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為何還被董卓打的落荒而逃?
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演義寫得很傳神,史上也確有其事,只是沒有那麼精彩罷了。
所謂十八路諸侯,如果按照《三國志》記載,實際上是十一路: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三國演義》中則增加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再加上這次「眾籌」的發起人曹操,共是十八路諸侯。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問題要澄清:第一,眾籌的發起人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演義中寫曹操,「先發矯詔,馳報各道」。實事上,發矯詔是袁紹想出來的主意,偽造文書的是東郡太守橋瑁,盜用的是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的名義。只有袁紹干這件事,大家才會相信。比如冀州牧韓馥本來不想造反,而且派人監視袁紹,卻在接到假聖旨後,信以為真,反過來幫助袁紹了。曹操當時,最高只當過校尉,和坐鎮一方的州牧、刺史、太守,不在同一個級別,只能跟著陳留太守張邈效力,不算諸侯。第二,孫堅百分百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行動,他的身份也算是諸侯,只不過他沒有到酸棗與袁紹會合,而是從湖南一路北上,先幹掉荊州刺史王睿,再幹掉南陽太過張咨,然後將南陽交給袁術,自己帶兵直逼洛陽。袁術為了感謝孫堅,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在這個過程中,袁紹故意掣肘,也派了一個叫周昂的人來當豫州刺史,結果被袁術趕走。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三國志》的十一路諸侯中沒有孫堅——他根本和袁紹不是一路人。
從董卓這個方面而言,他面對各路諸侯聯軍,一開始是有點緊張的,甚至想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全國軍隊來對抗。但是有人勸阻,說他手下的西涼兵本來就是天下最強的兵,何必節外生枝,把一些陌生人召到洛陽來生事?董卓覺得有道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事實上也真是沒有必要,因為袁紹舉兵,並不是真的為了反董卓,而是期望以反董卓為借口,獲得獨立自主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其他的各路諸侯,想法也和袁紹差不多。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走到一起,各自懷的什麼鬼胎,誰都心知肚明。只有兩個人和他們不一樣,就是前面說到的曹操和孫堅。
曹操是真有抱負,看到袁紹等人天天「置酒高會」,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小股部隊,再加上張邈贊助的一些兵,以堂吉訶德沖向風車的勇氣,向董卓的部隊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知,慘敗。
孫堅是真有本事,帶著手下為數不多的部隊從南陽向洛陽進發,一路披荊斬棘,打了好些個硬仗。呂布和胡軫不是他的對手。董卓親自出馬,也被重創,靠了呂布的掩護,才免遭被擒。董卓打不過孫堅,企圖拉攏他,想和他結為兒女親家,又要保薦孫堅的子侄當刺史、太守,被孫堅嚴辭拒絕。孫堅便這樣一路凱歌,進入了洛陽。但是,洛陽已經是一座空城。董卓早將漢獻帝劫持到了長安,而且放火將洛陽燒毀。孫堅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
綜上所述,十幾路諸侯圍攻董卓,實際上是圍而不打,雙方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鬥,所謂落荒而逃的說法,站不住腳。倒是董卓被孫堅打得落荒而逃,孫堅是那個年代唯一能夠讓董卓感到害怕的人。
董卓的西涼兵那是常年在邊關,殺人放火慣了的,戰鬥力極其彪悍。再加上在洛陽收了呂布,火併了丁原部,收編了宮廷禁衛軍,實力大增。
再來看看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其中真正能稱得上是諸侯的只有四個: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這四個人是真正的州郡長官。剩下的大都是州以下的郡守,本身就沒多大實力。而這四個真正的大佬,再後來的歷史中,都是早早地就領盒飯去了。
再加上袁紹作為盟主不主動進攻,盟下各方勢力相互掣肘,都想各自保存實力,以求在以後攻城略地時能分一杯羹。真正打仗的就孫堅、曹操、張邈這幾人,演義中曹操帶了幾千剛招募的民兵,第一仗就被打趴下了,曹操自己差點沒當了俘虜,而張邈在討董中擔當了曹操的小跟班,沒出上什麼大力。
所以真正的主力部隊還是孫堅,孫堅很能打,但是由於兵微將寡,再加上袁術掣肘不發糧餉,結果就吃了敗仗,被所謂的「盟軍」當猴兒耍了。後來,所謂「十八路諸侯」還不及一個王允,想個美人計就把董卓秒殺了,董卓被點了天燈,諸侯們最大的敵人拜拜了,他們就開始把一直夾著的尾巴放出來了,互相開始搶地盤。所謂的諸侯聯軍,最終都是被隊友給滅掉的。
推薦閱讀:
※為何樊登、羅振宇、陳年都無比推崇《反脆弱》一書?
※故宮為什麼晚上不開放?
※寫楷書應該用半生熟還是生宣,多少錢的宣紙寫作品合適?
※歷史上唐伯虎和秋香是一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