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姜維反間計成功,蜀漢能否成功復國並且將三國狀態繼續延續下去?




若果姜維反間計成功蜀漢能否順利復國三國是否延續下去?

這是有可能的。但由於問題所述條件過於簡單,有些內容還需要再加以明確。所謂姜維反間計成功,就是指姜維殺掉了那些不服的魏將,並成功控制了鍾會,能夠有效指揮自己原來的軍隊。在此情況下,蜀國復國是可能的。第一,原姜維部下具有強烈復國意願。在劉禪派太僕蔣顯去姜維軍中傳達敕令,要求姜維軍投降時,姜維大驚失語,帳下眾軍一齊怨恨,咬牙怒目,鬚髮倒豎,拔刀砍石大呼曰: 「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號哭之聲,聞達數里。


姜維見人心思漢,乃善言撫之曰「眾將勿憂,吾有一計,可復漢室「。眾皆求問。姜維與諸將附耳低言,說了計策。這說明姜維的反間計有一定基礎,不是隨意亂說的。第二,蔣顯傳達敕令是在劍閣,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既然當時有那麼多軍人擁護,在後來假投降鍾會並進入成都時,必然在劍閣作了具體防禦安排,一旦劍閣卡死,則外界一時半會很難進入成都平原。第三,因為已經有鄧艾偷渡陰平前例,姜維肯定不會再有陰平之失。而魏將中也很難再有第二個鄧艾。第四,當時司馬昭遠在長安,要進入漢中也需要一段時間,而姜維對漢中地形熟悉,如果搶先一步據守關鍵隘口,則司馬昭連漢中也別想染指。第五,蜀漢將領還有張翼,廖化,董厥,張紹,關彝等。地方上還有像建寧太守霍弋之類忠貞之士。第六,鍾會此時已經進退兩難,說不定能主動配合姜維。那時信息傳遞很慢,當時臨近年關,所以,若果處置得當,及時以劉禪身份名義下令恢復秩序,是完全沒有多大問題的。第七,司馬昭不久就死掉了,司馬炎優柔寡斷,東吳當時是孫休主政,司馬炎滅吳也在過了十五六年後的280年,因此 三國再延續三十年應該沒有問題,說不定還能避免後來的八王之亂。


姜維即使反間計成功,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復國是不可能的,三國狀態也不可能延續下去。

姜維鍾會做為軍事將領還可以,但他絕對不是政治家。鍾會一個官二代,伐蜀漢之前,史書沒有記錄他打過仗,帶過兵。他迎合司馬昭伐蜀漢,司馬昭才讓他帶兵。鍾會此人一出場就是一個野心家,鄧艾陰平度險,劉禪投降,奪了頭功。鍾會不服,羨慕嫉妒恨。姜維假意來投降,鍾會豈能不明白姜維的虛情假意。出於政治野心,鍾會和姜維結拜,兩個人都各懷心思,這叫相互利用。

姜維利用鄧艾鍾會二士爭功的矛盾,第一步設計利用鍾會收監鄧艾。第二步又欲假借鍾會之兵,起兵反對司馬昭,復蜀漢之國。其時劉禪公開投降,蜀漢已經不復存在,人心渙散。姜維北伐,窮兵黷武,蜀中怨聲載道。司馬昭警覺鍾會狼子野心,陳兵長安。鍾會在成都,將領對他並不信服。況且鍾會只是一個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驕橫跋扈的書生,他只是藉助他手中的權勢壓榨將領,手底下並沒有幾個心腹。即使他聽了姜維的蠱惑,公開反對司馬昭,也沒有人支持他。

劉禪不支持姜維復國,他也不相信姜維能復國。不然他那麼早投降幹嘛?

蜀漢的百姓不會支持他,連年征戰把百姓害苦了,天下思安。

鍾會帶領的軍隊不會支持他們,將領都是司馬昭的人,軍隊忠於司馬昭。沒有人相信鍾會,支持鍾會。以鍾會的伎倆,他怎麼能是老謀深算司馬昭的對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昭掌控局勢的能力無比強大,鍾會姜維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姜維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利用鍾會復國的計劃只是一個空想,根本不會成功,註定是要失敗的。

天下分久必合,人心思安,統一是大勢所趨。論實力,論智謀,論人心所向,三國必將歸於司馬昭之家。


作為蜀國後期的頂樑柱,姜維在蜀國滅亡後還進行過一次復國的努力,他詐降鍾會,試圖挑動小鍾謀反,再利用離間的手段殺掉鄧艾和鍾會,從而達到恢復蜀國的目的,為此,他給後主上書,稱將要使「日月幽而復明,社稷危而復安」。可惜,功敗垂成,在鍾會試圖殺死全體魏將的時候,魏軍發覺,姜維鍾會鄧艾都被亂兵所殺,蜀國恢復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了。

對於姜維這一努力,細細想來,其所作如果成功,會不會給形勢帶來變數?薩以為是一定會帶來的,能不能讓蜀漢復興,那我的看法就是希望微乎其微。

原因很多

  • 首先司馬早就對鍾會造反有所防範,這一步棋已在對手算中,鍾會姜維在成都,即便姜維成功,也難以封閉蜀中天險,一來是地理上的距離,二來蜀中還有鄧艾舊軍,他們是絕不會追隨鍾會造反的。那麼,鍾,姜就處在內外夾擊之中,且二人雖然關係密切,目的不同,早晚還有一次火併,力量將更加削弱。姜維從中取事,成功率很低。

  • 其次歷史上類似事件空前絕後,沒有過類似的勝利作為並例。王猛會桓溫有點兒這個意思,更象的是慕容垂曲事符堅,不過符堅是前秦的君主,並非鍾會這樣的封疆大吏,權柄差別很大。

個人認為:姜維這一舉動,最好的結局就是造成類似西晉八王之亂的局面,那就是益州混戰,同時晉朝王室內部發生分化,形成舉國混亂,可是晉當時並沒有夫概那樣的人物。我的看法,姜維這種行動,不完全屬於「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更象儒家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行,但是為了信念依然勉力作去,所謂是非成敗非所計也,盡自己的職責罷了。

無論怎樣,稍有歷史經驗的人都可以看出,處在這樣的旋風漩渦,無論結果如何,姜維本人難逃悲劇性的命運,就象《角鬥士》裡面的墨西梯斯,他很明白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無論你多麼的神勇。

順便說一下鄧艾偷襲成都的問題,見到有朋友提出鄧艾當時只有數千人,原因是史料記載鄧攻擊江油的時候,部下只有兩三千人。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鄧部下應該有三萬人,不過,全是輕步兵。

假如真的鄧艾部下只有三千,則過陰平小路損失達到了90%。正常用兵,傷亡超過50%,部隊就難以控制了,從魏軍角度考慮,如果鄧艾的三萬人馬中途死亡剩下三千(亡90%),鄧艾不用和蜀軍交戰,自己如何能夠掌握部隊呢?紅軍過雪山草地才多高的損失?總不會預先準備充分的鄧艾比倉促上路的紅軍還糟糕。

實際上,鄧艾定蜀後,有奏章「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隴右兵是他的本部軍隊,也就是那三萬人中的,如果死剩了三千,那是沒法留兩萬的。

從情理上說,馬邈是驚懼而降,既無勇,亦軍心難定,隨時可能再次反水。江油內地並非蜀國屯兵所在,最多兵力數千,假如鄧艾只有三千本部,加上馬的這支烏合之眾,兵力不過五六千,如何敢於進擊成都?即便諸葛瞻戰敗,成都還有兵約萬人呢。

羅貫中的描述則從軍事角度比較可信,這也體現了《三國演義》作為「兵書」的特點,羅如果演義中三分實,七分虛,這裡應該是三分實的部分了。

「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

「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
「眾皆應曰:『願死戰!』於是鄧艾步行,引二千餘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可見,鄧艾進攻成都的部隊是他的主力,大約三萬軍,而不是最初到達江油的二三千人馬。鄧艾的冒險在於他的部隊沒有後方,兵種單一,而且沒有攻城器械,一旦失利無路可退。


姜維反間計成功,只能短暫維持一段時間。首先蜀漢經這一場戰爭後,國力已大損,很難再維持下去。兵力、財力已快到山窮水盡地步。多年不停打戰,蜀漢老百姓應該非常厭惡戰爭,想過安定生活,你看最後鍾會手下反鍾會和姜維時,姜維已是孤身作戰,沒提其部下兵士來相助,若此時手下兵士前來相助,當時想殺鍾會的人只是附近的,並不太多,姜維或能逃過此劫。鍾會此時反叛若成功,只能短暫維持,因其手下十二萬大軍全是曹魏那邊來的,他們的家人都在那邊,民心能穩嗎 ,當年關羽失荊州時,其手下兵士不就顧及家人,基本跑光。此時若反叛成功,只是一會,司馬昭若再派兵來,鍾會和姜維等不著姜維再除鍾會時,必土崩瓦解。


姜維的復國計劃究竟是不是異想天開呢?古往今來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客觀的看,姜維的復國計劃是不現實的。因為,跟隨鍾會入蜀的十幾萬將士都是中原人,家小都在中原,既然平定蜀漢,大功告成,就想回到中原去,不會再來跟你鍾會造反,何況司馬昭自領大軍抵達長安地區,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鍾會反叛的;而蜀中原來將士見國家破亡,震懾於魏軍之強大,鬥志已經喪失,大多不願作無為的犧牲再跟姜維造反。正如司馬昭說:「夫蜀已破亡,遺民震恐,不足與共圖事;中國(原)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會若作惡,只自滅族耳。」(《資治通鑒》卷七十八魏紀十元皇帝下咸熙元年)蜀國的滅亡是大勢所趨,從當時情形看,不是任何奇計能夠從根本上扭轉的。不用說姜維的計謀難度太大,成功率很小;即使暫時僥倖取得成功,也難以長久支撐下去的。任何奇謀巧計都應以實力為後盾,否則便會像泡沫一樣,很快便破滅了。


不可能。

第一,姜偉的反間計,鍾會殺掉了鄧艾,然後成都獨立,不要忘了鍾會,他是北方人帶的士兵也是北方的,北方的士兵到南方,讓它長住南方軍心會不穩。

第二,蜀中大族已經明確表示不支持劉禪,準備投降天下,那麼鍾會只是亂臣!肯定不會支持。

第三,不要忘了司馬氏的大軍就在後面。

第四,姜維的設計是先讓鍾會殺掉鄧艾,在想辦法殺掉鍾會。這中間能否完全勝利,不得而知。就算勝利,內亂之後內部空虛,根本無法抵抗司馬氏大軍。

第五,劉禪已經投降,從法理上來說,姜維反間計之後的行動已缺乏合理性。

第五,最好的結果就是成都內亂,百姓遭殃。成都成了司馬氏和姜維的主戰場。姜維如果能夠戰勝司馬氏,而這個時候司馬氏恰好有內亂,那麼只有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否則絕無可能。當時的司馬氏是鐵板一塊,似乎不太現實。


謝邀。如果姜維反間計成功,蜀漢成功復國的機會很大。但是維持的時間是短暫的不會長久,將三國狀態延續下去更是不可能的。魏國實力雄厚兵精糧足,即使失去鍾會鄧艾但還有像羊祜杜預衛瓘司馬昭等眾多軍事人才,而蜀國人才匱乏憑一個姜維獨木難支。戰爭拼的是實力持久耐力,蜀國人口少物資貧乏,魏國土地殷實、人丁眾多、物資豐富,分久必合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鄧艾已經被殺,後顧無憂,姜維和鍾會反推司馬,是很有機會的。如果能成功,這已經不是三國繼續維持的問題了。這就要看姜維和鍾會誰玩得過誰,如果姜維搞死鍾會,興漢有望。吳國那時候已經是冢中枯骨

個人認為,姜維這一舉動,最好的結局就是造成類似西晉八王之亂的局面,那就是益州混戰,同時晉朝王室內部發生分化,形成舉國混亂,可是晉當時並沒有夫概那樣的人物。我的看法,姜維這種行動,不完全屬於「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更象儒家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行,但是為了信念依然勉力作去,所謂是非成敗非所計也,盡自己的職責罷了。


其實姜維這個反間計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姜維的死是兵禍所致。很可能是謀殺。蜀漢投降前,鄧艾由漢中小路一路攀爬到江油時兩萬人僅剩二千人左右,就這些人攻到成都時一戰便是劉禪屈服投降,可見當時的蜀漢國已是相當孱弱,不堪一擊。文武官吏都在為自身前途打算。這樣的情況搞復辟是找死。在說當時鐘會與鄧艾互吿對方謀反,給司馬昭除掉這兩個政治異己找到合適理由。就像義演上說鍾會和姜維各有打算,就算起事成功倆人最後還是火拚一場。只能算是興兵作亂的鬧劇。


謝謝邀請回答如下:

如果姜維反間計成功了,蜀漢也許能夠復國,但是時間不會太長,只是曇花一現。因為蜀漢國力太弱,沒有力量繼續支撐,只能靠偶然因素撐起搖搖欲墜的統治。所以不可能將三國繼續下去。


推薦閱讀:

如果安祿山成功了建立了大燕帝國,那麼他會怎樣讓史官美化自己?
常遇春投靠朱元璋的時候,據說當時朱元璋的態度很冷淡,真的嗎?
中國歷史上都有什麼神秘力量?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不同國家合併的先例?
如何評價侯方域?

TAG:三國 | 姜維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