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率地提高廚藝?
跟隨電視節目或者美食博客學菜,只能死記硬背下幾個菜譜而已。
如何靈活運用調料,掌握不同食材烹飪原理,像明白化學反應一樣理解燒菜?
真正最有效率的辦法。2個月小成,1年可以上台了。
報個班。現在基本全國所有地級市都有烹飪班,而且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的,給廚師證,中式烹調師。
最好的一點,他是免費的!北京、上海、蘇州起碼都是。
可能有戶口限制,失業證等問題,還請自己打聽。
然後就是一個多月的學習。關鍵要上手練。
所謂烹飪的難點,在於選料、刀工和火候。這些基本看書得不到任何幫助。
我曾經糾結於泡菜鹽應該用什麼,後來大師傅教我用自流井泡菜鹽,泡出來超脆,市面上鹽有數十種,沒人帶,找到這個門比較難。
烹飪秘方其實很簡單,說穿了就是個小方子。但是不說穿,想破頭都不知道。比如汴京李和炒栗,宋代以來幾百人模仿,沒人比的上。
找老師學上個把月,基本能超過你身邊大部分的人。師傅一句話,就能幫你解開琢磨幾個月的事情。
推薦幾本寫的好的烹飪書。
川菜類《川菜烹飪事典》、胡廉泉《細說川菜》
煲湯類 佘自強《今日靚湯》
綜合類 袁枚《隨園食單》、朱秩《朱秩說菜》、《年夜飯的藝術》
實戰類 台灣邦聯的開店通系列
文學情懷類:國宴與家宴、吃主兒
擺盤和攝影:薇薇小廚系列。目前國內菜譜拍圖OK的食物造型都是這個作者。以前是貝太廚房團隊的造型。
一位小姐問我長沙不知道怎麼查詢,我說有請搜勞動保障部門,她說搜了沒找到,我搜給她看。她說離她家太遠,有沒有在市中心的。
我從來沒居住過長沙,也不知道你的城市有沒有。你們這些伸手黨,是不是一定要我替你搜好地址找好負責人打好電話替你報名到時間叫你去上課?我不是你的爹媽,也不認識你,從來沒回過你的貼子你也沒評論過我,麻煩你做人成熟一點。
技藝的習得包含學、思、體、悟四個階段。
學
竊以為,任何學習最快的方式就是跟行業內第一流的人混在一起。
如果人不熟,可退而求其次找相關的視頻或者書。
如果推薦學習資料我會推薦《Modernist Cuisine》、《食物與烹飪》、Fat Duck主廚Heston Blumenthal系列(沒受過專業廚房訓練,自己開餐廳前僅去別人店裡打了一個月醬油的米其林三星大叔)。如果實在急於求成,去買本《廚藝解構聖經》。該書英文名為《The 4 Hour Chef》,作者是綜合學習第一流的高手,每周一次兩個月內速成。以上資料的共同特點都是對烹飪的科學解構。
從最頂級的見識、體驗學起有幾個好處:1.你將有很好的知識架構、經驗和竅門,少走很多彎路。2.見過最好的水準後,知道自己或者別人相對處在什麼階段,有明確的標杆和方向,不會被人忽悠。
思
懷疑、反思、論證背後的原理。廚藝不是很表面地記食譜和流程,而是認識其本質:1.讀懂食材特性。2.了解不同烹飪技法背後的原理,各種物理、化學變化所帶來的色、香、味、質感變化。3.配合技法,不同烹飪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4.最後也是最難,甚至需要些許天賦和創造力的,就是味覺的搭配。
體
體驗,在這個問題中包含兩方面:一是上最好的館子(不一定最貴的)吃最好的菜。另外就是對習得知識的實踐,不斷練習、校正。
悟
「所謂常規,是留給那些沒有足夠想像力,找不到更好解決方案的人。」 悟的表現,就是打破常規。
到這步,基本上就是之前三個步驟的不斷積累:正確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標杆的見識、體驗加不斷練習實踐;善於觀察、分析、思考、總結。最後,一點機緣和天賦。
「唯有正確認識常規,才能超越常規」 ------- 這個人名知乎不讓寫。⊙﹏⊙b汗
許多人連基礎和常規都沒摸清楚,就嚷嚷著要創新了。以解構主義和顛覆顧客想像、體驗聞名的偉大廚神Ferran Adria在玩分子料理之前,已經是傳統廚藝的百科全書。參加低門檻的廚藝比賽。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今天剛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個廚藝比賽,是學校主辦的。學校的酒店管理和廚藝管理專業都在亞太地區有一定的名氣,所以雖說是學生間的內戰也請了很多廚藝大佬過來點評。
這次的評委是新濠天地的廚藝總監和餅房主廚以及Don Alfinso 1980餐廳的行政主廚,贊助商全是澳門最有名的博彩集團和酒店。
比賽採用經典的blackbox方法,賽前兩周告知所有的食材,有的是每人都有的,有的是需要搶的。
很多非常專業的比賽blackbox里的食材必須全部用到,這就非常考驗廚師對味道的把控和烹飪手法了,很容易讓a食材搶了b的味道。但是畢竟是只有兩個小時的比賽,而且大家都是學生,所以blackbox只要求選用食材。
有人會說廚藝比賽是適合專業廚師的,我們這種門外漢怎麼能有一戰之力呢?答主表示理解,因為我也是個門外漢。
當我拿到那個blackbox的信息時,我就知道了我能做的肉只有羊肋骨和牛腰肉兩種。但是我是個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啊!只有一點點基礎的廚藝常識啊!怎麼面對廚藝管理專業的大牛呢?我選擇了有針對性地學習——看視頻、查菜譜和反覆試驗。
首先明確到底是要做牛還是做羊。先去查資料,得知牛腰肉基本沒有肥肉,那麼我拿去煎,香氣就不夠,最好的是做惠靈頓牛排。一看提供的材料里有蘑菇,有酥皮——那麼多少人會做惠靈頓牛排呢?肯定一大把啊!於是我趕緊換思路選擇做羊排。
更多的心路歷程也不說了。我最後定下的菜單是——開心果羊排配胡蘿蔔孜然泥和藍芝士土豆泥。配兩種泥而不是醬汁是因為開心果碎一定要脆,如果淋了醬汁上去口感會受影響。在這十幾天的準備時間裡,我查了紐西蘭羊排的特點,烤開心果的時間,羊排中心溫度的控制...
自己試驗了幾次除羊排外其他的備料時間(7骨羊排太貴了,宿舍也沒烤箱,實驗不起),有一次土豆泥用牛奶煮的時候忙著做別的直接糊掉了,後來還發現胡蘿蔔用牛奶煮沒有用水煮之後加奶油打碎省時間。
比賽前在老師的同意下自己先在家做了瓶香草油拿來煎羊排。
只是因為看了@喃貓教做羊排的視頻,覺得這個油用處很大,所以就在家裡也弄了。
除此之外還看了拉姆齊的羊排教學,讀了阿蘭杜卡斯的菜譜。甚至畫了很多模擬擺盤圖。
最後比賽做出來的效果是這樣的:
對我來說算是失敗了,因為最後我完全沒有給土豆泥和胡蘿蔔泥過篩的時間了,吃起來不夠滑。羊排因為剔骨沒有剔得特別特別乾淨,儘管包住了錫紙,還是黑掉了。不過肉的熟度和調味我已經很滿意了。對比放一張廚藝專業同學的作品(和我做的菜思路類似):
雖然輸掉了比賽,但是我真的覺得這十五天是我廚藝進步最快的十五天。從羊排剔骨都不會到能儘力做出一盤成菜。因為人是需要壓力的,如果不是怕在比賽上被其他同學血虐,我都不可能這麼拼地去學新的技術,接受這麼大的信息量。所以參加一些低門檻的廚藝比賽是提高廚藝水平很好的選擇。
共勉。去酒店裡學。
本人看了知乎上廚藝相關問題後決定暑假去酒店裡學廚的。學了六周,感覺收穫很大。
個人有個優勢是我媽以前是一家酒店的大堂,和廚師長私交很深,所以我進去可以不用從小工干起,直接讓我看爐台。而且過了兩周當我能顛得動鍋之後就讓我試著做早晨和下午的工人工作餐了。
如果沒有類似的關係,那麼進去學徒也可以學到比你想像的要多。我覺得比較好的策略是不要工資,這樣大家不會強求你干很重的活。我也是選擇了不要那一千多的學徒工資,這樣也就不用跟著其他人一樣按時上下班一整天耗在那裡。
以下正文
保底可以學到的技能:
1. 刀工
新學徒進去就是讓你切菜。比如準備蔥姜蒜的大小料,剁整雞。個人以為在酒店一上午切幾斤蔥姜蒜再切20斤土豆這種集中的訓練和在家每天做飯時的那點練習量是沒得比的。下圖中大概是到店裡一個多星期的水平。是可以勻速切出火柴桿土豆絲了。後續的練習使我切絲的速度提高了很多。到最後是跳刀切片然後改絲的水平了。能切出噠噠噠的聲音是很爽的!
2. 原材料的初加工
在配菜的過程中可以掌握原材料的加工技術。比如每一樣蔬菜肉類需要切成什麼形狀比較好,片要切多厚,丁是多大,塊和粒又是多大,怎麼切菱形塊(我一開始切土豆片就是切的圓形片,太大了就改一刀,呈半圓形,結果被笑話說是典型家庭婦女切法)……真的學過是不會意識到有些材料必須按固定切法備料,不然會出現炒不熟或者口感差之類的問題。
3. 炒制過程的加料方法
我覺得稱為手法比較合適。學廚學的不是看人家加多少醬油、料酒、雞精、味精。而是要看他們什麼時候加,對不同的菜加哪些。舉個例子,以前做飯都是看爸媽做飯學來的廚藝,料酒一般是肉下鍋變色就倒了。到酒店後發現幾個廚師加料酒的時候和我想的都不一樣。後來問了一下,大致的意思是,炒菜時看快沒湯汁的時候加一點,防止干鍋;燒菜的時候在放完醬油,原材料上過色之後再加,防止上色不佳。而且加料酒不是直接撒在菜上,而是撩在鍋與菜相接的那一圈上,那裡溫度很高,酒氣基本在接觸鍋的瞬間就揮發掉了。具體會產生的口味差異我的舌頭應該是嘗不出來,但是我相信這樣處理是有它的意義的。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蔥姜蒜要怎樣爆香,哪些香料配哪些菜,糊鍋了怎麼處理,菜咸了怎麼處理……真得自己學過才知有多大學問。
4. 用鍋技巧和勺工
店裡的鍋是7斤多的鋼筋鍋,剛去時候左手是真的端不起來(右手可以,但是一般左手執鍋。我左右手基礎力量差好多……)。不過後來就慢慢能端的住了。學翻鍋的話,到能翻起來,大概需要一周。有人覺得家裡不用那麼大鍋,學了沒用啊。我倒是覺得我以後家裡肯定要搞酒店裡那種旺火來做飯……用過大鍋再拿家裡的炒瓢做菜,翻鍋什麼的太簡單了。
5. 其他技能
你還會學到很多,比如如何正確上漿,怎麼做出1斤一個的獅子頭,怎麼做和使用蔥油,如何勾芡,如果包漿……
此外,關於烹調技巧,各種菜系以及廚師之間會有不同的理解。以上提到的都是教我的人的理解。其實我做飯也會改變一些細節。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只要做出來的菜好吃就成。
學廚過程中和幾位大廚搞好關係能讓他們更願意教你。其實他們的生活挺枯燥的,也挺想了解外面發生了什麼。你拿你擅長的話題和他們聊天,可以緩解他們工作中的枯燥。站在爐台邊和大廚邊聊天邊看他做菜。你也學到了,他也不無聊了。遇到不明白的人家也願意給你解答。比如我學廚這家酒店的一號廚覺得自己字不好看想練練,我恰好練過,字寫的不錯,幫了他學寫字,這種互幫互助的師生關係蠻好的。
當然,最重要還是一句話:只有你想學,人家才樂意教。
推薦一本書:
烹調工藝 實訓教程 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烹飪專業系列教材 榮明 講的都是最基本的技能,非常好用。學廚幾周後到書店翻了一堆書,這本最適合初學者翻看。
想說的是倒刷鍋水都有講究的……
這個……我只能說說個人的意見。
如果說西餐,尤其是蛋糕和麵包趨向於科學化的手段(蛋糕的配方往往精確到克,而且很神奇地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帶來失敗),中餐烹飪更像一種藝術手段。
既然都奔著藝術去了,我覺得就可以適當輕鬆一點兒,歸納下來就是膽大心細。
首先對這事兒要有愛,有愛會讓你精益求精,正如之前朋友所說的,更新鮮的食材、更精細的加工,各式各樣的調料,更費事的加工手法——自己熬的雞湯就是比速溶雞湯好喝一點,是吧。
其次要勇敢,你知道,烹飪這事兒,只要你不慌不亂,基本上就沒可能做壞,而且調料只要別過量得厲害,都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通常來說,調味料種類不嫌多,你大可以想到什麼就加什麼——當然也得有個度量,往紅燒肉里放花生還湊合,放孜然就有點兒過了。
其實我看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事情就好辦多了。當然這看起來有點虛,我試著寫點我的實際感受……
1、對我來說,油越多越好吃……
2、善用調料,調料是烹飪的精髓,尤其是李錦記的那些怪調料,都還不錯哩;
3、如果擔心在過程中手忙腳亂,可以先把所有的配料乃至調料都先準備好,洗凈切好量好份量,擺放在一起,省得你這邊油鍋在冒煙,那邊還在一邊哭一邊切洋蔥;
4、在菜上桌之前,其實你都可以偷偷地嘗嘗……怕鹽放多了?沒事,先放一點,然後嘗一口,淡了就再放一點,再嘗一口,反正吃飯的也看不見;
5、要大膽,要豪邁。
我覺得最首要的條件,是必須很愛吃,設定自己可能會生活在完全只能自己動手做飯的環境里,這樣就會有動力促使自己努力好好做飯。不過現在食品安全那麼差,去餐館吃飯風險很高,也能算一個促使自己努力好好做飯的動力。
其次是要多動手,光看菜譜是沒有用的,動一次手失敗,再來一次,多來幾次就能明白一些流程化的操作手段---比如大概油燒到多熱,什麼時候放鹽,根據自己的口味,放多少鹽合適,等等。菜譜上的分量只能作為參考,具體情況還是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中餐,沒那麼科學,多做幾次,邊做邊嘗,慢慢就能掌握自己覺得適合的量。
再其次,下手打得好很重要,從挑選食材一直到處理食材,都需要用心。比如韭菜苔蒜薹,要一根一根地把老莖掐掉,而不是一刀切,把不新鮮的、老的菜葉都扔掉。
最後做菜的過程中絕對不要恐懼,油蹦出來燙到自己、乃至於切菜切到手都是有可能的,為了吃就不能害怕這些意外。要有條理並且冷靜地進行,絕對不能慌亂。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有可能給自己留下陰影,影響日後的烹飪。流程上大致按照菜譜即可,如果實在有哪一步搞錯了也不用驚慌,不會中毒的,搞不好還更好吃。要對自己有信心。
短期高效率提高烹飪手藝,我其實覺得比較難。但是只要動手去做,而且密集地做,還是能夠提高很多的。
ps最好能找個人給你洗碗。。。這樣就更有做飯的動力了。。。
有調之前舉辦了多期十日談活動,其中請到了知名的美食作家田螺姑娘做了一期分享。下面就是田螺姑娘(陳宇慧)在有調的直播里講的關於普通廚房小白的進階逆襲方法!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解:
1、建議廚房新手配置的廚具;
2、你沒有真正按菜譜做菜,這就是你失敗的原因;
3、為什麼我做什麼菜都是一個味兒?調味技能的快速進階;
4、拒絕「烹飪倆小時,吃飯十分鐘」,新手的廚房省時tips;
5、新手必備的烹飪方式:蒸、紅燒,新手也可以有拿手菜。
建議廚房新手配置的廚具
適合新手的廚房必備工具,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舉個例子,我是個對攝影和化妝很小白的用戶,每次看到別人拍了好照片或者化了很好看的妝,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你這用了什麼相機?眼影腮紅粉底都是什麼牌子的?也有很多人問我一樣的問題,你這鍋是什麼牌子的?灶是什麼牌子的?你能不能給我推薦一個烤箱?這麼多的廚具都是我必須要的嗎?當然不是!
首先對於廚房新手來說,我覺得有很多廚具是不太友好的。很多想買鑄鐵鍋的人,在買鍋之前就陷入了選品牌、選型號、選顏色、選款式的困擾中;鑄鐵鍋還要保養,每次用過後擦洗、要烘乾、要抹油。這樣聽起來就很麻煩,很容易打擊下廚的興趣。這一類我覺得就是對新手不太友好的廚具。
另外還有兩類廚具就是我覺得對於新手來說不太需要購買的。一個是不太常用的廚具,一個是場景太細的廚具。所謂不太常用的廚具,指的是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廚具。比如說章魚燒的小鍋子,你一年最多也就用一兩次。場景太細的廚具指的是,看起來規劃美好,但用起來可能根本不太實用的東西。比如我發的圖片里這樣的多用煎鍋。
這個鍋就是我覺得非常沒有必要的一個鍋。因為它看起來美好,好像可以一邊煎雞蛋一邊培根和蘆筍。但是首先不粘煎鍋不適合空燒的,必須保證每一次都要把三個空格全部都填滿。而且三個空格的位置一定會受熱不均勻,我們知道鍋在灶台上一定是最中央的位置受熱最好,越往外輻射受熱越不好。如果你想把鍋子的受熱集中在煎雞蛋上,那蘆筍肯定不會太受熱。所以我覺得這是最沒有必要的一個廚具。
那麼適合廚房新手配置的廚具有哪些呢?我列了以下8類。
中式炒鍋
中式廚房裡,一枚好用的鐵鍋是炒菜首選。沒有塗層的普通鐵鍋導熱很好,配合適當的火力和烹飪手法,炒出的菜更有「鑊氣」。
說起中式炒鍋,有些人也很害怕。要開鍋、養鍋,聽起來也不知道怎麼操作。我覺得這是有辦法解決的。很多賣中式炒鍋的淘寶鏈接里都有開鍋說明,直接照著做就可以了。平時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開鍋之後多炒幾次油比較大的菜,以後也少用炒鍋來燒水和煮湯。
在平時使用中式炒鍋的時候,清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少用洗潔精,絕對不能用鋼絲球。盡量多用「炒」,少用「煮」的方式來使用炒鍋。慢慢的炒鍋里就會形成一層非常好的油膜,有了這個之後一部分時間就可以當作不粘鍋使用,我有時候煎雞蛋或者煎魚都會直接用中式炒鍋。
我以前用的普通鐵鍋是從超市買的無名品牌——盛惠六十元左右,養一養也挺好用的。這兩年又看了看其它的品牌炒鍋,選中了日本山田炒鍋和國內的陳枝記。但說實話,我覺得炒鍋的品牌真的沒那麼重要,看你自己的預算就好。
平底煎鍋
對於廚房超級超級新手來說,我覺得可以試試跳過中式炒鍋,直接買一個平底的不粘鍋。因為可能你對控制火候沒有那麼得心應手,那麼中式炒鍋其實就喪失了一半的意義,反而不如直接用一個不粘鍋來得省事兒。
買不粘鍋的時候,一定要順便買一支硅膠或者木質的鍋鏟,避免鍋子的不粘塗層被劃傷。平時一定要避免空燒不粘鍋,因為這樣也很容易損壞不粘塗層。
我建議買這種側面有一定高度的平底鍋,煎炒食材不容易濺油,或者在煎完魚這類的食材之後可以直接加水紅燒,足夠的高度來裝液體。
剛剛這張圖片就是不粘鍋的圖片,是最下面的那一隻,尺寸大概是28-30cm。不管是炒鍋還是不粘鍋,都不建議買尺寸太小的,因為這樣食材在裡面會翻不動,煎魚根本煎不到頭和尾部,這樣炒出來的菜不會太好吃。
湯鍋
湯鍋不等於鑄鐵鍋,像砂鍋、或者不鏽鋼湯鍋都算是湯鍋的品類。選購湯鍋主要看家裡幾個人吃飯,以及飲食習慣如何。比如我家就兩個人,喝湯不多,也不太做紅燒類的大肉,所以我買的湯鍋里22cm的直徑是用得最多的,燒出來的菜正好1-2頓能吃完。
當然,無論做紅燒、燜煮、燉湯類的菜肴,我們肯定都希望鍋子的密封性更好,能夠保留食物的原始原味,所以鑄鐵鍋確實比較好。但湯鍋不一定要買貴价的鑄鐵鍋,最普通的砂鍋一樣也很好用。
高壓鍋
高壓鍋是我覺得無論廚房新手或老手都值得備上一隻的東西,因為它實在是太省時間了。購買高壓鍋需要關注的幾個基礎點:做工是否夠結實、排氣的設計是否科學,以及最重要的就是,高壓鍋的千帕數——我也強調過很多次,不要買帕數太低的產品。
我曾經買過一個美的的高壓鍋是40千帕的,感覺比普通砂鍋燉肉的速度快不了多少,毫無意義。大部分市面上的高壓鍋是70千帕的,我推薦的平價高壓鍋品牌是蘇泊爾的,他們家有幾款100千帕高壓鍋的產品,燉肉、蒸排骨、煮土豆芋頭之類的根莖食材都非常好用。
電飯煲
電飯煲我認為買標識了IH字樣的就可以了,再買些好一點的大米,沒必要把電飯煲神化。
烤箱
烤箱是我收到的購買需求建議最多的一個廚具。因為對於中式廚房來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烤箱不算是必備品,所以很多人對烤箱也不是特別熟悉。
但烤箱其實又是一個很難推薦的單品,因為每個人的預算、安裝空間都不一樣。選購烤箱最重要的幾個標準就是價格、容量、做工,說白了就是越貴的越好、容量越大的越好。
如果家裡是剛剛裝修,規划了放烤箱的空間,那我建議買進口的嵌入式烤箱。如果是沒有提前做規劃,建議買40L以上容量的,這個容量不止要考慮寬度,還要考慮高度。如果平時做烘焙比較多,像烤小餅乾比較多,那你就希望一個烤箱能夠平鋪的比較多。如果烤雞、烤吐司比較多,那就要考慮高度是不是合理。
還有一種烤箱的尺寸特別小,方便烤兩片小吐司或者兩塊兒雞翅,如果家裡有足夠的空間,這種烤箱是比較節省能源的。
刀和砧板
廚房新手我建議買一把日系的「三德刀」,三德刀可以算是日系菜刀里比較通用型的刀款,刀子不會太重,刀尖也很低,操作起來非常輕快,尤其對於女生來說不會太重。除了一些尺寸很大的食材、或者要剁骨頭、拍蒜不太適用,基本上是一刀通用的了。藤次郎是我覺得性價比比較高的一個品牌,感興趣的也可以看看其它的。
買了菜刀之後最好也再配一個磨刀棒,在每次切菜前後簡單地磨一下,刀刃的鋒利度就能保持得好很多。盡量不要買電動磨刀器,長期使用比較損傷刀刃。
砧板也特別提一下。之前在微信推薦過,現在我最喜歡的砧板是日本生產的朝日抗菌砧板,是特殊合成材質的。硬度適中,切菜舒服,也不容易損傷刀刃。本身是抗菌材質,而且不吸水、幹得快,不容易發霉或滋生細菌,比較衛生。尺寸也足夠大,長如大蔥、寬如冬瓜的食材都方便處理。和傳統的硬度比較高的砧板比起來,優勢還是比較多的,非常推薦。
其它進階廚具
手持料理棒
bamix這個品牌是很多米其林廚師也在用的手持料理棒,馬力大,搭配乾濕兩種料理盒,打碎末、肉餡、濃湯、醬汁都非常方便,對於西餐比較感興趣的人可以備上一個。
條紋鑄鐵鍋
我選的是性價比非常高的lodge,平時用來煎牛排和蔬菜,鑄鐵鍋上的條紋可以給牛排和蔬菜留下非常美麗的烤痕。如果是烤蔬菜的話,建議用一個硅膠刷子在鑄鐵鍋上刷少量油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鑄鐵鍋保養不當容易生鏽,每次使用完清洗乾淨之後,還是要放在火上把鍋里的水給燒乾比較好。
卡式爐
卡式爐是我今年秋冬用得最多的新寵,非常方便。配上不同的鍋子,可以煮火鍋、燒肉、做壽喜燒,而且火力很旺,比電磁爐好用太多了。我買的是日本產薄型岩谷卡式爐,也有很多其它的國產品牌可以選擇。
土鍋
在日本家家必備的土鍋,我也買了一隻。主要是喜歡它比較淺,可以把食材擺成很好看的樣子。在使用上倒是並沒有太多特別的,該煮湯該燜飯,砂鍋能做的它都能做。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的是,我每次買了新相機或者新的化妝品之後,還是玩兩天就閑置了,現在仍然是一個不會拍照也不會化妝的人。所以,如果要在廚房技能上有所提升,不管買了什麼樣的廚房工具,都盡量用起來吧!
如何讀懂菜譜
第一,對於新手來說,對於不太熟悉的名詞、食材或者烹飪手法,最好自己先搜索一下。比如說「蒸」是要蓋上鍋蓋的,「收汁」是指大火把湯汁煮干。
第二,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要擅自修改菜譜,任何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擅自修改、替換食材和分量等,都會讓最後的成品失敗。
比如說,在做「四種蘑菇意麵」的時候,要把洋蔥和蘑菇炒焦,在最後要加入黃油增香、收濃湯汁,這都是不能擅自改的。再比如說,在做甜品烘焙時,有人會把白砂糖分量減半,這樣會導致打發蛋清、保濕、增色、口感上都會有一定的損失,導致成品的不完美。
真正按照菜譜做菜,指的就是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原料都遵循下來。
第三,要注意菜譜的要點。比如「熱鍋冷油」——熱鍋可以保證鍋足夠熱,冷油保證食材不會一下鍋就焦了;比如「瀝干水」——在沙拉中避免稀釋醬汁;在中餐中可以避免降低炒鍋的溫度;比如「炒出香味」——這一步就能確保每一種食材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胡亂丟進鍋里就行了。
如何快速調味進階
看到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做不同的菜都放同樣的調味品。這樣到底對不對呢?不能說是錯的,但是,一定會讓你做出來的菜味道都很相似。
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出不一樣的味道呢?
把「老乾媽」扔掉
這是一個味道很霸道的食材,可以炒飯、炒菜等,用途很廣。但是一旦用了它,所有的菜里都是這個熟悉味道。
要做一些變化
首先,可以記住一些經典的「味型」。比如麻婆豆腐就是典型的麻辣味型,我們平時常吃到的還有「蒜蓉豆豉」、「清炒蔬菜」等;或者是一些經典味道的搭配,比如白鬍椒鯽魚湯。當我們記住經典味型後,就可以做一些相應的變化。
其次,我們還可以用一個調料的搭配來改變食材,來達到改變味道的效果。比如說「三杯雞」里的「三杯」——一杯米酒、一杯醬油、一杯麻油,也可以用來做別的菜。「蘿蔔燉牛腩」可以變成「芋頭燉牛腩」、「花生米燉牛腩」。
另外,還有一些湯底是可以做些修改的,比如羅宋湯里加一點點咖喱,或者一點點青醬,就能呈現不同的風味。
還有一點,是善用調料醬。如果愛吃「蔥油拌面」,那就可以了解哪些食材可以像蔥一樣炸出香氣,這樣家裡吃面都能一年不重樣。或者比如在紅燒的時候,加一點點腐乳,或者把水替換成啤酒或米酒或高湯,風味都會不同。
還有一個辦法,是改變某一種食材的用量。比如「一斤魚配四兩蔥」,「老薑炒仔雞」,把蔥、姜的用量極致地放大,香味非常濃郁。
了解一些基本食材的特性
要把調味技能快速進階,也要了解比較容易出香味的食材的特性。比如說,最常用的姜和蒜。姜比較耐熱,而蒜就很容易焦;姜最好的是小黃姜,蒜最好的是紫皮蒜,都是香味比較濃郁的。
需要注意的是,當蒜放在冷盤里,和醬油放一起浸泡的時間不要太久,蒜會變得有點臭。還有小蔥,寧願偏生也不要偏熟,太熟也會有點臭臭的味道。
再比如胡椒,它的香味很容易會揮發,如果和食材一起燉煮,就應該使用整粒的胡椒,比如胡椒雞;如果是使用胡椒粉,那就是在出鍋後再撒。
田螺姑娘家的汪星人就叫"胡椒"
最後,再想要嘗試快速進階調味技能的時候,調味料「寧少不多」,一次只添加一種別的風味,這樣才不會做出「黑暗料理」。
新手的廚房省時技巧
廚房裡費事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切菜,第二是不知道怎麼合理安排時間。切菜方面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曾經切土豆絲切了40分鐘。我會推薦新手選擇一些切起來方便,並且時間可控的菜,並配合上高壓鍋這類省時的工具。
關於時間控制上,如果同時做好幾個菜,那就從比較費時間或者不用動腦子的那個開始,比如煮湯,在煮湯的時間可以處理別的菜。如果同一道菜里有好幾個食材需要處理,那一般是先處理肉類,這樣就能讓肉類有時間腌制;後處理蔬菜也能避免蔬菜切口被氧化,造成口感損失。
周末的時候還是應該先做些準備,我會把一整塊裡脊肉切成肉絲,分成小包凍上。早上出門的時候就拿一包放進冷藏,晚上回來直接就可以腌制或者下鍋,比較方便。還有一類是紅燒類的大菜,很適合燉一大鍋後分小份凍起來,吃的時候只要解凍再和蔬菜一起煮一下就好了。
新手的拿手菜
最建議給新手的烹飪方式是紅燒,這對刀工、火候的要求都不那麼高。
還有一類適合新手的菜是蒸菜,比如粉蒸排骨、蒜蓉豆豉蒸排骨這樣的蒸菜,這類菜對火候的要求不是很高。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蒸干,注意碼味。
小炒類的菜,炒牛肉不適合新手,這對火候的要求比較高。但炒豬肉餡、酸豆角炒肉沫、皮蛋炒肉末、宮保雞丁等菜都比較容易。
---------------廚藝的分割線----------------
如果你總是頭疼,這麼多品牌哪個適合我?
如果你正煩惱,今年生日送Ta什麼?
如果你常抱怨,好東西實在太貴了!
戳這裡擁有&>&>有調,高品質生活指南
用更少的錢和你一起過更好的生活
作為一個資深假廚師,級別臭興趣濃就是我的標籤。
我認為提高廚藝,還是需要多加練習的,多做,才會知道自己大概會在哪一步出錯。然後吸取經驗才能做好嘛。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
其他的像食材啊、分量啊、火候啊,也都是要慢慢來的。
帶著愛做的菜,總是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的。
不誇張的說,有一次我很累了而且很不想做菜,然後做了一個快手番茄炒蛋,自己都無法吞啊。
做為一枚資深吃貨、而且是專業飯店管理畢業的吃貨、而且是自己會兩手的吃貨,並且,尤其重要的,一枚研究知識管理的吃貨,我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
1、非常重要的前提:愛吃。
而且不是一般地愛吃,不滿足於家常菜那種愛吃法。如此,為了照顧好自己的胃,動手簡直是順理成章之事,由於標準高,當然動手也就不會象一般人那樣炒點家常事,必然有不斷推陳出新、充滿創意的進步需求。
吃東西還不能挑,最好是大江南北各大菜系都甘之如飴,中餐西餐咖喱一概通吃。
廣博的吃,會奠定良好的做菜基礎。否則,品鑒上先就差了。
2、不僅吃,而且知。
很多人吃東西就是吃東西,缺少研究心理,須知,吃之一道,博大精深,比如單只豆豉、豆腐、豆腐乳,各地的做法就各不相同,這與地理、歷史、文化等都分不開,所以通常來說,一個真正的吃家,必然不凡。袁枚、董小宛、梁實秋、汪曾祺、沈宏非……這些吃家同時都是深具文化內涵的人,通常來說,還不能太窮,太窮了很多東西吃不起,品鑒上就差了,唐魯孫老先生那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孫好嗎?汪曾祺年少時也家境殷實。所以吃和知的前提是最好有點錢。
吃,既要知其然(什麼材料、菜系歸屬、風味特點),還要知其所以然(何種做法、歷史掌故),創新固然好,但不能亂創,宮保雞丁用腰果而非花生米,那就不能算正宗的宮保雞丁(可以另取名字)。
知,就是在吃的基礎上,要了解各種食材的特性,然後才能做好搭配。比如各種調料分別有什麼作用,各種蔬菜的味道、各種肉的部位、怎麼料理……吃多了,自然也就了解,了解還不夠,得掌握,熟記心中,信手拈來,形成自己的搭配機制。
博覽群書是少不了的。《隨園食單》肯定得列入必讀書目吧,《雅舍談吃》、唐魯孫的系列、汪曾祺、沈宏非的散文也都是要讀的,這些,都並不是手把手教人做菜,主要在於提升吃的品位。
食譜的書坊間在所多有,文怡、貝太,找幾本放在手邊備用就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是《孔府菜譜》,這書的好處就是有做法、有故事。
3、必須練、勤練。
前面汪惟所說,去報個廚師班,這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找不到可報的班,那就自學,跟著電視練是一個方法,我個人覺得真沒那麼複雜。有時候想做某道菜,去超市找不到好原料,難道能將就?當然是看什麼新鮮買什麼,有時候就是現查菜譜,做的多了,自然熟練。沒興趣不動手,怎麼都長進不了。汪曾祺難道學過廚師嗎?梁實秋經常也自己做做。
做一個愛實踐的吃貨。
留學
我說中餐,找個廚師帶帶就好了,廚師會教你很多做菜的秘訣。
其實很多菜的做法都是相通的,哪些作料什麼時間段放,放多少,怎麼放。你自己融會貫通後就差不多了。
書上寫的都沒太大用,比如說煎魚如何不粘鍋,書上說要用薑片擦鍋,沒用。
煎魚首先鍋要燒的冒青煙,然後再放油,油溫8成熱就可以放魚了,然後你怎麼煎都不會粘鍋,就是小心煎糊了。
做菜還要動腦筋,你要想怎麼做的好吃,然後再在好吃的程度上做好看。
廚藝其實是一門藝術。
從圖一到圖二,只用了一天??
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報個散打班,小有所成後去下廚,然後問別人好不好吃?
家庭廚藝自學簡說:
一、刀工:一律切成一口塊兒(適口塊兒)或片兒即可,專業廚師才需刀功;
二、配菜:顏色搭配三種以上為佳,西餐菜、肉分開做,中餐葷素搭配著來;
三、火候:中餐一律熱鍋涼油開炒,西餐溫鍋溫油一律煎後再澆汁(少司);
四、調味:無論西餐中餐,酸甜、酸辣、甜辣都是最受歡迎的,咸鮮最通用;
五、廚具:西餐離不開烤箱和平底鍋,中餐離不開熟鐵炒鍋或者平底鑄鐵鍋。
多做多吃
額。以下發言僅代表個人觀點,哈哈哈。
我個人覺得做菜要有一點自己的感覺在裡面,你平時一定不能是一個萬事湊和的人……基本上,總該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你至少要是個愛吃的人。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的標準,是你做好菜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食材很重要,要選新鮮的,成熟的食材,我個人的刀工非常爛,導致我做菜賣相都不怎麼樣。但是大家都說還不錯,蠻好吃的。這就是食材的功力。新鮮的食材是你成功的第二步。
然後就是菜譜。我認為一個好的菜譜至少具備以下三點:
1.清楚的原料調料和分量,最好是能用一茶匙,一勺這樣的單位來計。比較明確。有人說中餐調料不用那麼精準,我想補充一下:我20歲的時候初次接觸做飯,充分體會到對於一個連米飯都不會燜,雞蛋也不會炒,連放鹽不知道放多少的人——一份精確的,靠譜的,細緻的菜譜,絕對是你樹立正確美食觀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剛開始做飯的前幾個月,都沒敢看網上的博客,全部都是買書來學習的。隨心發揮的或者亂寫的壞菜譜,做出來的東西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有做飯的天賦。從而失去對做飯的熱情。而靠譜的菜譜會讓你覺得你自己其實還是挺能的嘛。
2.清晰的做菜步驟,簡單明確的烹飪方式。比如做蔥爆羊肉這種菜,先放醋還是後放醋做出來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剛入廚的新手,就不要搞那種需要煎,翻……之類的麻煩菜了吧。先從快手菜練起!不要怕記不住,菜譜記不住一點沒關係,你可以存在手機上或者手機上網搜索,所以這也就是我們馬上出台手機端的原因hiahiahia~
3.靠譜的小貼士。比如做紅燒茄子,茄子切成條狀還是塊狀容易入味?杭椒牛柳的杭椒要橫刀還是斜刀?什麼又是斜刀?西紅柿炒雞蛋先放糖還是先放鹽?小貼士是錦囊,缺他不可。
推薦幾個比較規範的寫菜譜好的人有:文怡,apple愛自己,胖星兒。
最後一條,比較唯心。我覺得一個人的時候是沒辦法也沒什麼動力做出什麼太精美的菜的……好吧我唯心了,我覺得給愛人做的菜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幸福感的,好吃的要跟愛人或者朋友一起分享才有意義啊。從我第一次下廚房到現在,學會了至少一百道菜,愛是唯一的動力,也是支持我不斷學習的東西。有愛的菜終究會多用心一點。一個人做好吃的東西,再一個人吃下去,終究是比較寂寞吧。
祝你下廚快樂!也祝你的美食有人欣賞。我就一個字,出國。
首先就是自己要愛吃,並且轉戰大大小小的餐廳無數,剩下的就是自己實踐了。早期先按菜譜慢慢做,看小調料、配料的比例,後面熟了就完全按自己的口味做
若是中餐,從基礎菜式做起,不要被名字又長又美麗的菜式所吸引,至於那些含有泰國魚露諸如此類的調料的菜譜,新手先離遠一點,否則,你會發現你堆積了很多只用過一次就沒有再碰過的調料。日常做菜,很少用到這些調料。通常,生抽、老抽、澱粉、白糖、八角、花椒、干辣椒等即可滿足日常需求。
簡單地說,日常的菜,不過炒、燉、燒、蒸。很多菜式是一通百通:
蒸南瓜最簡單了吧,南瓜削皮切塊擺盤,任何調料都不加,上蒸鍋蒸數分鐘(水燒開後)即可。進階就是百合紅棗蒸南瓜條,再進階的話就是南瓜盅。
推薦閱讀:
※粵菜是玄學嗎?
※如何機智地做出特別特別好吃的炸雞腿?
※午餐便當做什麼菜比較好?
※如何做出一桌能招待朋友的菜?
※海底撈的蝦滑很有彈性,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