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閏年,為什麼會有閏年?國外有閏年嗎?
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為什麼四年一閏?
如果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剛剛好是365天整,那麼每一年就都是365天,我們就不需要閏年和平年的概念,也就沒有必要每隔四年把二月份28天改為29天。
因此,閏年的概念是為了修正偏差。
為什麼百年又少一閏?
如果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剛好是365.25天,那每四年增加一天的演算法就很精確,就沒有必要每隔一百年又少一個閏年,從而少加上一天了。
同樣地,這也是我們的曆法在做一個修正。
為什麼四百年又加一閏?
如果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剛好是365.24天,那每一百年就有24個閏年,即四年一閏而百年又少一閏。這就是我們用的曆法的來源。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用小數表示即365.2422天。這一小小的誤差將引起季節和日曆關係之間難以預料的大變動。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重大的曆法改革,根本原因就在此。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用分數表示即365 10463/43200天,這意味著每過43200年應當有10463個閏年。而按照四年一閏、百年再少一閏的演算法,即百年24閏的演算法,每過43200年一共才增加了10368天,就少了95天。
所以我們的曆法除了四年一閏、百年少一閏之外,還規定每四百年又加一閏。這同樣是為了做修正。
小學所學的判斷閏年的法則:
- 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為閏年
- 能被400整除的是閏年
事實上就給出了置閏法則: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這就差不多補償了「百年24閏」帶來的偏差。我們的曆法是相當精確的。
我建議把「中國文化」的標籤去掉,順便說一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早在古巴比倫時期就有人制定了曆法,一年分12個月,每個月份或30天,或29天。
但比起實際地球公轉一年所需要的時間,誤差還是挺大的。
誤差大到什麼概念呢,就是在曆法運行十幾年後,我們很有可能可能就在某年的9月份就提前過「冬」了。
那怎麼辦呢?那就每隔幾年人為地加上一個「閏月」,來平衡BUG
而後,在古羅馬時期,凱撒大帝建立了新曆法————儒略曆,已經有了近代公曆的模型,但值得一提的是,wuli凱撒用自己的名字給7月命名(July),為了體現自己貢獻突出,決定給7月多加一天,於是從2月那抽走一天給了7月。從此7月有了31天。所以二月在凱撒時代就被剝奪了一天。
(2月:還我青春,還我完整天數!)
在凱撒狗帶後,新的掌門人奧古斯都上位,他也學凱撒,用自己的名字給8月命名(August), 老規矩為了體現本王的威武,8月必須多一天啊,怎麼辦呢(??? ),沒錯他也看向了2月……
2月 (???):我這又是惹誰了?
你沒猜錯,這個儒略曆(2月血淚曆法)也有誤差!儘管做出四年一輪,加一天的調整,還是有很大誤差。
舉個數據:地球公轉一年的實際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而當時儒略曆是按照一年365天6小時來運行,所以每到閏年的時候就差出了整整44分鐘56秒鐘。
儒略曆運行了有1600年,也就是說累計誤差達到了10天甚至還要多出1/5的天數。
嚴謹的天文學家是不會允許這樣的誤差產生的,所以1582年高利教皇時期,高利教皇採用了天文學家的建議,改進了曆法,也就是我們沿用至今的公曆。(還有個歷史殘留問題,就是2月不僅被剝奪了兩天,還變成一個調節平閏誤差的神奇月份)
所以我國採用的是國際上的紀年法,和傳統文化不沾什麼邊。
-以上
-還有關於1900是不是閏年的問題,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不是!閏年不只是被四整除那麼簡單計算的。
-感謝觀看主要是為了跟上地球公轉的節奏。
地球公轉一周365天5小時48分,但公曆只有265天,所以每年我們都落後地球5小時48分。為了跟上節奏,所以每4年就要多一天嘍。
為了給人一天時間,讓人反省過去的四年是否荒廢了光陰
這跟國外國內有什麼關係?這是天文又不是傳統。
推薦閱讀:
※支持國產汽車,想買一輛吉利的汽車,有什麼好的推薦嗎?
※如何挑選香菇?
※左肩背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什麼是「中年少女」?
※為什麼說張姓是老天爺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