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理解為道,兩儀理解為陰陽,是這樣理解的嗎?
謝邀!太極不能理解為道。道是無極,是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的混沌狀態。道在靜極而動時,陰陽即剖,才能稱為太極。太極才稱兩儀。2的0次方是無極(這裡的0某種意義上代表靜極不動),2的1次方是太極。為什麼《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不說太極之謂道,就是為了區別陰陽在動與不動狀態下的無極和太極;還有人常說太極本無極,也是區別陰陽的動與不動)呢?因為無極是靜極時的混沌狀態,並不是沒有陰陽的屬性,只是在極靜的時候,陰陽屬性沒體現出來;一旦發動,陰陽屬性立即表現出來。為什麼是2的多少次方呢?2就是陰陽,0和1都不能作為基數。舉個簡單例子,一塊磁鐵,你把它融化,就好比混沌狀態,它本身包含磁兩極的,但外部沒有作用力,即靜止不動時,它的陰陽屬性沒有體現出來,一旦有動,它的正負極性立顯。用現代哲學來說,為什麼對立統一是正確的?那就是,即便你處於混沌狀態,並不代表沒有了陰陽屬性;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一旦有動,就是陰陽即剖,就可生生萬物。
不是或不全是。太極為道、陰陽亦為道,不僅如此,四象、八卦、64卦卦卦都是道。什麼是道?自然所為,易經所論述的64卦均為自然所為、自然模式、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亦是生命之道,趨吉避凶當然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做法、生活方式、政治策略。
基於易經,道家老子的自然之道更強調陰柔、無為不爭,因為人們下意識崇尚的往往是陽剛之氣、全爭之為,做強者、當英雄。老子偏要說:英雄、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恰恰是人們忽視的自然事實。以76章為證: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可見,柔弱勝剛強並非雞蛋打敗石頭,而是柔弱者生存為生之徒、強梁者早死為死之徒。繼以50章為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動之於死地」並非英雄所為,而是貌似懦弱冷酷的無為、不爭、無教、不救。換言之,如何積極做生者?(對人)無為、不爭,做弱者、為陰柔,無為不治。
謝邀。
這兩個『理解』,都是『降解』,把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庸俗化』成了俗物,這不是『理解』,甚至不是『解釋』,是『破碎』,也是『破壞』。正因為現在許多的『大家』,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雞湯類大家』,也是這麼干,還樂此不疲,所以才給學習者留下了這些,看似無傷大雅,其實謬以千里的『硬傷』。
『道』這個題目,自從老子寫了個傳世作品,立馬被『庸俗化』,所以是『硬傷』最重的東西。題主的『太極理解為道』,『雖不中,亦不遠』,不離左右,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概念本身,都不是『凡物』,也有共通,我們『理解』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無限接近『道』的本義。而且在個人的淺見,『太極』應該是『道』非常近似的圖示表達。
由於概念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設定』,就是有點可以隨心所欲,因此,我們不能將老子所說的『道』與《繫辭》所說的『道』完全劃等號。個人主張應當嚴格遵守《繫辭》的定義來界定它的內涵外延。但是,社會上已經流傳幾千年,已經『約定俗成』,已經『三人成虎』,是不好輕易動搖的。有鑒於此,我們也不能貿然說老子的『道』是純粹『私人態』的東西。
可是總覺得不甘心。因為老子的『道』真的不是很嚴謹,不是真正的『形而上』,與此相反,老子的『道』本質上是一個『類概念』,是一個『集合體』的東西。在最高層面上,原始的應該是『混沌』,根本的應該是『演化』,高端的應該是『規則』,基礎的應該是『有無』;在與人相關的層面上,原始的應該是『指令』,根本的應該是『知道』,高端的應該是『原理』,基礎的應該是『存亡』……企圖用一個字『放入四海而皆準』,人為地『通俗』到這樣的地步,這本身已經是『庸俗化』。
所以我談不了『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本來是《易》的一個表達。但是在老子那裡,又很自然地變成了一個宇宙方面的結構。二者當然又是有共通的,但是畢竟是用一個具象的概念來代表自然,所以也有十分牽強的方面。比如通常大家把『太極』解讀為宇宙的『有』的狀態,也可以說是『物質態』,是一個對環境的描述,但是它與『道』是什麼關係?風馬牛不相及,是不是有點亂?還有宇宙的『無』的狀態對應的只能是『無極』,二者又是什麼關係?沒有可比性,還是有點亂。所以小物大用,必然力有不逮。
『陰陽』這對概念,已經連《紅樓夢》里的丫鬟都說的頭頭是道,但是『易以道陰陽』是一個錯誤的判斷,以偏概全了。『兩儀』類似於DNA雙螺旋的兩個『臂』,所以理解為『陰陽』,也同樣是不全面的。『陰陽』的本義是《易》裡面的原始符號,在『兩儀』階段(由兩個元素組成的符號)的特定名稱,按照《易》自己的解釋,它們成就為『三極』(由三個元素組成的符號)就可來表達『日月』,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裡的『陰陽』,是生命因子,這裡的『道』,是生命路徑,這裡的『善』,是生命雛形。
由此可知,這些概念的本來出處,是《繫辭》,其它種種,都是『庸俗化』的正在進行時。
謝邀,兩儀可以理解為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相生相剋生萬物。但是太極理解為道似有不妥,道簡單的理解應該是萬物運行之規律,所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理解為道沒有錯,但是太極理解為道有點本末倒置之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屬於道,道卻不僅僅為太極,道是道,佛亦道,人間正道亦是道……
但凡談道,絕非一兩句可以說清的,見識粗陋讓大家見笑了。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無極)天地未分之先,無物無象未形之太虛。靜極而生(太極)渾然元氣一團,(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兩儀),兩儀一陰一陽也。即有陰陽,互相感召,陽育陰,陰含陽,互相吸攝,於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陰陽二氣又生四象即太陰,少陽,少陰,太陽。既有四象乃變生八卦。八卦則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無極為萬物本始意義上的先天之「道",靜極而動化生(太極)渾然元氣一團(一),太極(一)內含陰陽,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合而為太極,分而為陰陽(兩儀)(二),太極便表現出後天萬物普遍存在的一陰一陽之」道"。陰陽相交相盪造化三(天地萬物)(四象,八卦)。
無極先天之「道",太極後天之「道",清劉一明的《修真辨難》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道`之用言。無形無象,是就『道"之體言。太極未分之時『道"包含陰陽,太極既分之後,陰陽生『道』,"道"者陰陽之根本,陰陽者"道`之發揮。所謂太極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為太極,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道德玄經原旨》說:"道,無極也。易有太極,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極生兩儀也。"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到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關於「兩儀」,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計有七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但通常是指陰陽。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最先出自《易經》。八卦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學概念,是古代的陰陽學說。所謂八卦就是八個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也就是伏羲畫出的。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元號。它是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體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
《周易系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太極,即太一,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態,兩儀,指天地,此處指陰陽二氣。四象,是指少陰、少陽、老陰、老陽,在筮數中為八、七、六、九,在四時則為春夏秋冬。而樓上諸位所言的青龍之流,應是四聖獸,是四象的表象天文等的綜合。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而重八卦就是六十四卦。
至於其如何轉變,《周易尚氏學》中其註解可證:
「說文。極棟也。中也。從坎至離。南北正中。中即極。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陽少於子。老於已。陰少於午。老於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也。老陽老陰即九六。六陽少陰即七八。故四象定則八卦自生。太極者中。天地定位則陰陽分。兩儀也。坤下一陽生震。少陽也。二陽生兌。三陽乾則老陽矣。才陽之下生一陰巽。少陰也。二陰艮。三陰坤則老陰矣。六卦備矣。而水火則橫互於中。水火者乃交後之乾坤也。豎則為天地。東陽西陰。橫則為日用。南陽北陰,是故坎下震上艮。離上兌下巽。乾坤生六子。離坎兼四隅。故四象生八卦。」
品禹音兒童國學,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兒童國學第一品牌,更多資訊請關注「禹音兒童國學」微信公眾號。
這一問題是《易經》最基本的原理。《易經》有「三易」即簡易、變易、不易。本人現在就以最簡易的方法回答上述問題。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趙迎的《易經序曲》
然後再看幾幅圖就完全明白!
圖中從下往上看:
而八卦又分先天卦和後天卦。
後天卦:
謝邀,兩儀是指陰陽,然而太極並非為道。太極是用來描述道的。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類似的問題我在之前太極的真諦是什麼的回答當中寫了個人自己的理解。這裡不打算再重述了。
太極是道(本體)的異動狀態。兩儀是太極異動最先形成的一維空間狀態,表達的並不是一根數軸,而是本來處於靜態的三維法性空間內八個卦限均為坤卦的狀態由於豎軸的上半部份(Ⅹ軸正半節)產生振動,導致三維法性空間內上半部四個卦限均為震卦,下半部均為坤卦。構成上震陽動,下坤陰靜的兩儀空間。
世間萬物皆是道,這才有了易經一陰一陽之為道的說法。那麼,我們所見到的萬事萬物無不道,我們所無法認識的一切存在也都是道,所以講太極是道也沒有錯誤。只是它們只是道之所化,而不是道之本體。正如一個水分子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水,寫成HzO,而浩瀚大海中的一片滄茫也是水,而且水還可以存在於茫茫宇宙的大千世界之中。這樣說仍不確切,因為水也是道的一部分。總之,一切存在皆不是道之本體,而道是一切存在的源頭,是本始。這就是道生一說法的由來,一即所謂無極,由一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運動則如太極陰陽魚的旋轉,始生萬事萬物。
推薦閱讀:
※何為感性?何為理性?什麼又叫知性?他們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哲學總是強調「閱讀經典原著」,而科學卻沒有類似要求?
※如何評價錢穆《中國思想史》韓非篇?
※哲學有什麼用?思維有什麼用?職業說話又有什麼用?
※如何理解哲學上的"能動"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