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這個職業會不會消失?


好吧,作為一枚業餘攝影師,我認為用任何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都是多餘。一張照片足以:


你以為攝影師只是按個快門的事的話確實會消失……


專業攝影師不會消失,因為需求不同,且術業有專攻

需求不同,對人的技術要求也不同。手機拍照功能變強、拍照成本降低,確實可以更好地滿足一般消費者的一般需求,拍照也就會成為一項基本技能(不過話說回來,大多數人還是早就知道怎樣對焦+按快門吧?)。比如下面這張圖

(網圖,2005年教皇本篤十六世上任和2013年教皇方濟各上任)。不用考慮什麼景深、光圈,點一下手指就能得到比較令人滿意的照片。這樣就可以算是獲得了拍照技能。「對一些重視內容而忽略畫質的題材來說,手機仍然有與專業相機平起平坐的機會。」(一張圖看懂新的攝影趨勢)。就像當年使用傻瓜機一樣,技術的發展解除了許多人的勞動。

舉(pǎo)例(piān)來說。今天京東上面iPhone4S的價格在4700到4800之間,尼康入門級單反D3200套機價格是4699(選這兩者相比是因為價位相近、都是去年推出)。便攜的iPhone拍照效果足以滿足日常和「到此一游」的需要,通過眾多APP可以輕而易舉做好後期處理,分享也很簡捷。而用至少兩斤重的單反拍出好照片,相對來說會費事一些。就算掛上P檔,要分享起來也不如點幾下指頭省事吧?所以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同等價格下,自然是iPhone更有吸引力。

不過,雖然優質影像不是生活必備,但消費者對優質影像的需求不因拍照器材的普及而降低。這就該說術業有專攻了。誠然Chicago Sun-Times解僱了28名攝影記者(Solidot | 《芝加哥太陽報》解僱攝影師訓練記者用iPhone拍照),但個人認為這是新聞媒體的特性發展趨勢所致,畢竟「首發」「獨家」和「深入」可以說是新聞媒體的不二法門,用手機拍照足以勝任前兩項。但在「深入」方面,攝影師仍然不可或缺,手機再強悍也不會代替用戶去泡在水裡拍翠鳥。就是對於前兩項,專業攝影師仍具有一定優勢。拍到照片≠拍到想要的照片,看看@Pontus London 的答案就知道了。總之,一般消費者的拍照技能不隨手機拍照功能的增強而提高,也就無法滿足對優質影像的需求。

順便說一下器材。上面說的iPhone和D3200價格基本一致,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想:手機用4700元實現了100個功能,相機用同樣的價錢只實現了1個功能,但是這唯一的功能在效果、能力上遠優於手機相對應的功能。是不是這樣也能說是「術業有專攻」?

至於即時翻譯技術取代我們這些翻譯,計算機技術上我不是專家,但至少在人工智慧和相關技術成熟之前,計算機還無法應對口譯(掌握語法≠掌握語言)。

以上。

上班偷閑碼字,我也不知道怎麼就寫了這麼多,不通順之處請見諒。歡迎指正。


參加過考試的同學都會寫作文吧,還是有作家。
大部分父母都會做飯,依舊有廚師。
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開車,也有司機。


作為一個攝影師,好吧,暫且這麼稱呼吧,雖然對於這稱呼搞攝影的人是不那麼在意的,主要是提供一下專業方面的意見。

其實大家一直在混淆一個概念,就是攝影師(photographer)攝影記者(photojournalist)的區別。說起來這真的是非常大的區別。

各位列舉的答案中其實很多是拿攝影記者的矛去攻攝影師的盾,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不著調。

For instance, @佳鈺 提出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圖片,那是一個典型的公民記者的案例,但是這個案例不能說明攝影愛好者必攝影師或攝影記者拍的好,這是邏輯問題。@佳鈺 提出的案例只能證明移動設備在攝影上的發展有利地推動了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m)的發展,而非「取代」專業攝影師。


如果一個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和路人甲用 4100w 像素手機拍出來的都差不多,他的確應該失業。

業餘愛好者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實際上是擠壓一個行業的水分,這才是真正去蕪存菁的過程。


作為業餘的攝影愛好者,我覺得攝影最重要的是創意和色彩,作為一個愛好者相信可以有不少拿得出手的片子,但是和職業攝影師的區別就是,我只能拍我自己的題材而不能拍別人指定的題材。好比,你媽媽燒菜好吃,卻不一定可以去開私家菜館。因為她能燒你家愛吃的菜卻不一定能燒大家愛吃的,或者說,她的菜發揮是從她主觀需求出發的,而不是客戶要求出發的。

並且,業餘攝影者的發揮是不穩定的。

一項技能哪怕再如何基本,也必定有其等級,人人都可以達到初級,不代表高級就會失業,只是中級更危機而已。


我淺薄的說說我的看法。。(部分信息道聽途說)
1.據說以後的技術進步,每個像素點可以存儲距離信息,意味著可以後期軟體調焦
2.攝像像素提升,如今已經4K,以後更高。屆時從一段中抽出一幀即可作為一張照片。用大量的拍攝量(每秒24幀甚至更多)來彌補捕捉能力的不足。
3.攝像RAW格式普及,後期更加方便。
4.攜帶型攝影普及,對於專業攝影的需求減少。

如此看來,攝影師的飯碗可能會有一定威脅,職業要求可能也有變化,但這個職業應該不會消失。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請參考:Crappy Vs Snappy
下圖應該能看到拍照的和攝影師的區別


這個問題跟有了相機,畫畫會不會消失一個邏輯啊


攝影是用光畫畫,沒有繪畫基礎,沒有創作思想,就算給你再高端的器材,你也拍不出優秀的作品。照相是記錄,能拍到比拍的好更重要。新聞要的是能拍到,而藝術要的是拍的好,這倆有交集的地方,但最終的目的不同。就好比能錄像的手機、DV很多,但能拍電影的人很少。創作靈感、專業技巧是攝影必備的,器材和科技只是輔助手段。買單反的人那麼多,可是有幾個拍出的片子耐看的?


凡是跟藝術相關的職業,尤其是音樂,文學,繪畫,攝影這幾個領域的職業是不會消失的,不管科技多麼發達,未來的人工智慧多麼發達不會消失,因為這是細膩豐富的感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專業功底做基礎的!


翻譯是一種工具
攝影是一種藝術。

就像PS的發展,painter的發展不會令畫家消失一樣。攝影師是不會消失的


我擦,題主這話說的,讓我想抽你。

你以為拍照那麼簡單嗎?

現在幾乎人人都會開車,可是你會開挖掘機嗎?你會開塔吊嗎?你會開重卡嗎?你會開集裝箱車嗎?

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幾乎人人都會用手機拍照。可是你能拍出時尚大片嗎?你能拍出小清新嗎?你能拍出歐美范嗎?


現在大家都可以買得起便宜的筆和顏料了;畫家這個職業會不會消失?


這話可能會得罪人:一隻猴子按快門拍了10000張照片,裡面必定會有幾張非常不錯的照片,甚至很可能極具價值(非人類的視角)。假如你理解的攝影只是圖片的話。

攝影師可以和設計師對比一下就知道,裡面富含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是需要很多專業積澱,而且經驗,天分都不可或缺。這年頭,大家說人人都是攝影師,都是設計師是沒錯的,而且藝術美醜的個人的直覺感受也應該受到尊重(一些奇異的非大眾的審美),但每個細分專業領域的知識量可能已經大到窮盡一個人一生也未必學的過來的時候,專業和非專業的差異大到無限。

但,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賺錢影樓攝影師叫價10k的套圖,可能比不上一個非專業業餘愛好者拍攝自己剛出生女兒的照片。技術讓普及化成為可能,普及化就更有可能讓那些擁有稀缺才華的人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攝影是時間的藝術,時間大家都有。擊中你打到你的瞬間極少,你能敏感得捕捉到嗎?

記得上面這兩張圖嘛?
33歲的斯蒂芬尼?戈登,攝影愛好者,當時,她正在飛機上補覺,此時飛行員的廣播響了,通知大家往東看會看到太空梭。斯蒂芬尼立刻用自己隨身攜帶的iPhone拍攝了兩幅「奮進」號升空的照片,隨後上傳到了推特 。NASA轉發了她的照片,媒體大量進行轉載。然後這個星球都看到了這兩張,而肯尼迪航天中心蹲點的數百位專業攝影師就被無情的遺忘了。你們感受一下。


會消失
除了極專業的領域還有專職攝影師
大多數會消失,參考司機職業
換而言之以後人人都是攝影師。

還需要等餘數相機普及


答案肯定是不會。而且會更加的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壯大。理由呢,其實可以參考作家來講。現在網路上發博客,寫專欄很多,作家消失了嗎?起點的很多寫手,收入可是可能比以前的作協會員還高呢。


我知道很多職業以後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但是頂尖的人應該還會有。


不會。好的照片,是帶有情感的。不管是喜悅、傷感、驚詫還是憤怒,也不論觀眾是怎樣的文化背景,他們都能透過攝影師的攝像機感受到這種情感,並一直保留下去。

我們覺得現在很多人「能用iPhone拍出好照片」,實際上很多人只是在模仿,用一些流行的元素,一些復古的濾鏡,可以掩蓋很多不足,但這不表示照片就有了情感。

我們可以去欣賞那些獲獎的照片,從中體會這種情感。若只是「按按快門」的話,你只能看到「時間地點人物」,不會再傳達更多信息了。


推薦閱讀:

網頁上的視頻怎麼下載?
為什麼同樣是大佬,馬雲總喜歡在外拋頭露面,而馬化騰卻不常出現在公眾面前?
很多初創互聯網公司為什麼要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而不是選擇外包?
未來理科有哪些行業不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TAG:互聯網 | 攝影 | 職業 | 攝影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