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沒有參加劉備集團,而讓劉備撿了便宜,其中有什麼隱情?


謝邀,劉表此人,頗有膽魄謀略,善於政治和經濟,將荊州治理的十分富裕和強大。但是其人安於一隅,志不在四方,又多猜忌,過於倚重蔡氏集團和本地豪族。


但是人無完人,統治者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所以劉表本身的問題可能並不是主要原因。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用人制度:

大家知道,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此之前,主要是漢朝的察舉制、徵辟制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得有地方官府或者用人單位的推薦,才有機會接受考核,然後培訓上崗。不用多說大家也能看出來弊端,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人才考核機構,都掌控著培養勢力和人才的核心環節,因此必然被豪族大戶所把持。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有那麼幾個無門無派的人被選拔,也走不了太遠,進入不了核心圈子。亂世之時可能有些例外,畢竟高端人才哪裡都缺少,所以如果真是特別牛的人,還是容易被破格重用的。

但是在劉表這,並不會。首先劉表本身很牛,是很成熟的政治家,其次劉表身邊有得心應手的蔡氏集團和本地豪族,最後劉表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因此更傾向於有實用價值的經濟型和政治型人才,戰略方針自己心裡有數,軍隊也是豪族控制。所以對諸葛亮這種有濟世之才的人,他並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


怎麼選老闆:

聘用是一種雙向選擇的事情,先別說你劉表需不需要我諸葛亮,我諸葛亮還沒看上你劉表呢。這裡有一個細節,諸葛亮是跟隨師叔父諸葛玄一起來到荊州的,諸葛玄就在劉表手下做事,但是等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就選擇找個地方種地去了。當時諸葛亮十六歲,在古代已經算是成年,必然已經懂得是非,他沒有像叔父一樣繼續為劉表打工,而是直接歸隱山林,可見當時他對劉表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好感。當然這只是猜測,我們可以分析一下諸葛亮選老闆的心理。

自認為有濟世之才,首先不能選沒有志向的老闆,這樣沒法幫助自己實現理想;其次老闆手裡本身已經有倚重的班底或者強勢的勢力,那自己就算去了說話也不算,去了自然沒意思;最後老闆要有一定實力,否則去了沒多久就被人滅了,那豈不是要被冤死。

看了上述三個條件,我們就知道了,其實劉表只符合第三點,然而第三點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第三點,我諸葛亮可以幫助老闆去實現。


選擇劉備:

那為什麼說是便宜了劉備呢?其實不是的,這兩個人的相遇,恰恰是乾柴與烈火、鋤禾與當午、清明與河圖啊……啊,不好意思,扯遠了,其實就是雙方都非常需要對方。

對劉備,他有雄心抱負、有用人需求、有一定的班底,但是恰巧就缺諸葛亮這一款的,為自己掌舵,把握方向、出謀劃策。

對諸葛亮,他需要有志向的老闆,同時老闆手底下還不能有和自己位置重疊的牛人,這樣只要一加入,自己就佔據了有利位置,很容易實現自己的價值。


好了,三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黃金搭檔之一就這樣誕生了。不是偶然,而是兩個胸懷大志、但是出身寒微之人必然碰撞出的火花。此時的劉備只是一個寄居於他人的小股勢力,沒人沒兵,豪門望族像潁川荀氏、清河崔氏等不可能出來陪著你去跑龍套,只能寄希望於小門閥和在野的名士;而諸葛亮,名氣是有的,但是到底多大還有待考證,不過以他的人脈關係和家世背景,如果不被老闆格外賞識,很難佔據機要位置。因此諸葛亮的隱士生活,恰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而當時禮賢下士到三顧茅廬程度的,只有處於事業開闢階段的劉備了。其他勢力都出具規模,幫著老闆守業永遠不如跟老闆一起創業來的重要,跟劉表一起創業的是蔡氏和剻氏,諸葛亮去了再厲害也邁不過這座大山。


現實意義: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清楚了,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劉表。其實這也體現了諸葛亮超群的智慧,這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也有啟發。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有一定和才華,而且雄心勃勃,那麼你如何去選擇一個老闆呢?是世界五百強、超級跨國公司還是一個有前景有生機的創業團隊呢?

我想我不用多說了,大家心裡會有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看你的雄心是一個高級打工仔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合伙人了。


文/炒米視角(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我總結了一下,生不逢時。劉備開始探尋諸葛亮的時候,劉表已經年紀大了,差不多62歲了,而就在諸葛亮正式出山那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諸葛亮剛剛27歲,劉備48歲。那年劉表死去,時年63歲。

所以對於諸葛亮沒出山之前,他是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的。

首先,請龐德公給自己起個外號,請水鏡先生司馬徽給自己打名聲。這是東漢末年,才子們想出道的終南捷徑。那時候有能力的軍閥想挖掉有才能的人,都跑許劭兄弟那聽月旦評。許家兄弟倆就靠這個賺得盆滿缽滿。

其次,迎娶黃承彥的「醜女兒」。荊州的「蔡、蒯、龐、黃」四大家族之間姻親聯繫,利益捆綁。可謂綁上一家,四家通吃。更何況黃承彥本身名氣就很大,女兒又是一等一的聰明人。何樂不為。本身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正是蒯家的子弟,二姐夫則出於荊州六大家族之一的龐家(龐統就是出於這個家族)。和黃家攀了親,那好處簡直了。黃承彥的妻子姓蔡,其父為蔡諷。大家可能對這個人不太熟悉,但說起他的兒子大家一定知道,就是劉表手下的重臣蔡瑁。蔡諷的幼女又嫁給了劉表,生子劉琮,深受劉表喜愛。這樣算下來,黃承彥則是蔡瑁的姐夫,同時也是劉表的連襟。諸葛亮娶黃氏後,劉表也就成了諸葛亮的姨夫,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則與諸葛亮是表兄弟。

再次,自己說是耕地,實則整天出去聯絡各種關係,到處遊歷,摸清荊州往南往西的地理形勝,山川澤被,氣候自然。苦練基本功力。

應該說那個時候劉備不到荊州,諸葛亮遲早也是要出仕的。只是太年輕,十幾歲從琅琊避禍過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從名氣,能力,人脈方面剛剛準備好的時候,劉表就死了。不然按照諸葛亮的規劃,他的事業起點必然也是荊州。按道理投靠劉表也實屬正常。很多人會說劉表這人沒遠見,諸葛亮看不上這樣的主公。那是《三國演義》的觀點。

我們說說劉表這人,我們引用《三國志》里描述劉表的一段路來表述一下。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人。西漢魯恭王劉余之後。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早年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逝。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

從這些表述可以得知,劉表除了老了的時候犯了一個偏愛「幼子」的糊塗。最終害得兄弟反目,荊州給搞丟了。年輕時,絕對算是個人物。所以如果當諸葛亮20來歲準備出仕的時候,正好遇到正當創業初期甚至正當壯年的劉表。兩人自然也容易一拍即合的。只是陰差陽錯,諸葛亮生的太晚,劉表死得早。

那麼有人會說,劉表死了,諸葛亮可以投劉琦或者劉琮啊!嗚呼哀哉,這才叫看不上呢。這兩個人沒一個有用的。

到這個關鍵節點的時候,劉備本身人才奇缺,雖然騎士團戰鬥力可以,天下除了打不過曹操,其他人還是有種平蹚的感覺,更何況劉備對曹操是越敗越戰啊!但是劉備沒有自己的智囊啊。所以劉備願意屈尊降貴去找諸葛亮。

但實際上這個難點是留給諸葛亮的。諸葛亮自然不願意投劉琮,因為劉琮本身是幼子得位不當不說,而且沒有實權,權力控制在蔡瑁等人手裡。劉琦雖然是長子,但沒背景沒實力,說話更沒人聽。

那基本上荊州這邊等下去就在等著曹操來接收了。但是諸葛亮是絕對不會歸附曹操的。原因有二:第一,他倆有仇,曹操打徐州屠城千里,當年十來歲的諸葛亮就是從故鄉琅琊避禍到荊州的;第二,即便沒有第一條,諸葛亮到了曹營中受重用的機會要少之又少。不但曹操帳下人才多,而且曹操和諸葛亮不對脾氣,曹操是實用主義者,而諸葛亮尊崇儒家那套。

當然,諸葛亮還可以去投東吳孫權。按說,孫權也是個好主公。並且年紀很輕只有26歲,比自己還小1歲。共同話題可能也不會少。但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東吳效力了。諸葛亮自視甚高,如果貼個諸葛瑾之弟的標籤。他必然是不願意的。如果自己表現蓋過哥哥,也是他不願見到的。但其實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諸葛家族有個大的計劃,就是亂世之中,各股勢力中都留一脈。以避免家族整體覆滅。

那麼這個時候劉備主動找上門了。第一,對於劉備這是他最困難時期,加入他的團隊,只要有能力,必然是班底,重用那自然不用說。第二,劉備對自己言聽計從,別的主公做不到。(當然諸葛亮也是太年輕了,過了困難時期,劉備也不會對你言聽計從的)第三,劉備現在是反曹旗幟,手下武將都是萬人敵,他差的只是根據地。所以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是最佳買主。

在公元208年這個關鍵的年份。諸葛亮也已經到了不能不出山的時間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只有劉備是他的最佳選擇。


劉表其人暗弱無能,自己家事都處理不好。就算諸葛亮出山了,也難得其信任。若非劉備三顧茅廬,肯定也不會出來。再不出來就真的沒人請了。諸葛孔明智絕三國,也是劉備給予了充分信任所致。若碰到庸主,不能輕易信任也是枉然


劉表集團,蔡瑁、張允專權,劉表、蔡瑁是諸葛亮妻室至親,諸葛亮又是晚輩,按孔子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聲音效小,沒有影響力,遊走劉表集團邊緣。讓劉備撿了便宜,得一智囊。唉……,晚輩做人難啊。


亂世,主擇臣,臣亦擇主,呂布軍團中的張遼,劉表集團中魏延,等等,在不識人的領導處,臣子的能力得到很大限制,用非所長。一個人能力分超常發揮,正常發揮,部分發揮。在識人之主給予的充分信任,當天時,地利,人和時,自然有超常發揮的時機,這裡指領導識人,同對了人,用錯了,危害更大,但凡成功的領導,識人,用人是其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而臣擇主,如韓信,陳平棄項投劉,對自身的成功與發展也起了決定作用。

諸葛亮在荊州有深厚人脈,很容易謀官,但諸葛亮了解劉表是自保之人,無一統天下之志,故不投劉表,曹操,孫權處人才眾多,去了難有大的發展,而加入劉備集團,相當於買了原始股。創業很難,功成名高。


劉表集團勢力錯綜複雜,蔡氏專權已經尾大不掉。諸葛亮跟蔡氏有親戚關係,要是做了劉表的下屬,十分尷尬。即使蔡氏不打壓他,籠絡他,他也左右為難。這樣的一個位置,他的治國方略根本得不到用場,就像捲入了一場宮廷斗,這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沒有隱情!諸葛亮得知三分天下,其一是劉備,而不是劉表。三顧茅廬前來的是劉備,而不是劉表。桃園三結義,其中又是劉備大哥,而不是劉表。可見劉備魅力四射,無可抵擋。你應該疑問?為何總是劉備?


推薦閱讀:

諸葛亮書法怎麼樣?
三國時期東吳的四大都督哪一個軍事能力最強?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張魯政權是什麼樣子的,大神們能給介紹一下嗎?
呂布轅門射戟難不難?為什麼能讓紀靈退兵?這樣的射術在三國內算什麼水平?
曹操是千古奸惡之人嗎?

TAG:劉備 | 諸葛亮 | 三國 | 劉表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