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如果還有人過梭羅或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作,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和眼光?
在這裡林老師要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大家,實際上他們的行為是並不被主流社會所理解的。
首先,我們來說說陶淵明。
如果大人要跟一個孩子解釋什麼是理想的生活,人們大多會說:世外桃源!而這,就是陶淵明創造的東西。
陶淵明一生崇尚美、愛好自然、懷有理想主義,還是一個喜歡做夢的男人。而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把自己做的夢,變成了所有人的夢。也許他的一生不盡然有桃花源那般美好,但他辭官後歸隱田園的幾十年,卻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很多人一直以為,陶淵明辭官歸隱以後,就成了貧下中農,生活質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時揭不開鍋還要去討飯。梁啟超甚至說他「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真是窮到徹骨,常常沒有飯吃」。
其實,陶淵明的祖輩已仕宦三世,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陶淵明出生後,雖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為有家產田業的官宦門庭。歸田後,詩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閑居、園田居和南村等處,田莊別業則有西疇、南畝等處,遠不止「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閑。這時的詩人,過的是舒適的文人閑居生活。50歲以後,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戰禍綿延,境遇確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勞逸結合,也不是一位赤貧的農民。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盧梭。
1756年,盧梭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隱居。其實盧梭那時已經厭倦了巴黎的生活,他從1742年開始搬到巴黎,十多年的城市生活讓他逐漸心生厭惡。所以他接受了來自朋友的饋贈,一所寧靜優美的鄉村小房。
他隱居了六年的時間,在他隱居的這段時間他並不是整天無所事事,而是在創作。他創作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讓他不用受到貧窮之苦。但是盧梭卻不願因此而埋沒了他的才華,於是他在之後的時間裡潛心創作了幾本名著,有大家都熟悉的政治名作《社會契約論》,這本書對當時的法國大革命影響頗大,甚至影響了全世界。還有教育意義頗深的《愛彌兒》一書,這本書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在教育學說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寧靜的小鄉村這無疑是給盧梭創造了很好的寫作環境。
林老師認為,如果當代有人隱居寫作,那麼首先要看他是否和盧梭和陶淵明一樣已經看透世事,同時是否有充分的經濟來源。從盧梭的隱居帶來的是他的高產,也就是說他在隱居的同時免收俗世干擾,而陶淵明卻是在享受恬淡的生活。
所以,如果有人像盧梭和陶淵明一樣,那麼首先要有很高的覺悟,在這裡其實也想到了倩女幽魂里的諸葛卧龍,這種人其實已經不在意世俗的評價了,他們大徹大悟,在俗世中也取得過過人的成就,那麼他們就是想離開俗世進行寫作,寫作就是他們的畢生追求和愛好。
首先,如果真的是想要去過,像是梭羅或陶淵明的那種生活。那我想他是不會在意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和眼光的,從心而行者。
然後我覺得現代人很難再回歸到他們的那種生活狀態。下面我詳細分析一下。
(我個人對陶淵明熟悉一點,對於梭羅僅限於《瓦爾登湖》,故而主要針對陶淵明進行分析)
首先,現代生活和古代生活已經是完全兩個世界。
現代生活,人民通過多種東西,跨越時空的限制,聯繫在了一起。
你用著手機,不管你去哪裡你都可能隨時隨地被人找到。找到就意味著你可能會被打擾,而這樣的你,即使身處林間,心其實還在鬧市。
你說那拋棄電子產品。但你真的拋得開嗎?在這樣一個科技時代,很多工具都變的電子化機械化。一旦你拋開,可能意味著你失去和別人交流的平台和機會。所以你很難說你徹底和這些說再見。
除非你要斷絕和社會上的人的聯繫。但是你要知道陶淵明他雖然「採菊東籬下」,悠然地活著,但是他並沒有和所有的人斷絕聯繫,他還是有去朋友家喝酒什麼的。
古代生活的連接方式本來就和現代生活不同,所以覺得很難一概而論。
其次,分析一下陶淵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沒什麼牽掛,可以走得很瀟洒的人。也是一個可以做到有勇氣從心而行的人。更是一個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留言,甩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然後離開。
那麼過著他那樣的生活,你能做到沒有牽掛?你能做到有那麼足夠的勇氣嗎?亦或是你真的能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不是一腔的孤勇,而是隨心而動。
而在你問出有關於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時,就已經註定,你無法真正地做到你想要的程度。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這個紛雜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很多人都覺得迷茫,想要安靜。希望自己不在霓虹燈下迷失自我。
那麼我想說的是,你所要追求的其實不應該是那種形式的生活,而是要去內化了那種生活的態度,然後過好自己的日子。
你所要追求的更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平靜。不然無論你是在深山中,還是密林里,你都無法找到你要的東西。
因為你那顆躁動的心還沒有回到你所期望的節奏。
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
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物質的需求維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但對精神的追求卻有很多的想像,並且把思考所得創作成了作品。
梭羅是一個超驗主義者,他相信人能憑直覺認識真理,在一定範圍內,人就是上帝。人只要恢復孩童的天真無邪,就能在道德上升華。他主張人們放棄煩瑣的日常生活方式,「簡單,簡單,在簡單」,以提升生活的目標,使生活變的崇高。
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練。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
梭羅或陶淵明可以得到很高的評價,不因因為他們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的寫作。他們的生活自然會影響他們的寫作,但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身不是人們給予他們高度評價的原因。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觀念和思想,影響了讀者,讓讀者在思想層面形成某種共鳴。
梭羅的《論公民的不服從》對美國民主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列夫?托爾斯泰在1900年讀到這篇文章,對它崇拜不已。聖雄甘地深受梭羅的影響,成了一位終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極抵制非正義權勢的典範。通過甘地,梭羅的主張變成了政治活動的工具。馬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的影響,梭羅的主張便在美國民權運動的思想基礎中得到了新生。
陶淵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併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當下,我們可以嚮往片段的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和寫作,但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幾乎沒有可能。當下,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大大豐富,但忙碌程度卻大大增加,無暇思考人生。即便是生活很安逸的人,也很難形而上,因為會受太多的信息襲擾。
整個社會已經非常的商業化、市場化,即便是精神生產也要強調變現。錢成了上帝。
錢主宰人的環境下,梭羅或陶淵明也就只能成為想像了。
最後溫習一句梭羅的名言。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聲明: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直播與網紅研究所所長、祥哥教研室頭條號主李新祥博士原創並擁有全部版權,獨家發表於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其他媒體如無本人授權擅自發布,均屬抄襲。
梭羅我暫且不談,咱們先來談一下陶淵明為什麼會辭官歸隱,再來分析這種事如果發生在當下,會得到什麼評價。
陶淵明,又名陶潛,生於東晉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時就發出了「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向,我想這個時候的陶淵明,肯定是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但是在一個門閥貴族貴族把持朝政的東晉王朝,從來沒有獲得重用,29歲才得到一個祭酒的閑職,40歲才到彭澤當了一個縣令,中間是斷斷續續的做了幾任小官,很快就辭官離去。長達十幾年的鬱郁不得志,所以不得不辭官歸隱。這個時期的陶淵明內心滿是苦悶,失望,惆悵的,這在他的作品中就可以反映出來.
至於歷史上人們對陶淵明的評價,首先歸功於就是他的作品和成就。不得不承認他的作品確實好,其次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一直都是重名的,像陶淵明這樣的才情,這樣的風骨。在讀書人中相當有市場,那是品格高潔、不慕權貴的象徵。無論貴族士子,寒門士子,別管內心認同不認同,一提起來那肯定得豎大拇哥。要是誰不小心說幾句壞話,都能被讀書人的唾沫星噴死,試問,誰敢不說好?
到當下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假如有陶淵明、梭羅這種的人物,如果他有好作品,有名氣,那肯定是一片盛讚,什麼高雅、瀟洒、有想法、有追求、不是一般人呀諸如此類。
要是沒有什麼好的作品,還沒有什麼名氣,我想肯定有三種反應:
1、那肯定是有錢啊,要沒錢,誰干那事
2、肯定是炒作,想當網紅,想出名想瘋了
3、神經病,腦子不正常
各位要不信,可以在網上搜一些關於隱士的資訊,看看評論區,您就明白了。
其實呀,我也搞不清楚是古人的評價好,還是現在人的評價好,各位認為呢?
大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那就說說我的看法吧~
如果有人能過那樣的生活,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羨慕。
生活在快節奏的今天,我總是有一種要被大量信息吞沒了的感覺。
尤其是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深刻的意識到我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與社會關係緊密。
我參加了社團,參加了學生會,每天被一堆「收到請回復」包圍著。
我覺得,我在生活里找不到我自己。
大量繁雜的信息把我和更多的人聯繫到了一起,我的微信好友也從十幾個漲到了二百多個,我上課、下課、吃飯甚至上廁所都需要與他們保持聯繫,我不敢關機,不敢離開手機,生怕錯過什麼任務。
我覺得,我要被社交吃掉了。
所以,如果有人能過上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的話,我一定會非常羨慕,我羨慕那種返璞歸真,羨慕那種自由的靈魂。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哪怕隱居,也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人??
希望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是有的,但不是中國人。她是一個牛津大學女博士。她現在已經62歲了。
她在深山中或者完全隱居的生活,生活資料都是自給自足,自己蓋的房子,自己砍柴。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理菜地、采果子、砍柴。她還養了雞,羊和馬??。
雖然,日子過得像個原始人,但這樣的生活沒有任何壓力,她自己說很享受這種生活方式,讓她感覺快樂和平靜。
可惜的是,她好像沒有進行寫作,因為她家中拒絕任何與現代科技有關的東西,所以沒有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其實,社會的發展降低了生活成本,在鄉下生活創作要比從前舒服的多,大家也會更加寬容的接受。
當下人如果還有過梭羅或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並寫作。我覺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我還很羨慕。
現在在城市生活中間,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曾經很多人都想回到農村去生活。如果沒人打擾的大山深處。一沒有污染又沒有煩惱。現在這些年隨著網路的發展。大家謀生的方式也在改變。很多人都已經有了回到農村回到大山生活的條件。
聽說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靠網路寫作,或網路培訓或者網路服務。而找一個偏僻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呀。
因做網路的發展,你現在可以從網上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而且通過物流方式通過,可以收到送到你的家裡來。所以也不存在說生活不便。
我也很期待這樣的生活。我也在做好這方面的努力,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一起來聊聊大家的想法。
現在有部分人選擇隱居生活,選在終南山的較多。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過,有個叫張二冬的年輕人就在終南山隱居了四五年了,自己種菜,養雞養鴨,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過著普通的鄉間生活。
除去勞動時間,他還寫做和畫畫。據說是出版過書籍。名字好像叫《借山而居》,引起的不小的轟動。
還有幾個女孩子,之前看到過報道也隱居在終南山,其中有一個是攝影師,每天都穿古裝,比較有特色。
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個人的價值取向。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對了,時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會迷失自己,才能過的更有價值,更加有幸福感。
看過好多隱居的新聞,國內國外都有,最直觀看到的是與社會脫節,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吃不飽穿不暖,蓬頭垢面,久而久之人會變得自閉。可能這些人精神上的滿足我們看不到,也體會不到。你說像陶淵明一樣,那就是不能靠寫作掙錢了,如果靠這掙錢那隱居也就不成隱居了,寫作只是自我感覺自我價值的實現。
總結就是,能過這種生活的人個人挺佩服,但是不會去做。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寫詩似乎成了一件特別可笑和格格不入的事情?
※海子的詩會如此受歡迎,同為年輕詩人並且一樣英年早逝的的駱一禾顧誠卻沒那麼火?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有什麼古詩詞的書值得推薦?
※愛好詩歌的人,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愛好,而不會被人說諸如文縐縐、酸溜溜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