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為什麼不派重兵守衛糧草,令皇太極有機可乘,取得松錦大戰的勝利?
如果按照洪承疇自己的想法,皇太極是不會有機可乘的。
洪承疇用兵一般不用險,松錦大戰的敗北,三個字——不得已。
松錦大戰最早的起因,是皇太極因為實在啃不動關錦防線,所以決定以圍困代替進攻。崇禎十三年,皇太極派大軍圍困了錦州的祖大壽,修築城池堡壘,做長期圍困的打算。到崇禎十四年的三月份,錦州東關被清軍拿下,錦州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錦州守將祖大壽不得已,向朝廷告急:錦州糧食僅能支持一個月,錦州一旦淪陷,關錦防線將全面崩潰。務必拉兄弟一把。
由於當年內閣大學士孫承宗的推薦,崇禎皇帝對祖大壽很是看重,對於錦州的重要性也很明白。於是崇禎帝迅速組織了聯軍來解救錦州:洪承疇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速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崇禎十四年,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僅僅三年不到。明朝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了。這次出征,洪承疇帶領著明朝九邊邊防軍的所有精銳,耗費了海量的錢財糧餉,對於明朝朝廷來說,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
從崇禎十四年四月下旬開始,洪承疇軍開始於清軍交鋒。明軍屢戰屢勝,尤以吳三桂作戰勇敢,清軍幾乎崩潰。
但洪承疇做事穩健,不敢貿進。大軍駐紮在寧遠等待決戰機會,向朝廷報告說要先等待尋找戰機。應該說洪承疇的安排從軍事上講是十分穩妥的,但是從財政上講就不是了。
崇禎十四年,明朝的財政完全是捉襟見肘的水平,國內由於農民起義和天災人禍,收入銳減。而由於兩線開戰,軍費激增。所以洪承疇這十幾萬人馬,真要待上個一年半載的,不用清軍打,明朝自己就窮死了。
所以兵部尚書陳新甲幾乎一天一封信的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崇禎帝嚴令洪承疇「刻期進兵」。洪承疇不得已,只得在七月二十六在寧遠誓師,二十八日即到達錦州城南,與清軍激戰。
皇太極在正面戰場占不到便宜,便命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筆架山潮水落下的時候搶佔明軍糧草(現在筆架山還是這樣,潮落的時候可以徒步上島)。洪承疇軍沒了糧草,準備回寧遠先獲得糧草,再圖進取。
應該說在這個時候,明清兩軍還是不分勝負的。
在得知糧草被搶後,洪承疇召集八大總兵,約定明天早晨一起撤離。誰知大同總兵王朴得到消息後回營即率本部人馬撤離。古代軍營通訊落後,大軍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為清軍破營,隨即全軍崩潰,人馬自相踐踏,八大總兵競相逃跑,死傷無數。
八大總兵中,有的跑到了杏山,有的跑到了塔山,洪承疇在中軍,沒跑了,困守松山城,數次試圖突圍都遭失敗,全城彈盡糧絕。就這樣還堅持到了崇禎十五年的二月,在內奸的破壞下失守,兵敗被俘。
至此,明朝在遼東全盤皆輸,邊防軍精銳喪盡,所謂「九邊精銳,盡赴一擲」。如果這場戰爭能打贏,也許兩年後李自成就進不了北京,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松錦大戰戰敗後,明朝也就事實上畫上了句號。
清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圍困錦州,環城立營,挖深溝,築高壘,圍而不攻,要阻斷錦州與外界的一切聯繫。真正的目的是圍點打援,消滅來援的明軍主力。
率領明軍駐守錦州的是總兵官祖大壽,崇禎十四年三月,錦州外城失陷。
督師洪承疇率領大批明軍進駐寧遠。洪承疇帶兵多年,經驗豐富,性情穩重,考慮周全,指揮打仗時非常重視後勤供應,比如他曾經定下一條規矩,出兵征戰,必須「師行糧從」,糧草一定要隨軍同行,數量足夠支撐一年。
關於錦州當前的形勢,洪承疇認為,錦州城防守堅固,而城外清軍的糧餉即將耗盡,明軍最好的策略是和清軍打持久戰。
錦州城中有人送出消息,說城裡的糧草還能支撐半年,祖大壽的作戰建議是,明軍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再催戰,洪承疇回復說,此一戰關乎國家命運,前方糧餉轉運困難,最佳策略是等待。崇禎皇帝得到奏報之後,也密令洪承疇進軍。
洪承疇不敢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七月底誓師出兵,率領六萬大軍抵近松山,在松山一帶建立車營。雙方在錦州、松山之間交戰,錦州城中的祖大壽組織突圍,險些衝破清軍的鐵圍。
至此,明清雙方在松、錦一帶形成決戰的態勢,雙方兵力大致相當,各有十幾萬人。但明軍的糧餉集中在寧遠、杏山、筆架山等處,和前方軍隊之間有相當的距離,留下一個致命的隱患。
此外,有一條長嶺山從塔山伸向錦州,有一位姓張的監軍認為,明軍應該在長嶺派駐一支人馬,防止清軍抄襲明軍後路。洪承疇不以為然,輕蔑地說:「我十二年老督師,你一個書生懂什麼?」
皇太極率兵趕往松山前線,親自察看戰場形勢,派出三千騎兵佔據了長嶺山,命令清軍迅速掘出三道深壕,各深八尺,寬一丈多,從錦州以西向南,穿過松、杏之間,一直伸到海濱,難以逾越。同時派阿濟格等人向塔山進攻,奪取海中的筆架山,取得明軍的軍糧。
明軍與後方的通道完全被截斷,軍糧無法運到松山,松山的糧草只夠三天的供應。所以洪承疇命令眾將全力出擊,迅速為錦州解圍。
但許多將官擔心被困在松山,請求向寧遠方向運動,洪承疇大怒:「糧草雖盡,拚死一戰,還有一線生機。一旦退軍,一切不可收拾。」
洪承疇的決策是第二天與清軍決戰,但當天夜裡各路明軍率先奔逃,處處遭到清軍的截殺。大約有五萬明軍被殺,只有一萬多殘兵進入了松山。
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城陷落,洪承疇被俘,城中殘存的三千多明軍包括巡撫丘民仰、總兵官曹變蛟、王廷臣等將官,全部被殺害。
綜上,兵部尚書和崇禎皇帝催戰,打亂了洪承疇的布署,洪承疇自己的狂妄與大意,也留下了致命的破綻。當糧道截斷之後,洪承疇決定破釜沉舟,可惜部將人心渙散,最終慘敗。
嚴格來講皇太極不是端了明軍的糧草大營而讓明軍大亂,而是截斷了明軍與後方的聯繫道路,導致明軍走向崩潰。
松錦之戰明軍的糧草大本營主要集中在寧遠,並在塔山,杏山,松山等幾個據點分別存糧,但這幾個據點的存糧,主要是應對於當地守軍所用,而不是洪承疇的軍隊所用,洪承疇軍隊所需糧草還是需要從寧遠向前線轉送,筆架山不過只是海上向松山杏山運輸糧食的一個中轉站,並不是明軍重點的屯糧區域,所以筆架山上並沒有存放太多的糧食,即便是後來的清史,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記錄筆架山上有糧草12堆,所以筆架山上的糧食並不多。筆架山地失守,只是失去了明軍從海上向松山方向運輸糧食的通道,和洪承疇的軍隊斷糧沒有太大的關係。
洪承疇的失職,主要還是在於過於集結軍隊與前線,從而忽視了後路的防守,甚至對後路的情況失去了偵查,以至於皇太極率主力部隊繞到洪承疇的後方,連續挖壕溝切斷了洪承疇的退路之後,洪承疇才有所反應,這不是一個帥才該有的軍事布防,在這一環節洪承疇輸了。
事實上松錦之戰洪承疇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利用黃太吉的主力未趕到錦州前線之前,直接解決錦州之圍,一再的步步為營拖延時間,等黃太吉的主力趕到前線。敵我雙方兵力形成反差之時,洪承疇已經沒有太大勝算了。
遇到這種弱智的問題實在不知道如何回答,韓信滅趙、陳余敗亡,韓信很客氣對陳余手下李左車說,趙王不聽您的主意所以敗亡。曹操與袁紹作戰,許攸恨袁紹不用自己計策而失敗。難道果真如此?
打仗就如同下象棋,你和高手對戰時你無處不是漏洞,他將死你並不是因為你跳錯了一步馬,放錯了一步車的問題。
洪承疇與皇太極決戰,明軍到處是漏洞,並不僅僅是糧草被燒,糧草只不過這是你若干個漏洞中的一個而已。
就如同考試,有的人感嘆要是那個題目我做對了就可以及格了,其實是因為你的水平本來就達不到,而不是因為錯了一兩題的緣故。
八旗勁旅驍勇善戰,明軍能守就不錯了,崇禎急與後金主力決戰,反手收拾農民軍。明軍主動出擊,正面僵持,後方空虛致使後金迂迴偷襲成功,明軍在戰場全面崩潰,80%主力投降,洪承疇投降。至此明朝戰場主動權喪失。
戰略性錯誤,軍隊不能野戰,搞堡壘也是無用,整個遼西,為了築壘,花費無數,一但清軍來攻,要麼就不戰而逃,要麼就被圍點打援。軍人不敢戰,什麼策略,再好的裝備也都是給對手準備的。
加上主政者急功近利,各路兵馬矛盾重重,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作風,尤其是遼西武將的軍閥化。每次開戰就是送大禮。再有錢也不能這麼造
推薦閱讀:
※翡翠手鐲掉滾燙的湯鍋里了怎麼辦?
※黃巢究竟吃沒吃過人?
※襄陽歷史名人米芾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玉樹的唐蕃古道在我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