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是「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外國人是「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孩子」?
我們家小孩1歲半前,是一個團隊的人在帶,最高峰時外公、外婆、保姆、老婆四個人全職在家帶,我下班回家也要幫忙。他們都反映,一天到晚都很忙。而且周圍的親戚朋友,家裡都是這個的。
但國外,據說保姆很貴,父母也不會來幫忙,且丈夫一般要上班,因此就是妻子一個人帶孩子。國外也沒有計劃生育,所以常常是一個女人在家帶一堆孩子。
帶孩子的效率低,其實也是我們國家落後的一種表現:
一、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在家務上,降低了全社會的效率。
二、帶孩子效率低下,導致年輕後輩不得不依靠長輩,事實上也降低了小家庭的獨立性,並阻礙了年輕夫婦的成長。據我所見,有幾個方面導致我們帶小孩的效率低下:
- 我家長輩很少給小孩使用尿不濕,故消耗了大量時間在小孩排泄問題上。國外尿不濕則普及。
- 我家長輩認為嬰兒食品不健康而從不買之,小孩的飯從買菜到做飯都要用很多時間。在國內給小孩吃包裝食品如同虐童,不知外國是否類似?
- 社會上缺乏支持,帶小孩出門都有各種不便,基本上要兩人陪同。而我見在日本,很多公共設施都考慮到了嬰兒的需要。比如:廁所和自動販賣的尿不濕應急設施、各種無障礙的設施、方便的嬰兒車。
- 國內獨生子女一代從小到大都嬌慣,故使做家務的能力不佳。
我想知道國外的女人是怎麼做到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小孩的。有在西方國家理解過他們家庭生活的人,請具體地補充一下回答。
1.28更新: 感謝各位的點贊和收藏及感謝,我也很樂意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寫下來,和其他新手父母分享,評論里很多問題我也會在專欄里一一回答。歡迎關注我新開通的專欄天使養成記 - 知乎專欄
以下回答和專欄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我正好經歷了中國法國兩種帶娃方式,十分理解題主的困惑。
首先介紹一下我的兩種帶娃方式的經歷:
大學剛畢業還未租到合適的房子時曾借宿在法國老闆家的大別墅一段時間,法國老闆娘當時獨自帶5個月大的寶寶,近距離見識了法式帶娃法,這段寶貴的經歷對現如今獨自帶娃的我幫助極大,我現在帶孩子的方式和用的產品大都是從我老闆娘那裡學來的。後來我在巴黎工作生活兩年,也不同程度地接觸了數位法國資深或新手媽媽,一般是自己帶兩個到三個孩子。
我本人生了寶寶以後,月子里家裡人最多時有媽媽,婆婆,保姆一起照顧,現在想想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人多意見多,內耗嚴重。東西這個人放在一個地方,另一個人要用時就找不見,同理,另一個人用完了別人又要新一輪的問啊找啊。當時月子里的我躺在床上看家裡亂成一團,大家又都累得不行,真恨不得馬上身體好轉我自己帶!)。生了寶寶以後我前前後後接觸到同期生產的若干媽媽,都是公婆或保姆在幫忙照顧,沒有自己帶孩子的。
題主已經分析出若干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我結合我的所見和自己的經驗總結如下:
- 法國(在我的回答中,我只提法國,不總體說國外,因為我只了解法國的情況)媽媽帶孩子會用各種細緻高效的產品解放自己,其中包括題主提及的紙尿褲和嬰兒食品。我列舉一下我參考法國媽媽的經驗自己帶孩子使用的利器:
1. 花王紙尿褲 + Curash紅臀霜
我家有老人在的時候寶寶就光著屁股,每天孩子要換10次左右衣服,這其中就要處理屎尿 洗衣服換衣服,花費非常多時間,而且換衣服過程寶寶容易著涼感冒。
2. 亨氏的各種菜泥,魚泥,肉泥
在孩子輔食添加初期我自己做過幾次南瓜泥胡蘿蔔泥,特別費時間,家裡老人喜歡給孩子做蛋羹,結果正好我寶寶對蛋黃過敏,我力排眾議(就像題主說的,家裡人堅持認為工業產品有添加劑)開始給寶寶吃亨氏的輔食系列,這是我當初看到我法國老闆娘給大兒子吃的,大兒子現在8歲了,健康活潑聰穎,如果有不良反應早就該看出來了。
3. 費雪餐椅
買這個餐椅之前,我家老人是一個人抱著孩子另一個人喂,趕上孩子不樂意吃,還得再搭上一個人逗,中間孩子搶碗還會撒的一身都是,又要換衣服洗衣服!
用了餐椅以後,很快養成習慣,寶寶一上餐椅就知道要吃飯,而且餐椅安全地限制寶寶的活動空間,讓她乖乖吃飯。
4. BabyBjorn 圍兜
這個圍兜的設計非常科學,能夠有效地兜住所有飯渣奶水,無形中又減少了孩子換衣服洗衣服的次數。
5. 安全圍欄 + 地墊 + 孩子真正感興趣且安全的玩具
自己帶孩子時不免要收拾房間等等,需要離開時就把寶寶放在安全圍欄里,寶寶如果不是一直被一大群人圍著帶著成長過來的,一般不會超級黏人,能自己能玩半小時左右甚至以上。
6. Pansoral 緩解寶寶長牙疼痛膏 + Avent牙膠 + 亨氏磨牙棒
Pansoral這個產品國內媽媽用的非常少,長牙期的寶寶白天晚上都特別難帶,格外纏人容易哭鬧,一個人帶隨時要崩潰,用這個產品,讓長牙期的寶寶晚上能睡得安穩些。
7. Babymoov嬰兒背帶 + I Believe 嬰兒車
自己帶孩子出行就靠這兩個好產品。
國內大而不當的城市規劃還有公共設施確實不太照顧獨自帶孩子出行的媽媽,我家附近步行半小時範圍內有醫院超市商業中心和幼兒園,所以我獨自帶孩子出去還沒太受限制。
寫完以上發現各種利器不勝枚舉,再寫下去快要變成推銷貼了!以上產品都是我之前看到法國老闆娘用,我現在也用著,覺得對寶寶和獨自帶寶寶的媽媽都非常有幫助。
(P.S.我太驚訝這個回答的贊同數了,本來以為在知乎上回答育兒問題應該不會有多少回應的。我的人生定位是四海為家的江湖遊俠,退一步也是事業女性啊,沒想到怎麼在知乎答了那麼多次,這個育兒答案偏偏被推上了我主頁第一回答啊!!關於推薦的產品哪裡買的問題統一回答一下,大多是萬能淘寶買的,或者從國外帶回來,本來推薦了一個靠譜網購地址,不想被說是廣告帖,特意刪去。)
另外,正如題主總結的,除了帶孩子以外還有做家務特別費時間,在法國 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 超市裡賣的各種物美價廉的半成品食物(各種意麵和醬 、半成品沙拉、半成品披薩 )還有各種sushi和中餐外賣,以上都在家務還有給自己做飯方面全面解放媽媽。 像國內一個團隊帶孩子,光給這個團隊買菜做飯洗碗也要佔用一個勞動力。老人還特別喜歡堅持手洗孩子的尿布希么的,加上上述吃喝拉撒時頻繁換下的衣服,這絕對夠一個人一天連軸轉地去洗了。
- 法國媽媽會早早地給寶寶形成每天規律,科學有原則地帶娃
我老闆娘每天給寶寶餵奶喂飯都非常有規律,尤其是睡前有一套非常固定的模式,每天晚上7點給寶寶沖個澡換睡衣睡袋,7點半餵奶,喂完奶大家跟寶寶說晚安,媽媽抱寶寶去他的房間,在他床邊輕聲哼幾句歌謠,寶寶在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小床上自行入睡(當時才5個月)一覺到天亮!
有良好生活規律的娃特別好帶,僅僅是不需要哄睡而且一覺到天亮這一條就減輕太多媽媽的負擔。反觀我家娃,從月子里老人帶孩子比較多,每次孩子一哭老人就塞給我喂母乳,其實現在我想想好多次她不是想要吃奶,有時是要睡有時是熱了不舒服有時只是害怕,結果我們統統喂母乳,一方面沒有形成餵食規律,另一方面沒有好好理解孩子需求而且養成奶睡習慣,導致後來我家娃夜醒頻繁,幾個月下來累到我崩潰,白天根本沒有精力帶孩子,一度必須依靠老人幫忙,結果就惡性循環。現在我就在糾正娃的睡眠習慣,同時注意形成每天的生活規律,娃已經露出天使寶寶跡象,我一個人帶她so easy!
講到有原則,舉兩個例子:我認識的所有法國父母晚上到了睡覺的點,寶寶還不肯睡,依然會把寶寶放到他們自己的小床和房間里關燈,即使寶寶哭鬧也不行,這麼一兩次下來,寶寶就乖乖到點就睡覺了。 到了飯點,寶寶不好好吃飯,媽媽不會追在屁股後面喂飯,要麼這頓飯隔過去,要麼想起吃飯來只有涼掉的飯,讓寶寶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國內老人寵孩子寵到沒邊際,新手爸媽有時候很難拗過老人去堅持育兒原則。再加上家裡人多,輪流寵寵,孩子就被寶貝一整天,格外容易被驕縱難伺候,無形之中增加帶孩子的工作量。
- 法國的媽媽獨立+爸爸主動幫忙+社會大氣候
正如題主還有上面若干回答中提及,我們這一代新手父母大多是獨生子女,受父母保護干涉較多,加上整個社會的共識就是應該老人或保姆帶孩子,所以年輕父母半推半就地就把帶孩子的責任推給了自己的父母。
法國人結婚後父母絕對不會搬來和子女常住,更別說長期幫著帶孩子,年輕父母主動加被動地就會承擔起獨自帶孩子的責任。法國女人本來就比較能獨當一面,我要特別提及的是,在法國年輕爸爸會主動幫助媽媽做很多照顧孩子的工作,比如給孩子餵奶瓶,出門都是爸爸背孩子。在國內多數是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新爸爸在自己父母面前尤其不能意識到自己當父親的責任,相應的如果是外公外婆在,新媽媽也會格外依賴自己的父母。
- 法國孩子照顧孩子
這點和中國我們上一代有點像,我曾經有一次在戛納火車站站台上看到一個媽媽拖著一個大行李箱推著一個小嬰兒還帶著一個大約五歲的男孩和一個約三歲的女孩,男孩和女孩還各自拖著自己的小行李箱(這點很有趣,我在法國每次坐火車都會看到小朋友自己拖著自己的小行李箱),火車臨時有變化,媽媽需要站內售票處處理一下,她就交代五歲的男孩照顧妹妹,自己推著最小的嬰兒走了。等的過程中女孩等媽媽急得大哭,都是那個男孩抱抱她,親她的額頭安慰她,當時還未婚的我啊看得心都化了,心想將來我要是生個女兒一定嫁給一個法國家庭里的老大男孩兒!
話說回來,我認識的法國媽媽們也不是24x7地時時刻刻照顧著孩子,她們一般每周或隔天有若干個小時把孩子送去Nounou(專門照顧孩子的阿姨)家裡或者請Nounou來家裡照顧孩子,享受一下夫妻二人世界,這點我特別欣賞。我為了回國生子從法國的公司離職時,我當時的法國女上司就特別跟我說:你將成為媽媽,你會特別愛你的寶寶,愛得忘了你還是你自己,還是你丈夫的妻子。為了你自己和你丈夫的幸福,一定不要忘了每周抽出至少一個晚上或者半天留給你們自己,享受屬於你們倆的時光。現在想想特別有道理,又偏題了,我打住。
沒想到我會寫這麼多,這中間斷斷續續地給寶寶喂飯,陪她玩,寫寫停停了四五次,難免有前言不搭後語的地方,各位海涵啊!8月1日更新
說個實例:
我之前的英語老師,一個澳洲的老爺子,和我聊起來的時候也說:他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養個小孩會忙不過來?他說,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麵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興么煎個蛋煮個咖啡,衣服設定好在早飯的時候洗,吃完飯,幾個孩子和他分別收盤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幾口人還能打個球什麼的。中午來個面,或者批薩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湯(湯一般買個罐頭再往裡面扔點新鮮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業的做作業,看書的看書。晚上同樣,搞點吃得的然後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機一口氣洗完。衣服收好,夜裡聊聊天,看看書就睡了。他說完全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忙的。
和他聊下來以後我感覺:
我們做飯前後花費的時間長
主要是做飯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們白天的兩頓基本上是吃冷的(這老爺子挺強調作息的。他說他不喜歡早午餐。說他自己是農民孩子出身的。從小早起慣的。也算一個異類)。往往用買現成的或者半成品,通過烤箱和微波爐,製作過程不需要全程在一邊翻炒監督,空出來的時間還能做更多其他的事情,然後把一天三次的碗一次用洗碗機洗掉,而不是吃一次洗一次。
讓孩子的參與
就老爺子自己說:他記得他的幾個孩子6歲怎麼說都開始全程參與家務了,家裡絕對不是他孤軍奮戰,倒是他常常在一邊喝咖啡看書,孩子在家裡忙這個忙那個(拿他的話來說。孩子那個時候笨手笨腳,活分配好了。每個人干自己的。先幹完就休息)。
不刷存在感
這個是老爺子自己和我說的,請別噴我。他說中國女性在家裡做得很累,很多程度上她們喜歡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下來,然後做得很仔細,仔細到老公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以體現自己的重要性。他說他的學生有和他說她們每天都要擦灰,洗廚房檯面,一遍遍的掃地拖地板,整理房間。他覺得有些事情幾天做一次就夠了。家裡有特別小的孩子在玩的時候,那就讓出一塊地方讓他亂著好了。這種忙總感覺花了幾倍的精力和時間來達到那麼一點點的優越感,老頭說,這是他最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
作為一個全職奶爸,我以男性的角度來說說,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最難逾越的一個問題就是放手。看著她還不會用筷子或者調羹的時候吃得桌子和身上都是,洗碗時候灑得到處都是,端盤子的時候打翻東西,打碎碗。我覺得這種事情絕大多數家長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沒法接受的。我看不了的就是一個6歲,乃至10歲的孩子還在喂飯,乃至喝個水都是爸媽端著水壺給倒著喝的。這些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導致了我們的教育就不是讓孩子獨立的,孩子不獨立,教育者就得一直跟在屁股後面忙。
首先,孩子請自己帶。
我身邊有不少人到了孩子1歲半了還沒有辦法把孩子帶出門旅遊的,原因就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帶孩子。養孩子有很多的細節,需要一點點的累積,我一直覺得養孩子是一門高科技的事情,從科學餵養,到兒童心理學。這裡需要了解的內容有很多有哪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兒童教育書籍? - 知乎用戶的回答。每個孩子都會有其個體的特性和氣質,作為父母是有責任去儘可能的了解孩子的行為模式和成長進度的。當你知道你的孩子會做什麼?做得好什麼?做不到什麼?很多時候你就不會覺得孩子鬧,不聽話,莫名其妙等等。更多的時候,家長覺得累是在和孩子的天性「較勁」。她要探索,要嘗試,就必定伴隨大量的失敗,大量的破壞和混亂。你阻止這一切發生,她就始終過不了這關,或者各種發展不完全,那她成長到下一步的時候還是需要去面對這些問題,同樣會更多的破壞更大的混亂。於是,家長就覺得很累,孩子覺得很委屈很憤怒,這樣就導致孩子情緒需要發泄,不再是學習,而是單純的發泄性的破壞,那家長還得兜著,我覺得絕大多數家長所謂的累的根源就是這個。
在前者的基礎上,認真的學習。就像數學,你用列舉法解題,小學低年級可以,再往高年級了呢?育兒也是,如果現在家長對於孩子的觀念還是她鬧了就哄一哄,塞個玩具不讓她哭,不聽話了就呵斥,我只能說這樣的家長連及格也夠不著。
我自己就這樣重新訓練過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錄音錄下來,然後回放了再聽聽,就會發現,裡面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言語行為有很多的不合理,不斷這樣調整了一年多,我才學會安靜的觀察孩子,像諸如這樣的訓練還有許多,而且還伴隨著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很多時候,帶孩子看著不累是因為背後的內容想明白了,各種場景都預備好了,在很多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結束了。
例舉一下:
1我和我女兒說好幾點活動結束。女兒不會拖,原因是,我在一開始就和女兒說:「我們再玩十分鐘」。然後拿手機倒計時,時間一到,手機響了,我們就走了。從第一次開始就這樣。就不會有哭鬧著不走的狀況。
2孩子吃飯,我每天內心數好她吃過的東西,有時去到朋友家或者老人家零食吃多了,我很清楚她還有多少剩下的飯量,吃不下是必然的,那就不吃了,也就不會有逼著孩子吃飯,孩子不停哭鬧的問題。
3買東西,出門前說好這次預算給她買什麼,我們大人要去買什麼,別的東西不買,看再久也不買。所以出門買東西她就直奔主題,我也直奔主題,然後兩個人找個地方等媽媽。現在女兒固定零用錢,但有些諸如糖類。我的觀點就是,錢是你的,但是這種規定一天不能超一個,生病等時候不可以吃的規則不可以違反。錢是一種力量,但小心使用,不要傷害到自己。
老一輩強的是養育(但說實話,我的體會是就這個方面,他們也其實有眾多誤區)。但是說到心理成長,說到教育,說到展望未來人生,我不是不尊重前輩們,但是,就他們的教育背景,裡面能有高境界的鳳毛麟角。我想現在任何一種工作都需要專業專業再專業,做一個人的成長教育,你覺得這個如果是個職業的話,需不需要非常非常的專業呢?別把自己孩子不當回事,去圖書館看看兒童發展心理學。我說實話,我覺得不比我原先的建築專業簡單多少。
我也想告訴那些個想和我說:「我們小時候不也這樣長大了么?老人帶孩子有經驗」的話的人。你也許沒有想過,如果換一種教育,你也許會強過你現在百倍你信不信?以前父輩時候的夭折率和現在孩子的夭折率我勸你去查查,你就不會說老人帶孩子有經驗了(沒出事不代表他們帶你孩子的時候就是好的)。很多時候,你一直生活在一個風險概率很高的模式裡面,自己可能全然不知,科學的養育和教育,最基本的就是把自己孩子放到一個風險更低的概率里。(最常見的例子,給孩子坐安全座椅,不亂竄馬路。)
再扯遠一點,我雖然強調不要去搶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作為父母應該具備做父母的資質。你可以是路盲,可以是不會家務,但請一定要去學會做父母,否則沒有權利和資格評論社會各種的陰暗面,因為做這些事情的人的背後絕大多數都一個有問題的家庭關係。
最後一點,應該、一定、必須是沒有誰比你和你妻子更了解你孩子的性格。養育這個事情請不要外包,半路拿回來,絕對捂不熟。就我有限的樣本和觀察時間來說,就算雙胞胎,每個孩子的行為模式都是可以用截然不同來形容,可以說孩子和孩子的差別是巨大的。如果父母不去了解她理解她,不能把握她心理規律的話,累是必然的。因為父母一沒有打生下來就和孩子建立足夠完整的關係,她不了解你,你不了解她,她不被理解就發脾氣,她發脾氣了你就煩躁。怎麼可能不累呢?不要打、不要罵、要去理解。
======================================================================
關於夫妻關係和家庭這個平台
養孩子一定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陣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頭兩年是會比較辛苦。這裡我也要說說爸爸的角色必須積極加入,也許爸爸一開始沒啥感覺,畢竟不是骨肉相連過的,但是作為父親的角色絕對不是蜻蜓點水的哄哄孩子就結束了。在我看來,有幾點:
一、夫妻首先要能夠正常有效溝通。
育兒觀念求同存異。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媽媽有媽媽的模式這很正常,孩子也很會適應。我認為孩子只有在這兩混水裡面了解男人女人的處事方式的差別。這在大同基礎上有不同很正常,和媽媽在一起用媽媽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辦法,孩子就會知道做事處事就不是單一線性的了,但夫妻之間不要為這種事情打得各種不可開交,這樣對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就會做出不好的榜樣。你們如何行為,就是身體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來的另一半如何相處。夫妻之間的內耗,也是累的因素。
二、請在精神上、物質上務必儘可能的獨立。
現在社會上很多時候是男方家長和女方家長在玩木偶戲:夫妻兩個不斷的要去按照各自家長的要求來生活。我看各種小夫妻的各種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長意思要有個穩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車的去攻貸款。這是你的家,你是家裡的男主人,你是家裡的女主人。家裡錢怎麼管,怎麼花。應該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過好過壞我們自己擔著,不要讓任何人隨意進來指手畫腳,非把兩人搞到離婚了還來一句:我是為你好。中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雙方的個人思想和經濟的不獨立,不停的因為外因導致內耗。這也是一堆人搞得非常累的最大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和妻子深有體會。這也是我非常強調孩子自己帶的重要性。不要把自己家裡的話語權讓給你的長輩,你的生活不應該被他人指染,而且很多時候這種來自長輩所謂的「愛與關懷」是破壞性的,作為他們的立場來說,只有很多現實問題的博弈,但夫妻之間的很多事情是建於信任和基於這份信任的自願的付出和犧牲之上,如果拿現實的物質來衡量是無法達成平衡的。如果有誰覺得我這段看得不適的話。那請自覺繞行。我不會與你討論這個對錯問題。你們只是陷於其中而渾然不覺罷了。
三、婚姻不是保險箱,兩人的思想要共同發展
在前二者處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階發展。夫妻各自發展自我,作為老公不要守著自己固有角色,老婆也不要守著自己的固有角色,突破源自觀念,習俗,宗教,刻板印象等等各種思想上面的定勢。就會發現生存沒有那麼線性和唯一,而且不會像老一輩那樣說的可怕。突破了這些思想上的禁錮,也就不存在什麼不必要的壓力,養孩子也更自信和放鬆。我一直覺得夫妻兩個人在一起長期生活,需要的是信任、願意為對方改變的心意和能力、互相的正確的解讀與理解、價值觀的共同前進。
信任可以說是一切的基礎
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相信對方,另一個是變得可信。當一方願意無條件的相信你的時候,也請務必對得起這份信任,給予對方足夠的回饋,讓對方明白你同樣珍惜這份她對你的信任。
兩個人在一起我其實比較排斥的時候所謂的一見鍾情。這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就是我不想改變,然後遇上一個剛好合適的,但就單單生物性上來說,我們人就不可避免會改變,而隨之的心理上的,以及外在環境的改變,都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不願意改變的初衷導致的必定是最後淪為世俗的湊合著過的狀態,好的婚姻需要的就是兩個人要努力的朝向積極的狀態改變。這裡面一方的理解和包容是一定要配合上另一方面的適應和調整的,兩個人就是要不斷找到讓對方能夠接受和舒適的溝通方式、生活節奏、品味格調等等。這裡面伴隨的一定是大量的互相理解和改變。
比如:她不喜歡吃什麼那我就記得繞開,而同樣反過來,作為另一方,我雖然不喜歡吃這個,但他喜歡吃,我就時不時改變一下主動做或者點菜,這就會是互相良性的激發,但自己還是始終知道,她不喜歡吃這個,所以,她點或者做不代表她喜歡,而是她的適應和改變,我還是會繼續避開這個,但實在忍不住想吃,也可以和她說說,說明自己的真實的需求。這就是下面的內容:
互相之間正確的解讀和理解。
之前我們提到了夫妻之間需要互相為對方改變,但我們也需要知道,人改變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努力的改變的過程之中,互相之間的溝通很重要。
這裡也是兩點:一個是正確的解讀能力,另外一個是正確的表達能力。而這兩點裡面我們往往會看到前者的問題,我們常說:「他(她)不理解我」。但這裡面往往包含著的是後者的問題。作為夫妻,自己有沒有正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不是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夫妻之間的各種不理解和矛盾往往是雙方面的。就像上面的例子。很多人往往是覺得對方做出讓步了以後理解成了她改變了心意或者習慣了,而她一直處在忍受的狀態卻沒有被察覺。這裡面的問題往往是雙方面的,不良的溝通就是淤積到心理的極限了就爆發出來了,而更為健康的方式則需要互相之間更多的理解和細密的溝通。
而最終,婚姻能夠長久的健康下去的背景就是要價值觀的共同前進。
要知道,婚姻可以很不健康的持續很久,但這對於雙方來說往往都是一種煎熬。而在我感覺來說,婚姻是可以持續的保持一種積極的健康的狀態的,但是是要依靠前面這些內容加上這一條的,兩個人需要不斷的互相幫助對方擴寬世界。這種感覺其實非常的愉悅的,每天都有那種,你又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好東西,你又發現了我沒有意識到的亮點;同樣,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又有很多新鮮的擴寬視野的想法和你分享,兩人不單單是生理上的在物質世界裡的互相依靠和互助,思想上的互相滲透的感覺真的很美妙。
總之,構建好一個獨立的,健康的家庭,會少很多內耗。這對於國內的現狀可以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
再次更新,有朋友問起對於孩子的底線。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像很多孩子的問題一樣,底線是個表現,這個表現的背後是依靠一個系統來支持的。看來是可以用一套列表來解決,但是未必合適所有人。
我的建議是,首先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她現在是個什麼樣的行為模式,父母說什麼話,她會有什麼反應,她能夠做到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夠做到那些事情,那些事情成功的幾率高,那些事情成功的幾率低。儘可能的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心理學至少有入門級的認識。諸如:知道人在失敗後會害怕(特別是如果家裡面已經用語言呵斥或者體罰來作為懲罰的話),會說謊保護自己。當在交際活動中出錯會覺得很丟面子,會需要自己安靜或者找個人發泄(這就涉及到孩子的行為模式),等等。然後明白了這些,你也就很能夠一語中的了。我會在女兒有個情緒緩衝了以後,和她說諸如以下內容:親愛的,你知道這個事情這樣了接下來我們一般會怎麼辦么?或者,我十幾歲的時候還搞砸過這個事情,我當時是……如何如何。(這中間的選擇就是要看孩子當時是如何一個狀態)。懲罰是為了什麼?我的理解是讓孩子記住不要再犯(當然很多家長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但比懲罰更好的方法有沒有?我覺得是讓孩子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去收拾自己的錯誤。
最後是回述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當時遇到這樣的狀況的時候,自己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希望大人如何對待自己?沒有人可以比你更了解你了,而沒有人比你孩子更像你了。這也是為何要自己養孩子的重要原因。這樣你才會去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裡面,因為這本身很大一部分也是你自己的。
所以,我沒有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底線列表,因為她一直是會需要更新的。另外,我也得說一句,我的底線真的很低,和我在一起的國內家長很多人是沒法接受我的底線的。拿我自己的話來說,我就是在一邊靜靜的看著孩子一點一點的把家裡弄到難以收拾,因為在我眼裡,只要她需要練習,她的能力在提高。這點混亂,我是必須接受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因為她熟練了,不會輕易出狀況了,出了狀況她也知道如何處理,我就不再邊上觀察了。這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以至於,我常掛在嘴邊的各種小故事。我洗澡忘記拿拖鞋了,洗完發現拖鞋對著我出來的方向已經放好了;我在學校裡面遊園會參加公益勞動,女兒先幫我買好零食和飲料,安頓好我後自己再去玩。(我想,說這些就夠了吧?)
又說了一大堆,偏題也越來越厲害了,正一正題:帶孩子的困難很大方面,我覺得是和孩子溝通層面的,父母在建立秩序,孩子在破壞秩序。這是導致很多人覺得帶孩子累的主要原因,我們傳統的很多觀念很嚴重的限制了這種溝通效率,而且還由於一些原因導致了不必要的「多方會談」讓溝通愈發複雜化,這是為啥國內一群人帶不好一個孩子,北歐和北美一個人能夠帶一群孩子這種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
好多人評論啊,哈哈這好像是我評論最多的答案了。
凡事得兩面看,我嫂子吧,人還行,脾氣其實不好,對我爸媽感覺也不大尊重。起初我是不喜歡她的,感覺疏遠的很。
但是從她生了孩子之後,妥妥的缺點變優點了。
像有時候也有侄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讓幹什麼就哭。比如不給吃冰糕,一哭,我媽就趕緊拿一根。我嫂子就不給吃,懟我媽「他想幹啥就幹啥?他還想摸電門呢!」哈哈這時候我都想喝彩啦。
我姐倆孩子讓他們帶的別提多煩人了,因為姐夫的緣故,我爸媽從不批評孩子,倆孩子都魔頭一樣。不高興了還打我爸媽。嫂子偶爾會帶倆孩子回我們家住幾天,有一次小侄子也學外甥打我爸兩下,嫂子直接拎院中央罰站半小時。大中午的曬著,孩子也有點嚇著了,嗚嗚嗚的哭。我爸捨不得非要抱回來,嫂子還跟我爸吵了一架。感覺她吧,好像對我爸媽不尊重,但有基本的原則和底線,孩子打長輩這種事覺不允許。後來孩子罰站回來跟我爸認錯。
這些我姐絕對做不出來的。倆外甥,不高興了可以打姥爺,說姥姥姥爺討厭,轟姥姥姥爺走。他們也聽習慣了,都當沒聽見。搞得我現在特煩倆外甥,連同我姐和姐夫都挺煩的。
因為窮。
哪怕人不窮了,也心窮。
尿不濕?一片一塊多,好的三塊一片,買得起,捨不得。
好的兒童推車,推起來真輕便無聲,大幾千?孩子又不愛坐,買那麼貴的幹嘛?
餐椅?孩子又不愛坐,一坐就哭,買了也是浪費錢。
說說我家的明顯不同吧。我姐的兩個孩子都是我姐+我爸媽幫著帶的,偶爾我回家也會幫把手。
我嫂子呢,頭一個孩子自己帶到兩歲半,二胎一歲時她上班了,住娘家姥姥幫著帶一年多,然後幼兒園倆孩子都跟著回家,白天幼兒園晚上自己帶
先說說我姐帶孩子日常。
尿片褥子衣服滿天飛,不用尿不濕,嫌尿不濕捂得慌。可用尿布孩子也經常紅屁股,一拉粑粑就哭的很慘。孩子小時候會十幾分鐘就醒一次,主要是尿了不舒服,偶爾也拉。如果尿片換了還哭就是餓了。
孩子很小時就把屎把尿,穿開襠褲,直接把地上,再用墩布擦。這點我特別不解,你用個垃圾桶接著也行啊,為什麼直接拉尿地上再擦?無形中多了許多工序。
每次去她家都覺得家裡很大尿味。
白天,專門有個人抱孩子,一般是我媽和我姐替換著,孩子就沒撒手過,哪怕睡了也得抱著。大人抱著孩子會走動,看電視,聊天。
吃飯時抱孩子的大人要替換著吃飯,你吃飯時我抱著,我吃飯時你抱著。
一直到六七個月,孩子加輔食,一個抱著一個喂,經常弄得滿身都是,吃完一頓飯孩子得換一身衣服,大人一般不換,用毛巾擦擦就行。
學走路時是最累的,大人彎著腰,兩手掐著孩子胳肢窩練走路。等會走了好一些,但也緊抓著手,隨時會抱起來,因為把尿再勤也會有隨時尿地下的時候,拉了尿了要立刻收拾,孩子也得換衣服。
到三歲多,孩子上幼兒園了,我姐又二胎了。忙亂繼續,再加上三歲的孩子滿屋扔玩具。
反正家裡永遠是亂糟糟的,人人都很忙很辛苦。
後來我嫂子生孩子,正好我放寒假了,陪著我媽去嫂子那邊。我爸繼續幫我姐帶孩子。
嫂子是獨生女,生孩子時娘家媽媽也在身邊,孩子奶夠了睡,睡醒了奶,只要吃飽了就不鬧。嫂子呢,就天天躺著,偶爾上廁所,月子第一周喝紅棗水豆漿小米湯,一周後喝無鹽肉湯,奶是夠的。嫂子娘家媽負責做飯,我媽負責早上熬各種下奶的湯,洗衣服,然後洗個碗。
孩子尿不濕一裹,尿了不用管,拉了換尿不濕洗屁股,也很省心。不睡的時候床上逗逗,哭了找到原因(拉喂)哄一下。
其實沒什麼工作,倆人很輕鬆,本來還怕人手不夠去湊數的我,每天只能刷刷劇。
這時候,我媽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因為在我家,甚至我們縣裡,帶孩子都是很累的。每天有大量的尿布衣服要洗(手洗),褥子要經常晾曬,孩子要隨時抱著的。到我嫂子這全都推翻了。我嫂子直接拒絕尿布,拒絕把尿,就讓孩子用尿不濕。也不說那些科學理由,就一句話,懶。孩子也不許總抱著,不哭鬧不餵奶就平放在床上不許動,還是那話,懶。
出院第一天,吃飯,我媽自告奮勇要抱孩子,讓我們先吃。我嫂子直接拒絕,說睡得好好的不用抱。
搞得我媽好尷尬啊。
本來吧,她要說些個科學理由,我媽還能說她不是科學就是懶,現在她自己說懶,我媽反倒不好說什麼了。
就懶了,咋滴。
嫂子娘家媽也想用尿布,不為別的,日本的尿不濕,一個月五百多,感覺很浪費錢啊。她天天跟我媽坐沙發上吐槽嫂子浪費錢。我媽其實也嫌貴,但當著娘家媽這話不能說,只能吐槽尿不濕不透氣捂得時間長,尿布怎麼透氣換的勤。
然後娘家媽買了點便宜的,國產的,幾十一包的。
用了一個月日本的,孩子都沒紅屁股,剛換國產的就紅屁股了。
然後嫂子跟她媽吵了一架,她媽說看不慣她糟錢,回去了。
這時候嫂子也出了月子,衣服也拒絕我媽洗了,直接洗衣機。我媽說孩子衣服洗衣機洗不幹凈,要手洗,她沒同意,依舊大人孩子一起洗衣機。覺得我媽做飯不好吃,自己做(連我們娘倆的也做了),我媽每天呢,就買買菜,擦擦地,倒個垃圾,感覺可有可無,也回家了,我也開學了。
然後,嫂子拒絕用我姐生小孩的買的近千塊的嬰兒車(新的沒用過,小侄子不坐),自己又花幾千塊買的新推車,開始了一個人帶孩子。那個推車後來老二也用,推車下面安個板,出門時老大站板上,老二躺車裡,一人帶倆孩子出去買菜逛公園,城高級。
據說光那塊板就大幾百,趕上一個推車的錢了。
她一個人帶孩子去菜市場,去超市(只買小件,大件日用品某東某寶)。白天孩子睡床上或推車裡坐著玩,她收拾家務做飯,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的,晚上還能給我哥做晚飯。本來一開始我媽還等著她求饒,結果發現她真帶的挺自在的,一點沒顯出疲累。
後來孩子會爬了,反正家裡木地板也乾淨,就扔地上爬。
為了讓孩子爬,還買了把擦後立乾的拖把,花了200多。
往我姐家還寄了一把,結果我媽一聽價格,直接放櫃里捨不得用。
再後來孩子會站了,窗戶下面放兩塊隔板,鋪上墊子,她坐外面摘菜疊衣服看電視手機玩ps4,孩子隔板里樂。
再後來孩子會走了,隔板拆掉,自己滿屋溜達。
據說摔了什麼的一般不扶,自己說,我懶。
嫂子孩子一歲時,過年,都回家了。我姐的孩子,光著屁股,穿著開襠褲,凍的屁股都是青的。走哪都拽著人,吃飯抱著,跟打架一樣四處亂抓。自己吃兩口就下地亂跑,不然就大喊大叫,又哭又鬧。大人哄半天,再坐回去繼續吃飯,反覆無數次。
嫂子孩子呢,我哥開車回來帶著摺疊餐椅,吃飯老老實實坐著,不吃了把圍兜一摘桌子手用濕巾一擦,扔倆小汽車老老實實的玩,大人該吃飯吃飯,該聊天聊天,基本不用管。
會有親戚驚嘆,呦這孩子可真乖嘞,你教的可真好。這時候我媽和我姐是有點掛不住面的,我嫂子呢,直說自己懶,大人懶了,孩子就乖些。
澳洲時差黨來交流經驗。 家裡兩個孩子,3歲女兒和6歲的兒子。 朋友單親,孩子有時白天會呆在我家,是個比兒子大3歲的男孩。 從小女兒滿月起就時常我一個帶3個。 最希望就是老人千萬別來幫忙。 真心的越幫越忙。 不單大幅度增加我的工作量,還鬧是非。 非常討厭, 但是從家庭和睦來看又無法拒絕。
跑題了, 轉回來。
朋友的孩子在我家每次呆的時間大概就是3-7點,4個小時左右。他是被教養得非常好的孩子,不但可以自理,還是幫忙帶娃的一流能手。所以不對照顧他過多描述了。文章主要講我自己的兩個孩子。
兩次生娃後,我都有「產後憂鬱症」 ,還不輕,幾次都有自殺傾向,自己察覺出來後,就轉移注意力,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帶娃,和學習帶娃中。所以,帶娃的方式有近乎變態的嚴苛。大家挑選能接受,有幫助的地方看吧。
目錄:
- 國外自己帶娃要點
- 善用各種工具和功能
- 必須合理安排時間
- 孩子們的協助(給年幼的孩子合理的安排家務)
- 嚴格執行的家規
- 盡量在家裡創造適合孩子的環境
- 規律安排新生兒的起居
===========================================================
- 在國外自己帶幾個娃的要點:
1:必須善用各種工具和功能,儘可能開發電器更多的使用方法。 比如洗衣機的預約洗滌。 早上7點洗完第一缸衣服,拿出去晾曬。比如電飯鍋的預約煮飯, 早上起床有煮好的粥或者熱湯下麵非常重要。 下午5點有做好的米飯和蒸菜。 還有煲湯功能,臨時充當烤箱等等。孩子自己進食的餐椅,洗碗機。掃地機還能夾塊布,在後邊,還能順帶拖地。 這幾樣電器運作下來, 自己實際要做的家務很有限了。另有燜鍋,這一大神器! 老火湯,燉湯,出門做嬰兒粥都是小兒科。
2:必須合理的安排時間。 娃休息和玩樂的時間,穿插各種家務都必須合理。(後面在新生兒部分還會在詳盡解釋)
3:孩子們的協助非常重要。 孩子從1歲起, 開始做簡單的家務,例如飯後把自己的盤子放進洗碗機; 2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他們把衣服分顏色,學會放進洗衣機,並且基本操作。 擦桌子和地板更是每天做好幾次的事情。 5歲的孩子幫忙做簡餐也是必要的。 孩子參與做飯,吃飯會變得有趣。 挑食也會改善。 (補充一點,我身邊的各位媽媽都不太去超市買現成的嬰兒食物,米糊之類的, 大多自己在家做, 我的就是全部自己做的,習慣以後就不覺得難了)現階段在訓練大兒子(6歲)去安排大家的伙食,參與買菜。 暫時他負責安排每天的飯。 就是安排每天吃什麼,買什麼菜,什麼是超市特價,每星期花多少錢。 正在進行中。 還有就是大的孩子會自覺帶弟弟妹妹。講故事做遊戲都是一個帶一個。 花園剪草,修理花草也是孩子做的。家務這部分,我們家裡都爭議不斷。我自己最早開始也並不看好這件事情能堅持下來,只能一邊觀察一邊繼續,看到問題,隨時做調整。這裡非常希望大家能提供儘可能多的不同意見,或者修正方案。
關於家務的一些想法:
首先,家務並不是只」屬於「媽媽一個人的,而是全體家庭成員需要共同分擔,一起商議並完成的事情。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一起做家務,或者在自己意願內合理的分擔家務,需要大家不停的磨合,調整,以達到整個家裡大家都基本滿意的狀態。有助於發展家庭成員的同伴意識,合作意識,出現問題,需要大家商議解決,改善溝通。這些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培養。也算一種感情投資吧。所以,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能力發展階段,我會安排孩子負責部分家務。執行方法上,都是口頭獎勵機制。不打算在現階段採取任何強制措施。
實施方法:
教育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並不會跟大孩子一樣。 而是需要同樣簡單的小事每天重複示範,到放手讓他們慢慢完成, 會有失敗-鼓勵-再試, 這樣的發展順序。 讓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家裡有一面」星星牆「 上面有孩子每天需要達成的目標,做到的得到星星,做不到的明天加油。每星期清空一次。
關於盤子: 孩子使用的盤子都是塑料的,很輕也很薄,基本上每3到6個月會換一批兒童餐具。(塑料總是沒法讓人放心)。杯子和刀叉也是同樣。得顏色鮮艷,又不怕摔,只能這樣了。
現階段看到孩子是非常樂意分擔家務的,明顯看得出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 能夠帶給孩子很多自信,和快樂。兩個孩子自己收拾好的房間,摺疊自己的衣物,以及整理花園。女兒這兩天看到我摘菜,還自己搬凳子站過來幫我摘菜洗番茄,(額外的)。
4:嚴格執行的家規。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早上起來自己換衣服,整理床,刷牙,吃飯必須好好的坐在凳子上, 一頓飯只有40分鐘,過期不侯,家裡也沒有零食。 除非全天都很忙,表現很好,晚飯有一小碗冰淇淋。 等等。 時間長了,孩子都習慣了, 也不用大喊大叫,該怎麼樣就怎樣。 哭鬧難免, 但是他們知道制定規則的原因和執行標準。 並不會有太多無謂的反抗。
5:盡量在家裡創造適合孩子的環境。比如孩子的桌子椅子都是孩子的高度, 他們可以隨意的坐著吃東西或者畫畫。 孩子用的抹布,毛巾也掛在他們舒服的高度里, 書架和玩具架就更是以他們的標準來安排。 家裡每個洗手台和馬桶旁都會各有一張小凳子給孩子墊腳的。家裡大人的傢具相對比較少, 茶几,方角的矮柜子我們家都沒有,唯一的電視機櫃所有的角都包起來了。 還是以方便孩子活動為第一前提。電器電源都小心處理過,也反覆給孩子做安全教育。這樣的好處,就是家裡儘可能的安全,大人不用一眼不錯的盯著孩子活動, 可以解放出來,跟孩子在同一個房間做點自己的事情。
做到以上幾點, 在哪都能一個人帶幾個娃。 原因很簡單, 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的孩子是最好的幫手。 我家兩個小朋友還挺有安全感的。 每天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在他們掌控範圍內,沒有太多變故,所以孩子都蠻自信。 也獨立。 分攤到我身上的家務並不太多, 而且大家一起做家務也變成遊戲一部分,一邊工作一邊聊天,親子關係非常好。 孩子也還蠻有耐心等待。
反過來看, 就明白,我在國內沒辦法這樣帶孩子。 首先老人會形成非常強烈的反對黨, 老人可能讓孩子做這些家務嗎? 看到這樣用電器幾個老人能接受得了? 所以孩子不難帶,難帶的是老人。
孩子還小,現階段發展還不錯。 以後繼續努力。
--------------------------------------補充新生兒階段帶兩娃時間安排要點----------------------------------
回復 張小茜 :新生兒的養育方法里, 規律作息非常重要, 養老大時還能偷懶, 到了老2,我必須有一套每天精確到分的時間表才能安排妥當,因為家裡除了新生兒還有一個3歲的幼兒。
對於大家都說好的按需哺乳我根本做不到, 只能畫了個表格,每天孩子幾點吃奶每頓多少,幾點擠奶和產量(這詞真是!),孩子幾點大小便和大便量及顏色,幾點起床幾點睡覺,體重變化全部都有詳盡的記錄。新生兒每星期食量和睡眠時間都在變, 我得調整自己也要調整兩個孩子的時間表來相互配合。 所幸,新生兒到了12周大小,我的煎熬就徹底過去了。 她開始整夜睡眠,連續12小時的。 晚上8點到早上8點,兩個孩子都在睡覺, 我也有足夠的休息,一切就進入軌道了。
總結:
按時餵養,一切按照計劃來,其實並不會像專家們說的那麼一無是處,首先,規律進食中孩子不會養成吃小頓的習慣,剛開始是間隔兩小時一頓,(兩個孩子自己的規律,)慢慢變成3小時。 兩頓之間確保孩子肚子里確實餓了,每次吃進去的量都非常大。母乳也有足夠分泌的時間,基本上每次都能完全排空,產量得到保持。 其次,孩子有神奇的生物鐘,每次到進食時間,就突然就醒過來, 哼哼唧唧的鬧吃,慢慢的也不愛哭了。 兩個孩子都不太哭著鬧吃的, 因為他們知道飯點到了就會有吃的。累了就會有床。 醒過來媽媽就在身邊。他們會很有安全感吧。這樣的孩子會更愛笑,身體健壯,也不容易病。
新生兒白天睡眠時間比較長,其中上下午睡眠時期,可以安排3歲的孩子的活動, 比如念讀本,畫畫等等,甚至可以一起洗衣服,洗奶瓶,千萬不能冷落大的孩子。 反而更要大事小事都以老大為重。這樣老大會更熱情幫忙帶小BB。
==============================器具類其實可以盡情淘2手====================
本人是非常忠實的器具黨,家裡幫助帶孩子的各樣器具很齊全。 很多東西都是2手,或者N手買回來的舊貨。 比如嬰兒餐椅,孩子的舊衣服,還有不少玩具, 尿布台,嬰兒床,嬰兒輔食機都是2手的。 汽車座椅就稍微講究,買的新的。 很多家務沒有器具幫忙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比如洗碗, 洗衣服,製作嬰兒輔食,掃地等現在都是可以通過電器去完成。老大今年5歲,老二半歲,都是夫妻倆自己帶的,沒靠父母沒用保姆。該工作工作,該玩玩,什麼也沒落下。
老大四五個月時我算了一下,花在直接間接帶孩子和家務的時間是每天10小時!可怕吧。所以下決心改變方法和觀念。孩子根本不在乎你給他鼓搗的那些有的沒的,人家就是個小野獸,直接地本能地生活,人家不怕臟不怕累,你用自己越來越嬌貴的舒適標準去帶他,累的是自己,而且會把小野獸也弄成了個溫室花朵。
所以要減負,簡化,降低標準,不要把自己逼成處女座。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一向瀟洒自在不拘小節,可以試一下這些實用的建議。
機器能做的,自己就不動手:洗衣機(管它內衣外衣,丟進去一起洗)和烘乾機(陰雨連綿的季節就凸顯優越性了);洗碗機(三頓的碗筷鍋一起洗,比手洗更乾淨更省水);掃地機和拖地機(告別吸塵器掃把拖把和腰疼);嬰兒食物料理機(後來索性都買現成的微波嬰兒食物)。奶瓶啥的從來不消毒(這條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覺得反正孩子不可能在無菌環境里長大,沒必要謹小慎微)。
孩子會走路前,家中至少有一間房間完全安全:圍欄(門窗樓梯小床),在觸手可及的範圍里沒有任何潛在危險物品。你需要走開一會兒的時候(做飯上廁所之類),孩子完全可以獨處(哭一會兒沒有關係)。
吃飯:嬰兒凳子(有安全帶的),圍兜,怕髒的可以在地上鋪報紙,然後就隨便他怎麼搗亂了,兩三個月後自然會幹凈地吃飯了。
睡覺:養成固定習慣,到點了洗澡,穿睡衣睡袋,熄燈,稍微抱一會兒,唱個歌講個故事什麼的,大人道晚安走掉,睡覺。買個會唱歌的夜燈,幾分鐘後自動關掉那種。晚上如果哭,先等一等再去看,有可能自己再睡著。如果每次他一哭就去抱去安慰,反而把他從淺睡眠里弄醒了。(這點爭議最大,不同意的話大可不必這樣做。我兒子6個月分房睡,現在快5歲了,睡眠很好,獨立又不缺安全感)
洗澡:在浴盆里放個沐浴架,新生兒可以舒服地躺著,大人手也不會酸了。會坐了後可用深而小的桶,剛夠屈膝坐好的大小。給點玩具啊海綿啊吸管什麼的。孩子對溫度真是沒要求,35度到38度都可以,別燙壞了就行(老人的皮膚對高溫不敏感,又總怕孩子著涼,更要小心)。地上鋪浴室地毯地墊(不過滑倒幾次他就懂慢慢走了)。一個禮拜用兩次沐浴露足夠了,頭髮臉屁股身體不用分開洗。家裡有大浴缸的就放滿水,你跟他一起玩水。
尿布:用超薄尿不濕,不喝夜奶後晚上用內褲式的尿不濕(拉拉褲),除非大便否則一晚上不用換。用濕巾擦屁股就夠了,不用熱毛巾,即使是大便。紅屁股的情況下可用護臀膏。
穿衣:你穿幾件,孩子就穿幾件,千萬別把他包成粽子。別說什麼中國人體質差,參看同種族的日本人,人家孩子也沒凍死。
出行:自己開車的,裝安全座椅。可單手摺疊可直立的嬰兒車(試試一手抱孩子一肩背包,只剩一隻手摺疊車,買前一定要去商店現場比較)。車兜里備一條毯子,冷就蓋上,再次強調不要把孩子包得嚴嚴實實出門。
保姆:我們這裡的託兒所或獨立保姆(在自己家帶兩三個小孩)太棒了,從兩三個月起就可以放(國外也有來你家只帶一個娃的,娃往往不合群?嬌氣?抵抗力差)。
有了這些,你就完全可以獨立帶孩子了,不再依賴父母,就不需要看他們的臉色。觀點不同的時候,你就可以說:聽我的,因為我才是孩子的父母。當然,你爹媽可能永遠把你當孩子,對你發號施令,那是他們搞不清狀況。如果是這樣,保持距離對大家都更好,自己做主,耳根清凈!不用在壓抑自己和協調家人的日復一日的鬥爭中身心疲憊。我非但沒被帶孩子這事兒壓垮,而且對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衝勁,對生活更是充滿熱情,各種戶外運動玩得不亦樂乎。祝願大家在育兒的同時也能保留自我。@Qian TANG說的法國育兒法很好,我補充一下日本的情況。我曾在日本和韓國人家裡幫助照看小孩,現在自己也在帶孩子,所以有些心得體會。
日韓在華人士普遍都是主婦一個人帶娃的。從人數上來講,確實是一個人帶一個團隊。
但從背後的深層情況來看,說是「一個團隊帶」也不為過。只不過人家是通過社會分工的方法來使得團隊服務育兒。
比如說吃。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日本媽媽從來不買外面的輔食都是自己做」云云,真是荒唐。日本媽一個人做家務帶孩子,老公不到晚上八九點不著家,一個人怎麼來得及搞這些。她們在外面給小孩買的成品半成品食物非常多。比如鋁箔袋裝的拌飯料,有各種口味,各種食材,滿足各種營養需求,老媽只需要拿熱水把袋子泡熱,倒在米飯上,再沖一碗即食味增湯,娃的中飯就好了。一歲以內的娃更簡單,各種米粉各種泥,包裝打開沖水或者直接吃。
有人搞得更簡單,我認識一個日本媽媽,她自己中午只吃麵包咖啡,於是小孩也跟著就吃個麵包加酸奶。當然這個好像有點太過。。。簡單了。。。
我在日韓超市買過一些拌飯料,不過因為是進口品,所以蠻貴的,所以就。。。算了。。。但是我娃吃的米粉都是鐵加強的成品粉。
也就是說其實人家相當於是把吃這件事情外包出去了,媽媽就利用專業團隊的成果。
同理於其他方面。
尿布。有的中國老人對布尿布有偏執的熱愛,不光要布的,還要手洗,日本人全是紙尿褲,大了就拉拉褲,花王、大王、moony、妮飄之類之類。我倒是認識美國媽媽用布尿布的。但是人家有專門的尿布公司,負責清洗消毒,每天來收和送。
集體保育。日本人有集體保育的傳統,她們告訴我在日本國內幾個月就可以送去集體保育了。在中國她們有一些日本人開設的可以加入的集體保育園,但比日本的便利程度差遠了,再加上她們都不工作,所以也沒有在國內有工作時那麼需求性強。她們也搞了自己的主婦俱樂部,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臨時拜託一下。
在中國,私立幼兒園有托班,但要2歲才能上,公立園則沒有托兒班,政府似乎也沒有開設或者鼓勵社會力量開設托兒機構的努力,這點確實是體制問題。
我目前在法國一個人帶孩子,分享我在法國的經歷,
我媽媽在我生孩子頭兩天來法國然後照顧我和寶寶到2個半月後回國後,就是我和我老公照顧孩子了,我們也不打算再邀請家長專程過來照顧孩子,原因如下:
1,自己確實能搞定。
育兒知識我們只聽醫生的,儘管媽媽有很多過去的經歷但她來後感覺確實有差別。孩子生出來第二天,法國的醫院要求我獨自帶著孩子去上護理課,也就是說,在傷口還沒完全癒合並喂母乳的情況下,母親學會了整套獨自如何護理嬰兒,包括洗澡,換尿布濕,護理五官,肚臍,等等。所以回到家後媽媽除了做我愛吃的飯菜吃,護理和餵養寶寶全是我一個人的事。家務衛生有時是老公主動打掃。等媽媽回國後,我也就駕輕就熟的照顧寶寶了。
2,尿不濕是必需品,不會紅屁股。
尿不濕真是人類育兒的一個革命性的產品,法國也是推薦使用尿不濕,並一直用到2-3歲都可以,直到孩子有意識自我控制。
好處一,嬰兒需要長時間睡眠,尿不濕可以不影響睡眠。
好處二,公共場所絕對沒有小孩隨處大小便現象,國民素質瞬間提高。
好初三,不會紅屁股,堅持白天三小時換一次,並用專用乳霜塗,不會有紅屁股。
法國沒有把尿一說,也就是大人孩子都處於解放狀態,他們要尿就尿在尿布濕里,大人不必刻意去管,等他們會說話,會自己控制時,自然也就會上廁所了。所以中國式把尿是特有的。在法國是不必的。
3,孩子會睡,大人就輕鬆了。
一個法國媽媽分享給我的哄睡妙招。孩子不用大人輪著抱,她有兩個兒子都很乖,方法就是,觀察孩子犯困的信號,一有信號馬上放入她的小床睡,並用安撫奶嘴加以安撫,過幾分鐘就能睡著,不要抱在身上搖晃著的哄睡。
另外我也是聽法國朋友建議,買了電動搖籃,鵝蛋形形睡枕,都是很好的哄睡神器。一犯困就放上面。現在孩子在我懷裡反而睡不著。要自己平躺才睡。
然後家裡要保證基本的安靜,讓孩子進入深度睡眠後再有聲響也沒太大關係。如果人多帶孩子家裡難免會有說話聲。我一個人,沒人和我說話家裡自然安靜。
所以我的孩子6個月了,一般不需要大人抱,很獨立,會自己玩玩具,也會自己獨立睡覺。
我周圍的法國媽媽還有醫生都建議我,3個月後孩子和大人分開房間睡,睡前餵奶粉。用攝像頭監控,因為父母的XXOO,講話,夢話,放屁,翻身等這些聲響都會吵醒孩子。這樣大人睡得好,孩子也睡得好。於是我的孩子從2個半月逐漸開始睡整覺。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和老公現在都很滿意,我們還可以趁孩子睡著,在自己房間看電視。
所以這樣看來,還需要一家人照顧一個孩子嗎?
3,嬰兒輔食,自己做
法國也不完全提倡吃超市的盒裝食品,畢竟有防腐劑,法國醫生建議買專用嬰兒輔食機,在家自己做,輔食機用起來很方便。先蒸後攪拌。一次做兩頓的量。
4,關於法國幼兒園,
法國公立和私利的幼兒園最小接收三個月的嬰兒,從而得知一個阿姨可以照顧一群孩子。我在註冊幼兒園時前去參觀了一次,幼兒園的孩子最小三個月。最大大概有2歲左右。不同大小的孩子分別在不同的房間。有的房間里全是只會爬的孩子。每個房間只有一個女性的保育員照顧10多個孩子。幼兒園沒有小床,是把床墊直接放地板上,就沒有孩子從高處墜落的風險。幼兒園入園有明確規定,不能穿開襠褲,必須用尿布濕,不然會增加保育員的工作,也會讓房間變得不幹凈。
5,出行,
由於沒有家長在家看孩子,我們去哪都得把孩子帶著。所以去到超市購物也隨處可見幾個月的寶寶也得跟著出來。一般大型商業中心,都有很完善的嬰兒護理室。裡面有微波爐,尿布台。如果遇到沒有的或者人多的,我們就在車裡給她換和喂。出門旅遊的話,高速的加油站也有嬰兒設施。所以出行還是很方便。
我也經常一個人上公交車推著嬰兒車出去逛商場,帶足奶和尿布濕而已。一般商業中心有育嬰室。自己一個人確實能搞定。一般寶寶餵飽了換乾淨了,就不鬧不哭。我推著車逛哪都行。還可以推進試衣間試衣服。
總之,我覺得的自己帶孩子並不累,反而很快樂,可以見證她每一寸的成長,我可以每天趁孩子睡覺的時候做家務,做飯,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家務沒有做完,就等老公回家後陪陪孩子,我再繼續做該做的家務。我一年的產假,還辦了張健身年卡,可以在老公下班後,他照顧孩子,我出去健身2個小時。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開心。等產假結束就送幼兒園,更省心了。時差黨飄過。
雙職工,孩子4歲。娃兩歲多的時候帶著回國一個月,深深感受到為啥需要那麼多家庭需要一個團隊來帶一個孩子:
1. 沒地方玩兒
我們家在二線省會城市。回國的時候是冬天,先是下雪,之後雪停了有霧霾但是不嚴重。
我和娃天天站在窗口研究,外面怎麼沒娃呢?偶爾幾個孩子就是綁的嚴嚴實實的跟蹤子一樣,放在推車裡,老人帶著,一般老人聊天孩子就乖乖的呆在推車裡。直到一個月假期結束,我都沒想明白,小區里那麼多娃都去哪裡了?大家都家裡蹲嗎?
小區里沒有孩子的遊樂場,我們家娃只好去玩大人的健身器材。
後來找到幾個據說很有名的室內遊樂場,天天去。說實話設施很一般,跟美國普通的community park的設施差不多,但是在我們本地已經是最好的遊樂場了。彷彿記得一天30還是50人民幣,當時我覺得簡直是搶錢...
在美國的時候我們整天出去玩,周末經常生日聚會,看電影,去朋友家playdate,全家一起爬山,買菜,再上個足球班啥的,忙得要死。
回國以後找不到小朋友特別喜歡的地方,愁的要死。當然可能和我們冬天回國太冷有關。
2. 設施不方便
過馬路或者逛街到處都是樓梯,很少能看到殘疾人通道。帶回去的推車沒法用。
另外人行道好看是好看,磚面上太多花紋,路不平,推車不好推。
到處都在修路,修地鐵,挖的都是大坑。人走路都不方便,別提幼兒推車了。
不是所有的餐館都有幼兒座椅。
計程車後排沒有安全帶,我們也沒帶汽車安全座椅,只好每次打車的時候都讓娃坐中間。有一次在剎車的時候娃差點衝到前排去。
小孩子嘛到處玩難免整天弄得髒兮兮的,一天恨不得換兩三套。衣服洗完了晾不幹(江南地區),帶的衣服又沒那麼多,只好臟髒的多穿兩天。
3. 老人管太多
我爸媽帶娃出門,規矩可多了。
不許隨便坐地上,過人行天橋不許扶欄杆因為太臟,不許站在高的地方往下蹦。不許在草地上前滾翻。
我爸媽帶娃出去玩一趟,回來大家都一肚子氣。爸媽覺得娃太難管,不聽話,哪裡臟往哪裡跑。娃覺得規矩太多,不爽。
4. 人手多
娃8個月開始上幼兒園,一歲開始自己吃飯,一般情況下不要抱能自己走,除非去海洋公園啊迪斯尼啊這種走不動的時候需要坐推車。
回國以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的不行,走路要抱,自己的東西自己不拿讓爺爺拿,吃飯要喂,樓梯一步都不肯走一定要大人抱。一點點不滿意就亂髮脾氣。
記得回美國的時候,在機場一直要爺爺抱,還要坐爺爺頭上。過了海關,爺爺回去了,娃馬上自己穿好外套,自己拖著小箱子自己走路,因為知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在了,爸媽不吃他這一套。
5. 孩子多了可以一起玩兒
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孩子,尤其孩子大一點了,可以一起玩兒,大人就解放了。不過據說兩兒子的會整天打架。
6. 誰說國外沒有老人幫忙的?
我們小區以白人為主。很多人和父母住的不太遠,開車一兩個小時的距離。周末帶著孩子去父母家,或者父母來子女家幫忙照顧第三代,小夫妻倆就解放了。我家鄰居到了周末就經常跟他爸去釣魚。
7. 老外吃飯方便
別的國家不清楚,老美吃飯真是太方便了,冰箱里那麼多速凍的成品半成品,烤箱熱一下,拌個沙拉,搞定!哪像咱們中國人吃的那麼精細好吃費功夫。
另外家家都有洗碗機,吃完了臟盤子扔洗碗機里,省掉多少洗碗的功夫。
我們經常和北京分部開會。北京時間早上8點的會,他們6點多就得出門。看看我們總部這邊,有的同事上午10點多才到。我自己下午6點之前走,要在幼兒園關門之前接娃。回家以後等娃睡了再工作一會兒。國內同事聽說7-8點下班是正常的。這樣的工作強度確實沒法單獨帶孩子。
因為很多中國孩子自打出生那天起,就自帶了一個名為「階級維持」的史詩級任務,其中有一部分小孩子更倒霉,他們接到的是「階級提升」的傳說級任務。
為了這麼高難度的任務組個團隊,那是應該的。
如果沒接到這樣的任務的話,就簡單多了。
比如區區不才在下本人我,別人講照書養和照豬養,我總覺得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是照野豬養的~什麼社會問題拐賣孩子之類的那都不是事,現在的社會比20多年前安全多了,至少小區後面那個年年淹死人的水塘給填了。
2015-3-2更新
最近多了很多贊,受寵若驚,加之離上次更新將近一年,藉此再度總結,希望各位新晉父母都能在科學育兒上省力,充分享受育兒樂趣。
為了答案的連貫性,更新放在第16點以後。
————以下為原答案————
多少人帶孩子看你怎麼帶,是否藉助於現代科學。
我兒子13年5月出生,月子里因為兩邊的父母沒有檔期,老公趕項目,家裡只有我跟月嫂。月子之後到我上班之前,只有我一個人帶,小孩活潑可愛,身體強壯。
而我小姑子的女兒,14年1月出生,4個老人,加她老公,加她老公妹妹,6個外援都把小孩搞的肺炎住院,個個精疲力盡,大人接連到醫院吊針。
我一直很想分享下我帶娃藉助的種種神器和學到的理念,借這個地方總結下。
=====理念篇======
1.堅持母乳餵養。前兩個月確實很累,特別是我兒子是早產的,很容易吃睡著,晚上半小時一小時一吃那是常事。但是!第三個月的時候,曙光來了!夜奶明顯減少,側喂一點也不影響我睡眠,使我產假休完後直接晉陞為白天上班,晚上帶娃的女超人!上班的媽媽本來就缺乏陪伴寶寶的時間,堅持母乳餵養能珍惜和寶寶一起的時間,而不是繁複的沖奶洗奶瓶消毒!
2.堅持親密育兒。關於育兒,一直有「哭聲免疫法」和「親密育兒法」兩個派系。我不贊成訓練孩子,所以採取後者。前3個月我兒子基本像個考拉一樣粘在我身上,獲得了足夠多的安全感,所以我上班之後他能接受我的「離開」,因為他知道我會「回來」。同時他很相信人,不認生。我上班之後家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帶他,我只要保證我在的時候快速回應他,
3.從小鍛煉他的專註力。老人家是超級喜歡逗小孩打斷小孩的群體。我兒子自己玩玩具或者看床鈴的時候我從不打斷他,等他自己不耐煩了我才和他換另一種玩法。現在家裡人都反映,我兒子超級好帶,幾個他喜歡的玩具輪換一遍,就夠大人做一頓飯了。
=====神器篇======
1.美德樂swing電動吸奶器。如果沒有它,我兒子就吃不上母乳了。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兒子全母乳8個月,最近因為天冷,上班實在懶得吸奶,就加了兩頓奶粉。
2.born free 奶瓶。我海淘的套裝,連帶奶瓶刷和奶粉盒的那個。據說奶嘴的口感最接近媽媽乳房,從我兒子的使用情況來看,從來沒有過奶嘴混淆,從不脹氣,我一直不需要給他拍嗝。因為我們前期基本不吃奶粉,每次母乳完畢我會給他用奶瓶喝口水漱漱口,一是預防鵝口瘡,二是讓他習慣白開水。很多小孩死都不喝白開水,這樣發燒感冒就很難搞。
3.紙尿褲。我娘親說,這是最偉大的發明。我們一直用的紙尿褲,啊啊啊真是極大的解放了人手啊。夏天只要保證兩小時一換,拉粑粑用溫水洗屁屁,偶爾光腚晒晒太陽,絕對不會紅屁股。我兒子攢肚子以後,我們晚上就不換紙尿褲了,加上我是側喂,一家三口睡眠都很好。晚上力薦花王,白天因為換的勤,什麼牌子都可以。
4.西爾斯雙環背巾。第二個月,我兒子就躺在裡面裝小考拉了。有一天我在上網,遇到老同學,她對於我能邊帶娃邊上網簡直驚呆了,我告訴她我還能給自己做個飯順帶把房子收拾了。這種解放雙手的神器必須人手一條。
5.愛音餐車。買了的媽媽紛紛表示買晚了。2~6個月,給娃當搖床,可以邊看電視邊哄娃睡覺,添加輔食之後就養成在餐車上吃飯的好習慣。我們一般是大人飯點前先餵飽娃,大人吃飯的時候給他個水果或者其他食物讓他自己邊玩邊學習進食,大人也能安安穩穩吃個飯。我娘親和婆婆也很喜歡用這個餐車把娃推到廚房看她們做飯。總之就是個幫你暫時hold住娃的好工具。
6.九陽豆漿機、小熊攪拌棒。很多媽媽做輔食會燉上好幾個小時,我個人覺得浪費時間和能源。用豆漿機做米糊多快啊,只要十五分鐘。有時候我甚至是把大人的稀飯盛一碗出來,用攪拌棒一打,2分鐘搞定。
7.成品輔食還是可以吃吃的。沒有時間和人手的時候,我們就吃成品。吃過的牌子有禧貝、喜寶、亨氏的泥,港貨店買的嬰兒餅乾。
8.安全搖籃非常重要。我娃一出生就躺安全搖籃,他很喜歡這個小籃子,一點都不排斥它,在他的意識里,只要是坐車就應該是躺在小籃子里的。有了它,我一個人就能帶娃去打預防針。今年過年開車回家,前面那輛車突然剎停,老公急剎的同時候猛打方向,我的手被座椅擦破了一塊,娃在安全搖籃里安然無恙。現在長大了馬上改換安全座椅啦。
9.月嫂還是值得的。我給娃洗澡的方法還有哄娃的小技巧都是月嫂教的。同時月嫂給我弄的營養餐滋補又不發胖,我42天產檢醫生都驚嘆我恢復的好。月子里每天都有生薑艾葉水洗澡,一周洗一次頭,心情極好地度過了我的月子生活。
10.白噪音。每個小孩喜歡的種類略有不同,iphone和ipad都有相應的app,對於小月齡的寶寶,能讓他們睡的更安穩些,也能掩蓋其他人發出的聲響,不驚醒寶寶。音樂的力量在帶娃上面很神器,我家娃最喜歡雲雀樂團的《雪絨花》,邊聽邊吃奶,吃完就睡的呼呼的。
12.溫奶器。白開水,沖奶粉,解凍母乳都靠它來掌握溫度。平日我們家就往奶瓶里兌好開水,放裡面溫著,需要的時候直接用。從冰箱拿出來的速凍母乳,也可以直接把儲奶袋泡在裡面,解凍好了倒進奶瓶就可以喝了。
13.石臼。沒錯,就是這貨。剛開始吃輔食的小孩就只吃幾口,直接把土豆、山藥、胡蘿蔔、魚肉等蒸熟,用這貨一砸,就是完美泥狀輔食。
14.費雪鋼琴健身架澳貝耐煮搖鈴。這是我兒子使用率最高的兩套玩具。費雪的健身架2個月開始玩,能自嗨半小時每次,我早上把他放健身架上面,就去洗漱做早飯。後來發現對小孩四肢肌肉和精細操作幫助很大,他很早就會換手了,抓握力度也很大。澳貝的搖鈴方便攜帶,上面有不同材質的區域,能鍛煉小孩的感知,更多的是當牙膠使用,所以我選了耐煮的這個系列。
15.睡袋。分厚薄兩種,再也不用頻繁給寶寶蓋被子了。
=====2015.3.2更新=====
16.烹飪盡量電器化,這樣才能不會分心太多到烹飪的事情上來。
小孩早飯:豆漿機打的雜糧粥(和大人相同的食物)
小孩午飯:稀飯+雞蛋羹蒸魚(和大人相同的食物)
小孩下午加餐及晚飯:電燉盅燉兩盅粥,保證有一種肉類加一種蔬菜,燉完之後用料理棒打成糊狀,兩歲半前的孩子咀嚼能力還沒有發育好,每天兩頓糊狀食物能讓小孩充分吸收並提高進食量,保證晚上的睡眠。
17.請保證小孩的奶量,三歲前請每天至少喝奶400ml,母乳是寶寶最金貴的食物了,如果斷奶了就補充配方奶。
之前我提到,母乳到小孩會走路,目標已達成。現在新目標是響應國際醫學會提倡的母乳到2歲,現在我寶寶早上和睡前都喝200ml配方奶,我只在夜裡親喂一頓,無負擔,也不影響睡眠。小孩只在1歲1個月少兒急疹上過一次醫院,身體素質尚可。
18.不把尿。寶寶的吃和拉是最費工作量的事情了,我們一直用的紙尿褲,準備滿2歲,剛好是夏天的時候才開始如廁訓練。關於把尿的害處和著名的雙胞胎如廁訓練對比大家可以自己搜索相關問題。
19.養成規律,定點吃飯,在添加輔食之初,我們就在餐車上吃飯,養成習慣後喂飯基本15分鐘解決。在外吃飯就用Eightex便攜餐椅帶。新生寶寶強烈建議IOS版的「得意寶貝」,能方便的記錄寶寶的吃喝拉撒,從而幫助養成規律,寶寶規律,帶的人也省心。
20.工作、娛樂及家人分工
我最大的心得是: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包袱,把他當做你的小夥伴,讓他越多參與你的生活和娛樂,他就越好帶。
上班時間我媽媽帶(如果沒有家人幫忙可以請不住家的保姆),在家及節假日我和老公帶,媽媽每個月回老家至少4天看爸爸(基本上每個月都有法定節假日,如無就我們各休一天年假)。
周末及節假日我們一家三口都會出去玩,短途的過夜的,這個月準備去普吉島。小孩子融入成人世界的秩序比你想像中要快要容易,滿月開始,我們就常帶他出去了。
夫妻雙方都要承擔並且樂於承擔育兒的任務,例如對方晚上要和朋友吃飯或者加班另一方就回家帶孩子。周末選擇性地給對方放個假,讓對方有一定獨處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我的另外兩個相關回答,希望也對大家有幫助
作為懷孕的親歷者,你覺得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或者技巧是什麼? - 小丘的回答
若想不讓老人幫忙,自己帶孩子,夫妻一方必須有一人是全職在家嗎? - 小丘的回答
====龜速更新中====
不了解國外,只說國內。
人性都是一樣的,但是思想意識決定你的生活方向。
國內最明顯的現象是家長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也不知道孩子的權利。
有了孩子,不把孩子當個人,不正視這個人,把孩子當個寵物。一家子的寵物。長大了成了一家子的希望。家長把自己的生活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把自己的生活都和父母拴在一起,有獨立人格的真的特別少,有自我意識獨立思想的也特別少。
所以自己無法帶孩子,自己無法處理孩子的問題。和父母的教育觀念再不一樣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矛盾,只知道無休止的抱怨。
你要說父母和子女應該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就會有一堆人來噴,認為這是不負責、冷漠、不孝順,不愛孩子的表現。
所以搜搜知乎相關問答就知道了。家長都問一些特別具體的日常教育的解決方案,怎麼做都覺得會傷害孩子;孩子都在抱怨父母對自己愛多了愛少了反正怎麼都不對。
有這樣的思想做基礎,怎麼可能不是一個團隊帶孩子呢?只要這個孩子活一天,TA就是一個家族的生活。
說句不好聽的,做爺爺奶奶的人,基本上該退休都退休了,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也沒那個精力和體力了,不帶孩子幹什麼去呢?早已經找不回自己的生活了。帶孩子還有需要感,總比在家感受孤獨自怨自艾的好。而教育這件事情本來就主觀,人越多,理念越不合,效率越不高,矛盾越容易產生。
80、90後的父母,刨去自己人格不獨立,依然像自己父母一樣把孩子當個寵物,怎麼做都覺得不對,凡事親力親為生怕傷著孩子,而不去尊重Ta作為一個人的個人意願和本能、本性。所以自己帶一個孩子都雞飛狗跳。
我們的文化中是不承認「人性」的存在的,只告訴你作為一個社會屬性的人的標準是啥:媽媽,爸爸,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丈夫,妻子……所有的思想傳輸都強調這個社會化屬性帶來的責任、義務、權利。
從來不強調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獨特思想靈魂的人應該有的權利、本性、人格。
自己沒這個意識,也不會讓孩子有這個意識。
所以一代一代就這麼傳下來了,永遠沒有逃出「愛」「責任」這個圈,永遠都在探討「愛」和「珍惜」,從來不去想到底什麼是愛和珍惜。所以這麼正面的東西被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搞得如此扭曲和不快樂,這麼沉重和煽情,讓所有人都如此愧疚。
現在新一代的父母,換個形式繼續上一代父母的教育觀而已。兩歲女娃的媽媽表示,帶孩子這活,人越多越累。
一個人忙的團團轉,十個人也能忙的團團轉。
人一多,這個說得這樣,那個說得那樣,統統請走,世界終於清靜了。
年輕媽媽可以帶好寶寶的,看看育兒書,上網查查,比老人憑經驗帶的好。
過年期間發現,小孩越多越好帶,大孩子陪小孩子玩,簡直太省心了!
小寶寶見了大點的孩子,注意力完全會被吸引,也不黏人了。
小寶寶會模仿大孩子,如果有個教育的很成功的大孩子,寶寶會跟著養成很多好習慣。
但是大孩子的壞習慣也會原原本本的被模仿,所以,能有個好玩伴很重要。
想說說為什麼很多老人拒絕使用尿不濕嬰兒輔食的問題,首先年紀大的人對不熟悉的東西有恐懼感,一般懼怕學習,哪怕很簡單的使用,第二,覺得費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國老人需要存在感,曾目睹一位老婆婆跟鄰人說孫女跟自己更親,多過於小孩的母親時,臉上的驕傲得意都令人髮指了。從正面講,這是老人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用的存在滿足感的表現,從負面講,這也許是人家婆媳鬥爭中一次偉大的階段性勝利,暗含著"你把我兒子搶走了,你的閨女也保不住,被我搶過來了"的意思,當然希望這是極少數。而究其根源就是老人一代一直沒有"自己"的事情,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有多少人因為主觀客觀的原因幾十年的人生就是混混上班、把孩子養大、攢錢給他們結婚、買房子可以幫助點首付、他們生個孩子給帶大。。。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他們"自己"的事。所以,你不讓他們帶小孩,他們會非常失落。進而在帶小孩的時候,他們也要建立權威,證明自己的能力,怎麼證明呢?就是用自己熟悉又辛苦的方式,一方面熟練操作不露怯甚至還能露一手,一方面可以展示辛苦,看起來更偉大,所以,尿不濕剝奪的幾小時洗尿布的工作量怎麼辦?輔食剝奪的給小孩做食物的含金量怎麼辦?沒人讚揚沒人感恩沒人慨嘆老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怎麼辦?你可以說老人都是善心的,他們沒這麼想過,是這樣的,他們從來就沒這麼想過,但是這是他們潛意識裡的,反過來,如果他們真能這麼想,他們就不會這樣做了,或者,具備認識自己這種能力的人是不會沒有"自己"的。說多了,一己之見而已,見笑!
手機憑印象答。
這個問題有社會學者做過研究,結論是東亞傳統的「孝道」的觀念對於子女的撫育方式有非常大的影響,這個觀念是西方所沒有的。
根據研究者的取樣調查顯示,隨侍奉養、抑已順親的觀念與養育子女時親子一體、自我喪失的現象呈高度正相關,研究也指出親子關係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城鄉差異,以及獨生/非獨生差異,後二者應當是中國所獨有的。
研究也指出這種親子一體並不會隨子女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它也並不是全無好處,至少在親子一體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親子衝突較少,與父母輩交流比較有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這方面的文獻,我就不代勞了。在國外一個人帶一團隊的孩子肯定也會累成狗,但是再累也沒得選。國內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肯定沒一個人帶一團孩子累,甚至這兩種累都不在一個量級上。
我在懷孕的時候就關注了這個話題,當時覺得,哦,別人可以一個人帶一團,我以後一個人帶一個肯定也沒啥,好像被洗腦一般,堅決沒讓公婆插手孩子的事情,結果呢。。一群沒帶過孩子的人在那裡總結帶孩子的事情,告訴你們,不管你用多麼多麼科學省心省力的方法都不可能讓你覺得不累。要想不累就得讓別人代勞!!
絕望主婦里的Lynette一個人帶4個孩子,最累的時候都快被整抑鬱了吧,她家孩子哭她甚至不管不顧任由她哭,我想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沒辦法有這樣強大的內心。
我獨立帶娃一年半了,所有省事省力的方法我都嘗試過,但是還是逃不過累這個詞。累不是因為體力不足,是心力。一方面孩子在不斷成長,我必須不停學習跟上她的步伐,還要在她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不得時刻提防,免得受到意外的傷害,我還要帶她交朋友,帶她看世界。另一方面我又不願意完全放棄自己的時間,我也想充盈自己美化自己,也不想放棄社交脫離社會。可是這兩方面很多時候幾乎是矛盾的。一個孩子一天的24小時,你都不能遠離,就算她睡著了。你的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你在做家務社交看書甚至洗澡化妝穿衣服的時候都不能將她放在你的視線外,不管你此刻在思考什麼,你都必須抽出一部分注意力看她在幹嘛。
一個人帶孩子的累就在你思想不能放鬆,在於你沒辦法獨處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
更不要說一群孩子在你身邊嘰嘰喳喳了,不用想都覺得頭疼,不要幻想有什麼工具或者方法能讓你帶孩子變得輕鬆。
一個團隊帶孩子相比肯定是輕鬆的,他們口中的累不過是在跟沒孩子時候比罷了。因為你至少想刷劇想看書想跟姐妹淘約會想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把孩子託付給信任的人!
目前我公婆已經過來幫忙帶孩子,我感覺前所未有的輕鬆,每天能去星巴克坐一上午看看書甚至刷刷劇,這種單純的思想放鬆讓我前所未有的滿足。這是一個人帶孩子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老公一個月收入足夠我能用得起所有市面上的所謂科學合理的育兒工具,我每個星期請鐘點工到我家打掃衛生3次(請過阿姨,實在不習慣家裡有陌生人),依然不能讓我覺得輕鬆,直到公婆過來。
目前已經打算生二胎,如果沒有公婆的幫助我肯定不敢想。
補充一下目前帶孩子的狀態。我孩子現在1歲半,我家老二在肚子里接近5個月。老大的衣食起居我公婆都是聽我的,包括哄睡包括各種嬰兒用品的購買都還是我,婆婆負責家務,公公負責陪孩子玩耍。工作安排基本沒有重合也沒有衝突。我想休息的時候可以把孩子託付給他們自己休息一下,他們在帶孩子的時候只要他們不求助我是把自己當空氣完全不插手的。他們對我家的付出我持肯定支持和完全不干預的態度,就是不管他們把菜剩到第幾頓吃我也不多說一句。而在帶孩子方面我要求不高也不精細,他們也完全尊重我的教育理念,偶爾有幾句抱怨或者不滿我也全聽著(照不照做看情況,偶爾妥協一下)。所以我跟公婆是沒有任何矛盾的。
我公公婆婆來自農村,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此之前沒有出過縣,走在縣城都會迷路,她不知道地鐵是什麼,更不知道網路是啥,剛來我家的時候普通話不會說,所有電器都不會用,從來沒有去買過菜。做飯方面婆婆只關心東西熟不熟。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她明白她已經無力追趕社會的步伐,所以她尊重我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因此我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2014年1月12日更新。
現在獨生子女太嬌氣不願意在養孩子這件事情費心費力這是事實,但大部分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其實都是無奈之舉,他們都得為生計和各自的人生價值而奔波。這樣的結果通常就是一家四口照顧一個孩子,白天老人帶,晚上四個帶,如果父母工作忙,其實這個孩子就像是老人的另一個孩子了。
有幾個媳婦願意跟婆婆住在一起,為孩子吵來吵去,忍來忍去呢。又有幾個女人想讓自己的媽媽年紀一大把了還來為外孫操持呢。特別是大一點的城市,通過各種渠道,育兒知識不比新聞推送接收得少,年輕人對老人的育兒方式不會特別贊同,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所以早教中心現在才這麼興旺。但是即使是早教中心,父母也只能周末帶孩子去,平時還是得靠老人幫助。老人可能會愚昧,但是他們比保姆要可靠得多,他們對孩子投入的感情絕對真切。而老人一旦插手孩子的事,怎麼可能不顧及他們的情感完全剝奪他們的話語權。
大環境永遠不能忽視,就是老人沒有什麼娛樂,喜歡把孫輩當成寄託。國家對幼兒教育作為太少。女人都在爭著男女平等,認同個人的社會價值要高於家庭價值。這首先就會導致在中國不可能一個女人願意生一群孩子,並且自己帶這一群孩子。
----------------------------------------------------------------------------------------------
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但是就這個問題對國內養孩子的體會很深。
雖然現在有很多的全職媽媽(還有一部分超級奶爸)在一個人帶孩子,但是絕大部分還是老人帶孩子,我媽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很有道理,我把這個問題分解成如下幾點。
1.為什麼中國的老人願意給子女帶孩子。
「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中國人們習慣把情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並信仰這種血脈親緣關係,以為孩子發揮餘光餘熱為義務。且不是我們獨生子女這一代的父母是這樣,就是他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輩,也一樣在幫兒女帶孩子,最大的不同,在我們的爺爺輩,奶奶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現在,姥姥帶外孫的情況已經很常見了,獨生子女政策也間接提高了女孩的家庭地位。
2.為什麼中國的老人在孩子成人獨立後仍然可以發揮餘熱。
在美國,在法國,在日本,一個媽媽選擇在家裡生一堆孩子養一堆孩子,不會被人嘲笑,相反國家還會給予適當的政策鼓勵母親在家裡帶孩子,中國呢?在知乎混久了,你就能看到,即使是在一個精英聚集的地方,人們普通的觀點還是女人得出去工作,不工作就沒有地位,沒有視野,沒有未來,這種社會環境情況下,有幾個女人有膽子一心在家生娃養娃,並踏實為這件事勞心勞心。一般能全職在家生完一個養完一個,就馬上得投入職場。在中國,連孩子天然的權利吃母乳,都會被急於投入職場的媽媽一再限制。
老人願意帶,孩子需要老人帶,一拍即合。
3.一群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還覺得忙,太平常了。
且不說中國人飲食麻煩,很多家長都喜歡自己做,孩子吃完餐具還要消毒,現在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育兒觀念都說不上有多先進,從吃母乳這點來看,就比歐美國家落後。觀念的落後直接導致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翻倍增加。
昨天在一個微信群,一個媽媽說自己在孩子睡著之後還要洗孩子的衣服,準備第二天穿的衣服和吃的水果,餐具消毒等等,然後一群人跳出來恭維這個媽媽多偉大啊多辛苦,這個媽媽是班媽,老公上班不用坐班,孩子的爺爺負責做飯,還請了一個保姆白天幫忙帶孩子,偶爾姥姥也要過會過來幫助,就這樣還說忙得不行。這孩子也養得太矜貴了。
4.為什麼孩子被養得這麼矜貴。
當然這一部分得益於我們偉大的計劃生育政策,就一個孩子不寶貝他寶貝誰。但是也不完全如此。中國人對孩子的愛在文化傳統里基於「老有所依」,一種實用主義當頭的觀念。常常聽一些老人說,我們過去養孩子都是粗養,但他們那裡的「粗」是被逼的,經濟條件不好,還好幾個孩子要養,不粗怎麼辦,都別想活了。如果他們有現在的經濟條件養育好幾個孩子,他們也一樣很矜貴孩子。
把孩子當皇帝一樣伺候得事無巨細,也得益於中國「窮」的傳統。老人大多過過苦日子,他們願意在吃穿住用方面給孩子最周到的安排,覺得這樣才是愛孩子。
5.老人能頂半邊天,所以他們要求話語權。
一個家庭,只要有老人參與過帶孩子,她們就愛發表意見,並且對自己的意見很堅持,年輕的父母也無力反駁,畢竟「拿人手短」,老人帶孩子也很辛苦。
6.獨生女子一代還是太不獨立
人的懶惰是牆頭草,會隨著環境的變化有增有減。老人能幫助,孩子自然有依靠,老人有帶孩子的經驗,子女也更樂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在大一點的城市,重視幼兒教育的父母越來越多,但是在縣城及以下的農村,無數的留守兒童翹首盼望父母的歸來,我經常看到一個巨大的生活區,全是老人和孩子。無論孩子的父母有錢沒錢,他們都願意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自己樂享輕閑。
7.歸根到底還是國家對幼兒教育的作為太少。就政府的支持力度來看,中國的教育遠遠趕不上歐美。
社會不僅沒有為母嬰提供便利,各種拐賣孩童事件還層出不窮,校車再安全的地方也不敢讓孩子獨自一人上學。
在我居住的小區,有好幾個全職媽媽,但是她帶一個孩子已經非常吃力。我相信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媽媽,但是她們無力去養育一群孩子,不然她們會蒼老得很快,會被社會淘汰得很快,甚至會間接養出一個像大爺一樣的老公。
慶幸的是,在大一點的城市,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幼兒教育。因為太多豬隊友了。
整個團隊其實就只有媽媽還肯學習如何科學地帶娃,剩下的都是「都這麼帶過來的,就你懂?」
就因為你是頭胎,因此他們有太多理由懷疑你。
舉個例子:
我親媽,我弟妹在我生娃之前生了兩個,第三個和我家娃差不多大,然後只要我和我媽單獨在一起,我媽的口頭禪就是「你怎麼能這麼帶孩子呢?人家你弟妹是這麼帶的。」
我讓寶寶坐餐椅自己吃飯,然後我媽「你都不喂孩子孩子能吃飽?你看人家你弟妹,喂三個孩子都不覺得累啊。」我懟:「然後每頓飯都像是母子打架似的,當媽的每頓飯拿個棍子滿屋子追孩子吃飯?」
兩歲多了,覺得沒有必要給孩子什麼都剪碎了吃,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我媽:「你看人家你弟妹特意買個輔食剪剪碎了給孩子吃。」我懟「那個輔食剪是我去年買的,兩個孩子一起用的(他家老三和我家寶寶),他家老大老二用過?」
看我把菜拌到飯里,又看不慣了,說:「你看你弟妹什麼時候這麼干過。」我說「你看他什麼時候沒這麼干過?」
我家寶寶不是淘氣的太過分,我不會阻止他,畢竟還太小,但是我媽就看不慣我家娃在地上玩、犯點小錯誤就是「這你都不打他?你看你弟妹把三個孩子管的,老老實實。」「拉倒吧,哪一回人家要管都是你在旁邊不讓管,三個孩子除了沒上天,還沒幹過啥。」
但是我媽還算好,雖然嘴上說,但是不干預,很尊重我,基本都能按照我的想法來。等我到了婆家,那才叫一個鬱悶。
「這麼小的孩子就自己吃飯太可憐了,難怪這麼瘦。」然後就動手喂,我阻止,「都這麼瘦了,還不讓孩子吃飽飯!」
小時候,我說給孩子少穿一點,「孩子沒有六月天。」說著就給孩子又包一層包裹。最鬱悶的是,我手心常年是發燙的那種熱,就不讓我抱,「這大熱天的再把孩子熱到了。」那您是怕孩子冷到還是熱到。
我娃就是很多人說的那種,抱睡到十一個月,吃飯輪著吃,因為一大家子人聽不得哭聲「孩子小好可憐的。」而且因為人多,倒是怎麼抱著都不嫌累,輪著來。
「你懂什麼,你又沒生養過。」「書上說的就對?盡信書不如無書!」「專家的話你也信?他們也就騙騙你們這些傻子吧。」
這樣的情景太多了,這樣的指責也太尋常不過了。
你還不能反駁,因為你帶的好了,那是理所應當的,要是出現什麼問題,那就是「我怎麼說的?說多少次你都不聽。」要是他們錯了,你還不能說他們,怨他們,「我還不是都是為了孩子好?」
很多我明明知道書上是對的,但是為了家庭的和睦我也會學會妥協,我並不是一個偏執狂,覺得什麼事情都要按照書上來,我很明白每個娃都有不同的特性,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這種不尊重,我真的接受不了。因為很多時候,他們只是一時興起,覺得喂一下、抱著睡一下、寵一點都無妨,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我為了讓寶寶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有自己的習慣付出了多少精力,而他們這無妨的一下會把我所有的努力全部毀掉,然後讓我去承擔後果。
雖然有的時候很希望他們能幫我一把,畢竟兩歲多的娃,分分鐘離不開人,自己一點個人時間都沒有,真的太累。但是一想到他們來了之後的各種雞毛,覺得應付他們比對付娃累多了,真的。
有的時候想,可能在有些家庭里,媽媽的地位還不如保姆,因為很多人怕保姆對孩子不好,都不敢說保姆,不敢懟保姆。但是對媽媽可能連這樣的顧慮都沒有。
再次呼籲將要當爸爸的男人們多看兩本書,真的。你看了幾本書,哪怕你不參與到育兒中,你也會知道你媳婦的養育方式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因為你家老人生養了你們就什麼都對。這也是對老婆的一種支持,這種支持,在我看來,比你以錯誤的方式參與到育兒中,然後與妻子發生衝突,乃至指責,都有用的多了。
剛看到題主在問題下的評論了,我有朋友家也有同樣的困擾,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話語權的,是一點點,一些些過來的。
這裡有一個策略問題。
1.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說真的,我的生活圈中各種行業和收入層次還算豐富,所以我對很多文化衝突或者生活習慣衝突比較習慣。感冒了是降溫還是捂出汗,衣服是烘乾還是晒乾,是食療還是保健品等等,這些觀念衝突簡直無處不在,多年下來,我覺得因時因地制宜,需要付出最小代價有效達到目的即可。
2.不要正面對抗,但要展示自己的能力。
比如尿片和尿不濕的問題,老人開始希望用尿片,最後發現真的大家都太辛苦,而且尿不濕在我指導下使用,也很安全,後來再也沒有用過尿片。
3.自己不夠權威就顯示自己能夠很容易接觸到權威,慢慢你就成為家人心中的權威。
在幼兒保育方面,我通過朋友認識了可靠的兒科醫生,有醫術也比較耐心,看診的時候順便可以問一下保育的小問題(1-2個),家人陪伴的時候看到我的理念被醫生認同,2-3次以後就會同樣認同我。
幼教方面,普遍都覺得國外的理念比較先進(呵呵),我就拿著專業書籍里的段落給老人看,然後自己解釋。嗯,周圍也有朋友出版幼教方面的書,寫的不錯,但是因為距離近,不夠有震懾力。
——————————————-——
作為一個比較長時間一個人帶寶寶的住在國內的媽媽來說一下親身體驗。
在周圍的朋友中,我不是個孤例。
所以,我想跟題主的朋友圈也是有關係的。
我家人有能力也願意幫助我帶寶寶,但是階段性的。
在寶寶1歲前,經常是有2-4個人的,4個人是小朋友生病和大人加班、以及長輩想多陪BB的情形。
美國的朋友一樣的要送DailyCare。因為全職媽媽也需要做家務。也會階段性的請保姆和長輩幫助照顧。
不光是華人,白人一樣的。
大家的刻板印象是白人都是完全父母親帶寶寶,其中有一個全職,然後全部搞定。不是這樣的。
看看good wife,孩子到了高中,仍然需要外婆和奶奶階段性的過來幫手。這是美國社會正常形態。
尤其是0-2歲小寶寶感冒,大人經常需要7*24小時觀察,大人自己一個個倒下的情況非常正常,這個時候一個團隊非常正常。
到了幼兒園階段,基本就可以一個人搞定了,但是通常也會請保姆或者家人帶一天周末,方便我處理家務和工作。
關於題主說的一些生活細節。
1.南方夏天確實不適合尿不濕,用尿片環保又健康,尤其是0-3個月的新生兒。日本人一樣用尿片。過了夏天之後,或者寶寶不是夏天出生,可以替換。紙尿褲方便,尿片環保(注意消毒),根據個體情況選擇。不需要糾結。
2.國內的食品安全本來就是一個問題。周圍一片人都在包郊區的稻田和菜地。有這個條件,你應該偷笑。至於健康食品要花多長時間烹調。只能說,糾結的人花的時間確實會比較多。一鍋亂燉爛也可以,製作食譜,每頓都要十來種分開作的家庭我也見過。前者花不到半小時,還能同時干別的,後者基本上要搭上一個人全天功夫就在弄吃的。
3.我曾經周末經常一個人帶著寶寶出去活動,半歲到3歲左右(更大的時候孩子的社交需求大,基本都是朋友一道)。因為車技丟荒了,基本都是公共交通工具。我的辦法是嬰兒背帶,香港的一個品牌和少數民族背在背上的都很好用。我覺得城市中環境還不錯。媽媽帶著小寶寶,公交會有人讓座(個人一般也很少高峰出行),打車司機會優先停在你面前。逛花鳥市場,老闆會善意告訴你這些鳥對小朋友不太安全,盡量離遠點。
4.從小教會小朋友注意安全,遠離燙、電、強光、不穩定的爬高之後,可以讓孩子處理一些自己的事情,從自己喝水,吃飯,掃地、穿鞋等開始。在你確保安全和不影響其他家人的情況下,老人會很開心和驕傲。與此配套的,建議在小朋友2歲前,家中(或一間房)盡量使矮傢具或者整體家居,少稜角(或者防撞角),少易碎品等。讓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其實自理或者幫助家務,對於長時間呆在家裡,社交需求逐漸增加、渴望任何的小孩來說,是一個內生需求。只要不打擊,她會自己慢慢學會很多,甚至超出你的期望。
父母親對小朋友的長時間陪伴對早教很重要。但是也要考慮長輩們對下一代的親近心情和家庭和睦。
我覺得題主的困擾主要在於你們沒有話語權。長輩不能認可你們帶孩子的能力。
我個人而言,我在懷孕開始看很多權威的保育書,幼兒教育書籍。後來通過朋友和自己經驗,掌握了很多常見病的家庭觀察治療辦法,以及很多附近兒科可靠的醫生。
如果有朋友,或者長輩經過交流獲得的小tips,確實有效,我也會聽取。
寶寶有情況,生病或者情緒不對,不太「聽話」,我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最有效的。所以慢慢相處下來,怎樣帶寶寶,家裡首先尊重我的意見。
在這個前提下,家裡人多或者少,都能比較有序,也比較有效。
你需要的是,在幼兒保育和教育上,進行大量科學學習,建立自己的權威,然後就可以享受溫馨、舒適、有效的大家庭。
另外,足夠尊重和尊敬自己的孩子,新生命真的是個奇蹟,相信他,陪伴她,他能夠做到非常好。
半歲的寶寶就能夠了解並遵守很多規則了,前提是你和她一道遵守。
加油。
玩猜城市名字的這些你們太可愛了哈哈哈。原諒答主是個隱私感很重的人無法透露正確答案,不過這樣一來也發現原來全國有這麼多類似的城市 有味盆友補充的關於小區里不栓繩的狗,太有共鳴了,我上次怎麼就忘了說
………我是忙碌的分割線………………………
無意間發現這個問題,深有體會。我的體會是:在美國時一個人帶娃在家出去玩逛超市去遊樂場都沒問題,回國以後帶去小區樓下遛個彎把我累個半死,再也不敢單獨帶孩子出去了!!!
舉個例子,
在美國你出門推個嬰兒車總沒問題吧,推到哪兒也沒問題吧,想走個十分鐘還是十個小時只要你願意就沒問題吧?孩子坐累了想下來跑跑也沒問題吧?孩子餓了你喂個液體配方奶總沒問題吧?遠點兒的地方你想去那開車帶著孩子總沒問題吧?……
回國以後,國內包括大城市的無障礙水平讓我簡直罵不出來,去趟小區樓下,光是從樓洞口出來我一手拎著娃一手拎著推車還得找個路人幫我把巨大沉重的門禁給我打開。尼瑪下了樓幾乎沒地方可以推車,一會兒一個台階,一會兒一個翹起來的磚頭(我們這還是全區最貴的小區,二線城市,房價15000左右。更不要說大馬路上。)。孩子跑兩步,一個不小心就一輛電動車或者轎車什麼的急馳而過(小區裡頭!更不要說外面)要不然就踩個別人的屎尿什麼的(真日了狗了,一群群老頭老太太就在個大廣場上給孩子把屎把尿,你再不遠上樓回家好歹也找個樹底下或者牆根底下行嗎?)餓了沒有液態配方奶可買,一手奶瓶奶粉一手倒礦泉水沖奶,孩子一眨眼就沖著電動車跑過去了…
這是小區裡頭。外頭呢?開車?開車試試?……我回了國至今只開過四次車,每一次都是在川流不息不知紅燈為何物的電動車流中左躲右閃(我所在的城市據說電動車格外多),還得防著那些放著近在咫尺的路口不走非得翻越護欄的功夫老太太。何談開車帶著孩子?由於本市位列中國n大堵城之一,夫妻倆開車帶孩子出門,孩子經常因為走走停停走走停停一不小心就吐一路……
我們夫妻,回國後第一次去本市一著名景區遊玩,主要內容就是一個一路上緊緊護著娃不被擠到碰到,另一個舉著一輛完全用不到的巨大沉重超豪華童車,兩個人呼哧呼哧地喘……很久以前,我國的孩子也是滿世界跑沒人管的,同也出現過一個人帶一群孩子的情況。什麼時候情況逆轉了呢?一胎政策被貫徹之後。
一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二來只能生一個孩子了,相當於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面,不小心翼翼,難免會雞飛蛋打。
推薦閱讀:
※說說你怎麼看唐朝的高力士這個人?歷史記載他的事都是真的嗎?
※木雕當中的花鳥作品究竟有多美?
※下聯:青天有路苦尋仙。如何補上聯?
※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客家文化風俗有哪些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