不可耐。
戲劇的核心是故事,可這齣戲你甚至不能保證看到多少故事,全靠運氣。所以情節發展情緒鋪墊神馬的都不用指望了,最(唯)大(一)的看點是演員離得近。老實說這個看點讓我有種鄉下人進城逛窯子的感覺。。。
一群人趕場子一樣跟著演員跑,演員都神神叨叨的。本來就近乎啞劇,情節再不連貫看毛啊?
每當找不到演員時,我都陷入虧了虧了虧了的焦慮中,真不是欣賞戲劇應該有的心態。
至於說需要你一刷再刷,對不起,我只覺得是圈錢的借口。
但是,我還是發了朋友圈。支持任何能把大眾帶進話劇的創新,特別是商業上的。只是這個問題問的是藝術性,那就只能打個低分了。


不要看攻略,才能得到進場時的那種未知 好奇 探索和緊張的感覺 ,看完回家再看攻略和故事線才會恍然大悟,就好像人總是在離開圍城後才會真正從內心理解它, 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如此近距離的觀看舞美, 以前看過花樣年華的現代芭蕾, 金星的現代舞專場, 但如此幽靈般浸入在細節和表情也很完美靈動的現代舞之中 感官很是享受, 有優雅, 有瘋狂, 有躁動,其實這麼一整棟樓, 還可由純國內的現代舞者再編一個中國原著的戲劇, 也許會更美更合乎國內觀眾的美學口味。二是每一樓層和房間不同時間線的精確編排,對編劇編舞演員都是很大的考驗,每一個演員都是自己劇本里的絕對主角,每一個都很精彩。


sleep no more我覺得挺好啊,是一次非常有趣的體驗。藝術水平我沒什麼好評價的,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如果對劇情有所了解,代入感還是非常強的,相比傳統的舞台喜劇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我來說比較好玩的部分是跟著幾個主演滿樓跑,最後把劇情串起來很爽。當然,sleep no more的尺度相當大,各種全裸的男男女女~

tips:
1,穿舒服的鞋,因為要跟著演員跑來跑去。
2,最好跟著一兩個主演,比較容易串起來。
3,戴眼鏡再帶面具不舒服,最好想辦法解決。
4,最好知道一點麥克白的情節,不然比較難跟上。


進去在前沒做功課,女朋友在門口跟我講這是哈姆雷特改編的,一聽放心,看過不慌。。然後越看越昏
出門了拿衣服才聽到別人說這是麥克白。。。


很形式主義的東西


推薦閱讀:

當年的《萌芽》寫手現在都怎麼樣了?
你看過的最好的談攝影藝術的書是哪本?
練習書法用宣紙好還是毛邊紙好?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現當代藝術的書?
耶穌光是什麼,攝影新手怎麼輕鬆拍攝出這種特殊效果?

TAG:藝術 | 文藝 | 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