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繼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遺詔出現,那之前為什麼不拿出來以正視聽呢?
歷史煙雲已散盡,
成王敗寇不由人,
誰真誰假盡戲說,
真相早已絕封塵。
滿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由於風靡全國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長篇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繹,躺在清西陵兩百大幾十年了,又一次名聲鵲起、成為熱點。
對雍正的個人評價和雍正王朝的歷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間傳說和野史的左右和影響,甚至其繼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質疑。就其繼位有很多種傳言,最經典的民間說法是雍正將康熙傳位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其實這是很容易辨別的「真假」,因為康熙的遺照是滿漢兩種文本同時存在的。可人們為什麼偏偏信其「假」呢?
雍正繼位得合法性僅僅在民間是個問題,史實強並不存在。這是因為一,坊間流傳得依據就是「於」,即雍正篡改遺詔,把父親傳位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的「十」改成了「於」,一字知改定乾坤,「十四子」成了四子雍正。但清時的「於」是「於」,改起來六不是「十」字搶邊加橫,下邊添勾那麼容易;二,詔書的格式是滿文漢文,滿漢對照,以示莊重,改,六更於可能。以前不拿出來,是沒有必要,現在拿出來,是炒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博人眼球。
野史記載雍正和隆科多勾結,一起篡改了詔書,把「十四子」改成「於四子」,這裡的「四子」指的就是雍親王胤禛,而「十四子」則是胤禛的同母弟弟,當時大將軍胤禎。這種說法被歷史學家否認,首先清朝的遺詔都會有滿漢蒙3種字體書寫,即使漢字能改但是滿文和蒙文的2字的差別甚大,不可能隨意改動。其次,古代漢字都是繁體,於字繁體與現狀完全不同,這方面也是不可能做手腳的。
大陸和台灣保存的的康熙遺詔的滿文部分的繼位人部分都缺失,所以很多人就認為第一種說法不成立,滿文都沒有寫明繼承人,不存在2字差別一說。
雍正當上皇帝到底是陰謀篡位還是奉詔繼位,從他登基開始就有爭論,到現在也還沒有弄清楚。清史專家馮爾康是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8卷雍正傳記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傳》的作者。他在《中國通史》中沒有展開論證雍正繼位問題,只是用下邊一段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從現在已掌握的資料看,說康熙帝要傳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這個問題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遺願胤禛合法繼位的說法較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統說的歷史資料則更缺乏可靠性。
…康熙遺詔的漢文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胤禛於是日公布的即位詔,原件也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起居注》記敘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后的話……這幾項資料的形成都比較早,它們對胤禛受詔繼位的記載沒有矛盾,反映他應命嗣位的一定真實性。 在康熙彌留之日,《清聖祖實錄》說胤禛奉詔至暢春園,三次見父皇,康熙告訴他病勢轉重。他在齋戒期間,負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喚,不能離開齋所。否則,他到暢春園,就違背了皇帝旨意,會被譴責和驅逐。可見他多次見到乃父,說明他的到來,必為康熙所召。而這時的非常召見,當有特殊使命。這件事,可作為傳位胤禛的側面證明。
康熙病重時,召閣老馬齊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康熙晚年確實寵愛弘曆,進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選他為嗣君,也並非不可能。 ……記載都說隆科多是傳遺詔之人……胤禛給隆科多定罪,有一條是說隆科多曾講「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這是說傳遺詔的人身為重臣,會被皇帝所忌而有殺身之禍。這也意味著他是受命輔佐胤禛。
總起來說,胤禛講康熙遺言傳位給他,並沒有留下令人確信無疑的材料,但是聯繫康熙生前比較看重他的情況分析,在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他,並從齋所召致暢春園繼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許多資料所描述的這一情況,他於十三日到暢春園的問安,康熙綜合考慮胤禛和弘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傳詔,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說不能排除康熙傳位胤禛的說法。當然,懷疑他得位不正的論點論據,也是必須認真對待的,應與胤禛合法繼位說的資料一併考慮。
於傳位胤禛說最對立的是傳額位胤禵說……可以叫做盜名改詔篡位說。這是以漢文書寫遺詔作前提的說法……於理不通。
還有一種傳位胤禵的說法,也是雍正中就流傳於社會各階層的。民間傳說,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康熙降旨召胤禵,應由內閣承辦,撰寫詔書,由兵部所管的驛站發送。隆科多既非內閣大學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麼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說康熙即使原想傳位十四子,從下達詔書到他抵京,須要二十幾天時間,在諸子激烈爭位的情況下,這麼多天沒有國君,天下豈不大亂?所以康熙也很難這樣辦。
康熙喪事出來,胤禛採取一些非常措施,「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大內,關閉京城九門六天。其實,這是當時形勢所決定……沒有出現諸皇子停屍相戰的事,康熙後事辦理得也比較順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發生的政治變故,這是應當肯定的,由此懷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則屬不察當時形勢的脫離實際的議論了,自不能說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說沒有破綻,哪來的這些異說呢?似乎也不難理解。因為爭儲位是激烈的權力之爭,有了新君之後,失敗者也不會甘心……百姓對康熙後期十分嚴重的太子問題早有所議論和擔心,而不管誰上台,對於鞭撻他的觀點,容易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敗者,也是人之常情。
感謝邀請,對於胤正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是後人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康熙本是將皇位傳十四阿哥的,被胤正篡改為傳位於四阿哥。
近年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對此給出了答案:雍正沒篡位。
《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是史學界研究康熙死後雍正皇帝即位之謎的重要實物,長期被支持「雍正合法繼位說」的學者作為證據列舉。對於這份所謂的《康熙遺詔》,史學界爭論頗多。支持雍正皇帝即位的史學家認為這是康熙欽定遺詔,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根據康熙五十六年的遺詔修改而成。《康熙遺詔》真跡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
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裡的皇四字就是胤正皇帝。
而且古人寫字都是使用的繁體字,其中民間謠言「傳位十四,被改為於四」,這是不可能的,在清朝這個字才是「於」而不是於,因此很難篡改。
省檔案館專家介紹,雍正即位後,始建秘密立儲詔書,封於匣內,高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帝死後取出,昭告天下。
其實關於遺詔的謠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民間傳言雍正改字其本身就經不起推敲,比如簡繁體的「於」是不同的,其在書寫方法上筆畫也是有區別的,沒法篡改。
再就是作為一個王朝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傳位的詔書不可能不寫繼任者的名字,這不合情理。詔書作為確認繼任者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也不可能不說明傳位的理由,比如繼任者他為什麼有資格當皇帝。這是老皇帝對所有子女和文武大臣的解釋,也是他對祖宗的交代。既然如此,只說第几子而不講清楚是誰也不說為什麼要傳位給他,那就真的是笑話了。
當然了,信者衡信,不信者衡不信。人家就是說雍正繼位不合法,你把詔書掛在他眼皮底下他依然會說那是假的。
感謝邀請!首先,清朝自康熙開始,繼位的遺詔都是漢、滿兩種文字對照版的,所以,就算是漢文的能改,滿文的能改嗎?所以,從技術上講,篡改詔書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都會有人相信?既然這樣的事都有人信,那麼就算是有證據以正視聽,也未必會有人全信。
事情就是這樣的,無論是什麼事情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相信,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不相信,所以,清者自清吧,就好象武則天的無字碑一樣,大家愛怎麼說怎麼說,無所謂了,我想雍正作為如此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也不會在乎民間有些謠傳的,這也是一種心胸。
附上康熙漢文、滿文繼位遺詔照片,供有興趣的人研究吧!
康熙傳位詔書等珍貴文物,在國民黨在大陸潰敗時,被轉移到了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在兩岸處於敵對狀態條件下,大陸專家學者根本見不到它們的尊容。後來隨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解凍,兩岸故宮有了學術交流,大陸學者才見到了這份傳位詔書,並於遼寧博物館藏的傳位詔書形成對照(康熙傳位詔書分別用滿漢文字書寫,共四份)。
詔書洋洋洒洒字數較多,關鍵部分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仔細推敲詞語組合,「傳位十四子」與矯詔「傳位於四子」,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覺得,雍正繼位很有合法性。有的說遺詔改了或者雍正自己編的。那麼康熙到底想傳位給誰?皇十四子?我們要是康熙,會不會這麼干。自己快不行了,還不趕緊把儲君召回,而且皇十四子在宮裡根本沒什麼實力。我們就不舉例了。直接說康熙後期的事情。把保舉老八的官基本全打壓了,大官降級,回家。把老四的人都保護起來,抬起來。等等的舉措。他說給誰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最後他把中央的權利都遏制在雍正的圈子裡。那個時候,就算真的出來一分其他皇子的詔書,那就是一本書,根本沒什麼價值
其實雍正繼位得合法性僅僅在民間是個問題,史實強並不存在。這是因為一,坊間流傳得依據就是「於」,即雍正篡改遺詔,把父親傳位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的「十」改成了「於」,一字知改定乾坤,「十四子」成了四子雍正。但清時的「於」是「於」,改起來六不是「十」字搶邊加橫,下邊添勾那麼容易;二,詔書的格式是滿文漢文,滿漢對照,以示莊重,改,六更於可能。以前不拿出來,是沒有必要,現在拿出來,是炒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博人眼球。
對雍正的個人評價和雍正王朝的歷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間傳說和野史的左右和影響,甚至其繼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質疑。就其繼位有很多種傳言,最經典的民間說法是雍正將康熙傳位遺照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其實這是很容易辨別的「真假」,因為康熙的遺照是滿漢兩種文本同時存在的。可人們為什麼偏偏信其「假」呢?按理講,民間傳說可能是因為憤恨雍正有關,那為什麼清朝統治者也不出來澄清呢?仔細分析都是有其原因的。儘管被抹黑,但卻更加彰顯了雍正的歷史功績。實際上雍正是康乾盛世的承上啟下者,在其任內大力反腐,整頓吏治,為康乾盛世的延續奠定了政治和法治基礎。但雍正的整肅手段過於嚴厲,包括一些王室貴族、大臣高官都受到了抄家查辦,遭至他們後人的記恨,不為其澄清也就可以理解了。而雍正的反腐在國家層面上是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但普通民眾也並未因此受益,加之其對反清復明人士的殘酷鎮壓,底層民眾因恨生「咒」也就不足為奇了!遺照真相遲遲得不到澄清於後續統治者害怕反腐也有一定的關聯。
歷史真的是令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啊。不過在雍正即位問題上,確實不存在篡位,而確實是康熙本人的選擇。至於康熙遺詔,也有可能是康熙死後才擬定,但這不能改變雍正即位是康熙皇帝的真實意思表達。雍正並非現在人們所解讀的,是一位勤懇敬業的好皇帝,雍正朝代的政事抉擇與他本人似乎沒有太大關係。實錄的歷史資料價值,可能還不如一本紅樓夢呢。
情解紅樓夢(頭條號):以愛新覺羅·弘時為研究對象的《紅樓夢》著作和著者研究。
現在拿出來也只是叫考古發現,弄清歷史而已,不管他是正常繼位還是篡奪而來都只是談資,無所謂什麼「以正視聽」,滿清政權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宣布了非法。這是歷史的小問題,不影響後人對雍正和清朝的歷史評判。中國人向來是現實主義,李世民殺兄逼父娶弟媳,他的大唐依舊是光芒萬丈。
推薦閱讀: