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教序是否以用筆為上?


聖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為褒獎玄奘法師印度取回佛經而寫的一篇序文。聖教序包括三個部分,太宗皇帝序文,高宗皇帝李治寫的後記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組成。由弘福寺沙門懷仁,耗時二十五年收集王羲之最好的字組而成。

任何書法,脫離了筆法,就不可能成其為書法。構建書法的要素:筆法和結構。缺少了任何一項,都不能算書法。

聖教序是集王羲之書法中的精華而流傳千古的名作,若不是基於王羲之精妙通神的筆法組構出儀態萬千,活色生香的書法作品,被太宗皇帝推崇備至,讓懷仁完成這件絕世之作,令後世得以目睹書聖的風彩。我們將不知書法之神妙,可以讓世世代代文人墨容為之廢寢忘食。

對筆法重要性有異議之人,找遍古今,啟功算是第一個。他認為趙孟頫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不如他的黃金結構法,並作詩論證:「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對趙孟頫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很不以為然。並舉例說明。如八,二,三等字,雖然這些字的筆畫很精妙,把它們剪開隨意扔到桌子上,還是字嗎?老頭用如此荒謬的論據來論證他的結構至上論。非常可笑。

說一千,道一萬。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結字亦須用工已經清清楚楚的說明了書法是筆法和結構相結合的產物。缺少了誰,都不成


首謝悟空邀請。

我距離寫字的地方,有多遠呢?騎上我的蹇驢兒,耳朵里的喇叭放完五首歌曲,第六首放到兩三分鐘時,我就到了,冬天的風啊,是真涼快!不過還好,現在坐在被窩裡,還是挺暖和的,看到邀請,不如來瞎侃幾句,說點腦袋裡庫存的吧,我回答問題,從來不粘貼複製,也從不用圖,所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也也也!

言歸正傳。

問題是「聖教序是否以用筆為上?」說實話,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聖教序,姑且就說《大唐三藏聖教序》吧,就是懷仁和尚花了24年集的大王的字。

個人覺得,學聖教,作為大家入門行書的法帖,當然學學筆法還是重點。

但它畢竟是碑刻,論清晰度當然不及墨跡。不過,它的結字相當精彩。

學聖教,學筆法,學結字。

沒了,就這兩點。

你可能會罵我,就這兩點,誰不知道,還用你BB啊!

哦,你說的對。

那不如說點我們平時忽略的東西吧!

孫過庭說:「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後文接著就點明了都學一人之書,而為什麼各有面目的原由。當然,學聖教的人在唐朝蔚然成風,簡而述之,大抵有以下幾類:

第一就是學的牛逼的。如李北海學的就是聖教,他的《雲麾將軍碑李秀碑》,《李思訓碑》,《麓山寺碑》,《法華寺碑》等,類於聖教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後人評價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看來學的還不錯!

第二就是學跑偏了的。代表人物吳通微,吳通玄倆兄弟,這倆大弟兄也學聖教,開了「院體」書的先河,後人步趨其後,院體大行其道。

堂堂聖教序,竟然在中晚唐被一批俗人學成了院體,不得不說這是聖教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也木辦法啊,楊雄說:「書為心畫。」撒!

第三,就是不痛不癢的。代表人物張少悌書《高力士墓志銘》,書風典雅而秀麗。

雖然是為「高力士」寫的,但是寫的還是有點水平的,不妨看一看。

說它不痛不癢,是因為,基本上沒人知道這個碑。

這第四,就屬盛唐顏真卿,和晚唐杜牧了。

二人是否學過聖教,後人推斷是有的,我也不敢妄言。不過我想,那個時代,皇帝都把真跡收到皇宮內府,大臣貴族也只能有幸得到「下真跡一等」

的硬黃響搨本,更別說一般的官員了。他們學習行書的方式,多以聖教也准了。

顏真卿就不多說了,神一樣的存在。當然有小杜之稱的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帖》,也是一等一的好。我睡前都要翻看翻看,那筆法,地道而純正,直源二王。

下面說點沒意思的,不想看的,可以不必看。

有些書友,拿來一本帖,拿來就寫別人問,寫的啥,答曰不知道。

辣么,聖教序都寫了啥內容啊?

寫了五點內容:

1,唐太宗《三藏聖教序》。

2,唐太宗箋答一。

3,唐高宗《述聖記》。

4,唐高宗箋答一。

5,玄奘譯《心經》。

嗯,對,就是這五個,應該不會錯。

快一點了,不往下寫了吧。

懷仁和尚為什麼集聖教,又為什麼用大王的字來集聖教,用大王的字集聖教是他個人的想法嗎?而玄奘和唐太宗,他們和聖教序又有什麼淵源等,在這也就不說了,該休息了。

做了好久頭條號,現在仍然沒過新手期,也是醉了。

就這麼著吧!


行草書,說用筆為上,是古人的結論,直說就是趙孟頫的話。對古人的言論要具體分析。古人對行草書的結構和點畫的理解,和當代人完全不同。古代大家都出身貴族顯宦,受教育和起始學習書法的開門台階和當代人差別不是一般的大。古人是誰教的?師那些帖的?寫過一本兩本所謂規範字作業嗎?天天和四方平直的印刷體打過交道嗎?在字的結構和筆畫變化上一開始就沒有死框框,而現代人是在什麼基礎上學習書法的?光那些無窮變化的結構,一是理解不了,光憑死記硬背,已夠吃力,自已思變,即隨勢賦形,更是奢望。更加上複雜多變的筆畫造型,其繁難程度可知。

結構造型以及筆畫造型及在字中的配合變化這兩大課題解決不了,不知道要寫出個什麼樣的字,及每個字在不同章法組合里的變異手段,怎麼用筆?不知道怎麼造房子的結構,怎麼談施工?


聖教序是否以用筆為上?。不只是聖教序、而是所有的書法均以用筆與結字為上。趙孟頫曾經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啟功老前輩曾經有不同的論述:「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我想不管是用筆為上,還是結字為上,他們必須相輔相成,緊密結合,才會有書法藝術的無窮變幻。拋開哪一端都不成。所以說學習書法必須以用筆與結體為基礎才是正道……



駁自古至今不懷好意之書家之故弄玄虛之 「用筆為上」之怪論


「用筆為上」這個說法,我一直比較惘然而且糊塗。我只知道寫字有樂趣,彷彿通身在舞蹈。至於執筆方法,近十餘年來無論大小字均為懸肘,基本筆筆中鋒。而對於心儀的書法者,第一非羲之莫屬。我喜歡羲之的字,其實更喜歡羲之的亦佛亦道之淡泊寧靜—確切地說,我非常嚮往那個時代的普遍的風流士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氣質……至於流連於習字消遣,倒無所可謂;字之優劣,更不足掛齒。



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

任何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筆和結構的完美結合。尤其聖教序,作為行書代表作,不僅要透過刀鋒看筆鋒,領悟其用筆,更要學習王羲之精妙的結字。


凡是精品都是用筆為上的,尤其行書草書,微醺時寫的字比平時的好看很多,就是因為用筆。對比一下吧,啟功先生的字無論結體還是布局都做到極致,可是總感覺有那麼點不舒服,原因就是缺少筆法。


推薦閱讀:

為何秦漢時期可以誕生小篆和隸書兩種寫法迥然不同的字體?
當今哪個書法家(還在世)的字最值錢?
如何臨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
這是什麼字 篆書?
寫隸書用什麼毛筆和宣紙會更好些?

TAG:書法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