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滅商之後,為什麼要封紂王的兒子為諸侯呢?


牧野之戰前期,商朝的實力很強,周朝的實力較弱小,只是因為殷商的軍隊都去征伐東夷,而微子啟等殷商貴族的叛逃,帶去了殷商國內空虛的信息,周朝趁虛而入,滅了商朝,但商朝的殘餘勢力還是非常強大,需要謹慎處理。而帝辛的兒子祿父,則是個非常敏感的焦點人物,怎麼處置他至關重要,殷商的殘餘勢力都在盯著看的。

1、有亡國、殺父、破家之仇,這輩子都沒法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只要有機會,一定會造反的。留著就是隱患。

2、可偏偏殺不得。如果殺了他,殷商的殘餘勢力都會感受到恐懼,只能與周朝抗爭到底了,而殷商的殘餘勢力還很大。甚至都不能治祿父的罪。

3、讓他活著,還要活的很好,釋放一個友好的信號,這樣才能讓殷商的殘餘勢力安心,對帝辛的兒子都這麼好,其他人的就更不會追究了。

來不及獎賞的時候,先獎賞功勞最小的那個,給他相對比較高的獎勵,其他人的心也就踏實了;來不及懲罰的時候,先懲罰罪孽最深重的那個,給他相對較輕的懲罰,其他人的心也就安心了。

4、給他尊榮,但不能讓他掌握實際權力,武王讓自己的兩個兄弟輔佐他治國,說是輔佐,其實就是架空祿父,並監視他的行為。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即使殷商殘餘貴族想反叛,但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而他們的頭恰恰是被周朝所控制的。


周武王滅商後根據當時「滅國不絕祀」的原則,封紂王兒子武庚在殷都繼續保留殷人的祭祀。

「滅國不滅祀」是自上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傳統。即滅掉一個國家,但並不把這個國家的公族成員全部殺掉。

據《論語堯曰》上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即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興滅國,分封滅亡之國,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後;繼絕世,承繼絕祀的世族,如周初立黃帝、堯、舜之後;提拔隱逸的人才,授之官爵。這樣才能使天下歸心。

湯武革夏命,也並不趕盡殺絕,而是「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公羊傳》)。即是到了周滅商以後,仍封夏代的後裔為杞國,即使武庚後來叛亂被誅殺,周王朝又封商紂王哥哥微子啟為宋國,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這就是周朝「興滅國」的表現,也是儒家公羊學所言「通三統」的做法。

所謂「通三統」是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即以新王或新時代為主導的正統,同時讓前兩統或前二王之後代以「政治特區」的方式存在,封以百里地而為一小國。如周朝,滅殷之後當然自封正統,但也允許殷夏二統繼續存在,共成三統。

正統以客禮待其它二統,不把他們當臣子看。「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在通三統的思想中,世界是多統中的一統世界,世界既豐富多彩,又統一有序;既增加了新內容,又不盡棄舊成分。如此的世界既生動活潑,又秩序井然,充分體現出了孔子所追求的中庸之德。

後來演變為「二王三恪」制,或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單稱三恪、二王。成為儒學傳統下的古代王朝政治寬容制度。

歷代新興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后、三恪,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

唐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后」,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關於二王三恪,說法不一,但一般理解是立二王屬於「興滅國」,立三恪屬於「繼絕世」。

後世朝代多遵循此傳統。即使到五代亂世各朝也並未廢止「二王三恪」制。

所以根據這個政治傳統周武王把紂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並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衛、鄘、邶三國(以東地區為衛,以南地區為鄘,以北地區為邶),監督武庚和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史稱「三監」。

但後來三監和武庚聯合叛亂,被周公旦所平,並誅殺了武庚,後為了存續殷祀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

實際這種制度在民國時期仍然被民國某些軍閥,尤其北洋軍閥所接受,所以各路軍閥一旦戰敗,只要通電下野,便仍能安享時日,不至於有生命之虞。也算是一種延續吧。


武王為啥敢滅紂王,卻不敢斬草除根!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這一個消息。周滅商前後大封功臣、宗室到全國各地做諸侯。其中卻把亡國之仔。紂王的嫡長子縣武庚封在天最豐富的地方。其中理由何在?難道真得是武王姬有良心有現?或是不敢斬草除根?。

在民間故事中是因為紂王的荒淫無道最終讓周代商。其實這種說法都是後人的捏造和猜想。對商朝滅亡的原因。毛澤東曾怎麼說話:帝辛(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太大,俘虜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戰俘倒戈,結果商王朝亡了國。周滅商,不像都是商滅夏之類關於正克之,反而去了捷徑。最後產生一個危害,殷商之地的民眾和周武王的管轄不服,其他諸侯對周朝最都是心存野望。比較突出的例子是周武王死後,紂王的兒子武庚造反,跟隨翻天的人有周武王的兄弟霍叔處、管叔鮮、蔡叔度,除此之外,還有奄、徐、楚等10幾個國家,氣勢很的浩蕩,後來更有其他國家陸陸續續加入,只周公東征平叛滅掉的國語家就會五十餘語。

周武王之死。實屬因周朝的統治不穩定的情況所致,滅商的周代就像都是做在1一個火藥桶上,不是不敢斬草除根,而是滿心的無奈。


如果脫離了黃帝權益偉業的一脈相承,所建立起來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性質的朝政理論,那麼問題是講不清楚也不能講到底。

為何要封紂王的兒子為諸侯呢?需要明白這個諸侯地位乃是周室為正而殷裔為負的地位。假設不封紂之兒子為負責制的方面,那麼只有周室一方為正,這個朝政文化體系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就不復存在了。

意即只有正而沒有了負的話,可惜8可想而知負面情緒化失控,天下必然又再打亂不是?這是不符合黃帝一脈相承的朝政構思也。所謂風水輪流轉的最終目的性,就是永保玄黃江山千秋萬世統治下去,需要互相幫助講究義氣的輪流執政也。

至於紂王為何被趕下台?這是另外一個問題的範圍,在此不去探討和解析。總之,一個太極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必然講究兩個儀式表達求存同異;一對矛盾爭執辯論體驗留給以後明朗。兩者必須保持距離感般的留存~就是所謂的君子自強不息的來由,用於鼓勵紂王之後的帝王權益火種云云。

這就是為何殷商倒台之後,第一時間封「微子」在宋國的原理~宋者,木柄權力寶蓋重點也。


因為殷商好殺戮,周人反思了殷商滅亡的原因,周在建立的時候,姜子牙提出來要殺掉所有殷商頑民,而周公認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殺人解決不了仇恨,只在洛陽建立了大型勞改機構——洛邑來看押殷商頑民。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勞改之城。


推薦閱讀:

古代有多少像李建成一樣因為奪嫡而悲劇的王子?
知識和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曹睿的能力與曹丕比如何?
相同的漢字,日本語的發音是不是更接近古漢語?
《少年包青天》里展昭出家的大相國寺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TAG:帝辛 | 周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