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為何不過烏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項羽一直是英雄般的存在,而劉邦一直是屌絲逆襲的代名詞。楚漢爭霸的前期,劉邦一直是敗多勝少。但最後卻成功逆襲。有多少人為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要是當時項羽肯過江東,整頓兵馬,與劉邦再決雌雄該有多好。但是就算項羽真的過了江東,就一定能像杜牧說的那樣捲土重來未可知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首先我們來回顧下當時項羽和劉邦的決定性戰役,成皋之戰。

當時劉邦滎陽打敗,躲入成皋城內堅守。項羽多次挑戰就是不出站。這時發生了項羽一箭射傷劉邦的小插曲。但是劉邦就是不出戰。這時候,後面的韓信佔領戰國、齊國準備進攻項羽後方,於是項羽派遣龍且去進攻韓信,但是被韓信半渡而擊,全軍覆沒。緊接著,彭越也在梁地造反,項羽糧道斷絕,沒有辦法,只得回兵進擊彭越。就在項羽引兵進攻彭越之時,劉邦派兵把項羽的成皋守兵給打敗了。沒有辦法,項羽只好引兵回救前線。這時漢軍看項羽勇猛,才撤兵了。這裡我們發現,項羽處處都要自己去征戰才能勝利,而劉邦手下則儘是韓信,彭越之類的猛將。現在的情況是,劉邦人多,糧多。但是士氣不行。項羽糧道斷絕,無法再戰。於是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也就是我們象棋里的楚河漢界。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項羽從前線撤兵回楚後,劉邦背棄盟約,從後面進攻項羽。結果被項羽打的打敗,漢軍深溝壁壘以堅守。於是韓信和彭越與劉邦會師垓下。就發生了後來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最後項羽突圍至江邊,本有船舶可以過江,但是項羽卻放棄了。

圖片來源網路

項羽至死都未能認清自己失敗的所在。「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的失敗在於過於殘暴,當初天下反秦就是因為秦之殘暴,項羽卻繼續用殘暴統治天下 ,安能不滅。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天下皆叛項羽。首先,關中分封的塞,雍,翟三王已被劉邦滅掉。韓,魏,齊,趙已經被韓信控制。項羽後方的彭越也一直在搗亂。所以可以說是項羽以一己之力抗衡天下,能堅持多久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項羽是個非常要面子的人。當時項羽入咸陽。有人建議他定都關中,當時項羽的原話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當時可以說是項羽必敗了,項羽自己也知道,即使自己過江,劉邦及那些諸侯也不會放過他,到頭來還是身死。反正都是死,以項羽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在父老鄉親面前丟臉的,所以寧願死在江西死的轟轟烈烈。


首先感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為何不過烏江?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

項羽的性格

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項羽,對其性格的特點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剛愎自用,暴烈,優柔寡斷,多疑,豪爽。榮格曾說:「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這些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

歷史學家王立群老師曾評說項羽:「能征慣戰,少年得志,內外失聰」。項羽24歲起兵,巨鹿之戰一舉成名,27歲便自封「西楚霸王」。由於名滿天下,又不曾吃過敗仗,自然養成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正是因為他的自大,讓他目空一切,導致了垓下之戰的失敗。而對於一個他這樣剛愎自用的人來說,被一個自己曾經瞧不起的劉邦打敗,而且還全軍覆沒,失敗得徹徹底底,可以說是極大的恥辱,顏面掃地,對於正處於一個血氣方剛年齡而且又自負的項羽來說這是完全不可能接受的,他沒有勾踐忍辱負重的決心,耐心,也失去了對人生的自信。只有自殺對自己來說可能是死得其所,在後世還能為自己保存點顏面。

當時的時局

上面我說到了項羽的性格有暴烈的一面,《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項羽當時經常屠城,任意殺戮百姓,民心盡失,這也是他楚漢四年爭霸迅速敗亡的主要原因,有句話叫「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劉邦正好做到了這一點,項羽在垓下之敗之前其實早已是眾叛親離,亞父范增因項羽的猜忌而離去,大將黥布,英布叛楚歸漢,垓下之敗後逃至烏江的項羽實則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天下之心已歸漢,江東父老真的還能支持項羽嗎?真的還能支持這樣一個殘暴不仁的西楚霸王去對抗劉邦?在我看來這樣的可能不大,天下久經戰亂,人民最大的願望便是和平了。項羽作為當時一方的統治者,不可能一點政治頭腦也沒有,他應該也知道天下大勢已歸漢,自己已是無路可逃的,與其被擒殺,不如自刎死得更有尊嚴,死得更像一代霸王。


看看地圖就知道項羽的後方楚國在什麼地方了,在今之湖北湖南等地;看看地圖也就知道劉邦的後方在什麼地方了,在今之河南陝西等地。那麼,長期的戰爭之後的兵力兵源的補充,糧草物資的補充,誰家更為有利?自然是劉邦了。至於項羽的暴虐流傳至今,其實是擁劉反項的西漢司馬遷的描述罷了,成王敗寇,夫復何言?

再說,項羽原本就沒有秦始皇之嚢括四海,并吞八荒之意,只是報強秦滅楚之仇,然後回到周時建制,自為類似周天子那樣的「武林盟主」般的地位罷了,也可說是胸無大志。

滅秦之前,各路人馬約定誰先入咸陽誰便為王,秦滅之後,項羽如約而為王〈未稱帝也〉。項羽於是按約封地,對劉邦封地漢中。但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燃戰火,項羽始料不及,已失先手,終是後繼乏力而被困於垓下,大勢已去,自刎烏江。

李清照對項羽的讚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杜牧對項羽的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期。」固然使人感慨萬千,但審時度勢而析之,哪有哪么容易就能捲土重來?於今論史,與其說是項羽輸在心胸狹窄,不如說是項羽敗在心地太寬。所以才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之詩句也。

一孔之見,必有謬誤,就此打住了。


謝邀!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話形容項羽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但正因為英雄如此,所以才會被劉邦所敗。古往今來,能征善戰者都是為將者,當然!成吉思汗也只是個會打天下而不會守天下的帥才。打天下必須依靠將軍,但是爭天下,唯梟雄者不可!正所謂英雄有道,梟雄無道。英雄者,做事有自己的原則,說一不二,誠信之至。然梟雄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兩者之間的較量除非實力差距極為懸殊,否則,英雄必敗。


項羽當年率領8000江東子弟過江伐秦,大敗秦軍主力後聲勢浩大,但那時伐秦的人不止項羽一路,劉邦等諸路起義軍均在打壓秦軍佔領地盤,但是都沒有項羽的軍隊強大,正可謂項羽此時手裡拿著一副好牌,感覺怎麼打都能贏得天下。此時的項羽不過26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齡,說他不驕傲輕狂簡直是對他的侮辱,正如劉華強那一句:不狂妄那叫年輕人嘛。當他面對50歲的劉邦時自然會產生輕視的心裡,一個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有能力跟我爭天下,開玩笑一樣。然而就是這種輕視,讓他之後吞下了苦果。正是老謀深算VS年少輕狂,勝負已然明了。

自己一手好牌打個稀爛,再加上之前也沒有受到過挫折的年輕人,自然會有一種怨天尤人的想法。「是天欲亡我,非我不善戰」這一句話明顯的體會到項羽的自負,再加上他也愧對於自己的江東父老,起兵時的8000子弟一人都沒有了,怎樣去面對他們的父母妻兒,就此瞭然一生也不枉英雄一世的美名。


這麼說吧!項羽是個傑出的將領,但不是當統治者的料!如果項梁不早逝,項羽就是統一全國的大將,也不會有合而又分的情況,更不會有劉邦被趕往西川,有謀臣范增,有猛將項羽,有項梁坐鎮,那統治全國的可能就是西楚,而非劉邦了!項羽從始至終就是個將領的做派,而不是大王的做派!


如果項羽有個蕭何一樣懂經營,管後勤的人才,他肯定會過江。劉大流氓為何不怕失敗,因為有蕭何在後方,朱重八為何能夠在應天坐大,因為他有李善長。當然這些都是廢話,如果項羽能用人會用人敢用人,他還用得著過江嗎?早就乾死劉大流氓了。


推薦閱讀:

烏江流過幾個縣市區?

TAG:遊戲 | 項羽 | 烏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