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瀉藥,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
北伐並沒有大敗,小勝不少,還把張頜給秒了,人口損失是談不上的。
諸葛亮在漢中屯田,每次也是進攻到糧食吃完就撤退,經濟損失也是靠不住的。
北伐鍛煉了軍隊,發現了人才,整合了四川本土力量,打擊了政敵,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敵人,便於管理,好處一抓一把。
更要看到,北伐讓曹魏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作為常備防禦力量,來對付諸葛亮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冒出來的進攻,這讓關隴地區的軍事主將權威與日俱增,如果恰好這個主將不是自己人,那曹魏本來就很脆弱的基本盤會更加不堪一擊。第一次北伐前,長安守將是不成器的夏侯惇兒子,等諸葛亮冒出來之後,曹真,司馬懿等重量級人物會長期趴在長安,很容易形成個人勢力。
曹魏被諸葛亮的猖狂行為搞的很頭疼,諸葛亮一死,曹睿就開始上馬大型宮廷建築,可見確實是被蜀漢憋了多年。
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宏觀操控大師,統籌計算能力一流,他才不會幹虧本的事兒呢。
問題是,天命是無法知曉和動搖的東西,人再強悍,也躲不過時間。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贊諸葛丞相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上下一心,政治清明,不存在亡國的問題。第一次北伐,街亭雖敗但退而不亂;
第二次北伐,與郝昭相持於陳倉,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王雙;
第三次北伐,攻下陰平、武都二郡,連接羌人,從此曹魏數十年不能有效控制隴西;
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於祁山,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張郃;
第五次北伐,和司馬懿相持於五丈原,離長安已是兩百餘里,蜀漢軍隊也開始在渭水屯田生產以解決歷次北伐的運糧問題,結果因諸葛亮病故而撤退。
歷次北伐,確實沒有達到飲馬河洛、興復中原的目的,但是切割曹魏跟隴西、西涼的聯繫卻是一步一個腳印。以巴蜀一地人口不過曹魏的十分之一卻依然能保持戰略主動性一直對隴西、關中施加壓力,看看過往歷史上哪個巴蜀政權能做到這步?冷兵器時代又有幾人領軍能在多次撤退中保持不亂並且設伏擊殺敵軍?
你佔了十個礦我只有一個礦,你有一千人口我只有一百。我不在前期快速出兵和你決戰,我還慢慢發展跟你打後期?
蜀國滅在失荊州
我覺得有些人真的得看點書再來下定論,否則都是在想當然。一張嘴就是別人嚼過的陰謀論:諸葛亮北伐只是幌子,就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云云,你們知道你們有多不學無術,有多喜歡把陳詞濫調當成真知灼見?
如果如你們所說內部矛盾是被北伐臨時壓下去的,那麼諸葛亮死後蔣費執政的時候就應該爆發出來。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到了諸葛亮逝後數十年蜀漢也未有過分的內部問題,僅僅是南中鬧過一兩次而已。相比孫吳曹魏動輒二十三十次的起義暴動,蜀漢政權反而是安定穩固很多,根本沒有你所謂的嚴重【內憂】。諸葛亮死後尚且如此,他活的時候政權只能更加穩定。
若說外來勢力,劉焉也僅僅是在靈帝時才空降益州執掌州牧的,傳至劉璋也不過兩代二十餘年,想較蜀漢也好不到哪去。不光劉焉如此,劉表之於荊州也是空降的,曹操之於河北也是外來勢力。既然他們都能最終整合本土力量,甚至曹操吃下河北之後未過多久即能南征,為何到了蜀漢政權紮根益州十多年後諸葛亮北伐之時還要擔心內憂?
其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古代王朝對外用兵往往只能催化內部矛盾的爆發,而不是轉移矛盾。隋煬帝征高麗,國內即遍地烽火。崇禎持續對遼東用兵,而最終卻被李自成兵臨城下。
可見,彼時,老百姓並沒有多高的思想覺悟,會知道民族大義國家存亡,造反的原因也僅僅是吃不飽而已。所以,為了轉移內患而對外用兵一定是得不償失的,越是要用兵就越是要增加賦稅徭役,內患被點燃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對外用兵而內部毫無波瀾足以見得諸葛亮的內政好到什麼程度。否則,真的政權根基不穩才更應該執行龜縮政策,時時刻刻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如此才能防止被顛覆。
所謂對外作戰轉移內部矛盾乃是現代民族國家誕生之後,人民有了民族意識,覺悟高到可以被民族大義煽動的時候,方才有意義。而在民意混沌的古代,這樣做只能是南轅北轍。
所以啊,你們聽到點陳芝麻爛穀子就不分條件場合到處亂用是不合適的。
知乎人才多啊,拜讀各位見解,受益匪淺,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加速蜀漢亡國的……不該是劉備東征,然後夷陵大敗么?劉備本來就是以入侵者的身份進去川蜀,劉備活著蜀中人心還能穩定,劉備一死,劉禪孱弱,雖然朝廷是劉家的,但畢竟連打帶統治也就十幾年,國內矛盾無法磨平,好在諸葛亮有軍權在手,平南蠻,北伐……總之就是前面有位兄台說的藉助戰爭轉移國內矛盾,這種招數政治家用的多了。
還有一方面,以我揣度,諸葛亮認為蜀中偏居一隅肯定不能長久,遲早被滅,這種必須擴張的野心在隆中對和出師表中都有體現,另外,諸葛亮覺得蜀漢能做奪取天下的根基,也是看到秦漢都以這兩地為根基統一了天下,但很明顯,真正統一天下的根基應該是蜀中+漢中+關中,真正的關鍵是奪得關中沃野千里,這樣才能在經濟和地利上都佔去優勢,劉邦一出陳倉,也是以關中為基本,由蕭何經營,然後與項羽爭天下,想必諸葛亮這樣眼光卓絕之人,必然看的出這點,知道蜀中想要繼續發展,拿下關中是必然的一步,有了關中,就可以不著急打曹魏了,慢慢經營,按照秦的栗子,進可奪取天下,退可發展實力。至於最後失敗,一是能力,二是形勢使然,畢竟秦經歷了惠王,昭王,張儀,范雎,白起等人多年的努力才有了始皇帝的一掃六合。至於劉邦,更是集結了蕭何這樣管家,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還有至於曹參,樊噲之類都不提,對比下,劉禪+諸葛亮+馬謖(其實是個優秀的謀士)+魏延+姜維的組合……簡直看著捉雞啊!諸葛丞相只能吐血長嘯「勞資儘力了!」所以,說加速蜀的滅亡,我覺得不見得……好吧,好像和主題無關
1、蜀漢不北伐,如何證明其正統地位。
2、民心向漢的政治環境也在逐漸消退,即便待到條件很成熟時再北伐,也無民心可用了。
3、蜀地與中原完全不在一個幾何級數上,是不能拼後期的。
所以,不得不北伐啊,萬一贏了呢。
從經濟角度,北伐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卻幾乎沒有實現任何戰略戰術目標,顯然是失敗的,是加速了蜀國滅亡的。
從政治角度講,劉備去世後,本土的益州系抬頭,使得劉備本來依靠的荊襄系以及後來團結的東州系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本土勢力寧願投降曹魏也不願意被統治的這麼一個現實。朝廷職位只有這麼多,不說關張馬趙黃等舊部下,只說荊州帶去的人馬和李嚴孟達等東州人馬就不夠安排了,可見本土勢力在益州朝廷確實沒什麼發展前途,不如投降算了。諸葛亮作為荊襄系首領,為了自己派系的政治前途,只能通過征伐來壓制益州系。一來可以擴大領土增加就業崗位(多了地盤就多了官僚),二來定下北伐這麼一個大的戰略基調,有利於控制各種資源(錢糧和官職),三來北伐如果勝利,有了戰功,投降派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從這點看,諸葛亮北伐其實是類似於赤壁之戰時周瑜魯肅等人力主跟曹操大戰時的情況一樣,只不過這邊是益州本土勢力來敏、譙周等人,那邊是江東世族。諸葛亮不北伐,或許荊州系政權旁落,益州人直接就把阿斗給賣了……這樣一來,北伐也算延續了蜀漢的政治生命吧。
至於諸葛死後為什麼蜀漢還能挺那麼久,我覺得一是魏延吳懿王平長期經營漢中防線,也有地利的原因;二是蔣琬費禕等人休養生息的政策;三當然是國際環境……《看諸葛亮拿了一副什麼爛牌?》——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對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開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從三國後期來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國一家就有十州,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而蜀漢只有益州一州。
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指標。根據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汗滅亡時的人口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吳亡時則有52.3萬戶、230萬人,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很明顯,吳國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漢則更只有吳國的一半不到。
這一差距直接反映到軍事實力上,蜀漢的軍隊規模約在10萬左右(《三國演義》里動輒幾十萬大軍大戰肯定是吹牛),吳國則在23萬人左右,而魏國可能在40萬人以上。也就是說,即使是吳蜀同盟,兩國的軍力也不足以滅魏,指望蜀漢單挑贏魏國毫無可能。
諸葛亮在當時實際上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歷史悖論當中: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如果不在短期內通過開戰擴張實力,長遠來說必然死路一條,道理很簡單,和魏國的實力差距放在那,和平競賽是沒有希望的;但如果打的話,蜀漢與魏國的軍事實力不在一個等量級上,諸葛亮也不以臨戰指揮見長,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更何況,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開戰,蜀漢必然是窮兵黷武,國力將在一次次的戰爭中逐漸減弱。
對此,諸葛亮顯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當中。《後出師表》有云:「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用現在的流行語言說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力一搏以攻為守。這就像鬥地主,無論你多會記牌、打牌,都抵不過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說明實力比能力重要!個人認為是以攻為守,不攻打出去,魏國也遲早會打過來。
關羽被狐狸設計除掉後——
劉備怒,曹賊你殺我手足,我要撕你衣服。然後開始北伐(曹操:媽蛋的你找孫權去啊,關我屁事!)
張飛練兵報仇,糟手下暗算,張飛卒(諸葛亮:我日)
劉備首伐失利,火燒連營, 劉備卒(諸葛亮:我汗)
趙雲第二次北伐時病,子龍卒(諸葛亮:卧槽)
黃忠北伐中潘障暗箭,黃忠卒(諸葛亮:雅蠛蝶)
五虎上將已死四人,還有馬超呢?不好意思,馬超比他們都先翹了。
諸葛亮隊友全部ABC,瞬間思密達,無力回天,病卒
剩下阿斗阿禪。蜀滅。
萬年狐狸孫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就蜀國滅亡談談個人看法。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其次為東吳,最次才是蜀漢。
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前,蜀漢還是很有實力的。關羽、張飛身死之後,劉備丟失了在荊州的所有地盤,之後又焊盤對吳發動戰爭,而後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託孤白帝,蜀漢開始走下坡路。
蜀相諸葛亮的才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卻不會識人,導致後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諸葛亮一身小心謹慎,所以他推薦的接班人也都是如此,費褘、董允、蔣琬這些人或在大一統時期可當一面,但在三國亂世卻是無法盡情施展才幹的。此為其一,人才匱乏,無中興之才。
蜀漢建國於地險人稀的四川,前有吳起「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後有李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漢雖佔據地利,奈何地廣人稀,主上昏庸無道,只圖享樂,導致民心背離,國庫空虛。此為其二,後主無能,失萬民之心。
諸葛亮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劉備死後,他先平後方南蠻之亂,後派鄧芝結好孫權,穩定東南西南之局勢,後屯兵漢中,虎視涼雍,擺出一副要先奪西北再入主中原的架勢。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曹魏與蜀漢不同,曹魏擁有廣泛的人口基數,且若想自西北入主中原,期間隘口關卡無數,僅憑蜀漢之國力來說,單單從這一點出發,諸葛亮匡複漢室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諸葛亮倒也有自知之明,幾伐中原都是為了見好就收,既對曹魏造成了打擊,又佔到了便宜,擾的曹魏的皇帝頭疼不已。(像個高智商的強盜)而孔明的弟子姜維卻是曲解了老師的意思,十伐中原幾乎耗光了蜀漢的國力,最後鄧艾、鍾會入蜀幾乎沒遇到太大阻力。此為其三,窮兵黷武,哀國之將亡。
個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和蜀漢滅亡之間可能有聯繫,但「加劇了蜀漢滅亡」卻有些過重,因為蜀漢並不是註定要滅亡的,蜀漢是有機會成為最後贏家的,當年劉邦不就成功了,可能是蜀漢缺少了一個好時機,缺少了一個韓信那樣的帥才,缺少了一個劉邦那樣接觸的領袖罷。而諸葛亮可能正如陳壽評價的「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罷。而姜維也不是一個能完成北伐大業的將領。所以說北伐這個大戰略可能真的沒錯。
客觀來說北伐還有很多實際好處,首先諸葛亮以此掌握軍權,保障了自己政治地位進一步為自己治理蜀漢打下了基礎。其次保持了蜀漢官僚階級的行政效率與積極性,避免了他們在這樣一個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天府之國太過墮落。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北伐帶來的損失對於家底並不厚的蜀漢來說是比較難以承受的,從這點來說可能北伐對蜀漢最後的滅亡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其實,武侯的北伐策略從後世看來簡直是屌炸天的存在。
蜀漢政權的中心四川平原難守難攻,是個出軍閥但不出全國政權的地方。
所以在全國紛亂的時候,四川是個固守的好地方。但是一旦川外出現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政權,四川割據政權的滅亡就是註定的,劉秀」得隴望蜀「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縱觀以後的歷史,居四川軍閥沒有一個能衝出四川的,武侯的北伐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對外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方法,也是集權和集中國家資源的捷徑。
對魏,那也是有大大的好處啊~你以為兩晉是怎麼來的?
諸葛亮北伐並不會加速滅亡,從總體實力上來說,魏國自身不出問題國力恢復會很快,戰爭潛力大。戰爭也不是純數字累加的,不然曹操啊,後秦啊,單純國力累加就贏了。特別在古代,指揮更注重藝術。
如果不出奇制勝,蜀國在魏國整合好國內恢復國力後依舊會亡國。
反正蜀漢99%會被滅掉,那麼你也可以說諸葛亮做的任何事都促進了蜀漢的滅亡
首先,北伐並沒有加速滅亡,相反,還讓蜀國苟延殘喘了更多時間。北伐總的意義上來說,除了第一次北伐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勝利的概率可能要大一些,後面的全部都是戰略進攻代替防守,至於北伐有沒有加速蜀國滅亡,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打仗,拼的是國力,並不是拼的某種強大的武器,或者是牛逼的將領。這一點二戰就體現了出來,初期憑藉戰術取得優勢的軸心國,最後也敗在了綜合國力上。這裡的三國也是一個道理。下面我將從各個方面分析為何北伐並沒有加速蜀國的滅亡。
1.人口
魏國的人口加起來肯定是要比蜀國吳國多的,這個毋庸置疑。人口代表了士兵的來源,稅收的來源,生產力的高低。
2.商業
商業代表著打仗必要的資金,強大的軍事實力必須靠這個來維持。魏國治下,冀州,荊州(部分),豫州,徐州,兗州都是天下有名的商業中心。而蜀國與吳國僅僅只有揚州,益州商業發達。
3.農業
民以食為天,農業直接與國家命運掛鉤,畢竟吃飽了才能打天下。魏國控制的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都盛產糧食。蜀國吳國的話僅僅只有益州成都平原一代,以及交州糧食產量豐富,但人口也要少一些。
4.政治
政治上的話,蜀國內部三大派系(東州本土勢力,劉焉父子舊部,荊州派系)明爭暗鬥,曹魏內部政權逐漸穩固,大權聚集在曹氏夏侯氏手中,至於吳國,孫家與本土世家的矛盾就沒消停過。
5.地盤
魏國掌控著荊州(部分),司州,并州,幽州,涼州,豫州,徐州,冀州,青州,兗州。蜀國吳國掌控著益州,交州,揚州,荊州(部分)。除了第四點中的好處,魏國的并州,涼州,幽州士兵十分兇悍,同時出產戰馬。
綜上所述,在魏國國力全面領先的情況下,即使魏國不主動進攻,時間流逝下去,也能耗死蜀國吳國,所以,諸葛亮出兵的目的很簡單,干擾魏國發展,有機會就推進,反正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前期曹真任大都督時,出於收復失地的想法,才與諸葛亮對陣。曹真死後,司馬懿掌權,完全固守兵精糧足的城池,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這才使得諸葛亮的戰術失敗,最後在綜合國力的作用下,天下歸晉(魏)也是大勢所趨了。
再者說了,作為三國有名的神運算元,諸葛亮才不會做賠本買賣!
諸葛北伐走的是險隘的秦嶺軍隊運輸和補給困難,拿下又的是西北最荒涼的地方,毫無戰略價值,而且即使你的損失比魏國小,但按資源比例來看魏國才是無關痛癢!雖然蜀國為了減少消耗和國家負擔實行屯田。蜀國地處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一帶,山川多平原少耕田少雖然有益州這塊天府之國但人口也不及北方平原地帶!即使屯田也不及曹魏屯田的規模大!戰術上的勝利也不如說是司馬懿戰略上的陷阱,捨棄人口和資源最少的地方誘敵深入拉長補給線,耗垮蜀國!
要想贏得對手,要麼比對手更高明,要麼是對手犯了戰略錯誤!蜀漢和曹魏兩大政權一開始是兩強之爭!最後一勝一敗,原因只是蜀漢內部出現了戰略問題早於曹魏!
諸葛亮的北伐基本就是個幌子,都是出功不出力,為了轉移內部矛盾,而姜維可是真正的去北伐了,然後亡國了
實際上是加速了魏國的滅亡
司馬氏的崛起,孔明功不可沒,
司馬懿為什麼不在空城計的時候排個弓箭手射他?
而只有北伐取得一定成功才有可能讓孫權選擇舉國之力重拳向魏出擊,讓天下形勢出現有利於季漢的變數
諸葛亮北伐是延緩了滅亡。姜維北伐加速了。
推薦閱讀:
※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是不是應該有五篇《出師表》?
※怎麼評論諸葛亮的北伐?
※司馬懿最害怕的曹魏名將是哪一位?
※諸葛亮怎麼死的?諸葛亮的墓地在哪裡
※劉備臨終之前讓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為何諸葛亮死活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