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追風箏的人》作者的性格品格?


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喀布爾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故事,將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塔利班當權、「9·11」等政治事件融合在小說生活背景中。書中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戰爭、宗教、愛、愧疚、贖罪等人類永恆話題。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被認為是「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女性如何在婚姻暴力、乾旱和貧窮中掙扎求生。《群山迴響》講述了一對兄妹在60年內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故事。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小說探索了流亡、自我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家庭是胡賽尼寫作最重要的主題,《群山迴響》一書的寫作便始於家庭概念。胡賽尼對於十二三歲這個年齡特別有偏愛,他喜歡寫這個年齡的孩子,這也許和他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跟隨外交官父親去法國居住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有關。他自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孩童逐漸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紀,一個即將失去無辜與單純的年紀,一個處於"失"之邊緣的年紀,而「失去」也正是胡賽尼《群山迴響》以及他所有故事的主題之一。讀者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失去的,「失」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小說《追風箏的人》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開始,以主人公阿米爾從幼年到中年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這種敘事風格可以被視為是典型的成長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正是這樣的成長典型人物。幼年的阿米爾稚嫩單純,與小夥伴哈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這種美好的童年被忽然打斷後,經歷了流離失所、艱難的逃離、對夢想的選擇、對愛情的追求等一系列的考驗,主人公開始慢慢的成長,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實現必須通過自我救贖,放下背負多年的內心負擔,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阿米爾雖遠離家鄉,但幼年所處的環境與父親的教育,對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伴隨著他的成長,最終他踏上救贖之路,無疑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這一點描繪出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表明根深蒂固的本民族傳統與文化依然是最終的情感歸宿。卡勒德也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流亡作家。他與主人公有著相似的經歷:出生喀布爾,因戰亂逃亡美國。實際上這是一部作者以本身的文化和對祖國的摯愛為題材的小說。作者不僅懷著對往事的追憶,也保留著自我主觀特性。圍繞著背叛與救贖、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帶著明顯的成長小說色彩,描寫了一個少年一段美好而又憂傷的成長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贖,成長為真正的男人,回歸本民族文化而結束的。因此,將它作為一本成長小說來看其文化色彩的話,無論對一個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影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成長的軌跡,同樣影響著民族的價值。對個人而言,在成長中,有歡樂、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長中,會像血液一樣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體中,並留下深深的烙印。[5] 從《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到《群山迴響》,胡賽尼三部小說的主人公都生活在內外焦灼的惡劣環境下:阿富汗的革命、戰爭令主人公家庭破碎。驚慌無助的同時,他們流亡、移民、妻離子散。但這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些阿富汗人勇敢、積極生活,有活力、有夢想,有潛能。胡賽尼為世人揭開了阿富汗神秘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身負重壓的苦難深重的底層民眾、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還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頑強精神。[6]


推薦閱讀:

許巍早些年的創作風格是什麼樣的?
動畫片《貓和老鼠》現在為什麼不播了?
如何正確的介紹博爾赫斯?
日本歷史上出現的「黑船」事件,是指什麼?
《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為何還被董卓打的落荒而逃?

TAG:追風箏的人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