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江挂面是傳承千年的味道?
中江挂面是四川省傳統的漢族麵食小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外馳名的特產食品,麵條細如頭髮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回鍋如新。年老體弱者食之,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在四川省中江縣眾多的土特產品中,中江的"銀絲挂面"。由於獨特的工藝,極佳的口感和風味,符合營養科學的原料搭配,自問世以來,數百年間,深受食者的歡迎,聲名遠播,銷勢不衰,可稱得上是中江食品中的奇葩。
相傳北宋末年,兵荒馬亂,有對夫婦帶個小孩子逃荒到了譚家街,來到一家麵店要碗麵湯喝。店主是一對善良的老夫妻,見他們餓得奄奄一息,就給了兩碗刀削麵,外加兩碗麵湯。他們吃後,對店主人說:"你倆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們?只要有碗飯吃,有個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見他們非常老實面善,又拖娃帶崽,就同意了。
這對夫婦男的姓姚。姚哥心靈手巧腿快,幹活麻利;姚嫂對人熱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適適。店裡生意越做越好,過往客人都喜歡來這兒吃面。
不久,店主人先後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後,繼續經營麵店,並改稱姚家麵店。除繼續經營刀削麵外,又把家鄉的扯扯麵作為新品推了出來。
中江人吃慣了刀削麵、切面,覺得扯扯麵細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人都來一飽口福。有的人還請教姚哥、姚嫂傳藝,很快做扯扯麵的手藝就傳開了。
一天夜裡,姚哥發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後剛睡下,姚嫂起來趕老鼠,板凳一絆,摔了一跤,把一大燈窩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姚哥說聲"糟了",連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經晚了,油已流到麵糰下面了。他轉而一想:"何不就這樣揉到面里?"於是,他開始揉搓一根根麵條。雞叫二遍時,他先做了碗面來嘗嘗,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賣了。一吃,味道比原來的扯扯麵更巴適。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賣光了,許多人吃後都說味道好。夫妻倆從此開始做帶油的扯扯麵賣。因為帶油的扯扯麵需要較長時間發酵,為保證隨時都有貨,夫妻倆又做了經過晾曬的扯扯麵備用,這就是中江挂面的前身。
中江挂面經過歷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獨特風格,成為中江的文化招牌。面體因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於此。為增加營養成分,在製作過程中又分別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雞蛋清、雞蛋黃、朱神砂製成蛋清面、蛋黃面、硃砂面、翡翠面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一個城市總有它獨特的韻味,讓人們去記憶去品味,或許是一條街、一口井、或者一碗面。說起中江,中江空心挂面絕對是能代表中江的一道美食,空心挂面,絲細如針,面體因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
中江挂面源於北宋馳名中外,是歷代皇上的貢品,最早作坊位於中江縣譚家街,取用譚家井水純手工製作,其面細如絲,細而中空,色白味甘,烹調簡易,水寬火旺,半湯半面,拌以鮮青,水沸下鍋,一至兩分鐘不見白心,即可起面,無需加鹽,食之柔滑,味美可口。
清代詩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詩抄》中寫道:中江燒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如今的中江挂面不再是孟邵筆下宮廷貢品,早已成為普通百姓走親探友的首選禮品,成為中江人熱情好客的象徵!
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江挂面,由於製作程序較為繁雜,後人不堪勞苦艱辛,如今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民間故事,有不同的說法,這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說,每一個地方都需要一個代表作。比如四川的 回鍋肉,宮保雞丁,綿竹的劍南春酒,羅江的花生,郫縣(都)豆瓣醬,等等這些都是一個代表作。
推薦閱讀:
※飯店裡的酸菜魚紅油放什麼大料熬制才香?
※涼拌黃瓜怎麼做好吃?
※有什麼素菜做出來比肉還好吃,而且還百吃不膩?
※水煎包可以在家自製嗎?
※夏洛特煩惱裡面袁華的飾演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