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讚譽;中狀元者稱為為「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主要有三個階段, 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為「元」,在鄉試中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各省舉人到京城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一般通稱會元。 會試中選者參與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就是所說的狀元。

殿試考試結束後,皇帝會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中進士的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 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在古代,成為狀元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科舉考試近1300年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朝第一位科舉狀元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止,科考的榜數大概是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其中連中三元的狀元只有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在歷史上出現過女皇帝,但還未出現過女狀元。

官職上,古代文人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也是以文入仕,躋身宦臣重要途徑。若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具體官多大?還得看中狀元後後期的努力機遇等各方面的條件,一般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一般開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書郎、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狀元都「事業有成」。在七百多位狀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有的為官一任,了無政績,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窮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等等。但作為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終其一生,始終是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迹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就有20多人。可以說,在科舉制度中,想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至高追求。


狀元並不是官,而且在唐朝之前,沒有狀元這個詞,隋朝叫盔甲,不對,是叫魁甲,唐朝前期叫頭狀,也叫狀頭,注意,不是用頭撞。

唐朝平民必須考試入學,官宦子弟可以免考入學,這。。。。。總之那時候平民想拿狀元極難,不是難,也不是濟南,是極難, 平民必須要先成為出了名的文人,對,你要先出名才可以,比如拿個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或者寫出一本巨著,當然了,那時候就都是吟詩作對,討論天下事,如果你不出名,又想考試,那就需要有官府給你遞投名狀,這你才僅僅有資格參加考試而已,但是官府為什麼要給你遞投名狀呢? 你懂的。

最可惡的是,唐朝並不是固定的幾年一次考試,有時候十幾年才有一次考試,考了第一就是狀元,想做官?別急,還要和同科的近視,哦不,是進士參加吏部考試,考及格了才能做官,一般都是正九品。。。九品,鹽粒子官是不是很慘?

清朝時候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一甲進士,這三人在金殿拿到頭銜後要立即授予官銜,是立即,官銜是什麼呢? 狀元是翰林院修撰,正六品,榜眼探花是翰林院編修,是正七品,兩個職位都屬於文書工作,開會做個記錄,想做大官?別急啊我的親,你需要慢慢地熬啊,熬啊,沒準臨終前20分鐘一紙任命就下來了。

宋朝開始才有榜眼和探花這兩個詞,而探花是南宋才開始有的。

宋朝是州府試,禮部試,殿試,這三個是正科,但還有一種連續15年沒考中的還有福利,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這種叫恩科,看來那時候還挺人性化, 狀元在宋太宗的時候被提高了當官的起點,意思就是只要狀元畢業的人,如果要當官,那麼最低的官銜是正八品,哎。。比九品好點吧,知足吧。。那麼這是宋朝的狀元。

你們看到的電視劇里的鄉試會試殿試,是明朝開始的,鄉試第一名是解元,會試第一名是會元,但不是vip會員,殿試的頭三名才是狀元榜眼探花。可明朝的狀元也不是官,不過明清對狀元很重視,當官也很容易,翰林院是什麼地方?是高級官員的後備基地。

所以除了清朝以外,在其他朝代狀元都不是官,只是拿到了做官的資格證,一群人辛辛苦苦拿了狀元,還是不如官府子弟方便啊,看來哪個朝代都一樣啊。

最後補一句,狀元和駙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歷史上真正狀元做駙馬的就一個,那就是唐朝末期的鄭顥,你也可以叫他鄭浩,是不是很像你同學的名字?


狀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榮譽稱號。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武狀元南宋才開始有這個說法,武狀元一般由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干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或副團。明朝武科起先沒有殿試 ,到崇禎朝財恢復狀元名稱,授予副總兵職位。

清初明確,一甲進士或授副將、參將、游擊、都司,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以後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

再說說文狀元: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狀元一般不會馬上去當縣官等實職官員。各個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績再牛,也要慢慢歷練。一般開始進翰林院,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編修,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

別看開始官兒不大, 但是只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會很不錯。混個十來年一般都能混到侍郎級別,皇帝如果特別喜歡,那可以做個尚書,再加點能力和運氣,能進個內閣。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在古代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十年寒窗就為那一朝。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而科舉考試,又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如今我們從影視戲劇中看到書生高中狀元,感覺他們受到皇帝欽點,立馬就飛黃騰達,高高在上了。但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是有規定的,而且職位也比小說、戲劇中所說的低得多。

狀元、榜眼、探花

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宋太祖

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內的一次考試,也是最後一次考試。最早的殿試出現於武則天時代,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第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式,第二級是禮部舉行的會試。趙匡胤首開先河——「天子策於廷」,只要考生在殿試及第就可以直接授官。

然而古代狀元並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位。當了狀元只能說你拿到了一個可以當大官的資格證,至於當幾品官那還要看皇帝怎樣用人了。歷史上的狀元,有當七品縣官的,也有進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輔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在明清朝以前,狀元做官官品都非常低,明清兩朝其官品有所提升。宋朝是中國古代比較重視文人,然而狀元只授簽判,只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而明清兩代,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歷屆文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歷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他的浩然正氣和堅貞不屈的精神一直鼓舞著華夏兒女。

郭子儀

古代的武狀元一般都授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但是考中之後也只是得以起家為軍官,先是補左衛長史,後來逐步升遷為邊防軍將領。在《打金枝》中的郭子儀,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雖然郭子儀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但他剛開始從軍才補任左衛長上職位(從九品下)。

雖然古代高中狀元官雖小,但因為翰林院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翰林們接近皇帝,飛黃騰達的機會多。不過狀元在歷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了。


「狀元」這個稱號是來源於科舉制度,科舉制選狀元最開始是在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但稱呼為狀元是從明清開始的,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明清兩朝,狀元的待遇基本相同,所以一起說。要說明的一點是,狀元不是官職,很多人以為當了狀元就是當了大官,其實不然。

文狀元:

明清兩朝都是將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專門留給新科狀元擔任,注意,是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一點了狀元,就成了十分清要的翰林官。而且,明、清還要讓前3名(狀元、榜眼、探花)跟少數有培養前途的進士一起當「庶吉士」,由國家派大員專門訓練3年,作為今後當宰相的苗子,所以說,狀元一般是六品官,以後看情況,會委以重任,當然,也有例外的,這裡就不說了。

武狀元:

武狀元及第者,所授予官職可為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等,職位一般是從六品,也有從五品,同品級官職還有王府五品典儀、鳥槍護軍參領、守御所千總、護軍營內管領等。

從五品武官之下有藍翎侍衛、整儀衛、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監造火藥官、陵寢祭祀供應官、太僕寺馬廠駝廠翼長、門千總、營千總、護軍營副內管領等,正六品。

值得注意的是,翻譯官,舊時叫「通事」,正六品文官當中,「朝鮮通事」一職是唯一的翻譯官。

綜上,文武狀元一般都是從六品。明清狀元的初始官階大體承元代之制,其前途則更為光明,而進士科乃至整個科舉制又恢復到宋太宗以後的情形地位而略有下降(宋代118次考試,共取進士約42577人,平均每次約取361人,總數及平均數都大大超過明朝與清兩朝朝。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殿試第一名),更是成為眾人羨慕嫉妒恨的佼佼者。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一說504人),倘若再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及各代的武狀元,我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通向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它!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出仕入相,光耀門楣。一旦殿試第一(狀元),新進狀元可受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機會比同榜者也快。

或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如唐朝,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朝的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

但據統計:這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是狀元。


謝謝邀請。按清朝而定,會試中舉的貢士,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探花。這三名的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的頭銜。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被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狀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文科是文狀元,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

所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是專門留給新科狀元擔任,點了狀元就成了翰林官。古代狀元並不是官職,但當了狀元就有陞官的資格。至於今後當幾品官就要看皇帝怎麼用翰林院的狀元了。


宋代科舉,狀元一般會直接給京官待遇,然後授某個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為地級市的副市長。雖然這已經是陞官快車道,但一個地級市的(常務?)副市長顯然是稱不上「幫治國」。他要治國還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出任各種職務,積累各種經驗。

元代很少開科舉,略過。

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名為「儲才」,其實就是成為皇帝龐大秘書班子的一員,距離權力中心比那些成績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館後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駁權參加政治鬥爭)還要遠,基本上就是旁觀朝政。然後一路旁觀上去,熬幾十年進入內閣,才開始「幫治國」。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經覺得翰林院系統過於封閉,不能培養「幫治國」的人才了。

清代科舉,與明代差距不遠。但清代吸取明代翰林院系統過於封閉導致內閣成員沒有實務經驗的教訓,讓翰林院官員外出任職,擔任地方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或是中央的侍郎等官職,積累一些實務經驗,再從中選擇督撫、大學士等「幫治國」之才。


科舉考試從宋朝開始是三年一次。

宋代,狀元授簽判,只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

明清兩代,狀元都授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的小翰林,只比授為七品知縣的一般進士高一個品級。但翰林院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翰林們接近皇帝,飛黃騰達的機會多,加上皇帝給予新科狀元「騎馬誇官」、「赴瓊林宴」等虛榮,因此中狀元就成了讀書人的極大的榮耀。

武狀元一般都授6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但是考中之後也只是得以起家為軍官,先是補左衛長史,後來逐步升遷為邊防軍將領。南宋明確武科狀元之稱,狀元願意從軍,授予正將之職,第二、三名副將,第四、五名準備將。


感謝您的邀請!很抱歉,至於古代狀元官有多大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對本人難度很大,因為本人對歷史知之甚少,基本不太了解,不過本人只知道古代若有人高中狀元一般都稱為狀元郎,狀元郎又是附馬,附馬又是皇帝女婿,皇帝女婿在朝中為官有多大級別具體多大本人就不知詳情,古代官員級別通常是以品論職位的,故此作為附馬在朝為官肯定不是七品芝麻官,在此猜想應該是相當於今天中國家國務院裡面的官員吧!以上回答不是絕對,還望見諒!致謝!


推薦閱讀:

南唐作為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中主是指?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八次倒戈都背叛了誰?他為什麼這麼「牆頭草」?
八十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TAG:明朝 | 唐朝 | 宋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