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地車那麼流行,公路車卻很少有人騎?

樓主所在城市學生99%都是騎山地車,公路車基本絕跡,這是什麼原因?


首先要明確這樣一個概念:公路車是在「鋪設路面」騎行的,山地車是在「較差路面或是非鋪設路面」騎行的。我們來看看各大自行車廠商是如何定義的。
崔克:

閃電:

我們來看看中國馬路上最普遍的「巨大」牌自行車中最普遍的一款山地車的宣傳圖。請注意圖中的路面。

從各大廠商的定義,似乎山地車就根本不適合在城市裡面騎,但是為什麼國內騎車的情況是山地車的人確實大大超過了公路車,以至於我們時常看到柏油馬路上編隊騎行的山地車(山馬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要從國人意識公路車自身兩方面分析。

一、意識問題

  1. 先入為主,山地車運動(注意我說的是「運動」)在國內的發展時機給國人的觀念衝擊。中國接受新事物歷來是比較晚的,不光自行車這項新事物的接受晚於歐洲發源地百多年,同時中國受美國的影響遠遠大於受歐洲的影響,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正逢山地車運動在全球的大流行,很多人就先入為主的接受了山地自行車為比賽用自行車的概念。而此時大部分中國人對環法的概念是,環法是蝦米東東。
  2. 就騎行姿勢來說,山地自行車比公路自行車更容易被初學者接受。為了便於操控和對突發事件作出反應,山地自行車騎行姿態比較挺直,視線更接近人走路的姿態,用腰部受力。而公路車姿態前傾,頭部超出身體很多,容易造成初學者的危險感覺。其次公路車騎行姿態下趴,對身體柔韌性要求較高,身材要求也不小(大肚、大胸都是問題)。再次,公路車騎行姿勢需要上臂、腰部、大腿都受力,一旦姿勢錯誤,騎久了就會腰酸背痛,造成很多人感覺難以上手。最後,公路車往往要求腳通過鎖鞋固定在自鎖腳踏上,更是給初學者過於專業,難以入門的觀念。其實,上述問題和觀念都可以通過經驗的積累來糾正和轉變。公路車本來就是為了長途騎行設計的,只要正確並習慣了,就會體會到公路騎行姿態的效率和優勢。對於鎖鞋,不管山地還是公路,鎖鞋都是為了騎行更加安全。
  3. 公路車運動的目的性造成的普及問題。公路車運動相對於山地車運動的最重要一點就是,騎公路車的目的就是在保證身體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以速度優先。很多人入門公路車時抱著各種各樣目的,但最終要不是走向挑戰自我,要不是就走向了競技。所以一旦決定入門公路車,也就意味著告別了那種慢悠悠不出汗的騎游的狀態,也告別了和一大堆水平參差不齊的車友列隊刷馬路的狀態,當然,也告別了DH這種激烈運動的狀態,這和不少有條件購買公路車的人的目的是不相符的。
  4. 公路車是一項計劃性很強的運動。公路車運動的每項內容都要提前計劃或者知曉,譬如踏頻、均速、什麼時候到什麼位置、跟車距離、什麼時候喝運動飲料,什麼時候喝純水,帶多少補給....等等什麼都要提前計劃。「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彷彿公路車是做不到的。一旦入門了公路車,你就像是一名數學家,零件的重量、每個檔位的齒比,每個部件的里程數...有時候你會懷疑你是不是成了偏執狂。這對於普通人來說,太累了。

二、公路車自身的問題

  1. 公路車是一項器材要求嚴格和精確的運動。 公路車尺寸嚴格,身高要求基本5cm一檔,更不用說傾角、把立、曲柄、坐軌等帶來的諸多尺寸協調問題。一般是要求做個專業fiting的(單獨做的話價格幾百到幾千元不等),但對連改變騎行姿態都不願意改變的人,讓他們花2個小時做個fiting,那更是不敢多想了。可是公路車「最在意的就是尺寸」,不論是尺寸大了小了,騎行中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很多人在嘗試了錯誤尺碼公路車(自己買或者試著騎了其他人的車)後,就放棄了。對於廠商來說,公路自行車5cm一檔,中國人按160cm-190cm的身高跨度,一個車架至少要準備6個尺碼,更不用說公路車車架不光以尺寸區分,還以用途分為速度車架、爬坡車架、古典車架,TT車架,鐵三車架等,這比山地車的尺碼16.17.19寸的準備要多得多了(即使山地車也分為普通越野、速降、飛躍等),廠商也不太願意產品線拉得太長。同樣,對於公路車青少年普及(也是樓主所說的中學生),700c最低身高160cm的要求,身高變化帶來的換車架問題,又是一棒子打倒一大片。
  2. 公路車的運動器材基本已經形成了價格壟斷。 公路車的整車、零件供應商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都形成了各自的體系,每個廠商都有和競爭對手同級別、同價位的產品,同時又各自不斷的塑造新的技術壁壘,專利壁壘,材料壁壘,其的結果就是整車和零件價格始終處在高位。所以說公路車不談性價比,購買的準則就是「在能承受的範圍內,選最貴的」。對於新手入門的車來說,哪怕目的是入門休閑,其定價都應該在裸車3000左右,加上其他裝備,總共投入應該要接近4000了,這個起點應該是比山地車高了不少。對於國人普遍擁有的「便宜又大碗」的心理,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3. 中國的路況比較適合山地自行車的普及。中國目前鋪設路面仍然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城區以外瀝青路面、水泥路面都是很好的道路了,有些道路仍然是土路,較平整的高級瀝青混凝土路面都是近幾年的事情。對於較差路面,公路車也不是說很容易爆胎,但是容易把輪胎卡住。走爛路帶來的顛簸感也使公路車騎行感覺遜於山地車。國人歷來謹小慎微的心態和路麵條件的制約,公路車在中國的發展初期似乎先天不足。
  4. 公路車不適合重載騎行。公路車的騎行姿態決定了不能有太重的東西壓在背部,所以公路車寧願用腰包都不用背包的,而且公路車載物的空間確實需要精打細算,但是你也可以像不少人一樣只帶三樣東西遠行,人、車、銀行卡。

綜上,山地車「目前」在國內的確比公路車吃得開。但是隨著路麵條件的好轉和國人接觸面的拓寬,我相信公路車以後還是會越來越常見的。
忘了補充說一點:我是騎公路車的。


居然有人邀請我... @韓六六
-------------------------------------------------------------------------------------------------------------------------------------------
門檻.
器材來說,公路車入門門檻相對來說比山地車更高.現代公路車的一個特點就是具備手變,這個特點使得其價格不會偏低.感受手變的入門車型r902,ocr3300之類的,光車就2000多,加上各種相應級別人身裝備3000多就沒了.娛樂級別的車友多半是買一輛車一頂頭盔就完了.花3000多才能玩全套,他們多半不會幹出這種事.而國內的娛樂級別車友基數相當龐大....so...
歷史沉澱來說,公路車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東西.而各項公路賽事更是歷史悠久,比如1935年的環西,1909年的環意,1903環法,1896巴黎-魯貝.著名的bianchi公司更是1885年便成立了.再看山地車,現代山地車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在美國被發明.悠長的歷史積澱,使得你買的車,其中一部分就是為其買的單.著名的賣歷史的就有colnago,time以及de rosa之流.
科技來說,公路車是追求速度的機器,它的任何改變都要圍繞這個核心來進行.於是車身變得更輕,更符合空氣動力學.車架從早期高碳鋼,到中期鉻鉬鋼,再到後來1975年美國Exxon Graftek發布第一個碳管車架,到現在pinarello旗下dogma號稱使用最尖端航天級別碳纖維,材料成本越來越高;另外還得加上各種設計成本,碳纖維開模成本,風洞成本....etc.這些都得是消費者來買單.
車輛的精確性來說,在買一輛公路車之前,需要對人的各項身體數據進行測定,這個叫靜態fitting,需要測量身高臂長跨高大小腿比例柔韌度等等,做完以上這些之後,才僅僅可以確定該使用多大的車架,多長的把立以及多高的坐墊.後期還要進行多次動態的微調,這個叫動態fitting,以達到生命的大和諧.一次動態fitting動輒進行一個下午,國內車友是否會願意花費這麼長的時間之後僅僅是發生了比如坐墊前移0.1cm這樣看似很細微的改變?
觀念.
先不說別的,單就自行車運動而言,國內普遍還是停留在"你這車這麼貴要一千多!都能買輛電動車了!"的水平,肯花這錢買輛自行車的人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很多對於自行車稍稍有點了解的人,眼裡就只有普通車與山地車,以及有些會知道那種"沒剎車"的車叫死飛(不管神車固齒一律統稱叫死飛了).其中是不包含公路車的.我就曾經碰到過,在某安特車店,一位大叔看到我的車,託了托眼鏡很認真地對我說,小夥子你是專業騎山地的吧?當時我的tcr就靠在旁邊.....
再就是一個比較巧合的,山地車傳入我國的時間大概就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那個時候正好是我國的自行車熱興起的年代."自行車大國"的稱號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而那時山地車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剛剛興起,勢頭正猛,剛剛具備了自行車觀念的我們很自然地就先入為主,首先接納了山地車.類似的例子還有國內與歐美對於《魔法門之英雄無敵》到底哪個版本更經典之間的看法的不同.歐美普遍認為是2,而國內大部分認為是3.這個也與PC在兩地興起的時間差異有關.
社會.
有些人認為國內與歐美的路況差太多,實際上這個也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公路比賽都是選的好路,爛路都叫古典賽了.國內的好路一抓一大把,香榭麗舍大道也照樣坑坑窪窪,13年環法收官役就把Cavendish給坑了.但是路好是一方面,在上面跑的都是什麼車,車道都是怎麼設置,該走什麼車的車道最終都被怎麼使用了,這個才是關鍵.真正玩公路車的都上的鎖鞋,這個路上各種違章逆行素質低,自己的安全都不敢保障呢.
現在的車店開得越來越多,但是愛車的老闆卻並沒有按照這個趨勢增加.部分人甚至不曾拿起工具修車.許多老闆不懂車,又如何拿出專業的態度來賣車?招募的店員也有部分半吊子,其中部分人也就是每天跨上自己的山地壓壓馬路.顧客來買車,一來店裡掛著擺著的全是各種山地,公路車被擺在角落吃灰,一眼望過去"給我拿那輛車吧!"然後付了錢高高興興踩著店員推薦的"適合全地形"的山地車回了家.
以及各地的騎行俱樂部里,大量的"山馬黨"每天組織成群結隊遊玩,當問到為什麼買山地的時候,回答"因為騎著省力舒服哇","因為公路車輪胎那麼細總是看起來好容易爆的樣子","因為公路車很脆弱"...這樣的回答,我竟無言以對...

這篇回答好像充斥對山馬黨的控訴..好吧利益相關:公路黨..


兩年前的答案了,你們看看就好。


~~~~~~~~~~~~~~~~~~~~~~~~

因為貴。

通勤標準,山地車入門買G家ATX660帶頭盔1.4k搞定,公路車即使是風標那種偽公路也得2.5k。

運動標準,XC硬尾山地車入門買XTC750已經是高標準了,裸車就得花3.5k,我公路入門入的Specialized Allez Basic,裸車4998,加上配件(公路盔390,騎行服890,鎖踏200,鎖鞋890,騎行眼鏡170,碼錶480)這就8k了,明年初還得入一套二手碳刀(注意是二手啊二手,比賽無碳刀簡直是作死的節奏T_T),親友價1.5k,外加組找關係入的橢圓盤,1.5k,親,這就11k了啊,這還只是入門啊親,作為學生家裡不支持根本玩不起啊有木有π_π

所以,在一個以考試成績定義孩子優秀與否的國家,有多少家長會支持孩子花上幾萬玩自行車呢?

╮(╯▽╰)╭


郊區鄉村當然是山地,這裡就說城市通勤:

公路車優勢主要是輕快,不要說習慣了公路車,哪怕是習慣了P8這類摺疊車都會覺得山地車騎起來很費力很笨重。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選山地壓馬路?

  1. 城市裡面因為紅綠燈和自行車道上常常有行人,公路車的速度沒有優勢,除非你走機動車道中間----那樣不安全。本身城市通勤太快就不安全。
  2. 公路車即使有速度優勢,對於通常5-10km的通勤距離,速度優勢不重要,無非是20分鐘還是30分鐘到的差別。大於15km的通勤,有錢的開車,沒錢的公交或者電單車
  3. 一些路面 、 下水道口的長條縫隙,公路車的窄胎容易卡住出事
  4. 偶爾要上下台階,過井蓋,壓碎石,還是山地車皮實
  5. 城裡面也不是到處都是好路,公路的高壓窄胎沒有避震在一些磚鋪的路面上高速行駛顛的厲害,手好麻啊。更別說一些爛路了
  6. 相對來說公路車貴一些,2000以下沒啥好選的,除了工作一段時間的,普通學生估計只能選山地了

有人說年齡是一個要素,只能說有部分道理。我這邊看到大部分騎公路車都是20-30的,但是學生小青年大叔大媽大爺所有的年齡層次----都是山地的多

我的車是P8,騎過同事的公爵600後基本上不想搞山地了,公路有點貴,看看什麼時候搞個入門級的公路吧 --- 首先得換個大房子。
--------------------------------------------------
btw, 有人求推薦車, 城市通勤我覺得選擇摺疊 (大行 p8 p18, 丟在辦公室家裡省地方,不怕偷車賊) ,或者平把公路比較好,這裡純血公路黨勿噴,別人就搞通勤不是搞自行車運動的:
平把公路:捷安特 FCR3100 3300 3500 之類, 美利達探索者系列, 偏門一點的喜德盛極速170 -- 這類車主要是結合山地車的平把和公路車架輪胎,胎一般比公路粗比山地細,不用彎腰騎行。這類車有的稱為綜合車,城市運動車什麼的。

具體什麼牌子我的建議是選擇較近的車行,既然是來求推薦的,大概還不會自己修車改車,選擇就近車行方便,哪怕是3000以上的車子,做保養修修小毛病還是需要的。

反對有人動不動說別人低端的做法,只因為他們沒有你專業沒有你發燒沒有你有錢么? 低端的只有那些亂扔東西,開大燈爆閃的人。


還不是因為窮



對於沒有真正接觸過自行車運動的人:
對山地車的第一印象:
輪胎好寬好霸氣;
車架好粗好霸氣;
還是減震前叉,嗯不錯;
還是直把,嗯不錯;
喲,還是碟剎,太酷了!
對公路車的第一印象:
輪胎好細,太不結實了;
車架都沒有減震,太不舒服了;
這車把是什麼吊樣子,太難看了(吐槽下bing輸入法,竟然沒有diao字);
這剎車怎麼回事,還用剎車皮,太low了!
然後果斷買一輛山地車。
買完了車基本會發生如下幾種情況:
1 新鮮勁兒一過,感覺騎車沒有那麼瀟洒,而且好累,還是坐車舒服。車被丟在一邊落灰,或者乾脆二手賣掉。
2 用來上下班通勤,逛街買菜,裝個後貨架載妹子,偶爾出去騎游,相對自行車本身,更注重騎行。
3 成為器材黨,專註於各種改車,研究各種零部件,越來越少騎車,最後退燒,二手區出車,自行車再見。
4 努力訓練,相對於越野的刺激,更喜歡在鋪裝路上飆車,但對公路車心存不屑,相信自己可以用山地車超越公路車。
5 努力訓練,相對在鋪裝路上飆車,更喜歡越野的刺激,器材升級,硬尾改軟尾。
6 努力訓練,發現公路車才是自己的歸宿,果斷出掉山地,換上公路。越來越關注訓練的科學性,鎖鞋,心率計,訓練台等一一購入,周末有空的話必定會騎上車出去檢驗訓練效果。
(上述內容自動屏蔽土豪屬性)


2015年1月號《單車志》也提出相似的問題....

「為什麼大家都在騎公路車,而山地車越來越少了?」

在大陸,80%的山地車是被當做公主車和28永久來騎的。


就個人感受而言吧,我不是專業騎手,也不是發燒玩家,更不是硬體改裝控,對於車子技術方面的知識菜鳥都談不上。只是個人很喜歡騎車,哪怕只是通勤都很開心的啦!

在有限的知識體系和無限的偏見中第一部車就是山地車,首先幻想自己在各種山中大坡沖刷而下,各種橫斷面提頭跳躍;其次,在路上的酷車,基本清一水的是山地車(因為騎公路的人寥寥可數);最後,盲目的覺得山地車安全、結實、耐造,那麼粗的輪子,想想都很有安全感啊,再加上對我們國家的城市路面沒信心,就覺得山地車就像帶了個安全頭盔,相對有保障;哪像公路車,那麼細的輪子,又滑、又薄、又沒抓地力、完全是用人肉在抗衡路面嘛!

因為以上幾個原因,一騎就是三年。山林野跑那時從未實現過,提頭最多的也就是過過強行減速帶,然後,最快的時候車速也就拉到40碼(我是女孩,體力有限,別拍),大多數時候就是累的呼哧呼哧的。

現在換了公路車,一狠心,花了一萬多大洋,也才是個入門級別的,同比山地車就價錢上能換到的性價比來說,還是會有落差的。相信這個原因,也是很多人最後權衡來去最後選山地車的原因。但是,良心體驗,騎上以後,你會發現,如果你追求的是騎行的舒適度以及速度、山地車真的會被甩老遠,至於安全,真的不是車的原因,關鍵是在車上那個人。而山地車會變成一個正真的玩物,也就是只有在山地上沖林迫雨的時候你才會把它請出來,通常時間它都處於「冬眠」態。


之前下面有個小胖子覺得我在裝逼,把那段對話都刪了,不然老是被迫意識到車友群體里總是有這種只有情緒沒有智力一看見別人說山馬的不是就炸毛的豬腦子,也是夠心塞的。
騎個車沒什麼好裝逼的,再貴的量產車不過一輛中檔汽車的價錢吧。真要有優越感,無非是來自於我對這項運動投入了比你多得多的研究和努力。
然後,以下是第一次、第二次的隨口吐槽,以及第三次本來打算認真回答,後來還是不幸跑偏的回答。
------------------------------------------------------------------------------------------------------------------------
為什麼大多數的回答看起來都是沒有騎過公路車的?
………………………………………………………
意外地有不少贊同。。。。怎麼回事。。。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
窮。
………………………………………………………
說起來一個朋友曾經問我入門公路車的預算,我粗略想了一下回答他說先準備五千吧,當然這五千塊是包括整車、頭盔、騎行服、鎖踏和鎖鞋甚至還有碼錶的價錢在內的,因為我不認為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東西仍可以獲得完整的騎行體驗。
當然後來細想一下,如果通過購買二手、白菜價水貨等一些辦法的話,其實預算可以低很多而體驗仍可以在可接受範圍內。
不過當時他的回答是,為什麼預算要這麼高,我只是想隨便騎一下,然後表示他可接受的預算大概在兩千左右。
可能有不少山馬車友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只是隨便騎一下。
在我的認識里,不知道「隨便騎一下」到底是什麼概念。公路車是用在公路上鍛煉、比賽並獲得樂趣的自行車,山地車是用在山路中鍛煉、比賽並獲得樂趣的自行車。城市中通勤使用城市通勤車,長途旅行使用結實舒適的旅行車。我認為專車專用是一個騎車的基本原則。
「隨便騎一下」的心態或許最適合山馬了,入門前不需要調查太多資料,不需要準備太多錢,只要買一輛車,就可以直接騎上路——他們不都是那麼做的嗎,然後你可以慢慢慢慢地購置頭盔,購置硅膠坐墊套,購置爆閃車燈,購置車載音箱,變得和與你一起的所有隨便騎一下的人一樣。
說到這裡忍不住說一下,我是一直覺得你騎什麼車,只要不影響到我和路上其他喜歡騎車的車友,那誰都沒資格說什麼,但是,你的車燈在你逆行的時候真的媽了個比的閃瞎我了,誰他媽允許淘寶商家把那種雞巴燈賣給山馬黨的我操。
一些山馬掛在嘴邊的理由,坡太多路太爛什麼的,各種論壇,貼吧,自行車門戶,博客,很多人都解釋爛了,可是沒用,這些誤會仍然盛行,連一些車店的作為所謂專業人士的店員也仍然在瞎普及這種誤區。
想到什麼說什麼,反正沒人看。再放上我的觀點:
1,運動有價格門檻是正常的,自行車有那麼貴就是有那麼貴,你決定要進行自行車這項運動的話,就必須準備好錢購置能給自己正常體驗的車輛、頭盔、鞋服和其他設備。如果覺得太貴,你完全可以隨便買雙鞋去慢跑或者去蹭籃球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運動需要獲得良好體驗,同樣需要不少金錢投入。
2,我在四線城市長大,在一線城市搬磚,去過不少城市、鄉鎮,以我的見聞,只要是個城鎮,從來沒有見過差到必須用山地車輪才能搞定的路況。
3,容不容易爆胎跟輪胎粗細一點關係沒有。
誒好像離題了?∠( ? 」∠)_


日常所見到的帶根彈簧叉的「山地車」,80%並不是山地車,其實只是廠商迎合大部分消費者意願做出來的寬胎減震通勤車。畢竟山地車給人的印象就是結實,有減震,騎起來更舒服,路況適應能力很強。一般通勤來說,確實這種車騎起來更舒服點,也更費力一點。所以無良廠商就打著「山地車」的旗號,製作一些很便宜,帶減震的自行車販賣,當然這些自行車質量是很差的,不過僅僅拿來通勤,那是足夠了。這種車大行其道,所以主觀印象上,「山地車」看起來就比較流行。但是這種車拿來運動,是要出大事的。刨去這80%「山地車」,剩下的有真山地了,很多也是用來通勤或者騎游的,真正拿來運動的也很少,在運動層面,公路車和山地車所佔人群是差不多的。而剩下那些「公路車」造型比較奇葩的偽公路,買的人也少,所以呢看起來還是「山地車」要多。


1.山地車進入百姓視野的時間更早。大家先入為主,大多數第一輛車的人第一反應就是購買輛上千的山地車,覺得自己已經很牛掰。
2.山地車入門較低。相比公路車,山地車的門檻低很多,4K可以購買到大多人眼中有逼格的G家M家的有牛掰油碟的山地車,套件等級還不低。對於公路車4K都沒入門。學生黨主要還是靠伸手,還是不要問家裡要錢燒公路了。
3.通勤路面和交通情況。國內城市的交通,機動車走慢車道,電動車走快車道,行人亂穿馬路,這種交通狀況對於公路車自豪的速度來說沒有一絲優勢,反而成了劣勢。公路車的騎姿,騎行的特性決定了巡航時才能得到輕快感和速度感,國內的交通狀況會使得公路車一點優勢都沒有,反而會形成部分隱患。
當然到處施工,到處爛路的狀況就不說了。相信很少有通勤路面有完全好的路況吧


那不叫山地車,那叫只能壓馬路的山地車,真正能上山艹山的山地車跟公路車是一樣少的。


經濟因素挺主要的,以相同檔次說,公路車比山地車貴一截子。普通中學生和上班族,覺得山地車那麼大一坨,起碼外形看上去挺唬人的,才一兩千,多值啊!公路車,小細胳膊小細腿兒的,一個入門級的都要四五千,憑啥呀!哈哈。

其實,隨著騎行愛好者知識的提高,國內城市道路狀況的改善,公路車取代山地車佔主流,是必然的事情。到那時回想今天,本來美國人發明山地車的初衷是off-road的車,本該爬山沖坡的山地車,硬被我大天朝子民整天騎行在柏油馬路上,也是一個時代的笑話吧。


什麼設計、通勤、都是扯。價格才是真正原因。在中國自行車用戶一半都是在校學生。一輛准公路入門要一萬。其它裝備至少也得一千以上。有幾個學生黨搞的起這個。另外公路車是一種運動,這處運動除在流汗,流鼻涕沒有任何美感,而且這種運動女性十分希少。而山馬就不同了,山馬是一種社交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年輕人裝逼的衝動還能把妹。這就是山馬大行其道的原因


貴有一個方面,但更多是不了解。

山地車文化更早的進入我國。

在早些年代裡騎一輛山地自行車看做是很潮流的事。

我們這些學生也受到影響。

想到自行車第一就是想到山地車。

等了解到一定的單車知識的時候才知道公路的存在。

通常這時候是已經入手山地車了。

因此,不知道才是公路車少的原因。


你錯了,我身邊的朋友基本都從山地轉公路了


既然國內大環境如此,那就從大環境去說開吧~
大家第一輛車會選擇山地車的原因其他人都說的很明白了~
其實只要有人去帶動氛圍,找到一個突破口,陸陸續續的,大家都會逐步換車了。
沒錯,山地車解決了從無到有,而有了之後,就會陸陸續續的去進階。
我所生活的城市,周圍的公路車越來越多,這也和附近商家的帶動有一定關聯,近期甚至都有商家頻繁舉行了公路比賽,這讓路上騎公路的人越來越多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山馬黨跟進換了公路車~


本來覺得經濟和路況是主要原因,來英國看到滿街的公路車通勤和那窄窄的路面,才明白路權和交通秩序才是真正原因。
英國這邊單車在道路上很安全,很多單車專用道,就算在機動車道上,機動車不便超車時就是跟著走,沒見過硬擠,猛摁喇叭之類情況。行人也不是像傳聞中那麼規律,過馬路挺隨意的,但很少看到人車爭行,所以公路基本不用擔心冒個人出來剎不住。經常看到繁忙路段公路搖車加速,換國內來個鬼探頭教做人……
國內基本沒有路權概念,交通秩序更是一塌糊塗,要是像在英國這麼騎公路通勤,怕是很難安全行駛500公里以上。
國內經濟水平提升很快,公路車算不上奢侈,英國這也看到很多「破爛」公路……碳刀什麼的很少見。
路況相差不大,甚至覺得國內更好點,就是井蓋太多坑公路車。所以路況和經濟不是主要原因。
英國旅行20天見聞總結,本身為自行車愛好者,有誤望指正,謝謝。


公路車比山地車貴。就這一個原因。


推薦閱讀:

法國Time公路車為什麼冷門?
身高171cm買個大G公路車,s的會不會沒有落差?xs的會不會騎著難受?
如果我獲得了環法的一個賽段冠軍會怎樣?
瓶頸!?
頂級鋁跟入門碳哪個好?

TAG:自行車 | 騎行 | 山地車 | 公路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